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2)
三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不同的教材版本中,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古诗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仅供参考:
1.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仅为基本内容,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涉及更多或不同的古诗。
如需与当地版本教材完全匹配,请参照相应版本的语文课本。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3.9《古诗两首》课件1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019/9/9
2
2019/9/9
3
2019/9/9
4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
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
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
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2019/9/9
5
更 到 满像 外
加 自 天, 地
寒 己 的秋 。 有
冷 漂 黑天 一 一
。 泊 暗到 天 年
在 ,了 晚 秋
外 听, 上 天
里乡快鱼不心间 提,,的禁翼有 笔漂自快想翼盏 写泊己乐起地灯 下在早情自捉火 自外已景己蟋, 己。告,小蟀仔 7 所于别那时,细
2019/9/9
8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Hale Waihona Puke 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2019/9/9
9
知有儿童挑促织,
2019/9/9
20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fé逢ng佳jiā节倍bèi 思亲。 y遥áo 知兄弟登高处, b遍iàn插chā茱zhū萸yú少一人。
2019/9/9
21
2019/9/9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两首》名师教案
《古诗两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诗题1、课件出示几张秋天景色的图片。
学生边欣赏边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2、出示诗题:秋天是美丽的,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无限的愁思,诗人看到这秋日的景色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板书诗题)3、齐读诗题。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互相补充。
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
(书:写。
所见:看到的。
)3、质疑诗题:看到诗题你有哪些疑问?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诗人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在夜里写这首诗?)4、师:敢于质疑才会点燃我们智慧的火花。
让我们走进古诗,在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互相评价,教师相机正音。
4、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古典诗歌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古诗的节奏。
(1)给古诗划分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指名读出古诗的节奏。
(3)师生按节奏合作读,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5、学习生字。
(1)出示“促”。
指生读字音(强调平舌音),组词,教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
(2)出示“深”。
指生读(强调翘舌音),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生学写这两个字,随老师书空,师一边写一边强调注意事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说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设置诗意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理解和感受晴雨西湖的美妙之处,再由晴雨西湖的美联系到生态城的美,从而升华主题,鼓励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保护美甚至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全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晴雨西湖变化的美。
3.联系生活,发现晴雨生态城不同的美。
三、教学重点1.朗诵古诗,读出情感,读出韵味;2.能够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感受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变化之美。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读中求悟法。
六、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习,上网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和资料。
七、教学环节1.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一二年级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风景的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谁来为我们背一背?(生背诵)我们的祖国江山秀丽,风景优美,有奇丽的庐山瀑布,有壮观的黄河落日,有塞北的辽阔,也有江南的秀美。
今天,老师邀请大家随我一起泛舟西湖,去看看西湖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美景。
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解读标题读诗先读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作者在西湖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苏轼与友人西湖小聚,饮酒正尽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然后,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读诗吧!3.诵读节奏读诗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谁愿意第一个为大家朗读?(点名朗读,教师做点评)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大家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老师读的节奏。
(示范朗读)谁来说说老师读的是什么节奏?(2-2-1-2)你们也来读一读,读出这种节奏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
诗词)
以下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的古诗词内容:
1. 《蜗牛》
蜗牛角上远上看,天地高低复不平。
伸头缩颈也能成,用心动力愈壮健。
2. 《梅花二首》
白玉堂前有梅花,冰雪严寒一朵开。
春风送暖迎春来,梅花香气弥漫延。
3. 《折桂令·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 《忆江南·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5.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 《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9.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的古诗词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能够体会古诗文的简洁和高雅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能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古诗文的美,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古诗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难点: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受诗词的美,并通过互相交流了解诗词中韵律和意境的区别。
接着,老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古诗两首》。
最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相互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及安排第一课时1.老师通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的比较,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自我畅想。
2.通过师生互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欣赏、品读一下。
3.进一步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如可以写景、叙事、抒情等,主旨要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带领学生一起研读《古诗两首》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意境、韵律等。
4.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共同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小组展示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老师对前一次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押韵、平仄等。
2.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会句子中的押韵和平仄,并且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入理解诗词创作中韵律和意境的组合。
课后作业1.自选两首喜爱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2.完成一份课堂笔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
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yì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féng jiā bèi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chā zhū yú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yì 独 在/ 异 乡/ 为 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 逢 / 佳 节 /倍 思 亲。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源自,郁闷孤独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倍感亲切
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呢?请用横线画起来。
秋风、梧叶、江、儿童、篱笆、灯
作者想借助这些景物,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作者借助“梧叶”“江上秋风”“篱 落”等景物,写出了秋意的清冷,抒发作 者郁闷孤独,思念家乡的情感。但儿童捉 蟋蟀的场景又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 使其倍感亲切。
前后桌利用注释,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 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我” 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 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yì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féng jiā bèi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chā zhū yú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谈谈你的体会:
1、 从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一个人漂泊在外的 孤独、寂寞。
2、 从“倍”、“少一人”可以看出 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自己独居异乡,在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 2 古诗两首(导学案)
2.古诗两首故称春风为东风。
(7)“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2.按自学要求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你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万紫千红的源头是什么?(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中都知道有春风,但是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出示完整的两首诗,引导比较共同之处。
2.引导学生歌颂“春天”。
1.讨论两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内的原因。
(都是赞美春天的诗。
)2.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思考:万紫千红的春天是谁送来的?如果你是春光中的一份子,有什么话对春风说?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写下来。
板书设计《咏柳》教学片段以读代讲,品悟诗意。
(教学重点)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准确。
现在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读不懂,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学情)师: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怎么理解?(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师:大家看“妆”字里有个“女”字,女子最喜欢什么呢?生:穿花裙子。
生:我妈妈爱描眉、涂口红。
生:我知道了。
“妆”是打扮,化妆的意思。
师:你说得真好。
这首诗是说春天里柳树打扮得很美,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描写了柳树的美?生:碧玉。
师:好,谁愿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生:春天把高高的一棵柳树打扮得很美,像用碧玉做成的。
师:(问其他同学)你们也是这样理解的吗?生:我觉得春天里不是一棵柳树发芽,有好多棵哪!师:对,这里的“一”不是指的数量“一”,同学们看这里(边用手指着自己边说)今天老师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第二小节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节则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3、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4、“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
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2) PPT课件
4 古诗三首
知
苏轼(宋朝)
知晓诗题
夜 夜晚 书 写下
看到的景
所象
见
读通诗句
自读提示:
第一遍,不出声,用目光 认真仔细地抚摸每一个字,包 括题目、年代和作者;
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小 嘴巴,大声朗读。
读通诗句
读通诗句
zèng liú 赠送 姓刘 qíng gài 擎雨盖
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
令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
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这
可谓“
”
夜 书 所 见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我还积累了很多关于思乡的诗句
“
”
“
”
谢谢
注释: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理解诗意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 )有几户人家。
白远 云上 生寒 处山 有石 人径 家斜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尽 :完,指败尽。
你能根据注释, 自己说说这句诗 的意思吗?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 中期文学家、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 其诗语言清新,意 境高远,属江湖诗 派风格。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变黄了, 有的已经枯落下来了,唯有枫叶红了下 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真是
赠刘景文
苏轼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秋天,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jú cán yóu 菊花 残枝 犹有
jūn bìxū 君子 必须 chéng jú 橙色 橘子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25 古诗二首(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诗两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情感目标: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出示小黑板)二、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三、解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四、学习生字。
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ú第三声不读fǔ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五、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
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六、汇报自学成果。
(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 了解诗人明题意。 2. 解词连句知大意。 3. 展开想象悟诗意。 4. 朗读背诵抒真情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 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天门山
楚江
李白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至此回: 至:到; 此:这儿,这里; 回:旋转。 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
孤帆: 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 孤:单独、一个。 孤帆指一只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