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n Y, Chen C, Huang Y, et al. Study of the pH-sensitive mechanism of tumortargeting liposomes.[J].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6, 151:19.
融合
网格蛋白
二、被动靶向原理
静注后 被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
微粒系统在体内的分布首先由其粒径大小决定,微 粒较大时,通常通过机械栓赛作用被分不到相应部 位。 >7 μm 肺最小毛细血管截留 肝、脾吞噬细胞摄取 集中于肝,最终到达kupffer细胞溶酶体中 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血液中清除
四、pH敏感靶向脂质体
疾病状态会改变病理组织的pH
•实体瘤细胞外pH6.5低于生理pH7.4 •溶酶体囊泡内pH明显低于细胞质pH •消化道不同部位pH不同
pH敏感脂质体
含有pH敏感基团的脂质制 备而成,在低pH时脂肪酸羟基质 子化引起六角向形成,导致膜融 合而达到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 释放的功能
• 磁性物质为黑色胶体溶液,粒径 2~15nm,亦称磁流体
磁性微球
一步法制备:成球前加入磁性物质,成球 时将磁性物质包裹 eg. 磁性明胶微球:将超细磁流体分散于 明胶溶液,成乳后甲醛交联固化
两步制备法:先制成微球再磁化
eg. 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硝化后,用 硫酸铁将微球磁化,并偶联单克隆抗体,
大分子连接物
大分子连接物(macromolecular conjugates)是指药物与大分子载体共 价连接。 常用的大分子载体包括合成聚合物及内源性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单 抗等。 药物与大分子载体的共价连接应能控制药物释放。
微粒给药系统
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通常在 微粒核心。 和大分子连接物相比,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 保护药物避免酶的降解。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类的药物, 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第四节 物理靶向制剂
01 磁性靶向制剂 02 栓塞靶向制剂 03 热敏靶向制剂
04 pH敏感靶向制剂
一、磁性靶向制剂
• 将磁性物质包裹于载体微粒中,在体外磁场作用下,使载药微粒在 体内定向移动、定向浓集,从而富集于病变部位发挥疗效 • 常用磁性物质:FeO· Fe2O3(Fe3O4)磁粉或磁流体
又称靶向制剂,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 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
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者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利用人体生物学特性,如pH梯度(口服制剂的结肠靶向) 、毛细
Gao W, Hu C M, Fang R H, et al. Liposome-like Nanostructures for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Materials for Biology & Medicine, 2011, 1(48):6569-6585.
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CONTENTS
01 概述 02 被动靶向原理 03 主动靶向原理 04 靶向给药系统简介 05 靶向性评价
第一节 概述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ODDS)
磁性纳米粒
将磁性物质包载于纳米粒中,形成磁性纳米粒
优点:
1.磁场作用下更有效地避免巨噬细胞的吞噬 2.可以作为实体瘤的显像剂 3.在磁场部位超向聚集,在微血管中形成栓塞阻 断肿瘤供血,而在非磁区无此效应
二、栓塞靶向制剂
通过动脉插入的导管将栓塞物运送到靶组织或器官,通过 阻断靶区的供血和营养,使靶区肿瘤细胞坏死
主动靶向制剂与细胞膜受体的结合 凝集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肽中,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的碳水化 合物结构,即细胞膜表面的碳脂化合物决定簇。一种凝集素具有对某一种特异性糖 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与α—D—吡喃糖基甘露糖(α—D— Mannopyranosy)结合;麦芽素与N—乙酰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结合。
被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TDDS
1.被动靶向
将药物包裹或镶嵌入各种类型的微粒中,利用机体内不 同器官、组织或网状内皮系统对不同大小微粒的截留或 吞噬作用,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的方法。
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 送至肝、脾、肺等器官
与主动靶向制剂最大的区别 在于表面未修饰特异性配体、 抗体等,因此修饰PEG等“隐 形”分子也属于被动靶向
2 主动靶向
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
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单克隆抗体;
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Cell
Cell
Microparticles
PEG化
Microparticles
主动靶向制剂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
凝聚素:能与细胞表面特殊糖蛋 白、糖脂的寡糖结构结合的天然 蛋白 麦胎凝集素(WGA):在小麦胚中 分离得到的凝集素,对N-乙酰氨 基(-D-)葡萄糖/唾液酸专一。每个 分子由2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含 有4个结构域和2个糖结合位点。
(一)免疫脂质体
定义:表面链接抗体的脂质体 链接抗体
一代:连有单抗 二代:含有PEG 长循环 三代:抗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 表面聚合物(PEG)链末端
PEG链
(二)免疫纳米粒
单抗分子 适宜功能的基团的纳米粒
•共价吸附:静电、疏水相互作用 可逆、不稳定 •共价偶联:需要纳米粒表面有适合的偶联基团 不可逆 稳定性重现性好 常用化学偶联物:EDC
血液 循环
体循环
淋巴 循环
1.直径及通透性均大于毛细血管(大分子 易进入),因此其与蛋白质回收,脂肪运 输等重要功能 2.存在防淋巴液倒流的瓣膜
EPR效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1.肿瘤自生血管血 管壁间隙较宽,结 构完整性差 2.淋巴回流功能并 不完善
附:靶向制剂的载体
大分子连接物(macromolecular conjugates) 脂质体liposomes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
微粒给药系统 Microparticles systems
聚合物胶束block copolymer micelle 树状大分子dendrimer
转变温度取决于磷脂
•酰基侧链越长,T越高 •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 T越低 •磷脂纯度越高,T越窄
DPPC T=41摄氏度
DSPC T=55摄氏度
不同比例混合可制备具有不 同相转变温度的热面脂质体
也可将碳酸氢铵包载于脂质体内水相,当温度高于40摄氏度时,碳酸 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使脂质双分子层破裂
结合方法如图所示,使用水溶性碳二亚胺(EDC)活化纳米球表面的羧基,使其与蛋白表面氨基形成酰胺键。 但羧基载体难以固定等电点较低的蛋白分子,在反应条件下,低等电点蛋白分子与载体都带有负电荷,难以相 互靠近。在羧基球的基础上,通过接枝带有伯氨基的分子,将羧基载体改性为氨基载体。用相似的方法,活化 蛋白分子上的羧基,再同载体表面氨基形成酰胺键,或使用氨基间交联的方式,实现抗体/抗原分子的固定。
带负电==肝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滞留于肝 带正电==截留于肺
三、隐性化原理
将聚乙二醇以共价结合的方式引入微粒表面
避免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
修饰药物载体
前药
抗体介导
配体介导
•裂解所需酶仅靶部位特有 •改变原药物极性或大小 •修饰分子与靶部位特有的亲和性
基于抗体的主动靶向原理
脂质体( liposomes )是将药物包封于类 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 嵌段共聚物胶团是球形、纳米化的两亲性共聚
物的超分子装载体,粒径10-100 nm。胶团中心可 包裹疏水药物,其亲水性外壳可使胶团分散于水中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
Liposomes
一、循环系统生理
血液循环对分布影响: 1.血流速度: 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的器官,分布少 脑、肝、肾是循环较快的器官,肌肉皮肤中等,脂肪结 缔较慢 2.毛细血管通透性:(管壁的类脂屏障和微孔) 肝窦的毛细血管壁上有很多微孔,微粒易通过 脑和脊髓毛细血管壁致密,细胞间隙少,形成血脑屏 障,所以即使血流速度快,普通纳米粒无法富集于脑
(三)免疫微球 —— 免疫磁性微球
标记分离细胞做诊断和治疗
(四)免疫复合物
——抗体间接或直接与药物连接
化疗药物DM1
曲妥单抗
KADCYLA 曲妥珠单抗与微管抑制剂DM1偶联而成
二 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制剂
受体和其配体的结合具有高特异性、高选择性、饱和性、亲合力强和生物效应明 显等特点,利用配体为药物或放射性核素的载体,通过受体介导作用,增加病灶局 部药物浓度,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达到靶向治疗目的。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叶酸受体、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 受体、转铁蛋白受体、凝集素受体以及小分子蛋白多肽受体等常用受体的特性以 及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国内外应用。
(biocompatible polymers)制成,粒径在10-1000 nm。
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 称为纳米球。
第二节 被动靶向原理
一、 循环系统基本生理 二、 被动靶向原理 三、 隐形原理
Microspheres Microemulsions
Nanoparticles
<7 μm
200~400 nm 100~200 nm 50~100 nm <50 nm
进入肝实质细胞
通过肝内皮细胞或淋巴进入脾骨髓中
微粒表面性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识别和摄取主要通过微粒表面的 调理素和吞噬细胞上的受体完成,而微粒表面性质决定了吸 附调理素的成分和程度,进而决定了吞噬途径
微粒表面: 亲水性==不易被调理素调理==血液中长循环 疏水性(如吸附了免疫球蛋白)==易被吞噬从血肿清除
血管直径差异、免疫防卫系统、特殊酶降解、受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反应、病变
部位的特殊化学环境(如:pH值) 和一些物理手段(如:磁场) 。
靶向到达的部位分为三级:

一级指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

二级指到达细胞(如肿瘤细胞而 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
Kupffer细胞)

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靶向传递机理--靶向制剂分为三类:
磁导向制剂
3.物理化学靶向
是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 将药物传输到特定部位 而达到靶向;
应用磁性材料制备,在体外磁场的引导下定 位于特定靶区;
热敏感制剂
热敏感载体制成在局部热疗作用下释放药物;
pH敏感制剂
pH敏感型载体制备使药物在特定pH靶区内 释药;
栓塞制剂
可以阻断靶区的血供和营养,起到栓塞和靶 向化疗的双重作用.
细胞摄取
内吞
质膜的形变运动将细胞外的 物质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通过形成内吞体,在溶酶体 的作用下释放药物
吞噬
>1μm颗粒
吞饮
从外界获取物质及液体 形成吞饮小泡,最终和溶酶体结合 结合后内部物质水解或分解
细胞摄取
受体介导
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的摄 取细胞外蛋白、激素或其他物质
脂质体膜中的磷脂与细胞膜的组 成成分相似,和产生完全混合作 用,进而使脂质体中的药物完全 释放进入胞浆
栓塞微球、栓塞复乳
栓塞、靶向化疗双作用
三、热敏靶向制剂
通过外界热源对靶区进行加热,使靶区温度稍高于周围未加热区,实 现载体中药物在靶区释放的一类制剂。
热 敏 脂 质 体
相转变温度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体双 分子层中的疏水链可从有 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从 而引起脂质膜物理性质的 一系列变化,膜从胶晶态 变为液晶态,厚度减小、 流动性增加,造成药物释 放
配体修饰的粒子与细 胞表面受体结合
Medina S H, Tiruchinapally G, Chevliakov M V, et al. Targeting hepatic cancer cells with pegylated dendrimers displaying Nacetylgalactosamine and SP94 peptide ligands[J].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3, 2(10):13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