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的办报经历

合集下载

《新青年》随感录

《新青年》随感录

《新青年》随感录《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本重要的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

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本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杂志,《新青年》的出现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新青年》的创办者陈独秀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在创办《新青年》之前,曾在日本留学并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回国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于是决定创办一本以新思想为核心的杂志。

《新青年》第一期发表的陈独秀的《猛犬吠日》一文,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宣言。

他在文章中提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要有自信、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要进行全面的革命,以扭转中国社会的命运。

这篇文章激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警惕。

《新青年》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倡导了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自由、追求真理。

在这本杂志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批判性的文章,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新青年》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

他们纷纷投稿、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这些年轻人不仅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还组织了各种讨论会、读书会,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

他们以青年的热情和朝气,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新青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民主、人权等问题,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观念和制度,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然而,《新青年》的发行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杂志宣扬的新思想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观念相悖,因此经常遭到查封和封杀。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新青年》的传播和影响。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

《新青年》开始从思想层面探索向西方学习《新青年》作为-部综合性的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可以称其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理论阵地,它的创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它所开辟的“马克思研究号”发表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革命的文章。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一、《新青年》产生之前的中国人革命思想《新青年》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刊物,可以概括为以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表新思想、新文学的天下。

这些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国人革命的方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对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革命道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同时看到,当代思想史进入到“五四”阶段时,这些老一辈人物的思想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

康有为与章炳麟两人可以说是占据清末民初思想界的中心地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二人的文章著作、泼墨挥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康有为、章炳麟为代表的思想策略已成为落在时代后面的陈旧思想,成为保守的象征。

康有为提倡孔教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当时“打倒孔家店”恰恰是针锋相对、不符合大众主流的内容;而章炳麟反对白话文的运用,主张习读古经,也是与时代脱节,违背时代大主流,和新思潮背道而驰的。

于他们二人之间只有少数人能够体会的津津有味的今古文问题的讨论,除了少数的专门学者之外,更是引不起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兴趣了,也因此逐渐远离了时代的大方向。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作者:张家康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12期张阿康1915年9月,一份综合型文化月刊《新青年》创刊于上海,很快便风靡京沪、风传全国,其影响力所及,延续了一个世纪。

它所揭橥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整个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

《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

当时,国内正弥漫着尊孔复古的乌烟瘴气。

辛亥革命以来,政治革命不断,可旧的陈腐思想总是阴魂不散,占领高地,它的根子就在于国民思想的僵化和不长进。

陈独秀认识到政治革命不能代替思想革命,于是,他找到安徽老乡、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想让亚东帮他办一份杂志,并说这本杂志的出版发行,“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他信心十足地对汪孟邹说:“欲使共和名利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须办杂志。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

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到终刊。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寄语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杂志所涉主题广泛,有鼓吹法兰西文明,称其象征有三:人权、生物进化和社会主义。

有论述民本主义,称:“国家者,乃人民集会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近世“民主的国家”,才是“真国家”;专制的国家是“民奴的国家”,是“伪国家”。

有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称:“人类之进化,竞争与互助,二者不可缺一”;“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一息尚存,决无逃遁苟安之余地”。

杂志还明确其批判的锋芒,是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认为这些说教“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论陈独秀的办报活动以及贡献

论陈独秀的办报活动以及贡献

论陈独秀的办报活动以及贡献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好了准备。

这一伟大革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就是陈独秀。

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的报告中称“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总司令的称号,陈独秀当之无愧:其一、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起,就高举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走社会主义救国之道四面旗帜,号召以民主与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毛泽东曾告诉斯诺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1917年,周恩来到日本后,在朋友严智开那里借到了《新青年》。

读后颇受启发。

他在日记中记道:“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

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赞成。

”恽代英当年写信给《新青年》杂志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有了《新青年》渐渐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曙光一样。

”参加过“五四”运动和受到运动影响振奋起来的人,无例外地都受到了《新青年》的启迪和鼓舞,直接引导到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

”其二、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冲锋在前的勇士。

他认为“五四”运动和以往的爱国运动均不同,必须采取“直接行动”,“对中国进行根本改造”。

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组织带领青年学生与军阀们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关心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他气愤地说:“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监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

”他和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从5月4日至6月上旬,用全部版面报道“五四”运动发展情况,连续出版三期“山东问题”专号,提出“不复青岛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等口号,介绍青岛问题历史真相,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抨击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报道北京学生被捕经过及遭受迫害的情况。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南晨王宝山没钱的文人要办刊1915年初夏,36岁的陈独秀在日本坐上了回国的海船。

在这之前,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陈独秀曾被袁世凯亲信、安徽都督倪嗣冲作为第一“要犯”而通缉追捕。

到达上海后,陈独秀找到私交很深的安徽同乡汪孟邹,说要办一种“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影响”的杂志。

汪盂邹时为亚东图书馆的经理。

但由于当时亚东图书馆本身财力较弱,于是,汗孟邹便找了相交甚密的群益书社老板、湖南长沙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商谈此事。

两兄弟欣然同意,并且商定杂志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为200元,月出一本的《青年杂志》就这样诞生了。

《青年杂志》后来为什么要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1916年给胡适的信中写道:“《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

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

”可见,改名并不是陈独秀的本意,而是出版商群益书社的建议。

陈氏兄弟建议改名的原因在于群益书社接到了上海青年会的一封信,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周报《上海青年》名字有些雷同,应该及早更名,以免犯冒名的错误。

其实《青年杂志》和《上海青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前者是杂志月刊,后者是周报。

但出版发行方群益书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官司,就建议杂志改名。

当然作为办刊者,陈独秀不便直白将改名的真实原因告诉渎者。

他向读者解释说:“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

”即使这样,《新青年》与群益书社的合作还是在出版到第七卷第六号就结束了。

合作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是:《新青年》第七卷(每六期为一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1920年5月1日出版)比平常的页数要多。

群益书社认为这一期有锌版,又有表格,排工贵得多,用纸张耗费是平常期数的一倍,如果不加价的话,亏本太多了。

陈独秀脾气率真耿直,认为虽然页数多些,实在不该加价,由此爆发了争端。

虽经汪孟邹两边跑,两边劝,却终于无法调停而宣告决裂了。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1915 年盛夏,闷热的天气几乎使人们透不过气来。

5 月9 日政府屈服于日本政府的压力,准备接受最后通牒,签订中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南满、东蒙、山东的“条约”和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期延长的“换文”(即二十一条)以来,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议集会、抵制日货运动,在大总统袁世凯的严令敦促下遭到镇压。

不久,报纸上又登出政府聘请的宪法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的言论。

紧跟着,那位因写了《君宪救国论》而被袁世凯誉为“旷代逸才”的杨度,联络总统府顾问孙毓筠、国学大师刘师培等发起组织“筹安会”,以筹划“一国之治安”为名,发表鼓吹帝制文章,掀起关于国体问题的争论,并且配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要员,四处组织请愿团。

一时间,帝制风潮沸沸扬扬,政治空气的热度不断上升。

筹安君子们热得发昏,一心想黄袍加身的袁大总统烧得发昏,而那些追求民主的真正爱国志士、知识分子则气得发昏!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1879 年生于安徽怀宁(即现在的安庆)。

因家乡附近有一坐独秀山挺拔屹立,后来他写文章时一度使用“独秀”、“独秀山民”的笔名,久而久之,“独秀”反而成为人们熟知的名字了。

青年时期的陈独秀强烈感受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不堪,以及列强势力威逼压迫给中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他奋起投入反清斗争,办报纸,结交名士,组织革命团体,联络同志进行活动,并数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有时不得不流亡国外。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目睹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杀民主斗士宋教仁,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步步走向独裁,而多数国民浑然不知不觉,甚至附和专制、拥护复辟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1914 年11 月,他在日本协助着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甲寅》杂志时,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指出真正的爱国应该认识国家的目的和形势,爱人民的国家、民主的国家,而不应该盲目地以忠君思想去“爱”滥用国家威权,残民误国的“恶政府”。

《新青年》之路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青年》之路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青年》改组的主要标志:
一是组织领导方面,编辑部虽然由陈独秀继续主持,但这时陈独秀已经由激进民主主义 立场转换到无产阶级立场上,并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负责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李汉俊、 陈望道等也加人了编辑部,成为编撰骨干。在印刷发行上,解除原来和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 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这就从组织上、经济上加强了中共上海发起组对《新青年》 的领导。 二是编排形式和宣传内容方面的明显变化,从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的封面正中绘 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一设计‚暗示中国 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 同时,从这一号起,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 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 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这一专栏的设置,为 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起了树立旗帜的作用。在言论上,改组后 的《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
主要人物——李大钊
• 李大钊是《新青年》团体中和陈独秀并肩战斗的一 员猛将。1916年,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 稿件《青春》,满怀爱国热情地号召青年‚冲破历 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 回民族之青春‛,为把自首中华改变为青春中华而 努力。1916年4月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特约撰 稿人,1918年初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 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他又在《新青年》上写 了《今》、《新的!旧的!》等文章,反对颂古非 今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 他在 《甲寅》上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揭露北洋 军阀政府将孔教写人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 指出了历代封建帝王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专制 政治的目的。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重要刊物之一,它在中国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20年至1921年间,《新青年》杂志经历了一次嬗变,这一时期的变化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嬗变进行考察,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等人创办于1915年,最初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杂志。

到了1920年,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荡时期,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冲击思潮日益增强,对革命思想的渴求也日益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新青年》迎来了重要的嬗变。

这一次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变化。

在1920年至1921年期间,《新青年》杂志开始逐渐转向介绍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这与其之前介绍的资产阶级思想有了明显的不同。

对于中国青年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也是推动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动力。

其次是刊物发行形式的变化。

在1920年至1921年期间,《新青年》杂志开始定期出版,并且增加了版面和篇幅,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形式的变化使得《新青年》更加深入地介绍和推动革命思想,也使得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编辑团队和作者群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新青年》嬗变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的编辑团队逐渐增加了一些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加入使得《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取向更加明确和坚定。

一些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家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们的作品不仅拓宽了杂志的影响范围,也为年轻读者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思想食粮。

这一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嬗变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平台,推动了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觉醒。

它促进了中国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使得中国的革命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新青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份具有重大影响的青年杂志,创立于1915年,最早由陈独秀创办,起初的宗旨是为青年提供一个表达思想的平台。

《新青年》出版的第一年,即1920年,标志着这份杂志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嬗变。

1920年是《新青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年,《新青年》开始与五四运动相结合,成为五四运动的旗帜性刊物。

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激进的文章,批判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呼吁青年们起来改变中国的命运。

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内容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成为了激进青年思潮的宣传媒体。

与此杂志的读者群体开始发生变化。

原本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学生,而在这一年,越来越多的普通青年也开始关注并阅读《新青年》。

这是因为杂志发表的文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思维,与封建旧体制的利益冲突,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和支持。

在1921年,《新青年》进行了一次显著的改版。

这次改版不仅涉及杂志的内容和风格,还包括版式和装帧的改变。

杂志开始关注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农村问题、劳工问题、军事问题等,同时也开始关注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

这使得《新青年》从一份局限在学术界和知识分子阶层的杂志,转变为了一份与社会现实有着更密切联系的青年杂志。

改版后的《新青年》还增加了对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关注,介绍了一批新的文化潮流和思潮。

这一举措使得杂志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阵地,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1920-1921年是《新青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杂志发生嬗变的关键阶段。

杂志从宣传思想自由和反对封建社会的平台,转变为了五四运动的旗帜性刊物,承载了青年们的呼声和精神。

杂志的读者群体从知识分子向普通青年扩展,内容也从学术著作向社会现实和文化艺术领域扩展。

这一嬗变使得《新青年》逐渐成为一份多元化、富有代表性的青年杂志,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要评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简要评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简要评述《新青年》的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杂志之一,对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和现代思潮的兴起具有重要贡献。

其创办经过和贡献如下:创办经过:1915年,由陈独秀等人创办了《新青年》。

该杂志旨在倡导新文化、反对旧体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性刊物。

创刊宣言提出了"废除儒家经典、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主张,引发了当时社会各界的重大关注。

贡献:1.推动思想解放和现代化:《新青年》在文化和思想上挑战了传统观念和道德制约,提倡以科学、民主、自由为导向的新思想。

通过发表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名人士的文章,宣传现代科学知识、西方文化和新兴思潮,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倡导社会改革和政治进步:《新青年》关注社会问题,批评社会不公和落后现象,呼吁社会改革和政治进步。

它支持女性解放、农民权益、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等,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支持。

3.倡导文学革新和文艺思潮:《新青年》推动了中国文学的革新,并批判了旧文学的陈词滥调和庸俗性。

该杂志鼓励自由创作、个性表达,提倡自由主义的文学价值观,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和现代文学的兴起。

4.影响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的成长和团结:《新青年》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和表达思想的平台,吸引了许多知名的文化人士和青年学者加入,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圈子。

它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组织基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精英。

总的来说,《新青年》在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通过宣传新思想、倡导社会改革、推动文学革新和培养知识分子,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变革和民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报刊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的简要评述:1.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之一,该刊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性刊物。

通过《新青年》,他提出了废除儒家经典、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主张,倡导现代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推动白话文运动:陈独秀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以取代旧有的文言文。

他倡导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传播知识,使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现代化。

3.重视社会批判和社会问题报道:陈独秀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并通过报刊发表大量的社论和评论,批判封建社会、宣传社会改革的思想。

他通过报刊活动推动了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关注,努力引起公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4.倡导女权主义:陈独秀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平等,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妇女参政、平权等女权主义观念,为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5.引领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报刊活动中提倡文学的现代性和自由创作,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他支持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批判作用,鼓励作家挑战传统文学观念,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报刊的平台,推动了现代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批判传统观念和社会不公,倡导社会改革和女权主义,引领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看觉醒年代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传记

观看觉醒年代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传记

观看觉醒年代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传记觉醒年代,是陈独秀在北京创办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生的一段故事。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庶民之死》一文中写道:“人死之后,生不带来死者,死不带来生。

”对陈独秀来说,虽然身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从他的思想与行动中都可以看出是一个“有原则、有理想、无信仰”的人。

这也使他与陈独秀相处时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孤独的状态。

而正是这种孤独,为他日后建立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觉醒年代”主要以讲述陈独秀和《新青年》创刊号上署名陈独秀的故事为主。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程《新青年》最初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创办,后由胡适任主编,编辑出版《新青年》周刊、《新青年丛书》等刊物,共出七卷。

其中《新青年》周刊1922年4月1日创刊于上海;1922年5月5日在天津创刊,但由于北京政府打压而停刊;1922年9月3日在上海又复刊。

当时陈独秀任《新青年》主编,李大钊任主编。

但是为了不妨碍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陈独秀于1920年8月23日到北京,以陈独秀为首成立了《新青年》研究会。

1921年4月7日至5月10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主办了“现代学术讲演会”,邀请李大钊、鲁迅、胡适、陈望道、章士钊等人授课,并讨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陈独秀等研究人员从其演讲中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密切联系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说相结合之奥妙。

二、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到了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一类的杂志,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之死》等文章,提倡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本位,认为“只有国家和民族之幸福,不关个人及家庭之生死”。

胡适等人在《胡适日记》中评论说:“陈独秀的一系列文章与《新青年》一类杂志相联系。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以激进民主主义哲学思想为旗帜,反对封建伦理和道德。

陈独秀提倡白话文,提倡新写法并存。

这样使得《新青年》在全国影响非常之大。

《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

《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

《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
胡明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3(030)006
【摘要】<新青年>杂志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柄最响亮的号角,一面最鲜艳的战旗,陈独秀正是手擎这面战旗、吹响这柄号角的时代英雄与先锋战士.陈独秀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沉沉黑夜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以主编的身份亲自撰写了一批具有思想震撼力的文章.文章探讨了<新青年>诞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最早的思想光芒.【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胡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陈独秀故乡召开 [J], 林家虎
2.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的办报经历 [J], 石钟扬
3.我党早期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新青年社 [J], 林炜
4.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J], 黄有东
5.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J], 黄有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报刊唤醒国民魂——陈独秀创办报刊心路历程探索

报刊唤醒国民魂——陈独秀创办报刊心路历程探索

报刊唤醒国民魂——陈独秀创办报刊心路历程探索内容摘要:陈独秀从事学术文化活动,早年是从创办报刊开始的。

开端发轫于《国民日日报》,继而创办《安徽俗话报》,而发扬光大于《新青年》,同时又为针砭时政创办《每周评论》。

就其创办四种报刊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他是如何从康梁派,转变为激进民主主义者,进而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最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飞跃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他的创办报刊思想发展轨迹: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陈独秀,是近代新文化新思想的最早传播者,也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斗争的积极参加者,其学术文章不失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当他步入社会崭露头角时,即知一本杂志或一张报纸可开一个时代的风气,进而影响一国的历史,而推动其发展进程。

他深悉宣传革命,必须创办报刊,通过传媒而唤醒民众。

他办报刊发轫开端于《国民日日报》,历经《安徽俗话报》,而发扬光大于《新青年》,并为针砭时政、急谋革新而致力于《每周评论》。

显示出他宏伟的学术视野,并能够驾驭新闻媒体大场面卓越的学术论政才能。

观其创办报刊心路历程的发展轨迹,从“惊钟适铎”、“开通民智”,以至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开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终结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文倡大义字挟严霜编辑《国民日日报》《国民日日报》是在清朝政府加强对言论的控制,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对《苏报》与“苏报案”的一干人进行迫害(1),和对国内新闻出版活动肆行摧残的紧锣密鼓声中,以迎战的姿态,在封建反动势力黑云压城的逆境中诞生的。

它创刊于1903年8月7日,社址设在上海英租界二马路中市街,该报由革命党人谢小石出资,外国人高茂尔(A.Gomoll)的名义发行(2)。

担任主编的是陈独秀(陈由己)、章士钊和张继,尚有何梅士、谢晓石、苏曼殊、陈去病、林犭解、金天翮等。

这些人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个方面是前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成员,如章士钊、张继、何梅士、陈去病、金天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 字挟 严霜 : 编辑 《 国民 日日报 》
陈独 秀首 次涉 足传媒 , 10 协 助章 士钊 编辑 《 是 93年 国民 1 日报》 3 。这 年他 2 5岁 , 风华 正 茂 , 在人 生 的征 途上 已完 成从 “ 选学 妖孽 ” 康 党 ” 向“ 的转变 , 在从 “ 正 康党 ” 向“ 党 ” 迈 乱 。
陈独秀 11 年创办《 95 新青年》 并始终成为《 , 新青年》 的灵魂 , 决非偶然。陈独秀在创办《 新青年》 之 前, 就已有几度办报办刊的经历 ,新青年》 《 即是其前期涉足传媒经验 的升华与辉煌实践。梳理陈独秀
前期 涉 足传媒 的心 路历 程 , 疑是 《 无 新青 年 》 究不 可 或缺 的环 节 。 研
收 稿 日期 :0 8—1 20 2—1 8 作者简介 : 石钟扬 : ,93年生, 男 15 安徽宿松人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① 陈万雄举《 箴奴隶》 《 、 道统辩》 《 、 说君》 篇, 三 是出 陈独 秀手笔 ( 陈万雄 《 文化运 动前 的陈独秀 》 l6页 ) 沈 寂后来 说 : 见 新 第 1 , “ 国民 日日 的社说《 《 报> 箴奴隶》 我原认作为 陈的作品 , 见有人说 为章士钊所 撰 , , 后 章士 钊亦说 是他 的作 品 。 ( 寂< ”沈 陈独 秀传论》 第
国民日日报继承了苏报鼓吹革命排满宗旨论调较苏报之峻急有差不为爆炸性之一击使报纸尽可能站住脚跟锲而不舍地造国民之舆论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
20 09年 9月 第 3期
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u a o col f hns a gaeadC l r N nigN r a U i r t or l f ho o i eL nug n ut e aj om l nv sy n S C e u n e i
S p ,0 9 e .2 0
NO 3 .
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 》 前的办报 经历 之

(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 , 江苏 南京 20 4 ) 10 6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 独 秀 在 创 办 《 青 年 》之 前 , 与 编 辑 《国 民 日 日报 》 陈 新 参 《安 徽 俗 话 报 》 《甲 寅 》等 报
5 5页 , 0 合肥 : 安徽大学出版社 2 0 07年 7月版) 。
小 说 即指陈独 秀越俎 代庖 替诗 僧苏曼 殊改 译 雨果 的 小说 《 悲惨 世 界》 “ 文 不 甚 忠于原 著 , 加插 鼓 。 译 多
吹( 革命 ) 的文 字 ” 。
《 双枰记》 11 是 94年写的 , 过了十几年 , 氏又有名文《 章 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 回忆陈独秀 在编《 国民日日 的趣事 , 报》 说他们“ 两人蛰居 昌寿里之偏楼 , 对掌辞笔, 足不出户 , 兴居无节, 头面不洗 , 衣 敝无 以易 , 也 不浣 。 一 日晨 起 , 见 其 黑 色祖 衣 , 并 愚 白物 星星 , 密不 可 计 。愚 骇 然 日: 仲甫 , 为 何 ‘ 是 耶? 独秀徐徐 自 , ’ 视 平然答日:虱耳 ’ ‘ 。其行类如此。这几乎成了陈独秀形象的定格 , 后他在从事传 ” 日 媒 事业 时屡屡 出现 这一 特写镜 头 。
当然更 重要 的是 , 陈独 秀在这几 个月 中挥动 如椽 巨笔 , 了不 少有 声 有 色 的诗文 。然 “ 写 避席 畏谈 文
《 国民 1日报》 3 由章士钊创办于 10 年 8 7日, 93 月 这是清朝政府查封《 苏报》 后的第三天。《 国民 日 日 继承 了《 报》 苏报》 鼓吹革命排满宗 旨, 论调“ 苏报》 较《 之峻急有差” 不 “ , 为爆炸性之一击” 使报纸尽 , 可能 站住脚 跟 , 而不 舍地 “ 国 民之舆论 ” 章士钊 《 报案始 末 记叙 》 。清廷 鉴 于 《 报》 涉情 况 , 锲 造 ( 苏 ) 苏 交 乃通 令长 江一带 严禁 售 阅 , “ 海 逆 党 著 书 刊 报 , 惑 人 心 , 逆 不 法 , 将 苏 报 馆 办 事 人 等 按 名 拿 谓 上 煽 大 业 办, 并将报馆封闭在案 。乃又有人创办《 国民E 日 t 报》 依然妄肆蜚语 , , 昌言无忌 , 实属执迷不悟 , 可恨 己 极。仰各属府州县 , 国民 日日报》 将《 荒谬悖逆情 形, 示知地方商 民不准买看 , 如有寄售 《 国民报》 者提 究 。 【(8—3 更 可见其革 命 性 。 ”1P21) ] 1 8这 当时 陈独 秀刚 由 日本 回 国 , 5月 1 7日在安 庆藏 书楼举 行 爱 国演 说会 , 清廷 通缉 而逃 亡上 海 , 助 被 协 章士钊创办《 国民 日日报》 国民 日日报》 。《 虽只不到四个月就停 刊, 陈独秀在这里付出了劳苦 , 但 磨炼 了意志, 展示 了才华。对此 , 章士钊 日 后屡有美好 的记叙。他在《 双枰记》 中有云: 独秀山民性伉爽 , “ 得 靡 施恨 晚 , 三人 同居 一室 , 吾 夜抵 足 眠 , l 膝谈 , E促 意气 至相 得 ” “ 秀 f , 悲凉 处 , 以手 击案 。 可 , 独 青直 至 辄 ” 谓知已之言。所言“ 靡施 ” 双枰记》 即《 中的主人公——蹈海殉情 的革命党人何靡施 , 他们 “ 同居一室” 即编《 国民日日报》 日子里。《 的 双枰记》 还写到他们熬更守夜的编辑生活 :余与独秀尚未寝 , “ 盖新 闻脱 版 速亦无 前 十二句 者 。脱 版后 必更 阅全 稿 , 防有 误字 , 此役 余 与独秀 递为 之 , 一人 为之 , 然 余一 人恒 与相 守, 不独往寝 , 故余与独秀同逾十二旬不睡以为常 。此次余 为值 , 独秀就旁案适译嚣俄小说。 适译嚣俄 ”
刊 , 为 他 创 办《新 青 年 》准 备 了充 分 的条 件 。 这 关 键 词 : 独 秀 《国 民 日 日报 》 《甲寅 》 《 青 年 》 陈 新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8—9 5 2 0 0 —0 9—0 1O 8 3( 0 9) 3 6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