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我-记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工程师杜亚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自我-记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工程师杜亚超

陈南昌陈贺迎

“能将以往十几间厂房才能完成的装备检测,浓缩在一台类似电冰箱大小的机箱内完成,而且使检测变得智能化、机动化,真是了不起......”2000年8月,海军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成果展示会上,海军某主战装备综合检测系统引起了军队装备权威人士的关注。

该系统的主研人就是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年轻的工程师、岸基保障研究室副主任杜亚超。入伍10多年来,杜亚超已主研完成了6项装备课题,并全部装配部队使用,有3项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取决于他在科研中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挑战之一:研究课题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还要面临失败的挑战,接还是不接?

1989年7月,上级下达了“军港维修工程车”的研制任务。杜亚超心里明白,自己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车一窍不通,现在要搞车的研究,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还要面临失败的挑战。如果真的失败了,对自己的事业及前途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当他听说队伍军港的维修至今仍停留在原始的维修方式上,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时,他暗下决心:困难再大,也要完成!

白天,他下部队调研,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虚心向老高工请教;晚上,他关在宿舍里埋头苦读;节假日,他经常是在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半年后,他带着掌握的资料来到武汉某起重机厂,和工人师傅一道边绘制图纸,边进行车辆部件的加工制造。

两年后,第一轮样车试制出来了。然而,因该厂技术力量有限,在样车试验中,杜亚超发现由于结构加工强度不够,造成样车副车架局部失稳,尚未达到技术要求。为此,他又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十几个工厂,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后选择了锦州重型机械厂研制成功,通过了专家的鉴定,并装备部队使用。该车获得“九五”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功了!但杜亚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从部队装备的急需出发,又开始了对后勤保障车辆的研究。他在部队调研时看到,各港口、码头的舰艇主副食品补给仍采用人工背扛的方式,既耗时又费力,严重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杜亚超决心要解决这一难题。他与课题组的同志经过3年多的努力,研制出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舰艇主副食品补给车”。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正式列编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用,从而使海军舰艇食品补给结束了人工背扛的历史。

敢于挑战,才能获得成功。杜亚超根据未来海战对海军后勤保障装备的需求去选题攻关,挑战着专业以外的后勤保障车辆的研制。几年来,他先后完成了“导弹装箱运输车”、“军港维修工程车”、“舰艇主副食品补给车”的研制,并全部获奖和装备部队使用。

挑战之二:规定的技术指标完成后,是按规定时间结题,还是顺延结题时间,在技术指标上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搞科研不能局限于完成课题下达时规定的技术指标,必须依据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有所创新,在技术上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否则,辛苦几年研制出来的成果,可能刚一出台就被淘汰,成为废铁一堆。

1996年底,上级下达了研制海军某主战装备的综合检测维修系统的任务。内行人都知道,该装备的检修一直是将装备运到专门的检修所,由几十名专业技术人员一点点地查故障,一点点地维修,耗时长准确率低,远不能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别的研究机构也曾尝试着改变这种检测方式,但都未能如愿。

作为课题组长和主研人,杜亚超心中的压力自不必说。但他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不可能提高。在高级工程师程存学博士的指导下,杜亚超和课题组的同志大胆的提出将原来的十几间检修厂房浓缩在一个类似于电冰箱大小的机箱内的设想,并由原来的固定性检修变为可移动性检修。

有人说这是天方夜谭,到头来肯定是白费功夫。

杜亚超却认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他和程博士一起查阅资料、核对数据、验证参数,光实验室的演算用纸就堆了一人多高。在部队试验时,他们又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杜亚超累得连续几天高烧不退,程存学博士也由于用脑过度,几次险些昏倒早计算机旁。配合他们试验的检修所高工李得仁说:“这哪里是干活,简直是在玩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终于提前完成了系统的研制任务,具备了结题条件。

开题时的指标要求是完成三种型号装备的自动化检测,但他们在部队联调试验时,第四种型号的装备也已经装配部队,而且是未来海战的主战装备。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推迟课题鉴定时间,对系统的技术作进一步的完善,并增加新装备的检测功能。杜亚超欣然接受了意见,并着手做系统改进的装备。这时,有人出来劝说,别犯傻了,还是见好就收吧,新装备价格昂贵,试验失败事小,万一联调试验中把新装备损坏了咋办?责任谁负得起?

“科研就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怕这怕那,永远不会有新的突破。”就这样,杜亚超顶着多方压力,与程存学博士一起又钻进实验室进行新的探索和拼搏。1年后,他们又一次成功了!该系统不仅能对四种型号的装备进行检测维修,还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系统的检测中,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由原来的十几名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检测,变为由两名战士通过计算机进行检测,不论检测哪个部位,只需轻点一下鼠标,该部位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挑战之三:计算机专业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专业,面对出国潮和地方公司高薪聘请的诱惑,是走还是留?

1997年,在海南一家公司当老总的同学,得知杜亚超几年之内就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成为部队的科研骨干,忙劝说杜亚超转业和他一起发展。

计算机专业,是当今社会最热门专业,即使是不去海南,就是在北京的中关村打工,小日子也会过得潇潇洒洒。杜亚超也曾动摇过,但他一想到部队科研的需要,就婉言谢绝了同学的好意。

1年后,当老总的同学来北京出差,也正赶上一位在美国定居同学回国探亲,他们便相约来到杜亚超的家中。

“怎么,这就是你的家呀?”两个老同学带着疑惑的目光打量着这不足27平米的小房子。全班29名同学现在有的定居国外,有的下海经商成了大款,条件最差的也是计算机行当的高级打工族,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没想到当年班里的高材生,在部队又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的杜亚超还一家三口蜗居在狭窄的房子里。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你一直不愿意离开部队?”

“是精神!我喜欢我的职业,虽说日子过得清贫些,但我的精神是充实的、愉悦的。”

“你就从来没有对你的选择后悔过?”

“我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看到别人有了车子、房子和票子,也曾动摇过,有过转业的想法,但那只是一时的、转瞬即逝的念头。”

“那为什么不早点转业?”

“因为部队需要我,海军后勤装备的科研需要我。”

......

两人实在说服不了这位“固执”的老同学,带着对他的敬佩和遗憾离开了。

挑战之四:鱼和熊掌不能得兼,当事业与家庭发生矛盾时,是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

1989年12月18日,家里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杜亚超回家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友完婚。然而,此时的杜亚超却正在一身油污地爬进码头管沟铺设、测试电缆,为远在天涯的海南某军港安装调试着水电自动控制系统。

“你混哪你?”日头偏西了,仍不见杜亚超的踪影,父亲又气又恼,一个电话打到海南。但父亲哪里知道码头水电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正进入关键时期,杜亚超作为主研人怎么能离得开?婚期!痴迷于科研工作的杜亚超一忙起来,早把这事给忘了。

就这样婚期一拖再拖,直到新年正月初十他们才举行了婚礼。因为系统的安装离不开他,新婚第三天,杜亚超深情地吻了一下眼里噙满泪花的妻子,又踏上了归队的列车。

作为部队科研人员,不经常下部队调试、试验,就很难了解装备的发展现状和部队的急需。闭门造车,永远造不出适应部队发展和未来海战需要的装备。至于家里的事情,及只有靠妻子一人承担了。一次在旅顺进行装备试验时,儿子高烧不退,妻子也累倒了,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家,但他实在是脱不开身,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妻子几句。直到试验结束,他才回到妻儿的身边。

付出终有回报。10多年来,杜亚超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科级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去年又荣立了三等功,并被任命为岸基保障研究室副主任。如今,杜亚超又按照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瞄准新的课题,迎接新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