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2章--2.1--2.1.2--应用创新演练

合集下载

第1部分 第一章 12 123 应用创新演练

第1部分  第一章  12  123  应用创新演练

1.关于斜二测画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x ′轴,长度不变B .原图形中平行于y 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y ′轴,长度变为原来的12C .在画与直角坐标系xOy 对应的坐标系x ′O ′y ′时,∠x ′O ′y ′必须是45°D .在画直观图时,由于选轴的不同,所得的直观图可能不同答案:C2.如图所示为某一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此平面图形可能是下图中的( )解析:由直观图知,原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为梯形,且梯形两腰不能与底垂直.答案:A3.建立坐标系,得到两个正三角形ABC 的直观图不是全等三角形的一组是( )解析: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 轴(或在x 轴上)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 轴(或在y 轴上)的线段长减半.在C 中,第一个图中,AB 不变,高减半,第二个图中,AB 减半,高不变,因此两三角形(直观图)不全等.答案:C4.如图所示的正方形O ′A ′B ′C ′的边长为1 cm ,它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原图形的周长是( )A .6 cmB .8 cmC .(2+32) cmD .(2+23) cm解析:直观图中,O ′B ′=2,原图形中OC =AB =(22)2+12=3,OA =BC =1,∴原图形的周长是2×(3+1)=8.答案:B5.如图,水平放置的△ABC 的斜二测直观图是图中的△A ′B ′C ′,已知A ′C ′=6,B ′C ′=4,则AB 边的实际长度是________.解析:易知AC ⊥BC ,且AC =6,BC =8,∴AB 应为Rt △ABC 的斜边,故AB =AC 2+BC 2=10.答案:106.如图所示为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ABCO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的坐标为(2,2),则在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正方形的直观图中,顶点B ′到x ′轴的距离为________.解析:画出该正方形的直观图,则易得点B ′到x ′轴的距离等于点A ′到x ′轴的距离d ,而O ′A ′=12OA =1,∠C ′O ′A ′=45°,所以d =22O ′A ′=22. 答案:22 7.如图所示,△ABC 中,AC =10 cm ,边AC 上的高BD =10 cm ,求其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解:画x ′轴,y ′轴,两轴交于点O ′,使∠x ′O ′y ′=45°,作△ABC 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则其底边A ′C ′=AC =10 cm ,B ′D ′=12BD =5 cm , 故△A ′B ′C ′的高为22B ′D ′=522cm ,所以S△A′B′C′=12×10×522=2522(cm2).故直观图的面积为2522cm2.8.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底面边长为4 cm,高为3 cm的正四棱锥(底面是正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正射影是底面中心的棱锥)的直观图.解:(1)作水平放置的正方形的直观图ABCD,使∠BAD=45°,AB=4 cm,AD=2 cm.(2)过O作z′轴,使∠x′O′z′=90°,在z′轴上截取O′S=3 cm.(3)连接SA,SB,SC,SD,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图形就是所求的正四棱锥的直观图.。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每章讲稿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每章讲稿

第一章:概述1.1 介绍TRIZ的起源和发展历程TRIZ是由苏联发明家格里戈里·阿尔托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创新方法。

TRIZ起源于苏联科技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扩展到国际范围内。

TRIZ的全称是“理论解决发明问题”,其提出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技术创新、问题解决等领域,被誉为“创新之母”。

1.2 TRIZ的基本理念和原则TRIZ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其基本原则包括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深入了解问题的发展规律,发现和利用问题中的矛盾,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等。

TRIZ提出了40个发明原理和39个技术矛盾解决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

第二章:TRIZ的应用领域2.1 产品设计TRIZ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产品的矛盾和问题,运用TRIZ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效率。

2.2 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领域,TRIZ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的规律,发现和解决技术矛盾,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2.3 问题解决TRIZ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矛盾和发展趋势,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第三章:TRIZ的核心技术3.1 矛盾矩阵TRIZ方法中的矛盾矩阵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

通过矛盾矩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矛盾本质,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3.2 发明原理TRIZ提出了40个发明原理,这些原理是整理出来的大量创新范例的总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规律,启发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

3.3 技术矛盾解决原则TRIZ还提出了39个技术矛盾解决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技术矛盾的本质,找到解决技术矛盾的具体方法,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四章:TRIZ的案例分析4.1 苹果公司的创新苹果公司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企业,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运用TRIZ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

第1部分 第2章 2.2 2.2.2 向量的减法

第1部分   第2章   2.2   2.2.2   向量的减法
返回
5.将本例中条件变为“BA=a,BC =b,CA=c”, 作向量 a+b-c,并求其模.
解:如图:a+b= BA+BC =BD, ∴a+b-c= BD-CA . 作 BE =CA,所以 a+b-c= ED, 且| ED|=|a+b-c|=2.
返回
[例 3] 如图,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OA=a,OB=b,OC =c,试用 a,b, c 表示向量OD. [思路点拨] 寻找图中已知向量与所要表示的向量之间 的关系,然后利用向量的加法或减法来解决. [精解详析] 如图所示,因为OA=a,OB=b,OC =c, 又 BC =OC -OB=c-b, AD=OD-OA=OD-a, 又 BC = AD,所以 c-b=OD-a,则OD=a-b+c.
返回
[例 2] 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等于 1,AB= a, BC =b, AC =c,试作向量 a-b+c,并求出它的模.
[思路点拨] 可先作a-b,再与c求和.
返回
[精解详析] 延长 AB 至 F,使| AB|=| BF |, 连结 CF,由于 BF = AB=a,
∴CF =a-b. a-b+c=CF + AC = AC +CF = AF . 则 AF 即为所求,如图所示. 且| AF |=2| AB|=2.
返回
法二:( AB-CD)-( AC -BD) =( AB- AC )+(BD-CD) =CB+( DC - DB) =CB+ BC =0. 法三:在平面上取一点 O,则 AB=OB-OA, ( AB-CD)-( AC -BD) =(OB-OA)-(OD-OC )-(OC -OA)+(OD-OB) =OB-OA-OD+OC -OC +OA+OD-OB=0.
返回
6. 如图,四边形 ABCD 中, AB=a, AD=b,BC =c,则 DC =________(用 a,b,c 表示). 解析: DC = DA+ AB+BC =-b+a+c=a-b+c. 答案:a-b+c

应急演练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应急演练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必要对传统的应急演练模式进行创新。

以下是一份应急演练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二、创新目标1. 提高演练的实战性和有效性,使演练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参演人员的应对能力。

2. 降低演练成本,提高演练的普及率,实现应急演练的常态化。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演练方式,提高演练的科技含量。

三、创新方案1. 创新演练内容(1)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演练科目,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2)模拟真实场景,使参演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应急事件,提高应对能力。

(3)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意识。

2. 创新演练形式(1)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练,充分利用互联网、VR、AR等新技术,实现远程参与、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2)组织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演练,提高参演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

(3)引入“以案代练”模式,将应急演练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演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创新演练组织(1)建立应急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设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指挥、调度和评估工作。

(3)成立参演队伍,明确各参演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4. 创新演练评估(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评估。

(2)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演练方案,提高演练质量。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创新方案,明确创新目标和具体措施。

2. 开展试点演练,验证创新方案的有效性。

3. 逐步推广创新方案,实现应急演练的全面创新。

4. 加强培训,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技能和演练水平。

5.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应急演练的常态化开展。

五、预期效果通过创新应急演练模式,有望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第一章 §3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章  §3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章§3 应用创新演练1.给出下列命题:①存在实数x>1,使x2>1;②全等三角形必相似;③有些相似三角形全等;④至少有一个实数a,使ax2-ax+1=0的根为负数,其中,特称命题的个数为()A.1B.2[来源:]C.3 D.4解析:①③④中均含存在量词,为特称命题.②为全称命题.答案:C2.(2019·安徽高考)命题“存在实数x,使x>1”的否定是()[来源:]A.对任意实数x,都有x>1 B.不存在实数x,使x≤1C.对任意实数x,都有x≤1 D.存在实数x,使x≤1解析:利用特称命题的否定为全称命题可知,原命题的否定为:对于任意的实数x,都有解析:①④为全称命题;②③为特称命题;①②③为真命题;④为假命题.[来源:1ZXXK]答案:C5.下列命题中全称命题是__________;特称命题是________.[来源:1ZXXK]①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②有两个角是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正数的平方根不等于0;[来源:]④至少有一个正整数是偶数.解析:①③是全称命题,②④是特称命题.答案:①③②④6.命题p“存在x∈R,使x2+2x+5=0”的否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命题p的否定为________命题(填“真”“假”).解析:命题的否定为:对任意x∈R,都有x2+2x+5≠0.即指方程x2+2x+5=0无实根,为真命题.答案:对任意x∈R,都有x2+2x+5≠0真7.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1)有的四边形没有外接圆;(2)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被8整除的数能被4整除.解:(1)命题的否定:所有的四边形都有外接圆,是假命题.(2)命题的否定:任一个梯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平分,是真命题.[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3)命题的否定:存在一个数能被8整除,但不能被4整除,是假命题.8.(1)若命题“对于任意实数x,不等式sin x+cos x>m恒成立”是真命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命题“存在实数x,使不等式sin x+cos x >m 有解”是真命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1)令y =sin x +cos x ,x ∈R ,∵y =sin x +cos x =2sin ⎝ ⎛⎭⎪⎪⎫x +π4≥-2, 又∵任意x ∈R ,sin x +cos x >m 恒成立, ∴只要m <-2即可.∴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2).(2)令y =sin x +cos x ,x ∈R ,[来源:学&科&网]∵y =sin x +cos x =2sin ⎝⎛⎭⎪⎪⎫x +π4∈[-2,2].又∵存在x ∈R ,使sin x +cos x >m 有解,[来源:1ZXXK]∴只要m <2即可,∴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2).。

第1部分 第一章 13 132 应用创新演练

第1部分  第一章  13  132  应用创新演练

1.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分别是3、4、5,且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22π B .252π C .50π D .200π解析: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32+42+52=52,球的半径为r ,则2r =52,∴r =522,∴S 表=4πr 2=50π.答案:C2.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这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A .2∶3B .4∶9 C.2∶ 3D.8∶27 解析:设两个球的半径分别为r 1,r 2,则V 1V 2=r 31r 32=827. ∴r 1r 2=23,S 1S 2=r 21r 22=49. 答案:B3.(2011·湖南高考)设下图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9π+42B .36π+18 C.92π+12 D.92π+18 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球体和一个长方体的组合体.其中,V 球=43π·(32)3=9π2,V 长方体=2×3×3=18.所以V 总=92π+18. 答案:D4.如果一个球的外切圆锥的高是这个球的半径的3倍,则圆锥的侧面面积和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A .4∶3B .3∶1C .3∶2D .9∶4解析:作轴截面如图,则PO =2OD ,∠CPB =30°,CB =33PC =3r ,PB =23r ,圆锥侧面积S 1=6πr 2,球的面积S 2=4πr 2,S 1∶S 2=3∶2.答案:C5.已知OA 为球O 的半径,过OA 的中点M 且垂直于OA 的平面截球面得到圆M .若圆M 的面积为3π,则球O 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圆M 的半径r =3,又球心到圆M 的距离为R 2,由勾股定理得R 2=r 2+(R 2)2,R =2,则球的表面积为16π. 答案:16π6.如下图,一个底面半径为R 的圆柱形量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放入一个半径为r 的实心铁球,球被水淹没,高度恰好升高r ,则R r =________.解析:放入量杯中一铁球后水恰好升高r ,∴V 球=πR 2·r .∵V 球=43πr 3,∴πR 2·r =43πr 3.∴R r =233. 答案:2337.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m).(1)求该几何体的表面积;(2)求该几何体的体积.解: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的下部是棱长为2 m 的正方体,上部是半径为1 m 的半球.(1)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 =12×4π×12+6×22-π×12=24+π(m 2). (2)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23+12×43×π×13=8+2π3(m 3). 8.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母线长为5,求它的内切球的表面积与体积. 解:作截面图如图,由题意得圆锥的高为4.设球的半径为R ,则S △ABC =12×6×4=12×6R +12×5R ×2, 解得R =32, ∴S 球面=4πR 2=9π,V 球=43πR 3=92π.。

创新模拟召回演练方案

创新模拟召回演练方案

创新模拟召回演练方案背景近年来,食品、药品、汽车等领域频繁发生问题产品召回事件,这不仅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了影响,还可能带来重大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召回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的召回流程。

演练是保障召回工作有效实施的最好方式之一。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创新的模拟召回演练方案,其目的在于:- 总结召回流程中可能存在的瓶颈和风险点- 评估召回演练中企业的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产品召回事件做好准备方案1. 演练时间和地点- 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演练时间应选择在正常工作日和工作时段- 地点:尽量选择跟实际生产情况接近的工厂或场地进行演练2. 演练主题- 产品召回演练:模拟食品、药品、汽车等领域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急处理流程- 受众要求:涵盖企业所有部门,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疫情期间召回流程的应对3. 演练流程- 通知:演练前至少提前7天,企业应发布演练通知,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演练要求进行准备- 介绍:企业可以邀请相关管理部门等进行讲解和现场介绍,确保演练实施方案的有效性- 演练:演练时间不少于2小时,演练过程中要模拟出有关召回流程的全部流程,尤其需要关注协同和应急处理能力- 总结:演练结束后,企业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召回流程建议- 在通知演练的时候注明是一次模拟召回事件的演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 鼓励各企业协同演练,提高行业整体应对能力。

结论本文档提出一份创新的模拟召回演练方案,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演练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召回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改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应急处理。

第一章 §4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章  §4  应用创新演练

第一章§4 应用创新演练答案:B3.命题“若a∉A,则b∈B”的否定是() A.若a∉A,则b∉B B.若a∉A,则b∈BC.若a∈A,则b∉B D.若b∉A,则a∈B解析:命题的否定只否定其结论,为:若a∉A,则b∉B.故应选A.答案:A4.已知命题p:若x2+y2≠0,则x,y不全为零;命题q:若m>-2,则x2+2x-m=0有实根,则()A.p或q为真B.綈p为真C.p且q为真D.綈q为假解析:p的逆否命题为:若x,y全为零,则x2+y2=0.为真命题,故p为真.命题q中,Δ=4(1+m),当m>-2时,Δ可能小于零,故q为假.故p或q为真.答案:A5.分别用“p或q”“p且q”“非p”填空.(1)命题“3的值不超过2”是“________”的形式;(2)命题“x=2或x=3是方程(x-2)(x-3)=0的解”是“________”的形式;[来源:1ZXXK][来源:学。

科。

网Z。

X。

X。

K](3)命题“函数y=cos x既是偶函数,又是周期函数”是“________”的形式.解析:(1)是命题“3的值超过2”的否定,(2)是两个命题用“或”连接,(3)是两个命题用“且”连接.答案:非p p或q p且q6.若命题p:“若x=2不是不等式ax2+x-1>0的解”为假命题,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綈p 为真,即x =2是不等式ax 2+x -1>0的解,∴4a +1>0,解得a >-14. 答案:⎝⎛⎭⎪⎪⎫-14,+∞ 7.若p :函数f (x )=x 2+2(a -1)x +2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写出綈p ,若綈p 是假命题,则a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綈p :函数f (x )=x 2+2(a -1)x +2在区间(-∞,4]上不是减函数.∵綈p 为假,则p 为真,[来源:学#科#网Z#X#X#K]即函数在(-∞,4]上为减函数,∴-(a-1)≥4,即a≤-3,∴a的取值范围是(-∞,-3].8.已知p:关于x的方程x2-ax+4=0有实根;q:关于x的函数y=2x2+ax+4在[3,+∞)上是增函数.若“p或q”是真命题,“p且q”是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来源:Z,xx,]解:由“p或q”是真命题,“p且q”是假命题可知p,q一真一假.p为真命题时,Δ=a2-16≥0,[来源:]∴a≥4或a≤-4;[来源:学§科§网Z§X§X§K]q为真命题时,对称轴x=-a4≤3,∴a≥-12.当p 真q 假时,⎩⎨⎧a ≥4或a ≤-4,a <-12,得a <-12;[来源:学&科&网Z&X&X&K] 当p 假q 真时,⎩⎨⎧-4<a <4,a ≥-12,得-4<a <4. 综上,得a 的取值范围是(-∞,-12)∪(-4,4).。

第1部分 第二章 21 212 应用创新演练

第1部分  第二章  21  212  应用创新演练

1.已知AB∥PQ,BC∥QR,∠ABC=30°,则∠PQR等于()A.30°B.30°或150°C.150°D.以上结论都不对解析:∠ABC的两边与∠PQR的两边分别平行,但方向不能确定是否相同.∴∠PQR=30°或150°.答案:B2.已知a,b是异面直线,直线c∥a,那么c与b()A.一定是异面直线B.一定是相交直线C.不可能是相交直线D.不可能是平行直线解析:过直线b上的任一点p作l∥a,则b∩l=P,b、l确定平面α.由c∥a知,当c∈α时,c与b相交;当c∉α时,c与b异面.故A、B、C错.若c∥b,由c∥a知b∥a,这与已知的a、b为异面直线相矛盾,故D对.答案:D3.(2011·烟台高一检测)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的中点为M,DD1的中点为N,则异面直线B1M与CN所成的角是()A.0°B.45°C.60°D.90°解析:取CD中点M1,连接C1M1,则CN⊥C1M1,故B1M与CN所成的角为90°.答案:D4.如图,将无盖正方体纸盒展开,直线AB,CD在原正方体中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相交且垂直C.异面D.相交成60°解析:还原成正方体后,B、D重合为一点,如图所示连AC 易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答案:D5.满足“a 、b 是异面直线”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_.①a ∩b =∅且a 不平行于b ②a ⊂平面α,b ⊂平面β且a ∩b =∅ ③a ⊂平面α,b ⊄平面α ④不存在平面α,使a ⊂α且b ⊂α成立解析:由异面直线的定义知:这两条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即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应填①④.答案:①④6.如图,点P 、Q 、R 、S 分别在正方体的四条棱上,且是所在棱的中点,则直线PQ 与RS 是异面直线的一个图是________.解析:①中PQ ∥RS ,②中RS ∥PQ ,④中RS 和PQ 相交.答案:③7.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求CC 1与BD 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如图所示,连接B 1D 1,∵B 1B ∥CC 1,则BB 1与BD 1所成的角∠B 1BD 1就是CC 1和BD 1所成的角.在Rt △BB 1D 1中,sin ∠B 1BD 1=B 1D 1BD 1=2a 3a =63, ∴CC 1与BD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3. 8.如图所示,E 、F 分别是长方体A 1B 1C 1D 1—ABCD 的棱A 1A ,C 1C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B 1EDF 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设Q 是DD 1的中点,连接EQ 、QC 1.∵E 是AA 1的中点,∴EQ 是矩形AA 1D 1D 的中位线.∴EQ 綊A 1D 1.又在矩形A1B1C1D1中,A1D1綊B1C1,∴EQ綊B1C1(平行公理).∴四边形EQC1B1为平行四边形.∴B1E綊C1Q.又∵Q、F是DD1、C1C两边的中点,∴QD綊C1F. ∴C1Q綊DF.又∵B1E綊C1Q,∴B1E綊DF.∴四边形B1EDF为平行四边形.。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案第1章创新与创新思维
第2章创新第一步:搜集信息、了解用户想法
第3章创新第二步:挖掘用户需求,重新定义问题
第4章创新第三步:打破思维局限,提出解决方案
第5章创新第四步:积极行动,将想法落地
第6章创新第五步:测试与反馈,迭代完善
第7章建立创新信念系统
第8章创业与创业准备
第9章创业核心内容一:团队管理
第10章创业核心内容二:商业模式
第11章创业核心内容三:市场营销
第12章商业计划书及路演
第13章创业期的资金运作
第14章创业还需要知道的事
第15章“双”创大赛及案例分析。

应急实操演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实操演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应急实操演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用于引入读者对于“应急实操演练”这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撰写概述部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急实操演练是指在各种紧急情况发生时,为了提高组织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实际操作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

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应急实操演练更加注重实际情境的还原和实战操作的模拟,能够更加深入地检验组织机构在应急响应能力、协同沟通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随着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各个组织机构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应急实操演练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急培训手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包括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情况,可以帮助参训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应急处理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减少事故损失。

概述部分的引言内容应概括说明应急实操演练的基本定义、目的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于该主题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向。

同时,可以提及相关背景信息,如近年来发生的灾害事件和事故等,加深读者对于应急实操演练的实际需求和紧迫性的认识。

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地表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叙述,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和长篇大论的描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来进行布局和安排,以确保内容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阐述的内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撰写和呈现:第一部分:引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应急实操演练进行一个概述,简要介绍其背景及相关概念,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1.1 概述:简要介绍应急实操演练的定义和概念,并说明其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详细描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框架。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课件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课件
前很少开展。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5
内容
第一部分 功能性演练参演人员 第二部分 功能性演练的设计 第二部分 功能性演练实施过程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6
第一部分 功能性演练参演人员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7
人员类型构成
➢ 四类:控制、模拟、受练和评估人员。 ➢ 控制人员、模拟人员和评估人员:
10
控制人员
(1)职责
n 对预期之外的行动或资源需求做出响应;
n 必要时调整演练进展速度:如插入更多事件 进展信息加快速度,删除部分事件进展信息 减缓速度;
n 自主编发信息;
n 维护场面秩序,确保媒体、摄像及后勤等人 员不干扰演练进行。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11
控制人员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选
n 一般选择设计团队成员担任:熟悉演练场景,能控制 演练向既定目标进行。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16
评估人员
n 熟悉演练目标、场景及参演机构或组织情况,观察 受练人员决定和行动,评估演练效果。
n 具体职责:
1)观察记录演练进程。
2)发现和记录演练存在问题。
3)观察、记录和评价受练人员行动情况。
4)及时向指挥人员报告出现的问题。
5)撰写简短评论。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反馈。
应急演练培训-功能性演练
15
受练人员
(2)人选
n 决策人员:机构或部门负责人。
在单一机构开展的内部演练,决策人员为应急相关部门负 责人。
n 协调人员和实施人员:各机构组织人员,或单一机 构组织内部的各部门人员,和决策人员一起工作。
在大规模演练中,由独立的协调和实施人员执行指令; 在小规模演练中,协调和实施任务可由决策人员一并完成。

第1部分 第一章 11 111 应用创新演练

第1部分  第一章  11  111  应用创新演练

1.下列几何体中棱柱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解析:由棱柱定义知,①③为棱柱.答案:D2.有两个面平行的多面体不可能是( )A .棱柱B .棱锥C .棱台D .以上都错解析:棱柱、棱台的上下底面是平行的,而棱锥的任意两面均不平行.答案:B3.一棱柱有10个顶点,且所有侧棱长之和为100,则其侧棱长为( )A .10B .20C .5D .15解析:易知该棱柱为五棱柱,共有5条侧棱,且侧棱长相等,故其侧棱长为1005=20. 答案:B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是棱台B .两个底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C .棱台的底面是两个相似的正方形D .棱台的侧棱延长后必交于一点解析:A 中的平面不一定平行于底面,故A 错;B 中侧棱不一定交于一点;C 中底面不一定是正方形.答案:D5.面数最少的棱柱为________棱柱,共有________个面围成.解析:棱柱有相互平行的两个底面,其侧面至少有3个,故面数最少的棱柱为三棱柱,共有五个面围成.答案:三 56.如图,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CD、BC的中点,沿AE、AF、EF将其折成一个多面体,则此多面体是______________.解析:此多面体由四个面构成,故为三棱锥,也是四面体.答案:三棱锥(也可答四面体)7.如图,这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若把它再折回成正方体后,有下列命题:①点H与点C重合;②点D与点M、点R重合;③点B与点Q重合;④点A与点S重合.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注:把你认为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解析:把其表面展开图再还原成正方体如图所示:易知②④正确.答案:②④8.在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里面装有少量水,现将容器绕着其底部的一条棱倾斜,在倾斜的过程中.(1)水面的形状不断变化,可能是矩形,也可能变成不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对吗?(2)水的形状也不断变化,可以是棱柱,也可能变为棱台或棱锥,对吗?(3)如果倾斜时,不是绕着底部的一条棱,而是绕着其底部的一个顶点,上面的第(1)题和第(2)题对不对?解:(1)不对;水面的形状就是用一个与棱(倾斜时固定不动的棱)平行的平面截长方体时截面的形状,因而可以是矩形,但不可能是其他非矩形的平行四边形.(2)不对;水的形状就是用与棱(将长方体倾斜时固定不动的棱)平行的平面将长方体截去一部分后,剩余部分的几何体,此几何体是棱柱,水比较少时,是三棱柱,水多时,可能是四棱柱,或五棱柱;但不可能是棱台或棱锥.(3)用任意一个平面去截长方体,其截面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因而水面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水的形状可以是棱锥,棱柱,但不可能是棱台.故此时(1)对,(2)不对.。

学校创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通用15篇)

学校创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通用15篇)

学校创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通用15篇)学校创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篇1一、演练目的为进一步增强我园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警火灾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消防逃生路线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

通过紧急疏散演练,巩固幼儿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逐步学会有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

让教职工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及保护幼儿逃生的方法,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演练时间和地点时间:8月17日上午9:00地点:幼儿园操场三、演练所需器材:灭火器(教师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哨子(用于指挥和疏散)、小手帕(用于学生疏散防护)、消防烟雾发生器(LD-400I用于模拟现场火灾烟雾)等。

四、演练组织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组员:五、工作小组:1、协助指挥人员:各班老师和保育员职责:分别到各自班级活动室,相互协助。

负责:(1)演习前清点幼儿人数。

(2)带领幼儿撤退。

(3)到达安全地带后清点幼儿人数。

2、现场警戒小组:吴老师职责:具体负责幼儿和其他闲杂人员进入警戒地带。

3、救护小组:保健医生和门卫职责:具体负责演练疏散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和拨打119电话和120急救电话等。

4、撤退后幼儿安全管理:各班教师职责:清点幼儿人数,负责安抚幼儿情绪,保证幼儿火灾后的安全。

以上工作人员负责幼儿疏散时的撤离秩序、安全管理,严防拥挤事故发生。

5、报警小组:值班教师负责火警预报,向分管领导电话报警6、业余消防队:后勤人员职责:应急总指挥发出哨声时,打开遥控器,控制烟雾发生器发烟。

六、疏散管理A、疏散命令:由应急总指挥根据情况发布疏散命令。

B、疏散哨声:两短一长哨声为信号。

哨声由总指挥发出。

C、疏散路线:教师领队,幼儿排二列队伍下楼道,分班按下列路线疏散:第一组大一班、大二班、从东边楼梯下;与小一班走南门到操场。

第二组中二班、中一班从西边楼梯下,与小二班走北门到户外。

两个楼梯的疏散情况采取应急措施,选择最畅通的楼道疏散幼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已知f (x )=⎩
⎨⎧
x ,x ≥1,
2x -1,x <1,
则f (1
f (4))的值为________.
解析:∵f (4)=4=2,∴1f (4)=1
2.
∴f (1f (4))=f (12)=2×1
2-1=0.
答案:0
2.已知函数F (x )=f (x )+g (x ),其中f (x )是x 的正比例函数,g (x )是x 的反比例函数,且F (1
3)=16,F (1)=8,则F (x )的解析式为________.
解析:设f (x )=kx (k ≠0),g (x )=m
x (m ≠0), 则F (x )=kx +m
x . 由F (1
3
)=16,F (1)=8,
得⎩⎪⎨⎪⎧
13k +3m =16,k +m =8,
解得⎩⎪⎨⎪⎧
k =3,m =5,
所以F (x )=3x +5
x .
答案:F (x )=3x +5
x 3.已知函数f (x )满足下表
则f (f (4))=__________.
解析:由表可知,f (4)=1,∴f (f (4))=f (1)=0. 答案:0
4.函数f (x )=⎩⎪⎨⎪

2x 2
,0≤x <1,2,1≤x <2,
3,x ≥2
的值域是________.
解析:当0≤x <1时,f (x )=2x 2∈[0,2);当1≤x <2时, f (x )=2;当x ≥2时,f (x )=3. 答案:{y |0≤y ≤2或y =3}.
5.若函数y =f (x )的图象经过点(1,3),则函数y =f (-x )+1的图象必过的定点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y =f (x )过点(1,3),∴y =f (-x )过点(-1,3). ∴y =f (-x )+1的图象必定经过点(-1,4). 答案:(-1,4)
6.(2011·江苏高考改编)已知实数a <0,函数f (x )=⎩
⎪⎨⎪⎧
2x +a ,x <1,
-x -2a ,x ≥1.若f (1-a )=
f (1+a ),则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a <0,∴1-a >1,a +1<1,由f (1-a )=f (1+a ),得2(1+a )+a =-(1-a )-2a ,计算得a =-3
4,符合题意.
答案:-3
4
二、解答题
7.已知f (x )=⎩⎪⎨
⎪⎧
x +2,x ≤-1,2x ,-1<x <2,
x 2
2,x ≥2,
且f (a )=3,求a 的值.
解:按a ≤-1,-1<a <2和a ≥2进行讨论. ①当a ≤-1时,f (a )=a +2,
由a +2=3,得a =1,与a ≤-1相矛盾,应舍去. ②当-1<a <2时,f (a )=2a , 由2a =3,得a =3
2
,满足-1<a <2.
③当a ≥2时,f (a )=a 22,由a 2
2
=3,得a =±6,
又a ≥2,∴a =6,
综上可知,a 的取值为3
2或 6.
8.已知f (x )=|x |(x -4). (1)把f (x )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 (2)画出函数f (x )的图象;
(3)利用图象回答:当k 为何值时,方程|x |(x -4)=k 有一解?有两解?有三解?
解:(1)f (x )=⎩
⎪⎨⎪⎧
x (x -4),x ≥0,
-x (x -4),x <0.
(2)图象如图.
(3)方程的解的个数即为函数y =|x |(x -4)与y =k 图象的交点个数. 结合图象可知当k >0或k <-4时,方程有一解. 当k =0或k =-4时,方程有两解. 当-4<k <0时,方程有三解.
9.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教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 (x )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f (x )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x 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min),可有以下的公式: f (x )=⎩⎪⎨⎪

-0.1x 2
+2.6x +43,0<x ≤10,59,10<x ≤16,
-3x +107,16<x ≤30.
(1)开讲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时间? (2)开讲后5 min 与开讲后20 min 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
(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及13 min 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地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
解:(1)当0<x ≤10时,f (x )=-0.1x 2+2.6x +43=-0.1×(x -13)2+59.9. 最大值为f (10)=-0.1×(-3)2+59.9=59. 当16<x ≤30时,f (x )<-3×16+107=59.
所以开讲后10 min 学生达到最强的接受能力,并能维持6分钟. (2)f (5)=-0.1×(5-13)2+59.9=53.5. f (20)=-3×20+107=47<53.5=f (5).
所以开讲后5 min 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开讲后20 min 强一些. (3)当0<x ≤10时,令f (x )=55,则 -0.1×(x -13)2=-4.9.
得x =20或x =6,但0<x ≤10,故x =6. 又16<x ≤30时,令f (x )=55,则 -3x +107=55,得x =171
3
.
所以学生达到(或超过)55的接受能力的时间为1713-6=111
3<13,所以老师不能在学生
一直达到所需状态下讲完这道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