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国家不存在教育政策,也不制定教学要求,各校水平因此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④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于是从1870年起就开始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的探索。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教育终于被置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初见端倪。尽管有这些进展,但英国教育体系仍然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并且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阶级色彩,在英国,教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二战期间,随着人们对战后的期待愈加迫切,对福利国家的憧憬日趋热烈,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加强。政府开始革新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从而复兴经济,把教育看做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一种社会权利。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二、教育改革的进程
1.“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⑤。“1944年推出的《巴特勒教育法》,率先于资本主义各国进入了战后教育重建工作。”
⑥其基本出发点是普及中等教育。这项法律有两条原则:一是向所有5~15岁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从而满足了一切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要求;二是建立统一的教育体制,取消过去那种“初级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级分段制,将教育过程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阶段。在中等教育阶段上,分为三种类型的学校,分别是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作为三类中学中声望最高的文法中学,其课程是传统的学术性课程。文法中学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英国文学,通常还要学习拉丁语或希腊语;同时,除了学习现代语言(通常是法语,有时是德语)、数学(代数、几何、算术)、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还要学习历史和地理;此外他们每周还要上一些音乐、体育、美术课。与其相反,现代中学一般情况下,不设外语,也不对理科科目分别单设,而以“普通理科”统而教之;同时还设立金工、木工课。显然,现代中学的课程并不像文法中学那样具有学术性。在技术中学允许不设外语,但有技术制图课、冶金学课等,这些课程有时与当地企业界的需求相一致,因此经过挑选的年轻人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巴特勒教育法》仍然是“11岁向上”考试,是智力、英语和算术的综合测试。根据这些测试结果,学生被归入以上三种不同的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的“金娃娃”可以进入文法中学,以便为升入大学做准备;成绩良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银娃娃”可升入技术性的技术中学,以升入非大学高校为目标;大批学习成绩一般或低下的“铜娃娃”可升入职业性的现代中学,从而为中学毕业后走向劳动力市场做准备。这样一种在11岁时经考试而分流的制度叫“11岁向上制”,“在法案实行以后,大约只有20%的学生可以进入文法学校,5%的学生进入技术学校,其他都进入现代学校。”⑦这是一种根据考试来选拔人才,让学生进入不同中学学习的制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在“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
2.“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的“愉快教育”(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巴特勒教育法》终于在英国建立起了完整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但这项法律也有不
足之处,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三类学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机会上的不平等。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不平等的教育机制。另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抽象地说,11岁考试确实能给儿童进行分类,但在实践中能否科学地分类儿童,很值得怀疑。
在科研人员中,包括一些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对11岁考试所产生的影响表示了极大不安。仅凭一场考试就决定终生命运,这对孩子们来说太不公平。许多人认为学生进入同一机构学习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些弊端。因此,从1947年起,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开始创办综合中学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能满足所有儿童对各种中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学校。但是,50年代前,综合中学的发展极其缓慢。19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10所综合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3%,1955年也才有16所,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6%。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党的竭力提倡,一些地区逐步改组综合中学。到60年代以后,综合中学逐步兴起,并取代了三类学校原有的重要地位。“到1960年,综合中学达到130所,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7%。到1965年,综合中学发展到262所,学生比例为8.5%。”⑧
综合中学基本取消了11岁考试而采取16岁的证书考试。在这一考试中,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教学科目,而且考试与评估是分离的,因此它对学校压力小,为英国中小学开展“愉快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小学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严格分科的教学现象,全面鼓励学生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发展和经验增长。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共同课程,且没有高中升学考试,基本上与小学一样感受不到升学的压力,学校也安排了一些活动课,学生也有时间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习生活十分丰富多彩。
综合中学的确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的“愉快教育”,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对于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否完整、系统,全然不顾,造成英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3.“教育质量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回归(20世纪80年代末至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政治家意识到英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经济相比已经落后了。许多分析都指出经济与教育有着不可否认的因果联系,如果不从教育质量抓起,英国21世纪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还要下降。
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在要求全面提高英国教育质量的呼声中,1988年7月29日,英国国会正式投票表决通过了一份重要的教育法令文件——《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法案是英国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法令文件,它对英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把义务教育阶段内学生的学习分为四段:5~7岁、8~11岁、12~14岁、15~16岁。规定在每一学期结束或临近结束时要对学生的每门科目实行评定,即学生要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参加四次全面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另外,法案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立中小学都要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这类课程在小学应占绝大多数课时,在中学应占总课时的30%~40%。“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