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容传感器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
图4-11 运算放大器电路
uo
ui
Co Cx
ui
Co
S
d
【例4-2】 现有一只0~20mm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其结
构如图例4-2所示,已知L=25mm,R1=6mm,R2=5.7mm, r=4.5mm,CRC构成固定电容CF,CRC随活动导杆的深入而
变化,拟采用理想运放电路,试回答:
1)要求运放输出电压与输入位移x成正比,在运放线 路中CF与Cx应如何连接?
C S 0r S
d0
d0
设动极板2位移 x ,参考方向为向 x 0 上运动,即动极板2上移,
动极板2下移,x 0。
则电容量为
1 x
C
S d
S d0 x
S 1
/ d0 x
C0
1
(
d0 x )2
d0
d0
按泰勒级数展开
C
C
C0
C0
x [1 d0
x d0
( x )2 d0
( x )3 d0
]
•它采用电荷补偿反馈环的原理,当电容传感器为差动 形式且中心值为25PF时,灵敏度最高,达200mV/PF。
•CS2001采用±2.5V双电源或+5V单电源供电,最大功 耗仅为17mW,输出电压与传感器电容呈线性关系。具 有低噪声、低漂移的优点,能在DC~17kHz的带宽内进 行高精度的测量。
图4-14 CS2001的内部电路框图
2 电容式液位计
3 电容式湿度计
传感元件由氧化铝薄膜制成,氧化铝薄膜吸水后, 电容值产生变化,故根据其电容值即可得到湿度 值。
4 电容法测厚度
图4-23 电容法测电介质材料的厚度
电容器的电容值为
传感器技术第4讲电容式传感器
特点: 1、 非接触 2、 精度高
Cx
S
d
3、 分辨率高(最小检测量为0.01微米)
第四节 应用举例 三、电容式测厚系统
Cx
S
d
第四节 应用举例 四、电容式测电缆偏心示意系统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Cx
S
d
完
第一节、工作原理及特性 三、类型
(一)变面积型(二种)
角位移式
直线位移式
第一节、工作原理及特性
三、类型
(一)变面积型
1、角位移式工作原理
当被测量的变化引起 动极板有一角度位移 θ时,两极间相互覆 盖的面积改变了 ,从
而也就改变了两极板 间的电容量C 。
C0
S
d
CdS1
由上式可见,电容量C与角位移θ呈线关系
隔离膜片
很高但差压很小的场合
隔离膜片
油硅
2.精度高、耐振动、耐冲击、
感压膜片
可靠好。
3.但制造工艺要求很高,尤 电极板
电极板
其是感压膜片的焊接是一工 绝缘体
艺难题。
第四节 应用举例 二、电容式测微仪
电容式测微仪原理如图3—18所示。圆柱 形探头外一般加等位环以减小边缘效应。 探头与被测件表面间形成的电容为:
第二节 测量电路
一、类型
1、调幅型 2、脉宽调制型 3、调频型
第二节 测量电Βιβλιοθήκη 1、调幅型这种电路输出的是幅度值,并且正比于或 近似正比于被测信号。该电路有两种:
(1)交流电桥电路
(2)运算放大器电路
第二节 测量电路
1、调幅型 (1)交流电桥电路----单臂接法
A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和应用
2(d)
d0
d0
比较以上式子可见,电容传感器做成差动式之 后,灵敏度提高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大大降 低了。
4.3 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3.1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1.优点: ●温度稳定性好
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值一般与电极材料无关, 有利于选择温度系数低的材料,又因本身发热 极小,影响稳定性甚微。而电阻传感器有电阻, 供电后产生热量;电感式传感器有铜损、磁游 和涡流损耗等,易发热产生零漂。 ●结构简单 电容式传感器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易于保证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4.1.2 变面积型电容式传感器
图4-3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上图是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结构示意图。 被测量通过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 积S改变,从而改变电容量。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延长度a方向平移Δx时,
可得:
图4-1 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
4.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若电容器极板间距离由初始值d0缩小Δd,电容量增大
Δ由C式,(则4C -3有)知C0传 感C器d的00输rA出d特C1性0(1(Cdd =0d2)d02f()d)不是(4线3)性关系,
而是如图4-2所示的曲线关系。
C d 1d
(1 )
C0 d0
d0
由此可得出传感器的相对非线性误差δ为:
(d)2 d
100%
d
100%
d
d0
d
由以上三个式可以看出:要提高灵敏度,应减 小起始间隙d0,但非线性误差却随着d0的减小而 增大。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 非线性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
传感器第四章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思考题与习题1、如何改善单组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答:对于变极距单组式电容器由于存在着原理上的非线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改善其非线性。
改善其非线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使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工作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μm 至零点几毫米),而且最大△δ应小于极板间距δ的1/5—1/10。
(2)采用差动式,理论分析表明,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得到很大改善,灵敏度也提高一倍。
2、单组式变面积型平板形线位移电容传感器,两极板相对覆盖部分的宽度为4mm ,两极板的间隙为,极板间介质为空气,试求其静态灵敏度若两极板相对移动2mm ,求其电容变化量。
(答案为mm,) 已知:b =4mm ,δ=,ε0=×10-12F/m 求:(1)k=;(2)若△a=2mm 时 △C=。
解:如图所示∵ δεδεab S C ==; a Ck ∆∆=;pF mm mmmm mm pF a b b a a ab C 142.05.024/1085.8)(3000=⨯⨯⨯=∆=∆--=∆-δεδεδε mm pF mmpFa C k /07.02142.0=∆∆=3、画出并说明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其高频和低频时的等效电路。
答: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为:其中:r :串联电阻(引线、焊接点、板极等的等效电阻); L :分布电感(引线、焊接点、板极结构产生的);CP :引线电容(引线、焊接点、测量电路等形成的总寄生电容) C0:传感器本身电容;Rg :漏电阻(极板间介质漏电损耗极板与外界的漏电损耗电阻) 低频时等效电路和高频时等效电路分别为图(a )和图(b):4、设计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哪几方面因素答: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四个几方面因素:(1)减小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2)消除和减小边缘效应;(3)减小和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4)防止和减小外界干扰。
5、何谓“电缆驱动技术”采用它的目的是什么答:电缆驱动技术,即:传感器与测量电路前置级间的引线为双屏蔽层电缆,其内屏蔽层与信号传输线(即电缆芯线)通过1 :1放大器而为等电位,从而消除了芯线与内屏蔽层之间的电容。
Chap4 电容传感器
+
+
+
(3)介质变化型
‹#›
二、工作原理 1. 变极距(δ)型电容传感器
S C0 0
C
0
S 0
C0 C0
0
C 2 3 [1 ( ) ( ) ] C0 0 0 0 0
第一节 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
一、概述 1.优点
测量范围大,相对变化量可大于100%;
灵敏度高,分辨率高;
动态响应时间短; 机械损失小;
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非接触测量。
2.缺点
寄生电容影响较大,降低了测量灵敏度; 与传感器联接的线路较复杂。
‹#›
3.变换原理
将被测量的变化转化为电容量变化 两平行极板组成的电容器,它的电容量为:
‹#›
3.电容式液位计
2 hx Cx ln(d 2 / d 1 )
电容式液位计探头结构图
‹#›
1.检测角位移、液位深度、非金属薄片厚度、电缆偏心度等 参数,分别采用什么类型的电容传感器? 2.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3.电容传感器差动脉冲调宽电路有哪些优点?
4.试分析变d型差动脉冲调宽电路的工作原理?
U 0
C1C3 C2 (C x C ) U (C1 C2 )(C3 C x C )
U 0
C2 C U (C1 C2 )(C3 C x )
‹#›
2. 差动桥
U U U 0 C2 Z2 U 2U Z1 Z 2
设: R R1 R2
C1 C2 UO UH C1 C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平板电容器是由金属极板及板间电介质构成的。若忽略边缘效应,其 电容量为
改变电容器电容C的方法: 一是为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ε; 二是改变形成电容的有效面积S; 三是改变两个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式传感器基本类型
通过改变电容得到电参数的输出为电容值的增量ΔC,从
• 4.2.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在低频时,传感器电容的阻抗非常大,因此L和r的影响可以忽略。
• 其等效电路可简化为图 b,其中等效电容Ce=C0 + CP,等效电阻Re≈Rg。 • 在高频时,传感器电容的阻抗就变小了,因此L和r的影响不可忽略,而漏电
阻的影响可以忽略。
• 其等效电路可简化为图c,其中等效电容Ce=C0+CP,而等效电阻re ≈ rg。
•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减动极板与定极板之间 的相对面积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大都采用差动式结构。
• 3.变介电常数型电容传感器
•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的极距、有效作用面积不变,被测量 的变化使其极板之间的介质情况发生变化。
• 传感器的总电容量C为两个电容C1和C2的并联结果,即
若传感器的极板为两同心圆筒,传感器的总电容C等于上、下部分电容C1 和C2的并联,即
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
与变极距型相比,它们的测量范围大。可测较大的线位移或角位移。 平板型电容传感器两极板间的电容量为
• 可见,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是线性的,适合测量较 大的位移
• 增大极板长度b,减小间距d,可使灵敏度提高
• 极板宽度a的大小不影响灵敏度,但也不能太小,否则边缘影 响增大,非线性将增大。
而完成由被测量到电容量变化的转换。
电容式传感器
课题第四章电容式传感器第一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第二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教学目标1.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教学重点1.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3种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三种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容变化量计算。
学情分析教学效果新授课教后记A 、复习电阻式传感器。
B 、新授课第一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一、基本概念电容式传感器是以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作为传感元件,并通过电容传感元件把被测物理量的变化转换成电容量的变化,然后再经转换电路转换成电压、电流或频率等信号输出的测量装置。
二、主要特点① 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② 功率小、阻抗高、输出信号强。
③ 动态特性良好。
④ 受本身发热影响小。
⑤ 可获得比较大的相对变化量。
⑥ 能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⑦ 可进行非接触式测量。
⑧ 电容式传感器的不足之处。
主要是寄生电容影响比较大;输出阻抗比较高,负载能力相对比较大;输出为非线性。
(提问)(与电阻是对比介绍)(简要分析原因)第二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一、工作原理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图4 - 1所示的平板式电容器中得到说明。
由物理学可知,由两平行极板所组成的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δAεC =式中,A ——两极板相互遮盖的面积(mm 2) δ——两极板之间的距离 (mm ) ε——两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F / m )由以上计算公式可见,当被测量使A ,δ,ε三个参数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时,电容量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结构形式1.变面积(A )型电容式传感器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如图4 - 2所示。
图中(a )、(b )为单边式,(c )为差分式;(a )、(b )也可做成差分式。
图中1,3为固定板,2是与被测物相连的可动板,当被测物体带动可动板2发生位移时,就改变了可动板与固定板之间的相互遮盖面积,并由此引起电容量C 发生变化。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11
电容式油量表
电容 传感器
油箱
液 位 传 感 器
12
同轴连接器 刻度盘
伺服电动机
电容式压差传感器
外
结
形
构
应Leabharlann 用1-硅油 2-隔离膜 3-焊接 密封圈 4-测量膜片(动电
测 量 液
极) 5-固定电极
位
13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结构 1-定极板 2-质量块 3-绝缘体 4-弹簧片
钻地导弹
14
轿车安全气囊
ΔC U0 C0 U
差动脉冲调宽测量转换电路
初始时,C1=C2,输出电压平均值为零。 测量时, C1≠C2 ,输出电压Uo与电容的
差值成正比。
7
差动脉冲调宽测量转换电路
与电桥电路相比,差动脉宽电路只采用 直流电源,不需要振荡器,只要配一个 低通滤波器就能工作,对矩形波波形质 量要求不高,线性较好,不过对直流电 源的电压稳定度要求较高。
16
指纹识 别手机
汽车防盗 指纹识别
趣味小制作-电容式接近开关
电阻 电容 三极管 二极管 电感 继电器 电极片 电源 开关、导线。
17
制作提示
为了较好地演示制作好的电路,将继电 器触点(虚线所连的触点)所在的控制 电路接上,为了直观,控制对象可选择 灯或喇叭。 接近开关的检测物体,并不限于金属导 体,也可以是绝缘的液体或粉状物体。 制作时要考虑环境温度、电场边缘效应 及寄生电容等不利因素的存在。
8
运算放大器式测量转换电路
输出电压
Uo
C Cx
Ui
如果传感器为平板形
电容器,则
Uo
CU i
A
d
此电路能解决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
电容型传感器与测量电路
4.2.2 电桥电路 电容式传感器常连接成差动结构,接人交流电桥的两个相
邻桥臂,另外两个桥臂可以是固定电阻、电容或电感,也可以 是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线圈,如图4-9所示。
图4-9 电桥电路
从电桥灵敏度考虑,图4-9(a)~(c)形式的灵敏度高,图 4-9(d)~(f)形式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在设计和选择电桥形式 时,除了考虑电桥灵敏度外,还应考虑电桥输出电压是否 稳定(即受外界干扰影响大小),输出电压与电源电压之间的 相移大小,电源与元件所允许的功率以及结构上是否容易
4.2.3 调频电路 调频电路是将电容传感器与电容、电感元件构成振荡器的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S均为常数,即输出与输 入为线性关系。但与变极距式相比,灵敏度较低,广泛用 于较大的直线位移和角位移的测量。
4.1.5 变介电常数式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常用来测量介质的厚度、位置
和液位等,如图4-7所示。图4-7(a)是用来测量纸张、绝缘薄
膜等厚度的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图,两平行极板固定不动,当
图4-3为这种传感器的原理图。当传感器的εr和A为常数, 初始极距为δ0,由式(4-2)可知其初始电容量C0为
C0
0 r A 0
当动极板因被测量变化而向上移动使δ0减小Δδ时,电
容量增大ΔC,则有
1
C0
C
0 r A 0
C0
1
(
0
)2
0
当Δδ<<δ0时, 1 ( )2 ,1 则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容式传感器比较理想的信号调理电路,如图4-8所示。图中 Cx是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C是固定电容,u是交流电源电压, uo是输出信号电压。由运算放大器的理想条件“虚短”和 “虚断”可得
电容式传感器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
一、交流电桥
~ ~ U SC U sr Z 1Z 4 Z 2 Z 3 ( Z 1 Z 2 )( Z 3 Z 4 )
平衡条件为
Z 1Z 4 Z 2 Z 3 0
Z1 Z2
Z3 Z4
上页 下页
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
z1 z 4 z 2 z 3
C1
A
0 0
C2
A
0 0
上页
下页
差动结构分析
C1 C0 1 0 0 0
2
C2 C0
1 0 0 0
上页 下页
另一种变介电常数的电容式传感器:
s δ
S
气隙
ε0ε r
d
C
d 0
d
0s d
d
r 0
r
d不变, ε改变,如:测量粮食、纺织品、木材或煤 等非导电固体介质的湿度。 ε不变,d改变,如:测量纸张、绝缘薄膜等的厚度
上页 下页
§4.3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等效电路
上页
下页
二、变压器电桥
等效电路图:
I1 Zf C1
图4-13(h)
1 I1 I f Z I2 I f Z 0
上页 下页
j
E1
c1
1
f
E1 E2
j
E2 If I2 C2
c2
f
I1 I 2 I f
求得: I f
( E 1C 1 E 2 C 2 ) j 1 Z f ( C 1 C 2 ) j
第四章-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尺寸、压力等)的变化转换 成电容变化量的一种传感器。实际上,它本身(或和被测物) 就是一个可变电容器。
电容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动态响应快、易实现非接触 测量等优点。也存在易受干扰、分布电容等影响。
它广泛应用于压力、位移、加速度、液位及成分含量等的 测量。
6、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如图所示。 图中C1、C2为差动式电 容传感器, 电阻R1=R2, A1、A2为比较器。当双稳态触发器处 于某一状态, Q=1, Q =0, A点高电位通过R1对C1充电, 时间常 数为τ1 = R1 C1, 直至F点电位高于参比电位Ur, 比较器A1输出
正跳变信号。与此同时, 因 Q= 0, 电容器C2上已充电流通过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误差,大都采 用差动式结构。下图是变极距型差动平板电容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在差动式平板电容器中, 当动极板位移Δd时, 电容器C1的间隙d1变
为d0-Δd, 电容器C2的间隙d2变为d0+Δd, 则
0
d1
C1
0
d2
C2
S
差动平板式电容传感器结构图
c1
c0 1
S——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真空
4.2 结构类型
改变电容C的方法有三种,其一为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 ε;其二为改变形成电容的有效面积;其三为改变两个极板 间的距离,而得到电参数的输出为电容值的增量ΔC,这就成 了电容式传感器。
因此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变极距型、 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 型三种。
下图是二极管双T形交流电桥电路原理图。e是高频电源, 它提供了幅值为U的对称方波,VD1、VD2为特性完全相同的两只 二极管,固定电阻R1=R2=R,C1、C2为传感器的两个差动电容。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四、温度的影响
环境温度的变化将改变电容传感器的输出 与被测输入量的单值函数关系,从而产生温 度干扰误差(简称温度误差)。这种影响主 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温度对结构尺寸的影响
电容传感器由于极板间隙很小而对结构尺 寸的变化特别敏感.在传感器各零件材料线膨 胀系数不匹配的情况下,温度变化将导致极间 隙有较大的相对变化,从而产生很大的温度误 差.
二、变间隙型
1. 基本结构
设动极板在初始位置时与定极板的间距为d0。 此时的初始电容量为 C S
0
d0
当被测量的变化引起间距减小了Δd时,电 容量就变为 C0 S S 1
C0 C d 0 d
当
d 1 时: d0 d d0 C d d C0 1 d0 d0
1. 电容式液面计
电容器总电容: C C1 C2 介质为气体部分的电 容: 2 (h x)
C1 R ln r
介质为液体部分的电容:
2 x x C2 R ln r
h 为电极高度; R 为外电极的内半径; r 为内电极的外半径.
2 (h x x x) 2h 2 ( x ) C x a bx R R R ln ln ln r r r
由虚断: I i I x
Ci 由上三式得: U 0 U i Cx
CX为电容传感器 理想运算放大器: 虚短和虚断
S Cx d C U 0 U i i d S
2. 温度对介质的影响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随介质不同而异, 空气及云母的介电常数温度系数近似为零, 而某些液体介质,如硅油、蓖麻油、煤油 等,其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较大。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习题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传感器与测量技术》习题集与部分参考答案教材:传感器技术(第3版)贾伯年主编,及其他参考书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4-1 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答:(1)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在微位移检测中应用最广。
(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适合测量较大的直线位移和角位移。
(3)变介质型电容传感器:可用于非导电散材物料的物位测量。
4-2 试述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及在设计中如何减小这一误差?答:原因:灵敏度S 与初始极距0δ的平方成反比,用减少0δ的办法来提高灵敏度,但0δ的减小会导致非线性误差增大。
采用差动式,可比单极式灵敏度提高一倍,且非线性误差大为减小。
由于结构上的对称性,它还能有效地补偿温度变化所造成的误差。
4-3 为什么电容式传感器的绝缘、屏蔽和电缆问题特别重要?设计和应用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电容式传感器由于受结构与尺寸的限制,其电容量都很小,属于小功率、高阻抗器,因此极易受外界干扰,尤其是受大于它几倍、几十倍的、且具有随机性的电缆寄生电容的干扰,它与传感器电容相并联,严重影响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甚至会淹没没有用信号而不能使用。
解决:驱动电缆法、整体屏蔽法、采用组合式与集成技术。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主要有哪几种?各自的目的及特点是什么?使用这些测量电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5 为什么高频工作的电容式传感器连接电缆的长度不能任意变动?答:因为连接电缆的变化会导致传感器的分布电容、等效电感都会发生变化,会使等效电容等参数会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传感器的使用条件与标定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4-6 简述电容测厚仪的工作原理及测试步骤。
4-7 试计算图P4-1所示各电容传感元件的总电容表达式。
4-8如图P4-2所示,在压力比指示系统中采用差动式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已知原始极距1δ=2δ=0.25mm ,极板直径D =38.2mm ,采用电桥电路作为其转换电路,电容传感器的两个电容分别接R =5.1k Ω的电阻后作为电桥的两个桥臂,并接有效值为U1=60V 的电源电压,其频率为f =400Hz ,电桥的另两桥臂为相同的固定电容C =0.001μF 。
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V
235.6L
三、变极板间距(d)型
设初始电容为:
C0
0r S
d0
0S
d0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当间隙d0减小Δd时,则电容量增大ΔC,则:
C
C C0
0r S
d0 d
0r S
d0
0r S
d0
d d0 d
C0
d d0 d
电容的相对变化为: C d 1 C0 d0 1 d d0
C0
d0
d0
d0
d0
1 C C0 1 d
d0
灵敏度:
C 2d
C0
d0
非线性误差:
11/12
2 (d / d0 )3 100% ( d )2 100%
2(d / d0 )
d0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等效电路 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等效阻抗 2 f
放电时间
T = -RC*ln(Vs/Vt)
U SC
U AP
U BP
C1 C1
C2 C2
U1
结论: 〈1〉输出直流电压 USC 具有线性输出特性; 〈2〉无须附加解调电路,而只需经低通滤波简单引出输出(自身能判向); 〈3〉由于低通滤波对波形要求不高,故仅需一电压稳定度较高的直流电源, 比要求稳频稳幅的交流电易于做到。
去高次项得到其近似的线性关系:
C d
C0 d0
为了提高灵敏度,应使当d0 小些还是大些?当变间隙式 电容传感器的初始极距d0较 小时,它的测量范围变大还 是变小?
电容传感器的静态灵敏度为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4章)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如何改善单极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答:非线性随相对位移0/δδ∆的增加而增加,为保证线性度应限制相对位移的大小;起始极距0δ与灵敏度、线性度相矛盾,所以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只适合小位移测量;改善方法:(1) 使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基本测量电路(2)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一般采用差动结构。
为什么高频工作时的电容式传感器连接电缆的长度不能任意变化 低频时容抗c X 较大,传输线的等效电感L 和电阻R 可忽略。
而高频时容抗c X 减小,等效电感和电阻不可忽略,这时接在传感器输出端相当于一个串联谐振,有一个谐振频率0f 存在,当工作频率0f f ≈谐振频率时,串联谐振阻抗最小,电流最大,谐振对传感器的输出起破坏作用,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通常工作频率10MHz 以上就要考虑电缆线等效电感0L 的影响。
差动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若初始容量1280C C pF ==,初始距离04mm δ=,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位移了0.75mm δ∆=时,试计算其非线性误差。
若改为单极平板电容,初始值不变,其非线性误差有多大解:若初始容量1280C C pF ==,初始距离04mm δ=,当动极板相对于定极板位移了0.75mm δ∆=时,差动电容式传感器非线性误差为:2200.75()100%()100% 3.5%4L δγδ∆=⨯=⨯= 改为单极平板电容,初始值不变,其非线性误差为:00.75100%100%18.75%4L δγδ∆=⨯=⨯= 电容式传感器有哪几类测量电路各有什么特点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用于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具有什么特点答:参照课件和讲课内容自己回答,要求掌握。
一平板式电容位移传感器如图4-5所示,已知:极板尺寸4a b mm ==,极板间隙00.5mm δ=,极板间介质为空气。
求该传感器静态灵敏度;若极板沿x 方向移动2mm ,求此时电容量。
动极板2图4-5 平板电容器基本原理 解:对于平板式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它的静态灵敏度为:012111088.85107.0810g C b k Fm a εδ---===⨯⨯=⨯ 极板沿x 方向相对移动2mm 后的电容量为:12130()8.85100.0042 1.416100.5b a x C F εδ---∆⨯⨯⨯===⨯ 已知:圆盘形电容极板直径D=50mm ,间距δ0=0.2mm ,在电极间置一块厚0.1mm 的云母片(εr=7),空气(εr=1)。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
4.1 电
传感器 工
结构
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 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 板电容器,如果不考虑边缘效应,其电容量为:
式中: 式中: d ——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ε 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其中ε ε——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 ε 0 ε r,其中ε0 为真空介电常数, 为极板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为真空介电常数,εr为极板间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A——两平行板所覆盖的面积; ——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d——两平行板之间的距离.
4.1电
传感器 工
结构
为防止击穿或短路, 为防止击穿或短路,极板间可采用高介电常数 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 的材料(云母,塑料膜等)作介质.云母片的 相对介电常数是空气的7 相对介电常数是空气的7倍,其击穿电压不小于 kV/mm,而空气的仅为3kV/mm 3kV/mm. 1000 kV/mm,而空气的仅为3kV/mm.因此有 了云母片,极板间起始距离可大大减小. 了云母片,极板间起始距离可大大减小.同时 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的线性度得到改善. 传感器的输出特性的线性度得到改善. 一般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20 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20~ 一般变极距型电容式传感器的起始电容在20~ pF之间 极板间距离在25 200μm的范围内 之间, 25~ 的范围内, 30 pF之间,极板间距离在25~200μm的范围内, 最大位移应小于间距的1/10 1/10, 最大位移应小于间距的1/10,故在微位移测量 中应用最广. 中应用最广.
式中: 式中: ——空气介电常数 空气介电常数; ε ——空气介电常数; ——由变换器的基本尺寸决定的初始电容值 由变换器的基本尺寸决定的初始电容值, C0 ——由变换器的基本尺寸决定的初始电容值,即: 2πε H
电容传感器及测量电路
h1
A Bh1
(4 8)
我们需要检测的是h1
14
2. 电容测厚
待测电介质厚度为d0,平板电容传感器两极板间距d
待测电介质厚度为d1,平板电容传感器两极板间距d
基本间的空气介质厚度 d0=d-d1
C2
2h2 2
ln(R / r)
(4 7)
15
对于该结构,可以认为是由空气介质、电介质构成的两个电容
11
二、 变介质介电常数(ε)型
不同的电介质——具有不同的 介电常数ε 变介质——常用于 测液体容量(例如飞机油箱 的油量) 液位高低 也可用于检测片状(薄膜) 电介质的厚度
12
1. 电容测液位
对于该图所示电容液位计
高度为h1的一部分
C2
C1
2h11
ln(R / r)
(4 6)
高度为h2的一部分
9
在初始位置,动片与定片无相对位移,有效面积
S ab
动片移动x,有效面积
SX b(a x)
电容量变为
CX
SX
d
b(a x)
d
(F)
(4 4)
电容量CX与位移量x——线性比例, x增大,电容量CX变小
10
灵敏度
Kx
dCx dx
b
d
(4 5)
灵敏度与位移x无关——对于某个具体的变角位移电容传感器, b、d、ε是常数——灵敏度是常数。
20
单电容传感器的特点
优点:结构简单 缺点:线性度低、灵敏度低
21
四、差动电容传感器
单电容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缺点: 线性度低、灵敏度低
差动电容传感器可以提高线性度和灵敏度。 差动电容传感器有两种结构 变间距d 变面积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2 C0 0
( / 0 ) L 100% / 0 0
3
2
C0 C K 2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差动变极距(δ )型 电容传感器
差动变面积(S)型 电容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变面积(S)型电容传感器
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 变极距(δ )型电容传感器
由上面两式知,δ0减少可使灵敏度K增大,但非线 性误差也增大。因此常采用差动式结构,以提高灵敏 度,减少非线性误差。 3 5 C C1 C 2 2C 0 ( ( ) ( ) ) 0 0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⑵.用于测量厚度或介电常数的变介质传感器 d为两电极板之间的 间距,d1为被测电介 质的厚度,极间空 气介质的厚度为 d0=d-d1
0 S 1S
C 0C 1 d 0 d1 S C C 0 C1 0 S 1 S d 0 d 1 d0 d1 0 1
当其中一个极板移动距离为x时,
b(a x ) x Cx C 0 (1 ) a
C0 b dC 灵敏度 K dx a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⑶.圆柱形
设r1、r2为内、外圆筒半径, 忽略边缘效应,内外筒间的 电容值为:
2 l C ln( r2 / r1 )
求允许的极距最大变化量△δ max。
3.简述差动脉冲调宽电路的优点,并推导变面积型差动 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电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三、差动脉冲调宽电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基本RS触发器
S
0 0 1 1
R
0 1 0 1
Q n+1
不定 1 0 不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三、差动脉冲调宽电路 T1 U AP UH T1 T2
U BP
T2 UH T1 T2
2h1 1 C2 ln( R / r )
C C1 C2 2 (h h1 ) 2 2 h1 1 ln( R / r ) ln( R / r ) C与液位高度h1成正比 2 h 2 2 h1 ( 1 2 ) . A Kh1 ln( R / r ) ln( R / r )
可见,这是一个非线性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二节
1、单臂桥
转换(测量)电路
(1)初态时:电桥调整到 平衡状态,此时C1C3=C2CX ,Uo=0。 (2)工作时:CX发生变化 ,电桥不平衡;即CX变化 一个Δ CX,则电桥输出 Δ Uo,电容变化量越大,电 桥输出电压越大,输出电压 能线性反映电容量的变化。
2 l 2 ( l l ) 2 l l C C0 ln(r2 / r1 ) ln(r2 / r1 ) ln(r2 / r1 ) l
l 为有效长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3.变介电常数(ε )型电容传感器
⑴.电容液位计
2h2 2 2 ( h h1 ) 2 C1 ln( R / r ) ln( R / r )
缺点:
寄生电容影响较大,降低了测量灵敏度;
与传感器联接的线路较复杂。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电容式传感器
1.变换原理: 将被测量的变化转化为电容量变化
两平行极板组成的电容器,它的电容量为:
S r 0 S C
+ + +
S
当被测量δ、S或ε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电容的变化。 如果保持其中的两个参数不变,而仅改变另一个参数, 就可把该参数的变化变换为单一电容量的变化。
UH T1 R1C1 ln UH U f
UH T2 R2 C 2 ln UH U f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三、差动脉冲调宽电路
U O U AP U BP T1 T2 R1C1 R2C2 UH UH T1 T2 R1C1 R2C2
设 R R1 R2
C1 C2 UO UH C1 C2
若 C1 C0 C
C2 C0 C
C UO UH C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变d型
对于变d型差动电容传感器,传感电容的大小与 极间距离d成反比,此时差动输出电压平均值可改 写为 C C
Uo
补偿措施: 缩短传感器到测量电路前置级的距离;
驱动电缆法;
整体屏蔽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四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一、电容式差压变送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二、电容式测微仪
CX
0S
h
1 C0 Uo h 1U i 2 0S
⑴.角位移式
当转角
当转角
S R C0 2
0
时:
2
0 时: 2 R ( ) C C0 (1 ) 2 C0 灵敏度 K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⑵.直线位移式
初始时
S ab C初态时:两传感器电容C1=C2=C0, △ C1=△ C2=△ C=0, U C U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C0
U0 0
(1)初态时:两传感器电容C1=C2=C,此时 电桥空载输出,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
(2)工作时 :
C1 C2
C 0 U 0 0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电容传感器
工作原理与类型
转换(测量)电路 电容式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电容式集成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电容传感器
优点:
测量范围大,相对变化量可大于100%;
灵敏度高,分辨率高; 动态响应时间短; 机械损失小; 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非接触测量。
C1 C 2 S1 S 2 S Uo UH UH UH C1 C 2 S1 S 2 S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三节 电容式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一、温度影响
1. 温度对结构尺寸的影响 温度主要影响传感器的结构尺寸。当温度上 升时,电容器极板的面积将增大,极板的厚度增 加导致极间距离减小,使电容量增加。 补偿措施: 选择温度系数小的金属材料作电容器极板; 采用差动结构。
S
电容微位移计
0
(
0
) (
2
0
)3
/ 0 0
忽略高次项
C C0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 变极距(δ )型电容传感器
灵敏度:
C C 0 S K 2 0 0
线性度:
( / 0 ) L 100% / 0 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二节
转换(测量)电路
二、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
UO Zx C0 C0 U Z0 Cx S U C0 UO S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二、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
C0为固定电容,Cx为传感器电容,R1和R2为平衡电 阻,Rw为调零电位器
1
2
C1 C2
UH
1 2
2
1
UH
UH
即对应于C1=C+Δ C,C2=C-Δ C,此时d1=d-Δ d ,d2=d+Δ d。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变S型
对于变S型差动电容传感器,传感电容的大小 与极板的有效面积S成正比,即对应于 C1=C+Δ C,C2=C-Δ C时,S1=S+Δ S,S2=S -Δ S,此时差动输出电压平均值可改写为
C0 U N C Ui X U N Ui UR U R U R1 U Rw U R2 U 1U Uo i R 2 1 C0 1 C0 1U i 1U i 解得 U o C 2 x 2 S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三、电容式液位计
2 hx Cx ln(d 2 / d1 )
电容式液位计探头结构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作业题:
1.若有一单组式变面积型平板型线位移电容传感器,两 极板相互覆盖宽度为4mm,两极板的间隙为0.5mm,极 板间介质为空气,试求其静态灵敏度?若极板相对移 动2mm,求电容变化量? 2.对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元件,若初始极板间距为δ 0=1mm ,当电容C的线性度规定为: (1)0.1%;(2)1%; (3)2%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温度对介质介电常数的影响
电容器极板间的介值应选择介电常数较 稳定的材料,如云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二、电容电场的边缘效应
补偿措施:增加电容器极板面积、减小极间 距离、加装等电位环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三、寄生与分布电容的影响
二、类型 1. 变极距(δ)型电容传感器 2. 变面积(S)型电容传感器 3. 变介电常数(ε)型电容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形式
?
1. 变极距(δ )型电容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