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合集下载

浅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

浅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

浅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一、对价值创造理论问题的不同表述和实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价值史上的伟大变革。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重商主义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前史,他们把财富的增加归结为流通领域贱买贵卖的结果: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他们第一次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如威廉配第讲如果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里,将一盎司从秘鲁银矿采出来的自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但他们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懂得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同时进行的,不懂得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所以,在他们那里很多范畴是混淆的,如上而的配第就将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或价格;斯密在价值上有三种规定:劳动时间决定、购买劳动决定、三种收入决定:李嘉图无法解决两人矛盾直接导致其体系的解体。

在古典经济学之后,政治经济学发生分支:庸俗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庸俗经济学家提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效用价值论,到后来的经济学流派的边际分析、心理因素分析等都试图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目的就是为资本家辩护。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成为指导当时工人运动的圣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形势下,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一些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劳动的内容、结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政治环境宽松了,在价值理论问题上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在活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上,争论较大的是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否能创造价值的问题,周天勇教授认为,一些智能化的高科技生产手段也创造和形成价值,主要是人工智能的一些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服务经营管理中参与价值的创造和形成。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②缺陷和错误不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值。在阐述价值决定时,掺杂了主观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
①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所能允许的限度内最为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划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坚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价值不不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考察了决定价值的劳动:一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二是直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区别;三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区别
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论(罗英)1、关于价值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决定交换比例,这必须以它能够计量为前提,而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够在量上进行比较,这是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边际效用价值论违背了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商品的效用是不能计量的
(1)交换价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灵魂(樊纲)(2)市场价格是卖价与买价的均衡 (唐思文)(3)效用价值论不等于主观价值论 (胡义成)
(1)生产力价值论——价值是人力、物力、自然力的三元函数。 (丁建中)(2)要素价值论——商品价值是商品效用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源泉问题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源泉问题。新价值论体现了“天人合一”原则,与要素价值论一脉相通。 (晏智杰)
5、对以上问题的重新认识是否导致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由此是否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新认识?如何重新认识?
(三)当前国内价值理论流派1、坚持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现实2、重新定义劳动,重建劳动价值论3、价值理论的出路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融合,其中前者决定需求,后者决定供给,两者均衡形成均衡价格4、重新定义价值,重建价值理论5、价格是真实的,价值是多余的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以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代意义为标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商品与价值:劳动价值论的起点是商品的概念。

商品具有价值,价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 价值与交换: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比例。

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交换是按照价值比例进行的。

3. 劳动价值与价格:商品的价格可以与其价值相等,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其价值。

这是因为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商品价格与劳动价值之间的偏离。

4.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时所创造的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也就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的利润。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意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意义:1. 解释价值形成: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机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过程。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通过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定价和市场行为。

2. 分析剥削现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使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这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 指导经济改革: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工具。

通过运用劳动价值论,可以更好地指导经济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

4. 引导社会发展: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强调劳动者的价值。

这对于倡导劳动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超越商品经济: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它提供了超越商品经济的思考路径。

谈谈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形成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三个概念。

首先,劳动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的量度。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劳动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即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例如,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商品A所需劳动时间为10小时,而生产商品B所需劳动时间为20小时,那么商品A的劳动价值就是商品B的一半。

其次,交换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中实际交换的价值。

当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时,它们的交换价值是根据它们所蕴含的劳动价值比例决定的。

如果商品A的劳动价值为1小时,商品B的劳动价值为2小时,则商品A和B在交换过程中的比例为1:2。

交换价值在市场中通过商品的价格来体现,价格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价格不仅包括商品所具有的劳动价值,还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

商品作为社会生产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评价,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和特定的社会需求。

例如,水对人们而言是必需品,它具有满足人们渴望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存在的前提,但不是决定商品交换的因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释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价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将一部分劳动价值转化为自己的利润。

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能够占有并支配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平等分配的根源。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价值形成的影响,如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相当的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领域“流通领域、能够给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领域、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增强人们素质服务的领域。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55;它是一种比例关系..即使说;虽然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不可比;但“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66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使用价值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的劳动..于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有一个属性——它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的比较关系..价值要可比则必须可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具体来说;是以人类劳动的持续时间为度量单位进行计量..“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从价值上看;“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77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前提:1.要将生产劳动抽象出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这种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才能使是计量这种劳动的尺度..换句话说;表现在价值中的劳动必须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88;要把个人劳动看成是人类总劳动的平均构成部分..而复杂劳动可以看作是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2.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其大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抽象劳动可比;又是因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类体力治理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其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的不同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先明确产权;再进行交换..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也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99“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1010价值形式的发展: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W0=yW1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1111“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W0=yW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1212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则无所谓等价形式;没有等价形式则不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同一商品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1313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质的规定性在xW0=yW1中;W和W1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它们具有相同的质..虽然W0和W1相等;但是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W的价值是被表现出来的;而W1作为价值的存在;是用来表现W0的价值的..只有在作为价值物进行交换的时候;W才能与W1相等..这种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转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于是显示出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同一性..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是它要凝固在商品上才能成为价值..这就要求等价物不作为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价值体出现;并作为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于是;相对价值形式找到了一个与自身使用价值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的、完全的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上..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1.在商品W1的价值不变时;商品W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的价值变化成正比..2.在商品W0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1的价值变化成正比..3.生产W0和W1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则W的相对价值不变..4.生产W0和W1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按同一方向不同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对于W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可以依据上述三种情况推出..3.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其特点有三: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及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及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会里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在商品社会中;要交换成功;则个人劳动必须得到认可;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1414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xW0=yW1的出现还是偶尔的;个别与个别的相等;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的等价形式..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动过渡完善;首先将个别的价值表现扩大:B.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uW1vW2zW0=wW3xW4……每一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与W等同的东西;都不仅仅区别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与其他的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开来..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1515W可被大量的、无数的价值形式表示;说明W0的生产劳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W表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也说明了“商品的价值与他借以表现使用价值的特殊像是没有关系..2.特殊等价形式W1W2W3……等都成为了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W相对应..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表现;无数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彼此互相排斥;致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假使大家都把自己的商品与W0交换;统一用W来交换其它商品;即将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倒转过来:30xW4=……“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是它成为了他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1616一般的价值形式作为一个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出现了:它以自身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代表了不可触摸的、无差别的价值;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形式;成为了社会上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代表..于是;各种商品通过一般价值形式被真正当作价值来相互发生关系..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价值的表现变得简单、统一;因为它表现在唯一的一个商品上..这种选择了唯一一个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的行为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得到公认的..一般价值形式不仅在质上表现相同——价值一般;同时也在量上变现为可比较为单位计量..的价值量——以W一般等价物以其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现了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并且固定一个商品上..这样;一般等价物“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因此;如果劳动不能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则说明私人劳动部被社会认可;此劳动将不被计入社会总劳动..劳动具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矛盾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价值形式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相对价值形式决定了等价形式;因此等价形式的发展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相对立而发展的..这种对立性逐渐稳定;最后商品内部矛盾外化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形式上..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此时;一般等价物获得了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这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成了它的社会职能..如果某一特殊商品固定的履行这个职能;就过渡到了货币形式..如果固定的用贵金属;如金;来作为一般等价物:vW=2=z金wW3=xW4……由于金的物理特性;人们喜欢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当金冲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就成为了货币商品;一般等价形式就转化成了货币形式..货币作为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是一般商品的二因素对立运动产生的..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使用价值开始转化为商品;扩大的物物交换;发展了作为等价物的商品;之后便发展出一般的等价物;统一代表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不过是用某一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没有质的变化..货币产生后;由货币表现另外的商品的价值;便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价格形式..小结: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对所有者非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要获得各种的使用价值;必须交换..交换促进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促进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然后出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固定成为货币形式..商品的内在矛盾最终外化成商品与货币的外部矛盾..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掩盖;生产关系被物化;从而使商品具有了难以理解的性质;即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人类劳动的同一性;取得了等价物的代表形式;而价值量是用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两个价值可以进行比较;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必需交换成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孤独的个人生产者和他的产品之间的全部关系不存在拜物教性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以人身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生产者的劳动不表现为价值;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部表现在商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是清楚的;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因此;只要是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交换;就必然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它只能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商品拜物教本质上是指商品经济中的人的关系的物化;即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的关系的客观性质..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1.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生产都是私人的..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但是这红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必须在交换中体现出来;于是表现成了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私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必须取得一种社会认可的一般的价值形式;从而得到社会等同性;证明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只有他的私人劳动被社会认可;他的劳动才能满足他本人对使用价值的多种需要..于是;私人劳动出现了二重的社会性质:等同性与有用性;这二重社会性质只是反映在商品交换中;被物化、被商品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3.劳动产品的价值只是生产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因此确定价值量的大小依据的是生产劳动所持续的时间..这种确定采取了物的形式;使得价值量的变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造成了物支配人的假象;加重了人们社会关系的物化..4.最后;统一代表商品价值的货币出现;进一步确定了商品的价值性质..商品的货币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完全物化成商品的物之间的关系..。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李江岳麓讲坛《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

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

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指商品的价值。

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都曾进行过论述。

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

“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是由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这种商品的价值越大;反之越小。

“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资本、自然力共同作用决定的。

生产商品时要对使用劳动力、资本、自然力支付费用,这三者的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边际效用论”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某种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用来满足最后欲望(边际欲望)的效用越低。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物品满足最后欲望的程度,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边际效用决定的。

与庸俗经济学不一样,起源于威廉·配第,经由亚当·斯密而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派则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

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决定的,并且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社会劳动。

李嘉图更是明确指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他还克服了斯密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决定的局限,认为生产出来的价值无论怎么划分,都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大小;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不影响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并指出,商品价值不仅由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还由物化劳动来决定。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

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

‛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

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

劳动价值论概述

劳动价值论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本文通过对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及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考察概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商品拜物教、现代认识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它就是这两种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1]1.1.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性质决定的。

它只有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

[2]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1.1.2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或比例。

[4]而两种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它们中间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

即,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5]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1.1.3商品的价值量1.1.3.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的人类劳动。

那么各商品间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就是分别生产它们的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1.1.3.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1)、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力和效率。

[7]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

以下哪些作品体现了马列经典中的劳动观

以下哪些作品体现了马列经典中的劳动观

马克思和列宁是马列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们对劳动观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且在其著作中体现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以下作品体现了马列经典中的劳动观: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观念。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创造者,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剥削现象,强调了劳动者应当获得应有的权益。

2.《列宁全集》列宁对劳动观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的探讨中。

在《列宁全集》中,列宁提出了“劳动者解放劳动”的理念,强调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应当成为社会的主人,享有劳动果实的丰厚。

列宁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提倡劳动者的解放,倡导劳动者管理和监督生产过程,体现了对劳动观的高度重视。

3.《论的修养》这是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也体现了对劳动观念的深刻思考。

强调了应当具备的劳动精神和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提倡劳动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脱离劳动群众的倾向,强调了劳动对于党员的作用和意义。

在《论的修养》中阐述了对劳动者的关爱和尊重,体现了其对劳动观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总结回顾:以上作品体现了马列经典中的劳动观,深刻阐述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劳动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作品鼓舞人心,强调了劳动者的权益,倡导劳动者解放和劳动精神的传承。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这些劳动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不忘初心,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努力奋斗。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前社会,劳动观念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应当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倡导劳动精神,实现劳动者的解放和幸福。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_资本论_中的供求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关系探讨_王岩

马克思_资本论_中的供求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关系探讨_王岩
图中横轴 代表 某产 品市 场价 值是(Z s), 纵轴 代 表其 市场数量(Q x), 假 定该 部门平 均劳 动生产 力水 平既 定 , 则有一条垂直于横轴 的曲线 ZsZs , 称作为 单位商 品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耗费曲线或单位 商品市场价值 曲线 , 用来反映市场价值量 与市场数量 之间的关 系 : 在市场供求平衡 、平均劳动 生产力水平 既定前提 下 , 生产者无论提供多 少产 量 , 每单 位产 品价 值量 都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 单 位商 品价 值量 为一 个既 定不变的量(Zs)。
供给首先是向市场提供具有一 定使用价 值的一 定量产品 , 就使用价值而言 , 它与生 产它的生 产要素 相关 , 是各种生 产要 素共 同发 挥作 用的 结果 。 但是 就其使用价值中所 含价 值量 来看 , 它 只与 劳动 实际 耗费量有关 , 其中 , 各种生产条件只 转移各自 包含的 旧价值(如果 包含人 类劳 动的话), 创 造新 价值 的只 有劳动 , 也就是说 , 在 价格 等 于价 值的 前提 下 , 能够 使生产者通过出售 产品获得利益的唯 一因素就是劳 动创造的一 部分 新价 值 。 在 马克 思看 来 , 成本 或生
现在引入价 格因 素 , 假定 价格 只是 价值 的货 币 表现 。 提供 到 市 场上 的 产品 供 给量 和 市 场价 格 相 关 , 二者同方向变化 , ⑤产 生了市 场上 客观 存在的 供 给规 律 , 可 以 由图 二表 示 , 其 中横 轴 代表 市场 价 格 (P), 纵轴代表供给数 量(Qx), 供 给曲 线向 右上方 倾 斜(Sx)。 马克 思认 为 , 市 场上 的商 品供 给量 和其 市 场价值之间存在着联系 , “在 一定的劳 动生产率的 基 础上 , 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制造一 定量的物品 , 都需 要 一定量的劳动时间 , … …” ⑥ 。 因此 , 可以把图一 中的 单位商品市场价值曲线 Z sZs 加入图二 。

劳动价值论(精品)

劳动价值论(精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通常人类劳动的凝聚,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与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能够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与,因劳动价值论此能够在不一致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一致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情况。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因此不一致,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价值及其质与量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大概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熟悉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比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者y量绸缎或者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类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者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因此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比如小麦与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比如何,总是能够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马克思 劳动论述

马克思 劳动论述

马克思的劳动论述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详细探讨了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

他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这一观点被称为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还区分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实际用途)和交换价值(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

他认为,劳动赋予商品交换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们工资的部分。

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占有,被用于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为工人的工资不足以覆盖他们为资本家创造的全部价值。

社会分工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关注社会分工和阶级斗争对劳动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分工将工人分为不同的职业和阶层,导致不平等。

阶级斗争是工人争取更好待遇和权益的手段。

共产主义的愿景: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愿景,即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劳动和财富是共享的,每个人按需分配。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革命,才能实现这个共产主义理想。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论述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是他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20世纪的政治和社会运动。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实质,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其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价值大小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货币是用来衡量其它商品交换价值的特殊的商品。

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称为价格。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媒介,支付手段等功能。

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资本主义生产的形式是:货币a-商品-货币b。

其中货币b>货币a,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投入生产中的货币。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才能生存的”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

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其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于雇佣工人的资本,衡量工人被剥削的指标就是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资本家雇佣工人付出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即维持工人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比工作日的长度短,多出来的工作时间就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剥削率的手段:延长工作日长度,提高劳动强度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再生产是指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消费,而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再投入生产,扩大了资本规模。

资本集中是将小资本家手中的资本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会减少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例,也即使劳动力相对过剩,制造出产业后备军,这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强行分离的过程,充满血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建立一个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公有制社会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把当时还处于雏形阶段的劳动价值论 推向了成熟阶段
• 明确地划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 概念,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 决定的
• 初步看到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把 创造价值的劳动同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联系起来
• 提出了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和必 要劳动的思想
• ②缺陷和错误
• 不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没有 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值。
• (1)1843年底到1844年初,开始着手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并写 了《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劳动价值论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 (2)1847年,出版《哲学的贫困》,阐发了 由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思想
• (3)1857——1858年,写作《政治经济学批 判》,使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雏形初步形成
• (一)建国以来的五次大争论
• 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 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 2、 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 3、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
• 4、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 论
• 5、 中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后展开的 讨论
• (2)广义生产劳动价值论
• ——除党政部门外,第三产业劳动属于广义的 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决定(何炼成)
• (1)社会劳动价值论
• ——从企业看的死劳动从社会看是活劳动,物化 劳动也创造价值(钱伯海)
• (2)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 ——体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劳动时间×劳动 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力因素也决定价值 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变化(谷书堂)
• (3)劳动整体价值论
• ——劳动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劳动客体也创造 价值(钱津)
• (1)交换价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灵魂 (樊纲)
• (2)市场价格是卖价与买价的均衡 (唐思文)
• (3)效用价值论不等于主观价值论 (胡义成)
• (1)生产力价值论
• ——价值是人力、物力、自然力的三元 函数。 (丁建中)
劳动价值论的融合,其中前者决定需求, 后者决定供给,两者均衡形成均衡价格 • 4、重新定义价值,重建价值理论 • 5、价格是真实的,价值是多余的
• (1)物质生产劳动价值论
• ——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非生产劳 动就是生产个人服务的劳动。第二种含义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价值,否则,会滑向需求 决定论(苏星)
• (4)在《资本论》里,建立起真正科学的劳 动价值论
• (二)地位
•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马克思在 经济学实现的科学革命的最辉煌的成果 之一。
•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前提 • 为资本积累理论奠定了基础 • 为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准
备了条件
• 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
• (二)当前劳动价值论讨论的热点 1、没经过劳动的天然财富能否成为商品?
2、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是否也包括非物质 生产劳动?
3、如果商品不是劳动创造的,这种商品的 价值肯定不是劳动的凝结,其价值如何 定义?
4、如果劳动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产增 殖就不完全来源于劳动,资产增殖性收 入就不等于剥削收入。如果对剥削重新 定义,为铲除剥削根源而消灭生产资料 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 劳分配的依据是否也要重新认识?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和地位 • (一)形成 • 1、理论来源 • (1)配第的价值理论 • (2)斯密的价值理论 • (3)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 2、形成和确立
• ①初步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 把商品的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价值)和政 治价格(市场价格)
• 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价 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短
• 阐明了价值量的大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货币的价值也是由劳动量决定的• ② Nhomakorabea陷和错误
• 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无法理解作为价值源 泉的劳动属于抽象劳动,因而混同了使用价值 和价值
• 不理解形成价值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从 劳动本身引出价值。把劳动分成两类:一类是 生产金银的劳动,一类是生产普通商品的劳动, 认为惟有生产金银的劳动才能直接生产价值
• 考察了决定价值的劳动:一是简单劳动与复 杂劳动的区别;二是直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 区别;三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和必要 劳动的区别
• ②缺陷和错误
• 不能回答什么是价值的实体,劳动为什么会 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等
•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遇到了两个无法克服的困 难: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 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其 资本有机构成如何不同,都能带来等量利润, 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 5、对以上问题的重新认识是否导致对整 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由此是 否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唯 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重新认识?如何重新认识?
• (三)当前国内价值理论流派 • 1、坚持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现实 • 2、重新定义劳动,重建劳动价值论 • 3、价值理论的出路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与
• 二、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价值
价值质 商品二因素
价值
1 的规定
具体劳动
劳 动 价 值 论
2
价值量 的规定
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3 价值形式 4 价值规律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 三、劳动价值论的相关争论
• 在阐述价值决定时,掺杂了主观因素
• 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 种收入构成
• ①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所能允许的限度内 最为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 正确划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识到使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 有交换价值
• 坚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指出劳动所创 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价值不 不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