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合集下载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土地适宜级
适宜纲(S):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临界(勉强)适宜S3。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
不适宜纲 (N):当前不适宜类N1;
永久不适宜类N2。
(三)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如水分亏缺、侵蚀
危害等)。
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表 示。如S2m , S2n,等,但 S1 没有适宜亚级。 亚级的数量尽量少,限制因素尽量少(尽量只 用一个字母)。
达性。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 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1,潜力级(8个)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根据土地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的土地划 限 制 放牧 耕作 土 地 野 生 性 分为八个潜力级; 与 潜 力 动物 林业 高 度
既进行过学科综合研究,又要建立综合观点。
(三)土地评价方法 1,定性方法 2,定量方法 A,层次分析方法(AHP法) B,回归分析法
C,聚类分析法
D,多元分析法 E,模糊数学方法
二、土地评价因子 土地潜力和适宜性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 区位条件。 1,地形:海拔、坡度、坡长、坡位和坡向等。 2 ,气象气候:辐射、温度、降水、蒸发、风速、雪、雹等。 3,水分状况:地下水埋深、有无泉水、洪涝频率等。 4,土壤:E=RKLSCP 5 ,区位: 位置(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市场等)和通
(四)土地适宜单元
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等差异。 其对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五)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取决于评价范围。范围小,则深度深。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地球表层形成和演化的规律,探讨地球自然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各个领域。

首先,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的构成和特征。

它研究地球的地壳构造、地貌形态、土壤类型等,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质和地貌演化过程。

同时,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水体系统。

它研究地球上的江河湖泊、湿地和海洋,探讨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在研究水体系统的过程中,自然地理学还关注水质和水污染问题,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生物系统。

它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动物种类和生物地理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野外考察和样品收集,获取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等信息。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或飞机获取地球表层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

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发展,为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同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考试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注重应用研究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与土地类型(第5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与土地类型(第5章)

各分支学科间相互关系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 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 的各类产品;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规划、计 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三、土地科学的发展历程
1、土地科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产,科学管理服务。
4. 我国土地研究动态
首先,介绍苏联景观学理论、苏联伊萨钦科体系,在此基 础上开展了小区域的土地类型研究和大比例尺的制图工作。
大规模深入开展是在1978年以后,在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 划会议上,正式把土地资源研究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1979年,又把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1/100万土地资 源图、1/100万土地利用图列为国家重点课题。
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⑷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 ,人类生产劳动
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3.归纳概念
概念——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征。
土地——是一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本质概括。
非概念的理由:土地空间范围已隐含在自然地理综合体 中,三度空间可略去;历史产物—是形成过程,不属 于事物本身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资源—多用途也不 属于事物本质的特征,属非概念部分。
2、土地概念表述上的差异: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和近地面层,包括气候、地貌、土壤 、植被和水文,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环境 综合体。( 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 (2)土地应该被认为是土地表面在某一点的整个垂直剖面, 从空间环境直至下伏的地层,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与其有关的 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澳〕克里斯钦Christian,1963) 。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

第八章土地评价重点:土地评价方法论难点:土地评价系统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土地分类与分等)是两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土地类型划分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而土地评价又是土地类型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土地评价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

土地两重性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目前或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土地。

强调:能为人类所用①现在能用②现在不能用,但将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用,如石灰岩粗骨土低山地。

注意:将来不能用的不是土地资源广义的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如农业用地、工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土地资源——农林牧用地。

2.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地质量好坏。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土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土地资源不是指土地这个客观自然体,而是指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用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评价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天然环境
人为环境 (区别:地理环境与人类环境)(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 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 近似以赤道为轴线,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 3)由于陆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往 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
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 1)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陆地:反射率 2)大洋辐射平衡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而陆地常偏离甚 至呈闭合环:下垫面。 辐射平衡值(R)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被用作划分地表 热量带的指标。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一)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1,系统论:
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整体大于部分 的总和。
2,用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A,三分法:三个组织水平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一、分层结构(垂直方向上)
原因: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 自然界的分层结构不具有严格的几何意义:层界面不平 整、层厚不一致、不可能大面积连续分布。
二、渗透结构(垂直方向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 -回复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 -回复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回复1. 什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演变和变化过程。

它涵盖了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综合分析地球自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

地表地貌研究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气候系统研究揭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水资源研究关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下水和河流等,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地球生态系统研究探讨地球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圈的结构与功能等。

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等。

实地调查观测是通过野外勘验和采集样本数据来收集地理信息和探索地表地貌、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航空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大范围、多时期的地理信息,用于研究和监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GIS分析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整合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工具,可以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数学模型建立将自然过程以数学方式表达,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是什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的演化史和自然灾害的成因,为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绪论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3)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4)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①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b.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c.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②地理大发现:“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③古代地理学的特点:a.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①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代表作:《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②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①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资料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

4. 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5. 土地评价: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自然地带大多不能横贯大陆,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变型。

1. 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 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3. 周期性节律: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4. 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5. 土地分等: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

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6. 地区性:在一定的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3. 旋回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4.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地理综合体沿确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2、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四种形式: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巨型构造体系引起的分异。

3、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三种形式:热力分带、海陆分异、地表形态的起伏分化。

4、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一般特性主要有:分层性,渗透性,地域性。

5、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个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总体。

6、大陆水平地带性:在大陆纬度地带性及非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应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性。

主要表现形式:经向式、纬向式、斜交式。

7、大陆干湿地带性:大陆上随海陆格局而产生的干湿分异。

8、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9、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纬度地带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等级序列: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州)。

10、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现代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类型由一种属性向另一种属性转变的过程。

11、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作指导,按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的程度进行逐级划分或合并,并建立相应的等级系统。

主要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

一般的区划方法有:顺序划分和逐级合并。

12、带段性:非地带性单位内部的地带性分异。

13、省性:是地带性单位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

14、土地类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对同一级别的不同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15、土地类型结构:指某一区域,同一级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质量对比关系。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美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等级系统是: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综合自然地理学4.分解

综合自然地理学4.分解

(4)由超地段和亚地方组成的地方;
(5)由亚地方组成的地方。
3,地方的特征:
A,它是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 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土地分级中是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 大的基本土地单位。
B,其内部具有复区(复域)特点,这是与前个低级土地单位 的重要差别。
C,其范围内的水运动、固体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等过程 不具有共同的方向,这是与地段的重要差别。
每一期地文期地形面常相当于一定级别的土地单位
5,强烈侵蚀作用形成的正负地貌明显交替和破碎地貌 的影响
根据小气候划分地块是困难的。
4,各组成成分的分布区大小与地块的联系
A,各自然地理成分最小基本单位的分布区大小一 致,应该划分为一个地块;不一致,应则可能分为 几个地块。
B,在分布区一致的情况下划分地块,不能简单采 用各成分最小单位分布区地块叠置的方法,而应从 分异因素入手进行相关分析,按一定步骤来划分。
波雷诺夫的三个单元景观:地貌和化学元素迁移。
残积处境、水上处境和水下处境。
地貌的最小单位是地貌面,它至少应有坡
度和坡向两个条件相同。
2,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植被和土壤难以作为划界标志。 根据地貌面和岩性土质等所构成的各种处境划分地 块仍属最可靠和简单的办法。
3,水文和气候的最小单位
应根据排水条件的差别来区分其最小单位。土壤水 分一致的范围,排水条件应相同,这一点可作为划 分地块的参考标志。
如:沙质地面 →废弃河床(天然堤)→沙丘带
阶面(坎)→阶地→冲沟→小河谷(再出现阶地)
地块
地段
地方
二、地方的复杂性
1,西方学者的观点
简单土地系统、复杂土地系统、复合土地系统。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共36页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共36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Leabharlann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综合自然地理

综合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综合体。

2.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到外因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现象。

3.空间异指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是空间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5.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7.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可以按土地的现状或按改良后状况加以考虑。

9.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指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20.自然地理环境稳定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自我调节机制对外界变动或认为干扰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加以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力图恢复原貌,维持稳定的机能。

25.景观:是发生上最一致的自然区域,无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并且存在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与量对比关系。

26.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结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及景观空间形式或景观空间格局。

27.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了部门自然地理学位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述其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

研究内容:○1区域地理综合考察○2自然地理区划○3土地类型研究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5即使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 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 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 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 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丘麓相。
相(立地、地块)的特征
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 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 分类和分等
提纲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与制图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
属于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的研究 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生产
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 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 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点,而不从属于其 中任何一个单独要素,它是地表表层历史发展的 产物
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即自上而下或水 平移动或停滞积聚等共同性,这是与高级土地分 级单位的重要区别
限区的划分
正负初级地貌形态交替分布以及阶梯状 地貌的情况下对限区形成的作用最为明 显
划分限区时,除了以地貌形态作为根据 外,还应考虑基质及其差异导致的排水 条件、湿润状况、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
关于地貌部位不同学者的观点
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岩性、土质的差异是相分异的重要因素和确定界线 的重要标志。地貌部位、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和间 接气候条件等决定的处境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
只发育一个土壤变种、定居一个植被群丛,一个指 变种个体和群丛个体,是个体单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土地评价

➢ ②土地适宜类
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对土地农、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共分9个土地适宜类: 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 、宜农牧、宜林牧、 宜农林牧、宜其它用途、不宜利用的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中分适宜S、不适宜N
➢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
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 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
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 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 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
➢ ③土地资源等
在土地适宜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 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各土地适 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质量高低划分, 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
如:宜农土地
➢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 产生的背景:由于各国有各国的评价系统,同
一国家的评价系统不同,使资料和成果难以交流, 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召开多次会议,目的是通过 国际讨论、制定一个统一规范式的评价体系。
1972年,FAO在瓦格宁根召开的农业土地评价 专家会议讨论了建立统一评价体系的问题。
1975年1月,FAO在罗马召开会议制订了《土地 评价纲要》。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 宜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制 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水 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若 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 元五级划分,即五级分类系统(也有人称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性。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 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1,潜力级(8个)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根据土地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的土地划 限 制 放牧 耕作 土 地 野 生 性 分为八个潜力级; 与 潜 力 动物 林业 高 度
(一)土地评价的对象
目前有四种情况。(土地类型、土壤发生类型、农业地 貌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 以全面反映土地综合特征的土地类型作为其评价对象。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土地的适宜性:指在土地属性不致恶化或退化的 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种利用方式的广度, 也指它对各种利用方式适宜的程度。 土地限制性:指在某些限制性因素作用下,土地 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进行不合理利用非但不能获 得高效益,反而将导致不良后果。
危 险 性 增 大 , 选 择 的 自 由 与 适 宜 性 减 少
级 1 2 3 4 5 6 7 8
有限
中等
集约Βιβλιοθήκη 有限中等集约
集约
2,潜力亚级(4个)
根据潜力级内的限制性和危险性划分: 限制性有永久性与暂时性限制。 四种限制性类型:e:侵蚀; w:水分;
s:表层土壤;
c:气候条件。 除气候因素外,侵蚀、水分、表层土壤等限制因素均可予 以改良或局部改良。
(二)土地适宜级
适宜纲(S):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临界(勉强)适宜S3。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
不适宜纲 (N):当前不适宜类N1;
永久不适宜类N2。
(三)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如水分亏缺、侵蚀
危害等)。
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表 示。如S2m , S2n,等,但 S1 没有适宜亚级。 亚级的数量尽量少,限制因素尽量少(尽量只 用一个字母)。
第六章
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评价方法论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 土地质量指标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 第六节 城市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评价方法论
土地评价: 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
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 价。
一、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和方法
土地质量的评价需要针对某一种土地利用功能与 类型,目前主要针对农业生产。 重点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与保护中可以应用到人 工生态系统的那些方面。 土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
陈传康:(五等)
2,《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 11 个土地潜力区, 8 个质量等,土地限制型 10 种 类型5级)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针对某种土地利用而进行。
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1976)
(一)土地适宜纲
适宜(S)纲或不适宜(N)纲
好地:适宜性大、限制性小。反之亦然。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好地:投入少,效益高。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通过比较得出多项综合评价。
4,可持续利用原则
注意保护土地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使其在利 用后不致退化。
5,因地制宜原则
既考虑自然条件,也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土地开发项目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
(1)要求的匹配;
比较土地适宜等级的指标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具体条件。
(2)环境影响; 评价中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持久的,应长期 维持而不致造成环境退化或恶化。 土地利用的变化往往给环境带来某种程度的不 利影响。 (3)社会经济分析:边际效益分析——投入产出 关系、价格与成本、信贷需求等。
(4)实地验证:抽样验证。
二、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1,宜胶地评价。 余显芳:海南岛(集中在“南四县”:乐东、 崖县、保亭、陵水)
2,宜柑橘地评价。
徐樵利:湖北宜昌县
3,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倪绍祥: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毛竹和茶 叶)
第四节 土地质量指标
土地质量指标(LQIs)始于1994年。 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国际进展 1,土地质量及其指标 土地质量 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 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B,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限制; C ,同一潜力级的土地尽管其限制程度相似,但限 制性因素的种类不一定相同; D ,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 进行专门的投入产出分析。
E ,假定在中等经营管理水平上评定土地的潜力级;
F ,评价时不考虑市场的远近,道路存在与否及道
二、中国土地潜力评价案例 1,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价
(四)土地适宜单元
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等差异。 其对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五)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取决于评价范围。范围小,则深度深。
2,参评因素; 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因素。 适宜于单目标的土地资源评价,而不适宜于多目标的土地资 源评价。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A,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B,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A,评价之初确定土地利用种类; 土地大类调查 B,评价之初大体描述,评价过程中再修改和调整。
3,潜力单元:
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 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同一潜力单元的土地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和林木;
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办法;
相近的生产潜力。
4,评价规则
A ,归属于某一潜力级的土地,不仅有相当于这一 级的利用潜力,而且也具有低于这一级的其他所有潜 力级的利用潜力。
既进行过学科综合研究,又要建立综合观点。
(三)土地评价方法 1,定性方法 2,定量方法 A,层次分析方法(AHP法) B,回归分析法
C,聚类分析法
D,多元分析法 E,模糊数学方法
二、土地评价因子 土地潜力和适宜性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 区位条件。 1,地形:海拔、坡度、坡长、坡位和坡向等。 2 ,气象气候:辐射、温度、降水、蒸发、风速、雪、雹等。 3,水分状况:地下水埋深、有无泉水、洪涝频率等。 4,土壤:E=RKLSCP 5 ,区位: 位置(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市场等)和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