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5小学数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整理(一到六年级)小学一年级。

学会基础加减乘。

小学二年级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学会,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

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

小学五年级分数小数乘除法,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二、必背定义、定理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要点
一、数的认识
1.1到30的数字书写
2.数字的大小比较
3.直观感受1和2的区别
4.数字概念的形成
二、加法
1.1-10的简单加法
2.0+1,1+1等基础加法运算
3.足球分组的加法概念
4.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减法
1.从1-10的简单减法
2.减法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3.减法中的借位与退位
4.减法的逆运算——加法
四、图形认识
1.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的辨认
2.图形的分类与特征
3.图形的周长概念
4.利用图形进行问题求解
五、长度
1.使用同一个单位比较物体的长度
2.以身体部位进行长度估量
3.利用标志物进行长度估量
4.长度的加法和减法
六、容积
1.比较容器的容积大小
2.用容器进行容积估算
3.容积单位的认识:升、毫升等
4.容积的加法和减法
七、时间
1.认识小时:时间段的划分
2.利用日常活动进行时间概念的学习
3.时间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4.时间的加法和减法
八、集合
1.集合的概念与特征
2.集合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
3.集合的简单运算
4.利用集合解决问题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重点知识要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1、求商的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用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1、7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上册数学学问点汇总一、米和厘米、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测量时: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一样,不同那么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米厘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厘米、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

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单位再加减。

单位一样那么干脆相加减。

厘米<米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转换成一样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要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方:要求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开始,画到完毕。

例题:()从刻度到是〔〕厘米,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到是〔〕厘米。

就干脆用厘米。

括号就填厘米。

、画一条比厘米短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厘米短厘米是多少?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例题:随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直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边〕〔顶点〕〔边〕、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页图例〕。

、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只有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个角,个角都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推断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动身画一条直线作直角的一条边;②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及所画的顶点重合,三角板的一条边及所画直线重合;③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即画成一个直角。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常用的数量关系---------------------------1第二部分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第三部分常用单位换算-----------------------------1第四部分基本概念------------------------------2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2第二章度量衡--------------------------------------8第三章代数初步知识--------------------------------9第四章空间与图形----------------------------------11第五章简单的统计---------------------------------14【常用的数量关系】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 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b:宽)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π:圆周率,d:直径,r:半径)(1)周长=π×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2)面积=π×半径×半径;S= πr29、圆柱体(V:体积,S:底面积,C:底面周长,h:高,r:底面半径)(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πdh=2πrh(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10、圆锥体(V:体积,S:底面积,h:高,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式: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简称和差问题。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
以下是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内容的一些主要内容:
1. 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要求掌握三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2. 三位数的比较大小:要求能够根据给定的三位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包括使用<、>、=符号进行比较。

3. 三位数的拆分与组合:要求能够将一个三位数按照十位、个位进行拆分,并能够根据拆分的数进行组合。

4. 两位数的整十整百加法和减法:要求能够进行整十整百的两位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5. 百位数的理解:要求理解百位数的意义,即它在一个数中的位置具有的大小。

6. 两位数的比较大小:要求能够根据给定的两位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包括使用<、>、=符号进行比较。

7. 足够多的加法与减法:要求通过足够多的练习,巩固和提升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操作熟练度。

8. 第一组数的加减法:要求能够通过第一组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观察出规律并推广到其他运算中。

9. 数量的对比:要求能够根据给定的数量进行大小的判断,并能够进行比较。

1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要求学习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以上仅是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数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练习可以根据教材进行学习。

三四五年级所有知识点数学

三四五年级所有知识点数学

一、整数的加减乘除
1.整数的正负、绝对值、相反数等概念
2.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3.整数的混合运算
二、计数与整数的应用
1.整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温度、海拔等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与估算
三、小数的加减乘除
1.小数与整数的相互转换
2.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3.小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分数的认识与应用
1.分数的基本概念、读法和写法
2.分数的比较大小、化简与扩展
3.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4.分数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五、几何图形
1.二维几何图形的认识,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
2.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3.二维几何图形的性质、构造与计算
六、时间与日期的认识与应用
1.时钟的认识与读法
2.时间的计算与换算,如:秒、分钟、小时、天等
3.日期的认识与计算,如:年、月、日、星期等
七、数据处理
1.数据的调查与统计
2.数据的图表表示,如:频率表、条形图等
3.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八、整数计算的技巧与应用
1.复杂整数计算的技巧,如:近似计算、调整计算等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建模与应用。

2_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答案)

2_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答案)

1. 2.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进率:1千米1119.单位之间互化的方法:20.合适的单位:带面积单位时,先考虑面积的大小,再看括号前面数的大小。

【注意】:果园、广场、体育馆一般带公顷:如:①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

②一个果园的面积是3。

③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

较大的面积如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都用平方千米做单位:如:④洛阳市的面积约是15230。

⑤河南省的面积约是17。

⑥上海市的面积约是6364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0.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90°),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一定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也一定互相平行。

4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5.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46.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只有一条腰和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7.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

48.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49.从梯形上底上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的底是固定的。

短的叫上底,长的叫下底。

50.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相加为180°.51.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梯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梯形或两个三角形,也可以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知识点人教版一、整数和小数1. 整数的认识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学生将开始认识整数。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学生将学会使用正整数、负整数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整数的概念。

2. 小数的认识除了整数,二年级的学生还将开始接触小数的知识。

通过认识十分位、百分位的概念,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长度、质量、容积和时间1. 长度的认识学生将学会认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学习如何进行长度的换算,以及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2. 质量的认识在质量方面,学生将学会认识千克、克等质量单位,并学习如何进行质量的比较和换算,以及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3. 容积的认识学生将学习认识升、毫升等容积单位,学会进行容积的换算,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容积的概念。

4. 时间的认识在时间方面,学生将学会认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学习如何进行时间的换算,以及如何使用钟表进行时间的读写。

三、图形和位置1. 图形的认识学生将学习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椭圆等基本图形,学会辨认各种图形,并进行图形的分拆、拼接等操作。

2. 位置的认识通过图形的位置变换,学生将学会认识左右、上下、里外、远近等基本的位置词语,以及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数据的收集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培养学生对真实生活中数据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2. 数据的整理通过图表、表格等形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直方图、饼图等手段直观地呈现数据。

五、加减法1. 个位数的加减法学生将学会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掌握进位、退位的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运用。

2. 两位数的加减法在掌握了个位数的加减法后,学生将开始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学会进位、退位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负整数的集合就是整数。

2.自然数: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时用0表示。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例如15÷3=5,所以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特殊的整数:个位上是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6、8、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作为学生的我们,数学是必学的科目之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能,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所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在学习数学时有所帮助。

1. 两位数的认识和比较:表示两位数可以用“十位数+个位数”的方式,例如56=5×10+6。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需要先比较十位数的大小,再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2. 两位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和,如53+28=81;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63-32=31。

3. 三位数的认识和比较:表示三位数可以用“百位数+十位数+个位数”的方式,例如785=7×100+8×10+5。

比较三位数大小需要先比较百位数的大小,再比较十位数的大小,最后比较个位数的大小。

4. 三位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三个数的数量之和,如365+187=552;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 452-316=136。

5. 整数的认识: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正整数可以用“+”表示,负整数可以用“-”表示。

6. 正整数的加减法:加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和,如 37+65=102;减法的结果是两个数的数量之差,如 98-65=33。

7. 初步认识同分母多分数:同分母多分数是指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几个分数,例如1/3、2/3、3/3。

8. 认识生活中的简单比例:比例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冒号(:)或比例符号表示,例如 1:3,1比3。

在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比例,例如男女比例为1:2。

9. 使用秤量尺进行长度度量:长度可以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来度量,使用秤量尺可以测量长度。

需要注意保持尺的水平,避免测量误差。

10. 两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之间的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分割、将一部分放大或缩小等。

11.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有不同的形状,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每种图形都有自己的性质,例如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长方形对角线相等。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重难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重难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重难点整理一、测量、图形重难点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

(算,数)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

(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

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

锐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5、多几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1. 数字的认识与归纳2. 数字的大小比较3. 数字的进位和退位4. 算式的认识和算术符号的运用5. 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 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7.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8. 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9. 分数的认识和简单计算10. 时间的认识和表示方法小学二年级数学必背知识点一、数字的认识与归纳数字是用来计数的符号,有0、1、2、3、4、5、6、7、8、9十个数字,其他数字可以由这些数字组成。

二、数字的大小比较大于号“>”表示比后面的数值大;小于号“<”表示比后面的数值小;等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相等。

三、数字的进位和退位进位是指在计算过程中,某一位的数值超过9,需要将进位后的数值加到高位上。

退位是指在计算过程中,某一位的数值小于0,需要从高位借位。

四、算式的认识和算术符号的运用算式是由数字和算术符号组成的式子,如2+3=5。

算术符号有加号“+”、减号“-”、乘号“×”和除号“÷”。

五、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的过程,如2+3=5。

加数+被加数=和数。

六、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减法是指用一个数值减去另一个数值的过程,如5-2=3。

被减数-减数=差数。

七、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乘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乘的过程,如2×3=6。

乘数×被乘数=积数。

八、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除法是指用一个数值除以另一个数值的过程,如6÷2=3。

被除数÷除数=商数。

九、分数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分数是指一个数值分为若干等份中的一份,如1/2、2/3等。

分子代表被分的份数,分母代表总份数。

十、时间的认识和表示方法时间是指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如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

表达时间可用数字、时钟、日历等方式。

一、数字的认识与归纳在这一部分学习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数字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以及如何组合数字和对数字进行排序等基本操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重难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2~6页重点: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难点: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知识点一: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了解)1.调查法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方式和记录方式都不是唯一的。

2.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3.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识点二:记录数据的方法(掌握运用)1.在确定调查方案时,应根据调查的事项确定最佳的方法。

2.投票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

3.符号法和写“正”字法的记录方式是不同的,记录时每个符号代表一个数据,而每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4.记录数据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符号法或写“正”字法等。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材8~12页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难点: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知识点一: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知识点二: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掌握运用)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或几个几个)地分;也可以先几个几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直至分完。

知识点三: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掌握运用)1.每2个一份平均分,即每份的个数必须都是2。

2.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用连减表示。

例如,8颗糖,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用连减表示:8-2-2-2-2=0,减去4个2,就能分成4份。

即减去几个2,就能分成几份。

除法教材13~17页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知识点一: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算式的读、写法(掌握运用)1.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表示。

2.写“÷”时,先写“-”,要平、直、短,再写上点和下点,要写成实心圆点。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

小学数学1-6年级各年级知识点人教版数学知识一(上)1.数一数2.比一比:“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⑴1~5的认识(基数、读写、数序、比大小、序数、组成)⑵1~5的加减法(加减法含义、计算)⑶0的认识(表示起点、没有)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5.分类: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6.6~9的认识和加减法:(1)6、7的认识和加减法(数数、数序、比大小、序数、写数、组成)。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出现了“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渗透统计思想、比多比少内容)(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填未知加数)。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5)整理和复习。

7.11~20各数的认识:数数、读数、数序和大小、序数、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十几加减几(不退位)、十几减十。

8.认识钟表: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半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8、7、6加几(“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5、4、3、2加几和“用数学”。

一(下)1.位置:用“上、下,前、后,左、右”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根据行、列肯定物体的位置。

2.20之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十几减几;用数学。

3.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的关系4.100之内数的认识: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加减(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名数和响应的减法)。

5.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简单的计算。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一、解决问题知识点教学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建议1、加减混合应用题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

会用加法、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确定单位名称。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会用一定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3、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通过对比两种列式形式,进一步理解分步和综合列式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连减应用题(两种方法解决)1、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

会用连减的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正确应用小括号。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确定单位名称。

3、乘加、乘减应用题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

会用乘加、乘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信息中数量关系的把握。

确定单位名称。

二、表内除法(一)知识点教学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建议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2)除法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创设情境或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2、用2--6口诀求商1、理解求商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2、正确、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

加强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

为了使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应在练习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2.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3.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4.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5.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6.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7.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8.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9.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1)平均分的意义、表内乘法、简单的除法;(2)乘法口诀求商;(3)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除法: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

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例:300÷25÷4=300÷(25×4)。

除法公式:(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商=除数(3)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例: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例:8÷2=4则2为除数。

8为被除数。

除数不能为0,否则没有意义。

商: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完全商:当数a除以数b(非0)能除得尽时,这时的商叫完全商,例:9÷3=3,3就是完全商。

不完全商:如果数a除以数b(非零)除不尽,得到的商就是不完全商,例:10÷3=3......1,这里的3就是不完全商。

被除数和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3.直角: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一个直角等于90度。

符号:Rt∠4.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平角。

5.钝角:钝角大于直角(90°)小于平角(180°)的角叫做钝角。

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

7.旋转: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相等。

旋转的三要素:(1)旋转中心;(2)旋转方向;(3)旋转角度。

注意: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旋转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换同一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9.万以内的数的认识:100=10个10(10个1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1000=10个100(10个10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0)10.克: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相等于千分之一千克。

一克的重量大约相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的质量,大约有一个万字夹的质量。

1吨=1,000,000克(一百万克)1公斤(1千克)=1,000克(一千克)1市斤=500克(1克=0.002市斤)1毫克=0.001克(1克=1000毫克)11.千克: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0.1米(m)=1分米10厘米(cm)=1分米100毫米(mm)=1分米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8.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9.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

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1.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2.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3.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

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1)余数小于除数;(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4.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15.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16.乘法: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18.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19.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其中,1分子等于被除数,分数线等于除号,2分母等于除数,而0.5分数值则等于商。

20.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

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1.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下: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 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

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