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_李宝峰

合集下载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教育在幼儿期,性别认同的形成和性别教育的实施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性别认同是指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而性别教育则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

本文将从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原因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生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遗传因素。

性别认同与性别差异密切相关,男孩和女孩在遗传层面上存在不同的基因和生理特征,这些基因和特征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第二,父母和家庭环境。

幼儿从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学习到与性别相关的行为和价值观,父母的性别角色扮演和性别期待会对幼儿产生示范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和同伴影响。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大量性别化的信息和行为模式,与同伴的互动也会对幼儿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二、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性别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性别教育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自尊。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并且理解自己与异性的差异,从而形成积极的性别自我概念。

其次,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平等意识。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到不同性别之间应该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

最后,性别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适应能力。

通过性别教育,幼儿能够了解并接受各种性别角色,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

三、实施性别教育的方法和具体技巧实施性别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以满足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首先,要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不同的性别角色特征,让幼儿亲身体验并理解。

例如,组织幼儿穿戴不同性别的服装、扮演家务角色等。

其次,要通过绘本、游戏和玩具等教具进行性别教育。

如选用含有性别平等教育内容的绘本,指导幼儿进行性别友好的游戏。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发展
目 录
• 引言 • 幼儿的性别认同 • 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 •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关系 • 教育启示和建议 • 研究限制与未来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性别认同
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 度,包括对自身性别特征的认同 和接纳。
性别角色
幼儿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观察 、模仿和学习到的性别角色规范 和行为模式,如男孩应该怎样, 女孩应该怎样。
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期望和规范存在差异。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对某一性别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这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 色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将影响幼儿的性 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并给予支持和理解。
培养平等、尊重的性别观念
强调男女平等
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
家长和教育者应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 的观念,让他们了解不同性别的权利 和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性别的人,不论年 龄、种族、宗教信仰等,培养他们包 容和开放的心态。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避免给孩子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男孩应该喜欢蓝色、女孩应该喜 欢粉色等,鼓励他们超越性别的限制 ,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提供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
创造无性别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环境中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 动,让孩子在不同领域中自由探索和发展。
鼓励孩子参与跨性别的活动
性别角色期望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与教育。

在介绍了性别角色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的性别角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教育、定义、重要性、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方法、社会、未来、策略、措施1. 引言1.1 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和期望,塑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角色和定位的规范和期待。

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教育逐渐形成和巩固的。

性别角色的定义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的定义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角色的定义既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挑战。

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个体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

1.2 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同,也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和学习社会给定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

这种性别认同对儿童的自我形象、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以及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通常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产生对应的性别认同。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形象、行为和兴趣与自己所属性别的特点相符合。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例如,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

儿童通过观察家庭成员和同伴的性别角色表现,逐渐塑造出自己的性别认同。

此外,媒体和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2. 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和特征的总结。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期望、家庭成员间的角色分工以及亲子交流方式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例如,家长对于男孩和女孩在兴趣、玩具等方面的差异性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儿童的性别角色。

同伴关系也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会模仿和接受同伴的性别角色。

他们会通过与同性的朋友玩耍、学习和互动,进一步巩固自己对性别的认同和角色的形成。

3.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对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当儿童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性别,并且对于自己所属性别的角色有所认同,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满足。

其次,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对儿童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互动具有重要影响。

当儿童能够与同伴共享与性别相关的兴趣和活动时,他们更容易与同伴建立联系,并参与到社交群体中。

这对于儿童的社交技能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十分关键。

媒介中的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微

媒介中的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微

媒介中的角色定型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探微□李晓梅在现代社会里,影视、广播、书报、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

如幼儿看过电视后,往往会以其中的主角人物为模仿对象。

一项关于大众传媒与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发现,受各种传媒影响,男孩更多选择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如崇拜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倾向于有较强创造性、冒险性的职业;而女孩则倾向于选择较温和的教师、节目主持人等职业,而且选择节目主持人是由于“很好看”。

总之,男孩倾向于向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发展,而女孩则倾向于向非创造性方面发展。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形象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它们会利用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或刻板的印象引导受众对不同社会团体成员的形象、性别进行辨认、理解和认同。

对于幼儿来说,大众媒介的导向作用似乎更为有力,因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辨析力,对外部环境又充满好奇和兴趣。

研究证明,大众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尤其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误导,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媒介中的角色定型二、媒介中的角色定型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负面影响1.传媒所宣扬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使“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表现出一种‘窄化’趋势,即两性儿童的天生潜质、多种才能和丰富个性被导向传统的角色定向”。

①幼儿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人或女人,而忽略发展自己的潜质、才能和个性。

笔者所在的兰州市九州开发区五号区金利花园有四家幼儿园,笔者就现在报纸、电视上所报道的人物如警察、军人、教师、科学家、影视明星等社会角色,对近五十名幼儿(其中一半男孩,一半女孩)提出问题:你们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男孩子多数选择警察和军人,女孩子大多选择教师和影视明星。

再进一步问他们为什么这么选择?多数男孩说,电视剧里警察叔叔抓坏蛋,有正义感,而军人手握钢枪威风凛凛的形象也让他们很是崇拜;女孩的答复则是女教师漂亮,做一个明星很风光,有漂亮衣服穿。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与教育方法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与教育方法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与教育方法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教育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我们重视性别平等和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指导,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性别差异。

在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和教师以积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男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

我们强调男女幼儿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

我们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此外,我们也鼓励家长和教师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我们强调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与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性别差异,鼓励幼儿自由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1/ 1。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性别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从儿童时期起,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并逐渐接受并内化所处社会的性别角色。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认知和感受;而性别角色则是指社会和文化对于男性、女性所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期望。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形成,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在儿童发展中,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早期的性别意识。

婴儿在出生后即可通过外貌特征来识别出父母的性别,逐渐适应并接受父母的性别作为个人认同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并逐渐形成自我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互动影响。

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之一。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着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言语、行为和角色建模,引导孩子形成性别认同。

社会文化也对儿童性别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价值观、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都会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性别角色形成性别角色是儿童在社会中被赋予的特定行为、角色和期望。

从小,社会以及家庭就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期许和要求。

随着社会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化的存在,儿童开始接受并内化这些角色。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媒体和同伴的影响。

社会文化中存在着性别角色模式和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对于性别角色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父母在家务分工、职业选择等方面对儿童的引导。

媒体是儿童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性别刻板化的广告和儿童节目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同伴关系也对儿童性别角色产生重要影响,他们通过同伴接触和交往,从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

三、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重要性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对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能够对儿童的自尊、性别稳定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性别认同的建立有助于儿童形成自我身份认同和自尊心。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报告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预期的行为、特质和角色模式。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别认知发展:幼儿在3-4岁左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逐渐理解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包括外貌、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2. 性别行为模仿: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伴和媒体中的性别行为,逐渐学习到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差异,例如玩具选择、游戏方式和社交行为等。

3. 性别规范塑造: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性别规范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期望产生影响,进而塑造他们的性别角色。

4. 性别身份认同:幼儿在3-5岁时开始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逐渐认可并接受自己所属的性别。

研究表明,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社会化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

在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可以包括:
1. 幼儿在3-5岁时开始出现性别认知的发展,能够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和行为。

2. 幼儿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行为模式。

3.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性别规范对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幼儿的性别身份认同在3-5岁时逐渐形成,并且会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总之,幼儿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和家庭指导策略。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在幼儿阶段,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

父母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对待方式会影响幼儿的认同感。

例如,父母对男孩子可能更加强调勇敢、坚强等男性特质,对女孩子则更注重温柔、细心等女性特质。

这些父母的期望和对待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此外,父母在家庭中的分工和角色也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父亲在家庭中扮演了传统的男性角色,如负责赚钱养家,而母亲则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那么幼儿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同。

二、社会环境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社会环境也是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刻板印象会对幼儿的认同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上普遍认为男孩应该坚强、勇敢,而女孩应该温柔、善良。

这种社会期望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幼儿,影响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媒体也是社会环境中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电视、电影、动画片等媒体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形象往往存在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

例如,男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英雄、强壮的形象,而女性角色则被描绘为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

这些形象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些形象。

三、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平等意识和行为方式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如果幼儿园教师能够给予男女幼儿平等的关注和机会,不强调性别差异,鼓励幼儿发展全面的能力,那么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可能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导学案》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导学案》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导学案《幼儿的自我认识与性别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 探讨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3. 分析幼儿性别化行为的表现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4. 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1. 幼儿自我认识的定义和特点2. 幼儿自我观点的建立与发展3. 幼儿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二、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1. 幼儿性别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 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模仿3. 幼儿性别标签的认知和运用三、幼儿性别化行为的表现1. 幼儿性别化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幼儿性别化行为的表现形式3. 幼儿性别化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四、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1. 家庭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2. 学校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3. 社会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幼儿的自我认识和性别认知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二、进修主体(30分钟)1. 分组讨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总结出关键点。

2.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幼儿自我观点的建立与发展。

3. 分析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模仿。

4. 结合实例,讨论幼儿性别标签的认知和运用,引导学生思考性别认知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20分钟)1. 小组讨论幼儿性别化行为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幼儿性别化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3. 分组讨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影响,并总结出影响因素。

四、总结反思(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引导学生对幼儿自我认识与性别化的认知进行反思。

3. 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进修任务。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设计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引导学生思考幼儿自我认识与性别化的重要问题,增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教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教育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教育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形成对自己性别的主观认同与社会角色的符合程度。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和性别教育密不可分。

性别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教育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

儿童发展早期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模仿同性别的行为和角色。

这是一个从外界接受到内化的过程。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和行为、儿童与同性别伙伴的互动以及媒体的影响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性别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性别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发展出积极的性别认同,并树立平等与尊重思想。

通过性别教育,可以减轻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性别教育应该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环节。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平等尊重的观念。

他们应该坚持给予儿童同等的关注和机会,避免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玩具、运动和活动。

在学校中,教师应该采用性别平等的教育方法。

他们应该鼓励男女生参与各种活动,并避免性别歧视的行为。

教师应该创建一个包容和尊重不同性别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性别的多样性。

在社会中,媒体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媒体应该更加注重创造性别平等的形象和内容,避免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监管儿童的媒体使用,选择积极的性别平等内容,引导儿童正确理解性别。

同时,性别教育也应该关注性别多样性。

儿童在发展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性别异质性,这需要教育者给予理解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性别敏感培训,让教师具备更好的性别教育能力,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性别认同。

总结而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平等、尊重和包容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性别。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角色塑造实践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角色塑造实践

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角色塑造实践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也是性别意识与性别角色塑造的重要环境。

性别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特征的认知和理解,而性别角色塑造则是社会对性别特征的期望和规范。

幼儿园作为儿童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场所,对于孩子们的性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角色塑造实践。

一、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意识实践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应该从孩子们最早的性别认知开始。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特征,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绘本等形式,让孩子们观察和比较男女生理特征的不同,引导他们形成对性别的初步认知。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们的性别平等意识,促进他们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尊重。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男女在能力和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偏见。

通过这样的教育,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避免性别歧视的发生。

二、幼儿园性别教育的性别角色塑造实践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女在行为、兴趣、职业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幼儿园作为性别角色塑造的重要环境,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和机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性别角色。

首先,幼儿园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和玩具,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和尝试不同的游戏角色。

例如,男孩子可以尝试玩玩偶、厨房等传统认为是女性角色的玩具,女孩子也可以尝试玩积木、汽车等传统认为是男性角色的玩具。

通过这样的尝试,孩子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幼儿园可以提供男女平等的参与机会和角色扮演的活动。

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男女孩子一起参与植树活动、绘画比赛等,让孩子们体验到男女在不同领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园可以帮助孩子们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合作精神。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与影响因素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与影响因素

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与影响因素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幼儿期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并分析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借鉴。

第二章: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2.1 基本概念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幼儿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在幼儿期,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社会经验、家庭教养、同伴互动、媒体影响等。

2.2 社会经验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社会经验是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幼儿通过观察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学习到了性别角色的特点和社会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验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3 家庭教养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性别观念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不同,会给予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进而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

2.4 同伴互动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同伴互动是幼儿性别角色认同建构的重要环节。

在同伴互动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到其他同伴的性别角色认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2.5 媒体影响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媒体对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电视、电影、动画片等媒体中呈现的性别角色形象,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同时,社交媒体也能够通过传递性别角色信息来影响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

第三章: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3.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这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内在认知和体验,而性别角色则是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的行为和特征的社会学习和塑造。

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的性别认同主要是在幼儿期逐渐形成的。

在2岁左右,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属于男性还是女性。

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于性别认同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神经系统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2.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

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行为的模范示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影响较大。

在传统观念较为强烈的家庭中,父母可能会给予儿童相应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教育,从而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

3. 同伴影响在幼儿园或学校等社交场合,儿童会与同龄人接触,此时同伴关系对性别认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可能会模仿同性别同伴的行为和兴趣,进而巩固和塑造自己的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和特征。

这种社会学习是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社会文化等渠道塑造和传递的。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环境,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育。

对于男孩而言,父亲通常会鼓励他们勇敢、强壮、独立;对于女孩而言,母亲通常会鼓励她们温柔、亲和、关心他人。

家庭教育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塑造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比如,老师可能会对男孩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对女孩则更注重她们的细致和合作。

3. 媒体与社会文化媒体和社会文化也对性别角色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电视节目、电影、书籍等媒体广泛传播着不同的性别角色形象,塑造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应有的形象与角色。

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

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

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了一项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幼儿教育则被视为培养孩子性别平等意识的关键阶段。

幼儿教育旨在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平等的性别观念,促进他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旨在了解在这一领域中我们应该如何促进性别平等。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收到了各种与性别相关的信息。

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常常将男性与女性刻画得极为刻板,给孩子们灌输了一些固有的性别观念。

例如,男孩应该强壮、勇敢,而女孩则应该温柔、依靠。

然而,这种刻板的性别观念不利于幼儿的性别平等发展。

二、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性别平等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性别平等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当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决定他们的能力或价值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发展。

其次,性别平等教育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家庭中。

最后,性别平等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职业选择。

当性别刻板观念被打破,孩子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选择,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发展。

三、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促进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确保男女幼儿在学习资源和机会上的平等性,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或体育活动中。

这样可以避免性别在学习上的不平衡。

2. 引导积极的性别角色认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并鼓励他们接受不同的性别表达和兴趣爱好。

3. 包容和尊重性别多样性:鼓励幼儿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的人,并提供有关各种性别身份和表达方式的教育。

4. 激发对性别平等的思考: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有关性别平等的话题,培养他们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理解。

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早期教育

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早期教育

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早期教育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也能为日后的社会融入奠定基础。

那么,究竟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吧。

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从生理上来说是与生俱来的。

但更多的是由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同伴影响等因素所塑造。

在幼儿时期,孩子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性别特点、期望和行为规范都有初步的理解和模仿。

研究显示,3-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明确自己的性别归属,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的特征。

他们会根据社会对男女的期望,逐步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比如男孩倾向于热爱运动、爱玩打闹的游戏,而女孩则更关注于角色扮演、照顾等方面。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时期,对于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性别认知,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们能够客观认识男女之间的异同,摒弃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建立平等、inclusive 的性别观。

这有利于他们日后与异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性别角色教育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我们要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差异,而是要鼓励孩子们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受性别的局限。

比如,不应该阻碍女孩参与运动,也不应该限制男孩参与家务。

这样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

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多元化已成为主流价值观。

如果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他们将更容易融入现代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方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呢?这需要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采取多种教育方式。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意识与平等教育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意识与平等教育

幼儿发展中的性别意识与平等教育幼儿发展中的性别意识是指幼儿对自身性别和其他性别的认知和理解。

性别意识的形成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平等教育是促进幼儿性别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性别意识的形成幼儿的性别意识在3至5岁时开始形成,这一阶段是幼儿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幼儿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开始对性别角色有了初步的认知。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老师、同伴等身边人的行为和言谈,逐渐形成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性别意识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性被期望承担强壮、勇敢和主导的角色,女性被期望承担温柔、体贴和依赖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幼儿对性别的多元认知和发展。

二、性别意识与平等教育平等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论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等因素,所有幼儿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教育对于幼儿性别意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幼儿教育应该摒弃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提供多元化的角色模型。

教师可以鼓励男孩参与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活动的领域,同时也要鼓励女孩参与体育、科学等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活动的领域。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不同性别的特点和能力。

2.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传递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男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待,没有性别上的优劣之分。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受性别角色的限制。

3. 培养性别意识的多元化幼儿教育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性别意识教育。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到性别不仅仅是男孩和女孩两种选择,还有其他性别的存在。

通过讨论和倾听,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的人。

三、性别意识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儿性别意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幼儿的性别意识教育,营造一个平等尊重的家庭环境。

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_李宝峰

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_李宝峰

第12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2No.2 2002年 6月Journa l of Xinya ng Ag ricultural Co llege Jun.2002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李宝峰,郑晶晶(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幼儿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2)02-0044-02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包括男人和女人角色。

它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男女性别角色相对存在,互为参照。

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而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又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从而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

同时,性别角色是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因此,研究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对促进幼儿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是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三大理论: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前的两个阶段,即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女两性儿童的发展是相同的。

直到生殖器阶段(约3-6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

此期被认为是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的形成。

男孩开始对父母的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男孩将父母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

论幼儿良好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

论幼儿良好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

论幼儿良好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一、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两种取向1.“单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培养传统的“单性化”教育观认为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

该教育观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使人们在幼儿期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由于男女儿童在认知、情感、气质、性格和兴趣发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孩子也只有按社会上对男女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去发展自己,才能被社会认可为真正的男性和女性,因此“单性化”教育对培养男女优势人格特征以及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混乱有着积极作用。

然而,“单性化”教育也存有很大问题,它将男女天生有别这一生理特性无限扩大,人为地预设、框括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的性格特点、认知偏向、适宜活动,这又是不利于幼儿人格发展的。

2.“双性化”性别角色意识培养1964年,罗西首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概念。

20 世纪70 年代,以贝姆(Sandra.Bem)为代表的一些双性化人格理论主张者们公然宣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应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中解放出来。

贝姆等人还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化者比所谓纯粹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更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

他们“是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高水平整合”。

新型的“双性化”教育不是男女人格特征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传统“单性化”教育的全面否定,它比传统性别教育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

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策略思考1. 家庭中性别教育应合理(1)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首先,父母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对孩子保持一致的要求和期望。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培养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培养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 角色培养
作者:XXX 20XX-XX-XX
目录
• 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 • 幼儿性别角色培养的重要性 • 家庭在幼儿性别认同与角色培养中的作用 • 学校在幼儿性别认同与角色培养中的作用 • 社会文化对幼儿性别认同与角色培养的影
响 • 总结与展望
01
幼儿性别认同的形成
性别认同的生理基础
树立榜样
教师应成为性别平等的榜样,避免在言行中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鼓励多元发展
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不受性别限制。
学校教育的实践建议
开展性别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性别教育课程,帮助幼儿了解性别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幼儿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受性别刻板印象 的限制。
生理特征
幼儿在出生时即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 ,如生殖器官、外貌特征等,这些生 理特征是决定性别认同的基础。
激素影响
胎儿期和出生后的激素水平对幼儿的 性别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例如,男性 胎儿在母体内的睾酮水平对其男性化 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性别认同的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来认 识和理解性别角色和行为,随着 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别认同逐 渐明确。
02
幼儿性别角色培养的重要性
性别角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01
02
03
心理发展
性别角色对幼儿的心理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 性别角色可能导致不同的 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社会适应
幼儿期是社会适应能力形 成的关键期,培养正确的 性别角色有助于幼儿更好 地适应社会。
自我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2No.2 2002年 6月Journa l of Xinya ng Ag ricultural Co llege Jun.2002
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
李宝峰,郑晶晶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幼儿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2)02-0044-02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包括男人和女人角色。

它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男女性别角色相对存在,互为参照。

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而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又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从而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

同时,性别角色是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

因此,研究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对促进幼儿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
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是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三大理论: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前的两个阶段,即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女两性儿童的发展是相同的。

直到生殖器阶段(约3-6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

此期被认为是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的形成。

男孩开始对父母的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男孩将父母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继承父亲的角色规范。

女孩在这一阶段上与男孩的情况截然相反,女孩形成“恋父情结”,以母亲的角色自居。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女孩对父亲的依恋从未像男孩子那样彻底消失,由于恋父情绪从未彻底摆脱,她们未能把社会的道德标准完全内化。

因此,“超我”在女性中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不成熟的超我也就成为女性的特征了。

2.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幼儿性别角色获得的基础。

在婴儿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对母亲都有着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强烈依赖。

当幼儿出现适合性别的行为时,母亲会作出积极的反应;反之,母亲作出消极的反应。

于是幼儿适合性别的行为因受到赞许或奖励而加强,最后形成模式;幼儿的不适合性别的行为因得不到奖励或受到惩罚而减弱,甚至消除。

因此,在婴儿早期,母亲是其行为的最有力的强化者。

尔后,社会刺激出现泛化,父亲和其他一些人也成为孩子行为的有力强化者。

这些强化与母亲在强化上是一致的,因为对男女性别行为的观念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

在模仿中,孩子是按照权威性和同性性两个标准来选择模仿对象的。

幼儿通过观察学习积累起合乎性别行为的知识,待以后进入角色时再予以启用。

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幼儿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行为的因果关系,以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通过对性别角色行为的理解来加强性别意识。

2.3 柯尔伯格的自我社会化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人类对于性别的认知及认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18-24个月的孩子中,就可能出现对于性别的区分,但性别角色的概念
收稿日期:2002-03-26
作者简介:李宝峰(1966-),男,河南唐河人,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此时尚不能分清,其存在方式也不符合逻辑。

幼儿大约在4-6岁的年龄阶段,开始具备性别恒常性与性别认同的基本概念。

而这种概念的获得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一个女孩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意识到这种性别将永远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对其性别的认同,就会成为其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时,对性别的认识决定了对行为的基本评价。

当这种评价与社会规范及对角色的要求联系起来后,其行为逐渐被纳入女性角色的轨道,最终会效仿其最亲近的人——母亲,而与女性角色认同。

柯尔伯格认为,不能把幼儿性别角色概念的获得与行为表现简单地看成是外界环境作用的结果,而应是幼儿自身的内部动机作用的结果。

幼儿在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中,以行为的性别适合性准则,主动选择、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2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
以上三种理论都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各有可取之处,在西方极有影响,但各自所揭示的仅是性别角色形成的一个侧面。

实际上,从仅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幼儿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步实现的。

具体地说,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先天遗传素质
先天遗传素质是性别角色形成的自然基础。

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差异的遗传基因,这是性别角色差异的生物学开端。

性染色体决定着男女性腺的形成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的形成,为以后的性别角色的分化奠定了生理基础。

2.2 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
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影响。

孩子还未出世,父母就按照社会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的性别抱着期望。

孩子一降生,就因性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养方式。

一般情况下,父亲对儿子比较粗鲁,而对女儿则比较和善;父母对男孩子的教育是期望型的,着重于获取成功和控制自身的情绪这两个方面,而对女孩子的教育是保护型的,总是对其给予更多的保护、爱抚和更多的身体接触;在穿着上,父母几乎从婴儿性别被确认的那一时刻起,就开始为其购买带有不同性别色彩的服装。

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子女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3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
幼儿园在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态度。

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在人格特质方面有着与社会一致的看法且受到社会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女孩比较文静、顺从,易于控制,而男孩比较调皮、具有攻击性等。

教师对幼儿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影响男女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

2.4 社会文化
人类学家和做跨文化研究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性别角色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原因,即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代相传的性别角色的社会模板,规定着该社会的两性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创造出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

人类学家米德曾考察了新几内亚岛上分别居住于山地、河岸和湖边的三个原始部族,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可导致性别角色规范的不同,从而使男女两性以及同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各不相同。

2.5 大众传媒
在现代社会里,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有关性别角色的规范和标准就通过这些大众传媒作用于幼儿,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以电视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并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进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 孔令短,汪新建,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新编[M].沈阳:辽宁人民
出版社,1987.
[3] 周毅刚,徐大真,李宝峰.女性教育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
出版社,1997.
(编辑:易明柏)
·
45
·
 第2期李宝峰等:论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