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钱穆 儒学推行乃中国文化自有命运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高考历史总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历史总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专项练习题-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2.右图是一幅1915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3.有学者称:新文化运动不是政治变革的舆论前奏,而是政治变革之后的文化补课。
该评论(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影响B.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革命性质C.强调了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成就D.淡化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4.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去呢?”钱穆的这段话(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B.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C.认为学习民主政治应当结合国情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5.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和影响下,东通都大邑到边远城市,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版。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提倡科学等口号的提出,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反映出( )A.民主共和方案得到初步实现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并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主要缘由是(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B.北洋政府实现了独立自主C.德奥属于同盟国成员D.民国初年中国国力增强7.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时间工厂数(个) 资本额(万元) 工人数(万人)1912 698 33 083 271920 1 759 50 062 56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8. 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A.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B.列强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C.英国投资增长速度始终领先D.民族工业发展缺乏有利环境9.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8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解析版)
考点48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一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堂练习】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是自己领地的收入,一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秦朝B.西周C.唐朝D.清朝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4.《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②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③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④诸侯——诸侯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2.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3.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C.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D.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5.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钱穆先生在该书中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坚守传统的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文化史导论》的主要内容和钱穆先生的文化观,接着分析钱穆先生如何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中寻求创新,最后探讨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看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钱穆先生的学术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固守传统的文化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深入地探讨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固守传统的必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价值观和信仰。
在钱穆先生看来,固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僵化不前,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和发展。
他提倡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关键因素。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穆先生也指出了固守传统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果过分固守传统,可能会导致文化的自我封闭和排斥。
因此,他主张在固守传统的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共融。
钱穆先生的固守传统的文化观是一种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文化态度。
他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在传承中发展,在固守中创新。
这种文化观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摘要】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中国文化精神》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从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探讨中国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解读钱穆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钱穆先生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同时总结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钱穆先生、《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内涵、当代社会影响、全球化背景、价值、钱穆先生的理解、现代社会启示、文化发展、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介绍钱穆先生钱穆(1895年-1990年),原名黄宾虹,字寿卿,号栖禅。
江苏吴县人,中国古代文化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钱穆先生自幼酷爱读书,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史知识。
他曾游历中国各地,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
钱穆先生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礼乐学之鼻祖”。
钱穆先生的思想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倡“忠恕仁爱,诚信尊敬”。
他主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思想家。
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精神》是其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百科全书”,深受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尊重。
1.2 《中国文化精神》的背景《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于1935年首次出版。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钱穆先生鉴于此,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撰写了这部著作。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钱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於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莫大之作用。
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
”这段话出自钱穆,当然拿来评价他也是很恰当的,此书是一位专门研究钱穆先生的博士所作,与一般传记比起来,此书更像是学术论文,大量引用钱穆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几段让我们非常受益,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1、比如钱穆关于文明与文化的'论述。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也就是说,中国能够学习的只是西方偏向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文明”,而无法学习西方的文化。
2、钱穆对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对他们的自信,他对严耕望说:“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读,迟些成名最好!”这是何等一种自信!还有一点钱穆特别讲究读书的方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他仿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道,早晨读经、子,晚上读史,午间读闲书,课余时间则阅览杂书。
他还遵照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必须通读全书的方法,戒除自己随意翻阅的坏毛病,读完一书,再读他书等等。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当然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钱穆先生的事迹,我不愿重述一遍,那还不如自己再重读一遍更好,我只愿写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小点。
我觉得钱穆先生就像一个书虫,在中国的经子史集中,翻来覆去,窥见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1.朱熹简介简短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扩展资料:主要成就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浅析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解
浅析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解中文提要国学大师钱穆一生勤勉,不仅留下数部著作以飨后人,更因其专心治史,致力于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敬仰。
尤当中国近百年来进入“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行阶段”,传统政治被嗤为残暴黑暗千夫所指时,钱穆著书立作提出中国传统非能以专制黑暗抹杀,不可不谓振聋发聩。
不仅如此,他更提出骇俗之论,秦汉时代并非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之创始而是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与民主精神发扬成熟之期,由此引起的争论至今未休。
本文试图回到钱穆的著作本身,就钱穆对此问题的理解展开相应的论述。
外文提要Qian Mu is a famous master of Guoxue, he left lots books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in his diligent life. And he also committed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wins our resections and admiration. When the most of the people describe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as the brutal darkness in the last century, Qian Mu gave us an enlightening idea that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can’t be simplify for dark despotism. Not only that, He also mentioned a startle theory that the Qin and Han times is not the founding of authoritarian monarch regime in ancient China but the period for development of a mature view of democratic ideas. The controversy for Qian Mu’s idea has yet not to break until nowadays. This assignment attempts to return to Qian Mu’s book to start the discussion by virtue of the Qian Mu’s understanding on this issue.关键词: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专制;民主;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1895年7月30日(距今121年)-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钱穆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30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的故事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县人,字宾四,1895年7月30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村的一个贫寒书香之家。
他天赋聪悟,7岁入私塾,10岁进无锡荡口镇华子才创办的果育小学读书。
1906年其父病逝,家徒壁立,寡母及兄弟四人,靠本族怀海义庄抚恤为生。
其间他就读中学,至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解散,遂致辍学。
1912年,因家境贫寒,升学无望,钱穆想通过教书自学谋求出路,遂应聘到小学任教,开始了乡间教书手涯。
在以后的十年中,他读了《孟子》、《史记》,毛奇龄的《四书改错》,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马建忠等的《马氏文通》,孙诒让的《墨子闲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等等名著,为以后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22年始,他开始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教授国文、文字学、《论语》、《孟子》、《国学概论》等课程,由于教者要自编讲义,故在讲《论语》时,“考孔子生卒行事,始有意作《先秦诸子系年》”。
所讲授的讲义,除文字学外,其他的如《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国学概论》等,后经改定均已出版。
1927年秋,钱穆应汪典存之邀,任教于苏州省立中学,并与吴梅相识。
此间,在课外的研究工作为撰述《先秦诸子系年》。
1930年春,应顾颉刚之请,钱穆把撰好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寄给他,顾氏看后,并不介意其观点与自己意见相左,把此文刊载在同年《燕京学报》第七期上。
正是这篇文章确立了钱穆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
钱穆的名言名句
钱穆的名言名句1、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闲暇乃文化之母3、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
乘兴所至,心无旁及。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4、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凡一百三十篇,计共五十二万余言。
《史记》虽然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史书,所谓“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俗语说:“千古文章两司马。
”或说:“文章西汉两司马。
”也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
”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我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
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
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
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
——《中国文学史》5、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即如唐代一切制度,也多半是由南北朝演变而来,有其历史渊源,亦有其传统精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6、目前的世界,似乎对外尽在找敌人厮杀,对内又尽在努力求脱卸此一身重铠,同时亦尽在坐立不宁寝食不遑的心情中走向病狂之路。
——《湖上闲思录》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8、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
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钱穆的中国史观
钱穆的中国史观钱穆认为,中国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四个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钱穆特别强调了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钱穆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渐完善,文化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钱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他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同时,钱穆也指出了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比如封建思想、保守主义等。
但是,他坚信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在政治方面,钱穆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逐渐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统治者的努力和人民的配合。
他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比如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贪污腐败等。
但是,他坚信中国政治制度具有自我修复和改良的能力。
钱穆的中国史观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修复和改良能力。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治制度也具有自我修复和改良的能力,能够逐渐克服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
钱穆的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总之,钱穆的中国史观是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
他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钱穆看来,中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青少年进入成年的关键时期。
他认为,中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钱穆强调中等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以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钱穆先生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力作,它的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珍贵资料,也为 我们思考和探讨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背 景下,这部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具有重要的启示 作用。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认识和了 解中国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 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我们相信,这部作品 将会对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 之一。
首先,钱穆先生明确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他认为,“文化”是人 类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语 言、文字、艺术、哲学、道德和信仰等方面。而“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体现。钱穆先生认 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前提,而“文明”则是“文化”的体现和成果。
固守传统的努力与实践
在探讨固守传统的努力与实践时,我们可以从先秦、汉代和唐代三个阶段进 行分析。
在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钱穆先生指出,这一时期的学术 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为中华民 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进入汉代,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钱穆先生强调,汉代文化 在承袭先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内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关于中华文化的起源、 发展和影响,我们知之甚少。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 化史导论》来弥补这一缺憾。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浅谈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精神》是钱穆先生于19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下面就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浅谈。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他认为,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
这种道德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基石。
钱穆先生指出了中国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的塑造和家庭伦理的建立,同时也关注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实现。
这种注重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钱穆先生还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注重自律和自治,同时也注重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钱穆先生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碰撞的文化。
从黄河文明到周代文化,从儒家文化到唐宋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变革和发展中不断演进。
这种历史变革的精神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意义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特点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钱穆先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并且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古”在何方:钱穆与顾颉刚的一场古史讨论
“古”在何方:钱穆与顾颉刚的一场古史讨论谭佳一一九三0年初夏,北平学界不同凡响,两篇即将把“古史辨”推向第二个高潮的名作相继发表:五月,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刊载于《清华学报》(以下简称“《五德终始说》”)。
在梁启超、吕思勉、栾调甫、刘节等辩论“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基础上,顾文认为,邹衍凭借“往旧的五行思想(即古代人把宇宙事物分类的思想),自己造出整整齐齐的一大套五行说,用之于历史上”。
文章尤擅分析三统说发生、《世经》形成和刘歆遍伪群经问题。
顾颉刚对此文极为看重,撰写头日就感到“甚有心得,足以打碎伪古史之中坚”,付梓时更自信所论乃“一个古史的中心的题目”。
紧接着,六月,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刊在《燕京学报》(PAT简称“《年谱》”)。
钱文“仿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之法,证明刘歆并非窜改群经,《周官》《左氏传》二书皆先秦旧籍,而今古学之分在东汉以前尤未彰著”(青松《评(刘向歆父子年谱)》)。
《年谱》在学界引发轰动,被陈寅恪誉为“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钱穆忆述:“各大学本都开设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诸课,都主康南海今文家言。
余文出,各校经学课遂多在秋后停开。
”钱穆虽“不啻特与颉刚争议”,两人关乎五行问题却“议论正好相反”(钱穆语)。
但是,完成得意之作后,顾颉刚屡次向钱穆索评论稿。
为答顾氏雅意,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三日,钱穆撰写的《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下文简称“《评顾》”)发表在《大公报-文学副刊》。
随后,钱、顾又加写各执己见的按语交《大公报》副刊发表,你来我往,引发学界热议。
最先参与讨论的刘节致信顾颉刚说道,今古学之“根本症结在阴阳五行灾异谶纬说之不同”,《五德终始说》独能“揭此迷蒙”,“实为中国学术界一大快事”(刘节《论今古学书》)。
随后,钱玄同撰文《左氏春秋考證书后》《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声援顾说。
范文澜、陈槃、童书业、徐文珊、谭戒甫、谢扶雅也加入讨论。
这些文章收入《古史辨》第五册下编,掀起继大禹问题后古史辨的另一高潮。
朱熹教法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2)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9)第一章朱熹教法的形成 (10)第一节教法释义 (10)第二节教法的形成过程 (11)第二章朱熹教法的目标指向 (18)第一节圣贤人格 (18)一、圣人可学而至 (18)二、圣贤人格的特质 (19)第二节复性与成圣 (21)一、天理:成圣的内在根据 (22)二、复性:由凡入圣的途径 (23)第三章朱熹教法的内涵特征 (26)第一节道问学 (26)一、读书明理 (27)二、格物致知 (28)第二节尊德性 (30)一、居敬涵养 (31)二、克己存诚 (33)第四章朱熹教法的实践运用 (36)第一节因阶施教 (36)第二节因材施教 (39)第三节因病施教 (41)结语 (44)参考文献 (46)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0)致谢 (51)中文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儒学宗师。
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自孔孟以来的为学之道思想。
特别是他融合儒、释、道三教,对儒家的成圣之道进行了时代性的改造和创新,用严密的逻辑体系建构起自己的独特教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首先对朱熹“教法”的含义进行界定。
“教法”指的是通过指导弟子进行工夫实践,去除物欲之偏、人欲之私,恢复天理本性,实现内在超越,成就圣贤人格。
朱熹认为,儒家的圣贤是通过“复性”的途径实现的,是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能相统一的完美人格。
相对于佛老的空谈心性、摒弃人伦而自修,儒家的圣贤则是在伦理秩序下,通过日常的人伦日用实现内圣外王。
“性即理也”,天理作为成圣的内在根据,决定了人性本善;但由于气禀的原因,使得天命之性不能够时时彰显,导致圣凡之别。
人们可以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为过程,恢复纯粹至善的本性,实现内在超越,证显天理本性。
出于对儒者可能流入佛老的忌讳,特别是对陆九渊只注重发明本心的教法,朱熹强调“复性”一定不能脱离人伦日用,从而建立了“道问学”与“尊德性”并重的教法体系。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020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6小题,总分54分)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 母系氏族社会B. 父系氏族社会C. 奴隶制社会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2.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这表明当时()A. 阶级分化明显B. 禅让制瓦解C. 陶器开始使用D. 统一国家形成3.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5.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6.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7.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A. 贵族势力的反攻B. 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C. 统治机制的变化D. 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9.战国时期,楚.秦在容量单位方面均实行斛.斗.升制,除楚国外,其余各国一升均约200升.在重量单位上,越.楚.秦等国形成了两.斤.石等单位,其一斤都在250克左右.据此可知,当时()A.各国经济交流频繁 B.计量体制业已成熟C.度量衡单位标准化 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10.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年代(公元前)已知任官人数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772—633 130 22632—543 223 26542—464 163 30463—344 77 53343—221 120 56A. 官员人数的不确定性B. 平民出身官员的人数增加C. 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 科举制度的影响11.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A.秦朝速亡原因B.始皇个人品行C.秦国奠定霸业D.秦朝制度创新12.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B.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C.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1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 建立保密制度B. 震慑谋反之徒C. 维护皇帝权威D. 削弱丞相权力14.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 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1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C.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D.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6.《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17.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18.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19.下表是西汉列候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独尊儒术推行B. 宦官外戚专权C. 中央集权加强D. 重文轻武实施2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2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特点概括全面的是()①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③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④23.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马背乐器”,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了()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C.. 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24.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引起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 屯田制B. 均田令C. 征役制D. 雇募制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26.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的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157年(东汉)280年(西晋)下降比例户数10677960 2459840 77%口数56486856 16163863 71.4%A.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B. 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C. 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D. 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2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三公九卿制B. 内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御史台制度28.《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29.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30.“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3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3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 录取原则公平公正B. 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考试内容有失偏颇D. 选才路径沿袭传统33.唐太宗登上皇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努力经营中国边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其民族政策叙述正确的是()A. 设立鸿胪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B. 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C. 请求与吐蕃通婚促进民族融合D. 提出“示存异方之教”34.唐太宗曾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唐太宗旨意有利于()A. 将纳谏引入中央机构中B. 健全中央监察机制C. 解决中央机制上的弊端D. 减少中央决策失误35.如图分别是秦和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 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36.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A.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B.政府控制部分土地C.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分46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
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学校党建论文国学大师钱穆家族的百年传奇父亲钱承沛:对子女无限挚爱钱穆晚年曾多次提起他的父亲。
正是由于他父亲的慈爱与严厉,才成就了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父亲叫钱承沛,字季臣。
钱承沛3 岁就没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成人。
钱承沛在母亲的教导下发奋苦学,幼时有神童之称。
家中无书房,族中有破屋三间,因为传说坏了风水,无人居住,他就一人在其中读书,寒暑不辍。
夏夜多蚊,他就把两脚放在两酒瓮中,苦读如故。
每至深夜,或过四更,仍不回家。
钱承沛16 岁县试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后三赴南京乡试,都在考场中病倒,不终试而出,遂绝意科举,也就把他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后辈身上。
钱承沛挚爱子女,曾对人说:“我得一子,如别人增良田百亩。
”钱穆出生时,钱承沛哭了三天。
他抱着钱穆绕屋转圈,“噢噢”连声,并说:“这小子当是命贵,误生在我们家了。
”后来,钱承沛到鸿声里教书,夜归必带蛋糕、酥糖之类,放床前案上,盖上帽或碗。
钱穆早晨起来,揭开就有吃的。
钱穆7 岁入私塾读书,早晨起来就再也看不见这些食物了。
母亲告诉他:“你已入塾做小学生,当渐知学大人样,与兄姊为伍,早晨的点心,就别指望了。
”钱承沛为钱穆等子侄聘请了一个私塾老师,该老师患有心痛病,午睡起来,必捧胸整额,绕室急走。
钱穆这些小孩子无知,互相逗笑。
老师听到笑声,第二天上学时,由每日学习生字20 个增加到30 个。
钱穆强记不忘,后又增为40 个,一直增加到七八十个, 钱穆还能强记下。
有一次,钱穆离室小便,回来老师说:“你怎么离座?”并狠狠地重打了钱穆手心10 下,钱穆自此不敢离室小便,每次都把裤子尿湿了。
回来妈妈问他,他还不敢说,还是哥哥告诉了原因。
钱承沛知道这件事后,年底就把这个老师辞退了。
为了给钱穆这些孩子找一个好老师,钱承沛四处查访。
后来听说荡口镇有一个姓华的老师学问渊博,就举家租住在这个老师的邻居家里。
钱穆:造“北胡南钱”佳话钱穆1895 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以及著名的国学大师,有深远影响的名著主要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穆:儒學推行乃中國文化自有之演進
2014-11-11钱穆水煮百年
儒家思想爲中國文化之骨幹,此義人人知之。
蓋儒學本由中國文化而孕茁,自有儒學而中國文化亦遂发扬光昌而滋大。
儒學原本孔子。
然孔子曰:「我好古敏以求之。
」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孟子稱之曰:「孔子之謂集大成。
」故雖謂儒學爲中國古文化之結晶可也。
孔子歿,非儒反孔者四起,百家競鳴,皆欲與孔子爲代興,楊、墨、莊、老其著也。
當是時,儒學之爲世詬病,亦既甚矣。
有孟子者出,曰:「乃我所願,則學孔子。
」又曰:「楊氏爲我,是無君也。
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能言距杨墨者,皆聖人之徒也。
」繼孟子而起者有荀子,荀子之排擊諸子,較孟子益厲。
其書有正論篇,非十二子篇,其排撃諸子,雖子思、孟子不免。
又曰「子游氏之賤儒,子夏氏之賤儒,子張氏之賤儒」,雖七十子之徒有不免。
然獨尊無間言。
孟荀皆一世之魁儒,其尊孔子如此。
而後百家之氣燄以衰,儒術之尊嚴以定。
故儒學之推行,亦非孔子一人之力所能主。
在其當身,必有七十子者扶翼之。
及其後世,又必有如孟荀者呵護之。
故可謂儒學推行,乃中國文化自有之演進,乃中國人羣之共業也。
戰國紛爭之大局既歇,而秦汉一統之盛運方啟。
於斯時也,政治定於一尊,學術思想亦有調和融會以出於一之需。
呂覽、淮南皆出其時,而莫能竟其功。
求有以調和融會百家之異說,折衷而歸之一是者,非推本於儒術,則莫克盡其任。
於是秦皇、漢武之間,乃有儒術之新生。
易传、
戴記所載,莫非是時之產物。
上自荀卿,下迄董子,當時儒學之所以包羅吸纳諸家之異說以自廣大而得達學術一尊之地位者,蓋不自於漢武之創置五經博士,而在野之著述固已儼然有以踞其尊嚴而無愧矣。
要言之,如易繋、中庸多采道家,禮運、孝經兼取墨義,春秋公羊三統之說本諸陰陽家言,而又旁及刑名法術以爲褒贬。
百家精旨,苟可調和融會於儒術者,秦汉諸儒無不兼取而並蓄之。
故非孟荀之駁辨,無以見儒學之尊。
非秦汉之和會,亦無以見儒術之大。
秦汉諸儒之與孟荀,猶車兩輪,猶鳥兩翼,左之右之,而孔子之道乃得大行於後世。
若謂後世有新儒學,則秦皇、漢武間之諸儒首當其選矣。
汉代一統之緒將斬未斬,而鄭玄之括囊大典,遂爲兩京儒學殿軍。
魏晋以下,詆儒譏孔者,紛紛籍籍,又不知其幾何家。
時則老聃之與瞿曇,遂與孔子割席分尊,若鼎足之三峙。
論其風力之廣被,霑染之深人,視戰國百家猶多過之。
雖逮隋唐盛世,而學術分野,終未合併。
則儒術之衰,抑又甚矣。
韓愈憤然以孟子之拒楊墨自負,而力有所弗勝。
其友人李翺,則以和會說中庸。
下及宋世,儒術終起,然陽法韓愈之排撃,而陰師李翱之和會。
蓋宋七百年之儒學,亦猶如秦皇、漢武間諸儒,要以調和融會於道、釋之間。
苟其爲說之可以兼取並蓄無害於我者,則無不取而蓄之。
故濂溪太極圖傳自方外,程氏之門無不流入於禪。
後人又謂:「朱晦庵是一個道士,陸子靜是一個和尚。
」其語雖酷,亦非無由。
迄於陽明良知之傳,漸失其眞;而和會融通之風,益泛濫橫決而無可收拾。
於是晚明諸儒起,始謀所以修藩籬而堅壁壘。
如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顔習齋諸人排詆所及,程朱有勿免,陆王更無論。
彼其正言厲
色,亦猶夫孟荀之遺意也。
故苟無程朱、陆王之和會融通於前,將無以見儒術之大。
苟無晚明諸老之剖析駁辨於後,亦無以見儒學之尊。
非尊無以立,非大無以行。
自有孟荀之駁辨而來秦漢之和會,自有朱王之和會而來晚明之駁辨。
一往一復之際,順逆有殊;而儒學之所以立,孔子之道之所由以大行,則胥此二者之左之右之,如車之輪,如鳥之翼,不可一缺也。
竊嘗論之,學術之有和會與駁辨,亦各因其時而然也。
當戰國衰世,儒學初興,我勢未立,我道未尊,則孟荀之駁辨尚矣。
析之有以極其細,剖之有以盡其精,凡其說之苟有異於我者,無不昌辨而力斥之。
凡我說之所以卓立而見尊,則職此之由也。
秦汉一統,世運既轉,而儒術亦已尊。
一世之人,方務爲高瞻遠矚,兼包并舉,其氣無前,其抱無外;則和會融通之意興焉。
蓋前者憂深而慮遠,後則氣盛而心開。
夫非時與勢之爲之歟!濂、洛初興,亦値宋之一統,承百年太平無事之後,禮樂文運方起,和會融通,適以成我之大,而無患其損我之尊。
南渡以還,建安集其大成,而金谿即別樹壁壘;此固偏安之氣局也。
姚江起於明代,亦包羅兼容爲多。
及於晚明,宗邦覆矣,民生瘁矣,衣冠文物掃地盡矣。
使於此時,不皭然有所自表異,不確然有所自持守,將淪胥喪亡之無日,又何有乎和會以自大!則晚明諸老之所爲窮剖而極辨者,亦豈得已而不已哉!
故北宋如前漢,晚明似先秦。
凡儒術之所以確立而大行者,乃此兩翼之互爲而共成之,而不可或缺焉。
而其間之異同離合,則猶有可得而略論
者。
孟荀之時,雖亦高論王霸,推極於國家天下;要之其立說所偏重,則個人之心性學養爲主,而大羣之政教功利爲輔。
迄於先漢,其風斯變。
時則政出一統,世運方新,學者之所想望,於大羣之政教功利者尤急,而小己之心性學養轉疎焉。
此畸輕畸重之異也。
北宋諸儒,其和會融通似前漢,而其偏重於個人之心性學養則轉似先秦。
晚明之剖析駁辨似先秦,而其偏重在大羣之政教功利則又似前漢。
此其間亦有說。
蓋前漢當盛運初啟,學者莫不踴躍蘄嚮於大同太平之治,各思述其道以易一世而躋於所理想;故其言政教功利,率多遊神泰古,馳騁恣肆,而徵實非所務。
至於晚明,國覆種奴,一羣方陷於魚爛瓦解之境而不可猝救;故其神斂,其心惻,若痛定之思痛;其於一羣之政教功利,多懲前而毖後。
作歷史之反省,而不敢輕發舒。
活潑磅礴不如前汉,而敦篤就實則勝之。
滿淸盜憎主人,乾、嘉諸儒蠹故紙逃死而稱經學,斯無足道。
道、咸以往,海疆多虞,满族之箝制防遏也轉弛;學者驟脫羈軛,而所以震盪其心魄者,則有似於晚明。
故其言率偏於一羣之政教功利,而個人之心性學養有不遑。
適其時歐風東漸,凡彼之所以爲政教功利者,又與我相懸絕。
富強慴其神智,既不得爲韓愈之排擊,乃又相趨於李翱之和會。
故一時學風,轉有類於前汉。
斯則以衰世之人心,而強慕盛世之學業,晚道、咸以下之大體則然也。
辛亥鼎革,政體丕變。
一時人心,若久縛而乍解,若長蟄之思蘇。
而又東西接觸既頻,士大夫揖讓周旋於多邦羣族之間者既久,若將披心胸,豁肝膽,以懷納諸新而融之爲一大;秦汉和會之風進而益奮。
公羊之變
法,禮運之大同,可以參是中消息矣。
然而國步之艱難依舊,羣體之隳頹日甚。
秦皇、漢武之豐功偉烈既不可以驟冀,而晚明諸老之所驚心而動魄者,亦復如夢魘著人,不得遽醒。
則遲徊瞻顧,凡其創鉅而痛深者,皆孤孽操危慮深之資也。
於是和會之不足,而駁辨之風隨起。
是則前汉、晚明,儒學兩翼,所憑以左右夾輔扶搖直上者,當今之世,乃有齊頭並進之觀。
斯非希覯之一奇歟!故輓近學者稱引儒書,樂爲援據而加以闡發者,非易傳、戴記,則往往在晚明。
此辛亥前後五六十年中風氣,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抑學術之事,能立然後能行,有我而後有同。
否則,不立何行?無我何同?苟非孟荀之強立,亦無以來秦汉之廣負。
而今日者,在我則至愚至弱,至亂至困,既昧昧然不信我之猶有可以自立之地,而失心強顏以遊神於羣強眾富之列,曰:「我將爲和會而融通焉,我將爲兼舉而并包焉。
」甘受和,白受采,先既無以爲之受,更何期乎黼黻文章之觀,酸鹹五味之調乎?故凡苟有異於我者,必辨之晰而爭之明,斯所以尊我使有立也。
凡苟有同於我者,必會其通而和其趣,斯所以大我使有行也。
而今日之我,求其能尊而有立也尤亟。
大心深識之君子,其將有體於斯文。
(民國三十三年四月思想與時代三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