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让合同中发明人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

合集下载

专利技术转让协议的法律规定和风险

专利技术转让协议的法律规定和风险

专利技术转让协议的法律规定和风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协议在现代商业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企业来说,转让专利技术可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法律规定和风险。

本文将探讨专利技术转让协议的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的风险。

一、法律规定1. 专利权的转让专利权的转让需要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协议进行,该协议应明确标明转让的专利权范围、转让条件、费用及付款方式等。

根据《专利法》,转让专利技术必须经过专利权人同意,并进行书面协议。

2. 权利义务专利技术转让协议需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转让方在协议中应明确专利技术的权利归属、转让范围和限制。

受让方则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支付转让费用、保护专利技术的机密性等。

3. 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让协议应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根据《商标法》和《专利法》,受让方有责任保护专利技术的商业机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专利技术不被侵权或泄露,同时转让方也应配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密措施。

二、风险1. 法律风险专利技术转让协议在草拟和签署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

如果协议条款不清晰或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转让方和受让方都可能面临法律纠纷的风险。

因此,在起草协议前,双方应咨询专业的法律意见,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经济风险专利技术转让涉及大量的经济利益,风险也相应增加。

转让方需要评估专利技术的价值和前景,以避免低价转让或技术过时的风险。

受让方则需要评估专利技术的商业可行性和市场需求,确保其投资具有回报潜力。

3. 商业风险专利技术转让协议可能存在商业风险。

转让方需要考虑到专利技术对自身业务的影响,避免将核心技术转让给竞争对手或存在冲突利益的企业。

受让方则需要评估专利技术对其业务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因技术转让导致的商业不利。

4. 泄露风险专利技术转让协议涉及到技术的交流和共享,可能存在技术泄露的风险。

转让方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技术的机密性,如签署保密协议、限制技术信息的分享范围等。

知识产权合作与知识转移的法律风险管理

知识产权合作与知识转移的法律风险管理

知识产权合作与知识转移的法律风险管理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知识产权合作和知识转移已成为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方式。

通过合作共享知识和技术,企业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知识产权合作和知识转移也伴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需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知识产权合作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合作包括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等形式。

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法律风险:1.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合作方可能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导致侵权纠纷。

为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在合作前应对合作方的知识产权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合作方拥有合法的知识产权。

2.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风险: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能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降低此类风险,企业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如保密义务、禁止侵权等。

3. 合同纠纷风险:合作协议中的条款可能存在不明确或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

为减少此类风险,企业应在合作前谨慎审查合同条款,并与合作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二、知识转移的法律风险管理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实体转移到另一个实体的过程,可以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以下法律风险:1. 知识泄露风险: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可能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导致知识泄露。

为降低此类风险,企业应在知识转移协议中明确约定保密义务和安全措施,如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

2. 知识产权归属争议风险:在知识转移后,知识的归属权可能引发争议。

为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应在知识转移协议中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权。

3. 违反反垄断法风险:知识转移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可能存在垄断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规定。

为规避此类风险,企业应在知识转移协议中遵守反垄断法规定,并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

三、知识产权合作与知识转移的风险管理策略为有效管理知识产权合作和知识转移的法律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尽职调查:在合作前对合作方的知识产权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其拥有合法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与防范

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与防范
提起诉讼或仲裁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提起诉讼或仲裁,要求侵权方承担相应的法 律责任。
与侵权方协商解决
协商谈判
在收集到足够证据后,与 侵权方进行协商谈判,争 取达成和解协议,减少损 失。
制定赔偿方案
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与侵权方商议合理的 赔偿方案,包括赔偿金额 和赔偿方式等。
签订书面协议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应签 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 权利和义务,确保协议的 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CHAPTER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公司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
总结词:商业秘密泄露
01
02
详细描述:某公司员工跳槽带走公司商业秘 密,导致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总结词:专利侵权
03
04
详细描述:某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专利 技术生产产品,被专利权人提起诉讼。
总结词:商标侵权
05
06
详细描述:某公司销售假冒他人商标的商 品,被商标权人发现并提起诉讼。
总结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与防范要点
风险来源多样化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不仅来自外 部的侵权行为,还可能源自内 部管理不善、合同条款不明确
等。
侵权行为隐蔽
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侵权行 为越来越隐蔽,难以被及时发 现和制止。
防范措施全面性
防范知识产权侵权需要从立法 、执法、司法等多方面进行, 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
总结词:技术侵权 详细描述:某科技公司未经许可使用 他人专利技术,被专利权人提起诉讼

总结词:软件侵权
详细描述:某科技公司开发的软件侵 犯他人著作权,被著作权人提起诉讼 。
总结词:商业秘密泄露
详细描述:某科技公司员工跳槽带走 公司商业秘密,导致公司遭受重大经 济损失。

知识产权保护中常见的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知识产权保护中常见的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知识产权保护中常见的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1. 常见的风险点1.1 侵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中最常见的风险点之一是侵权问题。

侵权行为可能包括盗用他人的专利、商标、版权或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

此外,还可能存在侵权行为未被及时发现或无法得到有效补救的风险。

1.2 法律合规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法律合规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合法和适当的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是非常关键的。

而不合规的行为可能导致知识产权无效或被他人挑战的风险。

1.3 泄露风险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另一个常见风险点是信息泄露。

保护机密信息、商业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泄露风险可能来自内部员工、合作伙伴、顾客或网络攻击等方面。

1.4 国际保护风险对于跨国企业或国际性公司而言,国际保护风险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保护领域和流程都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知识产权在某些地区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风险。

2. 相应的控制措施2.1 知识产权审查实施知识产权审查程序是减少侵权风险的重要措施。

通过审查申请前的相关文档和信息,可以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侵权问题,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2.2 法律顾问支持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可以帮助企业合法合规地保护知识产权。

法律顾问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法律建议和指导,降低法律合规风险。

2.3 保密协议针对知识产权的泄露风险,制定和执行保密协议非常重要。

保密协议可以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禁止泄露的责任和补救措施等内容,从而有效防止信息的泄露。

2.4 国际合作和登记在跨国业务中,与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相关国际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登记是有效控制国际保护风险的措施之一。

与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进行登记,可以确保知识产权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有效保护。

结论以上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常见的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转让中法律风险防范

技术转让中法律风险防范

浅谈技术转让中法律风险防范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订立技术合同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由于企业在技术合作中的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订立合同时可能出现巨大的商业风险。

本文中, 笔者针对目前国内企业技术转让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浅谈一些防范认识。

关键词:技术合同;签订;风险防范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合作越发成为企业经营、交流、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实中不乏很多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后,迅速发展的实例。

损失频发。

笔者针对目前国内技术转让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浅谈一些防范认识,以求共享。

一、技术转让概念技术转让是技术贸易的主要经营方式和范围, 是技术商品从输出方转移到输入方的一种经济行为。

所转让的技术包括获得专利权的技术、商标,以及非专利技术,如专有技术、传统技艺生物品种、管理方法等。

二、技术转让中常见的法律风险1、技术权利归属的法律风险。

技术权利归属,主要是指技术权利主体的问题,可分为专利权的归属、著作权的归属、商标权的归属、商业秘密权的归属、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归属、植物新品种权的归属等。

技术权利的归属是技术转让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也是技术转让合同各方争议的常见法律风险。

2、技术转让提供方将已转让技术进行再转让的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转让的技术进行再转让时,其价值是无法与初次转让相比的。

但有的技术提供方在转让技术时,隐瞒其技术已转让的事实,甚至将已约定不能转让的技术拿来再次转让,以此来谋取更高的利益,给受让方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使受让方无法实现其预期的经济利益。

3、技术转让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法律风险。

技术合作中,技术提供方为了保持其优势地位,往往会在技术转让合同中设置限制性条款,如搭售行为、限制竞争行为、限制受让方从其他技术提供方取得相类似或有竞争的技术、限制合同期限、限制技术的生产和销售、限制受让人改进或发展受让技术等。

4、技术提供方所转让的技术不具有可实施性。

技术提供方所持有的技术,是不成熟的,不具有可实施性,这是技术转让合同中常见的一种法律风险。

技术转让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技术转让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技术转让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技术转让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

然而,与技术转让紧密相关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针对技术转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技术安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是指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相关技术面临的信息泄露、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

例如,技术泄露可能会导致对技术的盗用和不正当竞争,给转让方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技术安全风险,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签署保密协议:转让双方应在技术转让合同中明确保密义务,并约束接受方对技术信息的使用和披露。

2. 控制信息流向:转让方需要合理控制技术信息的传递渠道,确保仅向有关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细节,并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

3. 寻求法律支持:当技术安全风险出现时,转让方可以寻求法律支持,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技术质量风险技术质量风险是指在技术转让后,接受方无法获得预期的技术质量或技术不符合要求的问题。

这种风险将直接影响到技术转让的效果和双方的合作。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拟定明确的技术要求: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双方需明确技术转让的具体要求、标准和性能指标,确保双方对技术质量有清晰的认识。

2. 进行实地考察:接受方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对转让方的技术设备和实际工作进行了解,以便全面评估技术质量和可行性。

3. 引入第三方评估:对于关键技术和重要设备,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确保技术质量符合接受方的需求。

三、商业风险技术转让涉及到商业合作,因此也存在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需求波动、竞争加剧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做好市场分析:在技术转让前,双方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测,确保技术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

2. 制定风控策略:双方可以共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明确应对市场波动和竞争压力的方法和措施,以降低商业风险。

3. 定期评估合作效果:技术转让后,双方应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商业风险的变化。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和个人竞争的核心资产。

然而,伴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的法律风险也如影随形。

了解并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对于保护创新成果、维护合法权益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主要类型1、侵权风险侵权风险是指未经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授权,擅自使用其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这可能包括直接抄袭他人的作品、仿制他人的专利产品、使用与他人相似的商标等。

例如,某企业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生产并销售了一款与他人已获得专利的产品高度相似的产品,就可能面临专利侵权的指控。

2、被侵权风险尽管企业自身可能努力遵守知识产权法律,但仍有可能遭遇他人的侵权行为,导致自身的知识产权权益受到损害。

比如,自己研发的新技术被竞争对手非法窃取并使用,或者自己的知名商标被他人恶意仿冒,从而影响了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

3、合同风险在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等交易过程中,如果合同条款不完善、不清晰或者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双方在权利义务方面产生争议。

例如,在许可合同中未明确许可的范围、期限、地域等关键条款,可能引发后续的纠纷。

4、管理风险企业内部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者未能及时进行保护。

比如,员工离职时带走了关键的技术秘密,或者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专利申请。

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和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他们可能认为抄袭、模仿是常见的商业行为,或者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2、利益驱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冒险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以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占领市场。

3、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得知识产权的边界变得模糊,增加了法律风险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方案

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方案

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方案引言概述: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并规避潜在的风险,企业和个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方案。

正文内容:1. 法律合规1.1 知识产权法律框架详细了解和熟悉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确保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符合法律要求。

1.2 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确保与合作火伴之间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包括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款,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保密义务等,以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1.3 侵权维权及时发现和应对他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包括咨询专业律师、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等,以尽可能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2. 知识产权保护2.1 专利保护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

通过专利保护,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并减少知识产权风险。

2.2 商标保护注册商标,确保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充分保护。

通过商标保护,防止他人恶意抄袭或者盗用企业的商标,减少知识产权风险。

2.3 著作权保护及时申请著作权,保护企业的文化创意成果。

通过著作权保护,确保企业的作品不被他人侵权,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3. 内部管理3.1 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员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少内部知识产权风险。

3.2 保密措施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包括技术保密、商业机密等,确保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不被泄露,减少知识产权风险。

3.3 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登记、评估、维护等,确保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全面管理,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4. 国际合作4.1 知识产权调查在国际合作中,进行知识产权调查,了解合作火伴的知识产权状况,以避免与侵权方合作,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4.2 合作协议与国际合作火伴签署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义务,以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标题:知识产权风险引言概述: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风险也随之而来。

企业需要重视并有效管理知识产权风险,以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知识产权风险的相关内容。

一、技术创新方面1.1 技术泄露风险:企业内部员工或合作伙伴可能会泄露技术机密,导致知识产权被侵犯。

1.2 技术侵权风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导致法律纠纷和赔偿责任。

1.3 技术转让风险:技术转让过程中,未能妥善保护知识产权,可能导致技术被不法分子窃取。

二、市场竞争方面2.1 抄袭风险:竞争对手可能抄袭企业的产品、商标或广告,侵犯知识产权。

2.2 诉讼风险: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可能演变为法律诉讼,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3 市场监管风险:企业产品或广告可能违反知识产权法规,受到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三、合作伙伴关系方面3.1 合同风险:与合作伙伴签订的合同未能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可能导致纠纷。

3.2 技术共享风险:与合作伙伴共享技术时,未能保护好知识产权,可能被滥用。

3.3 合作伙伴失信风险:合作伙伴未能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承诺,导致知识产权被侵犯。

四、国际市场拓展方面4.1 跨境侵权风险:在国际市场拓展过程中,可能面临跨境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4.2 贸易摩擦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导致知识产权被侵犯,影响企业出口。

4.3 跨国诉讼风险:在国际市场经营中,可能遇到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给企业造成法律风险。

五、内部管理方面5.1 员工管理风险:员工未能妥善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可能导致泄密或侵权。

5.2 保密制度风险:企业保密制度不完善,导致知识产权泄露风险增加。

5.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风险:企业员工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发生侵权行为。

结论:知识产权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企业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管理知识产权风险,包括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培训、加强合作伙伴管理等。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及防控措施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及防控措施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及防控措施知识产权是指也称为智力成果权,“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治理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一种具备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机密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产权在企业竞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风险也一直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

一、知识产权风险及其成因知识产权风险是指专利、商标、商业机密等在研发、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被非法占有、流失、遭受侵权纠纷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即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对他人知识产权构成侵权或者由于多种原因给自身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有知识产权无效预警、知识产权流失、知识被非法占有和遭受侵权纠纷。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经营业务,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可分解为研发活动期风险、生产活动期风险和贸易活动期风险。

1.研发活动期风险。

研发活动期风险是在新技术或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包括研发立项论证时未对专利进行详细检索,造成的自主开发成果不能使用;研发完成后未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导致被限制使用的风险;国外专利人对国内企业部署的专利陷阱及在产学研合作中未明确规定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造成各权利人恶性竞争的风险。

2.生产活动期风险。

生产活动期间主要有采购环节中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未进行知识产权评价,造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委托他人制造时未在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协议,可能构成专利陷阱;对于上游或下游单位未进行知识产权归属的明确划分,可能造成企业知识产权被侵权。

3.销售活动期风险。

在新产品销售活动期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商标、广告语、营销方案、策略、合同等,在销售环节,企业未采用注册商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等对形式对成果进行保护,可造成知识产权被侵权风险;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设计广告词、营销方案时未进行认真检索可造成对他人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此外,在专利转让中,所转让的技术不可用、已转让技术在转让、技术转让方以包销条款欺诈受让方等均会带来知识产权风险。

专利保护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专利保护的风险与应对措施

专利保护的风险与应对措施随着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专利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专利保护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包括侵权、泄露、无效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专利保护面临的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专利侵权的风险与应对措施专利侵权是专利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他人可能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制造或销售专利产品,从而侵犯了专利持有人的权益。

针对专利侵权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定期监控市场:专利持有人应该密切监控市场,注意是否有其他公司或个人生产并销售类似的产品。

如果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2.侵权索赔:如果发现他人侵犯了专利权,专利持有人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提起索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专利持有人还可以寻求与侵权方进行和解,达成经济赔偿或授权协议。

二、专利泄露的风险与应对措施专利泄露指的是专利技术在未取得保护之前,被无意或有意地披露给他人,从而导致他人知悉并复制或模仿该技术。

以下是一些应对专利泄露的措施:1.保密协议:在与他人分享专利技术之前,专利持有人应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明确双方在保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内部管理:专利持有人应加强对内部人员的保密教育和管理,限制专利技术的访问和披露权限,避免泄露的风险。

三、专利无效的风险与应对措施专利无效指的是专利权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效,即专利持有人无法依法享有该专利所带来的权益。

以下是应对专利无效风险的一些建议:1.专利检索:在提交专利申请之前,专利持有人应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确保自己的发明不会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同时也避免他人对其专利的无效宣告。

2.加强专利文件质量:专利申请时,专利持有人应认真撰写专利文件,确保专利的技术方案清晰明了,符合专利法的要求,同时增加专利获得保护的可靠性。

四、专利保护的其他风险与应对措施除了上述的风险,专利保护还面临其他一些潜在的风险,包括国际制度的差异、时间和成本的压力等。

以下是应对这些风险的一些建议:1.国际专利保护:对于跨国公司或者有国际专利保护需求的企业,应及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制度和要求,以提前申请专利并获得相应的保护。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与侵权纠纷处理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与侵权纠纷处理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与侵权纠纷处理摘要:随着各种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演变,人类已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形势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而掌握了这一生产要素的团体和个人,就需要通过官方部门、公共法律和权威制度对知识的重要地位进行明确规定,对知识的所属对象进行充分保护,对知识的内在价值进行充分应用。

在这种现实需求的影响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顺势而生并得到了有效发展。

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部分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知识产权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因此,本文从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和侵权纠纷处理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侵权纠纷处理引言:在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往往是贯穿始终的,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由于知识产权自身具有期限性和价值易变性,因此知识产权侵犯行为往往具有不经意性和隐秘性,这也为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诸多现实障碍。

企业和个人需要对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和侵权纠纷处理工作进行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应有作用,为各企业单位和个人合法合规的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一)著作权的法律风险防范著作权主要是指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等智慧化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知识产权,也是一种自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就立刻产生了的知识产权。

在加强著作权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相关权利主体需要及时对著作权利进行确认和保护。

例如,权力主体可以采取对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到权威部门进行著作权公证等方式确认自己对作品的所属权利,并保存好相应的手稿、底稿、文件、视频等基础资料,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第二,相关权利主体需要明确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技术转让中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及解决方法

技术转让中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及解决方法

技术转让中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及解决方法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之一。

双方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每一方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益和义务,以降低风险并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探讨技术转让中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来帮助各方有效管理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技术转让中的专利争议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专利的使用权和权益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之一。

购买方可能担心技术提供方没有完全履行转让合同中的专利权益,或者提供的技术涉及他人的专利权。

这可能导致购买方面临专利侵权的风险,并可能导致被控侵权的法律纠纷。

解决方法:1. 仔细审查专利权:购买方在技术转让之前应充分审查提供方的专利权,并确保其在转让合同中保证专利的有效性和可转让性。

2. 数字化专利库:双方可以建立一个数字化专利库,用于记录和管理所涉及的专利信息。

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专利冲突。

3. 线下谈判:如果出现专利纠纷,双方可以尝试进行线下谈判,以协商解决争议。

如果谈判无法达成一致,可以考虑诉讼或仲裁等法律手段。

二、技术转让中的商业秘密泄露在技术转让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包括专利等注册权益,还包括商业秘密的保护。

商业秘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如技术方案、客户名单、销售策略等。

如果未能妥善保护商业秘密,将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解决方法:1. 签署保密协议:双方可以在技术转让合同中明确约定保密义务,并签署保密协议。

该协议将明确技术提供方应承担的保密责任,并规定泄露商业秘密的违约责任和补救措施。

2. 限制接触人员:双方可以限制访问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人员范围,仅将必要的信息限定在需要知道的人员之间,从而降低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3. 加强技术保密措施:技术提供方应加强对技术和商业信息的物理和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如设置密码、访问控制等,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敏感信息。

三、技术转让中的著作权纠纷在技术转让中,著作权纠纷主要涉及技术文档、软件代码等著作权作品。

技术转让的风险防范

技术转让的风险防范

技术转让的风险防范技术转让在现代商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技术的转让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在商业合作中频繁出现。

然而,技术转让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包括技术泄露、合同风险和知识产权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风险,并提供一些方法来防范这些风险。

一、技术泄露的风险技术泄露是技术转让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当企业与合作伙伴分享技术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可能导致不法分子盗取机密信息或他人利用该技术来获得利益。

为避免技术泄露的风险,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签署保密协议: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双方应签署保密协议,明确双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

该协议可以包括技术保密的具体要求,以及泄露技术所导致的违约责任和法律责任。

2.控制信息披露:在技术转让中,应尽量控制对机密信息的披露。

信息披露应限于必要的范围,并严格控制对技术的访问权限。

合作伙伴可以签署保密协议,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对技术的保密意识。

3.加强信息安全措施:实施有效的信息安全措施是防范技术泄露的关键。

采用加密技术、安全存储设备以及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可以帮助防止技术信息被恶意获取。

此外,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审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补系统漏洞,也是保护技术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合同风险的防范在技术转让中,合同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完善的合同可能导致争议和纠纷,甚至损害合作双方的利益。

为降低合同风险,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详细条款: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时,应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合同条款应明确技术转让的范围、时间、费用、责任限制、违约责任等内容,并避免模糊不清的条款,以减少合同解释的争议。

2.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交换,应明确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益。

合作伙伴可以要求对技术进行专利申请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义务。

3.争议解决机制:在合同中明确争议解决的方式和程序是关键。

可以选择仲裁、调解或司法诉讼等不同的解决方式,并明确合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管辖法院,以便在争议发生时迅速解决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在科研机构中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

知识产权保护在科研机构中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

知识产权保护在科研机构中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尤其在科研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知识产权是指人类在科学、文化、技术等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多个方面。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研机构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活动,为了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确保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和保护,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二、科研机构的法律责任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转化和运用主体,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首先,科研机构应当尊重知识产权的归属,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如果科研机构在科研过程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将承担侵权责任,包括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

其次,科研机构应当注重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科研机构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应当及时申请保护。

例如,对于发明创造,应当尽早申请专利;对于科研成果的发表,可以通过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方式进行保护。

另外,科研机构还应当加强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三、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风险,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风险。

首先,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保护和合作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其次,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对外部合作的管理和保护。

科研机构在进行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时,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保护措施。

技术转让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技术转让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技术转让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技术转让是指将一项或多项技术知识、技术资产或技术权利从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过程。

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技术转让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技术转让中的法律问题1. 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转让方需要确保其拥有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并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同时,接受方需要确保其在使用技术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双方的知识产权权益,明确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并约定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2. 合同约定的明确性技术转让合同中,合同的明确性是一个关键的法律问题。

合同应明确技术的具体内容、转让的范围、使用期限、费用支付方式等相关事项,避免合同条款模糊不清或存在歧义,以免引发纠纷。

双方应充分沟通,理清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的明确性和可执行性。

3. 违约责任技术转让合同中,违约责任是一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一方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可能导致对方受损。

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违约责任的范围和方式,并约定赔偿方式,以确保合同的履行和双方的权益。

二、技术转让中的法律解决方案1.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了保护技术转让双方的知识产权,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在转让方,应对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审查和保护,确保其拥有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

在接受方,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保护,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同时,合同中应明确双方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义务和责任。

2. 约定明确的合同条款为避免合同纠纷,技术转让合同应明确各项条款,确保合同的明确性和可执行性。

合同条款应包括技术内容、转让范围、使用期限、费用支付方式等相关事项。

双方应充分沟通,理清合同条款,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3. 确定明确的违约责任和赔偿方式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违约责任的范围和方式,并约定赔偿方式。

一方如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进行赔偿。

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防范与责任规避

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防范与责任规避

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防范与责任规避技术服务合同是指一方以向另一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目的而订立的合同。

在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时,双方应当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合同中加入相应的风险防范和责任规避条款,以保护双方的权益。

一、明确风险责任在技术服务合同中,各方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以防止可能的风险发生。

双方应当详细描述技术服务的范围、要求和标准,并约定服务期限和工作量。

对于技术服务存在的风险,双方应当共同承担一定的责任。

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风险的分担方式,例如,一方承担技术风险,另一方承担后续运营风险。

二、约定违约责任为了防范违约行为,技术服务合同中应当约定违约责任。

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或违反合同约定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其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并承担合同解除、违约金等后果。

三、保密条款技术服务合同中的保密条款是保护双方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重要约定。

双方应当就信息的保密方式和范围达成一致,并约定违反保密义务的违约责任。

保密条款的存在可以有效防范技术泄露和商业竞争。

四、知识产权问题在技术服务合同中,双方应当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一方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是否涉及第三方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双方应当就此进行清晰的约定。

同时,合同中应当约定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五、不可抗力条款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洪水、战争等,可能导致技术服务无法继续提供。

因此,在技术服务合同中应当约定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变化。

一方面,双方应当尽力避免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各方应当协商解决方案或终止合同。

六、争议解决方式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争议,技术服务合同中应当明确争议解决方式。

双方可以约定诉讼管辖法院、仲裁机构或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

此外,还可以约定是否可采取调解、协商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防范与责任规避是确保合同履行依据的重要内容。

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

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

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技术转让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下,技术的提供方将其拥有的技术向受让方转让,并由受让方支付相应的费用。

技术转让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在我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旨在保护技术转让双方的权益,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技术转让合同的要素及其约定技术转让合同是技术转让交易的主要依据和规范。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技术转让合同应包括以下要素:合同名称、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技术的性质和范围、技术标准和指标、技术转让的方式和期限、技术转让费用及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

在具体约定时,技术转让合同还应考虑到双方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确保双方权益的平衡。

二、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1.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转让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技术转让双方应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对知识产权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受让方在获得技术后要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2.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技术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技术转让的目的是提供一定的技术能力,在合同中应规定技术转让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质量要求,以确保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保密义务技术转让通常涉及商业机密和技术密集信息,因此,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保密义务。

受让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和解除后应承担保密责任,不得将技术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以保护技术提供方的权益。

4.违约责任技术转让合同中应明确各方的违约责任和补偿方式。

一旦发生违约行为,应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违约责任的履行,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5.专利申请和转让在技术转让中,涉及到专利的转让和申请问题。

技术转让合同应明确专利的归属和转让方式。

如果需要申请专利或转让专利,应明确相关程序和义务,并在合同中予以约定。

三、技术转让的法律风险防范在进行技术转让合作时,双方应注意以下法律风险的防范:1.确权许可风险:在进行技术转让前,双方应对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和鉴定,确保技术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保证具备相应的权益。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及规避报告案例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及规避报告案例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及规避报告案例
中文译文:
一个综合型制造商因在其产品中使用了某个知识产权拥有方的专利技术而被告上法庭。

该公司一直未意识到其对该技术的使用可能违反了知识产权法规,并在两年内向知识产权
拥有方支付了300万美元的许可费。

然而,该公司的产品继续使用该技术,而且越来越多
的竞争对手开始使用类似的技术,该公司担心在未来数量庞大的专利案件中可能面临严重
的侵权指控。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该公司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 评估和风险管理:公司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评估和管理与知识产权侵权
相关的风险。

该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公司存在的潜在侵权风险,并采取
相关措施降低风险。

2. 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公司意识到只有获得知识产权的授权,才能避免未来的侵权
风险。

因此,该公司开始积极争取知识产权拥有方的授权,并与其签订了一份长期的协议,确保其产品和技术不会侵犯该公司的知识产权。

3. 加强教育和培训:公司在内部为员工提供了关于知识产权和侵权风险的培训,并
定期举行更新和提高培训。

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减少由于员工疏忽导致的侵权
风险。

结论:
这个案例表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对公司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有严重的影响。

一旦侵权
行为被发现,公司就会面临极高的经济和声誉风险。

因此,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评
估和管理其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并获得合法的授权,避免未来的侵权风险。

此外,加强员
工教育和培训也是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重要步骤之一。

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风险防范方法有哪些?

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风险防范方法有哪些?

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风险防范方法有哪些?专利权转让合同(包括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要经过专利局登记、公告才能生效。

在受让人申请专利被驳回时,受让人应自负责任。

受让人的义务主要是支付使用费且在许可范围内实施专利。

这与许与人的义务有相通之外,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

当事人也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实施专利。

社会进步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专利的诞生让创新者的专利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但在一些情况,发明者因为某些原原因需要专利自己的专利,然而,转让时可能会遇到心怀不轨的人在专利转让合同上耍手段而损害发明者的权利。

那么,▲专利技术转让合同风险防范方法有哪些?小编认为每个需要转让专利的人都应该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一、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的风险防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转让的是申请专利的技术,当事人需要注意的是:在受让人申请专利被驳回时,受让人应自负责任。

当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申请被驳回的责任分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种方式。

▲二、专利权转让合同的风险防范:关于专利权转让合同,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权转让合同(包括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要经过专利局登记、公告才能生效。

而不生效的合同对当事人没有法律拘束力,对保推论性当事人利益很不利。

在签订合同后,应注意要经过专利局登记和公告。

▲三、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风险防范: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打颤志让合同,出现的问题主要涉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让与人的义务,主要是许可他人实施专利。

值得引起当事人注意的是独占实施许可合同和排他实施许可合同中让与人的义务。

在独占实施许可合同中,在授权范围内让与人不驻不能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自己也不能实施专利。

在排他实施许可合同中,在授权范围内,让与人不能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但自己可以实施专利。

审专利权人实施许可的两种特殊形工。

另外实施许可还包括普遍实施许可、相互实施许可等。

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许可形式。

受让人的义务主要是支付使用费且在许可范围内实施专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转让合同中发明人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
技术合同是技术交易中重要的凭证,笔者结合多年的实务处理经验,对技术合同模板中未提及而在实务中容易忽略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以及防范方法做出说明和补充,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42条规定“技术转让合同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印制了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技术转让(专利权入股)合同以及技术转让(专利申请权)合同的模板,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推介技术合同当事人参照使用。

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主要为技术成果,那么就必然离不开发明人/设计人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技术转让合同中与发明人/设计人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方法。

除了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其余三种技术转让合同模板的只有第一条第2点与发明人/设计人相关。

而我们知道,专利法对发明人/设计人的信息、专利奖金和专利报酬都是有规定的,那么按目前的技术转让合同模板签订合同有没有法律风险呢?
我们先来看看发明人/设计人信息的可能的法律风险
在实际填写中我们发现,有的技术转让合同会写上多个发明人/设计人的姓名,有的填写的发明人/设计人人姓名出现错误,有的后续无法联系到发明人/设计人发放专利报酬或奖励等等问题。

《专利法》第17条规定:“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专利法》第72条规定:“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和本法规定的其他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因此,只要是发明人/设计人,就有权利在专利或专利申请的发明人/设计人项目中写上名字。

不能因为离职或者其他原因将其从发明人设计人中去除,也不能因为其他原因添加不是发明人/设计人的人,这种行为都是侵害发明人/设计人的署名权的。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条的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在实际工作中,有问题时常常是项目组一起讨论,所以在提交发明创造申请时,发明人一栏中有的会把整个项目组的人员都写上,有的会带上项目领导、领导的领导……
从法律规定上来讲,一项发明创造申请一件专利,而一项发明创造中核心创新技术点往往只有1-2个点。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发明人/设计人的数量不宜过多,人数在1-3人比较适宜。

对于发明人/设计人姓名出现错误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最好是在接收到发明人/设计人提交的发明创造申请的时候,就要求所有的发明人/设计人提交身份证信息,这样,基本上可以避免发明人/设计人的信息出错的情况。

因此,在技术转让合同中,除了写上适当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姓名外,还需要技术转让方提供所有发明人/设计人的身份证信息,这样既确保了信息的正确性,也避免了后期发明人/设计人离职索要不到身份信息的情况。

其次,我们来看看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奖励的法律风险问题
《专利法》第16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

《专利法》第72条规定:“侵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和本法规定的其他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甚至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对给予发明人/设计人的报酬和奖励的具体的数额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7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未与发明人、设计人约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专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奖励的方式和数额的,应当自专利权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奖金。

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3000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1000元。


法律法规对发放资金的时间和数额都做了要求,还对不发放奖金的后果进行了规定。

因此,一定要确定专利奖金发到了发明人的手中。

而目前的技术转让合同模板中,并未对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奖励的发放方式和发放金额进行约定,在实务中,也基本上未对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奖励的发放进行约定。

而获得专利奖励,是发明人/设计人的合法权利,因此,需要保证每个发明人/设计人都能领取到专利奖励。

因此,双方当事人有必要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对给发明人/设计人发放专利奖励的事宜进行单独约定。

对于专利奖励的发放方式,在此单独说明一下。

为了保证每个发明人都能领取到专利奖励,最好不要将专利奖励单独发放给某个人(如第一发明人),更不要发放给项目组(大家懂的)。

可以由公司制度规定
发明人之间分配奖励的方式(所有发明人平分或者第一发明人得50%余下的其他发明人平分),然后由公司直接发放给每个发明人(可以单独也可以合并工资,具体的扣税方式需要由公司财务来操作)。

发放专利奖励时,需要备注上“专利奖励”,以杜绝后期可能因为专利奖励而发生的法律风险。

最后,我们来看看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报酬的法律风险问题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8条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未与发明人、设计人约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专利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2%或者从实施该项外观设计专利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0.2%,作为报酬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者参照上述比例,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一次性报酬;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许可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其专利的,应当从收取的使用费中提取不低于10%,作为报酬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在发明授权以后,一旦该项发明创造被实施或者许可他人实施的,还应该另外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一次性专利报酬。

法律法规中对专利报酬的计算方式做了规定,而技术转让合同模板中,未对专利报酬的发放方式和发放金额进行约定。

在实务中,也往往未对给发明人/设计人发放专利报酬进行约定。

对于技术转让合同来讲,其性质类似于细则中提到的“许可他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专利转让使用费中至少10%作为报酬奖励给发明人或设计人。

这对双方当事人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而我们知道,一个产品的销售量除了其中包含的专利技术,还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其他非专利技术相关。

所以要计算某项专利的实施带来的营业利润是一个复杂且不易界定的事情。

因此对于实施专利技术的营业利润以及许可专利技术的使用费中的计算就需要专利权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提留。

而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讲,有必要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对转让费用进行分类约定,并单独对由谁负责给发明人/设计人发放专利报酬的事项进行约定。

并且要注意,专利报酬要与专利奖金区分开来(发放方式参照前文提到的专利奖金的发放方式),不要混同一起发放。

因此,当技术转让合同中约定由受让方给发明人/设计人发放专利奖励或者专利报酬时,在技术转让合同中除了填写所有发明人/设计人的身份证信息以外,还需要填写所有发明人/设计人的手机号码、私人电子邮箱、银行账号、银行信息、紧急联系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这样可以防止后期发明人工作变动或联系方式变动而联系不上的情况,为后期可能发放的报酬或奖励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后期跟踪的时间成本。

综上所述,在技术转让合同中,填写1-3名适当的发明人/设计人姓名,提供所有发明人/设计人的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码和私人电子
邮箱;将许可费用分类说明,并在合同中对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奖金和专利报酬的发放方式进行约定;对于由受让方支付发明人/设计人的专利奖金和专利报酬的,还需要提供所有发明人/设计人的银行账号、银行信息、紧急联系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通过合同签订阶段的充分准备,避免后期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为双方长期的友好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