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一节教案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教学教案陈雷2008年2月26日《城市地理学》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概述一、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马克思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市民的生活”(civitas)。

3、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城市占整个地球表面积很小,但集聚了高密度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②人类对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城市。

③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④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二、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①说法一:城市地理学是人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②说法二: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部门地理。

③说法三: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④说法四:城市地理学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

⑤说法五: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应用①城市规划②区域规划③城市和区域发展对策研究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经济条件、区域基础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④城市问题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三、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社会科学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20年以前①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记述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

②自然位置论阶段:19世纪上半叶,地理决定论占优势,用自然条件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八年级地理下册现代化大都市的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现代化大都市的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现代化大都市的教案第一章:现代化大都市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概念。

2. 掌握现代化大都市的主要特征。

3. 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现代化大都市的定义。

2. 现代化大都市的主要特征: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高度服务化。

3. 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智能化。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2. 讲解现代化大都市的概念和特征。

3. 分析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

4.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典型的现代化大都市。

第二章: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特征。

2. 掌握现代化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3. 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教学内容:1. 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特征:高度服务化、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

2. 现代化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3. 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特征有哪些?2. 讲解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 分析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辐射作用。

4.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大都市经济特征。

第三章: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特征。

2. 掌握现代化大都市人口规模的变化。

3. 了解现代化大都市人口结构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特征: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复杂。

2. 现代化大都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持续增长。

3. 现代化大都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年轻化、多元化、高素质。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特征有哪些?2. 讲解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特征和人口规模的变化。

3. 分析现代化大都市人口结构的特点。

4. 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大都市人口特征。

第四章: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特征。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时数:54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制订日期:2022年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李文翎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地域基础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第四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第二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三节中国城市发展史第四节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第五节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第二节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第三节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四节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第二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廖什景观第四节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第五节核心与边缘理论第六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第二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第三节中心商务区第十一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分析第十二章城市问题第一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节城市交通问题第三节城市住宅问题第四节城市社会问题(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城市化、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核心与边缘理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心商务区难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核心与边缘理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社会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三、学时分配。

城市地理学 第8章PPT课件

城市地理学 第8章PPT课件
21
2、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 (1)阻力作用:新事物接受者的数量和时间呈
正态分布; (2)障碍作用: ■障碍可分为自然障碍、文化障碍、社会障碍、 政治障碍。 ■障碍也可分为不可透性的完全障碍和可透性的 部分障碍 ■现象的空间扩散一般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12
(5)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
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
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
强度):
n Iij
j1
n
j1
PiPj Dibj
PiPi Dibi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
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 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10
(4)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
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Iij
WiPi WjPj Db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j为 i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 模,Dij为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13
请根据上图总结美国当时的城市体系人口影响力空间分布规律。
14
四、空间扩散
1、空间扩散的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 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2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都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40391课程名称:都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全部为理论课)学分:2.0合用对象:都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和作业成绩占 20%)先修课程:中外都市建设史等二、课程介绍都市地理学是课程是都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都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构造变化规律的科学。

都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含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

都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仅能够应用于都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并且也含有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都市地理学》是都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5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关键因素;铁路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衰;多种交通 方式在一个城市的组合构成城市地理位置的复杂性。 4.3.3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特点: 1)职能单一; 2)对外联系广但内容单一; 3)发展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快、有起伏。 有关概念 Economics of scale Economies of scope Agglomeration economy
城镇等级 一、超大城市 二、特大城市 三、大城市 四、中等城市 五、小城市 建制镇 六 七 八
等级标准(万人) >250 100-200 50-100 20-50 <20
行政等级 副省级 地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县级市
5-10 3-5 <3
县城 中心镇 集镇
第四节
城市产生发展的条件
4.1 区域条件 4.1.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较之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追求气温适度、降水适中的城市地区居住。为什么? 3)我国城市依照地形三级梯度,城市分布比例依次为 1%、32%和 67%。 4.1.2 我国城市按照区域类型分类共 10 类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7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制造业国际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跨国资本流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管理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离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经济增长-城市化 使得城市化通过全球化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推-拉动力模式 从城乡人口迁移角度分析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1)拉力=向心力 (2)推力=离心力 一般,在发达国家拉力大于推力; 在发展中国家拉力小于推力。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教材:《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 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 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 ----- 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一一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20XX 年第二版《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概论》 《现代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课程的基本要求1983 年 1988 年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城市地理学 教案

城市地理学 教案

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地理学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了解本课程,掌握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特征及其主要研究领域,明确学习城市地理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1、全面理解城市与聚落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正确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掌握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并掌握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征。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基本概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3、突破课本上的系统框架,阐述了西方城市地理学近年来发展趋向。

自我介绍与城市地理学授课方案、学习方法(15 分钟)第一节城市的基本概念一、聚落与城市Settlement and City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聚落的一种形态,那么聚落与城市的关系怎样呢?通过展示聚落与各级不同城镇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

然后讲述城市与聚落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居民点。

它有大小、等级高低,也有不同功能。

作为聚居地,聚落是个物质实体,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们休息、活动、劳作的场所。

各类建筑物、各种活动场所、各类生产用地等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的不同组合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Landscape)。

聚落还是社会实体(即社区Community)。

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在地表集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

作为一个社区,组成不同的人类社会集团就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由低级走向高级,形成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居民点,构成聚落体系。

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 (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总之,从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社会经济特点,了解城乡划分、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空间分布等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动因,职能分类和空间分布的规律,结构和过程的耦合关联,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体系。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格局-过程-机制的理论视角来看待城市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科学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城市地理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整个课程侧重于探讨城市化的演变、发展及其对人地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

四、各章节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五、参考书目1.严崇敏,1985:《城市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顾超林等,2008:《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3.方创琳等,2017:《城市群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4.姚士谋等,2016:《中国城市群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5.PaulL.Knox等著,姜付仁等译,2016:《城市化——城市地理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6.李善同等,2018:《城市化中国:新阶段、新趋势、新思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柴彦威等,2012:《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8.何春阳等,2018:《城市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城市地理学第8章

城市地理学第8章
4、以上三个原那么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克氏认为:
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那么可能 是主要的;
在山间盆地地区,行政管理更为重要;
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那么占优势;
第三节 廖士景观
一、需求圆锥体
1、廖士对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作了严密的经 济论证,他提出了需求圆锥体的概念。
以下图便是圆形市场区最有效的排列和中心地的等 边三角形网络:
r 2r
B级中心效劳不到的地区
△B级中心地带〔第一级〕
2、上述这一系统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存 在B级中心效劳不到的地区,那么我们将对上图进展 修改,这样原先圆形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
d r
△B级中心地带〔第一级〕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2、一些根本概念
a.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 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效劳的地方。
b.中心货物与效劳:指在中心地内生产货物与提供 的效劳,亦称中心地只能。
c.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 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地所引起的中心 职能作用的大小。
d.效劳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 地得到货物或效劳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 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记半径为r的圆,表示中心 地的最大腹地。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开展、验证 及评价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开展
1、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 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2、贝里和加里森对六边形网络作了自 己的解释:
二、斯梅尔斯和斯金纳的验证 城市:主要城镇:城镇=1:3:9
1、斯梅尔斯认为,成为城镇的条件是: A.具有出售较高档次商品的商店和三间银行; B.有一所中学和医院; C.起码有一座剧院; D.有一份自己的报纸; 后来他又提出了补充规定:A’.只有三间银 行但没有出售高级商品的商店;A〞.只有二间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八章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八章

第八章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一相互作用的分类根据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货币流)★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的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因为物质和人口的移动,必须通过各种交通网络;信息的转换和流动,必须通过各种通讯网络。

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路、管道等,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工具;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讯等,是城市对外通讯联系的手段。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厄尔曼认为,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

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2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3可运输性——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而单位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距离较长。

可运输性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

人们通常走较少的路去购买低价值的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高价值的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出现。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 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2 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在实践中最常遇到、也是最具综合性的问题,就是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教案

第八章第一节北京的城市特征和建设成就
运用材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
其城市建设成就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及其位置的优越性;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初二学生理解力较强,能依据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意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引导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下列行为中,不能。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doc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doc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主题1 功能区的形成与特征分析[核心知识再现]1.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况(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提示 商业区。

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图甲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甲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解析第(1)题,图示几条地铁线都经过甲区域,该地交通通达度最高,是人流、物流集聚区域,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

第(2)题,地铁站人流高峰和流向,与市民白天离家上班、夜晚回家休息规律一致,所以最可能位于住宅区。

答案(1)A (2)B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清楚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三种相互作用,了 解节点、节点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的含义,零售引力规 律、断裂点概念,空间扩散的三种形式的概念,特征及 具体列子和空间扩散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Company Logo
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空间扩散
的三种类型和研究领域 • 难点:了解确定城市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有关 于空间扩散的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空间 分布有没有规律可行。 • 疑点:怎样理解空间扩散过程中的障碍、阻力、特 征以及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
主讲人:艾明霞
制作人:蔡思航、把翠兰、冯小娴、侯浩、曹燕、魏翠
Company Logo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产生 的条件,以及由此引申出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三个 相互作用。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和研究领域。对城市空 间分布规律有一个入门级的认识。
如;根据人口的预期,计算出人
口潜力。人口潜力分布是在经 济空间中反映人的相互作用, 因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决策更 为重要。
Company Logo
潜力模式
美国人口潜力面图
Company Logo
思考啦!!
• 1.图中A地区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 A.地形崎岖 B.资源短缺 • C.河流稀少 D.气候炎热 • 2.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 的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就业条件较好 ②经济发展缓慢 ③气候条件优 越 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④
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相互交流。 。
• 2、政治边界的影响不可忽视。不过政治边界通常是沿地里
分界线的走向。
• 3、现实变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区域集团的形成,国家与
地区边界的作用已经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自然地里边界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 1、创新的源生地,创新多产生于中心地等级体系中最高等的
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
• •
城市中,因为它集中了所有的资金与技术。 2、仔细选定扩散中心,一般选择大中型城市, 3、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
• 扩散不仅仅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也是一个有主动、有目的的过
程。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1.传染扩散
• 传染扩散的初始阶段
• 传染扩散的扩散阶段
Company Logo
2.等级扩散
• 等级扩散过程
Company Logo
3.重新区位扩散
• 初始阶段
• 扩散以后
Company Logo
空间扩散的研究
• 空间扩散的阻力 • 大多数人在接受一个新事物前,需要一个劝说的过程,
Company Logo
重要概念
• 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 •

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正是这个相互作用,才能把空间上彼 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使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空间扩散:
蒲公英种子的扩散
火山灰的扩散
Company Logo
非典时期,农民工回家 牛仔裤
Company Logo
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域扩散 • 传染扩散:现象从源点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 • • •
连续的过程 等级扩散:现象从源点向外扩散,如果先向等级较高的 城市扩散,然后次一级的城市扩散的过程。 扩张性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 重新区域扩散: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原 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例如:移民。
Company Logo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美国学家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
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互补性: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 一个前提,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外对此 种东西恰好有需求,这才实现两地的作用过程。 中介机会:A——B——C三地之间关系。 作用:1、节省运输费用 2、影响运输 可运输性:距离因素影响货物与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距 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就越大。如果两地的距离过 长,客服距离过长的成本超过了可接受的过程,那么两地 间存在的互补性与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
Company Logo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

(一)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集合场所,通过各 种运输通信网络,使物质、人员、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 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集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 网络的集结点,或称为节点。如:北京、武汉等

Company Logo
空间扩散
• 空间扩散: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是时间与空间中进
行的,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从源头地产 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担者身上。
• 在自然空间上:火山灰扩散、蒲公英种子的扩散 •
在人类社会上:疾病的扩散、知识的传播、时尚元素的扩 散等等。
Company Logo
作 业
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其产生的条件?
简述空间扩散的类型及扩散成功的因素?
Company Logo
Thank you
Company Logo
小 结
• 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的概念、类型 •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
性 • 城市间、城市区域与城市等级体系 • 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概念及城市吸引边 界确定、相互作用模式 • 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 • 空间传染阻力作用
Company Logo
• • •
文化障碍:语言、宗教、种族 社会障碍:阶级、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 政治障碍:民族性、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个性等方面 的精神障碍。
Company Logo
阻碍的作用
• 分类二: • 不可渗透的完全障碍:当现象扩散到障碍物前时会因
• •
不可渗透形成反射,从而增加了在障碍物附近地区接受某 种现象的可能性,使原先下降的曲线又恢复一定程度的上 升趋势。(迎风坡降雨量增加) 可渗透的布分障碍:当现象扩散到阻碍物时,但是部 分影响仍可渗透障碍物继续传播。这样,原先连续下降的 曲线在通过障碍物时将中断,然后在一个低得多的起点上 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Company Logo
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
•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目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的经济网络,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我国的中心城市基本类型: • 第一类:上海为代表 • 第二类:沈阳、武汉、南京等城市 • 第三类:哈尔滨、长春、西安、兰州、成都、重庆 等城市。
• 此外:北京、广州、杭州介于第一与第二之间。
结节区域: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如:襄阳及 其影响的枣阳、随州等。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节点域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 成城市等级体系。

Company Logo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
• (二)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Diagram 1
• 1、各种地里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都会有效的限制
Company Logo部高原山区,地形崎岖, 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美国有些居民从人口潜 力大的地区向人口潜力小的地区迁移主要是在交通 设施改善后,特别是交通的通达度高、高速公路日 益发达的状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存的环境质量, 所以一些原先较为偏僻的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 和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迁入。 • 答案: 1.A 2.C
政治边界
还是有时代的变化 哦!
Company Logo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
(三)、相互作用的模式
引力模式: 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 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特点:简单明了,但运用于 实际却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 是变量如何确定。 潜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 预期的相互作用。
Company Logo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第一类:以物质与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
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
第二类: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
来实现,而是通过簿记过程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第三类:信息的流动与创新的扩散。

由此可见:城市间的联系表现为三种表现形式:货物和人员 的移动、财政金融的往来联系、信息的流动。
使人们了解、证实并能亲手操作这项新事物。所以在 空间扩散中会有阻力。 • 新事物接受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 一方面:只有少量的、富有革新、勇于承担风险的 人才会接受。 • 另一方面:时间本身也有一定独有的影响。
Company Logo
阻碍的作用
• 分类一: • 自然障碍:河流、湖泊、山脉、沙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