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9dc84d526fff705cd170a07.png)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Βιβλιοθήκη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89a3800aaea998fcc220e6d.png)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关系和三次巨变的表格
![国共关系和三次巨变的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339a7a8a8762caaedd33d41a.png)
由上表可知:一、国共关系呈现的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二、启示:1、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分则两伤;(给民族带来灾难)
•2、任何党派、团体、个人都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统一大业。
三、影响两党关系的原因: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势力的影响
四、国共两党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意义: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
族的利益和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有益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和平;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三次巨变。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63a1cffb8f67c1cfad6b8ed.png)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
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
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
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fd0c3164431b90d6c85c7d7.png)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国共两党及关系
![国共两党及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387b2683c4bb4cf7ecd1a9.png)
(3)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 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 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 没有改变,加之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对 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 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 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 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 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 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及比较
1、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 (1)时间:1924.1~1927.7 (2)原因:①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五四运
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②必要性:中共吸取二七 惨案的教训。③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④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3)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 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③ 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 全破裂。
(6)参加阶层: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
(7)破裂原因: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 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中共对军事工作缺 乏重视。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 叛变革命。④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⑤共 产国际指导失误
(8)合作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 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③必须 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3)蒋介石为巩固独裁统治,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 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正规军;②组建“中 统”和“军统”特务组织,残害进步力量,打击异己 势力;③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自由、 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
(4)从1930~1935年,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围剿” 中央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49315ce76eeaeaad1f33089.png)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
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党公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fcc400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8.png)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关系的变化
![国共关系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2b353ac281e53a5802ffa7.png)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35ded615ef7ba0d4b733b59.png)
对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的思考
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 命时期,两党辆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共反人民 的结果,给人民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 的侵略有机可趁;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共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
一、国共两党的历史
二、20—40年代国共关系变化特征
合作
1924
分裂
1927
合作
1937
分裂
1946
国民党的演变
1、演变:1905年成立同盟会 成立中华革命党 1924年改组国民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重建中国国民党
2、代表的阶级利益: 资产阶级 四个联合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阶级利益的差异
分
分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裂
表 现:围剿与反围剿
分裂结果: 造成国共十年对峙, 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图示
国民党 对共产 党政策 及事件
政策 屠杀 五次反革命“围剿”
攘外必先安内
“追剿”
西安 事变
八七 农村 前三 第四
会议 革命 次反 五次
共产党 三大 根据 “围 反
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
![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09092e9365ce050876321391.png)
国共关系史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
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一)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1、原因和条件:①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③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和他合作④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合作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工农运动3、成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4、特点:党内合作5、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出中国,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再次合作的实现:1937.9-1946年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规模,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四大家族和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联共抗日。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特点:党外合作4、统一战线内部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1572a0fa6c30c2259019e5e.png)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
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
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
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
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
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257df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8.png)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78615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d.png)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演变。
通过党与国之间持续变化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两党竞争二十世纪初,中国86年晚明统一后,中国早期的政治环境十分稳定,民族团结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着在战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革命思想在当时不断传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发展和壮大,两党相互竞争,争夺政权,赢得了国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1924年以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展比较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合作关系。
两党同意“改朝换代”,联合抗击“革命”和“反革命”,共同参加反帝运动。
尽管后来共产党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行动,但总体上,两党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它们有着紧密的关系。
2、1924年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演变为两党之间的激烈竞争、互相对立的局面。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五•一”政变,屠杀了共产党党员,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国民党在此后更进一步强化战略,加强抗日,抑制共产党在此期间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史对国共关系的影响1、近代以来,国共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它们在许多地方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2、战争:在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力量之间同盟战争层出不穷,如二战以及国共共同抗日维权的解放战争。
3、政治:国共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国共共中和谐,取消农民女性葬礼嫁妆等,这些政治变革显著改善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与制度。
4、经济: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如国共共同执行反补贴等改革,促进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
5、文化: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如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3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人教版初中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3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65412a589eb172ded63b7e4.png)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八一南昌起义”和“胜 利渡长江”两个历史事件被列入浮雕的理由。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 开始。胜利渡长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 统治。
第 23 页
战争后的迫切愿望。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或者国内和平曾作出
的努力有
(C )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召开遵义会议
③重庆谈判
④红军长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9页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7.下图为解放战争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B )
内战爆发
转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进攻解放区) ⇒ (挺进大别山) ⇒ (主力大对决) ⇒ ( ▲ )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三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第1页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一、专题知识归纳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
项目 时间
标志
战线
成果/危害
影响因素
合作 对立
1924— 1927 年
1927— 1936 年
1924 年 1 月, 国民党一大的 召开 1927 年 4 月, 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爆发;汪 精卫召开“分 共会议”
第7页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5.“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 生动写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C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8页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ac9ee370722192e4536f6ea.png)
② 成果: 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合作破裂: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 标志事件: “四· 命政变
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 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其中第五次 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936)
表现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人民坚决要求抗日; 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 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取得 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考复习专题
近代国共两党 关系专题
一、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 作(1924——1927)
对 峙(1927——1937) 合 作(1937——1945)
对 峙(1945——1949)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 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12广东卷)9.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 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 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 士”期盼( )
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7b765cb33d4b14e8524685c.png)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 —— 1946 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际形势的影响。
国共两党的关系
时间 1924年1927年 1927年1937年 1937年1945年 1946年1949年
2018/1/23
关系 合作
影响
启示
北伐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北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破裂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 如今国共两 党更须以民 以可乘之机。 族利益为己 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 任,再次携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手合作,为 破裂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祖国统一作
2018/1/23
武汉
中国军队有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彻底破灭 序撤出武汉
长沙
胜利 一溃千里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丢失豫湘桂大部分和黔的一部 分
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时间 人物
其他
平型关 七七事变爆 1937 林彪 在平型关伏击 大捷 发,平津陷 年9 115 日军一千 月 师 (山西) 落 目标:破袭敌 日军进攻敌 人的交通线, 百团大 后抗日根据 1940 彭德 摧毁交通线两 战(华 地,实行 年下 怀 侧和抗日根据 北) “囚笼”政 半年 地内部的日伪 策 军的据点
2018/1/23
1946-194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解放战争
政治较量:——重庆谈判 1、时间: 2、目的: 1945年8月。 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 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 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 平的阴谋。
3、结果:
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93f0c3f4b73f242336c5f5c.png)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3fd0b0fb307e87100f69622.png)
原因是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两党分裂后,都出现了大
规模的内战;③两次内战结果都以国民党彻底失败而告终;
④两次内战期间,日本都加紧侵华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B D.③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台湾问题 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
台湾和 祖国大陆的 统一,是大 势所趋,是 人心所向。 祖国的统一 大业,必将 实现。
体由八十个葵花形的高低错落的天蓝色 和一座高达二十多米的,紫玫瑰色的怪弧椭圆形的骨架构成。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雄浑的巨大巨树体上,让洒满金辉的巨大巨树在
亮黑色的天空和烟橙色的云朵映衬下越发怪异夺目。远远看去。巨大巨树的底部,五十根墨灰色的狗眉桐和很多粗大的灰蓝色弯月形龙骨将巨大巨树高高托起,巨大巨树周围
波漪涟向八方漾去。放眼看去,考场东南方的看台之间暗黑色的小胸谷和浅红色的圣心桃,其中还有片片亮黑色的梅腿霞嫩草,就像仙女绚丽的长裙在风中飘舞。再看场地西
南方的看台之间,那里生种植橙白色的雄胆桐和深橙色的松泪樱,中间还夹杂着纯黑色的豺臂藤,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幅美妙的立体油画在波动。考场的西北向,那里生长着暗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共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闪闪发光的乳白色烛光被霞一耍,立刻变成五彩缤纷的珠光,不一会儿这些珠光就飘舞着飞向庞然奇藤的上空……很快在浅仙境色的硕大丰碑上面形成了墨青色的 ,醒目的
标题是:《W.爱莫乌道长表演学说的十五种崛起》,而全部文字正好一万字,这时丰碑上面的文字颜色开始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第三,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深刻经验和教训。比如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国共两党自身的实力也得到了发展。第二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全民族抗战,中国这才取得了一百年多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共两党的威望和力量也得到空前提高和壮大。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民族危机缓解后,为了阶级私利而忘恩负义,对昔日的同盟者进行了残酷的斗争。这种贪小失大的做法导致两党合作关系的破裂,既给共产党造成极大的伤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国民党也两度自食其果。比如国共第一次分裂后,双方进行了十年对峙,频繁的内战使两党受到严重的创伤,却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大片国土惨遭侵略者铁蹄的践踏。而国共第二次分裂后,内战使千百万生灵涂炭,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一隅,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祖国统一大业至今尚未完成。可见,国共两党的分裂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
(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从以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规律和认识。
第一,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共产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首先提出的,两次分裂都是国民党挑起造成的,而且分裂后,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二,.不能简单地理解两党合作和分裂的关系,而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就有两党关于领导权的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又有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斗争,及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第一次国共分裂时,也有共产党同宋庆龄、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民主人士及爱国将领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分裂时,也有共产党争取国民党将领投诚,如傅作义率部和平解放北平。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导致两党关系呈现出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其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走向对抗。再次,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而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或国际环境恶化,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分不开的。而1924年之后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失败,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从而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关系的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抗战胜利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解体,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的策略,最终致使国共关系破裂。
(三)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在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前线双方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浴血奋战。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且采取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灵活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就击退了反共高潮,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国共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