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 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同时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
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
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基本上能够达到目标要求,通过检测来看学生掌握了合力、分力的概念以及知道合力与分力随夹角的变化关系,能够应用矢量运算法则进行求合力的计算,在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法则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实验方法,而是借鉴教材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得到实验结论。
但效果上有些束缚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整体上讲,本节课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目标达成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科学思维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共点力的合力;科学探究(1)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参与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2)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重点:1.实验的设计2.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3.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4.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促使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和深刻理解难点:1)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物理_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F 1 F 2G A B C D 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开阔同学解题思路。
5、思考讨论:在两个分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两个分力的夹角,①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②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为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为多大?教师演示自制教具,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再通过几何画板课件演示,加强结论理解。
结论:合力与分力的夹角的关系:①合力随着θ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θ=0°时,F 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 180°时,F 有最小值Fmin=F1-F2③合力F 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范围:| F1-F2 | ≤ F ≤ F1+F26、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有没有适用的条件?阅读书本 “共点力”,在阅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下图哪些力是为共点力?②你认为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③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教师归纳总结。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六、课堂小结:(一)、学习效果检测☆关于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1.两个共点力F1、F2的合力为F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力F 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B.合力的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C.合力F 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D.合力F 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增大而减小☆关于实验方法步骤的理解:2.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只在第一章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
他们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高中物理_必修1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事先提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在引导时用“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同时探究合力与分力变化关系时,借助几何画板等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理解。
一、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1、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使学生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含义和区别。
(二)科学思维1、通过生活现象感悟合力与分力,领会等效替代思想;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实验探究1、培养学生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2、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并且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
3、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实验数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㈠教学重点: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合力和它的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㈡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并简单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木板、白纸、图钉、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及细绳套、刻度尺、三角板五、教学过程设计:师生双边活动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情景导入PPT展示图片:《曹冲称象》提出问题: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呢?答:先将大象赶到船上,在水没过船的位置做下标记,然后用很多石头代替大象,使水没到刚才的标记位置,最后称出石头的重量之和就是大象的重量。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3.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几何画板课件;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具。
【教学过程】一、合力与分力概念的教学教师用投影给出水桶受力的示意图。
教师指出:F1。
F2共同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F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相同。
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得知,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同一个力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把这共同作用的几个力叫做分力,产生相同效果的单独作用的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一、合力与分力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同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共同作用的这几个力叫做分力,单独作用的这个力叫那几个分力的合力。
教师指明:前面实验中,F 是F 1。
F 2的合力,F 1。
F 2是F 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说明:几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替代,不是共存师: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知识,说出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学生进行回忆、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举例画图等。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1)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 1 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等效替代是重要的物理思想,合力、分力的理解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学习。
该节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初中学习中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个绊脚石,由标量上的代数运算到矢量上的图形运算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等效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想,也要严谨求证。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发现平行四边形关系;从“代数和”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套(2根)、白纸、图钉若干、直尺、三角板、铅笔【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活动1: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等效替代的概念学生活动2:一个学生独自提水桶,两个学生共同提水桶,改变提水桶的角度都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例如用两根线悬挂电灯和一根线悬挂电灯、用两根弹簧测力计拉弹簧和用一根弹簧测力计拉弹簧,一群人拉车和一头大象拉车。
让学生根据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再列举一下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加深理解等效替代观点。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PPT展示《曹冲称象》的有关画面同学们以前听过这个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生:积极回答问题,讲述故事师:在称重方面,大象和石头存在什么关系?生:等效替代【注意】此处可能需要老师引导,强调石头跟大象对船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效果师:现在我们回到物理课堂中来,如果一个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将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PPT 展示课本上的图片五个力有点多,那如果两个力呢?PPT展示图片请大家回忆曹冲称象的有还内容,你能像聪明的曹冲那样,得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找一个力让他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掉另外的两个力,这样,看这一个力的方向,我们就可以得到物体往哪里运动了。
2、合力与分力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PPT展示图片如果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一个力成为合力,那几个力称为分力。
PPT展示合力与分力的定义。
问:(1)合力跟分力是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分力发生变化时,合力是不是也跟着发生变化?【设计意图】从引入的例子直接讲出合力与分力,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
最后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3、力的合成与分解师: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师:是不是所有的力都可以进行合成?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非共点力:力不但没有作用在同一点上,它们的延长线也不能相交于一点.师: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4、力的合成师:大家请看,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找一个力替代掉另外的两个力呢?F合=F1+F2合力方向与分力同向F合=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分力同向师:是不是说力的合成应该遵循代数加减法?PPT展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合成?师:利用共线的数学加减法肯定不行,那么应该如何合成呢?新的情景呼唤新的规则,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改要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然后通过成果展示环节及展示评价,激励学生求成欲,外加即学即练环节,使同学们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流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泗水拔鼎”故事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加强对本节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通过学生展示自己对本节知识“力的合成”的理解,引出“当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运算”,并以此提出问题“当多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又该如何合成呢?”即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点问题。
(师生互动)通过教师自己提水桶,两位学生共同提水桶活动,提出思考:两位同学对水桶施加的两个力与老师对水桶施加的一个力,就“把水桶提到凳子上”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和物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且比较常见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法;通过本知识点的即学即练巩固本知识点。
【教学设计说明】依据新课标“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讨论生活中的等效现象这样一个讨论题,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寻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始模板,引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兴趣。
二、师: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分析起来会相对比较复杂,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是问题简单化呢?学: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师: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在直线上多个力的合成,那么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合成规则呢?——引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这个知识点;(实验过程)为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时刻明确自己的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效率,故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怎样保证合力和分力等效?③怎样表述力的大小?④力的方向如何确定?讨论过后,找四个小组发表小组讨论成果。
【教学设计说明】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实验步骤,我将步骤设计成了问题形式,希望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开始自主设计实施实验,但是要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同时这几个问题也是人教版课本第62页提醒学生的注意事项。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施实验,并且在过程中积极指导、帮助学生。
待同学们实验完毕后,鼓励同学们积极将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展示给同学们,并且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根据以上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你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结论,总结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设计说明】1、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为随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通过操作和观察强化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
在原来对规律的抽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亲身经历抽象定律形成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融合。
2、为了降低这一部分的难度,我采用了课本的建议“将合力图示的箭头端分别与分力的箭头端相连。
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通过即学即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出“合力与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随夹角的增大,合力逐渐减小。
(即学即练:假设两个大小均为F的力,当夹角为0度时,合力为多大?当夹角为60度时,合力为多大?当夹角为90度时,合力为多大?当夹角为120度时,合力为多大?当夹角为180度时,合力为多大?)随后通过动图和实验器械来形象直观地演示随夹角的增大,合力逐渐减小,以帮助同学们理解。
并由此引出“只有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以提高同学们的合作观念。
三、由于有些力是不适用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通过两个例子引出“共点力”的概念,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都相交于同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共点力。
通过几幅图片,让同学们再次体会、感受共点力,以加深对其的理解。
四、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首先学习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通过合力与分力引出了物理学中一种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物理思想;同学们自主设计实施实验,并讨论总结实验成果,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范围引出共点力的概念。
【教学设计说明】总结反思是教师对一节课的又一次回顾,也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回放,这是发现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的一个很好的途经,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同时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的一次很好机会。
总结反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五、课后思考:如何解释“泗水拔鼎”。
《力的合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同时他们在初中也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下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也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并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同时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
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外加通过动图及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具,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合作探究能力,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学生对失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则,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演示器具,让学生直接体会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以及合力随夹角大小的变化关系。
《力的合成》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泗水拔鼎”故事,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本节课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再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出本节课各个知识点,已达到了在本节课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反应;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及合作探究,同学们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为随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最后通过物理实验器械形象的模拟“合力大小随分力夹角之间的变化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同学们印象更为深刻。
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争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乐趣及其重要性、必要性;3. 通过体会有角度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矢量相加,让学生拥有敢于创新、变通的理念。
《力的合成》教材分析《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
“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传统教科书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
实验看起来与传统教科书中的实验一样,但教科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别。
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新的写法是个探究性的实验。
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个分力夹角的关系。
最后通过两幅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合力和分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力与合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C.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D.合力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一分力2.某同学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双臂用力最小的是()A B C DF、3.如图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示意图.图甲表示在两个拉力1F的共同作用下,将橡皮条的结点拉长到O点;图乙表示准备用一个拉2力F拉橡皮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时,两个拉力的大小应相等B.甲实验时,两个拉力的方向应互相垂直C.乙实验时,只须使橡皮条的伸长量与甲实验相等D.乙实验时,仍须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4.设有五个力同时作用于质点P,它们的大小和方向相当于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和三条对角线,如图所示,这五个力中的最小力的大小为F,则这五个力的合力等于()A.3F B. 4F C.5F D.6F5.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F1、F2、F3,关于它们合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大小的取值范围一定是0≤F≤F1+F2+F3B.F的大小至少比F1、F2、F3中的某一个大C.若F1∶F2∶F3=3∶6∶8,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F为零D.若F1∶F2∶F3=3∶6∶2,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F为零二、填空题6.如图所示,表示合力F的大小与两分力夹角θ的关系图线,则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7.欧阳瑞雪同学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1)他的实验步骤是: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力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和;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和。
(2)他根据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