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论点

合集下载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硬译”的方法论,在与梁实秋的辩论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鲁迅的观点绝不是反对“信”和“顺”,相反,他强调需要兼顾两者。

只有当“信”和“顺”不能兼得时,才“宁信而不顺”。

原因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说的“不顺”是容忍一些不顺,而不是刻意保留,以便把翻译装进不同的句法。

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永恒的,有的会从“坏”变成“好”,有的最终会因为“坏”而被淘汰,被踢走。

关于翻译的名言

关于翻译的名言

关于翻译的名言1. "翻译是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 - 托马斯·贝尔奈特2. "真正的翻译是打开桥梁而不是砌墙。

" - 约翰·博斯科3. "翻译能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互相了解和沟通。

" - 费迪南德·德·索索尔4. "翻译是将一个人的思想转化成另一个人的思想。

" - 孔子5. "翻译是通过语言把世界连接在一起。

" - 罗伯特·弗罗斯特6. "每一次翻译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

" - 法兰兹·卡夫卡7. "翻译是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以便共享知识和智慧。

" -斯蒂芬·霍金8. "翻译是诗歌、艺术和音乐的结合。

" - 威廉·巴特勒·叶芝9. "翻译是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工具。

" - 东尼·莫里森10. "翻译是打开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其他文化的美丽和深度。

" - 泰戈尔11. "翻译是契合不同文化的神奇魔法。

" - 彼得·尼科尔12. "翻译是通过语言摆脱包容性的枷锁。

" - 尤金·波特曼13. "翻译是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语言表达。

" - 约翰·肖尔斯14. "翻译是使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得以流传的力量。

" - 乔治·斯坦纳15. "翻译是文化的挖掘者和编织者。

" - 约鲁·奥斯塔尔16. "翻译是使世界更加紧密、和谐的重要纽带。

" - 尼尔·盖曼17. "翻译者是思想和文字之间的中间人。

" - 亚历山大·拉马斯18. "翻译是传达思想的方式,而非字面的转译。

翻译理论名家

翻译理论名家

严复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雅—雅言。

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才能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注重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及翻译质量。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专门知识。

鲁迅鲁迅强调直译,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传递。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即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傅雷傅雷在翻译上的主张有以下四点: 1.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 2.译笔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4.“化为我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林语堂(1)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立论的依据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翻译文本为文学文本, 也就是他说的艺术文; (3) 林语堂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 对原文(原作者) 的责任, 对译文读者的责任, 对艺术的责任, 并明确地把它们同翻译标准联系在一起, 这在我国先前的译论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科; (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 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 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 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部分重要西方翻译理论家及理论和观点

部分重要西方翻译理论家及理论和观点

部分重要西方翻译理论家及理论和观点部分重要西方翻译理论家及理论和观点一、古代1. 西塞罗:“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2. 昆体良:“与原作竞争”;3. 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4. 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二、中世纪5. 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6. 但丁:“文学不可译”论;三、文艺复兴时期7. 伊拉斯谟: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8. 路德: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9. 多雷: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四、17至19世纪10. 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11. 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12. 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13. 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14. 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区分;15. 阿诺德:“评判原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16. 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五、20世纪17. 费道罗夫: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18. 雅各布森:“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19. 列维:“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20. 加切奇拉泽:“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21. 弗斯、卡特福德: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22. 奈达:“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应对等论”;23. 穆南:翻译理论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观;24. 霍姆斯:“翻译研究学科论”;25. 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26. 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27. 弗米尔、赖斯、诺德:翻译须为目的服务;28. 纽伯特:“翻译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29. 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把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解释过程的释意观;30. 图里:“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观;31. 韦努狄:“译者在译文中必须有形可见”的“异化翻译主张”;32. 哈蒂姆:“翻译必须重话语、语篇分析”的观点;33. 赫曼斯:“文本由译者操纵”;34. 鲁宾逊:“轮到译者‘主事’的译者中心论;35. 低地国家:“出声思维记录”等各式各样的翻译实证研究方法。

国外名家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国外名家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国外名家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
费奥多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中明确指出,文艺翻译确有其特点,应突出其美学方面,但是文学形象是语言手段创造的,也必须用另一种语言的手段来传达,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是基础。

苏联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家卡什金谈到文学翻译时也指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做到“三忠于”,即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

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

此外,卡什金还提了第四个“忠于”,要对原作进行严格限定的、缜密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发挥译者的创作个性。

为此,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富于创造性的翻译,才算得上是崇高的艺术”。

同样,美国的文学翻译家琼·帕里斯在《翻译与创造》一文中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认为画家要有自己的笔法和色彩的特点才能成为艺术家。

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是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它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活动。

这和另一位翻译家卡恩·罗思的观点非常相似:文学翻译是一种彻底的再创作,即先分解原文的语言成分,再用新的语言重新组合。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The first period:(1903---1919)•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In 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于风格:译者的任务在于在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原作是细致说理的,译文也细致说理;原作是高举想象之翼的,译文也高举想象之翼。
诗是否可译:绝大多数思想可译,不易翻译的是原作的气氛,或者说力量。
怎样译诗:译诗须像诗……要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意境、情调;格律要大致如原诗……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形象要直译。
(1)必须精通德语——口头语和标准语,另外还要知道一些德国人的生活;
(2)不仅要精通德语,而且还要精通英语;
(3)富有表现力的德语应该用富有表现力的英语来表达,必须使用最好的词汇,鑫创造的德文名词要求创造相应的信的英文名词。
费道罗夫
(1)翻译的确切性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在修辞作用上与原文的完全一致。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信”与“顺”不应对立起来,“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名家翻译理念及其译作评析文学翻译论文

名家翻译理念及其译作评析文学翻译论文

名家翻译理念及其译作评析文学翻译论文一、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世界知名的文人、学者和翻译家,兼用中英文写作。

其英文作品比中文作品更具影响力,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对英文的精通,足以让英语为母语的人钦佩汗颜。

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林语堂先生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English speaking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1](P65)由此可见,林氏英文及汉译英作品,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The Importance ofLiving (《生活的艺术》),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 utang (《英译浮生六记》),及The Importance of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等深受美国人的欢迎和追捧是情理之中的。

郭著章等在《翻译名家研究》一书中曾有注释“《中国古文小品选译》, 1960年美国克利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出版(指的是陶渊明等人著的古文小品)”[2](P101)。

据此,本文分析的林译《桃花源记》应出自《中国古文小品选译》。

二、对林译《桃花源记》“创造性叛逆”的关注(一)“创造性叛逆”简介“创造性叛逆”( creative treason) ,也称“创造性背离”。

此词最早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尔皮,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曾云:“如果愿意承认翻译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那么,那个使人大为恼火的翻译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

翻译技巧名家翻名句

翻译技巧名家翻名句

单句篇(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天演论.译立言》1. 原文: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译文:世事皆利弊并存。

赏析:原句结构比较特殊("It is ... that ..."),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有好处、有坏处,在引申一步就是成了上面的译句。

林佩耵在《中英对译技巧》一书中(第68页)还给了几个相同结构的英文句子。

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有人指出。

市面上见到的翻译作品,有好多都带有因理解不正确而产生的低级错误,“信”都谈不上还妄谈什么“达”和“雅”!初学翻译的朋友,在理解原文上当不遗余力。

2.原文:Their language was almost unrestrained by any motive of prudence.译文:他们几乎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全然不考虑什么谨慎不谨慎。

赏析:如果硬译,译文势必成了“他们的言论几乎不受任何深思熟虑的动机的约束”。

译者本其译,化其滞,将原句一拆为二,充分运用相关翻译技巧,译文忠实、通顺。

3.原文: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se virtue.译文:先谋生而后修身。

(钱钟书译)赏析:原句是祈使句,译句也传达出了训导的意味。

用“谋生”来译“Get a livelihood",用“修身”来译“practise virtue",可谓精当。

巧的是,原句七个词,译句也是七个汉字。

4.原文:I enjoy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water.译文:我喜爱那洁净的暖风吹拂在我的皮肤上使我陶然欲醉,也喜爱那清亮的流水把我的身体托浮在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论点|崔启亮: "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的华丽转身
来源:译世界作者:崔启亮时间:10/29
语言服务行业国际国内盛事频频:10月15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在北京成立,10月16日,第29届LocWorld本地化大会在美国硅谷举行,10月17日首届翻译技术与语言资产管理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

11月10日,TEKOM技术传播世界大会即将在德国开幕……。

业界探讨和交流日益进深,凸显"语言服务产业"以一种新兴的姿态正在悄然崛起,语言服务行业在各行各业中"润物细无声",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与重视。

尽管语言服务属于一个新生行业,且发展还较为粗放,但是"语言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历经数10年的发展,语言服务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大数据、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基础上,正在发生从传统的翻译服务到全方位的语言服务的行业转换。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催生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服务无处不在的时代正在开启,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Common Sense Advisory(CS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随着语言服务行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全球语言服务的分类与市场比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口笔译服务在整体行业中的份额占比已经缩减至56.1%,网页翻译(On-site interpreting)、软件本地化、电话口译(Telephone interpreting)、网站全球化(Website globalization)、多语言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创意翻译(Transcreation)等新兴业务正在迅猛发展,日益占据更多的市占份额。

事实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晓勇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概念,2010年中国译协举办的行业研讨会就被命名为"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
动语言服务研讨会",近期的行业研讨会上,业界人士也都意识到行业的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变。

那么,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语言服务行业"是"语言产业"的一个分支。

贺宏志在《语言产业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语言产业"定义: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行业。

语言产业涵盖范围的分为语言能力(围绕语言能力的习得、维护和评测,语言培训、语言康复、语言能力评测)、语言内容(对语言内容进行整理、复制、组合、翻译、创新等,包括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创意、语言艺术等)、语言处理(利用软件、硬件和设备对语言进行存储、书写、传递、显示、复制、识别、理解等,包括字库、输入法、文字处理软件、字符识别、语言识别等)几个方面。

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各种机构互相依从的生态链,由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技术写作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研究和咨询服务等将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翻译技术和语言服务正在以一种相互促进、循环共生的态势,在工程制造、法律、多媒体与娱乐、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与能源、金融财经、教育与电子学习、生命科学、旅游休闲、商业服务、信息与通讯等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言服务是从翻译服务发展衍生而来的,如何看待语言服务与翻译服务之间的关系呢?首先,从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是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其次,从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不是翻译服务的转向,而是翻译服务的扩展。

从翻译服务到语言服务,不是翻译服务的颠覆,而是翻译服务的创新。

再次,翻译服务是语言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语言服务包括更多的内容和形式。

名家论点| 王华树:实现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的循环共生
来源:译世界作者:王华树时间:10/19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贡献者,数据信息以几何级的速度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跨语言交流需求的日益增长促进着语言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

当前有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翻译技术会对译者和翻译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传统翻译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在语言服务行业的框架下来讨论技术,并不是要弱化或抛弃翻译本体。

从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Common Sense Advisory(CSA)和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发布的权威数据可以看到,语言服务和翻译技术是并行增长的,他们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技术的驱动促进语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呈现全球化、产业化、多元化、信息化、流程化、协作化、职业化的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翻译无处不在,出现了"泛在翻译",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做翻译,同时也随时随地都会被翻译影响。

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从传统纸质到电子文本,从线性到非线性超文本,甚而佛教的信仰者们都已经融合了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开发了"能诵经的机器人"。

从古到今,人类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效率越来越高。

技术的演进促使翻译格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如此繁杂的格式是传统的手工翻译模式无法处理的,必须借助现代的翻译技术。

此外,这些格式实际上是现代社会超文本的载体。

可以说,超文本是传统翻译学尚未探讨的研究课题。

超文本的研究会给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现代翻译技术发展迅猛,当我们高校在谈论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否可行的时候,职业翻译早已经进入了运用;当我们在讨论机器翻译技术是否可用的时候,领先的国际化企业已经在深入应用了。

由此可见校企差距,这是当前翻译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14年,微软的机器翻译已经嵌入了Skype,从技术层面实现了跨语言的实时沟通。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拍照翻译、扫描翻译、语音识别翻译,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这大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跨语言交际。

多媒体翻译是当前语言服务的一个急速增长领域,中译语通科技推出的字幕通,可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自动识别时间轴,切分字幕,翻译字幕,合成字幕,引领多媒体翻译技术的创新。

不仅如此,云翻译协作模式的兴起(国外:Wordbee、XTM、memSource,国内:译马网等)使得译员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语言服务。

Fackbook和Twitter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多语本地化翻译,Translia、Transifex、Yeeyan等网站运营模式的成功,体现了众包的价值,开启了翻译模式的创新窗口。

在新的业态下,译者的主体在发生变化,在翻译协作中的每个环节有各种角色参与翻译项目。

时代语境的变化,翻译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超越文本标准的局限。

翻译服务的标准不能仅仅针对语言和文本层面,还需考虑语言服务产品的各个要素、产品生产规格、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结果等各个方面。

最近发布的ISO 17100翻译服务标准就是翻译标准的一大进步。

我们反思一下,技术的发展到底改变了什么?翻译的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人机交互的翻译是未来翻译的主流模式,这是不是翻译?翻译的对象是否发生了变化?翻译产品是否发生了变化?翻译流程、翻译方式、翻译标准、翻译研究、翻译教育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翻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理念必须转变。

接下来我们看看翻译教学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现在国内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还相对单一,应该向更加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开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

在新的时代,语言服务人才多元化,我们不仅要培养翻译,还要培养项目管理人员、术语管理、技术写作人员等多种类型的语言服务人才,以适应现代语言服务发展的需求。

据了解,利莫瑞克、蒙特雷、UCL、利兹等国外知名高校都不仅仅教翻译,他们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了翻译技能、翻译技术、翻译管理等相关课程。

现代译者的翻译素养应该包括快速学习、信息素养、翻译工具、专业知识、市场管理、职业道德等。

中国翻译协会推出的LSCAT人才能力评估体系也包括笔译、口译、翻译技术、翻译管理等四个方面。

这方面,北大MTI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全面,包括:翻译技能、翻译技术、语言服务管理等内容。

时代在发生变化,高校的翻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最后引用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国内翻译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普及工作之中。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