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主题、动力、制约因素
教育的同时牺牲大学的人文学科 ,所 以建议大学通过扩招而
学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 对技术教育影 响深远的要数 15 9 6年
二战后到 2 0世纪 9 0年代初期 ,英 国共颁布与高等教育相关 实现科学类 学生 的增长 。 巴罗报告成为二战后 l 年 内英国大 5 的技术教育白皮 书。 它采纳珀西报告的建议 , 成立能够设置学 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从象牙塔 到社会服 位级技术课 程的高级技术学院( A s, C T )并对技术教育机构和 务站的转变 、 从单一 的传统大学向包含大学 、 多科技术学院和 培养功能进行定位 , 是系统发展技术教育 的重要指导文件 。 总 教师教育学院在内功能各异的高等教育结构的转变 、从中央 之 , 这个 时期是科技教育的“ 充实和发展期” 由于此时 的大学 , 和地方伙伴式管理向中央政府 的集权管理 的转变。作者将对 处于巩 固时期 ,所 以整体的高等教育仍旧停 留在二战后重建 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 的阶段 。 不过 , 上述的政策 已经表明政府扩张高等教育 和发展
技术教育的决心。
扩 张 和科 技 教育 是二 战后英 国高等 教 育政 策 的双 主题
一
、
2 世 纪 6 年代被历史学 家称为乐观主义的年代 。经济 O 0
的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 、二战后出生 的人 口进入 高等教育 的 招势在必行 。16 年成立的罗宾斯委员会就是保守党政府决 91 招的重要里程碑 。 罗宾斯委员会就高等教育在 2 内的扩招 O年 提出 了详细建议 , 日制大学生要从 16~ 93年 的 2 .万 全 9 2 16 1 6 人扩大到 1 8 ̄ 9 1 的 5 9 0 18 年 6万人 , 使适于受 高等教育年龄组 中的大学生所 占的比例由 8 %提高到 l%t 7 。在报告发表 的第
英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英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3年英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英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
在2023年,英国教育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英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英国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英国政府一直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模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国民教育计划——“过去时间、现在世界、未来人类”课程。
该计划旨在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
此外,英国教育制度改革也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培训质量。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培训措施和计划,督促教师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此外,英国政府还注重加强学科和教学质量的监管,引导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英国教育制度改革也在不断革新教育资源和教育工具。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政府还在积极探索“线上教育”的发展模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英国教育制度改革将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
首先,政府将会着重调整教学资源的分布方式,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最大化利用。
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英国教育制度将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变化。
其次,未来的英国教育改革还将关注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
数字技术将会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学习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同时,英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在线教育服务的提供和盘活社会资源的利用,以扩大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普及范围。
最后,在未来教育改革方案中,英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际教育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国教育需要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和文化背景。
因此,英国将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的范围与深度。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岑建君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
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
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
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
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
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
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来看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n ti oy e h i l g o r a Xi g a l tc n cCo l e o P e
、 .8 NO 4 b1 2 .
Aug. 011 2
从教 育政 策 学 的视 角来看 二 战 后 英 国高 等教 育改 革
英 国政 府实行 的是两党 轮流 执政 , 即保 守党和 工党 。保 守党 的势 力范 围主 要在 南方 ,与商 界 、中
高层 阶级 结合 ,扎 根于 南方 ,奉行 精英 主义 、私有
化和 市场化 原则 ,代表 社会 精英 阶层 。 工党 的势 而 力 范 围主要 在北 方 ,与 实业 界 、劳工 阶层 结 合 ,扎 根于 北方 ,提倡平 等主 义 、国有化 和集 体主 义 ,代 表社会 民主 大众 。 潘懋元 先生 指 出, 约一 个 国家高 等教育 制度 制 的主 导 因素 是生产 力和 科 学技术 发展 的水 平 、 治 政
教育 。 ( )《 一 罗宾斯报 告 》 1 6 年 , 国政 府成 立 了 以罗 宾斯 勋 爵 ( od 91 英 L r
相对 稳定 的外部 环境 里 , 高等 教育 面 临的政 策环境 是稳 定 的,不管 什 么样 的政党执 政 ,都 不 能脱 离这 个环 境而按 照 自身 的意识形 态 决策 。 党之 问意识 政 形态 的偏好 只 能通过 局部 的教育 政策 表现 出来 。 对 于二 战后英 国的两个 执政党 来讲 , 它们 的 高等教育 政 策 都不 可 能完 全 偏 离扩 招 和 科 技 教育 这 两 个主 题 , 只能在 这个 一级 政策 下有侧 重地 制 定一些 二 而
《 宾斯报 告 》发表 后 , 府 一直在 考虑 高等 罗 政
英国教育演变与教育体制zhshi
Rt HON Ed Balls MP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Jim Knight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RT HON Beverley Hughes MP Minister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Lord Andrew Adonis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hools and Learners Kevin Brennan MP Parliamentar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
(三)1870-1899义务制教育的开始
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议会通过 ,即《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Forster Act)。该 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 补空缺来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 女能够受到初等教育。 1876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桑登法》(Sandon's Act),规定 家长有义务使其子女接受足够的教育,否则将受到处罚。 1880年的《芒德拉法》(Mundella's Act)规定实施全面的强制 入学政策。 至1899年,义务教育的上限已提高到12岁。 随着义务教育年 限的逐渐延长,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相当于中等 学校的高级学校。
二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1.《1944年教育法》
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
二、法国的教育改革
最重要的改革有:1947年的朗之万改革、五 六十年代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包括1959年的 中等教育改革和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包括1975年的普通教育 改革和80年代的综合性教育改革)
1、1947年“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方案”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 为了具体落实,“方案”提出了六条教育改革原 则。
二、日本的教育改革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 法》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
1、《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这两个重要教育法案为战后教育指明了发展 方向。
1)《教育基本法》 《教育基本法》由前言和11条正文构成,其 主要精神包括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好和平、正义和 真理的国民等8点。 《教育基本法》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 的教育文献。
3、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这一时期法国推行了一系列与职业技术教育 相关的改革措施。
从1981年起,法国社会党开始执政,推行了 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改革。
三、德国的教育改革
1、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20世纪50年代末,联邦德国着手对其教育开 展一些至关重要的改革。如《汉堡协定》的签订。 但是1964年的改革并未解决教育管理和学制 上的难题,从1969年起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全国统 一的教育领导体制。
3、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教育改 革”。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2)提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重视个 性的原则等。 (3)完善各级教育体制等。
第三节 前苏联的教育改革
从1958年起前苏联进入教育的大改革时期。 这次改革的缘由,主要有前苏联国内和国外 两个方面的原因。
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课程改革及启示
隔离 与脱 节 的 现 象[ 2 两个 文 化 的 争 论 , 教 育 1 ]。 在
17 , 守党 上 台以后 将市 场 机制 引入 教育 99年 保
领 域 , 求大 学走 出“ 牙塔 ” 为振兴英 国经济做 贡 要 象 , 献 , 出台 了多项 有关 英 国 高等 教 育 改革 的政 策性 并 报 告 。英 国学 者 B ret 出 , 识 、 an t 指 知 高等 教育 和社 会 三者 之 间的关 系 , 从 “ 等教 育一 知识一 社 会 ” 正 高
4种新 型 的 办 学模 式 所 采 用 的课 程 设 置 方式 , 一 步揭 示 出 了其 对 我 国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进 程 中 高校 课 程 改 革 的 有 益 进
经验 。
关 键 词 : 英国高等教 育; 专业化 ;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 G 4 6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7—0X 2 1)4 12 3 6166 (000 0— 0 0
战后 3 O年是英 国高等 教育 的大 发展 时期 , 各 其
个方面均发生 了深 刻变 革 。16 9 3年《 罗宾 斯报 告 》 正
学 的课程 改革 产生 了重 大 影 响 , 明英 国教 育界 此 说
一
中小企 业 的迅速 发展 使劳 动力市 场发生 了较 大
的转 变 。用 人单 位更 为强 调毕业 生具 有广博 的知识 和灵 活性 , 工 作 能力 的要 求 越来 越 高 。人们 确 信 对
有大 量 的工 作需 要 多 学科 知 识 , 因此 要求 跨学 科 学 习或 合作 学习 。欧 洲 国家 的许 多 用人 单 位 , 传 统 对 高等 教育能 否恰 当地 为学 生 以后 的工 作 、 习和 发 学 展做 好准备 表示 怀 疑 。有 调 查 表 明 , 用人 单位 对 毕 业生 以下几 方 面的技 能或 能力 很 不满 意 : 口头 交 流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特点是: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收费政策渐次演变:免费、统一收费、差异性收费。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有以下启示:协调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体现教育公平。
[标签]英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教育会平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低收入家庭子女承担学费负担过重等。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从教育规模与质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三方面阐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精英教育的复苏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低迷萎缩状态。
1944年二战进入尾声,英国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
该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从而为英国高等教育战后的恢复与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战后,英国政府面临恢复经济、国际竞争和广大青年要求升学的压力,要求高等教育要尽快恢复到战前水平,并有所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
50年代,英国政府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示,并建立了10所高级技术学院,另有5所大学学院升格为大学,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见表1)。
(二)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1963年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1961-1963年首相委任的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委员会报告》,简称《罗宾斯报告》(the Robbins Report)。
二战以后欧美及日本教育改革
第十八章二战以后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一、《1944年教育法》1943年,政府发表了《教育改造》白皮书,对战后教育重建进行了总体规划。
白皮书提出,新的重建方案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性的认识,即教育是在各个连续的阶段实施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儿童的教育从5岁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下儿童;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招收11岁以上儿童。
白皮书的发表,为《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R.A.Butler)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
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
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
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
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全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全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其次,双轨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的民办学校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组,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公共教育体系中。
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全改变,公学还没有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二、中等教育三轨制的确立中等教育三轨制的设想早在战前就已提出。
1943年发表的《诺伍德报告》认为:文法中学的儿童充满学术方面的兴趣;技术中学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明显地表现在应用科学和应用艺术方面;现代中学的儿童对付具体事物比对付理性概念更为容易。
报告还着重探讨了决定小学毕业生分流的11岁考试问题,建议这种考试应建立在教师评判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加上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和其他测验,并适当地考虑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英国教育发展历程
英国教育发展历程引言:英国的教育体系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从中世纪开始,逐步介绍英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11世纪-16世纪)在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修道院学校为主要形式。
修道院学校的课程主要以宗教和拉丁语为核心,培养修道士和教士。
然而,这种教育机会只对少数富有和高贵出生的人开放。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对人文主义教育的追求。
大学开始兴起,学者们开始研究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强调文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
二、启蒙时期至维多利亚时代(17世纪-19世纪)启蒙时期的英国教育改革主要由私立学校推动。
这些学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培养了一批有学术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同时,公立学校也开始兴起,为中产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了教育机会。
19世纪,英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开始介入教育事务,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案,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此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三、二战后至现代(20世纪至今)二战后,英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4年,教育法案通过,确定了免费和普及的教育目标。
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
传统的大学制度被拆除,代之以现代大学体系。
这一改革促使大学教育更加注重研究和创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
21世纪,英国的教育体系继续发展和改革。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动学校自主权的增加。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教育和在线学习成为了新的教学方式。
结论:英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教会教育到启蒙时期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再到现代的大学教育和数字化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机会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
试析战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从地方到中央
20 08钲
第 2 卷 第 6 3 期
试析战后英国 教育管 理体制的演变: 从地方 央 到中
辛 爱 灵
( 山东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 0 1 5 0 4)
摘要: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在战后 的教 育发展过程 中,发 生了 巨大的变化 。先是确立 了以地方教 育当局为 中心的管 理体制,后 又发展为 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丈章主要分析 战后英 国政府 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以及由此导致的以 地方教育 当局 为中心 的管理体制向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演变,剖析其原 因,并试图得 出一些规律性 的认识。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 制;教育法;
格 兰 和威 尔 士人 民的教 育 , 并 且促 进致 力 于 该 目的 的机 构 不 育的领 导权与控制权,但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权限是有 限的,
断发展 ,还要确保地方 当局在它的控制和指导下有效地执行 中央政府充分尊重地方的主动性和 自主权,地方教育当局具
作者简介:辛 爱灵 ,山东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 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图 分 类号 : 6 1 5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5 0( 0 8 6 O 0— 2 8 7 4 2 0 )0 一 1 8 0 0
英 国 教 育 史专 家 邓 特 教 授 曾经 说过 :“ 正 使 英 国教 育 国 家 政 策 , 在 每 一 个 地 区 提 供 各 种 全 面 教 育 的 服 务 ” 。 真
的时期 。
有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以及
I0 2年 教 育 法规 定取 消 地 方 教 育 委 员会 , 设立 地 方 教 不同性向提供各种教育和训练 州 9 。 即它们必须承担提供 良好的 育 局 , 并首 次把 初 等和 中等 教育 的直 接 控 制权 赋 予地 方 教育 初等 和 中等 教 育 的责 任 , 并为 义 务教 育年 龄 以上 的 青少 年 提
19世纪英国的教派斗争与教育变革
19世纪英国的教派斗争与教育变革19世纪是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以及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革。
特别是国家对于教育问题介入程度的加深,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然而在教育领域的变革中,宗教因素,特别是教派之间的斗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宗教仍是影响当时社会、政治事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非国教派势力的壮大,非国教派与国教派斗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国教会所享有的诸多特权被削减,教育的宗教色彩逐步弱化,并推动了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19世纪英国宗教多元化发展而导致的教派斗争这一视角,考察其是如何推动英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
一、19世纪前期英国宗教的复兴与多元化尽管据1851年宗教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英国总人口中只有约35%的人会去教堂参加周日的礼拜仪式,但19世纪的普遍情况却是,去教堂参与礼拜仪式的人数随不断增长的总人口数量持续攀升,直到1880年这一增长势头才有所停滞。
这一方面反映了19世纪英国人口的飞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揭示出19世纪的英国教会依然有能力吸引大量民众,将其臵于教会的教牧与监管之下。
这一时期,新建教堂数量不断增长,教会管理体系快速扩充。
其中,非国教派教堂和神职人员数量的增长也较为明显。
据统计,在1830年至1901年间,英国国教会新建教堂5500座,新增教区牧师11000人。
与此同时,在苏格兰,1843-1901年间,在苏格兰国教会和非国教派的共同努力下,新建教堂1800余座,新增牧师1700余位;在1830-1900年期间,始初循道会与卫斯理公会各新增牧师500名与1200名;此外,公理派在1856-1900年間新建了1500座教堂。
从新建教堂数量与新增牧师的规模来看,各教派在这一时期对所辖教区的管理均做出了有效扩充,并增强了管理效力。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
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梳理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 政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二战后 英国卓越教师政策是如何发展的?其 发展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02
英国的卓越教师政策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 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关注学生成果
英国的卓越教师政策将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这有助 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强化激励机制
英国的卓越教师政策通过设立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追求卓越, 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增加教育投入
英国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以支持学校建设和教师培训。这包括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以改善学校设施和提高 教师素质。
强调教育质量
英国政府强调教育质量,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包括建立新 的评估机制和标准,以及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
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提高教育质量
二战后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 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二战后英国教育背景与政策环
境 • 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发展历程 • 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核心内容
与特点
目录
• 英国卓越教师政策对其他国家 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01
二战后英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战后,英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旨在提高教育质
此外,还可以借鉴英国卓越教师政策的 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 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试论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特点是: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收费政策渐次演变:免费、统一收费、差异性收费。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有以下启示:协调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应体现教育公平。
[标签]英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教育会平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低收入家庭子女承担学费负担过重等。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从教育规模与质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三方面阐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二战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精英教育的复苏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高等教育陷入低迷萎缩状态。
1944年二战进入尾声,英国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
该法案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从而为英国高等教育战后的恢复与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战后,英国政府面临恢复经济、国际竞争和广大青年要求升学的压力,要求高等教育要尽快恢复到战前水平,并有所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
50年代,英国政府就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示,并建立了10所高级技术学院,另有5所大学学院升格为大学,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见表1)。
(二)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1963年英国发表的《高等教育:1961-1963年首相委任的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委员会报告》,简称《罗宾斯报告》(the Robbins Report)。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战后英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建、大发展和改革等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
但在1988年以前,战前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间,在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它们发生了显著变化。
《l988年教育法》是1944年以后英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并预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一、三类学校的发展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官方和学术界几乎都赞成以三类学校的方式建立中等教育体系。
战争结束后,这种思想仍占上风。
1945年,教育部在题为《国家学校》的教育政策宣言中表示支持三类学校的设想。
1947年,教育部在《新的中等教育》一书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制。
在这种背景下,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中期,各地方教育当局大多以三类学校的方式重建和发展中等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受中等教育的要求。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建立三类学校的中等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三类学校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
但是,战后初期.发展最快的是现代中学,发展最慢的是技术中学。
在1947年,英国有现代中学3000多所.文法中学l 200多所,技术中学317所。
到1956年,现代中学发展到3636所,文法中学有1357所,而技术中学只有303所。
从入学人数来看,战后初期,现代中学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70%左右,文法中学的比例是20%,技术中学还不到4%。
不仅如此,现代中学办学任务也有所变化。
本来,现代中学的学生是被ll岁考试淘汰下来的,人们认为他们不适合学习学术性课程,毕业后直接就业,不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
但是,从1951年开始.现代中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这项考试,有的人获得了证书。
1965年设立“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后.参加这类考试的人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
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
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
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一、教育改革的背景1.战后的世界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
”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
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
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
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
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
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国家不存在教育政策,也不制定教学要求,各校水平因此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
”④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于是从1870年起就开始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的探索。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教育终于被置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初见端倪。
尽管有这些进展,但英国教育体系仍然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并且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阶级色彩,在英国,教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战期间,随着人们对战后的期待愈加迫切,对福利国家的憧憬日趋热烈,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加强。
政府开始革新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从而复兴经济,把教育看做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一种社会权利。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
二、教育改革的进程1.“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1944年至20世纪60年代)⑤。
“1944年推出的《巴特勒教育法》,率先于资本主义各国进入了战后教育重建工作。
”⑥其基本出发点是普及中等教育。
这项法律有两条原则:一是向所有5~15岁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从而满足了一切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要求;二是建立统一的教育体制,取消过去那种“初级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级分段制,将教育过程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阶段。
在中等教育阶段上,分为三种类型的学校,分别是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作为三类中学中声望最高的文法中学,其课程是传统的学术性课程。
文法中学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英国文学,通常还要学习拉丁语或希腊语;同时,除了学习现代语言(通常是法语,有时是德语)、数学(代数、几何、算术)、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还要学习历史和地理;此外他们每周还要上一些音乐、体育、美术课。
与其相反,现代中学一般情况下,不设外语,也不对理科科目分别单设,而以“普通理科”统而教之;同时还设立金工、木工课。
显然,现代中学的课程并不像文法中学那样具有学术性。
在技术中学允许不设外语,但有技术制图课、冶金学课等,这些课程有时与当地企业界的需求相一致,因此经过挑选的年轻人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巴特勒教育法》仍然是“11岁向上”考试,是智力、英语和算术的综合测试。
根据这些测试结果,学生被归入以上三种不同的学校。
学习成绩优异的“金娃娃”可以进入文法中学,以便为升入大学做准备;成绩良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银娃娃”可升入技术性的技术中学,以升入非大学高校为目标;大批学习成绩一般或低下的“铜娃娃”可升入职业性的现代中学,从而为中学毕业后走向劳动力市场做准备。
这样一种在11岁时经考试而分流的制度叫“11岁向上制”,“在法案实行以后,大约只有20%的学生可以进入文法学校,5%的学生进入技术学校,其他都进入现代学校。
”⑦这是一种根据考试来选拔人才,让学生进入不同中学学习的制度,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在“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
2.“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的“愉快教育”(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巴特勒教育法》终于在英国建立起了完整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
但这项法律也有不足之处,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法中学的地位最高,技术中学次之,现代中学的地位最低。
三类学校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不同性质的中等教育,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机会上的不平等。
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不平等的教育机制。
另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抽象地说,11岁考试确实能给儿童进行分类,但在实践中能否科学地分类儿童,很值得怀疑。
在科研人员中,包括一些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对11岁考试所产生的影响表示了极大不安。
仅凭一场考试就决定终生命运,这对孩子们来说太不公平。
许多人认为学生进入同一机构学习的办法可以弥补这些弊端。
因此,从1947年起,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开始创办综合中学的试验,旨在建立一种能满足所有儿童对各种中等教育需要的新型学校。
但是,50年代前,综合中学的发展极其缓慢。
19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10所综合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3%,1955年也才有16所,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0.6%。
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党的竭力提倡,一些地区逐步改组综合中学。
到60年代以后,综合中学逐步兴起,并取代了三类学校原有的重要地位。
“到1960年,综合中学达到130所,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7%。
到1965年,综合中学发展到262所,学生比例为8.5%。
”⑧综合中学基本取消了11岁考试而采取16岁的证书考试。
在这一考试中,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教学科目,而且考试与评估是分离的,因此它对学校压力小,为英国中小学开展“愉快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小学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严格分科的教学现象,全面鼓励学生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发展和经验增长。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共同课程,且没有高中升学考试,基本上与小学一样感受不到升学的压力,学校也安排了一些活动课,学生也有时间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习生活十分丰富多彩。
综合中学的确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的“愉快教育”,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对于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否完整、系统,全然不顾,造成英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
3.“教育质量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回归(20世纪80年代末至现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政治家意识到英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经济相比已经落后了。
许多分析都指出经济与教育有着不可否认的因果联系,如果不从教育质量抓起,英国21世纪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还要下降。
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在要求全面提高英国教育质量的呼声中,1988年7月29日,英国国会正式投票表决通过了一份重要的教育法令文件——《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
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法案是英国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法令文件,它对英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把义务教育阶段内学生的学习分为四段:5~7岁、8~11岁、12~14岁、15~16岁。
规定在每一学期结束或临近结束时要对学生的每门科目实行评定,即学生要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参加四次全面考试。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另外,法案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立中小学都要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
这类课程在小学应占绝大多数课时,在中学应占总课时的30%~40%。
“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
这类课程中学应占45%左右课时。
”⑨附加课程包括古典文学、家政、经营学、信息技术应用等,约占中学总学时10%左右,其中有些附加课程并不是独立的教学科目,而是通过其他科目的教学实现的。
由此可以看出,《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很重视教育的质量,但却强化了考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的固定考试由1次增加到4次,并且考试与评估相结合。
同时,也增加了许多课程。
这样,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都相应增加了。
这实质上是在“教育质量平等”口号下“应试教育”的回归。
三、英国教育改革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更快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
在“素质教育”之前的“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单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是对基础教育中影响全局的诸多种弊端的概括。
”⑩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和排斥多数分数低和升学无望的学生,致使许多所谓“差生”迫于竞争压力而辍学,人为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严重地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把学生囿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创造才能、爱好和特长,使他们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需要;第三,考试以知识为依据,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第四,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危害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完全背离儿童天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摧残式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素质教育是当前应试教育的唯一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面向21世纪的历史性选择。
”[12]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
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挥,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