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章笔记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第二章

《古代汉语》第二章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台:本义据《说文》为“说”(悦),表示心情 舒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怡”。《史记· 太史公 自序》:“唐尧遂位,虞舜不台。” “台”在 《尚书》中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本篇课文: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中“如台”都 等于说“如何”。本篇课文:“夏罪其如台?” 以上三类用法的“台”都读为yí 。注意:台阶、 高台的“台” 古代不写作 “台”,而是写作 “臺”。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一、《尚书》简介 《尚书》为上古之书,“尚”即“上”。 《尚书》亦称《书》、《书经》。 《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 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 诫、誓师、封命之辞。
第二下》节选 本文节选的是《周易· 系辞下》的第二章。 包(páo)羲:又作庖牺、伏羲、宓羲、包牺、伏戏,亦称 牺皇、皇羲、太昊。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相传他始作八 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包羲”又作“庖牺”。 象:天象,指日月星辰的变化。 法:法式,这里指山川万物的纵横布局。 类:类比,像。 情:实情,面貌。 罔罟:同义连用,渔猎用的网。罔,通“网”。 佃(tián):打猎,后来写作“畋”。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王:指商汤。 格尔众庶:来吧,你们大家。格,来。尔,你们。 众庶,众人。“众庶”是同义词连用。 悉听朕言:悉,都。朕,第一人称代词,先秦不 限于帝王使用。 台(yí )小子:台,我。小子,商周时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 称:发起。 殛(jí ):诛杀。 后:国君,指夏桀。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四、词义分析:受、年 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 两方面的意思。接纳义如:《受年》:“己巳王 卜贞:今岁商受年?”《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两 例的“受”都是接纳义。“给予”义如:《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 “受”又 可引申为“遭受”。如贾谊《论积贮疏》:“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 “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专表“给予”义。 《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河,子犯以璧授 公子。”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

第二单元通论五古今词义的异同5.1 复习笔记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和自然现象名称等,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如图5-1:图5-1 古今词义的异同词《说文解字》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耳主听也耳朵(听觉器官)膝(却)胫头卪(节)也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前部舅母之兄弟为舅舅父(母亲的弟兄)雨水从云下也从云中降向地面的水陨从高下也陨落2.古今词义差异很大(1)单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别大多是由于词义远距离引申造成的,还有一些属于来源不同的词偶然音形相同;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由于语素义不同,也有一些是来自词义引申。

(2)例如“乖”字,古代指违背、背离、不协调;今指听话、乖巧;古今义差别很大,其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1)汉语中相当数量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表现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同中之异,掌握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2)例如“捐”字,古义指舍弃;今义指捐献;其古今义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有联系,具体而言,“捐献”义包括“舍弃”义,指舍弃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者,已对他者有所帮助。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1.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词义系统和义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从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来看①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语所具有的义位不完全对应;如:贼(杀害);②一个多义词的某些义位古今都有;如:愤(憋闷、郁闷);③而另有些义位古代有,现代已不复存在;如:报(判罪);④或者现代的某些义位,古代并未出现;如:卑鄙(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一个词的某几个义位古今都有①但它们在这个多义词的古今词义系统中地位不同,即古汉语中的常用义现在并不常用;如:“勤”古义指勤劳、辛苦;今指勤奋、勤快;与“懒惰”相对,而这一义项在古代只是偶尔出现;②反之,现在的常用义古代却极少出现;如:“去”古指离开;今指到……去;现在“离开”义只保留在“去世”等几个词语中。

期末复习之古代汉语

期末复习之古代汉语

特点
作者
共理相贯、据形系联 东汉许慎
注音方 法 读若法
尔雅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汉语大词典 词源 辞海 助词辨略 经传释词
词诠 切韵 广韵
查检字音和 字义查检词语和来自典故查检虚词和 特殊词语
古代语音语 义
据意分类
部首笔画音 序
214 部,十二 地支 200 部
214 部
214 部
四声分卷,依 韵排列 十卷,依古声 母排列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是不及物动词,活之就是使之活。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注:有的可以扩展成动补结构。活,救活。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字音的变化。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c.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异体字 A 又作 B 写法不同,意义相同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岳凭泪岩 2.构字部件不同 意符不同 睹 溪 咏叹驱雁鸡 声符不同 线烟时蚓粮 声形皆变 剩迹村 3.位置不同
4.笔道形态略有不同 皂吴冰
注意问题
1.AB 是古代的异体字,后来 AB 完全不同
咳孩
喻谕 份 彬
2.AB 是古代完全不同的字,后来算作异体字
皮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兽皮。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 豹皮。” 现在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skin〗 2.缩小 宫 瓦 臭 3.转移


二、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代汉语常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古代汉语常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古代汉语常识
0 1
第一章 什 么是古代汉 语
0 2
第二章 为 什么要学习 古代汉语
0 3
第三章 怎 样学习古代 汉语
0 4
第四章 古 代汉语的文 字
0 6
第六章 古 代汉语的语 法
0 5
第五章 古 代汉语的词 汇
(一)字形和字义的 关系
(二)繁体字
(三)异体字 (四)古字通假
(一)古今词义的差 别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古代汉语常识》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
文字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言
关系
文章
先生
历法
古代汉 语
语法
词汇
王力
常识

词 意思
读者
字形
学习
汉语
01 古代汉语常识
目录
02 文言的学习
03 中国古代的历法
04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 语法和词汇
05 文言语法鸟瞰
06 汉语发展史鸟瞰
(二)读音和词义的 关系
(三)用典 (四)礼貌的称呼
(一)词类,词性的 变换
(二)虚词
(三)句子的构成, 判断句
(四)“倒装”句
(六)双宾语
(五)句子的词组 化
(七)省略
文言的学习
(一)词汇 (二)语法
(三)风格 (四)声律
中国古代的历法
0 1
一、年岁
0 2
二、月
0 4
四、日,时, 刻,分,秒
目录
07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 的语言形式美
09 常用文言虚字
08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16993(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2)《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2)象形字的特点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寒”](2)会意字的特点4、形声(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穎、栽、騰、勝、穀、賴、疆、荆、佞旌、旗、徒、聽、歸游、隨歸、星[]、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荀子·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孰—熟隊—墜縣—懸其—箕要—腰反—返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賈—價昏—婚取—娶解—懈敛—殓赴—讣說—悅陳—陣身—娠《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鬆干—乾—幹—榦斗—鬥(鬭、閗)谷—穀里—裏(裡)余—餘后—後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古代汉语(笔记精华版)

古代汉语(笔记精华版)

古代漢語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为了更好地领略、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堪称举世无双、博大精深。

这是现代中国人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千年文明史积累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到什么程度,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仅十八世纪末叶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一部书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503种,79337卷。

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现在一般讲到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而要传承传统文化,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

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

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

全诗比较通俗易懂。

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

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是打扮得很朴素。

(这样添字太多。

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

(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绪论一、古代汉语概念1.口语和书面语·任何语言的口语都出现在书面语之前。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加工提炼的产物。

·书面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书写工具、书写材质、记录语言符号的约束等),所以书面语只能是当时口语的轮廓。

·语体: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与书面语都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但是两者发展程度不一致。

口语先于书面语而改变,(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书面语可能演变得非常缓慢。

·文言文:先秦以后的文学语言古白话文:唐宋元明等·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越是离实际口语接近的书面语越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因而这样的书面语才具有研究的价值。

2.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是一个外延比较宽的概念,学者对其的认识也是有所差异的。

王力《古代汉语》定义:1)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古白话。

2)先秦口语为基础上古汉语书面语,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

郭锡良《古代汉语》定义周秉均《古汉语纲要》定义解惠全《古代汉语读本》定义所选教材定义·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十分广泛,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历史时期有汉民股人民。

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很广,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方法。

古代汉语是对现代汉语而言的,指古代汉民族人民的语言,确切地说是古代汉民族人民的书面语言,即文学语言(包括文艺作品语言)。

·各种定义的分析就时间而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历史追踪,二者是源流关系。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别;因古人已离去,口语无从了解,只能依赖文献记录,才能窥见闻言端倪。

就历史而言:书面语距今三千多年,语言随时间在变化,所以今天汉语与先民所使用汉语有诸多差异。

(先秦时期的上古书面语)3.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道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3 、是:(指示代词“这”):“是必夫奇鬼也。”
4 、因:于是(连词)“鼠因往托焉”。
5 、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到…去”)“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代词)
2 、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3 、与:(1 )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 )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
4 、焉:(1 )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5 、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活用:1 、“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 、“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动词“涂泥”)
3 、“孽矣!”名→动,作孽。4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2 )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8 、“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
9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见”。
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初中语文基础_第二章古代汉语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_第二章古代汉语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_第二章古代汉语知识第二章古代汉语知识【重点难点讲解】重点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但是,由于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已经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如:向《说文·宀部》:“北出牖也。

从‘ 宀 ',从‘口'。

”本义是朝北的窗子。

如《诗经· 七月》:“塞向墐户。

”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是根据词义的某些方面直接绘形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形了解其寓意,解释其本义。

如:立由“大(人)”和下面的横线组成。

横线是抽象符号,表示站立的地方。

“立”为指事字,本义为站立。

如《尚书·顾命》:“一人冤,执刘,立于东堂。

”(刘:斧钺一类兵器。

)形声字是通过意符表意的,我们可以根据意符来分析其本义。

形声字的构形表意,大体遵循“物以类聚,事由物别”的原则。

这对我们探求形声字的本义大有好处。

如凡以“页”为形旁的形声字多与“头”有关。

如“额”、“颈”、“颊”、“顾”、“颜”、“颠”、“题”等字。

顛《说文· 页部》:“顶也。

从‘页',‘真'声。

”本义是头顶。

如《墨子·修身》:“华发隳颠。

”(隳颠:从头顶披散下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字形分析本义的专著。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均对《说文》作了补充和诠释,这些都是研究词的本义的重要参考书籍。

应该注意的是,考察词的本义,除了分析字形之外,还必须文献材料来证明,只有被证明了的词义,其字形分析才是可靠的。

重点二:词的引伸义词在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词的引伸义。

如:从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看,又可以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和间接引伸义两类。

1 .直接引伸义和间接引伸义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大二古代汉语笔记

大二古代汉语笔记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一、名词作状语指普通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不包括名词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现象。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表示态度、表示情理或依据、表示工具、表示处所或方位1、比喻: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译“象+名+一样”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态度: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为“象对待+名+那样地”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梦溪笔谈·技艺》3、依据: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译为“依照十名”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将军……复立楚国之社视,功宜为王。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同上)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论贵粟疏》4、工具: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

译“用……十名”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史记·魏公子列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聊斋志异·促织》5、处所或方位:表达行为动作的发生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古代汉语二第一节古代汉语名词的活用一.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名词直接作动词的修饰成分,在现代汉语中被介词短语作状语所取代,现代汉语有时译成名词重叠,有时在名词前加相应的介词。

A.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一样”1.狼吞虎咽2.土崩瓦解3.鸡鸣狗盗4.其一犬坐于前5.豕人立而啼6.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7.做鸟兽散8.天下云集响应B.名词作状语表工具:介词“用”1.海水不可斗量2.棒打鸳鸯,枪毙杖杀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秦王车裂商君以徇C.名词作状语表依据:译为“依据...”“从...方面说”1.度已失期,法皆斩2.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势不两立3.人不可貌相D.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方式”“像对待...一样”1.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2.父事张耳3.六畜葬之4.虏使其民5.客死他乡E.名词作状语表处所:仅限方位名词或处所名词,加介词“在”1.野炊2.郊游3.内忧外患4.童子隅坐而执烛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6.江水东流,南征北战,东边西跑F.名词作状语表时间1.朝思暮想,朝发夕至2.朝闻道,夕死可矣3.良庖岁更刀4.而乡邻之生日慽5.贱妾守空房,相对还日晞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句子中缺通常意义的行为动词充当谓语,名词直接充当谓语,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词的兼类。

1.晚来天欲雪2.沛公军霸上3.范增数目项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用汽,再火,令药熔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宾语隐含一个使...怎么样的意思,逻辑上隐含一个类似于兼语式,省使役动词的结构。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齐恒公合诸侯而国异性4.尔欲吴王我乎,尔欲臣妾我乎!四.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对宾语隐含“认为...怎么样,把...当”的意思1.君君,臣臣,夫夫,子子2.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3.鱼肉百姓,草菅人命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时爱子其民5.庸奴其肤6.侣鱼虾而有麋鹿7.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五.古代的大名冠小名结构1.后羿射日2.庖丁解牛3.草菅人命第二节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动词对宾语隐含使...怎么样的意思。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第一章词语
一、菜米
1、菜:指种植的农作物,指作为蔬菜的植物:牛肉大葱,西红柿罗卜,包菜。

2、米:指稻米,是一种粮食作物,以稻谷为食用。

二、羊马牛犊
1、羊:指山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良好的毛质,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毛皮等。

2、马:指马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骑乘和运输。

3、牛:指家畜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肉类和牛奶等。

4、犊:指幼畜,是犊牛的幼体,以吃草、奶等为特征。

第二章字
一、尖韵
1、尖韵:是指声调高抑低的一种韵母,有四种尖韵,分别为:上声(ēi)、去声(ǖ)、入声(ou)和入声(i)。

二、类音
1、类音:指由单韵尾组成,共有13个字,即
b,p,m,f,d,t,n,l,g,k,h,zh,ch 和 sh。

二、双韵
1、双韵: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共有十五个字,分别为:
ang,eng,ing,ong,uang,ueng,ong,ua,uo,ie,ve,er,an,en,in。

第三章句子
一、从句
1、从句:指句子中起修饰语的从属语句,有主句和从句之分,主句由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组成,从句可以充当它们的取代物。

二、并列句
1、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句子,有逗号、分号、连词等做连接符。

【免费下载】000古代汉语笔记 2

【免费下载】000古代汉语笔记 2
词义。
好歹你都来一趟,万一你有个好歹
意义相关 大夫不得造车马 意义相反 无毛羽以御寒暑
2)同义复词 有两个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素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 土地,朋友,美丽,功劳,险阻
奖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奖率——劝勉,鼓励 B、偏正式 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意义上以后一个语素 为主
G、超层次复合词 H、简称 复合词语的省略形式
西王母——西母 西王 王母 司马迁——马迁 时行病— —时病 于是信孰视之,出胯下蒲伏中(ab) A 连绵词 b 一个复音词 c 两个单音词 d 偏义复词 于载巷者,三食而日,腹犹果然(果然)()
A 连绵词 b 一个复音词 c 两个单音词 d 偏义复词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
古代汉语笔记
王力:宋(南宋)元至 19c(鸦片战争) 吕叔湘:晚唐五代以后(现代汉语知识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胡明扬:隋末唐初至明末清初
袁宾;1、确定主干部分原则: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 2、前后阶段可 以部分重叠的原则-前古-近过渡,后近-现过渡 上古汉语:东汉以前
中古汉语:东汉至隋
近代汉语:唐至五四
(三)复音词的种类
1、单纯复音词 (1)、联绵词 性质: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
表示联绵词的两个字既然只是表音的,就可以看作一个记音符号(汉
语中同音字多,一个词有时有好多个书写形式)
2、叠音词,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又叫重言冲语重字等,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
A、主要用用来描摹性状和模拟声音 B、叠音词与单音词重叠式 1)单音词重叠词的意义与单字意义可能只是稍有变化,但不产生新 意,而叠音词的意义与单字根本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概说二、汉字结构三、汉字形体演变四、古书用字
一、汉字概说
文字的含义
文字的起源
汉字的创造者
汉字的创制时间
汉字的性质
(一)文字的含义
文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恬《说文》:“恬,安也,从心,甛(甜)省声。”
夜《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C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
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着声符,故又是形声字。
授《说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琀《说文》:“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1)“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2)班固《汉书·艺文志》也有记录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3)许慎第一个运用六书理论全面分析汉字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
现在“六书”一般采用的顺序,的名称。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班固
许慎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后汉书·许慎传》: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日:“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更《说文》:“更改也。从攴,丙声。”
形声字的类型
上形下声:管、菅、室、罩、草、空;
下形上声:堡、煎、幕、贷、架、想;
左形右声:冷、练、跑、炮、江、报;
右形左声:锦、领、削、期、功、欣;
内形外声:哀、赢、闻、舆、闷、辩;
外形内声:固、阔、固、衷、闺、街;
形居一角:颖、疆、荆、修、裁、腾;
声居一角:旗、徒、病、厦、座、越;
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类:
(1)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2)转注就是互训;
(3)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结论:转注与汉字的结构无关。
(6)假借
许慎给假借所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假借,某词本来没有字,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说文》:“武,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于省吾认为,武的本义是征伐示威,引申为勇武英勇,又引申为古代一种关于战争的抽象道德观念,善战、善胜、善于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
《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字会合“人”、“言”二字而成。取义于人言要真实可信,反映了造字者的理念。
意义:
1、右文说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以形索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
2、后人受右文说启示,发现了汉字的谐声系统,再据谐声字,确定了不少古音现象。
局限性:
1、有些右文(声符)在字体结构中位置并不居右,造成名实不符。
2、拘泥字形以偏概全。
如:“践”,《说文》“履也从足戋声”。该字右文“戋”的意义“微小、不足道”与该字的本义缺乏联系。
仓颉始古代传说中对群众造字进行搜集、整理,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人。
鲁迅《门外文谈》:“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四)汉字的创制时间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ū),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注:同‘义’),以见指撝(hūi),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特点:1、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属于合体字。
2、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
类别:会意字大体可以分为“以形会意”、“以义会意”两种。
A以形会意
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
《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从木。”字义象人在树旁休息。
《说文》:“牧,养牛也。从攴从牛。”字义是手执鞭放牧。
《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字义是以手割取耳朵。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报功的凭证。
忘《说文》:“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宋人王圣美曾根据亦声字提出了着名的“右文说”,该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声符多在字的右侧,故称“右文说”。
右文说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之。凡字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之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而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特点:
1、具有浓厚的象形意味。
2、注重物体的轮廓或其典型特征。
3、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
类别
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类
A独体象形
所谓“独体象形”,是指象形字只由一个单纯的符号构成,没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
鸟鱼鹿车牛牛羊竹
B合体象形
“合体象形”指字中除字义指向部分外,尚添加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辅助成分可能是字,也可能是一种非字的符号。
第三章、文字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来自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简言之,“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二)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
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契刻说、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起一成文说
仓颉造字说
(三)汉字的创造者
何本象人肩扛一农具,是负荷之“荷”的古字,借为虚词。
莫本象日落于草中,是“暮”的古字,借为虚词。
来本象麦形,是“麳”的古字,借为来往之“来”。
汉字是……
语言
《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
《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水浒传》十一回: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
《说文·宀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p379
《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其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关于形声字的几个问题
在所有的汉字中,形声字占其总数的90%以上。
第一,关于形符的几个问题
A、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少数形声字
跟形旁同义
船——舟
爹——父
爸——父
绝大多数形声字的意符只跟字义有某种联系
黝(青黑色)
枫(一种树木)
轴(车的一部分)
刻(刻镂通常用刀)
B.形声字形符的替换
歌-謌,叹-叹/咏-咏/鸡-鷄(义近形符)
晚: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
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五)汉字的性质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
汉字的性质:
表意文字、方块形、不分词连写
二、汉字结构
(一)“六书”说
(二)“六书”说评价
(三)“六书”说的新探索
(四)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
(五)汉字部首
按照造字意图正确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并参考古代文献语言用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其形体和所记录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造字
(一)“六书说”
“六书”的来源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着“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
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
考《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第二,关于声符的几个问题
A.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
用酵子发酵。康普力星酵母锌。
大多数形声字与声旁不同音,有时差异还很大.
《新华字典》读音完全相同4.7%.
声韵相同,声调不同10%
B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约58年—约147年)
“字圣”
“六书”的性质
六书是战国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1)象形
许慎给形象所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画成实物的形体,笔划随着物体的轮廓曲折变化,“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
《说文》: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本末亦刃牟
B合体指事
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