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练习题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练习题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练习题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是()

A、湿地

B、陆地

C、生物圈

D、大气圈

2、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最主要的是因为湿地具有什么功能()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3—7题。

表2 3、根据表2

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春季融雪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

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农业用水量增加

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酸雨的危害

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全球气温升高②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泉眼被沙尘堵塞④过量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

B、限制工农业发展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读“三江平原”示意图,分析完成8—11题。

8、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三江”是指()

A、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B、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

C、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D、松花江、嫩江、牡丹江

9、在三江平原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

B、黑钙土

C、黄土

D、水稻土

10、三江平原的沼泽作为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其形成按地域分布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1、我国政府2000年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沼泽地的土壤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偏低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2.我国湿地分布具有的明显特点是( )

A.北方多于南方B.南方多于北方

C.东部多于西部D.西部多于东部

湿地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和“生命的摇篮”的美称。据此完成13~15题。

13.关于洞庭湖湿地的正确说法是( )

A.是中国最大的湖泊湿地B.围湖造田的原因是耕地不足

C.没有人类的影响不会缩小D.退田还湖等措施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14.洞庭湖区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指的是( )

A.洞庭湖是物种的起源地B.洞庭湖的生物物种繁多

C.洞庭湖的生物物种原始D.洞庭湖的生物物种高级

15.洞庭湖地区退田还湖后,移民的生产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

A.由种田改为发展水产养殖业B.迁入大城市加速城市化

C.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就业机会D.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16~17题。

16.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7.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P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B.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C.是未来的主要开垦耕地

D.是我国珍禽丹顶鹤的栖息地

19.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能成为一种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20—22题。

20.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森林面积减少②环境污染③城镇建设④兴修水利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21.湿地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增加酸雨的频率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A.②③B.②④

C.①②D.①④

22.湿地的正确发展方向,应是( )

①通过湿地改造,发展谷物种植业②利用湿地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③利用湿地水域,合理发展水产业④利用湿地风貌和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A.②④B.①④

C.②③D.③④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4.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下面25~26题。

25.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的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26.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

C.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2011年1月洞庭湖水位下降,大面积湖底出露,由于采砂、网箱养殖、环境污染,长江江豚生存环境愈来愈加恶劣,有灭绝的趋势。完成27题。

27.下列哪些人类活动使洞庭湖“变”小了( )

①盲目围垦②周边毁林③养殖业发展④湖区综合治理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回答28~30题。

28.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D.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29.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0.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D.兴建防洪设施

二、读图题

31、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中国东北第一大湖呼伦湖,近年来水位骤降,盐碱化加剧,水环境恶化令人触目惊心,已严重危及中国北方绿色屏障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

(1)A字母代表的地区是指平原,这里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2)近年来,图中A平原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在A平原上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濒危水禽是。

(4)图中B即为东北第一大湖呼伦湖,请分析其水位骤降的原因及危害。

32.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总面积300 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为若尔盖湿地,该湿地地处______________高原。

(2)图示为该地区7月等温线的分布状况,推测该地区的地势有何特征?

(3)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

(4)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5)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33.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北部,它是连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赣、抚、信、饶、修)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洪、枯水的水域面积、水容积相差极大。“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鄱阳湖水位变化大的原因。

(2)简述鄱阳湖作为湿地的重要价值(三种)。

(3)鄱阳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

1---5 A C B D A 6---10 C D C A D

11---15 D C B B B 16---20 C A C D D

21---25 C D A D B 26---30 B A A A C

31、(1)三江小麦(春)

(2)为了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该平原上的湿地,部分已开垦的,退耕还湿地

(3)丹顶鹤天鹅

(4)水位骤降的原因:1.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较过去强烈

2.入湖河流流域及湖区周围工农业生产用水过多

3.入湖河流上游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危害:1.水位骤降,盐碱化加剧,引起草原退化、畜牧业和林业受损

2.还可能会引起沙尘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恶化

32、(1)青藏

(2)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3)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4)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

(5)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33、(1)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造成河流水量变化大。

(2)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习目标: 1.结合三江平原等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湿地的形成条件。(区域认知) 2.通过图片资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利用洞庭湖、咸海面积的变化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综合思维) 3.针对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人地协调) 学习过程: 板块一: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读图,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课堂检测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三峡水库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 D、②④⑤ 板块二: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描述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3.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合作探究)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课堂检测2: (2014新课标2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 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 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

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板块三:湿地的重要价值 4.结合图片资料,说出湿地的主要作用,并归类。 课堂检测3:(2018新课标2)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芦苇.分布广泛.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6分) 板块四:湿地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合作探究) 材料1 洞庭湖的萎缩 洞庭湖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长江中上游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长江含沙量大增而导致湖泊的淤积;另一方面,湖区围垦严重,1896年至1980年面积减小了57%,储水量减少了46%。湖泊形态支离破碎,现已分割为几部分,被人戏称为“洞庭河”。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如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较1954年小,水位也低,但洪水泛滥程度却远大于1954年。 2000-2006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平均渔获量为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湖区内造纸厂、化工厂污水大量排放,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洞庭湖水质。 材料2 咸海变“死海” 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主要由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注入。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 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湿地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 2.理解湿地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 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练习题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是() A、湿地 B、陆地 C、生物圈 D、大气圈 2、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最主要的是因为湿地具有什么功能()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图5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6为图5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2为图5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3—7题。 表2 3、根据表2 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地区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4、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春季融雪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 5、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农业用水量增加 B、臭气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酸雨的危害 6、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全球气温升高②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泉眼被沙尘堵塞④过量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 B、限制工农业发展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读“三江平原”示意图,分析完成8—11题。 8、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三江”是指() A、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B、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 C、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D、松花江、嫩江、牡丹江 9、在三江平原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 B、黑钙土 C、黄土 D、水稻土

10、三江平原的沼泽作为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其形成按地域分布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1、我国政府2000年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沼泽地的土壤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偏低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2.我国湿地分布具有的明显特点是( ) A.北方多于南方B.南方多于北方 C.东部多于西部D.西部多于东部 湿地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和“生命的摇篮”的美称。据此完成13~15题。 13.关于洞庭湖湿地的正确说法是( ) A.是中国最大的湖泊湿地B.围湖造田的原因是耕地不足 C.没有人类的影响不会缩小D.退田还湖等措施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14.洞庭湖区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指的是( ) A.洞庭湖是物种的起源地B.洞庭湖的生物物种繁多 C.洞庭湖的生物物种原始D.洞庭湖的生物物种高级 15.洞庭湖地区退田还湖后,移民的生产安置方式不合理的是( ) A.由种田改为发展水产养殖业B.迁入大城市加速城市化 C.发展加工工业,增加就业机会D.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16~17题。 16.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7.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P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B.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C.是未来的主要开垦耕地 D.是我国珍禽丹顶鹤的栖息地 19.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能成为一种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 2017年5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青海湖已迎来夏候鸟繁殖 高峰,青海湖特有的湟鱼也开始洄游到淡水河道繁育后代,一场 “群鸟抢鱼大战”在青海湖边开始上演(下图),回答下列题。 1.20世纪80年代,青海湖湟鱼资源从32万吨减少到不足2千 吨,环湖物种也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 A. 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 B.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C. 气候变暖,降水逐年减少 D.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2.从2001年开始,对青海湖封湖育鱼,水域面积十年间增长了240平方千米,截至 到2014年底,青海湖的水鸟种类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64种,刷新到222种。 对于上述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体现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B. 人类尊重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和稳定 C. 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D. 人类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 【答案】 【小题1】A【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青海湖湟鱼及环湖物种减少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青海湖湟鱼资源从32万吨减少到不足2千吨,环湖物种也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捕捞过度,生态环境恶化,A对;青海湖周边工业不发达,B错;气候变暖,该地区冰雪融水增加,湖区面积变大,生物生存环境变好,C错;该地区森林破坏少,水土流失不严重,D错。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由题干可知,“水域面积增大、生物物种增多”,说明人类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青海湖及其周边环境趋向于有利生物生存方向发展,人类的这些做法体现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尊重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故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体现了人类发展注重生态效益,不是只注重经济效益,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嘉黎县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秘境,藏在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的交会之处。几乎所有“最西藏”的景观都在此悉数登场:极高山、雪峰、悬谷冰川、高山湖群、湿地、深切峡谷和花开各色的密林……有些山体一半冰雪,一半森林,之间再无过渡。下图为嘉黎的地理位置。麦地卡湿地位于嘉黎县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201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下列题。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24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练习(含解析)

考点24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9·山东济南期末)七里海位于天津东北30 km,属沼泽湿地,地势低洼,且常年积水,湿地水域广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七里海开发强度的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下表为七里海区域土地利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考向湿地的作用]七里海湿地有京津“绿色肺叶”之称,这说明该湿地对京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降解污染 C.净化空气 D.提供水产品 答案 C 解析七里海湿地有京津“绿色肺叶”之称,说明七里海湿地在净化空气方面的作用明显,C项正确。 2.[考向湿地的作用]关于七里海湿地面积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湿地开辟使湿地总面积增加 B.水域面积缩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C.人工湿地增加有利于生态可持续 D.人工湿地变化使水质得到净化 答案 B 解析水域面积缩小,生物生存空间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B项正确。 (2018·江苏高考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3~4题。

3.[考向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提高造林存活率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结合材料,“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其种植品种以用材杨树林、防护和绿化的杂阔林、果品经济林为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①③正确;提高造林存活率和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②④错误。 4.[考向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缩小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C项错误;读表可知,“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故D项错误。 (2019·广东江门一模)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主要保护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据此回答5~7题。 5.[考向湿地萎缩]若尔盖高寒沼泽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近代,部分沼泽已趋于疏干,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三十一)第二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集训(三十一) 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应学生用书p301 一、选择题 水库消落带,是指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消落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库区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以防洪为首要目的的长江三峡水库,其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相差近30米,消落带面积达400多平方千米(如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水库消落带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 A.周期性蓄洪或泄洪所导致 B.流域内植物破坏导致 C.气候变暖、库区蒸发加剧导致 D.周边地区过度开垦,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导致 [解析]水库消落带,是指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水库蓄水、排水导致的水位涨落是形成消落带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2.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可能是(B)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夏季是长江的汛期,下游受洪灾威胁最严重。三峡水库需大量排水来降低水位,以腾出防洪库容,故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面积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故B项正确。 剑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湖泊面积不断萎缩,“3S”技术已运用于湖泊面积变化的研究。下图为不同时期剑湖流域分布图,为获取大量湖滩耕地,1956年和1965年该地区对海尾河进行两次裁弯取直;1957年和1962年两次大挖海尾河,降低海尾河南端水位;1983年当地政府决定不再通过排泄湖水来获取耕地。据此完成3~4题。

3.1983年以前,剑湖萎缩的首要原因是(B) A.大面积围湖造田B.疏浚出湖河道 C.泥沙大量淤积D.地壳缓慢抬升 [解析]读材料可知:“1956年和1965年该地区对海尾河进行两次裁弯取直;1957年和1962年两次大挖海尾河,降低海尾河南端水位”,即通过疏浚出湖河道排泄湖水来获取耕地,选B。 4.推测永丰河、金龙河湖口三角洲增速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C) A.永丰河落差大、流速快 B.金龙河流域植被茂密 C.金龙河入湖口处地势较平坦 D.永丰河河流含沙量大 [解析]对比两图可知,永丰河湖口三角洲增速慢、金龙河湖口三角洲增速快。若永丰河落差大、流速快,则永丰河会携带大量泥沙入湖,湖口三角洲增速快,A错。若金龙河流域植被茂密,则金龙河含沙量小,湖口三角洲增速慢,B错。若金龙河入湖口处地势较平坦,则更容易发生河流沉积作用,湖口三角洲增速快,C对。若永丰河河流含沙量大,则湖口三角洲增速快,D错。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主要保护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读若尔盖湿地示意图,回答5~6题。 5.若尔盖高寒沼泽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知识点三湿地的治理措施 拓展: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保护(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森林的保护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拓展.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拓展.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第二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2018·天津七校第一次联考)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海陆位置D.洋流 解析: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而红树林缺失。 答案:D 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 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 解析:红树林分布在潮间带,不具备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C (2018·浙江绍兴4月)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3~4题。 3.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干燥度越小,湿地率越大,而湿地面积受湿地率和不同河段的流域面积的制约;故A不正确。湖泊湿地率对干燥度的影响较小;沼泽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河流湿地受地形的影响最明显。 答案:C 4.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解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所占的比例也最小;所以下游流域和河道具有特殊性。上游来水减小,导致入海三角洲地区的淡水减少,海岸线后退,沼泽面积减小;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对黄河下游的水量影响微小,故河流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下游流域面积狭小,加上水资源紧张,种植水稻受自然条件所限;黄河下游湿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 答案:A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曾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人湖径流减少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变差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①②④D.②⑤⑥ 解析: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水位的下降与水质变差无关,并且pH上升不能导

湿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练习题

第二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限时训练(必修三)(2014·天津七校第一次联考)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淤泥质海滩上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和南美洲红树林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红树林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缺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位置D.洋流 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防风消浪,固岸护堤B.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 C.改良土壤,沧海桑田D.净化海水,减少赤潮 (2014·浙江绍兴4月)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3~4题。 3.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4.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曾是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

存的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人湖径流减少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变差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6.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于调节气候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④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水量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据此完成7~9题。 7.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8.20世纪80~90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 A.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 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D.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 9.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 ) 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 B.气候的变化程度 C.人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程度 D.自然环境中土壤肥力的高低程度 读下表,完成10~11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措施。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就本节内容而言,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三江平原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即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内容,它是围绕本章内容“生态环境建设”所设计的研究主题。绝大部分学生对北大荒的认识是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但教材提出的“停止开发北大荒”可能使学生变得一头雾水。这也正是问题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为背景,提出学生陌生的研究主题。如此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研究的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也给学生探究、合作

学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思路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应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特征 2、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停止开发“北大荒”,并为北大荒发展提出可行措施 4、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建构湿地发展的一般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高考习题集训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3〃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解析第1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第2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答案 1.A 2.C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3~5题。 3.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

4.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5.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解析第3题,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第4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第5题,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 3.B 4.C 5.D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甲、乙两湖分别是( )。 A.洞庭湖、太湖B.太湖、巢湖 C.鄱阳湖、太湖D.巢湖、洞庭湖 7.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8.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D.碱度增加 解析:第6题,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7题,洞庭湖萎缩的原因之一是入湖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入湖泥沙增多造成的;湘江是通过洞庭湖注入长江的一条支流,洞庭湖不能调节其水量,而长江水可流入洞庭湖,又可从湖中流出,洞庭湖对长江水有调蓄作用。第8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答案 6.A 7.D 8.A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读我国1825年和1958年洞庭湖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④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洞庭湖面积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沙漠化面积扩大 C.农作物单产上升 D.旱涝灾害频率增加 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人口激增对土地需求增加都可能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其中,人口激增及其产生的发展需求是洞庭湖萎缩的根本原因,而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属于自然原因。第2题,湖泊萎缩、湖泊水量减少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水循环减弱,大气降水减少;湖泊调洪能力下降,使该区域及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加;鱼类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平原附近属于湿润地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湖泊萎缩不会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答案:1.B 2.D 3.下图中反映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以湿地破坏后气温年较差变大,对应乙线;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增大,对应丁线。 答案:B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 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近几十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面对此现状,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批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图,完成第4~5题。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选择题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四万多公顷土地。读图回答1~2题。 (1)渠建成后,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1万多顷盐碱地得到灌溉。以下对盐碱地的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 ①井灌井排②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③大水漫灌④平整土地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盐碱地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井灌井排、提高植被覆盖率。平

整土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大水漫灌会加剧土地盐碱化。故A项正确。(2)河流流域具有整体性,商颜沟壑纵横这一特点,与其流域下游地区特征关系密切的是( ) A.水量减少B.经济发达 C.名胜古迹众多D.形成地上河 答案:D 解析:沟壑纵横主要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其侵蚀下来的泥沙在下游沉积,最终可能会形成地上河。故D项正确。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3~4题。

3.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4.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 A.华北平原B.长江中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D.四川盆地 答案 A 解析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