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读书笔记.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价值观100例》这本书,我刚看到书的第一章便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第一章里是写关于“理想信念”的十个小故事。这章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理想信念的大的魅力,其中最吸引我的要数关于李大钊“决不出卖灵魂”的故事了。

本文主要讲了李大钊是我国共产党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因为他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而遭到北洋军阀的通缉,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汉奸军阀张作霖所捕,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最终于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敌人处以绞刑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令我最感动的一句是李大钊在敌人严刑拷打下说的一句话:“宁可头断血流,绝不出卖灵魂。”在无数曾为中国解放所拼搏的人当中,也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人,如毛岸英、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

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先辈,是我们祖国的革命先辈用鲜红色的血所换来的。再想一想那些革命志士和革命英雄是如何让新中国站起来的?是如何让新中国变成现在这样的军事大国和发达国家?答案还是“鲜红色的血”。

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鲜血为我们建设现在这样的社会和国家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不让过去的苦难重现,不让外国列强重新看不起我们,凌辱我们。

而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学习,唯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像李大钊一样用自己的鲜血、汗水和身躯给予我们美好幸福生活的革命先辈们。

.dushubiji221999

.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尹阳硕

①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②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③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在思想观念上大力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旧俗,宗族观念则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

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井喷式地涌现。

④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七月初九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

⑤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⑥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女性面对现实而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上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

调适和延续。

(选自2014年2月26日《光明日报》14版,有删改)

6.关于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较为松散。

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没有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

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七月初九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

D.虽然有部分女性坚守传统的自由婚恋,但一部分女性仍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儿会”的出现是因为鄂西南土家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B.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

C.中央王朝对鄂西南土家族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使得当地民众尤其是妇女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前行,妥协与坚守并行。

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