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版)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能够善终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同“鳏”, 老而 幼而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老而无妻 无夫 无父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老而 有残疾而 ……
无子 不能做事 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 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 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 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 即《说(yuè)命》,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中的一篇。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表示推测
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 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别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 学相长的道理,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 有
层层推进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嘉
肴
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引用补证——学学半,此之谓
实教 践学 出能 真相 知长
大道之行也
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第22课《_礼记_二则:大道之行也》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道之行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 22 课《〈礼记〉二则》中的第二则。
这篇文章是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理想境界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大同”社会理念,把握其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大同社会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通过重点理解这一理念,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大同社会理念所倡导的公平、和谐、互助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构建更加和谐、平等的社会。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理解大同社会理念及其基本特征符合课程要求。
通过确定这样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对古代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讨“大同”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探讨两者的联系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仅要理解大同社会的理念,还要将其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联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 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 戴圣编纂。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 间儒家的作品。
你知道吗?
• ①食(si):拿饭给人吃。② 蒙袂(mèi):用衣 袖蒙着脸。(3)辑屦(jù):身体无力迈不开步 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 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 声。(6)从:跟随。(7)谢:表示歉意。
•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 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 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 ,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 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 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 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 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
•
职业、职分 女子出嫁
•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 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 事竭尽全力,不一定 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 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 财物和兴兵作乱,
作乱 害人兴起Fra bibliotek夜不闭户。(理解略)
(5)孔子宣扬的“大同”社会能成为现实吗?你是 怎样看待的?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是与否都可。 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两 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 革家向往的目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 其用,人尽其力
精读细研
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后感悟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 个人都贡献出一分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 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 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
板书设计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
子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关门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fú
弗学 教学相长
zhǎnɡ
wéi
jǔ ɡuān
mù
fèn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矜 讲信修睦 男有分
《大道之行也》
熟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子:第一个“子”用 作动词,以……
故:因此
为子。第二个
不独亲其亲:
“子”指子女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独: 唯独,只有
亲:第 词一,个以“…亲…”为用亲作。动第 二个“亲”指父母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有所用: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长:抚养
大道之行也
《礼记》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 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 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为人类造福的远大 理想。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 《孟子》
②文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 相处的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的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④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的句子:
男有分,女有归
⑤文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 心,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的句子:
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养和睦气氛 修: 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 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选贤与能:
的,把有贤德、有才能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 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
有才干的人
事),讲求诚信,
贤:指品德高尚
培养和睦气氛。
不独子其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之二《大道之行也》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要有职分,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zhǎng,矜guān 、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 ,女有归。货 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 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兴起
译文参考:因此,图谋之心闭 塞而不会兴起,偷窃、作乱、 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从外面
把门带上
这
故外户而不闭,是 用门闩
插上
谓大同。 是,叫
译文参考:所以门从外面带上, 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 同”社会。【这就是理想社会】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老而无妻。
通"鳏", 老而无妻
幼而 无父
有残疾而 不能做事
供养
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的人
译文参考: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 幼年丧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 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职分、 职守 女子出嫁 男有分,女有 归。
译文参考:使男子们各有 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 子有自己的归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原文+译文《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想一想,其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是否仍适用于今天?《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体会一下孔说话时的情绪。
朗读课文,注意其中一些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大道之行也文|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注释大道①之行也文|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
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④。
故人不独亲其亲⑤,不独子其子⑥,使老有所终⑦,壮有所用⑧,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⑨皆有所养,男有分⑩,女有归⑪。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⑬。
是故谋闭而不兴⑭。
盗窃乱贼⑮而不作⑯,故外户而不闭⑰。
是谓大同。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③[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⑤[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⑥[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⑦[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⑧[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⑨[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⑩[分(fèn)]职分,职守。
⑪[归]女子出嫁。
⑫[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
《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出那些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用上锁,这就是“大同”社会。
【注释】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为:是。
与(jǔ):通“举”。
故:因此。
归:指女子出嫁。
是故:因此。
谋:奸邪之心。
作:兴起。
【段析】①“道之行也”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②从第二层来看,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③第三层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⑤文中“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⑥“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⑦“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消除欺诈。
全文共分三层,以上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男有分,女有归”是说男人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担子,女人相夫教子,以达到家庭和睦,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不必为己”是说社会的财物,都能用到公众事业上,而不被私人无偿占有,没有不劳而获现象;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事业竭尽全力,不为个人谋私利。
第22课《礼记两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礼记两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礼记》简介:介绍《礼记》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文本解读:详细解读《大道之行也》一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大同社会的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儒家的大同概念。大同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无私奉献。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我们理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大同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与“小康”的区别,以及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举例: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大同社会是否在现实中可行?”等。
(4)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需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并传承文化精髓。
举例:通过讲解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感受文化的传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在这次《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需要我进一步耐心引导和讲解。通过举例和对比现代汉语,学生们逐渐能够理解“大同”、“小康”等词汇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欣慰。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我尝试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和“礼治”。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儒家礼治思想:文章所表达的儒家礼治思想是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
举例解释:
-例如,文章中的“是故”一词,表示原因或理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接词,需重点讲解其在句中的作用,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句子,阐述“仁爱”和“礼治”的关系,强调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治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八下六单元2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学习成长源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
人人都能得到 人人都能安居 需要,货尽其用,
社会关爱。 乐业。
学习成长源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状元成疾才路 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状元成老才路 而无妻的人)
学习成长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状元成才路
学习成长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学习成长源
学习成长源
结构梳理
太
天下为公
社会关爱 平
大
社会纲领
选贤与能 基本特征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道
讲信修睦
人尽其力
之
盛 世 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行
谋闭不兴
驰
也 理想社会
状元成才路
盗乱不作
神 往
外户不闭
学习成长源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 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 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 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 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部编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含最新译文)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句读划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字词①:施行。
②②天下为公:是,表判断。
②(jǔ):通“举”,推举,选举。
③信:诚信修:培养。
⑤故: 因此。
⑥亲其亲:以……为亲人。
亲其亲:指父母⑦子其子:以……为子女。
子其子:指子女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⑨孤: 幼儿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⑩分(fèn ):职分,职守。
⑾归:女子出嫁。
⑿恶(wù):憎恨。
⒀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⒂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⒂作:兴起。
(16)是:这。
课文理解: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是指理想社会,是因为施行了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才会有理想社会,也就是大道之行造就大同。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 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论述过程:层层推进,逻辑缜密。
社会纲领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是谓大同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从句式特点看孔子论事说理的技巧: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货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四、古今异义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三、 了解儒家思想中“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孔子是如何阐述他的理想社会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 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 闭塞。 兴起。
兴起。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图谋之心。
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叫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 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 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
《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出那些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用上锁,这就是“大同”社会。
【注释】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为:是。
与(jǔ):通“举”。
故:因此。
归:指女子出嫁。
是故:因此。
谋:奸邪之心。
作:兴起。
【段析】①“道之行也”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②从第二层来看,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③第三层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⑤文中“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⑥“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那么这种“大同”理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⑦“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 “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消除欺诈。
全文共分三层,以上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男有分,女有归”是说男人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担子,女人相夫教子,以达到家庭和睦,人人安居乐业。
“货恶其……不必为己”是说社会的财物,都能用到公众事业上,而不被私人无偿占有,没有不劳而获现象;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事业竭尽全力,不为个人谋私利。
第22课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作者:墨剑飘雨
陶弘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虽有佳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学习目标
02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 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03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 教与学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请完成本课 《分层作业》
板 书 设 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类比引入
虽 有 逐层论证 嘉 肴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on心gqia论ng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李永强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层
学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 层
相
“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 递
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的特点。
03 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
朗读指导 墨剑飘雨 liyongq李ian永g 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 jǔ ) 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 ( ɡ u ā n )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古代散文,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
课文主要阐述了仁政、王道和天下大道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特别是仁政、王道和天下大道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儒家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儒家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基本内容,掌握仁政、王道和天下大道的理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对古代散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仁政、王道和天下大道的理念。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散文,激发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内容解析:教师详细讲解仁政、王道和天下大道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4.实际运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运用的短文。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⑦〔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 “敩(xiào)”,教导。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
译为: 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困惑。 反思。 教与学。
教然后知困 古义 困 今义
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 反 今义
教学相长也 古义 教学 今义
困难。
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 “正”相对。
“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 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文言积累 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 虽有嘉肴 虽有至道
文常积累 作品简介
礼 记
• 又名《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 “三礼”。
•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 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
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
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 问题的论著。 •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 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 为:是,表判断。 • 与:通“举”,选举,推举。 • 修:培养。 •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 藏:私藏。 •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 作:兴起。 • 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闭:关闭。 • 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理解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合作探究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 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 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 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合作探究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 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作品介绍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 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 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合作探究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 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 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 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 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大
道 之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行
也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令太 人平 神盛 往世
拓展延伸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2.择师不可不慎也。 •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 8.来而不往非礼也。
合作探究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 示?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康有为《大同书》 •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平仄相对,简捷凝练。 •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 3.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
第一课时作业: 听同桌100《礼记》二则第一篇《大道之行也》,课程在《礼记》二
则第一课时(时长30分钟) 完成以下任务: 1.抄写并翻译全文。 2.归纳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作业: 听同桌100《礼记》二则第一篇《大道之行也》,课程在《礼记》二则第二课时(时 长20分钟)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全文共分成几层?用“//”在你抄写的文中画出来。 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③“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④文章最后一层,作者认为达到“大同“境界后,社会是怎样的?任何想象都是现实 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尾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⑤联想之前所学的《桃花源记》,你认为本文的“大同”大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 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⑥你认为,课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能实现吗?
•
不知其旨也:
•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
•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鳏寡孤独:
•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费和力气付出的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 • 5.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句子结构、表意风格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合作探究
• 通假字: • 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合作探究
• 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之行也:
作品介绍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课文是 《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 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yáo
qiánɡ
yuè
xiào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学后感悟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 个人都贡献出一分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 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 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
板书设计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 其用,人尽其力
精读细研
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fú
弗学 教学相长
zhǎnɡ
wéi
jǔ ɡuān
mù
fèn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矜 讲信修睦 男有分
《大道之行也》
熟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虽
有
记嘉 肴
》
》 《
大
二 道
之 行
则 也
》
学习目标
•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
(难点) •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
尚的道德情操。Βιβλιοθήκη 素养)作品介绍《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 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 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 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 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 礼》合称“三礼”。
•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
• 孤:幼而无父的人。 • 独:老而无子的人。 • 废疾:残疾人。 •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 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理解课文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 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 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 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
子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闭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关门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