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
分粥故事体现的管理真谛
管理的真谛是什么?
管理的真谛是责、权、利的统一。
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责权利统一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要兼顾公司利益、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缺乏责任,就会像推选德高者分粥一样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公平合理分粥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合理分粥就会积极性下降,分粥的满意度极低。
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现在,管理从工人为主的现场管理方式开始向知识经济的方向进行大幅转变,垂直管理向横向管理发展,人的行为方式更加不可用计件或计时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果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责、权、利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事事都在等着上级领导的安排,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不是有效、流畅的运转,即使管理者天天在公司里转悠,公司也完不成任务,绩效也不会高。
反之,如果公司建立了这个明确责权利的体系,并且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企业的管理会更加有效。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2009-06-26 22:45:39)转载标签:y理论分粥的故事效益原则成本效益阿克顿财经文/开心言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
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
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
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
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
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
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
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的启发,读罢不禁令人掩卷遐思。
有人用它来分析公权滥用的腐败问题,也有人用它来分析社会制度,但它更多的是以管理小故事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分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这些分粥的方法吧!二、无监督下的权力滥用前三种方案都是由某一人来独自掌管分粥事宜,这个手握大权的分粥人可以是大家指定的,可以是后来替换的,也可以是由制度规定轮流担当的,甚至是群众选举的“德高望重”的,但是,不管哪一种产生方式,都带来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分粥人就会给自己分配更多。
分粥的故事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自私之心使人们彼此伤害)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个人品德靠不住)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掣肘太多使决策低效)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决策层和执行层分离且轮值)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从此,每次分粥,都充斥着抱怨指责甚至谩骂,而每个人都在轮到自己分粥的时候都理直气壮地玩这一手,甚至经常,第一个取粥的人会去提醒分粥的人别忘了“规矩”……
别急,这一组的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呢。
后来,终于有一个人认定这其中的弊端,于是在一次自己分粥的时候,恢复每碗都一样多的分法。能猜到结果么?
【尾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名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著名格言,被写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世史书上,与其他众多复杂深刻的“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越来越深入地领悟、解读和践行着。而“分粥故事”出现至今,不到二百年,有幸得到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中国人的评判和践行,时间就更短了。
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分粥故事管理学启示
从《分粥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管理学上的启示。
下面从个人能力、团队合作和
管理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能力
在故事中,李三给了两个孩子不同的任务,小明要去打井,小华要去做饭。
孩子们都
很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终李三由于认为小明的打井难度大,因此给了他更多的粥。
这告诉我们,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如果能发挥出来,就能更好地
完成任务。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感恩和赞赏,短板不一定是错,给予一些鼓励和肯定会更好。
二、团队合作
故事中,李三和两个孩子形成了一支小团队,合作共赢。
小明打井,小华做饭。
两个
任务相辅相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个人的努力都不能够让结果最优化。
因此,在团
队中,要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管理思维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三将粥分配得非常公平,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小明打井的难
度和付出。
这就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的实际情况
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取得最优化的结果。
管理者还需要学会给予鼓励和支持,
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
从分粥中看团队管理在团队管理中,分粥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
分粥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团队成员,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这种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从分粥的角度探讨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
一、什么是分粥分粥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方式,源自于古代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主持人会将热粥倒入碗里,然后按照礼仪规定的次序依次分发给客人。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一份公平的份量,确保了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现代的团队管理中,分粥被引申为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团队成员,以达到公平、平等和高效的目标。
二、分粥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性1. 公平性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通过分粥的方式分配资源,可以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平等地获得资源和机会,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感到不公平。
2. 激励团队成员分粥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资源和机会,这就鼓励了团队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从而推动整个团队向前发展。
3. 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分粥的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团队成员将会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并愿意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
4. 提升工作效率分粥可以帮助团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冲突。
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团队成员将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
三、实践中的分粥技巧1. 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作为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兴趣和需求。
只有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才能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建立明确的分配规则分粥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避免主观性和偏见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将资源和机会分配给最需要的团队成员,确保公平和公正。
3. 及时沟通和反馈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反馈。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分配策略,使分粥更加合理和高效。
分粥制度的启示
分粥制度的启示社会总是由各种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必然存在共同利益与矛盾,处理这些矛盾最文明的办法是制定群体成员都认可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制度。
下面这个经典案例在管理学界广为传诵,或许对您有所启示。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
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
大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
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有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现代经济学是这样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
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企业创新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的意义是,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制度优化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七个人分粥的管理道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比如粥)平均分给多个人。
如果有七个人需要分一碗粥,管理粥的分配就至关重要。
以下是七人分粥的一些管理道理。
1. 确定清晰的目标和规则:在开始分粥之前,需要明确目标,即每个人应该获得相等的一份粥。
同时,制定一套公平的规则,确保粥的分配过程公正透明。
2. 考虑特殊需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偏好都不同。
有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粥,有些人可能对某种配料过敏。
了解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并在分配时进行相应的考虑。
3. 使用公平的分配方法:有多种公平的分配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轮流分配的方法,每个人依次取一小口粥,直到粥分完。
也可以采用让每个人分配特定的几勺粥的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确保每个人获得均等的机会。
4. 保持透明:在分粥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透明度,让每个人能够看到粥的分配过程。
这样可以避免不公平和偏好的产生,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
5. 监督和纠正: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可能会发生错误或者不公平的情况。
因此,需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确保粥的分配过程没有偏差。
如果发现有不公正或错误的情况,应立即进行纠正,以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待遇。
6. 学会妥协:有时候可能会发生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比如粥不够分给每个人一份,或者某个人需要更多的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会妥协和协商,以找到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
7. 倾听和关心:在粥的分配过程中,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关心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更好地管理粥的分配过程。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管理道理,可以有效地管理七人分粥的过程,确保公平公正的分配。
这些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资源的管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公平和和谐的分配体系。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管理道理
七人分粥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管理寓言,其中蕴含了一些管理道理。
以下是一些与管理相关的道理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来:
1.公平与平等:管理者应该注重公平和平等的原则,确保资源的
合理分配。
在故事中,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相同的粥份,这展示了公平和平等的管理原则。
2.激励与奖励:管理者应该激励员工,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在故事中,那些主动帮助他人的人得到了额外的奖励,这表明激励和奖励对于员工的积极表现和合作精神是重要的。
3.团队合作:故事中的七人需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分粥,这强调
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4.问题解决与决策:故事中的情景需要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以解决分配粥的问题。
管理者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5.倾听与沟通: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需求,并与他们进
行有效的沟通。
在故事中,管理者通过倾听和询问的方式了解了员工的意愿,从而做出了更好的决策。
6.适度的权力与控制:管理者需要行使适度的权力和控制,以确
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员工的秩序。
在故事中,管理者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了适度的控制,以维持秩序和公平。
这些管理道理可以从七人分粥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帮助管理者更
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实际的管理情境中。
它们强调了公平、团队合作、激励、问题解决和有效沟通等重要的管理原则。
从和尚分粥中可悟出的管理之道
从和尚分粥中可悟出的管理之道和尚天天喝粥,天天要分粥。
日子久了,和尚们有意见了: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用了多种方法也没能解决人人平等的分配问题。
最后决定,沙弥烧好粥后由比丘们轮值分粥,但你多我少的局面依旧天天轮回。
这天,新主持要改变这种不公平局面,邀请了寺里三位高僧出招。
第一位法净说:“在于测量,先测量每个僧人所用碗之大小,再测量每次所用之粥的厚薄与多少,最后测量轮值分粥的僧人是否心如止水。
”第二位智平说:“僧人之心,如不如止水,其修为测也难矣。
应该是教而化也,使之明白公平意义,批判以权谋私的分粥者,逐渐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境界和习惯,才是根本办法。
”第三位惠叶说:“仍由比丘们轮流分粥,只是需改变两点:一是分粥者最后取粥,二是和尚们的饭碗每次统一领取使用。
”新主持深悟这三计:法净爱技术,智平爱教化,惠叶爱管理控制。
终极之法,当属智平提出的培养高尚境界和习惯,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至于法净的技术,它无法测量人心,看来不可高估僧人之心性;采取惠叶的控制管理之法,那僧人们又究竟修为什么?看来决策天天做,可天天难做。
做决策,对于企业家和各级主管们来说,几乎是每天必须面对的。
无论是日常行为还是突发事件,管理者所从事的每一件工作都离不开决策。
可以说,在世界未被完全量化或者公式化之前,决策将一直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一个管理者时刻都保持敏锐的观察性,并及时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决策,确实勉为其难,就是对拥有绝对决策权的经营者本身来说,也常常是一筹莫展。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话说有一企业家,随着事业发展,手下人马日增,人多嘴杂主意多,逢事必争个不分高下。
企业家不知听谁的好,根本无法做出决策,企业运行陷入瘫痪。
企业家郁郁寡欢,整日闭门看报学经。
这日,见报上介绍一个新产品,名曰决策机,立即买来一台,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这一来,凡有需决策之事,他就进小黑屋叮叮当当的按几下机器,便起身答复行或不行。
管理学小故事:分粥制度
管理小故事:分粥制度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锅粥,量少,吃不饱。
于是,他们商量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喝粥问题。
最后,大家提出了多种分粥制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分粥人。
但是换来换去,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
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要忍饥挨饿。
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腐败和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
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保持基本公平,但不久有些人为了多分得粥而千方百计讨好他,于是,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最终导致不公平。
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这种方法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互相扯皮,分粥速度极慢,每次分配完毕,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班分粥,但是同时规定,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拿粥。
结果,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几乎都是一样多。
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碗里的粥量不同,那么,留给他的那碗肯定是最少的。
所以,他要尽可能做到每碗一样多。
同样的七个人,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分配制度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
同时也告诉我们,合理的管理制度要兼顾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利益统一起来。
管理与创新之分粥的故事
箱:
费用支付方式
❖ 购书时请将费用划拨至任何一个账户:
开户名称
余姚市健峰 管理技术培训学校
开户银行
中行余姚远东支行
账号
3597 5833 1549
上海浦发银行宁波分行余姚支行 9406 0155 2600 0042 9
2012健峰粉丝团精彩互动电子报主題
分粥的故事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 三人的分 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 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 全是凉的。
分粥的故事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 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 完后拿剩下的最后 一碗。为了 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 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 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日子越过越好。
管理智慧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 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 ,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
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 利益 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 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管理智慧
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 ,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 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 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 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书籍推荐
《看漫画学管理》 内容摘要
本书由健峰叶董事长与王德雄老师共 同编著,整合了作者20多年辅导工厂 的经验与心得,针对基层员工的普遍 特征,这本书借用生活化、故事化、 漫画的方式,将管理方法浓缩成漫画 ,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读者对管理的兴 趣,共分43篇,漫画51幅,都是一些 非常实用的管理技巧及概念,浅显易 懂,尤其适合基层干部及员工阅读。
卓质之道:从寺庙和尚分粥故事论企业五种力量相生相克关系
卓质之道:从寺庙和尚分粥故事论企业五种力量相生相克关系很多人都读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个寺庙中有七个和尚,需要每天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
于是有人提议说,选举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于是又有人提议,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
但是很快大家又发现,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寺庙再次改进了分粥方法,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制度至关紧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秀的制度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使企业良性运转。
没有制度或者恶劣的制度,则容易导致腐败、资源浪费。
卓质管理咨询公司认为,这些都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我们试着这样思考:这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呢?我们不妨做如下假设:假设1:僧多粥少如果僧多粥少,这个寺庙发生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这样判断:这个寺庙很困难,困难到和尚们丢掉了应该有“友爱”、“怜悯”,弃“老、弱、病、残、幼”而不顾,大家都在关注不能少得粥(利益)。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企业产品运营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促进制度的产生和形态,决定了企业文化和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假设2:僧少粥多如果僧多粥少,这个寺庙仍然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决定者人的行为选择。
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这个寺庙主持过于“贪婪”,本来可分之粥很多,但用于和尚分配的太少,导致了可分之粥少而僧多的情况;二、这个寺庙的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粥)分配要绝对平均,而不是基于贡献和需要,在这种文化下才促生了在僧少粥多的情况下制定而确保平均分配的制度。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也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很多讲制度的人或专家,都喜欢用分粥的故事来说制度的力量。
我也是个制度建设者、倡导者和半个研究者,随个流,也说说分粥故事的制度启示。
一、分粥故事(一)故事来源综合网络和书籍上的信息,分粥故事大致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外国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一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述的。
从两人的生卒年代看,应该是阿克顿讲述在先,后为罗尔斯引用,有文献也是这么说的。
但阿克顿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讲的或在哪本书哪个章节讲的,无从查证;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也没有查到这个故事。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管理故事或所谓的“名言”都找不到其出处,与严谨的论文期刊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百度百科对罗尔斯介绍如下: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1951年发表《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式的纲要》。
此后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并潜心构筑一种理性性质的正义理论,陆续发表了《作为公正的正义》(1958)、《宪法的自由和正义的观念》(1963)、《正义感》(1963)、《非暴力反抗的辩护》(1966)、《分配的正义》(1967)、《分配的正义:一些补充》(1968)等文。
在此期间,罗尔斯着手撰写《正义论》一书,前后三易其稿,终成20世纪下半叶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于1971年正式出版发行,旋即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
由于第一版的《正义论》封面为绿色,当时一些哈佛的学子以“绿魔”来形容这本书的影响力。
据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71年,全球共有约5000余部论著专门对其研究讨论。
除此以外,罗尔斯的著作还包括《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8)、《道德哲学讲演录》(2000)、《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001)等。
管理者要采用合适的分配制度:公平地分粥的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管理者要采用合适的分配制度:公平地分粥的故事
滕州有几年连续大旱,有座寺庙马上就没粮食吃了——整年颗粒无收,乡民都逃荒去了,谁还会来参神拜佛!
拍拍仅有的一袋米,老和尚决定日后数着米粒下锅,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难题:怎样分粥。
是啊,大家都想不饿,可是僧多粥少,如何分才最公平呢?
为了不让大家埋怨自己掌权偏心,老和尚就想用抓阄的形式选出分粥之人,每天选一个。
但是一周下来,所有人都发现他们仅有一天会吃饱,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一看这个办法行不通,大家就都建议由老和尚来分,毕竟他德高望重,修行高深。
但是被温饱所逼,强权很自然地就滋生了腐败。
一时间,大家皆挖空心思去奉承、接近老和尚,甚至还有人暗地里贿赂,搞得整个寺院里乌烟瘴气的。
不得已,大家只能开会再讨论解决方案,最后一致通过组成分粥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
可是到开饭时,两组委员会经常大肆扯皮,相互指责不公,搞得每次吃饭时粥都是凉的。
经过多次实验,大家终于找出一个方法:首先把粥盛到碗里,然后分给大家,但分粥的人要等所有人挑完后拿剩下的一碗。
这样,为了不让自己拿到最少的,每人都会尽量分得平均一些。
这个方法实施之后,寺庙里一下子和谐起来了,和尚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即使打点小嘴仗,也总会在拿粥吃的一瞬间化解开来了。
不同的分配制度,肯定会生出不同的风气,既然腐败因特权而来,那就想办法把这特权分配给所有人。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分公平、公正的事,但尽量保持公平还是可能的。
分粥理论,激励管理
分粥理论,激励管理
在肯定人的利己性的前提下要把一桶粥平等地分给五个人。
方法一是选其中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结果是一人喝饱四人挨饿;方法之二是选一人分另选一人监督,结果是二人喝饱三人挨饿;方法之三是一人分粥四人到场监督,结果粥还没分完就哄抢起来;方法之四、方法之五……
依照这个思路似乎永远无法做到公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一个人平等地分到粥喝呢?有,选定一个人分、一个人监督,让其余的人先端粥而让负责分粥和监督的最后端粥就行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发生呢?其实这件事有两个环节,分粥和端粥,分粥是谋划策略即“谋”,端粥是执行落实可谓之为“断”,由不同的人掌握这两个环节的主动权,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谋断分离。
分粥理论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领导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
必躬亲要有效得多。
就像分粥一样,很多事情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一时还没有想到。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七个人住在一起喝一桶粥粥不够的道理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七个人住在一起喝一桶粥粥不够的道理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
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白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常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日子越过越好。
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
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
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管理者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
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
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
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
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
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
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
分粥的启示
分粥的启示从前有六个和尚,朝夕住在一起,每天分食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按人数轮流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差不多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然而,权力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三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推诿下来,粥吃到嘴里时,全是凉的。
最后,一个聪明人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吃剩下的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的最少,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如果不均,也只能认了最少的一份。
大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小团体一团和气。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
解决的方法就是最后一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
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
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
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
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
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
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从“分粥制度”中学管理
从“分粥制度”中学管理引言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面向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许多人将管理定义为组织、协调和控制资源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例子中学习到管理的重要性和技巧。
其中一个有趣且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分粥制度”。
什么是“分粥制度”“分粥制度”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管理制度,它在整齐有序地分配资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皇帝为了保证贫困人民能够得到粮食,便实行了这一制度。
根据“分粥制度”,国家会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和贡献来分配粮食。
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配给份额,通过这种方式,公平公正地分配粮食,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同时,这一制度也提供了一种管理资源的方法,使得能够平衡资源之间的分配。
从“分粥制度”中学到的管理技巧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关于“分粥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
在管理中,公平公正的资源分配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如果资源分配不公平,不仅会产生不满,还会导致组织的不稳定。
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公平地分配资源。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贡献来确定资源分配的依据,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透明的制度和流程,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到资源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平衡资源的分配在“分粥制度”中,资源的分配是基于每个人的需求和贡献来进行的,这样可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同样,在管理中,平衡资源的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组织中,不同资源的需求和供应是不平衡的,因此需要管理者来进行合理的配置。
我们需要考虑每个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团队或组织的整体目标,来决定如何分配各种资源。
通过平衡资源的分配,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组织的需求,提高效率和绩效。
建立透明的制度和流程“分粥制度”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分配,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建立了透明的制度和流程。
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和理解这一制度的运行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遵循规则和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给了我们三个启示: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
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
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不错,这三条是构建公平、高效企业管理的要素。
但如何才能做到?一、好的体制、好的机制、好的制度靠人制定正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论管理本质中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在管理实践中“知道”与“做到”是两码事。
启示中说:“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让谋划者尽心谋划,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建立“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
做到这些靠的是人。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直接影响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看法,这些都会影响他的判断。
如果是决策者会直接影响他的决策。
管理企业靠的是人,靠的是层级落实,靠的是各级管理者的品质。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管理人员的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管理是否成功”。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各级管理者的品质是关键。
自上而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行为方式是其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体现。
体现在其作出的大小决策上,下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是执行者,他只能看眼色行事。
有一句管理名言说得好:再好的计划也不如一个正确的决策。
正如启示总结说:“企业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
“理”是什么?是“理念”,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德”为先的理念,讲诚信,承担社会责任有高尚、远大目标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党的十七大确定和胡总书记始终强调的用人政策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行”非常重要,有才无德是“歪才、坏才”,建立不了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即便有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遇到机会也会闯大祸,犯大错。
所谓: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深刻认识人性、正确对待人性德鲁克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写到:“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三类:资本、人力、时间,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就是人力”。
应重视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满足人们对责任、诱导、参与、激励、报酬、领导、地位及职能的各方面要求。
人力作为资源,作为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用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好的制度去给他动力、给他激励。
干部作风的转变、落实民生问题其原动力从哪里来?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来,能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以人为本”会由衷而发,使人发挥出超出其本身价值的能量,这是资本和时间无法做到的。
作为人有很强的自利性,在问题或利益面前总是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或不考虑他人。
作为管理者不能回避,更要正确对待这一问题。
应充分利用人的这一特质来调动其工作的意愿,激励其奋发向上。
不能以楷模、标兵、先进、典型等特殊人物的思想水平、工作态度和道德水准来要求广大的普通人。
人为的拔高道德标准来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
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制度建立结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制度创新的经济。
张利先生在他的《新营销》一书说:“好的制度能够让魔鬼变成天使,坏的制度能够让天使变成魔鬼”。
企业的普通员工是没有权利和能力去破坏制度的,制度往往是被制度的制定者破坏的。
一个问题的发生,其根源往往不在表象,哪痛治哪,哪痒挠哪,治标不治本。
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平时谈企业管理,说的最多的是执行力问题,而忽略了制度本身的问题,执行力不好其根源很可能是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三、选好人、用好人并不是深刻认识了人性,正确对待了人性,有了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企业就进入良性轨道了。
选好人、用好人,也就是识人善用才能贯彻落实。
亨利.法约尔早在一百年前在他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说过:“对于管理者而言,其职位越高对其专业水平的要求越低,而对其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对专业技术人员而言正好相反”。
在中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行政级别是一个人有进步或给予奖励的重要手段。
十八大当选的二百多位中央委员大多为文科出身,这一变化说明这一点已有所改变。
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经典理论:一个是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是指: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一个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被提拔到管理岗位,而脚色错位。
对一个组织、企业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另一个是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企业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四、企业战略是根本,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好的结果从结构中来,好的结构从战略中来,好的战略从使命中来。
很多人误将战略目标当企业战略,喊一句口号就是有企业战略了。
何学林教授在他的《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一书开篇讲道:“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战略性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
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战略环节,最大的误区是战略误区,最需要转变的是对战略的偏见,最缺乏的能力是制定正确战略的能力,最应当提高的是战略管理水平”。
对一个企业而言,犯了战略性错误是致命的。
细节性错误是可以纠正的。
战略决策的失误加上强有力的执行力,只能使企业走向更快的覆灭境地。
因此,战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1、要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战略态势进行分析;2、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愿景、使命,确定发展目标;3、要进行战略评估,选择和制定;4、进行战略执行;5、进行战略控制、反馈和调整。
一句话战略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塑造独特经营模式,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完成目标实现使命的过程。
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战略态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愿景、使命,确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就是战略规划的过程。
愿景、使命明确的是一个企业存在于社会中所扮演的脚色,承担的社会责任。
愿景、使命构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上下凝心聚力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从思想和行为上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之间的高度认同,通过价值观的统一激发员工主动提升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团结、和谐、稳定发展整体的源动力。
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同卓越的企业家、科学的管理相结合,并被广大职工所认同、所接受,不仅成为企业的无形的精神支柱、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活力,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德鲁克说:“对于人,氧气、水和食物是必须的,可人活着难道就仅仅是为了氧气、水和食物吗?”。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利润是必须的,但绝不是目标。
利润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求自然而然的结果。
本末不能倒置。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分解,五年计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采用合适的竞争策略,打造独特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竞争优势。
有了好的、正确的使命、愿景,才会有为实现使命和愿景的体制和机制,用可衡量的工作标准和考核激励制度去实现目标,两手抓,两手硬。
为拥有相同梦想与价值观的人构建一个愉快的工作场所,让企业成为他们实现人生梦想的理想地方,力求使企业成为客户、员工、股东以及我们的社会多赢的共同体,大家共存共赢,共享繁荣和谐。
把业绩作为体现社会价值、提升企业价值和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点。
全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向心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企业有了活力就会有实力,有了活力和实力,魅力是自然而然的体现。
科学的体制,合理的机制,好的制度才可能实现。
附: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
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日子越过越好。
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
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
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企业管理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
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
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
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启示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
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