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计算,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沸腾、冬天寒冷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如夏天冰淇淋融化、冬天水管冻裂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

5. 小组讨论: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特点: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大小与距离有关。

4.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难点
会解释现象
课前
准备
墨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备教师撰写)
批注
(由使用教师补充)
(一)分子热运动:物质有---------------------------构成
1、扩散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在不停地。
(2)分子之间有。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物理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分子热运动》
总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
教学
重点
分子动理论内容
教学反思(由使用教师撰写)
控制变量法
小结:温度越,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得越快。
练习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A.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B.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练习1:下面一些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方法指导(分子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不是分子)
A、金秋八月,校园里处处桂花飘香B、将糖投入一杯水中,水变甜了
C、烟从烟囱里冒出来D、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E、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F、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相关规律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1. 认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其与温度、内能的关系。

2. 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学会用分子热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与内能、温度的关联,以及通过实验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性。

难点在于通过复杂的现象来抽象出分子热运动的本质规律,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教学课件,包括分子热运动的原理、实例以及实验器材。

学生应预习本课内容,熟悉相关的物理术语和基础知识。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可准备一些关于分子热运动的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材料。

另外,教学环境中需配备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以支持课堂互动与实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新课内容。

如展示各种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如咖啡冲泡后,分子之间的热运动使得糖和咖啡因能够迅速混合的场景。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如何混合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内容展示1. 分子热运动概念介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模型,解释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无规则的热运动中不断进行碰撞和移动的现象。

通过动画或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状态。

2. 分子热运动的微观解释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反之,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速度越慢。

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热运动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行为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5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5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是什么,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动理论: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阐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 扩散现象:解释扩散现象的原因,以及它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掌握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4. 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动理论,以及扩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引导他们思考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分子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分子模型,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 分子动理论讲解: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温度与分子运动关系讲解:阐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 扩散现象讲解:解释扩散现象的原因,以及它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6.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动理论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的解释七、作业设计(1)空气流动;(2)热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

答案:(1)空气流动是因为空气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产生流动;(2)热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因为热水中的水分子受到热量作用,运动剧烈,部分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

2. 题目:请解释扩散现象,并说明它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分子运动模型、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分子运动的无处不在。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状况,分析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通过分子运动模型,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热运动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 分子间有空隙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 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是物体都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学会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了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自主探究1.物质是由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通常用来量度的单位是。

2. 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4.分子间存在和。

合作探究1一、物质的构成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的内容,了解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1.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有多少米?通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分子?2.如果把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这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二、分子热运动探究活动: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观察。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进入上面的瓶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2 (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硫酸铜溶液在量筒的下部,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的界面明显。

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

生活实例:在腌咸菜的时候,菜往往要十天左右才会变咸,而在炒菜时,只需要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探究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一些凉水,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水,用滴管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

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散现象。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3篇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3篇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3篇分子的热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

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

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

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

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一、扩散运动1、演示实验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2、概念: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二、布朗运动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___荆涛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___荆涛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4、课前准备:学生准备:①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②搜集与分子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①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蓝、红墨水,烧杯,冷水,热水,铅柱,钩码,乒乓球,弹簧。

②分子热运动的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课题:分子热运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了解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五、教学思路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解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3. 让学生掌握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分子模型道具。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咖啡香气四溢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咖啡的香气?这与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相互作用力减弱。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从容器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其运动有什么影响?解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但总体上仍然朝着温度较高的方向运动。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杯热茶放在桌子上,为什么茶香四溢?解答:茶香四溢是因为茶分子在热运动中从杯子中扩散到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腔,引起嗅觉。

5. 知识拓展:介绍扩散现象及其解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烟雾等。

六、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特点: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扩散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扩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如:热胀冷缩、湿衣服晾干等。
3.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理解物质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生活实例,如:热水比冷水更容易结冰、湿衣服会晾干等,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讨论主题: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分子热运动在该实例中的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组成、微观粒子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冰水中的分子热运动减缓,导致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感到凉爽。”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热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自制铁树、酚酞试液、氨水、红墨水、烧杯、冷水和热水、胶头滴管、粉笔、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铁树开花吗?学生回答没见过。

然后接着说“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演示铁树开花并让学生观察。

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铁树为什么会开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请学生打开课本第十六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让学生回顾“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学到的关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并提问学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从而让学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个物体中分子数目巨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温度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夏天冰淇淋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得分子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分子间碰撞是随机、非弹性碰撞,遵循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布朗运动、蒸发等。

4. 随堂练习:(1)简述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画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示意图。

(3)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5.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超导体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七、作业设计1. 复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思考生活中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分子热运动是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中物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针对这一内容,我们需要制定出一份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掌握分子热运动的量化方法,能够对温度和分子速度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3.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深度认识温度、热量、热容量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温度、热量、热容量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本教学设计采用学生主体+讨论式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设计一些趣味性实验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案例引入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让学生自主形成对该概念的初步认知。

2.探究环节(1)分子热运动的量化分析:安排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水的温度,并观测水分子的运动状态。

以此探究温度和分子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分子热运动的速率等概念。

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能够了解温度的概念和量化方法,并探究温度与分子速率之间的规律。

(2)温度、热量、热容量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温度、热量和热容量等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探讨热量和热容量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蒸发、沸腾等现象发生的原理。

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分子动能和系统总能量的方式,来计算热容量,进一步探究热量和热容量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3.拓展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拓展模块,例如利用气体状态方程探究温度与压力的关系、分子运动的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五、教学评估采用综合考查的方式,包括小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个人答辩等多种方式。

通过教学反馈、参观课等方式,不断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趣味引入[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

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学生听故事呢?【板书课题】§13-1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课前准备】
香水、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烧杯、红墨水、清水、热水、滴管、两个铅柱、钩码、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造情境:①倒少许香水到香熏灯托盘中,拿给前排同学闻。

②点亮香熏灯,稍后问后排的同学有没有闻到香水的味道。

是的前面,大家已经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要详细了解香水分子怎样运动的,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第十三章热和能1、分子热运动
(二)进行新课
1.物质是由大量微小的分子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

教师小结: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这种通过研究宏观现象来
推知分子运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我们把这种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
演示:气体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在不停运动,本次进入对方。

这与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一样。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课件展示:液体的扩散现象及固体的扩散现象(视频)。

(1)CuSO4溶液和清水的扩散现象;(2)铅片和金片之间的扩散。

总结: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永不停息的在做无规则运动
课堂练习: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
A、关上门窗,向房间内喷洒杀虫剂,
一会儿房间的蚊虫都被杀死了。

B、扫地时,尘土飞扬。

C、烧肉时放一小匙食盐,几分钟后肉就变咸了。

D、腌肉时,往肉上抹盐,半个月后肉就变咸了。

分析上题C、D答案发现什么新问题?
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利用桌上器材再补充器材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先回答实验该如何控制,教师最后点出控制变量法。

得出结论: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这种无规则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问:大家能不能再举一些实际中的扩散现象呢?
墙内开花墙外香、墙角堆煤、炒菜放盐、化糖水。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
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现场可任意拿一固体提出问题)
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实验:分子间存在引力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

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一定的钩码。

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
演示实验:分子间存在斥力(视频)
先用类比实验:弹簧连接的小球,理解分子间既有斥力,再播放视频并讲解:当分子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小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三)学习小结
1、物质由大量微小的分子组成
2、扩散现象:一切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课堂练习
(1)1、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我国采用“禁种、禁贩、禁制、禁吸”四禁并举的禁毒方针。

经过训练的警犬凭什么可以从旅客的行李箱中发现夹带的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
(2)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一匙糖放入水中后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
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课后 1、2、4
(六)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是由大量微小分子组成的。

二.扩散现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