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文献检索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
文
献
检
索
课
程
学院:物理化学学院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1
学号:311013030102
姓名:高凤丽
指导教师:宋文婷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从信息素养含义和信息检索的含义的界定出发,提出了高校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检索;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自学能力和终身受教育的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信息素养正是赋予了大学生这种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时,就强调了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文献检索课就是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方法课。然而,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实际效果却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门课程,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改进课程内容、方法和质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本质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作了界定:“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3年9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专家会议, 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社会”。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 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 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问题。同
时指出:“信息素养正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重要因素,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信息素养, 信息社会将永远不能发挥其全部潜能。”信息素养涵盖面较广, 以获取、评价、利用信息为特征,它是人类适应全球信息化需要而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我国大学图书馆界的前辈肖自力先生将信息素养的本质归纳为四个层面: 一是信息意识力, 就是对新信息的敏锐性, 时刻保持追求新知识信息的热情; 二是信息思考力, 就是利用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的能力, 实际上也是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是信息技能, 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提炼、组织、使用和交流的技能; 四是相关的知识和道德修养。我国20世纪80年代逐步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 它使我们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如今,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 它需要的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去实现它的目标, 而文献检索课是我们研究和实践信息素养的培养的一个平台。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一系列的资料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资源来获取有用的文献信息,对于搜索引擎的利用也仅限于简单功能的查询,不能“广、快、新、全、精”地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当代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同时,电子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大部分高校里对大学生开始文献检索课是在大一大二的课程里,这段时间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愿望还不是很明显。大三下学期开始信息需求才开始逐渐增加,主要体现在工作需求、毕业论文需求两方面;而此时大二所学的文献检索课知识基本已经遗忘了,好多同学查询论文资料甚至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专业检索数据库基本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在我校大三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不重视,最后造成不太会使用文献检索。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还需引起老师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
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下,师生所遵循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按照自己的
习惯,将文献检索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成只有准确结论的格式,以主宰者的身份把学生头脑作为检索工具知识记忆的储存器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学生学习使用检索工具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靠“听、记、练”被动接受,获取文献检索工具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培养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信息的技能,而忽略了学生从其他更广阔的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记忆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抑制了学生学习文献检索工具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对文献检索课普遍感觉枯燥,原因就是理论知识部分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系统课程,因此课程一开篇就会进入基础知识介绍,而对于信息社会这个大背景、信息在新时代所处的重要地位、信息对于现代人的重要影响等,却缺乏介绍。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仍不明确信息对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不明确何时需要信息和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不知道什么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能从信息中再发现新的信息。
“文检课”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着重于教授各种检索方法、检索策略、检索技术和检索工具,整个课程几乎都是在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这门课逐步演化为一门单纯的技能课、方法课。对于如何分析、处理与利用所检索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具备信息检索的技能,没有信息分析、加工、处理的技能,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也不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创造新的知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课时较少,且大多为集中授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做到培养检索能力与利用能力并重。
四、高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
自1984年教育部文件《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以来, 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有了长足发展, 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课程。然而,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迅速发展, 文献检索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现象, 严重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文献检索课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1.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 由图书馆在全校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