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 的沉重。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 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18家机构全部驱 除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监管机
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 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
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这对一家日本大 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1993年10月,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对 部门分工作了调整,把证券交易与 后线清算分离开来,证券结算仍由 井口俊英负责,交易业务则转至大 和银行在纽约的另一家机构,这使 得他隐瞒作弊变得困难起来。考虑 到自己的行为迟早要败露,井口俊 英于1995年7月24日给大和银行董事 长写了一封信,坦白了自己的不轨 行为。大和银行的管理层此时才大 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只得寻找退 路了。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衡机制,以切实有效的防范风险,保证商业 银行正常有序地运作,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的发展,已经成为 各国银行业的共同课题,更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 使命。
THANK YOU
入行后:
债券托管部门工作
熟悉了证券清算 01
的复杂操作过程
03 接任纽约分行交易部经理职位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他很
快得到提升,并安排做资 02
金交易工作
04
提升为分行副行长 既负责交易,又负责后线结算

银行案例法律分析(3篇)

银行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银行与甲公司签订了一份贷款合同,约定由银行向甲公司提供1000万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一年,利率为年利率5%。

甲公司应在贷款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及利息。

然而,在贷款到期后,甲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银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应当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2. 甲公司是否应当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三、法律分析1. 关于甲公司是否应当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公司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约定了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偿还义务。

甲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已构成违约。

因此,甲公司应当承担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违约责任。

2. 关于甲公司是否应当支付逾期利息及律师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本案中,甲公司未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给银行造成了损失。

因此,甲公司应当支付逾期利息。

关于律师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律师费是银行因甲公司违约而产生的合理费用,属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投资学作业魔鬼交易员大和银行案例与启示知识讲稿

投资学作业魔鬼交易员大和银行案例与启示知识讲稿

h
7
h
8
h
9
三、风险启示及对策
(一)要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利率风险
信用风险
国家风险
流动性风 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h
10
其中,操作风险十分重要
由于其他几种风险的发生都往往有由于内部控制 和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而导致操作风险的问题。这 种失效使得银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必 要的对策,无法避免各种操作失误或欺诈,如银 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 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从而导致银 行的财务损失,或使银行在其他方面的利益受到 损害。
1999年11月12日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 法案》获得总统签署,该法案的颁布意味着在美 国实行了近 7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 对世界金融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 制度走向终结。
日本大和银行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 为日本在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方面改革滞后。
h
13
目前,中国也是实行银证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虽 然可以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分业经营将银行业 务范围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仍 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实 际上更加集中了。考虑到当今世界银证融合是发展的大趋 势,但银证分、业又是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选择,在这种 情况下,应积极探索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如银行与证 券经营机构之间的相互投资、资金结算、基金托管、金融 服务外包、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 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创造条件,加快银证分、业经营制度 的改革,跟上世界金融发展的步伐。
h
11
•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和巴林银行的倒闭,大 和银行的巨额损失,实际上都是由于内部 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以及外部监管 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 特别是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要从大 和银行事件中吸取教训。

银行案件案例分析

银行案件案例分析

银行案件案例分析银行案件案例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家,银行案件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内部管理不严,存在漏洞和腐败。

银行案件一旦发生,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银行本身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银行案件的主要成因和应对措施。

一、案例一:国土银行内鬼被打击2017年,国土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因私自虚报需要打印的业务量被查处。

他的行为直接导致银行短短时间内亏损60余万元人民币。

这次事件的影响非常大,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对国土银行的声誉产生了严重影响。

如果不是银行内部的及时纠正,这件事情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作为受害者的国土银行,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呢?首先,银行内部应该对员工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

员工的行为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对于偏离职责范围的行为应该及时发现并立即纠正。

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管理,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管理员工的工作,避免出现人为错误和漏洞。

最后,银行应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员工合理地开展工作。

二、案例二:招商银行因某高管失职而遭受巨大损失2015年,招商银行发生一起内部贪污案。

负责招商银行广东分行团贷的副行长在处理一项业务时,因自己与项目合作方的利益关系而将该项目放进了招商银行的不良资产档案内,该项目的数亿资金被银行吞吃。

很快,该案件被检方调查,涉案当事人最终被判刑。

这件事情对于招商银行的财务状况和声誉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招商银行应该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先是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完善员工的考核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商业行为。

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内部审核机制,检测员工的行为举止,减少失职、疏漏和人为造假等不良行为。

最后,银行应该引入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避免对某一业务过度依赖并均衡发展,从而降低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案例三:中国农业银行因信贷管理失误负债遭遇巨大损失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的一个经理把数亿的信贷额度都放给一个被举报过的违规企业,导致银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启示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健的运行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市场环境愈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却又越是充满着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细节问题,某一个人的不审慎行为或越权违规行为甚至就会搞垮一家久负盛名的大银行,可见,作为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已成为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内部控制问题都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衡机制,以切实有效的防范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有序地运作,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银行业的共同课题,更是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使命,
大和银行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情况,1995年7月27日,即在接到坦白信的第3天,大和银行出售了500亿日元的优先股票,其目的在于趁市场不知情时卖个好价钱,又过了两个月,它才在9月18日和19日分别通告了日本大藏省和美国纽约储备银行,纽约地方法院9月26日决定收审井口俊英,并以伪造证据和银行欺诈罪对他进行起诉,与此同时,美、日两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后果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18家机构全部驱除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监管机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这对一家日本大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问题分析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是日本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在过去几年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困境,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和银行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机构改革迟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分析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内部管理不善
大和银行长期存在着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管决策失误、监控失灵、风险控制不力等方面。

这种问题导致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加剧了银行业务的不稳定性。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加剧,大和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的
竞争压力。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导致银行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机构改革迟缓
大和银行在机构改革上的进展缓慢,很多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缺
乏创新和灵活性。

这种情况使得银行无法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加剧了银行整体的僵化和落后。

综上所述,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和机构
改革迟缓等几个方面。

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吸取以下启示: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高效的监控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和方式,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

•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机构变革步伐,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营灵活性,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对大和银行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有益
的借鉴和参考,帮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稳步发展和良好运营。

风险管理23个案例

风险管理23个案例

案例库案例1 巴林银行倒闭巴林银行在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至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

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至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

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事件叶冬义、高雅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事件叶冬义、高雅
3、过度信任。 • 巴林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
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 • 直到1995年井口均英向行长藤田彬坦白自己的巨额亏损
时,藤田彬还表示不可置信。
风险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 信用风险
• 国家风险
• 市场风险Biblioteka • 利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
• 操作风险
Nick Leeson- “金融流氓”
1992年,巴林总部 决定派他到新加坡 分行成立期货与期 权交易部门,并出 任总经理。
摩根•斯坦利银 行清算部职员
1989年,巴林银 行印尼分部工作 出色,被视为期 货与期权结算方 面的专家
1995年,英国中央银 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巴 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 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 理。10天后,这家拥有 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 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 兰国际集团收购。
• 大和银行事件实际上已宣告了自80年代以来日 本向国际证券市场扩张的努力惨遭失败。
•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各大银行大面积 亏损,纷纷为巨额呆账所困,为了摆脱危机, 日本已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
• 1993年出台了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法,银行与证 券业混合经营已成定局。但是,国际证券经营 的风险仍是日本银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
与英国王室 有紧密关系
创建于1763年 创始人是弗朗 西斯·巴林爵士
经营灵活变通、 富于创新 业务范围广泛
截止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 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 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 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尼克里森
1995年,尼克里森未 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 货币交易所从事东京 证券交易所日经225 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 易失败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案例: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主角——井口俊英


“大和银行事件”的主角井口俊英出生于日本神户, 在日本读完高中后到美国攻读心理学。这个没有金融 履历和知识的人,1976年因大和银行纽约分行急需扩 编而被招入其麾下。此后,井口俊英一路步步高升, 到丑闻败露时,他的身份已经是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 行政总裁兼债券交易员了。 井口俊英给同行的印象是个大“赢家”。一般来讲, 债券交易由于价格波动不剧烈,属于风险低利润小的 金融产品。井口俊英通过多年的实战,对一些小的交 易技巧还是很熟练的。他有时会在一天之内用上亿美 元去买进多家公司的债券,以便造成有大资金入市、 行情看涨的假象。等其他人跟进把价格抬升后,井口 俊英再一下子抛出。他一度被称为“神奇小子”。
大和银行经营者疏于职守的其他细节




大和银行在对纽约分行进行检查时,未对证券交易情 况进行检查; 大和银行纽约分行搬家时,留下了原证券保管业务未 搬,并将原证券保管业务单独设立派出所留在了原地; 井口俊英先生也无须纽约分行的同意就可使用资金等, 这使得证券保管业务派出所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的分行; 井口俊英买入股票最多,但又未能及时抛出股票时, 大和纽约分行的资金缺口高达1亿美元,对此大和银 行竟然谁都未对此引起注意;
“大和事件” 发生的必然性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一片 繁荣,股市狂涨,楼价狂升,大有一举成为世界 第一经济强国之势。然而,随着经济状况突然连 年萧条,银行投放在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上的大量 贷款成了呆账和坏账,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在这 种形势下,日本金融界的经营思想开始从以放款 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变为到证券市场上去冒风险, 以获取高额利润。井口俊英之所以能长期在美国 债券市场大肆搏杀,实际上是与总行的大政方针 密切相关的。然而,其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跟上 业务发展的脚步。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案例分析题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案例分析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案例分析题金融教研室(2013。

9。

1)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案例金融控股公司-—-美国“花旗"模型为了限制银行规模过度膨胀,(1956年银行持股公司法案)对拥有多家银行的控股公司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有:不允许跨州购并新银行;不允许拥有和经营非银行业务的子公司等.但法律对单一银行的控股公司没有限制,因此许多大银行利用这一法律漏洞大力发展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银行于1968年成立了单—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

包括花旗银行,花旗公司共拥有13个子公司,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业务。

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同一套人马,公司和银行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也正是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金融混业经营方式,花旗公司在1984年就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持股公司.详见图。

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花旗集团",总资产为7000亿美元,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之一,同时也在美国本土开创了全能化金融集团之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金融分业制度。

1998年5月1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该法案在涉及银行控股组织结构的条款中,创造了“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新的法律概念,允许银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控制或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

1999年11月,美国众议院正式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持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允许升格的或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从事具有金融性质的任何业务,即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但其混业经营是通过各个子公司经营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来实现,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法人。

其意义就是以“内在防火墙”的方式达到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目的。

回答问题:1。

什么是银行控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有哪些类型?银行控股公司有哪些优点?2。

1 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破产事件

1 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破产事件

1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1995年2月1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道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是有着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雇员1 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许多的英国王室显贵,包括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查尔斯王子都是它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室银行。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

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却在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里森的违规交易。

里森,事发时刚刚满28岁。

1992年,里森由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里森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产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里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致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员会。

里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

然而,里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账户大量买进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里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里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斩仓,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里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里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

这项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 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投资学作业!魔鬼交易员大和银行案例与启示

投资学作业!魔鬼交易员大和银行案例与启示

三、风险启示及对策
(一)要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利率风险
信用风险
国家风险
流动性风 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其中,操作风险十分重要 由于其他几种风险的发生都往往有由于内部控制 和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而导致操作风险的问题。这 种失效使得银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必 要的对策,无法避免各种操作失误或欺诈,如银 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 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从而导致银 行的财务损失,或使银行在其他方面的利益受到 损害。
目前,中国也是实行银证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虽 然可以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分业经营将银行业 务范围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仍 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实 际上更加集中了。考虑到当今世界银证融合是发展的大趋 势,但银证分、业又是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选择,在这种 情况下,应积极探索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如银行与证 券经营机构之间的相互投资、资金结算、基金托管、金融 服务外包、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 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创造条件,加快银证分、业经营制度 的改革,跟上世界金融发展的步伐。
(二)日本的分业经营体制改革滞后
20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金融 自由化改革加快,银行参与证券业成为商 业银行拓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提高竞争 能力的重要途径,银行业与证券业混合经 营逐步成为改革潮流。
二战后,日本通过了《证券和交易法》其中第65条严禁 日本银行参与国内证券业。该法案类似于美国的《格拉 斯—斯蒂格尔法案》,旨在保证存款人利益不受证券市场 大幅度波动的影响。然而,日本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因此大 受限制,在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中也显然处于不 利地位。于是,日本银行业纷纷积极拓展国际证券业务。 通过国际渠道进行国内证券投资,以此增加利润,积累经 验,等待国内金融管制放松,即取消分业经营法令。许多 日本银行将其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对国内人员进行证券交易 培训的基地。由于膨胀太快,交易人员缺乏必要的素养和 经验,交易机构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就为恶性 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背景介绍:大和银行是日本最早的银行之一,成立于1876年。

在其140多年的历史中,它曾经是日本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

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大和银行开始面临巨大的困境,并在2005年宣布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亏损。

原因分析:1. 长期低息率环境下的竞争压力长期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息率环境下。

这种环境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使得贷款利润变得非常低。

为了保持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寻找其他方式来赚取收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机构也开始进入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领域,并逐渐失去了对风险管理的控制。

2. 投资策略出现失误在2000年代初期,大和银行采取了一种名为“Project Sigma”的投资策略。

该策略旨在通过购买各种金融产品来实现高额收益。

然而,在2005年,大和银行宣布该策略已经导致了约1万亿日元的亏损。

这种投资失误不仅导致了巨额亏损,也让大和银行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3. 组织结构和文化问题大和银行在其14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非常保守的文化和组织结构。

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大和银行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机会被错过,并使得该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启示:1. 需要注意市场环境对于业务影响在金融领域,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保持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

2. 风险管理至关重要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机构需要确保其投资策略合理、风险可控,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保护自身和客户的利益。

3. 组织结构和文化需要不断调整金融领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金融机构需要不断调整其组织结构和文化,以适应市场变化。

机构需要保持灵活性,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保持竞争优势。

结论:大和银行的失败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金融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金融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4.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专业稽 核审计,实行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和 规范化。 ——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 稽核部门,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 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促进内控和操作 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 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 监督管理。 ——必须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在提拔 金融机构中高层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业务上进 行资格评定和审查,在委派金融机构重大业务 时,必须做好对相关管理层的考核和监督,从 而在人员安排上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
3
原因分析
大和银行亏损案的原因分析
(五)巨额亏损暴露了银 行内控管理的薄弱 (一)未能实现“前台” 和“后台”的分离,前台 交易,后线结算和债券 保管的分离
原因分析
(四)巨额亏损违背了资金 交易的风险管理原则
(二)巨额亏损暴露了 银行高层对工作人员的 过度信任
(三)巨额亏损暴露了金 融监管的不力
日,大和银行与大阪银行 (Kinki Osaka Bank)及奈良
经营之银行)及Saitama Resona Bank, Ltd.(在 Saitama县经营的地区性 银行。
1949年开始经 营外汇业务。
银行(Nara Bank)连手成立
银行控股公司 Daiwa Bank Holdings, Inc.(其后 易名为Resona Holdings, Inc.大和控股)
制度化。
加强对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管理
衍生工具交易存在巨大风险,我国必须特别
重视开放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金融机构可能 带来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
加强内控
职业道德教育
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谢谢!

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大和银行案例分析

大和银行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大和银行创立于1918年3月15日月。

前身是大阪野村银行。

总行设在大阪。

1948年10月,野村银行改名为大和银行,并于1949年开始经营外汇业务。

大和银行是日本城市银行中唯一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

除一般银行业务外,还经营货币信托、土地信托和养老金信托等金融业务。

该行主要立足点在大阪地区,加上关东地区及海外,共设有分支机构240多个。

1999年3月31日该行的资本金为70.67亿美元,资产总额1195.67亿美元,在世界大银行中分别排列第54位和第74位。

从 1984年开始在账外买卖美国债券,使该银行蒙受11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10 月2 日,美国宣布暂停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买卖美国债券,并罚款3.2亿美元。

2001年9月,日本朝日银行(Asahi Bank)和大和银行于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约5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5大银行企业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大和、朝日银行的合并,实际是一次破产合并。

2002年3月,朝日银行(Asahi Bank)加入集团,Resona Group 因而成为全日本第5大的银行集团二、存在的问题分析(一)行业风险:由于经济停滞不前,股市持续下跌,借款人的破产数量不断上升,以及政府对贷款的监管加强,银行的资本被快速消耗。

(二)会计问题:Resona银行曾宣称,其资本充足率高达6%以上,但数据引起了审计师的质疑。

像日本其他许多银行一样,Resona对递延所得税资产(DTAs,指营业损失抵销后的所得税减免,可用来抵销未来所支付的利润)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截至2003年3月底,该银行拥有5255亿日元的核心资产,几乎全部为递延税项资产。

三、审计师应关注的问题1、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也就是说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递延税款借项通过诸如银行之类的企业注销应税呆账发生的损失而产生的,由于银行的税收负担被有效削减了,递延的金额计入企业股东权益。

【成功励志】银行案例分析范文

【成功励志】银行案例分析范文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银行案例分析范文银行案例分析范文篇1:华夏银行保兑仓融资案例分析1、基本情况介绍2、各方需求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准备对经销商进行融资支持,但是直接对经销商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

直接融资可以采用赊销的形式,赊销会造成下游企业对核心企业资金的占用,而且下游企业的信用等级较低,如果到期不能还款,则会造成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大量的应收账款坏账,财务报表恶化。

并且在目前的供应链结构中,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与下游企业的合作大都采取部分预付款的形式进行,占用下游企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由于钢铁行业利润的下滑,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的流动资金也日趋紧张,对下游企业的直接融资更加不现实。

若是以担保方式提供支持,则不占用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在经销商产品可以顺利销售给终端客户获取回款的前提下,为下游企业提供担保的风险较低,承担回购担保为经销商获取银行资金既能改善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的财务状况,又可以实现壮大销售网络的目标。

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是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合作最稳定也是最大的经销商,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想达到 20xx 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 63 亿元、净利润 13000 万元的目标,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已不能满足其正常经营的需求。

但是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如果能获得融资支持,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可以较快的创造出利润还款,如果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贷款,则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可以在一年内创造出较高的收益。

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虽然利润可观,但从公司人员规模(300 人左右)上看仍属于中型企业,并且没有可以提供足额担保的不动产,加上钢铁行业近几年不良贷款率较高,以传统的业务形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

迁安联钢九江钢铁有限公司与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有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根据上文中的数据,二者合作年限长,彼此之间贸易占比高。

风险管理案例之一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风险管理案例之一日本大和银行事件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1995年1月26日 里森竟用了 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 货投机。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 1995年1 月18日 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里森所 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 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 前日本政府债券。到 2月10日 ,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 交易所持有 55000口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 历史记录。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 88888''账户。为维持数额如此巨 大的交易,每天需要3000万—4000万英镑。巴林总部竟然 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2月中旬,巴林总部转至 新加坡5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47000万英镑的股本金。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28 岁的尼克· 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 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 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4年下半年起,尼克· 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 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 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 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 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 故想一旦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人日经225指数期货建 仓。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原因分析 : (一)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二)松散的内部控制 (三)业务交易部门与行政财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 (四)代客交易部门与自营交易部门划分不清 (五)缺乏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与协调
案例:巴林银行事件
风险启示及对策 : (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的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三)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四)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 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llowing a regulatory rebuff in 1993, the bank had assured regulators that traders would no longer report to Iguchi while he occupied his role as head of the securities custody department. In fact, the branch continued to operate without a proper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urthermore, during the 1995 investigation, Iguchi revealed that between 1984 and 1987, other Daiwa traders had suffered major losses; these had apparently been concealed from regulators by shifting the losses to Daiwa’s overseas affiliates (FDIC, 1995).
For example, during September 1995, Iguchi was told to pretend to be on holiday so that a scheduled
August 2001
02

audit would have to be postponed; he was in fact in the New York apartment of a Daiwa manager helping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ng history of his department. Daiwa’s managers seem to have been hoping to transfer the loss to Japan, where it could have been dealt with outside the scrutiny of the US regulators and markets.
Iguchi’s survival wasn’t entirely down to luck.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risk control lapses and cover-ups wer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Daiwa’s New York operation in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o a farcical degre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1995 investigation of the Iguchi affair, the bank was also charged with operating an unauthorised trading area for securities between 1986 and 1993.
Confession and cover-up
In Iguchi’s confessional letters to Daiwa in mid-summer 1999 (he sent a stream of letters and notes to the bank after that initial July 13 letter) the rogue custody officer suggested that his superiors keep the losses secret until “appropriate measures” could be taken to stabilise the situation. It was a suggestion that was taken up. In the period after July 13 and before about September 18, when Daiwa belatedly advised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the loss, certain of Daiwa’s managers connived with Iguchi to prevent the losses being discovered, despite a legal requirement to report misdoings immediately to the US regulators.
he became something of a golden boy at Daiwa. But the losses accumulated until by the early 1990s it was difficult for Iguchi to continue to hide them, particularly after 1993 when Daiwa made some limited efforts to split up its trading and back-office functions. Yet he managed to survive for another two years before engineering his own day of reckoning.
When Iguchi lost a few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early on in his trading activities, he was tempted into selling off bonds in the Bankers Trust sub-custody account to pay off his losses. Then, in the words of the FBI agents who investigated the case: “He concealed his unauthorised sales from the custody account … by falsifying Bankers Trust account statements so that the statements would not indicate that the securities had been sold.”
As he lost more money trying to trade his way back into the black, it became hard work keeping alive this parallel series of reports. But luckily for him, Daiwa and its internal auditors never independently confirmed the custody account statements.
Later on, while he served his sentence, Iguchi was asked by Time magazine whether his early actions felt like a crime. “To me, it was only a violation of internal rules,” he said. “I think all traders have a tendency to fall into the same trap. You always have a way of recovering the loss. As long as that possibility is there, you either admit your loss and lose face and your job, or you wait a little – a month or two months, or however long it takes.”
After Daiwa told regulators about the loss on September 18, Iguchi was taken to a motel and questioned directly by the U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He told FBI agents aபைடு நூலகம்out what had gone on in the months following his initial confession to Daiwa, and the bank was shocked to find itself facing a 24-
on his own behalf, or when customers needed to be paid interest on long-gone securities, Iguchi settled their accounts by selling off yet more securities and changing yet more records. Eventually about $377 million of Daiwa’s customers’ securities and about $733 million of Daiwa’s own investment securities had been sold off by Iguchi to cover his trading losses.
As Iguchi’s apparent success grew – he later said that at one point his desk produced half the New York branch’s nominal profit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