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
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簇首分簇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其中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其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秀的性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算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算法背景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规模的不断增大,传统的静态分簇算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该算法能够根据传感器节点的状态动态调整簇首的选择,以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长的网络寿命以及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二、算法步骤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采集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位置信息以及其它相关参数,如节点能量、传输速率等等。
2. 节点评估:根据节点的能量、传输速率、位置信息等多个指标对节点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排序。
评估的结果将决定该节点是否可以成为簇首。
3. 簇首选取:根据节点评估的结果,选择适合成为簇首的节点,并将其分配到不同的簇中。
在分配簇首的同时需要考虑网络负载均衡问题以及节点能量平衡问题。
4. 簇首更新:随着网络中各个节点状态的动态变化,簇首也需要不断地更新。
簇首的更新可以根据网络负载情况、节点数据分布以及簇头能量等因素进行。
三、算法优势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适应性:根据各个节点的状态动态调整簇首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节点状态。
2. 能效性:该算法可有效地降低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
3. 算法效率:该算法在选择簇首和簇首更新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快速性。
四、算法应用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领域。
特别是在物联网领域,该算法可以帮助传感器节点自动识别并连接网络,构建智能网络环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自适应最佳簇首分簇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簇算法,以其自适应性、能效性以及算法效率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优化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物联网各个领域的系统性能,从而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可靠性分析
网络综合可靠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网络的可靠度,需要考 虑网络承载的业务。
下面以电话网为例,考虑网络平均呼损 的计算。在4.4中已讨论电话网络平均呼 损的计算方法,不过在4.4中并没有考虑 网络故障因素。考虑故障因素的电话网 络平均呼损也可被称之为综合不可靠度。
n
连通度的辅助指标
为了更加细致地描述图的可靠性,引入 三个辅助指标。它们的定义如下:
定义7.3 C =最小割端集的数目; B =最小割边集的数目; A =最小混合割集的数目;
可靠性指标的计算
例7.5 下图中(a) ,(b) ,(c)三个图,分别计算它 们的各种可靠性指标。
(a)
(b)
网络在只有端故障下的近似可靠度
首先,假设网络仅有端故障,Ci (i ) 表示 有 i 个割端的割端集的数目。此时,网 络的不可靠集可以按照割端集来分类, 由于各个端点的故障独立,网络可靠度 可以计算如下:
n
R(n) 1 Ci qi (1 q)ni i
网络近似可靠度
由于 q 1,保留最大的项,则有:
两端之间的可靠度
考虑图的某两个端s和t,所谓s和t之间的 可靠度是指s和t之间有路径相通的概率。
这个概率的近似计算类似网络可靠度的 计算。如果各边、端的可靠度不一样, 并且网络规模不大,也可以对可靠度做 准确计算。
7.4 网络综合可靠度
在7.2中讨论了通信网的各种连通度以及一些辅 助指标,这些指标仅仅依赖于拓扑结构,是对 可靠性的确定性度量。
的混接系统,若第 i 个子系统的可靠度
一种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种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现今社会,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WSNs一般由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它们可以在自组织且自适应的情况下协同工作来实现各种任务。
WSNs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靠性、灵活性、低成本、低功耗、易于安装、易于扩展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使用WSNs。
WSNs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领域。
目前,WSNs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能量和网络资源下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并延长整个网络寿命。
为了保证网络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需要设计出高效的路由协议,其中分簇协议是一类主流协议之一。
分簇路由协议是一个典型的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将所有节点分为若干簇,每个簇由一个簇首节点负责转发数据,其余节点将数据通过多跳方式发送到簇首节点。
同时,为了延长整个网络寿命,簇首节点需要选择合适的节点成为子节点进行通信,避免部分节点过早损耗能量。
为解决WSNs中的诸多问题,本文将研究一种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旨在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节点的寿命以及整个网络的可靠性。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一种高效、可靠的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实现以下目标:1、降低节点的能耗,提高网络寿命。
2、提高传输效率,减少网络延迟。
3、增加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数据传输错误率。
4、具有自适应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分簇路由协议的实现方法。
2、现有的分簇路由协议的优缺点分析及改进方向。
3、提出一种基于贪心算法和模糊逻辑的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并对其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其效率、能耗和可靠性等指标。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混合动态自适应路由算法
计算机科学 2 0Vo. 4 o 7 0 7 13 N .
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中一 种 混 合 动 态 自适 应 路 由算 法 )
郭 彬 李 酷 耿 蓉
( 北大 学信 息科 学 与工程 学 院 沈 阳 10 0 ) 东 10 4
摘 要 针对无线传感 器网络 的节能以及 能耗 均衡 问题 , 文提 出了一种无线传感 器网络混合路 由网络模 型, 本 将平 面 路 由和层次路 由有机地 结合在 一起 , 在数据获取阶段采 用层 次路 由 , 而在数 据传 输过程 中使 用平 面路 由。 同时, 论文 提 出了一种基 于该模型 的动 态成簇 自适应路 由算法 HD R( b i D nmi Ad pi o t gag r h 。在算 法中 A Hy r y a c at eR ui l i m) d v n ot 设计 了基 于现场数据的动 态成簇机制来 完成数据 的收 集, 用 自适应 的路 由选择 算法将数据传 输回 Sn 使 ik节 点。仿真 结果表 明 HD R协议在节 能和 能耗 均衡 方面达到 了良好 的效果 。 A 关 键 词 动 态成 簇 , 混合 路 由 , 线传 感 器 网络 , 无 自适 应 路 由
Hy i n mi a ie Ro tn g rt m n W ie e sS n o t r s brd Dy a c Ad ptv u i g Al o ih i r ls e s r Ne wo k
GUO n LIZ e GENG n Bi h Ro g
ta s sin sa e r n miso tg .A e h b i y a ca a tv o t g ( n w y rdd n mi d pier u i n HDAR)ag rtm sp o s d,b sd o h y r e— lo ih i rp e o ae nt eh b i n t d wo k mo e. HDRA tl e y a ccu trn c e o c mpeed t ah rn n h g rg td d t sr ly d r d 1 uiz sad n mi lseig sh met o lt aag t e iga d t ea g e ae a ai ea e i t h ik n d h o g ah e eae ya a t er u eslcinag rt m.Si uainr s lss o t a o te sn o et r u h p t sg n rtd b d p i o t ee t lo i v o h m lt eu t h W h tHDRA o i S a l o sv n r y swel sb ln ee eg isp t ne e l h o g o tt es n o s bet a ee eg ,a l a aa c n r yds iai v nyt r u h u h e s r. o Ke wo d Hy rd r u i g,Dy a i cu t rn ,W iee s s n o e wo k,Ad p ie r u i g y rs b i o tn n m c ls e i g r ls e s rn t r a t o t v n
传感器网络簇间通信自适应节能路由优化算法
c v r g o e . mp rd wi e o h rr u i g ag r h , h i l t n r s lss o t a e p o o e o t g ag — o e a e h ls Co ae t t t e o t l o t ms t e smu ai u t h w t h r p s d r u n l o hh n i o e h t i
( a o a Mo i o N t n l bl C mmu ia o s e erh a oaoy S u e s U iesy Naj g 10 6 C ia i e n t n sa b rt , o t at nv r t, ni 0 9 , hn ) ci R cL r h i n2
a a iv l s l c ng t e m o te e g e c e o m un c to m od m o ie t e a i d c op r tv om m u c — d pt ey e e t s n r y— f intc m i h i i ai n e a ng d r c,r l yng a o e a e c n i nia to . i ns Thep op e r utn l o t m a a te ha h ou c deC ic ve h i i u u m ni u n r r os d o i g a g rh i gu r e st t e s r eno a d s o rt em n m m ors b— n t n i m m e e gy c ns p i o et heba e sa i o um ton r ut o t s tton. ta s e r a e e p ob bii t a h o I lo d c e s st r a lt h tt e c mm u c ton r ntru e du o t e h y nia i sa e i e r ptd e t h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数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将感知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基站进行处理。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低功耗、小尺寸和自组织等特点,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军事侦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复杂、节点能量有限、节点故障率高,在设计路由算法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簇路由算法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一种路由算法,它将节点划分为数个簇,每个簇有一个簇首节点负责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簇内节点的行为。
簇路由算法可以减少节点之间的通信量,减少能量消耗,并提高网络的生存时间和稳定性。
二、选题意义本课题旨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簇路由算法,针对现有算法的不足,提出更加高效、稳定的簇路由算法,并通过实现和测试验证算法的性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现有的簇路由算法,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2. 提出一种改进的簇路由算法,重点考虑节点能量和网络稳定性。
3. 用MATLAB或OMNeT++等模拟工具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
4. 基于实际硬件平台,实现所提出算法,并与现有算法进行比较和测试。
四、预期成果1.提出一种改进的簇路由算法,具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更好的网络稳定性。
2.通过仿真测试,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
3.实现所提出算法,并与现有算法进行比较和测试,从而得出结论和评价。
五、进度安排第1-2周:查阅文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簇路由算法的相关知识。
第3-4周:分析现有的簇路由算法,总结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第5-6周:提出改进的簇路由算法,并进行算法设计和实现。
第7-8周:基于MATLAB或OMNeT++等模拟工具,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
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域多扇区多跳分簇路由算法
分簇 , 多轮旋转机制产生簇头 , 簇 内单 跳通 信 , 簇 间根据距离权值 、 单跳 、 多跳相结合通信 。仿真实验表 明 :
该算法 与 L E A C H, E . L E A C H, E R B MC相 比 , 在较 大规模 网络 中 , 网络生命周期 、 能量利 用率和数据 发送效
率 都 具 有 较好 的性 能 。
关键 词 :无线传感 器网络 ; 环域多扇 区;多轮旋转 ; 能量均衡 中图分类号 :T P 3 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9 7 8 7 ( 2 0 1 4 ) 0 3 - 0 1 2 8 - 0 4
Mu l t i - s e c t o r a nd m ul t i - ho p i n r i n g c l us t e r i n g r o u t i n g a l g o r i t hm f o r l a r g e - s c a l e W S Ns
牛 佳佩 , 程 良伦
( 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1 0 0 0 6 ) 摘
一
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 ( WS N s ) 中分簇不均衡会导致一些节点 能量 过早耗尽 , 网络生命周期缩短 。提 出 种环域 多扇 区多跳分簇路 由( MMC R) 算法 。在 R B MC分 环模型上 , 各环域 内根据最优分 簇数分扇 区 即
n e t w o r k s ( WS N s ) . A m u l t i — s e c t o r a n d mu l t i — h o p i n r i n g c l u s t e i r n g r o u t i n g( MMC R)a l g o i r t h m i s p r o p o s e d .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
第31卷第6期2018年6月传感技术学报CHINESEJOURNALOFSENSORSANDACTUATORSVol 31㊀No 6June2018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42102210039)ꎻ郑州市新兴产业研究(20150506)收稿日期:2017-12-08㊀㊀修改日期:2018-02-22AnAdaptiveCluster ̄HeadsRotatingAlgorithmfortheClusteringRoutinginWirelessSensorNetworks∗FENGXiao∗ꎬZHANGHuidang(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ꎬ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Zhengzhou450001ꎬChina)Abstract:Inwirelesssensornetworksꎬclusteringroutingschemeisthemainmethodforlowenergyroutingdesignꎬandcluster ̄headsrotatingalgorithmisaneffectivewaytobalancethenodesenergyconsumptioninclusteringrou ̄ting.Howeverꎬfewstudieshavebeendoneonhowtocalculatecluster ̄headsrotatingintervals.Acluster ̄headsrota ̄tingintervaloptimizationalgorithmisproposedbasedontheconceptofcluster ̄treeworkingperiodꎬandtheadaptivecluster ̄headsrotatingmechanismisimplemented.Meanwhileꎬinordertoreducethenumberofthecluster ̄headsꎬthispaperproposesaclusteringalgorithmbasedonCDS(connecteddominatingset).Inthesimulationexperimentꎬcomparedwithfourcluster ̄headsrotatingstrategieswhichhavedifferentfixed ̄lengthrotatingintervalsꎬtheresultsshowthattheadaptivecluster ̄headsrotatingalgorithmhasthelongestnetworklifetimeꎻcomparedwithclassicalal ̄gorithmssuchasTopDiscandGuhoꎬtheresultsshowthattheCDSconstructedbytheproposedalgorithmhastheminimumsizeanddiameter.Keywords:wirelesssensornetworksꎻconnecteddominatingsetꎻclusteringroutingꎻcluster ̄headsrotatingEEACC:6150Pꎻ7230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4-1699.2018.06.023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冯㊀咲∗ꎬ张慧档(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ꎬ郑州450001)摘㊀要:分簇路由方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低能耗路由设计的主要方法ꎬ簇头轮换机制是平衡分簇路由中节点能耗的有效手段ꎮ然而ꎬ如何优化簇头轮换间隔却鲜见文献研究ꎮ基于簇树工作周期的概念ꎬ提出了一个簇头轮换间隔的优化算法ꎬ实现了自适应簇头轮换机制ꎮ同时ꎬ为了减少簇头数量ꎬ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连通支配集CDS(ConnectedDominatingSet)的分簇算法ꎮ仿真中ꎬ与4种不同长度的定长间隔簇头轮换策略进行了对比试验ꎬ结果表明自适应簇头轮换策略具有最长的网络寿命和最大的网络能量利用率ꎻ与TopDisc和Guho等经典算法进行了对比ꎬ该文提出的算法构造的CDS具有最小规模和直径ꎮ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ꎻ连通支配集ꎻ分簇路由ꎻ簇头轮换中图分类号:TN9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1699(2018)06-0949-08㊀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WirelessSensorNetworks)是由大量随机部署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方式自组织形成的一种多跳网络ꎮ周期性采集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最常见的应用模式ꎬ其目的是周期性感知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内的环境信息ꎮWSN的物理层和MAC层遵循IEEE802.15.4标准[1]ꎬ其网络层的路由协议面临节点能量受限问题ꎮ由于节点能量受限ꎬ因此低能耗路由设计是WSNs的一个关键问题[2]ꎮ层次路由是低能耗路由的有效解决方案[3]ꎮ分簇路由是典型的层次路由ꎬ其中ꎬ网络被划分成多个簇ꎬ每个簇有一个簇头和若干个簇成员组成ꎮ簇头负责簇内信息收集和簇间数据转发ꎬ簇成员负责信息感知ꎮ簇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以汇聚节点为根的簇树ꎮ分簇路由具有很强传㊀感㊀技㊀术㊀学㊀报www.chinatransducers.com第31卷的结构性ꎬ因此它特别适合采用休眠/唤醒机制的周期性采集型无线传感器网络ꎮ目前已提出多种分簇算法ꎬLEACH是最著名的分簇算法ꎻ该算法基于阈值随机选取一组节点作为簇头进行分簇ꎻ为了平衡节点能耗ꎬ该文献还提出了簇头轮换的概念[4]ꎮDCPVP算法基于表决和优先理念实现了分布式分簇[5]ꎮDCMDC算法基于网络服务区域划分实现了自适应动态分簇[6]ꎻEACHP算法基于能量感知模型实现了多级分簇[7]ꎮ廖福保和张文梅在文献[8]中给出了一个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ꎮ文献[9-10]基于模糊逻辑对WSNs的聚类分析进行了研究ꎮ上述分簇算法在分簇过程中均没有考虑分簇数量的优化ꎬ存在冗余簇头ꎮ由于簇头需要维护路由ꎬ不能进入休眠状态ꎻ簇成员在非自己的采样时隙内可以处于低功耗休眠状态ꎬ因此ꎬ簇头能耗要远大于成员能耗ꎮ分簇路由的设计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尽可能减少簇头的数量ꎬ二是应该有有效的簇头轮换策略ꎮ针对第1个挑战ꎬ利用连通支配集(CDS)构造簇头集合是减少簇头数量的有效方法[11]ꎮ然而ꎬ求解最小连通支配集MCDS(MinimumConnectedDominatingSet)是一个NPC问题[12]ꎮ目前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构造近似MCDS的方法:Guha和Khuller提出了两个近似MCDS的构造算法[13]ꎻDebB等人基于CDS提出了一个WSNs的拓扑发现的算法TopDisc[14]ꎻ文献[15-22]专注于构造最小规模CDS㊁负载平衡的CDS㊁有界直径的CDS㊁k-覆盖的CDS或最小路由代价的CDS等方面ꎮ上述文献在构造CDS时均忽视了节点的能量ꎬ而节点的能量决定了CDS的寿命ꎮ本文基于节点的能量和节点的度ꎬ提出了一个构造CDS的算法ꎬ并基于该CDS提出了一个簇树构造算法CDS ̄CTCA(ClusterTreeConstructionAlgorithmbasedonCDS)ꎮ针对第2个挑战ꎬ在文献[4]中已经提出了簇头轮换的概念ꎬ但是没有给出如何计算簇头轮换间隔的方法ꎬ本文基于簇树工作周期的预测提出了一个簇头轮换间隔的优化算法ꎬ实现了自适应簇头轮换机制ꎮ本文的主要贡献为:①基于簇树工作周期的概念ꎬ提出了一个簇头轮换间隔的优化算法ꎬ实现了自适应簇头轮换机制ꎻ②提出了一个基于CDS的簇树构造算法ꎬ减少了簇头数量ꎬ节约了网络能耗ꎮ1㊀准备工作在本节中ꎬ我们首先介绍几个术语ꎬ然后讨论周期性采集型WSN模型ꎬ最后给出消息类型ꎮ1.1㊀相关术语①连通支配集(CDS):定义见文献[13]ꎮCDS中的节点称作支配节点ꎬ它在WSN中起着骨干作用ꎬ因此ꎬCDS又称作虚拟骨干网ꎮ本文中支配节点㊁骨干节点和簇头节点是等价的ꎮ②节点邻居集:能够和节点直接通讯的节点集合称为节点的邻居集ꎮ③节点级别:在层次路由中节点距离汇聚节点的跳数称为节点的级别ꎮ汇聚节点的级别为0ꎮ④节点状态:我们用4种颜色表示节点的4种状态ꎮ其意义如下:White:当一个节点未接收到其他节点任何消息时的状态ꎻBlack:当一个节点为支配节点时的状态ꎻGrey:当一个节点为Black节点的邻居时的状态ꎻDark ̄Grey:在Black节点的邻居集中ꎬ能量大于平均能量的节点的状态ꎮ说明:本文中有时用颜色名称代替对应状态的节点ꎮ⑤节点采样周期:节点两次相邻的采样间隔ꎬ记作SP(samplingperiod)ꎮ⑥簇树构造周期:在分簇路由中ꎬ构造一个簇树所需的时间ꎬ记作CTCP(ClusterTreeConstructionPeriodꎮ⑦簇树工作周期:一个簇树从开始运行到下一次重构的间隔ꎬ记作CTWP(clustertreeworkingperi ̄odꎮ当簇树重构时ꎬ簇头将随之更换ꎬ因此簇树工作周期就是簇头轮换间隔ꎮ1.2㊀周期性采集型WSN模型在周期性采集型WSN中的所有传感器节点具有相同的采样周期ꎮ本文讨论的网络模型为周期性采集型WSNꎬ具体描述如下:图1㊀传感器节点部署示意图传感器网络由1个汇聚节点和N个传感器节点组成ꎮN个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在一个100mˑ60m的监控区域中ꎬ汇聚节点位于监控区域的外侧ꎬ如图1所示ꎮ汇聚节点能量无限ꎬ传感器节点能量受限ꎮ传感器节点同构ꎬ具有相同的发射半径Rꎬ并且059第6期冯㊀咲ꎬ张慧档: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㊀㊀每个传感器节点与汇聚节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通讯路径ꎮ此时ꎬ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抽象为一个单位圆盘图(UDG)ꎬ用G=(VꎬE)表示ꎮ其中ꎬV为顶点集合ꎬ表示网络中所有节点的集合ꎻE为边的集合ꎬ表示网络中所有可以直接通讯的节点对(uꎬv)的集合ꎮ当R=25m时ꎬ网络的通讯连通图如图2所示ꎮ图2㊀网络连通示意图1.3㊀消息类型本文设计的消息类型分为3组ꎬ分别用于簇头选举㊁聚类成簇和数据传输ꎮ(1)用于簇头选举的消息:①Black-query-White-with-State-and-Level:Black节点查询White节点的消息ꎬ该消息包含Black节点的状态和级别ꎻ②Grey-answer-Black-with-Energy:Grey邻居对Black节点的应答消息ꎬ该消息包含Grey的剩余能量ꎻ③Black-announce-Grey-isDarkGrey:Black节点宣布Dark-Grey节点的选举结果ꎻ④DarkGrey-query-White:Dark-Grey节点查询White节点的消息ꎻ⑤White-answer-DarkGrey:White邻居对Dark-Grey节点的应答消息ꎻ⑥DarkGrey-report-WhiteNeighbors-to-Sink:Dark-Grey节点向汇聚节点汇报它们的White邻居信息的消息ꎻ⑦Sink-announce-DarkGrey-isBlack:汇聚节点宣布Black节点的选举结果ꎻ(2)用于聚类的消息:①Black-declare-isClusterHead-to-Network-with-Level:Black节点向网络声明它们是簇头的消息ꎬ该消息包含Black的级别ꎻ②ordinaryNode-associate-ClusterHead:普通节点(Grey节点或Dark-Grey节点)关联簇头的消息ꎻ③ClusterHead-allot-Ordinal-to-Member:簇头为成员分配簇内序号的消息ꎻ④ClusterHead-report-Members-and-Energy-to-Sink:簇头向汇聚节点汇报它们的簇成员和它们的剩余能量信息的消息ꎮ(3)用于数据传输的消息:①Sink-broadcast-CTWP-to-Network:汇聚节点广播该簇树工作周期的消息ꎻ②Sensor-transmit-Data-to-Sink:传感器节点向汇聚节点传送数据的消息ꎮ2㊀基于连通支配集的簇树构造算法CDS ̄CTCA算法分两个阶段ꎬ第1个阶段构造出一个CDSꎻ第2个阶段普通节点通过CDS聚类成簇树ꎮ2.1㊀构造CDS初始化时ꎬ传感器节点状态为Whiteꎬ汇聚节点的状态为Blackꎮ算法从Black节点开始进行迭代直至网络中不存在White节点为止ꎮ每次迭代中ꎬ首先标记Black节点的White邻居为Greyꎬ然后标记其中能量大于邻居集的平均能量的节点为Dark ̄Greyꎬ最后标记拥有最多White邻居的Dark ̄Grey节点为Blackꎮ具体算法如下:①所有传感器节点初始化为Whiteꎻ汇聚节点初始化为Blackꎬ级别为0ꎻ②Black节点广播Black-query-White-with-State-and-Level消息ꎮ接收到该消息的White-节点变成Greyꎬ级别为Black节点的级别加1ꎮ然后通过Grey-answer-Black-with-Energy消息应答Black节点ꎻ③规定时限结束后ꎬBlack-节点从其Grey邻居集中找出能量大于平均能量的节点作为Dark-Grey节点ꎬ并通过Black-announce-Grey-isDarkGrey消息宣布选择结果ꎻ④接收Black-announce-Grey-isDarkGrey消息后ꎬ对应的Grey节点变成Dark-Greyꎻ⑤Dark-Grey节点广播DarkGrey-query-White消息ꎮ接收到该消息的White节点通过White-answer-DarkGrey消息进行应答ꎻ⑥Dark-Grey节点通过接收White-answer-DarkGrey消息统计它的White邻居数ꎬ规定时限结束后ꎬ通过DarkGrey-report-WhiteNeighbors-to-Sink消息将其White邻居数上传给汇聚节点ꎻ⑦汇聚节点选出拥有最多White邻居的Dark-Grey节点作为本次迭代的Black节点ꎬ在规定时限结束后ꎬ通过Sink-inform-DarkGrey-isBlack消息宣布选举结果ꎻ⑧接收到Sink-announce-DarkGrey-isBlack消息后ꎬ对应的Dark-Grey节点变为Blackꎻ⑨判断区域内是否还存在White节点ꎬ若存在ꎬ159传㊀感㊀技㊀术㊀学㊀报www.chinatransducers.com第31卷则转②ꎬ否则结束迭代ꎮ上述算法最后得到的Black节点集合即为CDSꎮ例如ꎬ图1中所示的WSNꎬ若所有传感器节点的初始能量相同ꎬ利用上述算法首次构造的CDS如图3所示ꎬ其中黑色节点为支配节点ꎮ由于支配节点能耗大于普通节点ꎬ因此充当过支配节点的节点的能量要小于平均能量ꎮ在下次构造CDS时ꎬ它不能继续充当支配节点ꎮ第2次构造CDS的迭代过程如图4所示ꎬ其中黑色节点为支配节点ꎬ图4(2)-(6)为CDS ̄CTCA算法逐次迭代的结果ꎮ图3㊀CDS ̄CTCA算法第1次构造的CDS图4㊀CDS ̄CTCA第2次重构CDS的过程2.2㊀聚类成簇树CDS首先ꎬBlack节点向网络声明它们是簇头ꎬ然后ꎬ普通节点(Grey节点或Dark ̄Grey节点)在其簇头邻居中选择级别最低且距离最近(根据RSSI强度)的簇头进行关联ꎬ成为该簇头的一个簇成员ꎮ具体算法如下:①Black节点通过Black-declare-isClusterHead-to-Network-with-Level消息声明它们是簇头ꎬ在它们通讯范围内的普通节点接收该消息并记录Black节点的级别ꎻ②规定时限结束后ꎬ每个普通节点从它的簇头邻居集中选择级别最低且距离最近的簇头通过or ̄dinaryNode-associate-ClusterHead消息请求关联ꎻ③接收到该关联请求消息的簇头通过Cluster ̄Head-allot-Ordinal-to-Member消息为该成员分配一个簇内序号ꎻ④所有的簇头通过ClusterHead-report-Members-and-Energy-to-Sink消息向汇聚节点汇报它们的簇成员和剩余能量信息ꎮ普通节点聚类到CDS之后就构造了一个簇树ꎮ例如ꎬ图3和图4中的CDS通过上述算法聚类而成的簇树如图5和图6所示ꎮ259第6期冯㊀咲ꎬ张慧档: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㊀㊀图5㊀CDS ̄CTCA算法第1次构造的簇树图6㊀CDS ̄CTCA算法第2次重构的簇树2.3㊀簇树工作工作过程簇树生成后ꎬ汇聚节点计算该簇树的工作周期ꎬ并通过Sink-broadcast-CTWP-to-Network消息广播给网络ꎬ然后ꎬ簇树进入工作阶段ꎮ在簇树工作阶段ꎬ簇头依照TDMA时隙(Slot)顺序收集本簇成员的数据ꎬ经融合处理后逐跳沿树上传到汇聚节点ꎮ当该簇树的工作周期结束后进行簇头轮换ꎬ即重构簇树ꎮ第4节中讨论簇头轮换的策略ꎮ3㊀自适应簇头轮换簇头轮换的概念最先由文献[4]提出ꎬ但它没有给出如何计算轮换间隔的方法ꎮ本节中我们提出的簇头轮换间隔的优化算法是对文献[4]一个补充ꎮ3.1㊀节点的运行过程在周期性采集型WSN分簇算法中ꎬ为了平衡节点的能耗ꎬ通常采用簇头轮换机制ꎮ在基于簇头轮换机制的周期性采集型WSN中ꎬ任意一节点的运行过程如图7所示ꎮ由图7可以看出ꎬ一个簇树工作周期(CTWP)等于任一节点在其内部的采样周期(SP)之和ꎮ因此只要预测出一个节点在CTWP内的采样轮数ꎬ即可计算出CTWP的大小ꎮ节点在CTWP内的采样轮数与该节点在SP内的能耗成反比ꎬ与该节点在簇树构造后的剩余能量成正比ꎮ由于簇头能耗大于普通节点能耗ꎬ因此簇头的采样轮数决定了CTWP的大小ꎮ在4.2节中以TICC2530节点能耗模型为例分析了簇头在SP内的能耗ꎻ4.3节给出了CTWP的优化算法ꎮ图7㊀节点在簇头轮换机制的WSN中的运行过程3.2㊀簇头在SP内的能耗分析本节以TICC2530节点的能耗模型为例分析簇头在一个SP内的能耗ꎮTICC2530片上系统符合IEEE802.15.4标准[1]ꎮ当工作在2.4GHz频道上时ꎬ数据传输率为250kbyte/sꎬ因此传输1b数据所用时间为T1b=1/(250ˑ1000)=4ˑ10-6sꎮ表1为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给出的TICC2530SoC的电器特性[23]ꎮ由于簇头需要维护路由ꎬ因此它的32MHz晶振需要一直处于运行状态ꎮ簇头在SP内的能耗包括4个部分:传感器能耗㊁CPU能耗㊁接收机能耗和发射机能耗ꎮTICC2530的电特性采用典型数值ꎬ簇头在SP内的各部分能耗分析如下:①传感器能耗:簇头是一个传感器节点ꎬ因此它也需要在它的采样时隙内驱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ꎬ这部分能耗用E(S)表示ꎮ如一个TICC2530和一个DS18B20组成的温度传感器节点ꎬTICC2530驱动DS18B20的能耗可由式(1)计算[24]:E(S)=IDQAˑtCONV=1mAˑ0.75s=0.75mAs(1)②CPU能耗:在一个SP内ꎬ簇头的CPU需要处理信息和计算数据ꎬ这部分能耗用E(C)表示ꎬ它可用下列公式计算:E(C)=ICˑSP=6.5SP(mAs)(2)③接收机能耗:设Sensor-transmit-Data-to-Sink消息的长度为Lꎬ簇头的后代节点数为K(0ɤKɤNꎬN为网络中节点数)ꎮ在一个SP内ꎬ簇头的接收机接收后代节点数据的能耗用E(R)用式(3)计算:E(R)=KLT1bIRx=4ˑ10-6ˑ24.3KL=9.72ˑ10-5KL(mAs)(3)④发射机能耗:条件同③款ꎬ在一个SP内ꎬ簇头的发射机转发后代节点数据的能耗E(T)可用式(4)计算:E(T)=KLT1bITx=4ˑ10-6ˑ28.7KL=1.148ˑ10-4KL(mAs)(4)通过上述分析ꎬ簇头在一个SP内的能耗ESP359传㊀感㊀技㊀术㊀学㊀报www.chinatransducers.com第31卷(CH)可用式(5)计算:ESP(CH)=E(S)+E(C)+E(R)+E(T)=E(S)+6.5SP+9.72ˑ10-5KL+1.148ˑ10-4KL=E(S)+6.5SP+2.12ˑ10-4KL(mAs)(5)因为0ɤKɤNꎬ所以E(S)+6.5SPɤESP(CH)ɤE(S)+6.5SP+2.12ˑ10-4NL(6)式中:SPꎬNꎬL和E(S)都是常数ꎮ簇头在SP内的能耗ESP(CH)可用式(5)的中位值近似表示ꎬ即ESP(CH)=E(S)+6.5SP+1.06ˑ10-4NL(mAs)(7)表1㊀TICC2530电器特性参数测试条件典型最大单位电流消耗ꎬ记作IC没有无线电或外设活动和RAM访问ꎬ正常闪存访问和32MHz晶振运行的情况下ꎬ中等CPU活动6.58.9mA电流消耗ꎬ记作IRx无外设活动㊁CPU空闲㊁32MHz晶振运行和接收功率为-100dBm24.329.6mA电流消耗ꎬ记作ITx无外设活动㊁CPU空闲㊁32MHz晶振运行ꎬ发射功率为1dbm28.7mA3.3㊀簇树工作周期优化算法由式(7)可以看出簇头在一个SP内的能耗近似为一个常数ꎮ根据4.1节的分析ꎬ一个簇树的采样轮数由拥有最小剩余能量的簇头决定ꎮ簇头的剩余能量可以从ClusterHead-report-Members-and-Energy-to-Sink消息中获得ꎮ簇头集合中最小的剩余能量用Emax(CH)表示ꎬ则Emax(CH)=maxCHɪCDS[E(CH)](8)因此ꎬ该簇树最多能进行Emax(CH)/ESP(CH)轮采样ꎮ为了保证簇头能量不被耗尽ꎬ可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来优化簇树的采样轮数ꎬ即Round(CTWP)=IntαEmax(CH)ESP(CH)éëêêùûúú(9)式中:Round(CTWP)为簇树的优化采样轮数ꎬInt为取整函数ꎬα为簇树重构因子(或簇头轮换因子)ꎬ其取值范围为(0ꎬ1)ꎮ参照图7ꎬ簇树的工作周期CTWP可由式(10)计算:CTWP=SPˑRound(CTWP)(10)说明:在实际操作中ꎬ用簇树的采样轮数代替簇树的工作周期(或簇头的轮换间隔)更为方便ꎮ3.4㊀自适应簇头轮换算法在数据传输阶段ꎬ任意一个传感器节点完成Round(CTWP)轮采样之后ꎬ将自己的状态设置White进入簇头轮换阶段ꎬ即重构簇树阶段ꎮ自适应簇头轮换过程描述如下:①传感器节点基于CDS-CTCA算法构造一个簇树ꎻ②汇聚节点依据式(9)计算Round(CTWP)ꎬ并广播给网络ꎻ③传感器节点向汇聚节点传送采样数据ꎻ④传感器节点判断是否完成Round(CTWP)轮采样ꎬ若是ꎬ则状态设为Whiteꎬ转①ꎻ否则ꎬ转③ꎮ4㊀仿真评估在本节中ꎬ通过仿真实验评估CDS-CTCA算法所构造的CDS的性能和自适应簇头轮换算法的性能ꎮ4.1㊀CDS性能评估仿真环境: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于100mˑ60m的矩形区域内ꎬ汇聚节点部署在区域外侧ꎬ如图1所示ꎻ传感器节点同构ꎬ具有相同的发射半径R=25mꎮ图9㊀CDS直径对比示意图仿真内容:节点个数分别取50ꎬ100ꎬ150ꎬ200ꎬ250和300ꎮ对每组节点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运行CDS-CTCA㊁TopDisc和Guha1各10次ꎮ仿真目标:①CDS规模:指CDS中的节点个数ꎻ②CDS直径:指CDS中的节点的最高级别ꎮ仿真结果:3种算法分别运行十次得到的CDSs的规模和CDSs的直径的平均值对比如图8和图9所示ꎮ图8㊀CDS规模对比示意图459第6期冯㊀咲ꎬ张慧档: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㊀㊀结果分析:从图8和图9中可以看出ꎬTopDisc算法构造的CDS规模最大ꎬ直径最长ꎮ这是因为TopDisc算法是基于节点之间的距离构造CDS的ꎮ而CDS的规模与节点间的距离没有直接关系ꎬ与节点的覆盖度直接相关ꎮ也就说ꎬ两个相对较远的节点未必有较大的节点覆盖度ꎮGuha1算法是以最大度节点为第1个支配节点构造CDS的ꎬ但这样做会将网络中其他节点划分成很多碎片ꎬ导致其他支配节点具有较小的度ꎮCDS ̄CTCA算法是从汇聚节点开始构造CDS的ꎬ这样做有三方面的好处:①使汇聚节点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ꎬ不会影响网络总能耗ꎻ②减少支配节点到汇聚节点的跳数ꎬ即减小CDS的直径ꎻ③减少分离碎片ꎬ使支配节点负载相对均匀ꎮ因此CDS ̄CTCA算法比Guha1更优ꎮ4.2㊀自适应簇头轮换算法性能评估仿真环境:与4.1节中的环境相同ꎻ仿真参数:如表2所示ꎮ表2㊀仿真参数节点初始能量1200mAh节点能耗模型TICC2530传感器能耗模型E(S)DS18B20数据包长度L2000byte簇树形成时间(CTCP)180sTDMA时隙(Slot)1s采样周期(SP)300s簇头轮换因子(α)0.9㊀㊀仿真内容:节点个数分别取50㊁100㊁150㊁200㊁250和300ꎻ构造簇树采用CDS ̄CTCA算法ꎻ簇头轮换策略为定长间隔轮换和自适应间隔轮换ꎻ定长间隔轮换策略的采样轮数分别取100㊁800㊁1500和2200ꎮ仿真目标:①网络生存周期:指出现节点死亡或簇头不能完全覆盖网络时网络的运行时间ꎻ②能量效率:指网络生存周期结束后ꎬ用于传输数据的能耗与网络初始总能量之比ꎬ即能量效率=传输数据能耗网络初始能量=网络初始能量-(网络剩余能量+构造簇树能耗)网络簇树能量仿真结果:网络生存周期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ꎬ能耗效率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ꎮ结果分析:由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ꎬ重构间隔为100轮采样时网络寿命较短ꎬ网络能量利用率较低ꎬ这是因为重构间隔太短导致簇头轮换频繁ꎬ从而消耗了大量的网络能量ꎻ重构间隔为2200轮采样时网络寿命最短ꎬ网络利用率最低ꎬ这是因为簇头工作时间太长ꎬ在轮换之前就已死亡ꎻ重构间隔为800轮和1500轮采样时ꎬ虽然获得了较长网络寿命和较大的网络能量利用率ꎬ但不是最佳的ꎻ自适应簇头轮换算法的轮换间隔是动态的ꎬ每个簇树都具有优化的运行周期ꎬ因此获得了最长的网络寿命ꎮ图10㊀网络生存周期对比示意图图11㊀网络能量有效利用率对比4.3㊀簇头轮换因子对网络寿命的影响簇头轮换因子的取值过大或过小都将缩短网络寿命ꎬ一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合适数值ꎮ在与5.2小节相同条件下ꎬ图12表示了簇头轮换因子对网络寿命的影响ꎮ从图12可以看出ꎬ在传感器节点数小于300时ꎬ簇头轮换因子取0.9ꎬ网络寿命较长ꎮ在后续工作中ꎬ我们将探讨自适应簇头轮换因子的设计方法ꎮ图12㊀簇头轮换因子对网络寿命的影响5㊀结束语为了预估分簇路由中簇头的轮换间隔ꎬ本文以TICC2530SoC的能耗模型为例分析了簇树的工作周期ꎬ提出了基于簇树工作周期的簇头轮换优化算法ꎬ实现了自适应簇头轮换机制ꎮ另外ꎬ为了减少簇头数量ꎬ节省网络总能耗ꎬ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CDS的构造簇树算法ꎮ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簇树559传㊀感㊀技㊀术㊀学㊀报www.chinatransducers.com第31卷构造算法和自适应簇头轮换算法的有效性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中ꎬ进一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ꎮ参考文献:[1]㊀IEEE.IEEE802.15WPANTaskGroup4(TG4)[S].http://www.ieee802.org/15/pub/TG4.html.2016.[2]LEESLꎬCHENGWL.Fuzzy ̄Logic ̄BasedClusteringApproach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UsingEnergyPredication[J].IEEESensorsJournalꎬ2012ꎬ12(9):2891-2897.[3]LIUXX.AtypicalHierarchicalRoutingProtocols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AReview[J].IEEESensorsJournalꎬ2015ꎬ15(10):5372-5383.㊀[4]HeinzelmanWꎬChandrakasanAꎬBalakrishnanH.Energy ̄EfficientCommunicationProtocolforWirelessMicrosensorNetworks[C]//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ꎬ2000ꎬ3005-3014.㊀[5]AbuarqoubAꎬHammoudehMꎬAdebisiBetal.DynamicClusteringandManagementofMobileWirelessSensorNetworks[J].ComputerNetworksꎬ2017ꎬ117:62-75.[6]ChangYCꎬTangHYꎬChengYBꎬetal.DynamicHierarchicalEnergy ̄EfficientMethodBasedonCombinatorialOptimization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J].Sensorsꎬ2017ꎬ17(7):1665. [7]BaratiHꎬHovagharAꎬRahmaniAM.EACHP:EnergyAwareClus ̄teringHierarchyProtocolforLargeScaleWirelessSensorNetworks[J].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ꎬ2015ꎬ83(3):765-789. [8]廖福保ꎬ张文梅.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J].传感技术学报ꎬ2017ꎬ30(9):1412-1416.[9]NayakPꎬDevulapalliA.AFuzzyLogic ̄BasedClusteringAlgorithmforWSNtoExtendtheNetworkLifetime[J].IEEESensorsJournalꎬ2016ꎬ16(1):137-144.[10]SongXYꎬZhangQLꎬSunWꎬetal.Energy ̄EfficientDataGatheringProtocolinUnequalClusteredWSNUtilizingFuzzyMultipleCriteriaDecisionMaking[J].JournalofIntelligentandFuzzySystemsꎬ2017ꎬ32(5):3461-3473.[11]SpohnMAꎬGarcia ̄Luna ̄AcevesJJ.Bounded ̄DistanceMulti ̄ClusterheadFormationinWirelessadhocNetworks[J].AdHocNetworksꎬ2007ꎬ5(4):504-530.[12]DareyMRꎬJohnsonDS.ComputersandIntractability:AGuidetotheTheoryofNP ̄Completeness[M].WHFreemanandCo.NewYorkꎬNYꎬUSA1979:206-218.[13]GUHASꎬKHULLERS.ApproximationAlgorithmsforConnectedDominatingSets[J].Algorithmicaꎬ1998ꎬ20:374-387.[14]DebBꎬBhatnagarSꎬNathB.ATopologyDiscoveryAlgorithmforSensorNetworkswithApplicationstoNetworkManagement[R].DCSTechnicalReportꎬDCS-TR-411ꎬRutgersUniversityꎬ2001:26-30.[15]TorkestaniJA.BackboneFormat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SensorsandActuatorsA Physicalꎬ2013ꎬ185:117-126. [16]HeJꎬJiSLꎬPanYꎬetal.GreedyConstructionofLoad ̄BalancedVirtualBackbones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MobileComputingꎬ2014ꎬ14(7):673-688. [17]ZhangJꎬXuLꎬZhouSMꎬetal.AnEfficientConnectedDominatingSetAlgorithminWsnsBasedonTheInducedTreeofTheCrossedCube[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MathematicsandCom ̄puterScienceꎬ2015ꎬ25(2):295-309.[18]RamarRꎬShanmugasundaramR.Connectedk ̄CoverageTopologyControlforAreaMonitoring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ꎬ2015ꎬ84(2):1051-1067. [19]YangSmꎬTangW.AHighlyEfficientDistributedAlgorithmforConstructingCDSwithOpportunisticAnnouncementinWirelessSensorNetworks[C]//18thUKSim ̄AMS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ModellingandSimulationꎬUKSimꎬ2016:317-322. [20]ShiYSꎬZhangYPꎬZhangZꎬetal.AgreedyalgorithmfortheMinimum22 ̄Connectedmm ̄foldDominatingSetProblem[J].JournalofCombinatorialOptimizationꎬ2016ꎬ31(1):136-151. [21]MohantyJPꎬMandalCꎬReadeC.DistributedConstructionofMini ̄mumConnectedDominatingSetinwirelessSensorNetworkUsingTwo ̄HopInformation[J].ComputerNetworksꎬ2017ꎬ123:137-152. [22]ZhangJꎬXuLꎬXueXSꎬetal.VirtualBackboneSchedulingwithConnectedDomaticPartit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AdHocandSensorWirelessNetworksꎬ2017ꎬ38(1-4):169-198. [23]TexasInstrumentsIncorporated.ATrueSystem ̄on ̄ChipSolutionfor2.4 ̄GHzIEEE802.15.4andZigBeeApplications[S].http://www.ti.com/lit/ds/symlink/cc2530.pdf.[24]DallasSemiconductor.DS18B20-PAR1-WireParasite ̄PowerDigitalThermometer[S].https://datasheets.maximintegrated.com/en/ds/DS18B20-PAR.pdf.冯㊀咲(1964-)ꎬ男ꎬ1986年获得北京交通大学应用数学学士ꎬ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无线电通讯硕士ꎮ曾经营一家IT公司ꎬ从事系统集成和自动控ꎬ现在在河南工业大学任教ꎮ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并行计算ꎬfengxiao@haut.edu.cnꎻ张慧档(1971-)ꎬ女ꎬ2009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ꎬ现在在河南工业大学任教授ꎮ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通信技术㊁IP网络体系结构和路由算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性能评估理论ꎬhuidang@haut.edu.cnꎮ659。
杨晗-依托路由规则的自适应能量优化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假设传感器节点随机分布在一个方形的监测区域,汇聚
节点 Sink 位于监测区域附近,如图 1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
型所示,每一个节点都有自己的身份 ID,网络中的节点能 够获取自身的坐标信息,接收节点可以通过信号强度指示 (RSSI)技术来计算与发射节点间的距离信息。所有节点的初 始能量相同,每个簇内的节点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择簇头, 簇头收集簇内节点采集到的信息并加以融合[9-10],再通过簇 头间通信可以将数据包以多跳转发的形式发送至汇聚节点
(3)竞争半径的计算。越是靠近汇聚节点的簇,簇内节 点承担的数据转发任务越是频繁,因此一般越是靠近汇聚节 点的簇数也较多,其簇内的邻居节点相对较少,簇头的主要 能量用于与其他簇头之间进行通信[13-14]。考虑到簇头的剩余 能量较少时,如果将其大部分能量用于融合邻居节点采集的 信息,则承担簇头通信时能量负担会过重。因此在计算竞争 半径时簇头的剩余能量也会被考虑进去,使剩余能量越少的 簇内节点数越少,簇头可以有更多的能量进行簇间通信。可
2.1 能量均衡的分簇算法
图 1 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
监测区域中的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发射电路、放大电 路、接收电路以及数据融合。假设发射每一个数据包的耗能
为e ,接收每一个数据包的能耗为e ,放大电路能耗为e ,
t
r
f
假设监测区内每个节点的初始能量都为 E S ,监测区域
内簇头离汇聚节点的最远距离为 dmax ,最近距离为 dmin ,
点的生命周期,减少能量损耗。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能量优化分簇;簇头选举;竞争半径;路由规则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An adaptive energy optimized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routing
基于FC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多跳路由算法
基于FC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多跳路由算法杨友良;李艳辉【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中,网络层的路由技术对 WSN 的性能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
LEACH(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早提出的分簇路由协议,它的成簇思想贯穿于其后发展出的很多分簇路由协议中。
但LEACH 算法还有很多不足,提出了基于FCM(模糊C均值聚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多跳路由算法。
%In the architectur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Network layer routing technology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WSN.LEACH (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is the most early proposed cluster based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lustering idea runs through a lot of cluster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subsequent.Bu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of the LEACH algo-rithm,This article proposed based on FCM (fuzzy C clustering)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lustering multi hop routing algorithm.【总页数】5页(P90-94)【作者】杨友良;李艳辉【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9;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2.8【相关文献】1.基于FC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多跳路由算法 [J], 杨友良;李艳辉;2.基于非均匀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跳路由算法 [J], 林仁;夏方礼;王扉3.基于固定分簇和能量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跳路由算法 [J], 张世伟;张海涛;张士杰4.基于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跳路由算法 [J], 李涵;吴秋新;王小妮5.一种基于虚拟分扇的簇间多跳路由算法 [J], 尚静;董增寿;康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多跳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自适应分簇策略
无线多跳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自适应分簇策略
张剑;黄本雄;张帆;涂来
【期刊名称】《信息与控制》
【年(卷),期】2007(36)5
【摘要】以无线多跳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消耗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能量均衡分簇策略.该策略利用几何规划原理,通过节点的能量水平和距离向量来调节其成为簇头的概率,并进一步调节簇的大小.仿真结果表明,与HEED(hybrid,energy-efficient,distributed clustering approach)协议相比,该策略使网络的生命周期和稳定周期分别提高了21%和40%以上.
【总页数】7页(P597-603)
【关键词】无线多跳传感器网络;分簇;几何规划;能量均衡
【作者】张剑;黄本雄;张帆;涂来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九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能量均衡的分簇策略 [J], 付华;赵刚
2.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 [J], 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能量高效虚拟MIMO传输策略 [J], 徐侃如;刘威;杨宗凯;冯缜;那奕
4.无线传感网络中一种新的簇首自适应让位分簇算法研究 [J], 赵巧梅;周桃云
5.一种基于自适应退避策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 [J], 曹涌涛;何晨;蒋铃鸽;郑春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多跳路径路由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多跳路径路由算法
朱夏冰;崔宝同
【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
【年(卷),期】2014(033)004
【摘要】在LEACH协议特定簇头选取(DCHS)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ACO)的簇头间多跳路径(ACO-CHMP)路由算法.该算法先采用DCHS算法分簇,在稳态运行阶段,利用改进的ACO算法找到从距基站最近簇头节点到基站的遍历所有簇头节点的最优路径,然后从该簇头节点开始沿着最优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到基站.仿真结果表明:与LEACH算法、DCHS算法和ACO算法相比,该算法极大地均衡了网络的能量消耗,延长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生命周期.
【总页数】4页(P115-117,121)
【作者】朱夏冰;崔宝同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2.9
【相关文献】
1.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簇头多跳算法 [J], 周秀玲
2.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中基于自适应的簇头轮换算法 [J], 冯咲;张慧档
3.无线传感器网络多路径簇头链分簇式路由算法 [J], 吴迪;胡钢;倪刚;张卓;李威
4.基于双簇头聚类分簇和数据融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J], 刘壮;冯欣;王雁龙;李腾;张晶晶;杨文龙
5.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簇头多跳算法 [J], 韦小铃;王玉斌;余兴超;董荣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簇的自适应路由算法
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簇的自适应路由算法
董婷;林亚平;易叶青;张锦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
【年(卷),期】2006(26)5
【摘要】针对传感器节点能量及传输范围有限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簇的自适应路由算法.算法基于节点的局部信息,在综合考虑现有的工作状态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方法自适应地决定何时分簇以选取簇头;而后簇固定工作一段时间,簇头在簇内轮换,达到相应的条件后再重新分簇;由每轮的簇头和Sink构建当前轮虚拟骨干网;针对其建立路由.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周期性分簇的LEACH算法相比,新算法无需周期性分簇,能有效均衡节点能耗,增大网络吞吐量.
【总页数】4页(P1148-1151)
【作者】董婷;林亚平;易叶青;张锦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软件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簇树的路由算法 [J], 杨靖;白保良;李捍东
2.传感器网络簇间通信自适应节能路由优化算法 [J], 李文峰;沈连丰;胡静
3.依托路由规则的自适应能量优化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J], 杨晗;杨天明
4.容忍延迟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分簇的移动Sink动态路由算法 [J], 李林峰;王梓名;李梦诗
5.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改进的低功耗自适应集簇分层型协议(LEACH)路由算法 [J], 邓建球;郝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2008年12月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V ol.37,No.6Dec.,2008文章编号:1002-0411(2008)-06-0641-06一种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李长庚,谭鹏飞(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针对低功耗自适应聚类路由算法LEACH随机选择簇头和簇头间单跳通信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成簇路由算法——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路由算法RACMH.它将半径自适应成簇技术与多跳通信方式相结合,节点根据本地信息独立地决定成为簇头节点或成员节点;簇类覆盖的区域限制在一定半径范围内,所有簇头节点根据权重消息组织成一棵路由树,采用多跳通信方式向基站传输数据.仿真实验表明,与LEACH相比较,该算法能更有效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节省网络能量消耗,实现网络负载平衡.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成簇;簇头;路由树;网络生命周期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A Radius Adaptive Clustering Multi-Hop Routing Algorithm for Sensor NetworksLI Chang-geng,TAN Peng-fei(School of 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LEACH(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in randomly choosing cluster heads and in single-hop communications among cluster heads,we propose a new clustering routing al-gorithm,i.e.,RACMH(radius adaptive clustering multi-hop routing algorithm).The new algorithm combines the radius adaptive clustering technology with the multi-hop communication mode,and the nodes become either the cluster heads or the cluster members in an independent way according to local communication.The covered regions of the clusters are limited ina certain radius,and all the cluster heads build a routing tree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message and transport data to the basestation in a multi-hop communication manner.Simulation is made,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LEACH,the algorithm performs much better in prolonging network lifetime,saving network energy dissipation and balancing network load.Key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adaptive clustering;cluster head;routing tree;network lifetime1引言(Introduction)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大量无处不在的具有计算、存储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密集布设在无人值守的监控区域而构成的分布式感知网络[1],其目的是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内各传感器感知信息,并传给基站.由于传感器节点采用微型电池供电,且放置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一般很难充电或更换电源,系统的能量资源非常有限,这就要求WSN路由协议必须以节约能量消耗[2,3]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根据网络管理的逻辑结构可将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分为平面路由和分簇路由两类[4,5].分簇路由的基本思想是将传感器节点分簇,簇内通信由簇头节点完成,簇头节点进行数据融合[6,7],然后将融合后的数据传给基站,而簇头是通过轮转的方式选取的.与平面路由相比,分簇路由能满足传感器网络的可扩展性,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量,从而节约了能量消耗,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簇路由协议有LEACH[8]、确定性簇头选举算法DCHS(deterministic cluster head selection)[9]、传感器系统中的高能效采集协议PEGASIS(power-efficient gathering in sensor information system)[10]等.LEACH 是Heinzelman等人提出的第一个基于分簇结构的路由协议,它采用所有节点周期性轮流担任簇头节点的办法来达到使所有节点均匀消耗能量的目的.LEACH是一种分布式的协议,每一个节点通过一个概率来决定自己是否成为簇头,但它却没有考虑到成为簇头节点的剩余能量.DCHS考虑到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7FJ3066).收稿日期:2007-11-01642信息与控制37卷LEACH 的不足,将能量因素考虑进来,在选择簇头时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PEGASIS 则将节点组织成链的形式,链的形成由每一个节点或者基站计算得到,因此需要知道网络拓扑的全局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成簇路由算法——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路由算法.它是一种完全分布式的成簇算法,在选举簇头时,以剩余能量多少为主要依据进行;轮换簇头节点能量均匀分布在网络中;簇类的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有效地控制通信距离减少能量消耗;簇头节点间采用多跳通信方式向基站传送数据.对所提出的路由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和LEACH 算法进行了比较.2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System model and problem description )2.1网络模型为了简化研究时要采用的网络模型,本文对其做出如下假设:1)网络中N 个传感器节点是同构的且部署在一个正方形区域A 内后不再移动;2)基站部署在区域A 以外的一个固定位置;3)所有节点具有相似的能力,并且地位相等;4)节点的无线发射功率可控;5)通信信道满足对称性.2.2无线通信能耗模型本文在仿真实验中采用了文[11]中提到的无线通信能耗模型.该模型给出了一个阈值d 0(d 0是常数,数值取决于使用环境),当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的距离小于d 0时,发送节点发送数据的能量损耗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否则与距离的4次方成正比.上述两种能量衰减模型分别称为自由空间(free space )模型和多径衰减(multipath fading )模型.在距离为d 的范围内发送长度为l 位的数据,发送端需要消耗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 Tx (l ,d )=E Tx-elec (l )+E Tx-amp (l ,d )=lE elec+l εfs d 2d <d0lE elec +l εmp d 4d ≥d 0(1)同时,在接收端用于接收l 位长度的数据所消耗的能量为:E Rx (l )=E Rx-elec (l )=lE elec(2)其中,E Tx (l ,d )是传感器节点在距离为d 的范围内发送长度为l 位的数据所消耗的能量,E Tx-elec (l )是发送电路发送l 位数据所消耗的能量,E Tx-amp (l ,d )是发射放大器消耗的能量,E elec 是发送电路发送1位数据消耗的能量,E elec 取决于数字代码、过滤模块及信号扩散等因素,εfs 是自由空间模型发射放大器的单位能量消耗值,εmp 是多径衰减模型发射放大器的单位能量消耗值,E elec 取决于数字代码、过滤模块及信号扩散等因素,εfs d 2和εmp d 4参数值由到接收器的距离及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位出错率的值决定.根据多次试验分析可得[9],通信能量参数值的消耗值如下:E elec =50nJ/bit ,εfs =10pJ/bit/m 2,εmp =0.0013pJ/bit/m 4.2.3问题描述在LEACH 中,簇头是周期性按轮随机选举的,每轮选举方法是由各节点产生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如果该数小于阈值T (n ),则该节点在本轮成为簇首,T (n )的计算公式如下:T (n )= p 1−p ×(r mod 1p )n ∈G 0其他(3)其中,p 是网络中簇头数量与节点总数的百分比,r是当前的选举轮数,G 是最近1/p 轮不是簇头的节点集.被选为簇头的节点在无线信道中广播这一消息,其余节点选择加入信号最强的簇头.节点通过一跳通信将数据传送给簇头,簇头也通过一跳通信将聚合后的数据传送给基站,该协议采用随机选举簇首的方式避免簇头过度消耗能量,提高了网络生命周期;数据聚合能有效减少通信量,但协议层次化的目的在于数据聚合,仍采用一跳通信,虽然传输时延小,但要求节点具有较大功率通信能力,扩展性差,不适合大规模网络;即使在小规模网络中,离基站较远的节点由于采用大功率通信也会导致生存时间较短;而且频繁地进行簇头选举引发的通信量耗费了能量.另外,LEACH 提出的簇头选举机制没有考虑节点的具体地理位置和剩余能量,不能保证簇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网络中[12].针对LEACH 协议的不足,本文提出的算法应该满足以下条件:1)算法应该是完全分布性的,簇头的选举应该考虑到节点的剩余能量状况.2)簇类的大小控制在一定的半径范围内,使得节点之间的通信满足自由空间模型.3)避免簇头与基站进行远距离的通信,簇头之间采用多跳通信的方式向基站传输数据.3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路由算法(Radius adaptive clustering multi-hop routing al-gorithm )本文提出的RACMH 算法是按轮进行的,每一6期李长庚等:一种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643轮包含设置和稳定运行两个阶段.在设置阶段进行半径自适应成簇,选出簇头节点,由簇头节点给簇内成员节点分配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时隙,同时簇头节点根据自身权值大小建立一棵路由树,由根节点收集其他簇头节点的数据并向基站传送.在稳定运行阶段,簇内成员节点按照分配好的TDMA时隙将数据发送至其簇头节点,簇头节点将融合后的数据转发至其父节点,如此直至根节点,由根节点将数据传送到基站.为了减少设置阶段的开销,稳定运行阶段的时间比设置阶段要长.在RACMH算法的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簇内半径R.簇类覆盖的区域大小限制在半径为R的区域中,即簇头节点通信半径R内的节点才能成为此簇类的成员.本文设定R<d0/2,这样簇头节点之间的距离限制在d0范围内,从而保证了簇内成员节点到簇头的通信以及簇头节点之间的通信都基于自由空间模型.RACMH算法的设置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簇头节点的选举与簇类的形成,2)簇头节点间多跳路径的形成.3.1簇头节点的选举与簇类的形成为了便于描述,说明符号如下:P:网络中初始簇头节点的概率.P ch:节点当选为簇头节点的概率,它与节点的剩余能量有关.P ch=P1−P(r mod 1 P )·E residual E max +r s div1P1−E residualE max(4)其中,E residual为节点的剩余能量,E max为节点的初始能量,r s为在最近的1/P轮中节点连续未当选簇头节点的轮数.P min:P ch的门限值,本文中取P min=10−4.P min 值的引入限制了P ch的大小,保证了本文算法在有限的循环次数内结束.S c:候选簇头节点的集合,当节点接收到其他节点发来的竞选簇头的消息(CANDIDATE)时,将发此消息的节点ID加入到S c集合中,同时S c还包括自身ID.当节点接收到取消信息(CANCEL)时,将发此消息的节点ID从S c中删除.S h:最终的簇头节点集合,当节点接收到HEAD 消息时,将发此消息的节点加入S h中.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独立运行簇头节点选举与簇类形成算法.算法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为初始化阶段,每个节点独立求得自己成为簇头节点的概率P ch.然后进入循环阶段,每循环一次,P ch乘以2,并把结果送给P previous,循环结束的条件是P previous=1或者已经选举出簇头.循环开始,首先若节点的S c 和S h集合为空,则其具有资格竞争簇头节点;如果它所产生的[0,1]之间的随机数小于概率P ch,则向其聚类覆盖半径R内的节点广播CANDIDATE消息,成为候选簇头节点,并将节点的ID加入到本节点的S c集合中.广播的CANDIDATE消息包含本节点的ID和剩余能量.然后等待时间T,T应当设置得足够长以便能够收到其通信半径R内其它节点的CANDIDATE消息.T时间后,若候选簇头节点的集合只包含自身ID,这表明在本节点覆盖半径R内没有其它的候选节点,此时节点广播HEAD消息,宣布正式成为簇头;否则在集合S c中选择剩余能量最大的候选节点(剩余能量相同的比较节点ID),若此节点ID为本节点,则本节点广播HEAD消息成为簇头节点;若不是本节点则将继续等待时间T,等待接收其它节点发出的HEAD消息.在T时间后,若候选节点收到了HEAD消息,则广播CANCEL 消息,其覆盖半径R内的节点将从集合S c中删除此候选节点.若一直没有节点发布HEAD消息,则重复上述过程,若直到P previous=1仍未收到HEAD消息,则宣布自己成为簇头.对于非候选节点,接收到CANDIDATE消息后暂时失去竞争权,等待时间T接收其剩余能量最高节点发出的HEAD消息.若接收到HEAD消息,则不再参与竞争,在剩余的循环内接受其它可能的HEAD消息;若接收到CANCEL消息,表明其集合S c内的候选节点与其它候选节点竞争时失败,本节点将此候选节点从S c中删除;若S c为空,则本节点将恢复竞争权,再次竞争簇头节点,否则继续等待集合S c中其它候选节点发出的HEAD消息.循环结束后,若集合S h非空,则选出剩余能量最大的节点作为自己的簇头节点,并向其发送JOIN消息;否则说明本节点未在选举出的簇头节点半径R的覆盖范围内,它将直接广播HEAD消息,宣布成为簇头节点.3.2簇头节点间多跳路径的形成簇类形成以后,基站用扩散法向簇头节点发起路径查询消息,随后每个簇头节点获得它到基站的最小跳数h min,并独立计算各自的权重值W.W=h maxh minαE residualE max(5)644信息与控制37卷其中,α[13]为权重引导因子(α≥0),h max为所有簇头到基站跳数的最大值.最小跳数h min的获取可按如下方法得到.用h 表示簇头到基站的跳数,初始时设定基站的跳数为h b=0,簇头节点到达基站的跳数为h=∞.基站向传感器网络簇头节点广播带有h b=0的路由创建信息,基站的邻居簇头节点v收到这个信息后,将它到基站的跳数改为h v=h b+1,然后簇头节点v又广播带有h v=1的路由创建信息.当簇头节点u收到簇头节点v广播的带有h v的路由创建信息后,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处理:(1)如果h u<h v+1,不做任何处理;(2)如果h u=h v+1,将节点v添加到路由表中;(3)如果h u>h v+1,清空现有的路由表内容,再将节点v添加到路由表中,更新h u=h v+1,广播带有h u的路由创建信息.路由创建信息按以上规则传播,最后得到每个簇头到基站的最小跳数h min.簇头节点在其覆盖半径2R内广播自身权重消息,消息包含了权重值W和节点ID.每个簇头节点将接收到的权重值和自身的权重值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权重值最大的簇头节点作为自己的父节点,并向其发出JOIN消息,这样就可以建立簇头节点之间的路由树.权重值最大的节点将作为路由树的根节点.每个簇头节点将收集的数据沿着路由树传给其父节点,最后由根节点向基站传输数据.若簇头节点未成为路由树上的节点,则说明此簇头节点2R 覆盖范围内没有其它簇头节点存在,它将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4仿真实验(Simulation experiment)在仿真实验中,本文采用文[11]提出的无线通信能耗模型.仿真过程中的参数设置如下:在一个100m×100m的区域随机撒布100个传感器节点,每个节点的初始能量E max=0.5J;基站位于(50,150),没有能量限制;传感器节点每次传输的数据长度为4000bits,初始簇头概率为P=0.05,权重引导因子α=1.为了研究方便,假定每个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都能被正确接收,不考虑数据包在发送过程中的冲突问题.4.1RACMH性能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中,取簇半径R从5到30变化,得到的最终簇头数目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簇半径的增大,最终形成的簇头数目减少.当R=5,10时,簇头数目分别为23、17,簇头过多;当R=15,20,25时,簇头数目分别为10、8、5,这是比较理想的簇头数目;当R=30时,簇头数目为3,簇头过少.取簇半径R分别为15、20、25,得到的网络节点死亡数目与仿真轮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R=20时,RACMH算法的网络生命周期最长,性能得到最优.图1簇半径R与簇头数目关系Fig.1Relation between cluster radius and cluster headnumber图2不同簇半径的网络生命周期比较Fig.2Network lifetime at different cluster radii4.2RACMH与LEACH比较仿真实验分别运行RACMH算法(R=20)和LEACH算法,得到的网络生命周期和能量消耗比较关系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文[7],可以用网络中第一个节点死亡时间FND(first node dead)、一半节点死亡时间HND(half node dead)和最后一个节点死亡时间LND(last node dead)来衡量网络生命周期.从图3中可以看出LEACH的FND、HND和LND6期李长庚等:一种半径自适应成簇多跳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645分别是749轮、921轮和1997轮;而RACMH的FND、HND和LND分别是1077轮、1847轮和3403轮,比LEACH分别提高了43.8%、100.5%和70.4%.这表明RACMH比LEACH更能够减少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具有更高的能量有效性.这从图4也能得到证明.图3网络中节点死亡数目与仿真轮数关系Fig.3Relation between died node number and simulationround图4能量消耗与仿真轮数关系Fig.4Relation betwee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imulationround图5是RACMH和LEACH的网络负载均衡程度的比较.网络负载均衡程度是衡量成簇路由算法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某个节点的负载很大时,该节点的能量消耗会很快,容易成为网络运行的瓶颈,特别是当该节点是簇头节点时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连通性.网络负载均衡程度由负载平衡因子LBF(load balance factor)来度量.LBF=ch numch num∑i=1(x i−u)2(6)其中ch num为本轮的簇头数目,x i为簇头节点i的成员节点数,u为本轮簇头的平均成员节点数.LBF 值越大,说明网络均衡程度越好.仿真实验中,随机抽取10轮比较LEACH和RACMH的负载平衡因子.从图5可看出,RACMH 的负载平衡因子总体上要高于LEACH.这是因为传感器节点的随机分布符合二维空间的泊松分布[14],故单位空间内的节点数目是基本相等的.LEACH 在成簇过程中簇头分布不均匀,簇的大小不固定,而RACMH由于半径自适应地分簇,簇类大小比较一致,每个簇所包含的成员节点数比较均匀,所以RACMH的网络负载程度比较好.图5网络负载平衡因子LBF与抽样轮数的关系Fig.5Relation between the LBF and samplinground图6网络生命周期与基站位置的关系Fig.6Relation between network lifetime and the BS position646信息与控制37卷图6反映了当基站位置从(50,150)到(50,250)变化时,RACMH和LEACH的网络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实验中,本文以HND来度量网络生命周期.从图6可以看出,当基站距离增加时RACMH的网络生命周期比LEACH的变化慢,RACMH从1847轮减少到1378轮,减少幅度为25.4%;而LEACH 从921轮减少到372轮,减少幅度为59.6%.这主要是因为在RACMH中,簇类覆盖在一定的半径区域R内,且各个簇头之间通过多跳通信的方式向基站传输数据,减少了簇头的通信距离,从而节省了能量消耗.5结论(Conclusion)成簇协议是传感器网络中一种有效的路由组织方式.基于对LEACH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完全分布式的成簇路由算法——RACMH.它完全根据本地信息以节点的剩余能量为依据来选举簇头;选举出的簇类限制在一定半径范围内,保证了成员节点和簇头以及簇头之间的距离是基于自由空间模型的;簇头根据自身权重组织成一棵路由树,采用多跳通信的方式与基站通信,减小了簇头与基站的通信距离.仿真实验表明,RACMH比LEACH的网络生命周期延长了43.8%和100.5%,网络负载均衡程度更好,更适合大规模网络.参考文献(References)[1]Estrin D,Govindan R,Heidemann J,et al.Next century chal-lenges:Scalable coordination in 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Computing and Networking[C].New York,USA:ACM Press,1999.263∼270.[2]李国华,田辉,崔鸿雁,等.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能量策略的路由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28(1):168∼171.[3]Akyildiz I F,Su W,Sankarasubramaniam Y,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2002,38(4):393∼422.[4]Akkaya K,Younis M.A survey on routing protocols for wirelesssensor networks[J].Ad Hoc Networks,2005,3(3):325∼349. [5]沈波,张世永,钟亦平.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J].软件学报,2006,17(7):1588∼1600.[6]毕艳忠,孙利民.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J].计算机科学,2004,31(7):101∼103,117.[7]Akcan H,Bronnimann H.A new deterministic data aggreg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Signal Processing,2007,87(12):2965∼2977.[8]Heinzelman W R,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ystem Sciences[C].Los Alamitos,CA,USA:IEEE Com-puter Society,2000.3005∼3014.[9]Handy M J,Haase M,Timmermann D.Low energy adaptiveclustering hierarchy with deterministic cluster-head selectio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and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C].Piscataway,NJ,USA:IEEE,2002.368∼372.[10]Lindsey S,Raghavendra C S.PEGASIS:Power-efficient gather-ing in sensor information systems[A].Proceedings of the IEEEAerospace Conference[C].Piscataway,NJ,USA:IEEE,2002.1125∼1130.[11]Heinzelman W B,Chandrakasan A P,Balakrishnan H.Anapplication-specific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2,1(4):660∼670.[12]梁英,曾鹏,于海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能量自适应的簇首选择机制[J].信息与控制,2006,35(2):141∼146.[13]郑增威.基于能量高效的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14]Bandyopadhyay S,Coyle E J.An energy efficient hierarchical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FOCOM[C].Piscataway,NJ,USA:IEEE,2003.1713∼1723.作者简介:李长庚(197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及传感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