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立根油滴实验制图

合集下载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目的1、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2、测量电子的电荷值实验原理用油滴法测量电子的电荷,可以用静态(平衡)测量法或动态(非平衡)测量法。

本次试验中选用的是平衡测量法。

平衡测量法用喷雾器将油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

油在喷射撕裂成油滴时,一般都是带电的。

设油滴的质量为m,所带的电荷为q,两极板间的电压为V,则油滴在平行极板间将同时受到重力mg和静电力qE的作用。

如图所示。

如果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压V,可使该两力达到平衡,这时(1)dmg/qV为了测出油滴所带的电量q,除了需测定V和d外,还需要测量油滴的质量m。

因m很小,需用如下特殊方法测定。

平行极板不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下降一段距离达到某一速度v后,阻力与重力平衡(空气浮g力忽略不计),油滴将匀速下降。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g v r mg ηπ6= (2)式中η是空气的粘滞系数,r 是油滴的半径(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油滴总是呈小球状)。

设油的密度为ρ,油滴的质量m 可以用下式表示g v r m 334π= (3)由(2)式和(3)式,得到油滴的半径gv r g ρη29=(4)斯托克斯定律是以连续介质为前提,对于半径小到610-米的小球,空气的粘滞系数η应作如下修正prb +='1ηη式中,b 为一修正系数,cmHg m b ⋅⨯=-61017.6;p 为大气压强,单位为cmHg 。

用η'代替式(4)中的η,得prbg v r g+⋅=1129ρη (5)将(5)带入(3),得ρρη⋅⎥⎥⎥⎥⎦⎤⎢⎢⎢⎢⎣⎡+⋅=23112934pr b g v m g (6)对于于油滴匀运下降的速度gv ,可用下法测出:当两极板间的电压V为零时,设油滴匀速下降的距离为l ,时间为g t ,则gg t lv =(7)将(7)式代入(6)式,(6)式代入(1)式,得Vd pr b t lg q g ⋅⎥⎥⎥⎥⎦⎤⎢⎢⎢⎢⎣⎡+=23)1(218ηρπ (8)上式是用平衡测量法测定油滴所带电荷的理论公式。

密立根油滴实验_10

密立根油滴实验_10

密立根油滴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密立根实验的设计思想。

2. 学会用平衡法测量电子的电荷值。

3. 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二、实验仪器微机密立根油滴仪、CCD 电子显示系统、喷雾器。

三、实验原理图3实验中, 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相距为d 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 如图3所示。

油滴在喷射时由于摩擦, 一般都会带电。

设油滴的质量为m, 所带电量为q, 加在两平行极板之间的电压为V, 油滴在两平行极板之间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一个是重力mg, 一个是电场力 。

通过调节加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V, 可以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从而使油滴达到平衡, 悬浮在两极板之间。

此时有d Vqmg = (1)为了测定油滴所带的电量q, 除了测定V 和d 外, 还需要测定油滴的质量m 。

但是, 由于m 很小, 需要使用下面的特殊方法进行测定。

因为在平行极板间未加电压时, 油滴受重力作用将加速下降, 但是由于空气的粘滞性会对油滴产生一个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的阻力, 油滴下降一小段距离而达到某一速度v 后, 阻力与重力达到平衡(忽略空气的浮力), 油滴将以此速度匀速下降示。

由斯托克斯定律可得mg v a f r ==ηπ6 (2)m g 6==v a f r ηπD V qE =q mg其中, 是空气的粘滞系数, 是油滴的半径(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小油滴总是呈球状)。

设油滴的密度为 , 油滴的质量m 可用下式表示ρπ334a m = (3)将(2)式和(3)式合并, 可得油滴的半径为gv a ρη29=(4)由于斯托克斯定律对均匀介质才是正确的, 对于半径小到10-6m 的油滴小球, 其大小接近空气空隙的大小, 空气介质对油滴小球不能再认为是均匀的了, 因而斯托克斯定律应该修正为aP b v a f r +=16ηπ式中b 为一修正常数, 取 ;P 为大气压强, 单位是cmHg 。

利用平衡条件和(3)式可得aP bgva +⋅=1129ρη (5)上式根号下虽然还包含油滴的半径 , 因为它是处于修正项中, 不需要十分精确, 仍可用(4)式来表示。

大学演示实验之密立根油滴实验

大学演示实验之密立根油滴实验

如果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压U 如果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压U 可使重力和 电场力平衡,则有关系式: 电场力平衡,则有关系式:
f1 f2
mg
此时油滴会静止地悬浮在电场中,并保持平衡。 此时油滴会静止地悬浮在电场中,并保持平衡。 平行板不加电压时, 平行板不加电压时,油滴在空气中自由下 下落过程中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mg 落,下落过程中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mg ;空 空气对它的阻力f 气浮力f 气浮力f1 ;空气对它的阻力f2。
完成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控制油滴和选择合适的油 测量数据之前应熟练掌握控制油滴的技巧, 滴。测量数据之前应熟练掌握控制油滴的技巧,并 选择合适的油滴。否则就会造成实验失败。 选择合适的油滴。否则就会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选择的油滴不能太大, 实验中选择的油滴不能太大,太大的油滴 虽然较亮,但带电量比较多,下降速度较快, 虽然较亮,但带电量比较多,下降速度较快,时间 不容易测准确。太小的油滴布朗运动明显。 不容易测准确。太小的油滴布朗运动明显。通常选 择平衡电压200伏左右的油滴, 200伏左右的油滴 择平衡电压200伏左右的油滴,这时其大小和带电 量比较适当。
寻找油滴: 如果油滴看不到,或是看不清,可能是CCD 寻找油滴: 如果油滴看不到,或是看不清,可能是CCD 的物距不合适,或是监视器的亮度或对比度不合适, 的物距不合适,或是监视器的亮度或对比度不合适,应 该进行调整。 该进行调整。 控制油滴: 测量数据之前应熟练掌握控制油滴的技巧。 控制油滴: 测量数据之前应熟练掌握控制油滴的技巧。 方法是:在平行极板上加平衡电压250伏左右, 250伏左右 方法是:在平行极板上加平衡电压250伏左右,工作电 压选择开关置“平衡” 趋走不需要的油滴, 压选择开关置“平衡”档,趋走不需要的油滴,直到剩下 几颗缓慢运动的为止。注意其中的一颗, 几颗缓慢运动的为止。注意其中的一颗,仔细调节平衡 电压,使这颗油滴静止不动。然后去掉平衡电压, 电压,使这颗油滴静止不动。然后去掉平衡电压,让它 自由下降,下降一段距离后再加“提升”电压, 自由下降,下降一段距离后再加“提升”电压,使油滴上 如此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 升。如此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1、测定电子的电荷值e2、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实验仪器MYD-6密立根油滴仪一套仪器介绍:油滴盒是个重要部件,加工要求很高,其结构见图三。

从图三上可以看到,上下电极形状与一般油滴仪不同。

取消了造成积累误差的“定位台阶”,直接用精加工的平板垫在胶木园环上,这样,极板间的不平行度、极板间的间距误差都可以控制在0.01mm以下。

在上电极板中心有一个0.4mm的油雾落入孔,在胶木园环上开有显微镜观察孔和照明孔。

在油滴盒外套有防风罩,罩上放置—个可取下的油雾杯,杯底中心有一个落油孔及一个档片,用来开关落油孔.在上电极板上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拨动的压簧,注意,只有将压簧拨向最边位置,方可取出上极板!这一点也与—般油滴仪采用直接抽出上极板的方式不同,为的是保证压簧与电极始终接触良好。

照明灯安装在照明座中间位置,在照明光源和照明光路设计上也与一般油滴仪不同。

传统油滴仪的照明光路与显微光路间的夹角为120°,现根据散射理论,将此夹角增大为150°~160°,油滴像特别明亮。

—般油滴仪的照明灯为聚光钨丝灯,很易烧坏,MYD-6密立根油滴仪采用了带聚光的半导体发光器件,使用寿命极长,为半永久性。

CCD电视显微镜的光学系统是专门设计的,体积小巧,成像质量好。

由于CCD摄像头与显微镜是整体设计,无须另加连接圈就可方便地装上拆下,使用可靠、稳定、不易损坏CCD器件。

电路箱体内装有高压产生、测量显示等电路。

底部装有三只调平手轮,面板结构见图五。

由测量显示电路产生的电子分划板刻度,与CCD摄像头的行扫描严格同步,相当于刻度线是做在CCD器件上的,所以,尽管监视器有大小,或监视器本身有非线性失真,但刻度值是不会变的。

MYD-6密立根油滴仪仪备有两种分划板,标准分划板A是4×3结构,垂直线视场为2mm,分四格,每格值为0.5mm。

在面板上有两只控制平行极板电压的三档开关,K1控制上极板电压的极性,K2控制极板电压的大小。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密立根实验的设计思想。

2. 学会用平衡法测量电子的电荷值。

3. 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二、实验仪器微机密立根油滴仪、CCD 电子显示系统、喷雾器。

三、实验原理图3实验中,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相距为d 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如图3所示。

油滴在喷射时由于摩擦,一般都会带电。

设油滴的质量为m ,所带电量为q ,加在两平行极板之间的电压为V ,油滴在两平行极板之间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mg ,一个是电场力d V qqE =。

通过调节加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V ,可以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使油滴达到平衡,悬浮在两极板之间。

此时有d Vqmg = (1)为了测定油滴所带的电量q ,除了测定V 和d 外,还需要测定油滴的质量m 。

但是,由于m 很小,需要使用下面的特殊方法进行测定。

因为在平行极板间未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作用将加速下降,但是由于空气的粘滞性会对油滴产生一个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的阻力,油滴下降一小段距离而达到某一速度v 后,阻力与重力达到平衡(忽略空气的浮力),油滴将以此速度匀速下降示。

由斯托克斯定律可得mg v a f r ==ηπ6 (2)mg 6==v a f r ηπD V qE =q mg其中,η是空气的粘滞系数,a 是油滴的半径(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小油滴总是呈球状)。

设油滴的密度为ρ,油滴的质量m 可用下式表示ρπ334a m = (3)将(2)式和(3)式合并,可得油滴的半径为gv a ρη29=(4)由于斯托克斯定律对均匀介质才是正确的,对于半径小到10-6m 的油滴小球,其大小接近空气空隙的大小,空气介质对油滴小球不能再认为是均匀的了,因而斯托克斯定律应该修正为aP b va f r +=16ηπ式中b 为一修正常数,取61017.6-⨯=b cmHg m ⋅;P 为大气压强,单位是cmHg 。

利用平衡条件和(3)式可得aP bgva +⋅=1129ρη (5)上式根号下虽然还包含油滴的半径a ,因为它是处于修正项中,不需要十分精确,仍可用(4)式来表示。

密立根油滴实验ppt课件

密立根油滴实验ppt课件
2
目录 1. 实验原理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内容 4. 实验拓展
3
1. 实验原理
用喷雾器将油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 板之间,油在喷射撕裂成油滴时,一般都带上电荷,假如油 滴的质量为m ,所带的电量为q,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 。油 滴在极板间同时受到重力和电场力两个力的作用。E 为两极 板间的电场强度。
电压转换 开关
电源开关
密立根油滴仪,
油雾室
平衡水泡 CCD物距调节
计时键
10
显示器
垂直显示调节 水平显示调节
开关
亮度调节
对比度调节
11
3. 实验内容
用静态(平衡)法测定电子的电荷
要求:1、 2、 3、 4、 5、
熟悉仪器的使用 调整仪器 练习控制油滴 练习选择油滴 对同一油滴进行25—30次测量
16
选择油滴 选择的油滴不能太大,太大的油滴虽然较亮, 但带电量比较多,下降速度较快,时间不容易测 准确。太小的油滴布朗运动明显。通常选择平衡 电压200伏左右时(需要仔细调节平衡电压), 使某个油滴静止不动,然后去掉平衡电压(即把 工作电压选择开关扳向“下落”位置),按下计时 按钮,寻找在10秒以上时间内匀速下降2毫米的 油滴(这时其大小和带电量比较适当)。
21


22
重复上述过程,对同一油滴进行25—30次测量,每次测量开始都要重新调节 平衡电压。
18
完成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控制油滴和选择合适的油滴。测量数据之前应熟练掌握控 制油滴的技巧,并选择合适的油滴。否则就会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选择的油滴不能太大,太大的油滴虽然较亮,但带电量比较多,下降 速度较快,时间不容易测准确。太小的油滴布朗运动明显。通常选择平衡电压200 伏左右的油滴,这时其大小和带电量比较适当。

密立根油滴实验大学物理实验ppt课件

密立根油滴实验大学物理实验ppt课件
'
1 a pb
16
• b为修正常数,b = 8.22×10-3m·Pa,p为
大气压强(单位是Pa),a为未修正过的油 滴半径。则修正后油滴半径用为
a
9v 2g
1
1 b
pa
17
• 对于匀速运动的油滴,其下降的距离、所
需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v l t
18
实验原理
3/ 2
q
18
2 pg
t
l
(1
b
)
d V
pa
19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数据处理方法: 已知:
油的密度 ρ = 981 kg/m3 重力加速度 g = 9.797 m / s2 空气的粘滞系数 η = 1.83×10-5 kg /m·s 油滴下降距离 l = 2.00×10-3 m 常数 b = 8.22×10-3m·Pa 大气压 P = 1.013×105Pa 平行极板距离 d = 5.00×10-3 m
29
实验注意事项
(4) 喷油时功能键K2应置于“平衡”处,调 节两电极板间电压在150-200V之间。 (5) 喷雾时喷雾器应竖拿,食指赌住气孔,对 准油雾室的喷雾口,轻轻喷入少许(喷1-2下) 即可;喷油太多,易堵塞上电极板中的落 油孔。 (6) 喷油后,喷雾器应竖立放置。
30
实验注意事项
(7) 喷油后应将风口盖住,以防止空气流动 对油滴的影响。 (8) 注意跟踪油滴,随时调节显微镜镜筒, 不断校准平衡电压,发现平衡电压有明显改 变,则应放弃测量,或作为一颗新油滴重新 测量; (9) 选择平衡电压80-300V左右,下降2mm 时间8-30s的油滴。 (10) 严禁打开油滴盒盖,以免触电。

密立根油滴实验制图

密立根油滴实验制图

密立根油滴实验制图表1 每颗油滴的电荷量表(×10-19 C)根据表5-2绘制下图5-1。

以自然数n为横坐标, 以所测得的电荷量q 为纵坐标作n - q 方格图. 自原点向测量值中最小电荷量的格点依次作射线, 若有某一射线与图中所经格点均相交, 则证明电荷的不连续性,且将各格点对应电荷值除以格点下对应的n 值并取平均即求得元电荷量。

就是所求电子电荷ei 的值。

图5-1 作图法数据处理(取表5-1的数据)由表5-2知道油滴中带最少电荷值3.04×10-19 C.取q 电荷量子数n =1,那么按照q = ne 假设,由图5-1,连接黄线得一条直线,发现黄线没有完全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上,说明不满足, q 电荷量子数不为1;同理,取n=2连接得红线,红线完全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相交点上;n =3连接得蓝线,蓝线完全没有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上,q 电荷量子数不为1。

因为黄线与水平线上各个相交点近似与各条垂直线重合,应该取的是红线,得出电荷值3.04×10-19 C的n=2,此方法证实了电子的量子化特性,但是估算值与整数的接近程度均不好,甚至相差太远,则此方法误差较大,甚至失效。

如n=4的估算值恰恰应取第3组。

假设根据已知用第3组估算值处理数据,所得的结果1.512 ×10-19 C,与元电荷的公认值e = 1. 602 ×10-19 C 的相对误差超过10%,误差是相当的大,可见无法处理该组实验数据。

5.3 对作图法的改进由上文可以看出, 作图法处理结果中,当q min =3.04×10-19 C 时,根据e的公认值判断可知误差较大,由此可见该方法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图法局限性即要求qmin 要有足够的精确度。

若qmin误差较大,则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由于上表选了最小的电荷作qmin,结果是有误差大于10%,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取次最小的qi 为新的qmin去作相同的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密立根油滴

大学物理实验:密立根油滴

油滴均匀下降距离 l = 2.0010-3 m 平行极板距离 d = 5.0010-3 m
空气粘滞系数 = 1.8310-5 kg·m-1·s-1 大气压强 p = 76.0 cm Hg
1.431014 1
得:
q ne t 1 0.02
t
3V
2
由于油的密度 ,空气的粘滞系数 都是温度的函数, 重力加速度 g 和大气压 p 又随实验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 变化,因此,上式的计算是近似的,其引起的误差约 1 % 。

e
ei 1.57 1019C
10
2: 倒过来验证法
最大公约数有时求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实验中 常常采用“倒过来验证”的方法,即用公认的电荷 值e0=1.60x10-19C除实验值q,得到一个数值就近靠入某 一个整数来表示电荷的个数n,再用该n除实验电荷 量,就是电子的单位量e.
例:用 e0 除各个 qi 即
3

2
m

4


9

3

2g 1

b
p


4、综合诸多 公式:
3

2
q 18

l

d
2 g

t1

b
p


V
该公式表示在诸多物理量都知道的情况下,只要测出 带电场时,使油滴平衡的电压V及不带电场时,油滴 匀速下落的时间t,就可以测出油滴的带电量。
操作演示
五、数 据 处 理
根据前叙公式 ,由于考虑是匀速运动,式中的 可写成:

9l 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
2 pgt

实验二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二密立根油滴实验
梧州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课程:近代物理实验(2)
实验名称:密立根油滴实验(实验二)
实验组号:
同组成员:
实验地点:近代物理实验室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陈伟华
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 OM99S CCD 密立根油滴实验仪。
2.测量基本电荷电量。
实验仪器:
仪器主要由油滴盒、CCD 电视显微镜、电路箱、监视器等组成。
的油滴较好。
3.开机
打开监视器和 OM99S 油滴仪的电源,进入测量状态后,显示出标准分划板刻度线及 U、s 值。
如开机后屏幕上的字很乱或字重叠,先关掉油滴仪的电源,过一会再开机即可。
面板上 K1 用来选择平行电极上极板的极性,实验中置于“+”位或“-”位置均可,一般不常变动。 使用最频繁的是 K2 和 W 及“计时/停(K3)”。
在油滴盒外套上有防风罩,罩上放置一个可取下的油雾杯,杯底中心有一个落油孔及一个档片,用来开
关落油孔。
在上电极板上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拨动的压簧,注意,只有将压簧拨向最边位置,方可取出上极板。这一
点也与一般油滴仪采用直接抽出上极板的方式不同,为的是保证压簧与电极始终接触良好。
照明灯安装在照明座中间位置,在照明光源和照明光路设计上也与一般油滴仪不同。传统油滴仪的照明

U
981 kg / m3 (20℃)
, 式中 a 9l 2 gt g
重力加速度
g 9.7883 m / s2
空气粘滞系数
1.83105 kg / m s
油滴匀速下降距离 修正常数
l 1.5103 m b 6.17 106 m cmHg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油滴实验

3 “二维作图法”
建立二维坐标,将所测的带电油滴数据Qi标于纵坐标轴,并通 过这些点作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然后沿横轴等间隔地描出若干个点, 沿这些点作平行于纵轴的直线,于是在坐标上形成网格,横纵直线 的交点称为节点,用一条过原点且与纵轴重合的直线按顺时针方向 扫,当恰好在某一位置使得线上的节点最多,则这条直线刚好满足 直线方程Qi=nie,而此线的斜率即为基本电荷电量的实验π aη v g
这时有
(1)
(2)
vg mg
6π aη v g = mg
当在平行极板上加电压U时,油滴处在场强为E的静电场中, 设电场力qE与重力相反,使油滴受电场力加速上升,由于空气阻力 作用,上升一段距离后,油滴所受的空气阻力、重力与电场力达到 平衡(空气浮力忽略不计),油滴将以匀速上升,此时速度为ve, 则有:
密立根油滴实验
兰州理工大学物理实验室
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简介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数据处理 历史背景及意义 实验装置 注意事项 思考与讨论
密立根简介
密立根 (Bobert Andrew Millikan)
美国物理学家。1868 年3月22日生 于伊利诺伊州的莫里森,1953年12月 19日卒于加利福尼亚萨迪纳 。1893 年 取得奥伯林大学硕士学位。1895年获哥 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学欧洲。1896 年回国任教于芝加哥大学。 1907 ~ 1913年间做了一连串实验,用带电油滴准 确地测定电子的电荷值,还验证了A.爱因斯坦的光电效 应方程,取得了普朗克常数的精密数值。因在基本电荷 和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布里奇物理实验室主任, 并领导一批物理学家研究宇宙射线,其中最重要的成就 是C.D.安德森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立根油滴实验制图
表1 每颗油滴的电荷量表(×10-19 C)
根据表5-2绘制下图5-1。

以自然数n为横坐标, 以所测得的电荷量q 为纵坐标作n - q 方格图. 自原点向测量值中最小电荷量的格点依次作射线, 若有某一射线与图中所经格点均相交, 则证明电荷的不连续性,且将各格点对应电荷值除以格点下对应的n 值并取平均即求得元电荷量。

就是所求电子电荷ei 的值。

图2 作图法数据处理(取表1的数据)
由表2知道油滴中带最少电荷值3.04×10-19 C.取q 电荷量子数n =1,那么按照q = ne 假设,由图5-1,连接黄线得一条直线,发现黄线没有完全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上,说明不满足, q 电荷量子数不为1;同理,取n=2连接得红线,红线完全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相交点上;n =3连接得蓝线,蓝线完全没有落在垂直线与水平电量线上,q 电荷量子数不为1。

因为黄线与水平线
上各个相交点近似与各条垂直线重合,应该取的是红线,得出电荷值3.04×10-19 C的n=2,此方法证实了电子的量子化特性,但是估算值与整数的接近程度均不好,甚至相差太远,则此方法误差较大,甚至失效。

如n=4的估算值恰恰应取第3组。

假设根据已知用第3组估算值处理数据,所得的结果1.512 ×10-19 C,与元电荷的公认值e = 1. 602 ×10-19 C 的相对误差超过10%,误差是相当的大,可见无法处理该组实验数据。

5.3 对作图法的改进
由上文可以看出, 作图法处理结果中,当q min =3.04×10-19 C 时,根据e的公认值判断可知误差较大,由此可见该方法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图法局限性
即要求q
min 要有足够的精确度。

若q
min
误差较大,则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由于上表
选了最小的电荷作q
min
,结果是有误差大于10%,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取次
最小的q
i 为新的q
min
去作相同的处理。

其他步骤和作图法相同改进后的图表如
下:
表3 每颗油滴的电荷量表(×10-19 C)
横坐标表示自然数n(0、1、2、3、4、…);纵坐标表示油滴的电荷量q,将表3的每颗油滴的电荷量表中的数据分别描绘坐标图如图5-2电子电量坐标图,根据图5-2电子电量坐标图可以看出各点的连线逼近一条直线,分别用实验测得的
油滴的电荷量q
1 、q
2
、⋯、q
i
、⋯、q
n
依次除以其中横坐标对应的n值,结果如表
5-3所示
图4 电子电量坐标图表5-3 改进后的数据表
e=1.598×10-19 C
602
.1588
.1602.1-=
E
=0.87%
电荷量的实验值为(1. 598±0.0087)×10-19 C ,与公认值的误差小于 1 % ,可见取次最小电荷量有效地克服了原来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可行性和精确度,很好地解决了由结果求结果实验数据精度不高。

因此改进后克服其过分依赖最小电荷测量值精确度的局限性。

从而证实了电子的量子化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