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_遗传与进化重难点及课后复习题答案[1]
生物高考重难点遗传与进化
生物高考重难点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生物高考中的重难点内容,它们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关键。
下面将分析遗传与进化这一主题下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I. 遗传基本原理1.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是基因,它以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的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基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转录因子、启动子和调控区域等分子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3.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是通过基因的传递实现的,它遵循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着染色体的分离、重新组合和基因的随机分配等原理。
II. 遗传变异与进化1. 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它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突变能够给物种带来新的遗传变异,同时也是进化的基础。
2.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种群内个体数量的随机变化而引起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改变。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它能够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灭绝。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具有更大生存和繁殖能力,从而能够将有利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自然选择通过筛选有利突变和淘汰不利突变,推动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4. 适应和进化适应是指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它能够使得物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进化是适应的结果,它是物种逐渐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III. 进化证据1. 生物化石生物化石是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它们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形态变化,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
2.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动植物群落,可以揭示物种演化的过程和路径。
3. 比较解剖学与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不同物种的形态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揭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共同祖先。
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题集及答案
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遗传变异的原因?A. 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漂变D. 自由组合答案:D2. 人类染色体中共有几对同源染色体?A. 22对B. 23对C. 24对D. 25对答案:B3. 下列哪个不属于遗传性疾病?A. 白血病B. 艾滋病C. 妇科疾病D. 甲亢答案:C4. 若一株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它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几种基因?A. 2种B. 4种C. 6种D. 8种答案:B5. 两个杂合子(AaBb)的自交后代中,表现为两个纯合子(AABB 和aabb)的比例是:A. 1:1B. 1:2:1C. 9:3:3:1D. 3:1答案:C二、判断题1. 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无关。
2. 雌雄同体是指一个个体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性腺。
答案:正确3. 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答案:正确4.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永久性的改变。
答案:正确5.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答案:种群2. 染色体DNA上的特定序列是_____。
答案:基因3.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是通过_______。
答案:基因4. 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
5. 自然选择主要包括______。
答案: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四、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答案: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为物种的适应环境和生存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通过遗传变异,物种可以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加生存的机会。
2. 请描述自然选择的原理及其作用。
答案: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和繁殖,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自然选择通过筛选适应性强的个体,使得适应环境的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累积,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3.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并简要介绍其症状或影响。
答案: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血友病等。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全解2024年版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全解2024年版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知识,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进行全面解析。
一、选择题1. 遗传物质DNA的主要功能是()A. 储存遗传信息B. 控制细胞代谢C. 维持细胞结构D. 调节细胞分裂解析:选择A。
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2. 研究表明,同一个家族中的成员所患的某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该病的发病概率有关。
根据这一特点,该病有可能是由位于()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A. 染色体座B.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C.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D.细胞器DNA解析:选择C。
隐性遗传病通常由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
3. 某个物种的数量由于环境变化而减少,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的一个例子。
A. 适应性辐射B. 同域分化C. 遗传漂变D. 迁移解析:选择C。
数量减少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属于遗传漂变的范畴。
二、解答题1. 请试述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会影响个体的适应性。
- 环境资源有限,个体之间会进行竞争。
-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 适应性强的个体会将其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而适应性较差的个体不容易繁殖后代。
-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性较高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积累,而适应性较差的特征则逐渐减少。
2. 解释DNA复制的过程。
DNA复制是生物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DNA双链解旋:DNA双链分离,并用水解酶打开双链结构,形成复制起始点。
- DNA链合成:D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合成新链,利用单链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 DNA连续复制:在模板链上进行连续复制,DNA聚合酶能持续合成新链。
- DNA不连续复制:在另一个模板链上进行不连续复制,形成片段,即Okazaki片段。
遗传和进化知识点及练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Day 2遗传和变异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④①染色体的位置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同种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相同,并且成对存在。
(例如人的体细胞都是23对染色体)②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 分子,基因数目有多个。
③在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如有无酒窝、耳垂等)。
练习:图中①指的是,②,③,④一条染色体有个DNA分子,有个基因二、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一个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n它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结合后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为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减半,DNA、基因也减半练习:判断题1.染色体上所有的基因构成DNA 8.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基因9.DNA携带遗传信息3.每个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10.受精卵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4.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5.DNA经复制传递给子细胞6.每对基因的遗传信息相同7.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对三、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等统称为性状。
例如人的ABO 血型、单双眼皮。
遗传指的是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指的是亲子之间或者子代之间的差异性。
2.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相对性状。
例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
3.把正常小白鼠的遗传物质中移植大鼠生长基因,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移植后的小白鼠个体变大,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练习: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家兔的长毛与卷毛B.豌豆的红花与月季的黄花C.人眼虹膜的棕色与蓝色D.小明和其父亲均为双眼皮2.大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被称为一对3.同一株大豆产生的子代中有紫花有白花,这种现象称为四、如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所有通用)无中生有。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和提示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含解析)
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含解析)本文档旨在提供生物学《遗传与进化》题练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相关的知识。
1. 遗传基础知识问题1某种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和a、B和b是两对等位基因。
根据孟德尔定律,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的数量是多少?解析根据孟德尔定律,厘清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性需要考虑基因座的独立性。
由于A和a、B和b是两对等位基因,根据独立性原理,这两对基因座的分离是相互独立的。
对于Aa基因座的配子组合,可能的组合是AA和aa,共计2种。
对于Bb基因座的配子组合,可能的组合是BB、Bb和bb,共计3种。
根据乘积法则,两对基因座的配子组合数量相乘,即2 * 3 = 6种。
答案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的数量是6。
2. 进化理论问题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中,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解析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使得适应性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积累。
2. 遗传变异: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引起的。
这种遗传变异在繁殖和后代中传递,从而影响物种的遗传组成和特征。
3. 随机漂变:由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动,以及随机的环境因素,某些基因可能在种群中出现频率改变,从而影响进化的方向。
4. 基因流动: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如迁徙和交配,可以导致基因的流动,从而在不同种群中形成基因交换。
这种基因流动也可以影响物种的遗传组成和进化方向。
5. 环境因素:物种所处的环境因素也会对进化方向产生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个体在适应环境上的选择变化,从而促进或阻碍进化。
答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由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随机漂变、基因流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以上是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及解析的部分内容。
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加深对遗传与进化知识的理解。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一、答案第一章遗传和变异知识层面的答案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传递规律和变异规律。
2.什么是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性状和基因的过程。
3.什么是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括显性变异和隐性变异两种。
能力层面的答案1.实验:观察子代果蝇的翅膀型态–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只具有长翅膀和短翅膀的果蝇作为父本。
2.让它们交配,并使交配后的果蝇产卵。
3.等待果蝇幼虫孵化成成虫,观察它们的翅膀型态。
–实验结论:•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都含有长翅膀的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也会是长翅膀。
•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有长翅膀基因和短翅膀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可能是长翅膀或短翅膀,具体取决于基因的显性/隐性关系。
2.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差异?–可能的原因:1.父母的基因组合不同,因此子代的基因组合也不同。
2.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兄弟姐妹在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同,导致基因表达差异。
二、提示•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材时,可以先浏览整个章节的标题和重点,然后逐节深入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重点记录和归纳整理,方便复习和回顾。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的答案和提示,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记得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
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 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生物高三必备遗传与进化重点知识梳理
生物高三必备遗传与进化重点知识梳理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研究的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重点知识,对于高考生物考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遗传与进化领域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高三生复习备考。
一、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1. 遗传是指性状在后代之间传递的现象,它是由基因决定的。
2. 进化是种群遗传组成的长期变化过程,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二、遗传与进化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发现了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现象。
主要包括:- 单性状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纯合和杂合的个体后代比例,总结出了一对性状只能表现出一种形式的定律,即等位基因呈隐性-显性关系。
- 多性状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多个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与分离,得出了独立性状的遗传规律。
2. 确定遗传规律的分子基础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分别发现了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为遗传学提供了新的分子解释。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包括:- 适应性: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适应性优良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
- 接续变异:物种存在基因的变异,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为进化提供了遗传变异的基础。
- 生存竞争:资源竞争引起了个体间的生存竞争,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三、人类遗传与进化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赤道地区,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和遗传演化,逐渐分散到世界各地。
2. 人类的遗传病由于人类遗传变异的积累,导致了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如地中海贫血、血液凝块症等。
3. DNA检测与人类分类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根据基因差异进行分类。
现代DNA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分类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四、生物进化的证据1. 古生物学证据通过对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揭示了生物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化历程,如恐龙的灭绝和哺乳动物的进化。
2024高考生物重点遗传与进化历年考题总结
2024高考生物重点遗传与进化历年考题总结高考生物考试中,遗传与进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到基因的传递、突变、基因频率的变化等知识。
通过总结历年高考考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考点的重点内容和解题思路,为备考提供指导。
本文将针对2024高考生物考试的遗传与进化考点,进行历年考题的总结。
1.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1)某校高考题:对于个体内部来说,遗传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提取题意:个体内部遗传的基本概念。
思路分析:个体内部的遗传主要涉及到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通过遗传物质DNA在细胞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传递。
基因通过编码和操纵蛋白质的合成,决定着个体的形态和功能。
2. 遗传的规律与模式(1)某校高考题:湿鸟翅色有黑和白两种。
黑翅鸟配对后代全黑,白翅鸟配对后代全白,黑白翅鸟配对后代黑翅鸟和白翅鸟的比例为1:1,试说明白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提取题意:湿鸟翅色的遗传。
思路分析:通过观察黑翅鸟、白翅鸟、黑白翅鸟的配对后代,可以得出结论:黑翅鸟和黑翅鸟配对后代全黑,白翅鸟和白翅鸟配对后代全白,黑白翅鸟配对后代黑翅鸟和白翅鸟的比例为1:1。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可以判断,白翅是显性性状,黑翅是隐性性状。
3. 进化与自然选择(1)某校高考题:人口过剩、资源有限、要使适应环境的种群的繁衍受到限制。
某种部分有较好亲子关系的动物通过繁殖的方法将较多的后代留存在后代中,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现象为()。
A.适应B.自然选择C.变异D.进化提取题意:动物根据亲子关系进行繁殖,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现象。
思路分析:根据题目中所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动物通过选择繁殖的方式,将较多的后代留存下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现象正是自然选择的表现,因此答案为B.自然选择。
4. 遗传与进化的应用(1)某校高考题:南方某种花卉,花型、花色多样,传统的育种方法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北方某种花卉中特定基因的颜色转移到南方花卉中,得到了新的优良品种。
遗传与进化 考点 讲义 练习 答案
遗传与进化习题精练(一)题一: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①和图②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B. 图①所示过程,两条链都必须作为模板C. 图②杂交区域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两种D. 图③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相对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往右题二: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的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的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b、c分别表示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B.某些病毒增殖时可发生d过程C.c过程需要tRNA和核糖体参与D.在所有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均可发生题三: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A.B.C.D.题四:下图是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丁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乙、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B. 若A 基因在图甲1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a基因在4号和8号染色体上C. 乙细胞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发生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D. 甲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乙、丙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题五: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点燃•陪伴•自生长(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________(32P/35S)。
(2)实验的第二步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侵染细菌。
(3)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
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______侵入到细菌体内;上清液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上清液中检测到较多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实验中控制的_____不合适。
题六:在研究DNA复制机制的过程中,为验证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研究者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步骤①: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课后作业试题及答案共95道题,每题1分,共95分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2.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4.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互不干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5.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7.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8.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9.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位于X、Y上的基因,其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是都与性别的形成有关10.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1.DNA两条单链不仅碱基数量相等,而且都有A、T、G、C四种碱基。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2.在DNA的双链结构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G)/(T+C)=1。
() [单选题] *A.是(正确答案)B.否13.DNA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 [单选题] *A.是B.否(正确答案)1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押新高考卷 遗传与进化(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押非选择题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遗传与进化考向01 遗传与进化1.(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 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
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一、基因型和表型的推断“先分开,后组合”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离为若干分离定律问题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1.求配子种类及比例(以AaBbCCDd为例)结果见表。
实验亲本F1F21P1×P3黑喙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2P2×P3灰羽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回答下列问题:(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
(2)为探究M/m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
由此推测M 基因发生了碱基的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种。
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
结果分析:若(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 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2.(2023·重庆·高考真题)科学家在基因型为mm的普通玉米(2n=20)群体中发现了杂合雄性不育突变体,并从中(1)求产生配子种类数(2)求产生ABCD配子的概率基因型Aa Bb CC Dd结果产生配子A B C D配子比例1/21/211/2相乘得1/8 (3)求配子间结合方式AaBbCCDd自交,配子之间的结合方式为(2×2)×(2×2)×(1×1)×(2×2)=64(种)。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精炼2024年集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精炼2024年集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生物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历年真题的精炼,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遗传与进化方面的知识,为2024年的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1. 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概述遗传是指物种在繁殖过程中,将父母个体的遗传因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而进化是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变化,使物种适应环境并不断演化。
遗传与进化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2. 遗传规律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硬韧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基于对豌豆进行的遗传实验,总结出了隐性和显性等基本遗传规律。
硬韧遗传定律则是指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对物种适应和进化起到重要作用。
3. 遗传物质DNA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也是生物体内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
通过DNA的复制和突变等过程,物种可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料。
此外,DNA还通过基因的组合和分离,决定了物种的遗传性状。
4.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控制遗传性状的单位,由DNA序列编码。
基因的结构包括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和终止子等重要区域。
基因的功能则是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调控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和形态特征。
5. 遗传变异和进化遗传变异是种群进化的基础,通过突变和重组等过程产生新的遗传信息。
遗传变异为物种的适应性变异和进化提供了可能。
进化可以使物种适应环境变化,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方式产生新的优势基因型,促进基因频率的变化。
6. 遗传与进化应用遗传与进化的理论和方法在农业、医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上,通过选择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手段可以改良作物品种。
在医学上,通过遗传咨询和遗传检测可以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
在生态学上,研究种群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通过对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的精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重要知识点和考点。
在备战2024年高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基本遗传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熟悉DNA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遗传变异和进化的机制,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应用。
高三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复习: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D [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A错误;步 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 错误;步骤④中,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C错误;S 型细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步骤⑤中,通过涂 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出现S型细菌,D正确。]
20.除了DNA甲基化外,构成染色体的 组蛋白发生甲基化 、 乙酰化 等修饰 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必修2 P74相关信息)
[真题易错·辨析清] 1.判断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的正误 (1)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021·广东卷)(√) (2)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2021·全国Ⅱ 卷)(√) (3)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2020·全国卷Ⅱ)(×) (4)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DNA复制的场所。(2019·天津卷)(√) (5)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噬菌体DNA的合成 原料来自大肠杆菌。(2019·江苏卷)(√)
4.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在每个实验组中 特异性地除去某一种物质 ,从而鉴定出 DNA 是遗传物质。在实际操作过 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必修2 P46思考·讨 论2)
5.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 细菌培养技术 、物质的 提纯和鉴 定技术 等。赫尔希采用的技术手段有 噬菌体培养技术 、 同位素标记技 术 ,以及 物质的分离和提取技术 等。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作 为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必修2 P46思考·讨论3)
17.囊性纤维化机理:编码CFTR蛋白(一种转运蛋白)的基因 缺失了3 个碱基 ,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 苯丙氨酸 ,进而影响了CFTR蛋 白的空间结构,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 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必修2 P72正文)
生物《遗传和进化》高考常见考点归纳(改编)
《遗传和进化》高考常见考点归纳一.选择题部分知识点:考点1.经典实验例(07广东).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D)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同类考题:(06江苏)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2、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考点2 DNA的结构例(上海高考)含有2000个碱基的DNA,每条链上的碱基排列方式有(B)A.42000个B.41000个C.22000个D.21000个同类考题:1、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与A(腺嘌呤)配对的碱基是:A.G(鸟嘌呤) B.C(胞嘧啶) C.A(腺嘌呤) D.T(胸腺嘧啶)2、一段原核生物的m 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m 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 RNA个数,依次为A.33 11 B.36 12 C.12 36 D.11 363、(07广东)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4、(08广东)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以下关于DNA与RNA特点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分相同 B.构成的五碳糖不同C、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构成的碱基相同考点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例(05·全国卷Ⅰ)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D)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 不同同类考题:1、(06·全国卷Ⅰ)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羊。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经典知识汇总第一章: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1.1 遗传的定义与传递解释遗传的概念,描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探讨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2 进化的含义与证据介绍进化的概念,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讨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比较解剖学等进化证据。
第二章:自然选择与遗传2.1 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解释自然选择的概念,探讨其作用机制。
分析自然选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 遗传与自然选择的关系探讨遗传变异对自然选择的作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
分析基因流、基因漂变和突变等遗传因素对进化的影响。
第三章: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形成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测量解释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介绍其测量方法。
探讨遗传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2 物种形成与物种的概念解释物种形成的过程,探讨物种的概念与界定。
分析物种形成机制,如隔离、基因流和基因重组等。
第四章:遗传与现代进化理论4.1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现代进化理论的概念,解释其核心观点。
探讨种群遗传学、分子进化与进化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
4.2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分析遗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解释进化趋势与模式。
探讨突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第五章:遗传与进化的实际应用5.1 遗传育种与农业发展探讨遗传育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介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改良。
分析遗传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2 遗传疾病与医学研究解释遗传疾病的概念,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介绍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现代医学技术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遗传与进化实验技术与方法6.1 遗传实验技术与应用介绍PCR、基因测序等现代遗传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探讨基因芯片、CRISPR-Cas9等新型技术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6.2 进化实验技术与方法解释种群遗传学、分子进化与进化生态学等研究方法。
探讨人工选择、基因工程等实验方法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遗传与进化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1 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遗传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影响。
十六遗传与进化重难点及课后复习题答案
⼗六遗传与进化重难点及课后复习题答案第⼗六章遗传与进化本章要求1.了解物种进化⽅式;2.掌握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式;3.了解从分⼦⽔平研究⽣物进化的⽅法和原理;第⼀节遗传多态性⼀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多态现象;也可以是⼀种类型在取代另⼀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各种变异类型的⽐数逐渐发⽣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研究遗传多态性的途径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交配,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物增加纯合性,从⽽提⾼基因的稳定性,但往往伴同出现后代减少、后代弱⼩或后代不育的现象。
等位基因酶(allozyme):如果某个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只使蛋⽩质的凝胶电泳特性发⽣轻微变化,且仍能执⾏相同功能,我们就把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质称为等位基因酶。
染⾊体物质的排列往往因染⾊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以为等表现出多态性:倒位:染⾊体结构变异的⼀种。
染⾊体上两个断裂点间的断⽚,倒转180o后⼜重新连接。
倒位降低了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此外,倒位还降低了杂合体适合度,因为倒位杂合体产⽣的⼀部分不具活⼒的交换配⼦。
异位:染⾊体上部分基因⽚段断裂后错误链接;以为也降低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因为异位杂合体是半不育的,产⽣的配⼦中有50%⽆⽣活⼒。
⼆、群体保持遗传多态性的⽅式等位基因酶的分析表明,在⼀个异交得动物或植物群体中存在⾼⽐例等位基因杂合性。
群体可能通过3种基本途径产⽣并保持这种多态性,既过度多态性(transient polymorphism),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neutral mutation random drift)。
这⾥主要阐述中性突变—遗传漂变:这⼀理论,基于两种假设既①规定编码蛋⽩质的基因能够产⽣所谓选择中性突变(selectively neutral mutation);②中性基因在基因库中随机漂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遗传与进化本章要求1.了解物种进化方式;2.掌握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方式;3.了解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原理;第一节遗传多态性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多态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类型在取代另一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里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逐渐发生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一、研究遗传多态性的途径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从而提高基因的稳定性,但往往伴同出现后代减少、后代弱小或后代不育的现象。
等位基因酶(allozyme):如果某个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只使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特性发生轻微变化,且仍能执行相同功能,我们就把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等位基因酶。
染色体物质的排列往往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以为等表现出多态性: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
染色体上两个断裂点间的断片,倒转180o后又重新连接。
倒位降低了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此外,倒位还降低了杂合体适合度,因为倒位杂合体产生的一部分不具活力的交换配子。
异位: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片段断裂后错误链接;以为也降低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因为异位杂合体是半不育的,产生的配子中有50%无生活力。
二、群体保持遗传多态性的方式等位基因酶的分析表明,在一个异交得动物或植物群体中存在高比例等位基因杂合性。
群体可能通过3种基本途径产生并保持这种多态性,既过度多态性(transient polymorphism),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neutral mutation random drift)。
这里主要阐述中性突变—遗传漂变:这一理论,基于两种假设既①规定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够产生所谓选择中性突变(selectively neutral mutation);②中性基因在基因库中随机漂变。
这一理论追早由S.Wright提出,后来又得到日本群体遗传学家M.Kimura的发展。
三、适应规范(adaptive norm)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对齐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而这类均有适应性的表型都是由各种个体的基因型所决定的。
所以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就是该物种进化史的体现。
群体中这一系列基因型就称为适应规范。
第二节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1、物种(Species)的概念: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⑴.达尔文:认为物种就是比较显著的变种。
物种之间一般有明显的界限,但这个界限不是绝对的,所以物种和变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⑵.现代科学:认为物种是比较显著的变种。
①.可杂交性是区别物种的主要标准:* 能够相互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种群或个体属于同一物种;* 不能相互杂交、或者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种群或个体属于不同的物种。
遗传学:遗传差异、染色体变异。
分子生物学:DNA序列的变异、物种指纹图谱。
②.应同时考虑形态结构上和生物地理上的差异:目前分类学上仍以形态上的区别为分类的标准,但应注意生物地理的分布区域。
∵每一物种在空间上有着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超过这一范围就不能存在,或是产生新的特性和特征而转变为另一个物种。
2.引起物种间差异的原因:(1)不同的物种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一般涉及一系列差异基因;* 涉及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的差别。
(2)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杂交或其杂种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不育性和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后代。
例如:两个果蝇物种(Drosophila pseudoobscura和D.miranda)在一些染色体的结构上有许多部分是相似的,但有一些则产生倒位或易位它们之间就出现不育性、彼此不能杂交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遗传差异逐渐增大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
生殖隔离机制是防止不同物种的个体相互杂交的环境、行为、机械和生理的障碍。
生殖隔离达到阻止群体间基因交换之目的。
生殖隔离分为两大类:①. 合子前生殖隔离:阻止不同群体成员间交配或产生合子;②. 合子后生殖隔离:降低杂种生活力或生殖力的一种隔离。
生殖隔离机制的分类:《1》合子前生殖隔离:①.生态隔离:群体占据同一地区,但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②.时间隔离:群体占据同一地区,但交配期或开花期不同;③.行为隔离:动物群体雌雄间不存在性吸引力;④.机械隔离:生殖结构的不同阻止了交配或受精。
《2》合子后生殖隔离①.杂种无生活力:F1杂种不能存活或不能达到性成熟;②.杂种不育:杂种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③.杂种衰败:F1杂种有活力并可育,但F2世代表现活力减弱或不育。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的形成:量变质变。
主要有两种不同方式:1.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
渐变式的形成方式:亚种逐渐累积变异成为新种。
渐变式又可分为二种方式:继承式和分化式。
⑴. 继承式:指一个物种可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
例如马等动物的进化历史。
⑵.分化式:指同一物种不同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逐渐分化成不同新种。
由少数种变为多数种。
特点: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许多生物不能自由迁移、相互之间不能自由交配、不同基因间不能彼此交流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变种或亚种进一步分化生殖隔离新种。
渐变式的物种形成方式,在地球历史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可通过突变、选择和隔离等过程形成若干地理族或亚族然后因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种。
2.爆发式: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或突变等方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远缘杂交结合多倍化主要见于显花植物。
栽培植物中多倍体比例> 野生植物。
生物进化的概述: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于35亿年前。
(上图下载于网络)∴原始地球首先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分子整合成蛋白质、核苷酸和脂肪酸等生命分子产生古细菌等生物有机体蓝藻等原核生物(25~34亿年前, 可进行光合作用)原始真核生物(22亿年前)植物、动物。
进化论认为形成一个新种需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隔离等因素作用下,从一个旧物种逐渐形成。
物种在自然界进化的途径认识有机界在系统发育中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人工创造和综合新物种和新品种。
尽管地理物种形成的理论很精辟,但根据这种理论难以直接观察物种形成的过程,因为隔离群体的多样化是经过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慢长的历史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此外,与遗传趋异性平行的地理变迁又相当复杂,完全难以预测。
因此,物种形成是严重历史事件,所以研究中的形成过程必须依据现在的种族(race),亚种(subspecies)和同胞种(sibling species)的分布来推算进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研究物种形成过程必须首先探明种族形成的各个阶段。
物种形成相关理论(一)快速物种形成在进化过程中,某些进化因子可能会突然出现,促使新物种形成。
这种物种形成方式称为随机物种形成(stochastic speciation)活灾变物种形成(catastrophic speciation),也称为量子物种形成(quantum speciation)。
(二)点段平衡与快速物种形成根据对化石记载的研究,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有时不是渐变的和连续变化的,物种喜欢吃有可能是一种突然出现的事件,这种物种形成的机制称为点段平衡说(punctuated equilibrium)。
(三)建立者物种形成卡尔逊(H.Carson)根据对夏威夷果蝇进化的研究,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形成若干个群体,甚至一个物种,这种理论称为建立者物种形成(founder speciation)。
根据这一理论,遗传变异来自两方面:第一,通过个别或少数个体建立的最初群体的基因频率有别于其祖先群体的基因频率;第二,在群体迅速扩展期间,选择具有明显作用,如果建立者的后代能够侵入某种生态的小环境中,群体就可能迅速扩展。
其支持证据:①夏威夷群岛上果蝇种群分布研究;②实验室模拟实验(四)染色体畸变与快速物种形成由怀特(M.White,1978)提出的、由于染色体畸变而快速形成新物种。
(五)植物多倍体形成通过多倍体途径形成新物种在动物中是少见的,但在植物中则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因子。
第三节分子水平的进化进化(evolution)是一种变异发生的过程,他是从地球上原已存在的生命形式产生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类型的过程。
子分子水平上,这一过程涉及DNA复制中发生插入、缺失、核苷酸替换等变异。
进化分子钟:利用古生物学资料在研究现存各种生物的祖先发生进化分歧的时间,就会发现这些生物在整个进化期间均以一种有规律的速率对某种蛋白质就行代换。
当这种有规律的蛋白质代换发生是源于某个共同祖先的两个物种之间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就可以用作一种进化的分子钟(molecular clock),确定两个物种发生进化分歧的时间。
因此,我们就克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活其DNA序列,推测分子变异的代换速度,确定物种分歧的大致时间。
氨基酸序列与系统发育:通过比较各种生物都共有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也可以测量不同生物间的进化关系或进化分歧。
两个种之间决定所有氨基酸差异的所代换的核苷酸总数称为最小突变距离(minimal mytational distance),所有最小突变距离值大于相应的氨基酸数。
最小突变距离除了用来估算不同生物进化的分歧外,还可以用来推算不同物种起源于共同祖先的顺序。
一次根据不同生物的同一种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就可以绘制出系统树。
通过测定各种物种之间最小突变距离和利用计算机程序就看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各种亲缘关系中某种现已灭绝的祖先序列在进化分歧点上的年代。
核苷酸序列与系统发育:在研究不同物种间DNA序列的多样性是,必对其中一个物种的DNA就行放射性标记,使其具放射性,并且还须将拷贝部分既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的序列分离出来。
在将这些具放射性的单拷贝序列加热,是其解离成当链,接着,一方面是祺与本中的单链DNA杂交既所谓的同源反应(homologous reaction),另一方面也使其与其他的单拷贝单链DNA杂交既所谓异源反应(heterologous reaction)。
最后,测定同源和异源双链DNA分子的热稳定性,二者的热稳定性差异就是两个物种的核苷酸序列的分歧。
基因组的进化:在自由生活的生物中,细胞内DNA含量也与进化过程存在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