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七) 记叙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
答题技巧
知识点7 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 (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答题技巧
知识点3 叙述顺序
1.顺叙: 特征: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
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
答题技巧
知识点1 文章线索
定义: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贯穿全文,使
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1. 线索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2.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暗线交织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 ,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刻的表现。
考点归类
(1)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 (4)概括主要内容、事件或主旨; (5)梳理文章的线索; (6)分析标题的含义: (7)分析标题的作用; (8)品味词语或语句; (9)分析人物形象;(10)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1)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2)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3)分析语句或段落的作用; (14)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5)分析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16)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17)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18)拓展与创新性表达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达标题精选(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达标题精选(含答案)雨季的心理雨水多了,就会成为洪水,像一只猛兽一样给人们带来灾难。
如果缺少雨水,就会成为旱灾,像烈火一样把农民的希望一把火烧掉。
听说南方的水灾越来越多,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不用担心洪水的地方。
但是,我又开始担心长时间没有下雨,这让人们感到烦躁,甚至开始想起几乎忘记的雨声。
这让我感到好笑,为什么不想其他好的事情,只想雨声呢?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的乡村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雨水。
到了雨季,雨水不知不觉地就降下来了。
人们躲进屋子里,大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忙起家务活,孩子们则在窗台上爬着,透过窗户看雨。
很快,院子里就出现了许多水泡,一个个水泡不断地溅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雨越来越大,水泡的声音也变得更响亮了,甚至连成一片,发出一片哗哗的声音。
屋檐下的雨水流成了一道水帘,从上往下瀑落。
不同的东西被水流砸中,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砸在水桶上的声音清脆,砸在酱坛子上的声音沉闷,砸在鸡窝上的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的声音则像是哗哗的水声。
一阵风吹过来,水珠撞击在窗户纸上,发出叭叭的声响,像是一阵鞭响。
屋子里的纸变得湿漉漉的,雨水也流进了屋子里,孩子们赶紧用破布堵住了漏洞。
雨声真是奇妙的声音,它能让人兴奋,想到很多让人高兴的事情。
如果人感到困倦,想睡觉,下雨天是最适合睡觉的时候。
此时的雨声就像一首催眠曲,尽管外面风雨交加,雨声依然清晰,但是却不会影响睡眠,反而会让人更快入睡。
农民们经过了连续的劳作,平时不会在白天睡觉,只有下雨天才是睡大觉的好时光。
下雨天睡觉并不需要在炕上或者床上,只要有个地方不漏雨,铺个小草帘,保证睡得香甜,常常是呼噜声盖住了雨声。
有时候被雨声惊醒,翻个身继续打起呼噜。
有时候下一天雨,有人能连饭不吃一睡一天。
虽然人们都说下雨天最适合睡觉,但只有真正知道冷热的人才知道,那其实是让人更加疲惫的。
夜里下雨的时候,雨声更加大了,但是并不会影响睡眠。
这些年,雨水确实太少了,很少有夜里听到雨声的机会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女娲造人》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女娲造人》阅读《女娲造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④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⑤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⑦“妈妈!”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
叫作“人”。
⑪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⑫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⑬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
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一、概括情节、内容主旨【答题公式】①人物 + 原因 + 事件②起因 + 经过 + 结果【答题格式】1.××人在××时间××地点做××事,有××结果(××人做××事) 2.文章通过写××内容,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性格或精神),抒发了人物(作者)××的情感。
方法:理情文章的脉络二、关于“找线索”的题目。
(1)标题;(2)开头;(3)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4)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对….怀念);或以事物为线;三、记叙顺序123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刻画人物或展开情景的需要,插入一段和主要情节相关的故事或回忆的叙述方法。
概括内容+补充交代了xxx原因,为后文的XXXX做铺垫(引起下文)。
与下文形成xxx 鲜明对比,衬托了xxx或者更加突出了xxx中心,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结构:在结构上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或者紧凑,为下文xx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线索(3)表明写作对象(4)文眼(提示文章中心)(5)修辞(6)设置悬念(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8)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品味词语【考试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词语具体在文中指什么?3、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4、文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5、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答题内容]1、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2、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理解词语指代义3、理顺段落层次关系,准确推断词义或词语的表达效果(这里写出了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具体方法: 1、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字词例《刀爱》:说说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好在哪里?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七) 记叙文阅读
专项复习(七)记叙文阅读(一)母爱的硬度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
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
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整个山都背到家里。
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勤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
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
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
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
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
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
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
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指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
”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
七上语文——记叙文考试复习要点
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及训练学生学习语文有两怕:一怕阅读,二怕作文。
从历年中考试卷以及平时的语文测试卷中,可以看出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
学生做阅读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从心理上惧怕阅读题,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练习或考卷中不做阅读,卷面一片空白的现象。
二是因为国语水平不高,部分民族学生读不懂题,更谈不上按要求答题。
三是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达不到点子上要么答题不完整。
四是缺乏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对记叙文的考点进行了梳理,并归纳了阅读技巧。
复习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考点,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一、考点剖析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受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二、答题技巧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阅读复习专题记叙类文本阅读内容概括复习课件
要点、考点聚焦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 学习总结
知识储备
1、记叙文六要素: 人物 、 地点 、 时间 、 事件的起因 、 经过 、 结果 。
2、文章的结构: 并立式 、 递进式 、 总分式 。 3、表达方式: 记叙 、 说明 、 议论 、
描写 、 抒情 。 4、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 、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 。
提始句; 2、文段的总结局; 3、文中的过渡句; 4、文中的议论或抒情句
学以致用一
并不是只有人类和动物才懂得爱和恨, 植物也有“爱和恨”。有一些植物是“冤家对 头”,彼此水火不容。如丁香花和水仙花不能 在一起,因为丁香花的香气对水仙花危害极大; 要结合下文内容进行判断中心句 郁金香和毋忘草、丁香花、紫罗兰都不能生长 在一起,否则会互不相让;小麦、玉米、向日 葵不能和白花草、木槿 (jǐn) 生长在一起,不 然会使这些作物一无所获;另外,黄瓜和番茄, 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也都不能种在一 起。
参考答案:冬天的萧条冷落和初春的生机勃勃
小结答题要求
能准确、简洁、完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简洁 表述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
2、准确 概括符合文段内容,表意没有偏差或虚构。
3、概括完整
没有重要信息的遗漏。
解题法宝小结
①找中心句法:中心句有统领的作用。 ②线索梳理法:找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整理, 再概括形成答案。 ③分层归并法: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 内容概括组合。
法宝一:提取中心句法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 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 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 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 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 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 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 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春秋两季。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老早树下的斑驳流年》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老早树下的斑驳流年》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化君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
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
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
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
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
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
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
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
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
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
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
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
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
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
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
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
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
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
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
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
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
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方法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2、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5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6.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7.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8、开头语段有何作用?(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2)引起下文或总领下文;(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础;(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教学课件 考点七 理解段落作用
结构上,照应上文,总结全文 ,内容上,点 明中心,写出了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并说明母 亲对我的教益之大。
课内得法
• 4、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 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
---选自琦君《春酒》
这段话照应前文(结构上),写出对家乡“春酒” 的喜爱,深化主题,表现出对“家乡”味道的喜 爱与怀念,结尾的问句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 现出作者思乡的情感 (内容上)。
专项训练
(一)被露水打湿的月亮(2019·宿迁) 李木生
①小时候爱在月出的时候看月,它能让眼睛月一样明亮。长大了 却渐渐的、渐渐的爱在夜深的时候看月,看月的时候往往是月早已在 看我了。夜深的时分看月最好。静静的,一看就看到心里去了。一点 也不虚幻,实实在在的一个融融的月亮,贴肉贴心的,一股脑儿就全 给你了。这时,你就会隐隐地觉出,原来人的心是这样的明亮而又深 远。
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 内 容上,写出了父爱在作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之 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课内得法
•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 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开 头写被紫藤萝花繁花旺盛所吸引驻足欣赏, 结尾写感悟紫藤萝花的生命活力后,加快 了脚步,内容上,深化中心,情感也得到 了升华。
答题模板
过渡(句)段。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结构 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课内得法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 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 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 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 们!… ---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 专题七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1 专题精讲
专题精讲知识要点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反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重点掌握以下几点: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中以“海”象征理想,以“群山”象征重重困难,以“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叙文阅读复习训练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记述文阅读复习训练(1)新人教版记述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1 :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2:记述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仿佛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平和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表达。
3:记述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观察:“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也许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亲近,可以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述的线索:记述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观察的很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常常以填写题目出现)5:记述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述和细节描述;容颜描述、心理描述、动作描述、语言描述和神态描述;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解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方:“————”句就是经过什么描述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6:记述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自己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观察的比很多:常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什么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收效?若是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第一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 再回答其作用。
若是是比喻或是拟人必定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7: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平时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常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仲利民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特别不理想,他感觉无颜面对父亲母亲,是父亲母亲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可以鹤立鸡群,但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 记叙文阅读 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徐光惠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
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
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
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
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
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
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
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
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复习(七)记叙文阅读(一)母爱的硬度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
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
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整个山都背到家里。
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勤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
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
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
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
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
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
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
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指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
”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
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
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
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
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
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
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
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本文略有改动) 1.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管教“我们”劳动;严惩“我们”犯错;严格管教“我们”学习。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更突出了母亲的勤快能干、心灵手巧和要强的特点。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管教“我们”学习时的严厉。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写出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收束全文)。
5.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赞同。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文中的母亲虽然严厉,但严中有爱,她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不赞同。
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忽略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距离感。
(二)秃的梧桐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②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间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
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的是,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
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上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荫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
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⑪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
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12——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少了葱茏的绿意,却也填了蔚蓝的天光。
爬上榆干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3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
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14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15——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16人们走过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7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来。
○18如果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19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梧桐生存的艰难;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本文是以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文中第○11~○13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
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是说,即使这株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三)伟大的谎言张森凤这是一对深山里的父子。
父亲是个乡村医生,他常教导儿子,做医生讲求的是诚实,有时一句谎言可能会断送病人的生命。
打儿子懂事时起,他就没见父亲讲过半句谎言,父亲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真理。
12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进山采药。
父子俩进入了密林,莽莽苍苍几百里大山,父子俩带足了干粮、帐篷等生活用品,打算在这里多待一些日子,多采一些好药。
谁料就在第三天晚上,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密林,然后又爆发了一场山洪,大水卷走了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辨别方向的指南针。
“我们还能走出密林吗?”儿子问父亲。
父亲说:“能,当然能,虽然没有了指南针,但我们还可以看太阳、看北极星群的方向,饿了,我们可以采野果子吃。
只要我们不失去信心,就一定能走出去!”从父亲的话中,儿子受到了鼓舞。
父子俩上路了,他们从太阳的起落中辨别方向。
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野山楂;困了,就躺在厚厚的落叶上睡觉。
然而,第四天上午,又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条毒蛇偷袭了父亲,毒液迅速地弥漫了他的全身,他的口中吐出了白沫。
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儿子绝望了,没有了父亲这个主心骨,他真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密林里一丛白色的小花映入了父亲的眼帘。
父亲微笑了,断断续续地说:“孩子,我们有救了!这是一种……叫‘还魂草’的小花,是专门……医治蛇毒的,你出山去。
找个医生,让他……带着金银花……速来救我……‘还魂草’跟金银花捣在一起,可治……蛇毒……”看到儿子担心的目光,父亲又说,“放心,这种蛇毒,三天之后,才会……死人,你速去速回……”看到父亲那么肯定的眼神,儿子深信不疑了。
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
顺着父亲交代的落日的方向,两天后,儿子终于跑出了密林。
母子俩一起去镇上找了个医生。
可医生只看了那“还魂草”一眼,就摇头说:“这只是一种无名的野萝卜花,根本不能解除任何毒性。
金银花虽有解毒功用,但也只能解除普通热毒,根本不能解除蛇毒啊!”可是母子俩不信,他们带上这两种药草,带着一群人,按照父亲的“三天”期限重新赶回密林时,发现父亲早已死去。
那个医生也去了,他看了看孩子死去的父亲那紫黑的面容,摇摇头说:“这是中了剧毒,眼镜蛇的毒,三个时辰内必将暴毙而亡!孩子,你父亲是医生,他不会不知道。
他是骗了你啊!”刹那间,儿子泪如泉涌。
如果没有父亲这个谎言,他想他真的能走出密林吗?答案是,不能!他想他一定会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最终因六神无主而困死密林。
儿子因诚实的父亲一生中说过的唯一的一句谎言获救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对父子去深山采药被困山林时,父亲在遭遇毒蛇袭击后用一句谎言骗儿子独自走出密林的故事。
2.文章开头写父亲教导儿子不要说谎和儿子从没听父亲说过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既塑造了父亲诚实的形象,又反衬出后文父亲说谎时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父爱;同时又交代了后文儿子坚信父亲的谎言的原因。
3.你怎么样理解“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中“发狠”的表达效果?这个词语生动地体现了儿子想早日走出密林,找人救父亲的急切心情;也体现了父亲的话给儿子强大的信心。
4.文章的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内容上总结了这个故事,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