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参照物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所假定的不动物体。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通常选择方便研究的物体。

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会导致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1:在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在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情况下,观察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看到乙汽车向后退去,乙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有三种:①未动;②向东运动,但速度不如甲汽车快;③向西运动。

解释___《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___看一千河”可以分为两句来解释。

第一句表示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表示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2.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三种: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的方法;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的方法;⑶比较百米赛跑运动员和万米运动员的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快慢不变,沿着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m/s。

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

直接测量工具为速度计。

练:在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秒、13.7秒、13.9秒。

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

1)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使用更精密的仪器。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力的计算等内容。

1.运动的描述:(1)位置: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用Δx表示。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

2.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或重力,用Fg表示。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3)弹力: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e表示。

(4)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时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物体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用Fs和Fd表示。

3.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两种方法。

(2)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平行于物体表面和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两个分力。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也称为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都满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法则。

5.动力学:(1)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物质属性,用m表示。

(2) 动量:物体运动的属性,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七章运动和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七章运动和力一、力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作用叫做力。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物体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在手中两个较小的鸡蛋对手的压力约1N。

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N。

4、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运动方向改变、运动快慢改变)。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测量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拉杆、刻度盘、指针、外壳等。

2、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

(或者说,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跟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3、测力计的使用(1)、测量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进行校正或记下数值。

(2)、测量时对测力计拉杆施力要沿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取哪条刻度线的值。

(4)、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三、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一些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正方形、球等,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做重垂线。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同一地点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质量的比是一个定值,一般取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用g表示,即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第七章--力-运动和力(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课一体化资源

第七章--力-运动和力(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课一体化资源

第七章 力 运动和力一、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就是受力物体.(2物体.(3(4)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 3.力的作用效果:(1 (2注意:两者只要有一个改变或同时改变,都叫运动状态的改变.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虽然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在时刻改变,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2)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二、弹簧测力计5.弹力(1.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2)产生条件:(36.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或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3)使用:a.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③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b.使用时①测力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拉力方向平行,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擦.且要使弹簧测力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其示数=整刻度值+后面的小格数×最小分度值.(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口诀:认分度、看量程、先调零;要顺拉、勿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若未调零就使用,则要用读出来的示数减去未调零时指针所对应的示数.③弹簧测力计特殊情况下的判断.三、重力7..(注:地球表面及附近注意:对重力的理解①的大小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①重力是非接触力,空中的飞机也受到重力的作用.8..9.其中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g10.1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注意:对重心的理解①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①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①一般来说,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就越稳定.12.常见的物体的重力:①普通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 N;②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5 N;③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 N.四、运动和力13.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2(3)假如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的运动将不受影响,远地运动下去.14.牛顿第一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2状态.注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一切物体”表明该定律适用于任何物体.①“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理想情况下物体不受力,实际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①该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的运动规律.(3.注意: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能仅根据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变化来判断力的大小或变化.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要看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受到的是非平衡力.15.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影响因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3)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①踢出的足球在空中飞行;②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③锤头松了,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其套牢;④车启动时,人会向后仰,紧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⑤用“拍打法”除去衣服上的灰尘;⑥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⑦汽车紧急刹车时,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⑧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4)惯性的利用与防范惯性的利用: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要助跑.惯性的防范:安全带、公交车上的扶手.五、二力平衡16衡状态.17.二力平衡的条件(1(2(3(418.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根据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ab .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a b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力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1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六、摩擦力 20.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就叫静摩擦力. (2)大小:总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拉力、推力、重力等).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注意: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相同.例如,人走路时脚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一定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21.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2(3.(4.(5)增大有益的摩擦:a..b.粉、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煤渣.c.变滚动为滑动。

运动和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或方向。

- 使物体发生形变。

3.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产生的阻力。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电动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的力。

- 磁力:磁性物质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

- 分力:一个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动量守恒定律- 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7.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8. 功率与功-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功: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所做的工作。

9. 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圆周路径运动。

- 向心力: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指向圆心。

10. 相对论效应- 经典力学在高速运动(接近光速)和强引力场中不再适用,需要使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

以上是运动和力的基本知识点概述,这些知识点构成了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

掌握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现象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机械系统、分析运动问题以及预测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行为。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拥有物质性:力不可以走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不是先有施力物体 , 后有受力物体(2)力拥有相互性:一个力老是关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丈量。

(3)力拥有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成效: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依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依据成效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依据成效命名的,不一样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一样。

二、重力定义:因为遇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周边的物体都遇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可以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余地点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 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一样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一样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此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能否还受其余力也没关系。

③在办理物理问题时,一般以为在地球周边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余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平均。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平均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平均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立。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第七章 《运动和力》课堂笔记

第七章  《运动和力》课堂笔记

第七章 运动和力§7.1 力一、力1.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符号:F3.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表示1.力的图示:沿着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画一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图略)2.力的示意图:(作图略)§7.2 力的测量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1)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指针、刻度板、弹簧 挂钩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 (2) 调:校零(进行调整或记下零误差);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3)测量:不能超过量程;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 (4)读数:读数=挂钩受力。

§7.3 重力一、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2.重垂线的应用:a.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b. 水平仪 三、 重力的大小 1.测量工具:测力计力的作用效果 动 运动 止 静止动快慢改变 动方向改变 拍变形 子被拉弯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3.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测量工具:测力计和天平方案与表格钩码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0. 1 1 100.2 2 100.3 3 100.4 4 10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2.公式:G=mg g=9.8牛/千克(1) g是一个常数为9.8 N/Kg , 地球上各个地方g一般不同A.g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B.g随纬度增大而增大(2) g= 9.8 N/Kg 物理意义: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三、重力的作用点:1.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2.外形规则,质量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几何中心3.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通过悬挂法找到4.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5.重力的图示§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 -F2|二力反向方向:与较大力同向§7.5 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7.6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接触面上.4.滑动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测量工具:测力计(3).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4).测量方法: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木块,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总结归纳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当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发生位置变化时,我们就说该物体在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3. 运动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等类型。

4. 运动的规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力决定的。

二、力的性质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2. 力的性质力的性质包括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合成和分解;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作用方式包括挤压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内力和外力、重力和电磁力、正交力和切向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即F=ma,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凡作用必有反作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对其也将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四、重力和摩擦力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被称为重量。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它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过程,也是物体发生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过程。

运动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它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

2. 运动的描述根据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规律,可以对运动进行描述。

常见的描述方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方式,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做曲线轨迹的运动。

4. 运动的规律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为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5. 运动的应用运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工程、交通、体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设计各种运动装置,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力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的作用,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力的性质力有多种性质,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等。

力的大小可以用标量表示,而力的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则需要用矢量来描述。

3.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包括重力、静电力、磁力等。

4.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来确定,常见的力的测量方式包括弹簧测力计、天平测力计等。

通过对力的测量,可以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为力的应用提供依据。

5. 力的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一原理在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对于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知识梳理总结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知识梳理总结

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伽利略斜面实验: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就减小的越,若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根据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大量的基础上,通过而抽象概括著名的牛顿牛顿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到底是保持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根据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去判断。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运动。

3.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反之,如果物体的发生了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或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称定律5.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有关,与是否受力,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

惯性不是力。

知识点2: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跟的方向相同,用字母表示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跟的方向相同,用字母表示知识点3:力的平衡1.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辨析:平衡力: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作用在物体上;相互作用力: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作用在物体上;重要实验实验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明利用下面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每次让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然后分别在水平的毛巾面、棉布面和木板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1)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2)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的摩擦力的作用(3)分析三幅图可得: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的越(4)推理:若水平面阻力为零,小车将做运动,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法,以前学过的探究实验时也运到运用到此方法(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6)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②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没有意义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7)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 能转化为能,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能转化为能实验二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图中定滑轮的作用是,实验时小明在左盘中放入质量大的砝码,在右盘中放入质量小的砝码,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于是他把木块换成小车,并选择较(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实验桌面,继续完成实验。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到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二、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可以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这样的线段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
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

(决定大小因素—质量)(3)怎样分析惯性现象:①确定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物体的哪个部分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运动状态(静止或运动)③哪个物体或物体哪个部分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变化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第二节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力的合成: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3)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①两个力同方向时: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即:F合=F1+F2②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即:F合=F1-F2。

第三节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是力的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并且在同一直线。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时,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3(4)力和运动关系1)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3)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①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②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③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下面是对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详细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弹力等内容。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形状的物理量。

3.质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位置和质量。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运动和力的基本规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2.加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3.质量的影响:相同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4.施力的物体受力反作用。

例如:走路时我们脚用力踩地面,地面也会反作用给我们相同大小的力。

5.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合力即可求解。

四、常见的力1.弹力:两个物体接触,彼此之间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接触表面的法线方向成反方向。

符号为-F。

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符号为Fg=mg。

3.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引力: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产生的吸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中阐述得更详细。

5.空气阻力:物体在气体中运动时由于空气对物体的阻力。

五、力的性质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作用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因此加速度也可能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 力”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 力”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必背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其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 力的性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须涉及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包括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微小的。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四、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 (按一定比例)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五、弹力1. 弹性的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 塑性的定义: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

3.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 常见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等。

5.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其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六、重力1. 重力的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近似指向地心),应用有重垂线、水平仪等。

4.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

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七、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与运动、压强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与运动、压强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梳理一、基本知识: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包括运动快慢(速度)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

(2)改变物体的形状与大小。

(形变)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照样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只是用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形变。

3.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理想实验法,即实验+推理的方法。

采用同样方法的还有: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中要让滑块从斜面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让滑块在斜面底部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大。

(推理:如果滑块足够光滑,滑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等其它任何情况都无关,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

惯性不是力,不能与力比较大小,也不能说受到惯性或惯性力、或惯性作用,只能说由于惯性或具有惯性。

6.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的。

(这叫做等效替代法)7.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二力合力的大小范围:︱F1-F2︳≤F合≤F1+F28.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可以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以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以等于其中一个分力,也可以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出现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一个巴掌啪不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运动和静止)。

3、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他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三要素+刻度+数值)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方向和作用点(用于受力分析)5、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例如:划船、喷气式飞机等。

二、弹力和力的测量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两者区别:外力撤去后能否自动恢复原状。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理解:①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范围内。

②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指向平衡位置;绳:指向绳的收缩方向)。

③弹力是性质力,常见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性很好的钢质弹簧、挂钩、提环、指针和刻度板。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①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

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③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伸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⑤测量时,所测的力不要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

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注意:把弹簧秤倒过来使用会产生什么影响?(竖直方向、水平方向)3、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原理】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一、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三、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 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5、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一、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二、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三、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
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注意杆的不同。

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

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

四、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

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3)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五、编外
*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
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
若F>F1>Fsinθ有两组解
若F<Fsinθ无解
(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

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

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Fx=F1x+F2x+F3x+……;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这是处理多个作用下物体平衡物体的好办法,以后会常常用到。

(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