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后感1500字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看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对教育的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美国的作者约翰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书的章节分为六大章节。
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内容。
第一章教育信条,是作者多年的感悟与总结,他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的定义、方法夫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些诸多内容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和阐述。
例如,之前我认为教育工作只是社会的基础部分,但是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想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这么深远的意义。
作者还说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我觉得为人师表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更要求能够深刻的启发思维,认识到职业的尊严。
第二章学校与社会的进步,从中对学校的发展有有了一些解释说明,并将学校与儿童生活关联,影响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写道,旧的教育模式是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得他们在一起。
其实现在的中学生教育有时候也是这种局面,所以需要我们进行引导,从而才能最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儿童与课程这部分中,笔者着重突出要渗透教育心理学,这样才能将教育实践更好的完成。
教育学中的道德原理也是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其实是真正需要好好反思的地方。
我真的在教学过程中践行运用并坚持了道德原理吗,这是师德的提升,也是自我素质的提升。
教育过程中,还是需要将努力与兴趣结合,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寓乐于教。
最后一章的明日之学校,蕴含了很多作者的愿望与目标。
当然,其中很多地方与现实中的教育工作有所出入。
明日的学校读后感
明日的学校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暑假里,闲来无事,我认真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对于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被书中的所描述的美好所感染。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书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文章的最后一章里,杜威对所描述的学校的相似之点作了概括: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
尽管这些学校的类型、结构、课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通过分析,它们显示出上述相似之点。
相似的东西比相异的东西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表明了正在进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小说开始于一位名叫曾陆的高中生被一家名为“未来学校”的机构录取的消息。
这所学校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生们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各种知识,而是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中的学校进行学习。
曾陆入学后,发现自己的虚拟形象被叫做“雷里”——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
雷里们通过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进行虚拟世界的各种挑战,来学习和成长。
而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学习各种知识。
然而,虽然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虽然曾陆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的虚拟身份雷里并不能改变他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
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背景和财富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小说通过曾陆和他身边的其他学生们的努力和成长,揭示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种种差距和不公。
虚拟世界的学校并不能改变社会格局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能提供一种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曾陆与虚拟世界中的一位女孩琳娜之间的感情线索,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和人的感情需求。
尽管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工的、虚假的存在。
人们仍然需要真实的情感和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在我看来,《明日之学校》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和趋势。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然而,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工具,人们仍然需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和不平等,并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现状。
这本小说向我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的教育模式,虽然虚拟世界上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但学生们依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这是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的。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篇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这三个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实际上,杜威认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在他指导下,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成了他践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室。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实际上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六方面的内容: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为媒介的教育,无论对智力以及道德发展都是必要的。
儿童越是密切地或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
”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
他和他的女儿伊夫林为我们详细记述了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实验。
实际上,他是在勾勒一副理想的“明日之学校”的蓝图,这就是之所以他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而称它为“明日之学校”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在“明日之学校”里的儿童是通过“从做中学”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指的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
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因此,杜威的“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手工活动。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关于教育发展的书籍,探讨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概述和阐述。
一、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1 社会对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育内容,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
1.2 学校对社会的作用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教育培养人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校还承担着社会化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3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可以通过教育政策的制定、社会实践的开展以及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方式实现。
这种互动模式有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2.1 个性化教育未来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2 跨学科融合未来学校将打破学科的界限,推行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
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未来学校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
科技的融合将使学校教育更加高效和便捷。
三、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模式3.1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教育与就业的衔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匡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2 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可以促进社区资源的共享,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社区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四、学校的创新与改革4.1 教育理念的创新学校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教师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4
教师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4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从教多年,一直在乡村小学,看到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
每次和同事谈到教学,谈到学校,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想法。
自己常常也会想,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怎样的一教学方法?我们心里想要建立一所怎样的学校?带着迷茫,带着困惑,一直想要找到心中的答案。
有幸读到了XXX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著作就如同深海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在迷蒙的黑暗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明日之学校》可以说是XXX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
XXX的明日之学校注重青少年的健康,重视实践,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虽然XXX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出多年,但是XXX的实用主义思想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现在教育的指导。
刚参加工作是在一个乡镇的村级完小,学校基础设施差,学生研究基础差,教师两仪分化严重,不是新参加工作的师,就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
教学方法滞后,除了上课之外的活动基本没有。
当时心中真的是充满了惊讶,为什么现在农村的教育还不如十多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呢?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吗?城乡之间的差异,刺激着我,也激励着我。
其实,我们不应该有那么大的距离。
我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尝试,如何使我们农村的教学和城市接轨。
我们农村的教育是否可以加快步伐,追上城市水平。
虽然我们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缺口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的初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们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正视城乡存在的差异。
落后并不是我们懈怠的理由。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觉得我们更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更有责任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走出去。
随着国家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城乡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们农村教师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我们的明日之学校,如何去建设我们的学校。
首先,我觉得应该提升教师的素养。
新课标提出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通过对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展示了未来学校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1.1 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学校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会对学校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1.2 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1.3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学校与社会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2.1 个性化教育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
2.2 融合教育的推进融合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将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融合在一起,促进互相尊重和理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2.3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未来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
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3.1 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育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2 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3 引入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4.1 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校与社会 · 明日之学校》心得
学习《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读了《明日之学校》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明日之学校》一书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但却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杜威教育理念的众多特点中,我想谈一谈对“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天性,以游戏活动为中心建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
”这一特点的认识和体会。
一、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杜威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以游戏为中心但是又不把游戏活动绝对化,即提倡以游戏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来源,又提出要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从游戏态度向工作态度的转化,从而把避免了把游戏绝对化的倾向而沦为彻底的娱乐消遣。
同时,杜威又提出要避免把游戏工具化,只把游戏当作提升学习兴趣的刺激物。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学生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避免把游戏绝对化与工具化的两种倾向,实现从游戏向教育的有效转化,既保护了学生的游戏天性,又增加了教育的效果和价值。
比如,学生的学习知识时间长了,感到枯燥,没有效率时,让他玩玩游戏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游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得知: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如:军队、兵工厂、住房、金矿、资源等等)。
像这样的知识一般在我们的课堂里是学不到的,但通过游戏不仅拓宽了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在学习和做事时有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不会再机械式的学习了。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假如学生在玩电脑游戏,那么他必须要遵从开发商游戏的规则,不然他根本就不可能玩这个游戏;又比如几个学生玩跳绳游戏,其中一个同学不遵守这个跳绳的规则和要求,那么为了让这个游戏继续进行,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的这名学生将会被其他同学认为他的举动是来捣乱的,并把他剔除,不会让他参与他们的跳绳游戏活动。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一)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
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
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
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
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
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旅途,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收获。
最近拜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感触颇深。
书中杜威先生以“教育即自然发展”开篇,以对人性的深思入手,将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剖开来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看法;而后他将话题上升到“学校与社会”,在这里他提出“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三件事:第一,教材;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
”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和学习的;最后他以“民主与教育”结尾,他说“声称机会均等为其理想的民主制度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念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的结合起来。
”他的话语无形中给我们的事业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
纵观全书,每一处都洋溢着思考到极致的哲学火花,让我在感叹高山仰止之余,对他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我就“教育即自然发展”浅谈几点。
一、教育不是教书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我们对于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我们虽然有过儿童的时代,但那已经是很早的回忆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就像填鸭者,恨不得让孩子们学会书本上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的本性就是好动的,他们还处于认知这个世界的阶段,他们需要很多时间去使身心得到放松,使视野开阔,这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而单纯的书本教育就像枷锁一般禁锢了他们自由的思想。
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课堂,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能仅限在学校,社会是个大世界,他们不能永远的活在学校里。
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强行注入的,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和强行注入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更重视积累许多符号形式的知识,强调了知识的量而不是知识的质,要求的只是表面。
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的世界只是一张地图,他们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我们要将它们带入到学习的发现与发展中,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探讨了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展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书中的观点和思考。
一、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基石1.1 学校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1.2 学校促进社会平等学校应该致力于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学校可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1.3 学校培养创新能力未来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2.1 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家访等方式与家庭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2 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与企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2.3 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学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未来学校的展望3.1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未来学校应该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互动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2 培养综合素质未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篇一: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
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
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
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
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
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
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
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
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
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
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是一本探讨未来学校发展趋势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明日之学校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学校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变革、学科设置的调整以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1.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2 培养创新能力未来学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明日之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预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2.1 项目学习的应用明日之学校将采用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校教学的重要方式。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未来学校将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应该引入信息技术设备,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三、师生关系的变革3.1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明日之学校将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火伴,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预学习过程。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引言概述:《学校与社会_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书籍,通过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探讨了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本文将就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概述和分析,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一、学校的使命与目标1.1 学校的主要使命学校的主要使命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术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学校的目标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1.3 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与社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学校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2.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个性化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2 创新教育的推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3 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智能化教学设备、在线教育平台等,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三、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与融合3.1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最新】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一)
【最新】明日之学校读后感(一)
看到>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是杜威__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_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在_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 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
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1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
”“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
“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安东尼·博伊特所著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教育的故事。
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展现了对教育的理想化追求和对未来教育的畅想,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的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教育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不再需要通过课本和老师的灌输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机器人,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的乐趣。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里,学生们不再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是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自由探索和学习。
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古代文明的建筑,与历史名人对话,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也逐渐揭示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中,学生们的学习机器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定学习计划,但是这也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
他们只会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知识。
另外,学生们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的学习也让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缺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导致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丧失。
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和展示,作者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明日之学校》读书感悟
(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xx,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xx,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
但是,他仍旧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觉,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总算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老xx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突然消逝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
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xx,喜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
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xx:“干嘛咱们是xx!〞“就因为咱们是xx。
〞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对于他们是xx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一般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期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
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旧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
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旧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肯定要丰富多彩,肯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完整word版)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有感
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有感(一)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是美国现代很有影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中创办过实验学校,也发表过很多讨论教育问题的专著,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明口之学校》、《经验主义与教育》等。
我将结合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來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条什么是教育“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儿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感:一般人所理解的教育,无非是学校教育。
实际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培养好、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前提。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
”感:有种说法认为,小孩子就好比一张白纸,而教育就是“园丁”在上面画画。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儿童并非白纸,他们有口己的天性,尊重其天性,是教育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恰恰是一个破坏儿童天性的过程。
这种教育强调书本死知识的灌输,而非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施以外在床力逼迫孩子学习,而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热情,结果,导致孩子普遍厌学,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孩子成长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有人说从心理学方面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是空洞的、形式的-一-它只给我们以一个发展一切心能的观念,却没有给我们以怎样利用这些心能的观念。
另一方而,又有人坚决认为,教育的社会方而的定义(即把教育理解为与文明相适应)会使得教育成为一个强迫的、外在的过程,结果把个人的自由隶属于一个预定的社会和政治状态之下。
”感:中国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教科书里而,充满了各种道徳和政治的说教, 结果,却培养出一大批缺乏基本道徳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那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记得徳国人洪堡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 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來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1500字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喜欢看小说的人,甚至于不算一个读书爱好者。
但是,对
于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却感到有千言万语想表达。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
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
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
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
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
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
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
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看完《海底两万里》之后,你有什么感触呢,下面为大家搜集的2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000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
”“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 “通过
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
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
不同的教育理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
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
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
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那还是在大学校园里。
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这是我许久没有遇到过的好书,它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两种感情--亲切
又激情。
夕阳欲坠,一群圣洁的白鸽迎着粉色的霞晕在云层重时真时幻。
我对着苍穹,回忆着《格列佛游记》,更是回忆古楼兰!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
“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
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
”就如卢梭
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
假如
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
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
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
“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
但是在此又
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
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
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约翰
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
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
一定
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
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
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
当儿童想要
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
学校为儿童创造
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
“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
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
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
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
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
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
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
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
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
坦白说,看
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
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
但有的家长不
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
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
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
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
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触呢,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感触呢。
下面为大家搜集的2篇“《平凡的
世界》读后感15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
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
共同之处。
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
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
”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
好的成果。
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
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
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
一步阐述。
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
高的指导意义。
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
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
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
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在《寂静的春天》我走进了自然,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
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在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
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
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
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我们只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却从未感恩过大
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生活。
首先一组人物形象是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
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极端保守腐朽
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
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
然而外貌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美
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
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强悍的卡西莫多,
最后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剧结局。
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
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
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