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T共混体系性能与形态的影响
POM_TPU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1]
图 1 为 POM /TPU ( 质量 比 70 /30, 树脂总 质量 为 100份, 下同 ) 共混物缺口 冲击强度 随增容剂 Z 用量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 加入增容剂后合金的冲 击强度提高, 当增容剂 Z 的用量为 5份时, 共混体系 的缺口冲击强度比在同条件下, 未加入增容剂 Z 的 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 50% 。这是由于增容剂 Z 促进 了分散相 TPU 的分散, 使 POM 和 T PU 很好地形成均 匀的海 - 岛结构; 能够在 POM 与 TPU 分子之间形成 一种类似于互穿网络结构的物理或化学或两者兼而有 之的区域, 从而大大提高了冲击强度。但是, 增容剂
# 10#
塑料工业 CH INA PLA ST ICS INDU STRY
第 37卷第 1期 2009年 1月
POM /TPU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 性能研究
张 辉, 高西萍, 李瑞海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 采用双螺杆挤出熔融共混的方 法制备了聚甲醛 ( POM ) 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 TPU ) /增容剂 Z 共混物。
摩擦 磨 损 性 能 的 改 性 POM 复 合 材 料, 近 年 来, P alan ive lu K 等 [ 6- 7] 采 用 了热 塑 性聚 氨 酯 弹性 体 对 POM 改性。本文以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 T PU ) 与 POM 共混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该共混 物的力学性能
以及摩擦磨损性能。
SEM 测试: 形态 样 品 经 液 氮低 温 脆 断, 断 口 在常温下经 N, N - 二甲基酰胺刻蚀处理后喷金; 磨损 表面直接喷 金, 然 后进行电 子显微 镜扫描 实验。
PLA/PPA共混材料的相容性和热力学性能
摘要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己二酸丙 二醇 酯 ( P )增塑改性聚乳酸 ( L )材料 ,采用 动态力学热分 PA PA
析 ( MA)测试仪 、差 示扫 描量 热仪 ( S 、扫描 电子显 微镜 ( E D D C) S M)等 手段研 究 了聚乳 酸/ 己二酸 丙二 醇酯 聚 ( L / P )共混材料 的相容性 、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 明,在 P A组分 质量分数 低 ( % )的 时候 ,共 混物是 PAPA P 5 完 全相 容体 系;随着 P A组分含量 的增加 ,共混物 的玻璃 化转 变温度 及冷结 晶温度 降低 ,断裂 伸长 率大 幅度增 加 , P
Abta t o lc d/ o 1 -rpln l o aia ) ( L / P s c :P l at e pl r y i y( ,2poy e g cl dpt e y e P A P A) be d ee pe ae y ln sw r rp rd b
me tmii g T h r 1 me h n c lp o e te n o ai ii fp a tcz d PL we e c r ce ie i l— x n . he t e ma . c a ia r p ri sa d c mp t lt o lsiie A r ha a t rz d v a b y DMA, DS C, a EM. I sfun h tPP wa s i l t nd S twa o d t a A smicb e wih PLA o a x e fls h n 5 wt . T t n e tnto e st a % he r s t n i ae h tt ls r n iin t mp r t r n o ln r sa e e aur e r a e e ulsi d c td t a he ga sta st e e au e a d c oi g c y tlt mp r t e d c e s d, a d t ln- o n he eo g to tb e k ic e s d wi h o t n fP ain a "r a n r a e t t e c n e to PA n r a i g h i c e sn
增容剂对PUR-T/PP共混体系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伯胺功能化 P ( PgN 、 P P —-H ) 仲胺 功能化 P ( Pg P P — —
N R) P RT 在 不 同 的 组 成 配 比 时 共 } 樊 敏 H 和 U — 昆;
全液压式精密注塑机 : H 0型 , J 3 P 顺德市秦川恒
利 塑机 有 限公 司 ;
等¨ 曾 以 M H 接 枝 ( A 乙烯/ 烯/ 烯 ) 聚物 丙 二 共
种 不 同的改性 P [ 来 酸酐接 枝 P ( PgMA ] P马 P P —— H) 、
癸二胺 、 十二碳二胺 : 郑州大学 工程塑料研 究
室。
1 2 主要 仪 器 、 . 设备
高速混合机 :H S R一 A型 , 5 张家港瑞达机械制
造厂 ;
双螺杆 挤 出机 :E一3 T 4型 。 工 部 化 工 机 械 研 化 究所( 南京 ) ;
的反应活性远 远 高于 M H基 团. A 因此以 P . P N 和 N 增客 的体 系表现 出更好 的协 同作 用, 而使 得共 混体 系具有较 从
高的拉伸强度 、 断裂伸长 率和来自稳 定的形 态结构 , 当增 客荆含量 为 5份 时, 且 共混体 系的性能 最好 。
关键 词 聚 丙烯
共混体系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部分
1 1 主要 原 料 .
( )N和 P 1 P l N 的制备
将 P - M H和二元胺 Pg A —
( 分别为癸二胺和十 二 碳 二 胺 ) M H和 二 元 胺 在 A
河 南省科技攻关项 目( 2 20 12 44 7 0 ) 1
温性 能 J 。将 P P和 P RT共 混 , 仅 能 实 现 两 U — 不
1 i(3  ̄ 2 1 k )熔点为 13 中原石油化 0m n 20C,.6 N , 6 ̄ C,
聚合物共混的形态
聚合物共混的形态
聚合物共混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通过物理或
化学方法形成一个新的材料。
共混材料可以具有比单一聚合物更好的
性能,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磨性、透明度等。
共混材料的形态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相分离型共混
相分离型共混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混合后相互不溶,形成两个或
多个相区域。
每个相区域中都含有一种或多种聚合物,这些区域之间
通过界面结构连接起来。
相分离型共混通常需要添加一些表面活性剂
来改善不同相之间的亲和力。
2. 交替型共混
交替型共混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混合后形成一个交替排列的结构。
这些聚合物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形成一个类似于“条纹”的结构。
交替型共混通常需要通过特殊的制备工艺来实现。
3. 微相分离型共混
微相分离型共混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混合后形成许多微小的相区域。
这些相区域的尺寸通常在10纳米到1微米之间,需要通过高分子自组装或特殊的制备工艺来实现。
微相分离型共混通常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明度。
4. 互穿型共混
互穿型共混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混合后形成一种类似于网络结构的体系。
其中每一种聚合物都穿透了另一种聚合物的网络结构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交错”的结构。
互穿型共混通常需要通过特殊的制备工艺来实现。
总之,不同类型的共混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能表现。
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和配方可以得到理想的共混材料,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热处理对PP_PET共混体系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与开发合成树脂及塑料,2006,23(6):7CH INASYNT H ETIC RESIN ANDPLAST ICS热处理对PP/PET共混体系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侯静强1,2周晓东1#王秋峰1周雷行1(1.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摘要:研究了热处理对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混体系结晶、熔融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当地对共混体系进行热处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弯曲性能,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13%和33%。
PP/PE T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增加在于体系中聚合物结晶结构的完善、结晶度的提高以及热应力的消除,其中,PP的结晶度变化较大,由处理前的37.1%增加到处理后的52.1%。
关键词: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热处理结晶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Q325.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396(2006)06-0007-05通过改性使通用聚烯烃高性能化、功能化,已成为获得新材料的重要途径。
聚丙烯(PP)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混,可望提高PP的强度、模量、耐热性及表面硬度,有利于拓展P P的应用范围。
人们对P P/PET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增容方法[1,2]。
PP、PET都是具有一定结晶性的聚合物,两者共混必将对各自的结晶过程产生影响。
对于PP来说,PET分子链的存在及其在较高温度下即冻结而丧失流动性,可阻碍PP分子链的规整排列及其结晶过程。
对聚合物进行热处理,不仅可以消除材料内部热应力,而且能促进聚合物分子链运动重排,有利于结晶结构的完善及结晶度的提高。
本工作研究了热处理对PP/PET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实验部分1.1原料PP,Y1600,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塑料事业部生产;P ET,CB608,台湾远东纺丝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 -MAH),采用固相接枝法自制;抗氧剂1010、抗氧剂168,上海汽巴高桥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对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探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 动态力学性能(DMTS)
EP 和m-EP 的DMTS 曲线分别如 Fig . 4、Fig. 5 所示。Fig. 5 中有两个内耗峰, 即m-EP有两个T g , 为两相体系, 这跟DSC 测试 结果一致。比较两图可知, m-EP 有较高的T g ; 经聚氨酯接枝的EP 不仅内耗峰高, 而且内耗峰向高温 方向拓展, 温域变窄。可见, 在分 子中引入接枝链, 是提高EP 阻尼 性能的有效方法。
结语
一.( 1) 两端为- NCO 基团的PU 分子链成功接枝到环氧树脂的分子链上。 二.经PU 改性环氧树脂的T g 提高, PU链段含量为30% 的改性EP, T g 从92 e 提高到104 e ; 而且DSC 曲线出现两个玻璃化转变。 三.( 3) PU 链段的引入能显著提高EP 的冲击强度, 改性后EP 的冲击强度是未改性的两倍多; 随 着PU 链段含量的增多, EP 的弯曲强度、硬度降低。 四.( 4) 经PU 链段接枝改性的EP 内耗峰提高, 说明阻尼性能变好; 而且其内耗峰向高温方向拓展, 温域变窄。
聚氨酯原料配比对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PUR不同原料配比对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的影 响见表2 。从表2 可见, 当直接用聚乙二醇 作为改性剂加人环氧树脂体系时, 拉伸、冲 击、弯曲性能都很差, 可见游离的低分子量 二醇类起不到改性作用, 主要是聚氨酯的作 用。当TDI:聚乙二醇为1:3 左右时, 拉伸、 冲击、弯曲强度皆佳, 这是因为聚氨酯中的 酰胺基团中存在着极性的羰基和活泼的仲胺 氢原子, 可以与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开环交 联, 使聚氨酯的柔性链与环氧树脂以化,这样就达到了既增韧又增强的目 的。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粘结力的机械强度,但缺乏韧性, 往往呈脆性状态。而聚氨酯则具有 极佳的柔韧性和弹性。因此, 探索用聚氨酯来改性环氧树脂。 实验部分 SK 3 聚氮醋一环级树脂的合成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通氮气阀门、连接减压真空泵的四口反应器中, 放入端经基聚醚 ,加热、抽真空, 排除水份及空气。冷至60℃ , 通氮气保护、滴加称量的异氰酸酯, 加热 , 搅拌保温, 得到异氛酸酯封端的氨酯予聚体。然后加入称取的环氧树脂, 在氮气中加热 , 不断搅拌, 进行反应。经红外光谱分析证实NCO 基团全部耗尽为止, 反应完成。如图1 和图2 所示。
共混比对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PUR/C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共混比对聚氨酯橡胶 / 氯丁橡胶
(U / R P R C )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邓 华。罗权煜 ・
(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高分子系,广州 5 04 ) 16 0 摘 要 :研究 了聚氨酯橡胶 /氯丁橡胶共混物的硫化体 系,共混比对共混物硫化特性 、物理
中不含 双键 的橡 胶 只能 用过 氧化物 硫化 ; 基为 端
将开炼机的辊距调至Im , m 对氯丁橡胶和聚 氨酯橡胶分别进行塑炼, 各薄通5 然后共混塑 次, 炼 ,再薄通 5 。辊距 调至 2m 次 m 左右,将 塑炼 后的 共混胶放人开炼机上混炼, 待包辊后, 依次加入氧
羟基时, 则用异氰酸酯硫化 。 而氯丁橡胶经常采用 金属氧化物 ( Z O )硫化-。为实现 P RC 如 n等 s 1 U/R
4
4 3O
Z 衄
并用胶 的共 硫化 , 以便获 得性 能 良好 的硫化胶 , 拟
化镁、 硬脂酸 、 防老剂等小料, 接着加入软化剂和 炭黑等,最后加入硫化剂和促进剂,分别打三角 包、 打卷各5 然后出片。 次, 混炼时辊放 1 h C 6 后返炼, 5 油压电热平板硫化 在2 t 机上硫化试片。 14性能测试 . 硫化特性按G / 154 19 标准测定, BT 68— 96 硫化 温度设定10 选取TO 6 ℃, I时间为胶料的焦烧 时间, 选取 T0时 间为 胶料 的 正硫化 时间 。力学 性 能按 9 G/ 589 测定 ; BT 2- 2 硬度按 G/ 519 测定。拉伸 BT3- 2
饱和的碳原子,本文研 究所用 的聚醚型聚氨酯中 的聚醚为低不饱和度 聚氧化丙烯二元醇。
X一 6 型开炼机,广东湛江机械厂生产, K 10 用
PVC/PUR-T/SEBS-g—MAH三元共混物性能研究
Ke wo d : VC ; UR- ;c mp t i t ;be dn ; rp r y rsP P T o ai l bi y ln ig p o et y
聚 氯 乙烯 ( VC) 一 种 综 合 性 能 优 良 的通 用 P 是 塑 料 , 是 目前 仅 次 于 聚 乙 烯 ( E) 也 P 的第 二 大 树 脂 品种 。P VC具 有 良好 的物 理 性 能 和化 学性 能 , 泛 广
聚氨 酯弹性体( UR T) P . 共混体 系的增容 剂, 对不 同配比的 P VC/ UR T/ E .. H共 混体 系的物理力学性能进 P . S BSgMA 行 了研 究。结果表明 , E SgMAH对 P /P R T共 混体 系起 到 了明显的增容作用 , S B —— S B —. VC U . 当 E SgMAH用量为 6份
c mp t it f VC/P o ai l yo b i P UR— . h ntec ne t f E -— AH s6p r teb e dh do t l c a ia rp r e . T W e o tn BS gM h o S wa h .h ln a p i ma me h n c l o et s p i
P VC/ UR T/S B .. H 三 元 共 混 物 性 能研 究 古 P - E SgMA
刘 运学 , 兆荣 , 翠萍 , 范 焦 王旭 , 飞 滕
( 阳建 筑 大学 材 料 学 院 , 阳 沈 沈 106 ) 1 1 8
摘 要 : 马 来 酸 酐接 枝 氢化 苯 乙烯 一 二 烯 一 乙烯嵌 段 共 聚 物 ( E SgMAH) 为 聚 氯 乙烯 ( V ) 以 丁 苯 S B .— 作 P C /热 塑 性
聚合物共混物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聚合物共混物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聚合物共混物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聚合物共混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由于聚合物共混物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聚合物共混物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聚合物共混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在共混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链相互缠绕、穿插,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共混体系。
2. 分类(1)按相态分类:聚合物共混物可分为均相共混物、部分相容共混物和不相容共混物。
(2)按聚合物类型分类:聚合物共混物可分为聚烯烃共混物、聚酰胺共混物、聚酯共混物等。
三、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1. 机械共混法机械共混法是最常用的聚合物共混方法,主要包括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和乳液共混等。
(1)熔融共混: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在熔融状态下混合,利用高温和机械力使聚合物分子链相互缠绕、穿插,形成共混物。
(2)溶液共混:将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通过搅拌、混合等手段使聚合物分子链相互缠绕、穿插,形成共混物。
(3)乳液共混:将聚合物分散在乳液中,通过搅拌、混合等手段使聚合物分子链相互缠绕、穿插,形成共混物。
2. 化学共混法化学共混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连接在一起,形成共混物。
主要包括共聚、交联、接枝等方法。
四、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特点1. 改善力学性能聚合物共混物可以改善单一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如提高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等。
2. 改善耐热性能聚合物共混物可以改善单一聚合物的耐热性能,如提高熔点、热变形温度等。
3. 改善耐腐蚀性能聚合物共混物可以改善单一聚合物的耐腐蚀性能,如提高耐酸、耐碱、耐溶剂等性能。
高分子的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内容介绍 1. 高分子混合物 2. 共混高分子的相容性 3. 共混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特点 4. 共混高分子结构及影响因素 5. 共混高分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1. 高分子化合物 1. 分类
(1)增塑高聚物:高分子-增塑剂混合物,为均相体系 )增塑高聚物:高分子-增塑剂混合物, (2)增强高聚物:高分子-填充剂混合物,为非均相体系 )增强高聚物:高分子-填充剂混合物, (3)共混高聚物: 高分子- 高分子混合物,又称多组分 ) 共混高聚物:高分子-高分子混合物, 聚合物。 聚合物。
4. 共混高分子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共混高分子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二、分子量 研究发现分散相的分子量的增加使相容性下降及分散 相相区尺寸增加 。 例如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苯乙烯 (PMMA/PS)共混体系,不同分子量的 )共混体系,不同分子量的PMMA同PS共混 同 共混 物的透明性实验结果如下表。 物的透明性实验结果如下表。
1.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共混是改善高分子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分子共混是改善高分子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 共混可以达到提高应用性能、 共混可以达到提高应用性能、改善加工性能或降低成本的
目的。 目的。
1. 高分子化合物
同金属合金类似, 同金属合金类似, 把高分子混合在一起组成多组分 材料,可获得诸多性能比单一组分更优秀的新型材料,因 材料,可获得诸多性能比单一组分更优秀的新型材料, 而,也被形象的称为“高分子合金”。 也被形象的称为“高分子合金”
4. 共混高分子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共混高分子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少量增容剂的加入可使分散相的体积变小, 少量增容剂的加入可使分散相的体积变小,表面 变得粗糙,用量增大时, 、 可容于共聚物各自的相 变得粗糙,用量增大时,A、B可容于共聚物各自的相 区中, 区中,使相区尺寸比单纯的嵌段共聚物的相区尺寸来 得大。 得大。
γ线辐照对PP/PUR-T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先将 P 、 U . ( U . P P R T P R T使用 前经 l0【真空 干 0c =
燥 1 ) 不 同质量 比分 别在 高速 混合 机 中混 合 l 2h 按 0
m n 再分 别将 混合 料 用双 螺 杆 挤 出机 挤 出造粒 ( i, 机
筒 温度 最高控 制 在 2 0【) 粒 料 经 10【干燥 1 , 2c ; = 0c = 2h 然后 利 用注 塑机 ( 机筒 温度 最高 控制 在 2 0【) 别 3c 分 =
验设 备 有 限公 司 ; 摆锤 冲击 试 验 机 : 型号 X V一2 J 2型 , 德 市 试 承
验 机总 厂 :
素有 聚合 物之 间 的相 容 性 、 备 方 法 、 艺 条 件 、 制 工 设
备 条件 和组成 等 。其 中 , 容性 已成 为共 混 聚 合 物 相
动 态 热 机 械 分 析 ( MA) : e sh D 2 2 D 仪 N t c — MA 4 z
19 9 6测 试 。以上 测试 均在 室温 2 下进 行 。 1= c 【
聚酯 型 P R T粒 料 :4 5 南 京先 邦 科技 有 限 U . 4 9 A,
公司。
1 2 主要 仪 器 、 . 设备
断 面 形态 观 察 : 标 准 试样 在 液氮 中沿 垂直 于 将 注 射成 型 的物料 流动方 向脆断 , 再在 断面 上喷 金 , 然 后用 S M 在 加速 电压 1 V下 观察 试样 断 面 的形 E 5k
弯 曲速 率 2mm m n 缺 口冲 击 强 度按 G / 6 2 / i; B T 14 0
—
P P粒料 :5 1熔 体 流 动 速率 ( R) 3 2g T0 , MF 为 . /
聚氯乙烯-聚氨酯
聚氯乙烯/热塑料性聚氨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及应用发布日期: 2009-03-28 阅读: 1884 次字体:大中小聚氯乙烯(PVC)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将PVC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所制得的涂层,能经受酸、碱、盐、油类、酯类及大气的腐蚀,同时PVC成膜性能较好,且价廉易得,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纤维膜材料上的应用。
热塑性聚氨酯(PUR-T)具有较高的张力、拉力、强韧性和耐老化的特性,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能,将PVC与PUR-T 共混制得的纤维膜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及抗水力冲击能力,且制膜成本较低,分离效率较高,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有较好的应用自族乏。
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PVC平板和中空膜的墓础上,研制了PVC/PUR-T共混中空纤维膜,并将其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中。
1 实验部分1.1 主要原材料PVC:相对分子质量30000~60000,上海天原化工厂;PUR-T:RE-FLEX585-XU,澳大利亚Twon-send化学公司;聚乙二醇(PEG):PEG600和PEG1000,北京市海淀会友精细化工厂;聚乙烯毗咯烷酮(PVP):合肥健坤化工有限公司;吐温-80 (Tween - 80) ;上海申宇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次氯酸钠:市售;盐酸:市售。
1.2 仪器与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I):JSM-5600LV型,日本Jeol公司;电子天平:上海精密化学仪器设备厂;超滤器:自制;膜生物反应器:自制;化学需氧量(COD)测定仪:DRB200型,美国哈希公司。
1.3 PVC/PUR-T共混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将PVC、PUR-T、PEG(或PVP、Tween - 80)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组成纺丝液,在设定的温度下搅拌至溶液中无气泡时为止,将溶液静置待用。
将纺丝液过滤、脱泡后放人储料罐中,以0.2~0.3 MPa压力的氮气作为压力源,采用干-湿法纺丝,将经过计量的铸膜液从喷丝头挤出,同时芯液在高位槽压力下通过转子流量计从喷丝头的中心空穴进人中空纤维的空腔作为支撑物和内凝固介质。
聚合物共混知识点总结
1.聚合物共混:共混改性包括物理共混、化学共混和物理/化学共混三大类型。
其中,物理共混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混合”。
如果把聚合物共混的涵义限定在物理共混的范畴之内,则聚合物共混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
2.分布混合,又称分配混合。
是混合体系在应变作用下置换流动单元位置而实现的。
3.分散混合是指既增加分散相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又减少分散相粒径,改变分散相粒径分布的工程。
分布混合和分散混合在实际的共混工程中是共生共存的,分布混合和分散混合的驱动力都是外界施加的作用力。
4.总体均匀性是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
5.分散度则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
对于总体均匀性,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征。
分散度则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6.分散相的平衡粒径:在分散混合中,由于分散相大粒子更容易破碎,所以共混过程是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的过程,这一自动均化的过程的结果,是使分散相例子达到一个最终的粒径。
即“平衡粒径”。
7.高分子合金:(塑料合金)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常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作工程塑料。
8.熔融共混:将聚合物组分加热到熔融状态后进行共混(应用广泛)。
采用的设备-----密炼机、开炼机、挤出机等。
本方法最具有工业价值。
9.溶液共混: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剂后,进行共混。
本方法主要用于基础研究领域10.乳液共混:将不同聚合物乳液共混方法。
本法可用于橡胶共混改性中;以乳液应用的产品可乳液共混改性等。
11.分散度:反映分散相物料的破碎程度;(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和分布表征)12.均一性:反映分散相分散的均匀程度(分散相浓度起伏大小,用统计法)13.相界面:连续相与分散相之间的交界面。
(界面结合好坏对共混物性能有重大影响)14. 所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Miscibility),从热力学角度而言,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影响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的因素
影响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的因素【摘要】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聚氯乙烯在工业发展道路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氯乙烯树脂的质量不仅影响着树脂加工性能,还关系着PVC制品的质量。
聚氯乙烯树脂的颗粒形态作为树脂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解决树脂质量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就是改善树脂的颗粒形态。
但要改善树脂的颗粒形态,就需要考虑到影响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的种种因素,改善其各方面情况,不仅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因素一.前言社会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要稳保市场地位,就必须对产品进行改造,尤其是对于由聚氯乙烯树脂参与制造的一些物品。
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不仅在数量上有着很大影响,在质量上对人们也影响深远。
改善其内在结构,就要探究影响其形态的因素。
本文就影响聚氯乙烯树脂颗粒形态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二.聚氯乙烯单体中高沸物的成份的影响1.乙醛产生的机理及对形态的影响生产实践表明,当单体中乙醛含量较高时,乙醛在密闭容器中较高压力及温度下,能聚合生成聚乙醛,同时产生大量热,乙醛的存在会使聚合反应速度减慢,树脂的聚合度下降,从而影响到树脂的初级粒子。
HCl的存在会使反应体系的PH值降低,稳定性下降,树脂内部孔隙减少,结构紧密。
2.1,1-二氯乙烷产生的机理及对颗粒形态的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1,1-二氯乙烷含量≥200μL/L时,就会对聚合树脂的粘数,颗粒形态及热稳定性产生影响,通常会使用降低反应温度的方法达到保证树脂粘数,实际生产过程中,1,1-二氯乙烷含量≥200μL/L时,不降温操作,会使树脂粘数偏低,影响树脂的后加工性能。
聚合生产中,1,1-二氯乙烷含量≥200μL/L 时,降温0.2℃处理,1,1-二氯乙烷含量每增加150μL/L,需降温0.1℃处理,从而使树脂粘数及颗粒形态保持稳定。
三.其他外部条件对聚氯乙烯树脂颗粒的影响1.保证聚合原料与助剂质量严把质量关,才能保证PVC的内在质量和防止大颗粒的产生。
γ-辐照对HDPE/PUR—T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HD E:0 0 , 料 , P 50 S粒 兰州 石化 公 司 ;
聚酯 型 P R T:4 5 叼 =1 9 ( 5 , g 10 U — 4 9 A, . 7 2 ℃ 1 / 0
量率 为 10G / i 2 y mn的 2 居 里∞ o 射线 源进 行 0万 c一
辐照 , 照剂量 为 0~ 5 k y 辐 2 G 。
笔 者 考 察 一 照 对 H P / U — 辐 D E P R T及 含 增 容 剂
, 对 该 而
P RT在 使用 前先 在 10C干燥 箱 中恒 温 干燥 U — 0 ̄
1 。按 配方 将原 料投 入 双螺 杆挤 出机进 行 挤 出造 2h 粒 , 筒 温 度 为 2 0C, 头 温 度 为 10C。将 粒 料 料 0 ̄ 机 9 ̄
V CgM H) 共混材料 , 用 o A .. A 等 利 c . 线源在较低辐 照剂量( 射 小于等 于2 G ) 5k y 下对 共混材料进 行 了 辐照。考察 一 了 辐 照、 . 增容 剂 E V CgM H对共混体 系的力学性 能、 面形 态与熔体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明, / A .— A 界 同时采用 一
厂;
电子 万能 实 验 机 : MT 1 4型 , 圳 市 新 三 思 C 50 深 计量技 术 有 限公 司 ; 扫描 电镜 ( E : i c i S M) H t h S一10 F型 , a 30 日本 日
立公 司 。
13 试样 制备 .
HD E和 P RT共 混 , 两 者实 现结 构与性 能 互补 , P U — 使
塑压 力 6 a 0 MP 。
14 ^ 辐 照 . y 一
下使用 和 改性 高分 子材料 方 面提供 科 学依 据 。
论文: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是决定其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可归纳成以下三种类型:(1)热力学因素;(2)动力学因素;(3)在混合或成型过程中,流动场诱发的形态结构。
换一种说法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主要取决于聚合物组分的组成、特性、相容性、共混方法及共混的工艺条件等。
聚合物共混物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聚合物组成,对于热力学相容的共混体系,与可能形成均相的形态结构,反之则形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相。
本篇主要对于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
关键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影响因素一、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1.非晶态/非晶态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由两种聚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共混物,按照相的连续性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1)单相连续结构(2)两相互锁结构(3)相互贯穿的两相连续结构。
[8] 2.晶态/非晶态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共混物中一种为晶态,另一种为非晶态时,如:PCL/PVC,i-PS/a-PS, i-PS/PPO;可归纳为八种类型:(1)晶粒分散在非晶态介质中;(2)球晶分散在非晶态介质中;(3)非晶态分散于球晶中;(4)非晶态形成较大相畴分布于球晶中;(5)球晶为连续相,非晶聚合物分散于球晶与球晶之间;(6)球晶被轻度破坏,成为树枝晶并分散于非晶聚合物之间;(7)结晶聚合物未结晶,形成A/A共混物;(8)非结晶聚合物结晶,转化为C/C共混体系。
[9]3.结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结晶/结晶聚合物共混物也呈现多种形态:(1)两聚合物共混,破坏了原结晶性,形成非晶态共混物,如PBT/PET。
(2)晶态分散于非晶态之中,如:PP/UHMWPE,PPS/PA。
(3)为两结晶聚合物分别形成球晶,球晶中有含有或不含非晶成分。
(4)两结晶聚合物形成共晶,此共混球晶中有含有或不含非晶区成分。
如:LLDPE/UHMWPE,HDPE/LDPE。
PIR与PUR
一、 PIR与PUR(PU)比较表:
二、PIR(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特点:
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异氰酸酯环的泡沫塑料。
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与聚氨脂泡沫塑料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耐热性好它能在150摄氏度长期连续使用,尺寸变化率<1%。
短期使用温度则更高。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若在此温度长期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外观与尺度也发生变化。
(2)耐火焰贯穿性好厚度为2.5cm左右的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板,用丙烷火焰对着它的一侧中心燃烧,30min左右才能把泡沫塑料板烧穿。
高密度聚异氰脲酯泡沫塑料和加入无机填料的品种,火焰贯穿时间更长,甚至可达几个小时。
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几分钟就能烧穿了。
(3)燃烧时发烟量低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所用原料及成型方法与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基本相同。
由于它的性能良好,容易成型,现已用于冷冻、运输和建筑部门。
以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为芯材的复合板材,重量轻、隔音、隔热效果好,可用作房屋的墙板和屋顶等构件。
对于难燃B1级的解释:
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分级方法》中规定的氧指数、垂直燃烧法、烟密度三项指标,测定更为严格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租燃性能,即用着火性、火焰传播性、烟密度三项综合指标衡量材料的阻燃性能。
B1级难燃材料规定为:
a. 氧指数大于32
b. 平均燃烧时间30s平均燃烧高度小于250mm
c. 烟密度等级(SDR)小于75
诺派建筑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在《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做的“PIR聚氨酯夹芯板”的检验报告中对于上述指标均超过其检验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62G07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PVDWPUR.T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达到最佳值,与未加入增容剂时相比,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提高了50%左右。
当增容剂的用量增大到15%时,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略有下降,说明增容剂有一个最合适的用量。
如果增容剂的用量太少,则不能充分地分布在两相界面处,因此体系的相容性改善有限;如果增容剂的用量过大。
不仅不能充分地分布在两相界面,反而会自成一相,降低共混体系的性能。
2.2PVDF—g・MAH对PVDF/PUR-T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图2是增容剂用量对PVDF/PUR-T共混体系粘度的影响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增容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共混体系的粘度。
共混体系粘度的增加归因于两相相容性的改善,两相界面间作用力变大。
在整个频率变化范围内,增容后的共混物粘度基本不随PVDF—g-MAH含量的增减而变化。
,姜萎颓事/毫.IV--PVDF-g-MAH量为3%;々—PVDF詈MAH用量为麟;,—_PvDF-g-M删量为舟&;・--PV'DF-g-MAH,q}量为1粥;口—mF-g捌蝴量为1%;A—无F哪-g珊L^H圈2增容剂用量对PVDF/PUR-T共混体系粘度的影响2.3PVDF/PUR—T/PVDF-g-MAH共混体系的形态分析图3是含有不同量增容剂的PVDF/PUR.T共混物试样断面的SEM照片。
从图3a可以看出,未加入增容剂的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子尺寸较大,大小相差也较大,而且分布也不均匀,说明PVDF与PUR-T的相容性很差。
从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可以看到,在加入了增容剂后,共混物的形貌有很明显的变化,不仅分散相粒子的尺寸变小,大小差异也有减小,而且分布更加均匀。
相形态的分析表明,PVDF-g—MAH是PVDF/PUR.T的有效增容剂。
3结论PVDF-g・MAH是PVDF/PUR-T体系有效的增容剂。
增容剂PVDF—g—MAH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a一无PVDF-g-MAH;b—PVDF-g-MAH为3%lc—PVDF—g-MAH为6%;d—PVDF-g-MAH为9%;c—PVDF_分MAH为12%;f—FVDF吨-MAH为15%圈3含有不同量增容剂的PVDF/PUR-T共混物形毒的SEM照片高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增容后的共混体系粘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共混物的形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PVDF・g—MAH明显的增容作用。
参考文献[1]骱Ysng,YuXinobo.Yah8Yamlng,ellI.s岫∞∞“Ieadi"polyvlnylidenenuorlde-polymide6intmface*:rheolo#calproper--tins朋di胁inlwldth[J].polymer.2005。
46:2365—2371.[2]ElMohajhB,HeymmmN.Changesinstmelurdandmechanicalhehavinr0fPVDFwithprocemin¥andthemmmechanicalmt-merits:1.Changeinmchlm【】】.PolymeT,2001,42:5661—5667.[3】ClochardMC,beJ,LdonA,ela1.Tailoringbulkand¨}如耐ting0fpay(acrylicacid)inelectron-irrⅡlleledPVDF[J].Polymer,2004.45:8683—8694.【4】WangXiaobmg。
LuoXin。
WartsXinfen8.Study∞blcrAsofthermoplastic舯1删h¨eandaliphatiepdyeeler:morpholo口。
dleolo目/。
md—0p州∞∞moistureVapO。
Ftnneablefilms[J】.蹦ylIlTcdng,2005.24:18—24.[5】WingXieodong,LeoXin。
ApolMnetwm'k州*thereto-phisticpolⅥu曲al"andelhylenc-pmpylcne-dieneelassc%erviameltblending:啪rphn【o盯,m钟II丑n沁dpIop硎髑。
alIdThe01嚼7[J].EmP。
lmJ,2004,411:2391—2399.[6】PaIanivehiK,SivaramanP.ReddyMD.StudiesⅫthermoplasticpolpmth∞etoughedpoly(butyle.e*唧M‰)blends[J】.P0lmTeeting,2002。
21:345—351.(7】hQ}州,}妇d%・H∞∞如ME.M㈣koc飘Ex叫mngdieabnommllyK曲flowactivationenergyafnl啊加pla击cp凸lyurc-tl|¨目[J】.polymer.2003,44:3309-3318.【下转第172页}1722007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5CaCO。
种类对PVC注塑制品性能的影响注塑机的加料段至喷嘴的温度依次为160、170、180、190、190。
C。
对分别加入15份超细重质CaCO:。
和普通重质CaCO,o的PVC混合料进行注射成型试验。
试验发现,舔加超细重质CaCO,的PVC混合料所制得的阀门管件外观优于添加普通重质CaCO,时的制品。
添加量达到15份时,添加普通重质CaCO,的制品表面出现花斑且加工困难,而超细重质CaCO,,在添加量为25份时仍然能加工成型且表面质量较好,未出现花斑等缺陷。
2.6扫描电镜分析图4、图5示出PVC/普通重质CaCO。
,、PVC/超细重质CaCO,混合料试样断口的扫描电镜(SEM)照片。
由图4、图5可以看出,与普通重质CaCO,:相比,超细重质CaCO。
,在PVC树脂中均匀分散且与基体树脂结合得更加紧密,而普通重质CaCO。
,的粒径较大且与基体树脂的结合很差,有较大的缝隙。
3结论(1)粒径为2ttm的超细重质CaCO,在PVC树脂中的分散和与PVC树脂的粘结合性均优于普通重质CaC03,。
(2)添加超细重质CaCO,。
的PVC材料的流变性能优于添加普通重质CaCO,时的流变性能,加工能耗降低。
(3)添加份数相同时,添加超细重质CaCO,,的国4Pvc/普通重质CaCO,混合料试样断rl的SEM照片图5PVC/超细重质CaC0。
,馄合料试样断口的SEM照片PVC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添加普通重质CnCO。
时的力学性能。
(4)在PVC阀门注塑制品中,与添加普通重质CaC03相比,添加2灿m超细重质CaC030时的PVC材料所制得的阀门管件外观较优,且未出现花斑、加工困难等问题。
参考立献【I]李恩军.刚性粒子增韧机理研究进展[J】.上海氧碱化工.2004(5)}18—22.[2]胡圣飞.纳米级CaC03粒子对PVC增韧增强研究【M]//黄锐.王旭.李忠明.纳米塑料.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2:245—249.APPLICATIONOFPVCMODⅡⅡEDBYHYPERFINECaCo。
INVALVEFrITINGChenH∞.WangHuo(仉咖iinDehaoSciences&TechnologyDevelopmentCo.Lid,Ti蛆jin300457,ch蛔)ChaffChengzhi,GaoYang,HciYi.WangYah(Ti蚰jinDehaoUhra-micmaNewMaterialsCo.Lid.%鲫jin300457,China).ABSTRACTInthispaper,acarefulstudywascarriedOtltbothonthehyperfineCac仉(its90%particulatediameterlessthan2ttm)and011generalCaCO,.usingintheCaCO。
,/PVCblendingsystem.c0珥哪edwiththegeneralCaCO,,,thehyperfinecaco|118deddemadvantage.硼lenappendingthe8∞epercent,themechanicscapabilityofthehyperfineCaO丑WaObetterthanthef;emor-dCaCO,.Havingtheflai'nemechanicscapability,tllelVperfineCsCO,couldbeappendedmo陀.KEYWORDShypeffmeCaCO,,PVC,蛳cctlonfiring,mechanicalproperties●●●●●■■●H’●H’■-‘●}■-●Ho●H…o●■o●1…■…忡…“忡………o●—…■’●……o●●~●H‘●_●●●l上接第166页)[8]YueMz,ChlanKS.Mechanicalpr.’pjmBandmorphologyofthemophmle州p劬mehstomer诎h叫(vlnylideneflum'ide)bhnds[J】.JApPIPolymSci,1996,60{597—603.【9]LuQiwei.1ioyeTR.MaooakoCW.Reazti*ityd∞ⅡITnⅢrune-涮则Pswithumtllan8;mfxtclsforreactivecompatibilizatlonofn.ⅢpI∞Hcpd”耐I∞eMends[Jj.JPolymSciPareA:PolymChem.2002。
柏:2310—2328.[10】LuQiwei,MacoskoCW-HonionJ.Compmihilizedblendsofthermopl枷c叫p劬m(PUR_T)andP0llypropylene[J】.Macmmo|Symp.2003,198:221—232.[11】LuOlwei.MacmkoCW,HondonJ-Meltaminmionofp0】卯m—eⅢ[j]jP01yIlIsciPart^:Pd严cllm,2005,43}4217—4232增容剂对PVDF/PUR-T共混体系性能与形态的影响作者:马海瑛, 黎婵, 杨宇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本文链接:/Conference_6390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