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发现及春成因证据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类型与形成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类型与形成条件马春生;许化政;郑浚茂;宫长红【摘要】早奥陶世,庆阳-黄陵古隆起北侧形成蒸发台地斜坡白云岩坪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沉积.加里东期,该古隆起随同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其北坡不同层位的石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差异溶蚀形成了膏溶角砾白云岩、蜂窝状膏溶细晶白云岩、针孔状膏溶白云岩、粒间溶孔细晶白云岩和溶蚀孔洞泥粉晶碳酸盐岩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储集层.斜坡宽缓、地下水流梯度小、晶粒或结核状易溶膏盐颗粒分散是斜坡上岩溶储集层发育且类型多样的主因.斜坡北侧陕北坳陷以膏盐岩地层为主的致密岩性为斜坡上风化淋滤储集层的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区域圈闭条件.从而使富县斜坡成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场所.【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1(016)002【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庆阳-黄陵古隆起;富县斜坡;风化壳储集层;储集层类型;储集层成因【作者】马春生;许化政;郑浚茂;宫长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原油田技术监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富县斜坡(陕西富县—甘泉一带),是奥陶纪庆阳—黄陵“L”型古隆起向陕北坳陷过渡的一个宽缓斜坡(图1)。
奥陶纪时,因受南部加里东地槽(秦岭海槽)控制,盆地南部近边缘处发育的庆阳—黄陵古隆起成为分割华北海和秦岭海的正向构造单元,它不仅控制了华北海与秦岭海的海域范围,而且还决定了古隆起北侧奥陶纪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从而形成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三种不同的沉积岩性分区,它们自南而北分别为:(1)隆起台地和侧缘以泥晶—亮晶生物碎屑颗粒为主的灰岩或鲕粒状白云岩沉积;(2)隆起北侧富县斜坡蒸发台地白云岩坪相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沉积;(3)陕北坳陷局限海蒸发澙湖相盐岩、膏岩、膏质白云岩和石灰岩沉积[1]。
奥陶纪中期至石炭纪中期的加里东运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庆阳—黄陵古隆起北侧富县斜坡的下奥陶统含膏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经历了长达1.3亿年的风化剥蚀,从而在准平原化的背景上,形成多个近南北向长条状分布的溶蚀岩丘和同方向水系,为各类碳酸盐岩、白云岩孔洞缝型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3]。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①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1(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
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
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1],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为主, 岩性主要为棕红色夹黄绿、 灰绿色小斜层理 细 砂 岩 、 中 细砂岩、 泥质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砂岩厚度占地层总 大多在 #&0)(&0 之间; 明显具有下粗上细的特 厚的 1&0 以下, 点, 且上部一般多为厚层—巨厚层泥岩沉积。 该期岩相古地理以河流和湖泊相广布 为 特 征 , 大体呈盆 地北部以河流相发育为主、南部以湖相为主的沉积展布格 局。盆地北部和西缘北段主要发育冲积扇、 辫状河相, 向南到 白于山一带则过渡为曲流河相, 继续向南到定边、 靖边和盆 地东南缘、 西南缘则发育三角洲相; 盆地南部则普遍发育滨 浅湖亚相, 至天环向斜轴部南侧则为 浅 湖—半 深 湖 亚 相 。 值 得指出的是, 在南部湖泊相外侧靠近陆地的许 多 水 体 局 限 区 域, 发育串珠状盐沼亚相富含石膏的泥岩、 粉砂岩 夹 石 膏 层 , 表明局部时段气候干旱、 蒸发作用强烈、 水体盐度 高 , 这对白 垩系地下水水质的形成与演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罗汉洞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继环河期之后, 罗汉洞期气候又逐渐向干旱转化, 盆地 现今残留的罗 抬升, 开始了早白垩世第 ! 个大的沉积演化期, 汉洞组较其下伏各组分布范围明显缩小、 厚度变薄, 地层厚 盆地北部伊 (, 伊深 !, 伊 ## 孔一线及其以 度一般为 (&)!&& +, 砂 北地区相对较厚, 可达 "/1 +。岩性主要为 中 粗 粒 碎 屑 岩 , 粒级以上的碎屑岩厚度占地层总厚的 1(0 以上。盆地北部主 要为灰紫、 紫红、 灰绿、 黄绿色中粗砂岩、 含砾粗砂岩、 砾岩、 砂砾岩夹细砂岩、 粉砂质泥岩, 在 保 尔 斯 太 沟 等 地 夹 #& 多 米 厚的火山溢流相玄武岩; 盆地西缘中南部主要为棕红、 紫红 色夹姜黄色中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夹泥岩沉积。 该期岩相古地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盆 地 北 缘 、 西北缘主 要发育冲积扇、 辫状河相, 局部有滨浅湖亚相; 盆地西缘南段 和西南缘局部发育辫状河和滨浅湖亚相, 西 缘 中 南 段 环 县— 镇原—泾川一线主要发育沙漠沙 丘 亚 相 , 环 县—镇 原 一 带 沙 漠沉积厚度最大, 交错层理发育且规模巨大, 为此时沙漠的 中心地带, 是中国白垩纪沙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泾川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到泾川期, 气候再次由干旱向湿润转化, 盆内不均衡隆 升, 形成了分布范围更为狭窄、 呈不连续 “厂 ” 字型分布于盆 盆 地北缘和西缘的泾川组沉积。地层厚度 一 般 为 (&)#&& +, 地北缘伊深 !, 保 * 孔 , 喇 * 孔一带厚度多大于 #(& +。 该组岩石 组成类型较丰富。盆地北部主要为一套灰绿、 暗棕、 土红色泥 岩、 泥质砂岩、 砂质泥岩夹钙质细砂岩、 泥灰岩、 含砾砂岩及 含钙质砾石粗砂岩, 含生物碎屑; 向上岩石粒度变 细 , 泥质成 分和泥灰岩增多。盆地西南缘主要为灰绿、 紫红色泥岩、 砂质 泥岩或砂岩、 泥岩互层夹泥灰岩。 该期岩相古地理以湖泊发育为特征。 盆 地 北 缘 、 西缘局 部 (崇 信 、 陇县和盐池等地) 泾川组沉积早期以辫状河相为 主, 晚期基本为湖泊相沉积; 北缘东胜西部毛不浪 沟 以 西 、 色 拉敖包至乌加庙和鄂托克旗以西的布伦庙至大庙一带分布 较深水湖泊, 向南产有淡水鲕粒灰岩, 鄂托克旗一带有浅水 湖泊沉积, 产有恐龙足迹化石; 西南缘泾川、 千阳 等 地 为 湖 泊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鄂尔多斯南端的萨拉乌苏地区,晚更新世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积,其中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人类化石命名为“河套人”,哺乳动物群命名为“萨拉乌苏动物群”,主要有纳玛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等。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
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始发育
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地区下奥陶统冶里组竹叶状石灰岩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
2 剖 面概 述
此 次研 究 区位 于山西 省 吕梁市 3 7国道 柳林 至 0 离 石段 的下 白霜 村 。
地 台 、 伯利亚 地 台均有 发育 ¨ 西 。 鉴于 竹 叶状 石 灰岩在 碳 酸盐 岩地 区 的普 遍性 以 及对 于古 环境认 识 的重 要性 , 正 在被 越 来 越 多 的 其 学者所 重视 和研 究 。对 于竹 叶状 石 灰 岩 的成 因 , 目
积环境 , 析和探 讨 竹 叶状 石 灰岩 的形成 过程 , 分 并对
竹 叶状 碎 屑 的成 因机 制进 行 阐述 。
其 中以寒 武 纪 、 陶 纪最 为发 育 ¨ 。竹 叶 状石 灰 奥
岩 的分 布也较 为广 泛 , 北 地块 的鄂 尔多斯 地 区 、 华 鲁
西地 区 、 宁本溪 地 区 , 里 木 盆地 的塔 中地 区 , 辽 塔 华 南地 块 的鄂西 宜 昌地 区 、 东南 、 鄂 湘东南 地 区及北 美
第1 1月 20 2 0孽第 3年 0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 ’ …’
V_ . D 201 o 0o l N4 e O e 3
.
文章 编 号 : 0 —8 0 2 1 )4 0 50 1 935 (0 0 0 - 5 -5 0 0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柳 林 地 区下 奥 陶 统 冶 里组 竹 叶状 石 灰 岩 的 沉 积 环 境 和 成 因机 制
薄层 泥粉 晶 白云岩 形 成 于 开 阔 台地 , 泥 质 条 含
薄层 石灰 岩沉积 物 和后期 将其 击碎 的强 大水 流两个
收 稿 日期 : 0 0 52 ;改 回 日期 : 0 0 6 8 2 1 - —4 0 21- - 00
带的薄层粉晶白云岩为高频海平面快速上升造成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地块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杭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证据
鄂 尔 多 斯 地 块 早 白垩 世 构 造 一热 事 件 : 杭 锦 旗 玄 武岩 的 A — r r 年代 学证 据 A
邹和平 , 珂 , 刚 张 李
( 中山大 学地 球科 学系 , 东 广 州 5 0 7 ) 广 125
摘 要 : 鄂 尔 多 斯 地块 北部 杭 锦 旗 黑 石 头 沟 , 在 于下 白垩 统 砂 岩 之 上 发 现 了 一 层 玄 武 岩 。其 SO ( 6 9 % ) 低 而 i:4 .3 较 碱含量( : K O+N : = . 1 ) 高 , 合 指 数 =80 含 标 准矿 物 N , 于碱 性 橄 榄 玄 武 岩 。A . r 光 阶段 加 热 aO 6 2 % 较 组 ., e属 r 激 A 定 年 结 果表 明 , 该玄 武岩 具 有 1 62± .Ma的 A . r 龄 。 年 龄 数 据 表 明杭 锦 旗 黑 石 头 沟 玄 武 岩 形 成 于 早 白 垩 2 . 04 r 年 A 世 , 映 鄂 尔 多 斯地 块 在 早 白垩 世 发 生 了一 次 构 造 一岩浆 一 事 件 , 与华 北 、 至 整 个 中 国 东 部 在 早 白垩 世 发 生 反 热 这 乃
少 华等 ,9 6 19 ; u ne a. 2 0 ) 但 对鄂 尔多 19 ,9 7 Y a t 1 , 0 7 , 斯 地块 内部岩浆 活动 反映 的中生代 以来 的构造 一热 事 件的 研究还很 薄弱 。
近年 来 , 我们 对 鄂 尔多 斯 地块 中北 部 的杭 锦 旗 黑 石头沟玄 武 岩进行 了野 外考 察 , 文 通 过该 层 玄 本
鄂尔多斯地块中北部的杭锦旗黑石头沟下白垩统砂岩之上有一层玄武岩出露其sio4693较低而碱含量karar激光阶段加热定年结果表明杭锦旗黑石头沟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arar坪年龄为1264ma反映鄂尔多斯地块在早白垩世发生了一次构造热事件是燕山运动在鄂尔多斯地块中的表现与华北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发生了较普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具有一致性
鄂尔多斯盆地漂白砒砂岩特征及成因_宋土顺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样品采自东胜地区裸露砒砂岩。砒砂岩呈面状分 布,由白色细砂岩 - 粉红色粉细砒砂岩 - 红色泥质粉 砂岩过渡,同时在白色砂岩中发育铁质结核( 图 2) ,在 煤层上部延安组灰黑色泥岩中发育黄铁矿结核。
将样品进行处理和制样,利用日本岛津生产扫描 电镜( JSM - 6700F 型) 及其配置的 INCAX - SIGHT 型 能谱仪、日本理学生产的 D / max - 2500 / PC 衍 射 仪、 X - 荧光光谱( XRF) 和美国 Agilent 公司生产的 7500a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CP - MS) 进行分析,测 试单位为吉林大学测试科学实验中心。
68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 35 卷
布,并未见报道连续纵向剖面,鉴于漂白砂岩成因复杂, 本文采用连续剖面取样,增加微量元素等分析方法进行 了研究,得出研究区漂白砒砂岩粘土组成和反应机理的 差异,为 CO2 地质封存和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1 地质背景
鄂尔 多 斯 盆 地 横 跨 陕、甘、宁、内 蒙 四 省 ( 自 治 区) ,面积约 25 × 104 km2,富含多种矿产资源,含有丰富的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7]。该盆地西边为贺兰山经向构造 体系,南北分别为祁连 - 秦岭褶皱构造体系和天山 - 兴 蒙褶皱构造体系,东边临濒太平洋构造域[8 -9]。盆地分为 伊盟隆起、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陕北斜坡、晋西挠褶带 和渭北隆起 6 个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中侏罗系自下而上 沉积了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和安定组地层,其中在早 - 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厚约 300 m 的含煤岩系[9 。 -10]
(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61,China; 2. Testing Center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61)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
石 ib -b k f W jt A第40卷第2期OIL (GAS G E O L O G Y2019年4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19)02-0313-13d o i:10.11743/o g g2*******鄂尔多斯东北部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成因及分布规律陈朝兵\杨友运\邵金辉2,朱玉双3!陈新晶4,石磊5,孟迪3(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西安710200; 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陕西西安710200)摘要:通过地震、钻井、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结合压汞、气水相渗、物性和水化学等测试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木气田地层水的化学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
研究区处于气水过渡区,地层水属于“V”型C a C D型,以低矿化度的“酸点水”和高矿化度的常规地层水为主。
纵向上,各层之间沉积、岩相差异及距气源远近不同是造成地层水纵向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本溪组与太原组层内稳定分布的多套致密灰岩阻碍了烃类进入储层,造成原始气藏充注程度不高,地层水相对富集;石千峰组远离气源中心,烃类供给不足,气驱水不彻底;山西组属“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充注程度高,产水量少。
平面上,受晚白垩世末期盆地“西倾”构造运动影响,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并发生气水二次调整,导致含气层位增多,连续气柱高度上升;同时气藏压力下降,盆地边缘地层水顺层侵入,各层均不同程度产水,形成“多层含气、普遍低产、气水同产”的格局,表现为自西向东地层水的规模及产水量逐渐增大,矿化度逐渐升高。
研究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气水空间分布及成因理论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气水分布;酸点水;地层水;致密砂岩气;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33 文献标识码! AOriginanddistributionof formationwater in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Chen Zhaobing1,Yang Youyun1,Shao Jinhui2,Zhu Yushuang3,Chen Xinjing4,Shi Lei^,Meng Di^(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XV an Shiyon University,X V an,Shaanxi710065,China;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 f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Company,PetroChina,X V a n,Shaanxi710021,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of Continental Dynamics,Department of Ge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 i y an,Shaanxi710069,China ;4. No.6 Oil Production Plant,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X i an,Shaanxi710200,China;5. No.2 Gas Production Plant,Changqing OilfieldCompany,Petro China,X i an,Shaanxi710200,China )Abstract:The chemical features,genesis,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waterin Shenmu gas field,northeastern Ordos Basin,were studied by the analysis of seismic,drilling and logging,as well as performance data combined witli test analysis of mercury injection,ga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physic chemical properties.Since the studied area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area from water to gas,the fo is of“V-shaped”CaCl2type,with low salinity)acid water”and high salinity conventional formation water being dominant.Vertically,the differential d 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water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deposition,lithofa-cies and distance from gas source for various formations.Multiple tight limestones distributed in th Formations have blocked the entry〇f hydrocarbons into reservoirs,leading to a low de reservoirs and relatively high enrichment of formation water.The Shiqianfeng Formation,located far away from gas source,is in short of hydrocarlDon supply w ithi incomplete gas disjolacement of water.The Shanxi Formation genous play,which has a high degree of gas charging and low quantity of water produced.Horizontally,influenced by the“west-dipping”structural movement of the basin in the Late Cretaceous,the northeastern O收稿日期=2018-05-11;修订日期:2018-12-0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超低透砂岩成藏机理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为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根据包裹体划分油藏成藏期次,在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成岩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代表了生排烃高峰期的一次油气的充注。
埋藏分析表明,它们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为一期成藏,多个充注阶段。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包裹体油气充注一、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晚三叠世,在东北、西南两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东北三角洲、西南扇三角洲一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
按沉积旋回和测井资料将延长组从上到下分为10 个油层组,其沉积特征表明了整个湖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长9、长7、长4 十5 期是湖盆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湖侵期,特别在长7 时,湖侵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盆地中生界最好的一套烃源岩;三大湖侵期之间是岸进时期,长8、长6 、长3 等时期比较重要;在湖泊周围,形成了以东北三角洲和西南扇三角洲一三角洲为代表的三角洲群,其沉积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砂体大面积分布,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特低渗透岩性油藏成为我国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典型代表,晚三叠世湖盆中部地区延长组长6- 长8 储层致密,一般渗透率小于1×10-3μm2;按照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方法》[2],把湖盆中部长6-长8储层划分为超低渗透储层[3]。
二、低渗油藏储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分布在湖盆中部延长组长6一长8油层组,沉积类型包括长6、长7的重力流沉积、三角洲前缘及长8三角洲前缘砂体[4-5]。
1.储层岩石学特征湖盆中部地区长6一长8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矿物成熟度较低。
长6、7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以及少量岩屑砂岩;砂岩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含量较高,次为中细砂岩;砂岩的分选性中一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支撑,点一线接触为主[6]。
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地貌成因初探
山丘 陵分 布在 本 区东 北 部及 西 部边 缘 地 区 , 剥蚀 、 侵 蚀 尤 为 严重 , 沟壑 纵横 , 支 离 破 碎 。 高平 原 和剥 蚀 凹地 仅 在 本 区西
地划 分 为构造 剥蚀 地形 ( I ) 和堆积 地形 ( Ⅱ) 两 个地 貌 区。根
据地 貌形 态类 型 将 两 个 地 貌 区 划分 为 : 剥蚀洼地 ( I ) 、 高 平 原( I : ) 、 波状 高 原 ( I , ) 、 残 山丘陵( I ) 及 河 谷 地 形 (1 1 ) 、 湖
观 。
[ 关键 词 ] 鄂 尔多斯 盆地 ; 地 质地 貌 ; 新 构 造运 动
[ 中图分类 号 ] P 5 4 2 . 3 1 [ 文献标 识 码 ] B [ 文 章编 号 ] 1 0 0 4—1 1 8 4( 2 0 1 5) 0 1— 0 1 7 8—0 2
1 区域 地 貌 特征
地形 平坦 , 起伏 缓 慢 , 小 面 积 地 形 起 伏 强 烈 。如 北 部 乌 兰 吉 林一带, 其 上有 岛状 残 山 和风 蚀 洼 地 , 比高 约 5 O一8 0 m。残
2 地 貌 分 区及 成 因分 析
地貌 分 区概述 主 要 依 据 地 貌成 因 ( 内外 营 力 作 用 ) 将 盆
总体 地 貌形 态 为 构 造剥 蚀 高 原 。成 因 类 形 为 构 造 剥 蚀 地 形
和堆积 地形 。
构 造剥 蚀地 形 主要 分 布 于研 究 区 的西 部 、 中部 、 北部 , 地 形 波状 起伏 。地 貌形 态有 : 波状 高 原 、 高平 原 、 丘陵、 梁地 、 梁 间洼地 及 桌状 台地 等 , 主要 由 白垩 系地 层 组 成 。仅 在研 究 区 西部 、 西 北部 高 原 区 , 有小 面积第 三系 地层 分 布 , 表 面被 薄 层 风积 沙覆 盖 。波 状 高 原 为 区 内 主体 地 形 , 广泛分布 , 大 部 分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
现 代 地 质第13卷 第1期1999年3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13 No 11 M ar.1999收稿日期:1998)05)25*本文为国家计委/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0项目(项目号:96-110-08-01)部分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樊太亮 郭齐军 吴贤顺(能源地质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通过地震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可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识别出4个地震层序,层序界面均以区域性侵蚀面或河道冲刷面为边界。
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晚古生代经历了陆表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退和逐渐消亡的过程。
储集层主要是石炭系的滨岸砂体、二叠系的河道砂体以及冲积扇砂体。
在层序地层体制中,储层的纵向发育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旋回的控制,而平面展布受古地貌的制约。
通过地震与钻井的综合分析,具体预测出有利的储集砂体分布。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古地貌 储层预测分类号 P53414第一作者简介 樊太亮,教授,石油地质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与油层描述方面的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经历了晚奥陶世)早石炭世长期风化、剥蚀和夷平作用之后,于中石炭世与华北地台一起整体沉降,在陆表海浅水背景下接受沉积[1],在晚古生代经历了陆表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退以至逐渐消亡的过程,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
1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111 层序地层构架层序地层的划分是以不整合面的识别为基础的。
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可以识别出的不整合面类型有:(1)区域性侵蚀不整合面。
即奥陶纪与石炭纪之间形成的区域性侵蚀不整合界面,造成了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古地貌格局,同时各种侵蚀地形、下切沟谷十分发育。
(2)区域性上超面。
受加里东期古地貌格局的影响,地层分别由东、西两个方向向着中央古高地超覆,构成区域性的上超型沉积间断面。
古沙漠沉积及其层序单元——以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地为例
古沙漠沉积及其层序单元——以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
地为例的报告,800字
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地是对认识古沙漠沉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地块。
在这里,可以看到明确的演化趋势,也可以认识古沙漠沉积的层序单元。
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地的沉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子湖期、湖相期和内陆沙漠期。
子湖期是湖泊侵蚀形成后,末次冰消退时期中湖泊出现在盆地内的沉积时期。
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主要由流积物、淤泥和砂砾沉积而成,表现为有结构性的层状沉积。
湖相期是湖泊开始枯竭之后形成的沉积时期,湖泊开始逐渐枯竭后,水位开始下降,并产生新的沉积物类型。
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主要为湖底板块的残存物、漂流碎屑和夹层砂、砾质沉积而成,表现为碎屑沉积、礁石沉积和变质沉积。
内陆沙漠期是古沙漠开始形成之后的沉积时期,此时湖泊已经完全枯竭,随着气候日益干燥,风沙流动开始,形成沙漠沉积。
该时期的沉积物主要由碎砾质沉积、粉尘沉积和砂漠沉积组成,表现为砾砂沉积、粉尘沉积和沙丘沉积。
总之,在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地可以看到明确的沉积演化趋势,由湖泊沉积阶段转变为内陆沙漠沉积阶段,从而可以认识到鄂尔多斯白垩纪内陆古沙漠盆地古沙漠沉积的层序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形成动力学背景及其对油气等多种矿产成藏(矿)期的控制作用
本文受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41630312)、“十 三 五 ”国 家 重 大 专 项 (2017ZX05005002008)、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2017YFC0603106)和陕西省二氧化碳封存与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课题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评价研究,Email:renzhanl@nwu. edu.cn
1214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2020,36(4)
andwesternNorthChinaCratonarecontrolledbytheEarlyCretaceoustectoniceventandthedeepthermalbackgroundofthe lithosphericextensionandthinning,themainaccumulationandminingperiodsareallEarlyCretaceous,andtheaccumulationand mineralizationhaveexplosiveandsimultaneous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Geothermalgradient;Lithosphericthickness;Tctonicthermalevent;Thermallithosphericthickness;Lithospheric thinning;Igneousrock;Accumulationandmineralizationperiod;OrdosBasin;NorthChinaCraton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原角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原角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陈晓云【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7(38)2【摘要】A partial skull of proto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strata of Hanggin Banner,Ordos City,Inner Mongolia,is described and assigned to Protoceratops sp.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roto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and also the first record of proto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Ordos region.This discovery not only expands the distribution of protoceratopsid dinosaur in China but also enriches the Ordos dinosaur fauna.%根据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一件恐龙不完整头骨新材料的形态学特征,鉴定其为原角龙未定种(Protoceratops sp.),产出地层为下白垩统.这是原角龙属化石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也是该类恐龙在鄂尔多斯地区的首次记录.该化石的发现,扩大了原角龙化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也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恐龙动物群的内容.【总页数】5页(P154-158)【作者】陈晓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Q915.864【相关文献】1.中国西北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黎明角龙属(恐龙:新角龙类)一未定种 [J], 尤海鲁;Eric MORSCHHAUSER;Peter DODSON;李大庆2.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禽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J], 张逸阳;吕君昌;蒲含勇;徐莉;尚玉华;贾松海;张纪明3.广东河源盆地晚白垩世霸王龙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吕君昌;刘艺;黄志青;袁伟强;黄东4.内蒙古鄂尔多斯早白垩世甲龙类胃石与鳞片印痕化石的发现 [J], 姬书安;蒋珊;张笠夫;郝建强;;;;5.我国内蒙古发现早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地块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杭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证据
鄂尔多斯地块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杭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证据邹和平;张珂;李刚【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8(32)3【摘要】在鄂尔多斯地块北部杭锦旗黑石头沟,于下白垩统砂岩之上发现了一层玄武岩.其SiO2(46.93%)较低而碱含量(K2O+Na2O=6.21%)较高,组合指数σ=8.0,含标准矿物Ne,属于碱性橄榄玄武岩.Ar-Ar激光阶段加热定年结果表明,该玄武岩具有126.2±0.4Ma的Ar-Ar年龄.年龄数据表明杭锦旗黑石头沟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反映鄂尔多斯地块在早白垩世发生了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这与华北、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在早自垩世发生了较普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具有一致性.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可能引起深部流体自地下深部上涌及在地块内部运移,为各种成矿元素的迁移、沉淀、富集和成矿创造了合适条件.【总页数】5页(P360-364)【作者】邹和平;张珂;李刚【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相关文献】1.华南内陆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构造事件的地质证据 [J], 唐梅华;巫建华2.拉萨地块中部晚白垩世火山岩Ar-Ar年代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J], 唐祥德;黄宝春;杨列坤;易治宇;乔庆庆;陈力为3.西秦岭甘肃夏河县腾布—日周早白垩世玄武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J], 蒲万峰; 仲新; 徐永斌; 王舒恒; 汪宏涛4.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形成动力学背景及其对油气等多种矿产成藏(矿)期的控制作用 [J], 任战利; 祁凯; 刘润川; 崔军平; 陈志鹏; 张圆圆; 杨桂林; 马骞5.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与铀成矿的关系——来自玄武岩锆石U-Pb 年代学的约束 [J], 韩美芝;李子颖;邱林飞;骆效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
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彭楠;柳永清;旷红伟;陈军;薛沛霖;徐加林;刘海;刘燕学;许欢【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3(32)2【摘要】物源分析是判断古侵蚀区位置和恢复盆山格局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古流向、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分析北祁连—北山地区下白垩统的物源,进一步探讨早白垩世盆山格局.综合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北祁连-北山地区的沉积物源分别来自南、北两大物源区.南部物源区由奥陶纪北祁连洋火山孤、中-晚志留世—泥盆系中祁连与阿拉善地块碰撞造山花岗岩、新元古代中祁连裂解岩浆岩与变质岩基底、早中生代南祁连岩浆岩组成;北部物源区则主要为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增生造山与后碰撞期花岗岩、塔里木板块东部敦煌-库鲁克塔格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岩和深成变质岩.早白垩世初期,走廊带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物源区,早白垩世早期南、北部物源同时存在,早白垩世中期则逐渐以南部源区为主,早白垩世晚期西北部和南部同时为物源供给区.整个早白垩世期间,北祁连-北山东部为统一的内陆湖盆群.%Provenance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approach to tracing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and reconstructing the orogenic history of basin-bounding uplif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used palaeocurrents, gravel components, detrital compositions and U-Pb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rovenanc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basin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Beishan area and, furthermore, discussed the basin-mountain framework in the EarlyCretaceous period. In Beishan area, the On such a basis, two provenances were identified. The south provenances were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basement and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from the Central Qilian Terrance, the North Qilian Volcanic Arc (O), magmatic rocks originated from the collision (S2-3-D) and the Early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South Qilian Mountain. However, the north provenances were composed of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and deep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unhuang-Kuruktag terranc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arim Block, and the granites were produced by the 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 in the northwest of North China in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period. Besi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rce suggests that the north source provided sediments for the Corridor in the initial period, and then both provenances existed in the early period. In the middle stage, the south provenance became the main source, while the northwest and south sources supplied sediments together finally. In a word, the eastern North Qilian Mountain-Beishan area seems to be a unified interior basin.【总页数】20页(P456-475)【作者】彭楠;柳永清;旷红伟;陈军;薛沛霖;徐加林;刘海;刘燕学;许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6沉积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构造指示意义——来自黄龙县、铜川市金锁关地区延长组碎屑锆石年代学证据 [J], 乔向阳;林进;朱晴;弓虎军;王娟;李忠峰2.北祁连造山带嘉峪关北大草滩地区早志留世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孟勇;唐淑兰;李向民;李艳广;卜涛3.北秦岭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物源区及其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J], 李侃;郭安林;高春云;李兴辉4.北祁连-酒西地区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 [J], 彭楠;旷红伟;柳永清5.北祁连造山带东段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与物源分析 [J],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文运强;王建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称含 砾 泥岩 组 成 。沉 积体 呈蓝 灰 、 褐 、 红 等色 浅 暗 调, 以非 层 状 为 主 , 可见 窝状 、 层 状 等 形态 , 元厚 斜 单
度几 十厘米 至 3m, 有 条 带状 泥 岩 。 夹 尽 管 因水 分 和 基 质 含 量 的 变 化 , 述 泥 石 流 砾 上 岩 的结 构 和 流 态 特 征 出现 某 些 差 异 , 均 以砾 石 成 但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2期 1
2 2 0 年 0
Vo. l No 2 12 .
6 月
Jn u.
2 0 2 0
鄂 尔多斯 东北缘早 白垩世 冰川 泥石 流 沉 积 的发 现及其 成 因证 据
G
O O
g
程守田, 李志德, 黄焱球, 葛利刚, 星 刘
由崩 塌 、 屑 重力 流或 河 流下 载 的再 沉 积 产物 ]这 碎 , 些 与 消失 冰 川 的联 系 已很 疏 远 的沉 积物 出现 于新 的 环 境 背景 中 , 因而不 易 引起 注 意 。 尔 多斯 盆地 东 北 鄂 缘 下 白垩 统 泥 石 流被认 为属 于这 种 经过 再搬 运 改 造
y 报 泥 石 流及 其 构成 的冲 积扇 可 出现 于 各种 气候 及 n O 环 境 背 景 。源 区 只要 存 在 丰 富的 砾质 、 泥质 物 质 , 砂
特 别是 m 冰川 成 因物 质 和 火 山碎 屑 物 质 , 有 短 期 大 并
O 量水 的掺 合 和 盆 缘 具 一 定 的古 坡 度 等 条 件 , 有 利 就 n 于促 成 泥石 流 碎 屑重 力 流 的发 生 _ ]但 泥 石 流碎 屑 】 。
( 国地 质 大 学 资 源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中 湖 3 0 4
S
.
质
摘 要 : 冰川泥石流是由 冰碛物与 冰雪融 水混合形成的一种 碑屑重力流沉积。综合泥石流的 砾石成分、 冰川擦痕、 冰冻痕、 型 巨 地
漂 砾等及其某些沉 积特征和源区 地质背景, 认为鄂尔多 斯东北缘白 垩世泥石流沉积为冰川泥石流成囡, 这一发现暗示了 晋北隆
e
起在早白 垩世曾 有山谷冰川存在, 并对我国白 垩纪陆地古冰川及其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
技k
关 键词 : 鄂尔多 斯东 北缘; 垩世; 早白 冰川泥石流; 证据; 成囡 晋北隆 起
中图分 类 号 :524 P1. 情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074(O2O—06 5 i —892O) 03— 0 2 0 的冰 川泥 石 流 , 笔者 将 重点 讨 论 其有 关 成 因问题 。
一
典 型 的泥石 流 或泥 流 型 冲积 扇 。东 胜边 缘 扇 沉 积 以
泥石 流 及少 量 的 片流 和局 部 小 型 径 流冲 沟 或 水道 沉 积组 成 。 石 流包 括粘 性 、 性 泥 石 流和 泥 流 等 系列 泥 稀 沉积 类 型 。粘 性 泥 石 流 为 无层 理 块 状 砾 岩 , 呈 槽 多 状、 窝状 体 , 单元 厚 度 1 4m ; 性 泥 石 流 以板 状 体 ~ 稀 层 状 砾 岩 为特 征 , 元 厚 度 0 3 1 0m , 石 相 对 单 . ~ . 砾 变小 , 扇 面 顺 层 排 列 ; 流 沉 积 为 舌 状 、 沿 泥 透镜 状 或 不 规 则形 态 的厚 度 不 等 的副 砾 岩 。 在扇 的下 端 , 局 含 部 发 育 的 扇 面 片流 及 小 型水 道 等 牵 引 流 沉 积 , 由水 流层 理 的 砂 岩及 砂 砾 岩 组 成 , 与 泥 石 流沉 积 形 成 并 过 渡 。左 云地 区泥石 流 扇 全 部 由杂 基支 撑 的副 砾 岩
分、 大小 、 状 十分 复杂 为特 征 。 石 呈基 质 支 撑 , 形 砾 主
和水 的来 源 供 给形 式 可有不 同成 因 。 例如 , 区 山体 源 滑 坡 、 流携 带 和 冰碛 的崩 塌 等均 可 产 生 大 量 的 碎 河
屑物 质 , 由大气 直 接 降水 出现 的 山 区河 流 和 季 节 而 性暴洪 , 以及 冰川 消融 等 则都 能 提 供水 源 。因此 , 不 同 的气 候 和 环 境 影 响 着 扇 及 泥 石 流 碎 屑 、 聚 集 的 水 供给形式 , 而物 质 的不 同成 因来 源 使 泥 石 流 在 沉 积 物 及 相 的 构 成 、 用 过 程 及 发 育 特 征 等 方 面会 出 现 作 定 的差 异 。 潮 湿气 候 供水 较 充 足 、 续 可形 成 河 如 持
1 泥 石 流 发 育 的一 般 特 征
鄂 尔 多斯 早 自垩 世 内 陆 古 沙 漠 盆 地 , 北 缘 j东 内蒙 古东 胜 地 区为 冲积 扇 一风 成 沉 积 , 以泥 石 流 扇 沉 积 占优 势 ; 其 以东 的 山 西 省 左 云 地 区扇 几 乎 全 在 部 由泥 石 流组 成 , 见 风成 沉 积 。 区 盆缘 冲积 扇 为 未 该
冰川 泥石 流是 由冰碛 物与 冰 雪融 水 混合 引 发 的
一
种 特 殊成 因类 型 的泥 石 流 _ 。这 种 由冰 碛 物再 搬 3 ]
运 形 成 的泥 石 流 经 常 发 生 在 现 代 的雪 域 高 原 , 可 且 直接 观察 到与 冰 川 的成 因联 系 “ 。对 于 古 冰川 , ] 由 于其 直接 作 用 的 冰碛 物 在 冰川 消融 过 程 中大 多变 为
流 作 用 控 制 的 湿地 扇 , 旱 气 候 条 件 下 暴 洪则 形 成 干 旱 地 扇 j寒 冷 的 冰川 背 景 下 可 引发 冰 川泥 石 流 并 , I
形 成 冰川 泥 石 流 扇 ( 融 水 扇 ) 这 为 识 别 扇及 其 泥 或 , 石 流 的成 因类 型提 供 了理 论基 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