07-12年 高考真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选择题部分18.(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
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19.(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中国古代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3.(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7.(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试题一直是最令广大师生最头疼的,而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属于其中。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但凡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绩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是选修中的必修,而且高考时也会出相关的试题。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1 页共1 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0分)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2.(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中的必修,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一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唐代币制改革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
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第1 页共1 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级中学考试真题集锦.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07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7-____年高考真題彙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0分)1.(____年上海高考25題)19世紀70年代有個日本人對來訪的德國友人說:“我們的歷史自今日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時期的日本() A.正開始建設現代國家 B.剛準備抵制西方文化 C.才決定學習儒家經典 D.已成為世界重要強國 2.(____年上海高考A12題)有首上海的舊民謠,講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與戊戌政變有關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順治帝登基享現成 B.林則徐嚴禁吸洋煙,忠心報國無人識 C.曾國藩團練起湘鄉,淮軍還有李鴻章 D.好頭顱六個憑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____高考安徽文綜20題)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採取的措施是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4.(____年高考重慶文綜16題)近代重慶總商會會所楹聯曰:“登高一呼,直召喚四百兆同胞共興商戰;縱目環球,好憑此數千年創局力挽利權。
”該楹聯所反映的主張,最早提出的是A.洋務派 B.早期維新派 C.康梁維新派 D.民主革命派 5.(____年高考安徽文綜17題)奧利維爾·克裏斯汀說:法國的宗教改革邁出了猶豫不決的步子。
這時,對福音的嚮往、路德教的影響、激進派的誘惑等都交錯在一起。
”與之相關的正確史實是 A.法國由鎮壓胡格諾派最終轉為宗教寬容 B.法國因篤信上帝在新舊教之間搖擺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權威而不願改革天主教 D.胡格諾戰爭後新教在法國佔據主導地位6.(____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20題)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遊戲時,1用10種最值得採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
【免费下载】山东高考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汇编
2007——2013年山东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汇编1.2007山东高考(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2.2008山东高考。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3.2009山东高考。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4.2010山东高考.(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7历史选修-改革
▼历年全国及各省市历史高考选修真题系列(2007年版)2007年全国及各地高考历史选修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07海南)【改革】(8分)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统了定的一六日基益强大,奠料学知识回所与。
根据材国础国时国期各国战在商鞅变法秦变著,变法使显为中成效法最。
题问答(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分)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分)(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分)2.(2007广东)【改革】(9分)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知识答:回所学结请合(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
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3分是谁(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3分)(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历史组汇编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答案】A【点拨】B项日本明治维新时,实行的是“文明开化”政策,学习西方文化;C项早在唐朝时日本就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就涉及到儒家经典;D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日本刚刚摆脱民族危机,算不上世界重要强国。
答案选A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道路。
2.(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答案】D【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3.(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答案】D【点拨】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答案】B【点拨】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宗教宽容的相关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
所以选A。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的提法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
排除B。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与题干“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排除C。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仍然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所以选A。
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答案】D【点拨】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时代,儿童拍球游戏用的新事物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表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全面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
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
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维新时期,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
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
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
答案:D。
不过,10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彻底否定A和完全吻合D。
存疑。
只能说题干问的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比A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
7.(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点拨】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答案】D【点拨】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
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9.(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7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答案】B【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各国土地政策。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废除土地私有制的只能是十月革命,因此只有B项对应正确。
10.(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答案】C【点拨】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1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点拨】1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6题)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明治维新。
分析: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
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此题考察第4分册第17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1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7题)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答案】D【点拨】此题考察第1分册第14课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下)/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分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
这不是相互利用,又是什么?14.(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答案】C【点拨】该题考查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一新增加的考点。
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爆发后,立宪派希望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以推动清朝推行宪政。
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1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点拨】该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