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比较探究课
初中语文_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 《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绿朱自清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充满生命力,令人惊诧的美。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对好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充满生命力,令人惊诧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对好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上课之前,先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找一名学生爬黑板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然后和全体同学一起指正有无错误。
2、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梅雨潭,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来回答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介绍和背景,根据情况适时补充。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
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反映在散文作品里,《绿》这篇散文随着对“绿”描写的逐步深化,作者感情的逐步发展,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和倾慕热爱之情,所反映的正是“五四”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1、听录音,学生总结朗读技巧师适时补充朗读技巧,主要从语气、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2、朗读段落,在实践中落实朗读技巧。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 探究秋词、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词采桑子重阳一、初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二、品味赏析《秋词(其一)》1.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全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的?(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立志改革者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神的写照。
“诗情”指豪情壮志。
介绍创作背景帮助理解。
)3.这首诗与古代其他咏秋诗比,别具新意在哪里?(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了颂秋的感情。
)4.任选角度,比较《秋词(其一)》与《山行》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主要表现生气盎然的画面;而《秋词(其一)》侧重于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三、品味赏析《采桑子重阳》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揭示永恒的真理,警醒积极的人生。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奋斗精神、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找出诗中意象,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强劲秋风——革命者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寥廓江天——革命家的胸怀无边。
)四、比较探究1.《采桑子重阳》中哪句与X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X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比较 探究《初春》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初春》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用比较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3、培养诗歌阅读能力,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学会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2、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朱自清先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美在2.林斤澜先生钟情于北国春风,是因为北国春风(学生回忆课文,填空)二、自主学习(一)、朗读《初春》,整体感知。
附:朗读指导:一、感知课文内容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
二、认真投入感情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
三、把握抑扬顿挫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
四、做好各种标记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
(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紧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看”这动词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1、从诗中勾画出作者着力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色?(学生边读边画)明确:毛毛雨、小树、新芽、新叶、蝴蝶、蜜蜂、蛙鸣、风筝等。
2.、为什么这首诗有一种强烈的清新感?明确:本诗都是以儿童的眼光观察春天,描绘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3、朱自清先生的《春》和王宜振的《初春》有哪些相相似之处?(学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明确:(1)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文字风格都细腻、清新、俏皮。
(3)都五官开放,多角度描写。
4.读《初春》思考:语言风格想象特点明确:语言风格:清新活泼,想象中的语言,拟人,比喻,想象奇特而又大胆,超常而又陌生,文字新颖而亲切;以新取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较探究《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
《读书的三种姿势》优教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读书的三种姿势》: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
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者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
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一一,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
这种姿势地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感知并理解作者说谈读书的三种象征性造型。
3.在感悟中体验,理解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说的“站起来”读书的方法。
2.学习层层深入,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悟论证方法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建议】1.导入新课。
在检查预习中导入课文的学习。
教师请若干同学说出预习时画出的关键语句,并说出其为什么是“关键”的理由。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意或不同意都应说出自己的理由。
遇上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应当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境。
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供同学们参考。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述或复述三种姿势及特点。
明确:第一种是躺着读。
没有固定的目的,博览群书。
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
不能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
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
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
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反复钻研,甚至背诵。
缺陷是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
思路是被动的。
第三种是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站起来。
问题要揪住不放——当仁不让,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
对权威的质疑与批判。
3.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可以围绕“《读书的三种姿势》中讲了哪几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作者怎样论证的?”这些问题展开。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在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
读书时间结束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点拨:(1)消遣性地躺着读;(2)刻苦钻研坐着读;(3)批判性地站着读。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比较 探究(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留学巴黎》中关于《风》创作过程的段落,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写作特点是什么?你觉得这样的写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叙述和描写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
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
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
)导语: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两文在记叙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二、交流研讨,比较探究快速浏览《心血凝成的作品》和《留学巴黎》,比较两文的异同。
自学提示:学生四人小组就两文的异同进行研读课文,先自己思考质疑并在书中作旁批,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收获。
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请各组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各小组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预设问题(上课根据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和时间多少灵活处理,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比较两篇课文对于创作《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叙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两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交流和讨论,自由畅谈探究成果,并做好批注。
明确:冼星海的原文大都是比较精练的叙述,展开有限的描写的只有这么几行。
“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
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
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
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
”而在马可这里,光是《风》的写作过程,就是两千多文字。
冼文叙述概括,本课叙述详细。
2. 马克的作品取材于《留学巴黎》,从中所取进行文学描写的材料原来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进行这样的描写?学生讨论发言,畅所欲言。
初中语文中的比较与探究教学法
教师 应 有 意 识 、 计 划 地 运 用 比较 法 教 学 , 其 同 寻 其 异 , 有 求 让
学 生 在 比较 中 学会 思 考 , 比较 中学 会 学 习 , 比较 中悟 破 天 在 在 机 。 比较 探 究 法教 学 就 是 有 目的 、 计 划 、 重 点 地 将 两 种 或 有 有 两 种 以上 互有 联 系 而 又有 差 异 的 知识 进行 归类 比较 ,辨 析 异 同 . 出联 系 , 找 把握 规 律 , 而 培 养 学 生 举 一 反 三 、 类 旁 通 的 进 触 思 维 能 力 的教 学 方 法 。 语 文 教 学 的 比 较 探 究 , 管 可 以 从 各 个 不 同 的 角 度 去 进 尽 行 . 总的来说 , 法有两种。 但 方 1同 中 求异 , . 又称 求异 法。 即 在相 同或 相 似 的语 言 形 式 或
力 。如 在 教 《 的 叔叔 于 勒 》 , 选 择 了课 外 文 章 《 色 龙 》 我 时 我 变 与
它进 行 比较 探 究 , 究 的 问题 确 定 后 , 生 查 阅 资 料 . 论 分 探 学 讨 析 , 出 了研 究结 论 : 文惊 人 地 相 似 : 位作 者 都 是 十 九世 纪 得 两 两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作 家 ; 文 写 作 时 间仅 差 一 年 ; 篇 惊 世 之 作 在 两 两 情 节 构 思 上都 突 出 了 一个 “ ” ; 物 性格 的塑 造 上 都 突 出 了 巧 字 人 个 “ ” : 术 表 现 手 法 上 都 “ ” : 写 的 人 物 事 件 都 突 变 字 艺 比 字 所 出 了一个 “ ” : 表 现 的 主题 都 突 出 了一 个 “ ” 之 ” “ 与 游 者 相 乐 ” 但 这 里 的“ ” 包 含 着 浓 浓 的 压 心 、似 . 乐 , 抑 和 苦涩 。 面对 困境 , 阳修 比较 洒 脱 和 旷 达 , 能 “ 其 乐 ” 欧 他 乐 、 与 民 同乐 , 好地 转 移 自己 的情 绪 ; 柳 宗 元 在 《 石 潭 记 》 很 而 小 里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课件】《东施效颦话语词》
作者贯穿在本文这些语词分析里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语词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受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 影响。在使用中与人的情感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如何理解文中“读一九八八年《读书》上尘元先生的连载文章《在语词的密林里
》,很感兴趣。忍不住东施效颦,到密林里览览胜,顺手牵羊,‘乱砍乱伐’一 下”一句话? 表明了作者要效仿尘元先生,也看出作者的谦虚。从这里我们知道,语词的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人的情感 和意识密切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回归全文,总结延伸
请从“聪明”或“愚蠢”中,任选一个词,结合自已写作,仿照本文“效颦”一下。
聪明有多层意思,大致就是智商和情商。实指六根之二利器,耳聪目明,是为
聪明。“六根”系指眼、耳、鼻、舌、身、意。指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等。如:
聪明绝顶。聪明、有才智也有指反意:自作聪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检查预习
给黑体字注音: 进谗 诬陷 贬意 东施效颦 示瑕求疵 既雅且嗲 差强人意 解释下列词语: 东施效颦 顺手牵羊 进谗 诬陷 时髦 示瑕求疵 斟酌 谦逊 反馈 拈花惹草 媒妁之言 惩前毖后 舆论
拈花惹草
媒妁之言
差强人意
惩前毖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课题解说
东施效颦(比喻义)话(体裁)语词
题目用了与原义迥然不同的比喻义。表明了作者要效仿尘元先 生,也看出作者的谦虚。从这里我们知道,语词的意义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人的情感和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比较探究》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比较探究》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比较探究》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下册的语文教材。
本册教材共包含十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比较这一语文技能的运用。
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说课主要以第一单元《认识对比的作用》为例,详细介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比较的作用和意义;•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如何写出富有实词的对比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能够通过比较找出问题的优劣并加以评价;•能够使用比较写出对比句,丰富文章的表达;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的作用和意义;•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对比句的写法;•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2.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对比句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开发学生对比较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比较方法,如比较两个食物的味道、大小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
2. 导入新课(10分钟)(1)比较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给学生展示一组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比较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的异同,激发学生对比较的兴趣和意识。
(2)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列表法:将要比较的事物分别列成两列,逐一进行比较;•分类法:将要比较的事物放在某一类别下,进行对比;•对照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对照来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习和运用这些比较方法和技巧。
3. 操练与讲解(20分钟)(1)对比句的写法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两张图片,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指导学生使用对比句进行描述,并进行讲解。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设计】《有的人》
《有的人》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鲁迅的《自嘲》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听:朗读1、要求: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评价。
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2)分工合理吗?(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三、赏析诗歌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见课件)2、这首诗从哪三个方面来刻画有的人的表现的?他们的下场如何?对人民的态度、对荣誉的追求、生活的目的。
四、精读诗歌1、诗歌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2、诗歌的第一节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请你探究其所包含的哲理。
3、作者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五、合作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2、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评价他们?3、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六、自由赏析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课堂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
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
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
“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
“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
“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
初中语文比较探究文的教法探讨
初中语文比较探究文的教法探讨作者:董君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3期【摘要】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只有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不断地创新和尝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探究文引导自主阅读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比较探究文走进了我们的教学园地,走进了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倡导、所实践。
初中语文课堂比较探究文的教学,既有宏观和微观的比较,也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具体来说既有整篇课文的对比学习,也有类似段落的对比学习。
这里,笔者就比较探究文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比较探究文的教学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作为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应该了然于胸,在教学前应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不同的教学单位,不同的年级制订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和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的进程,渐次体现并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清晰,陈述准确,能拉开不同目标达成的档次,区分实现目标的层次和水平程度,强调学生阅读兴趣和激发、突出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使每一篇比较探究文的教学有的放矢,为实现相应的目标而努力。
初中语文比较课教法学法
初中语文比较探究课教法与学法浅谈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了五年,教过学过人教版教材的我, 初拿到北师版的教材时,真有言不尽的苦恼, 特别是比较探究课更让我头痛,教新版本教材两年来, 我不停的思索着。
上次在河畔镇参加
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第五片区教研活动——比较探究课的教法与学法研讨会后,我略有所悟。
下面是我关于比较探究课的教法与学
法的几点拙见,谈出来希望各位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一、打好比较的基础
建房子需要打好地基, 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建起来的。
做好比较探究课也一样, 必须打好基础。
那怎样才能打好比较探究课的基础呢? 上次参加教学研讨会时苗腾老师的一堂课值得我们反思。
记得在听课之前,县教育局的曹主任说过,本次教学研讨会, 是针对比较探究文而组织的,讲课的老师讲的也是比较探究课, 那
么听课的老师就听他们是否做到了比较探究, 然后再谈谈你认为比较探究课应怎样上, 学生应怎样学。
简短的小会后,开始上课。
第一堂听的是河畔初中苗老师的课, 她讲的是徐迟的《黄山记》。
从新课导入到课后小结, 从学生活动到教师讲解,都做得很到位, 真可谓稳扎稳打找不出任何毛病。
但我记得曹主任课前强调过,本课教学研讨的是比较探究的教法
与学法, 可在苗老师的这课中我们丝毫找不比较探究的影子, 我想苗老师可能是在为下堂如东的郭校长的课打基础吧,让学生熟
悉文本, 因为下一堂郭校长也上《黄山记》。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1、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
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
(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
(3)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
(4)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中(比如课文),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深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深究的成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状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情境探究法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深究性学习。
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
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首先,在教材解析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法进行知识点的介绍。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
知识点在不同文本中的表述,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
目的。
此外,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通过比较多个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理解不同作品
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这对学生准确理解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写作指导方面,比较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比较不
同文章的结构、语言和逻辑,通过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文章结构及其语言特点,比较不同文章结构和语言的优劣,让
学生在写作中采用最佳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除此之外,比较方法在阅读理解时也非常有用。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种类的阅读材料,
如新闻报道、学术专业论文、文学作品,以及不同阅读材料的语言表现及其含义。
在这种
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阅读材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扩
大学生对不同文本类型和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比较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式,学
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不同文本、不同作品、不同观点的理解,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优秀的文章。
因此,在中学语
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掌握与认识水平。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摘要〕北师大版编者提出的比较探究法,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体裁、题材、人物的比较,合理利用比较探究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探究法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曾说过:“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课改春风的到来,各地区教材焕然一新,我县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无论从主题上、课型上都有鲜明的特色。
贴近生活的主题和个性化的教法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优点。
而作为接触新版本的语文教师,大多数忽视了北师大版编者的“温馨提示”,把不同的教法统一化,都以主讲这一模式贯穿到底,使教材完全失去了个性。
就北师大版编者提出的比较探究法,笔者认为它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那么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
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1 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故意改成“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绿”字的妙用。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第三课时)教案
2018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狂思恶语》及其相关资料,掌握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运用于写作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喻和拟人的赏析能力,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及其对语言的美化作用。
二、教学重点1.学习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特点。
2.学习如何将比喻和拟人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如何辨析和使用不同类型的比喻和拟人。
2.如何结合比喻和拟人来达到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四、教学过程\t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时候一个简单的表述能够让人们觉得突然间茅塞顿开呢?这是因为这个表述中有一种叫做比喻的修辞手法。
”等。
2.讲解讲解比喻与拟人的概念及特点,如比喻是通过寻找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比较,以达到描写、说明或说明的目的;而拟人则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赋予生命或人的特征。
讲解包括PPT呈现及课文解析等。
3.练习1.请同学们阅读《狂思恶语》中的以下句子:“墨子在孔子心目中,像是一个完全没有吃过猪肉的教士,不知道猪肉为什么好吃?”并分析其中的比喻和拟人。
2.让同学们自己创造一些有趣的比喻或拟人,并请同学们在班级分享。
4.归纳及作业布置1.归纳比喻和拟人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2.请同学们在家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创造一个为主人公赋予人的特征的拟人,要求写出至少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1.比喻2.拟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手法的丰富性和赏析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要加入一些真实的例子或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拟人的特点,这样会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也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采桑子 重阳》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
采桑子重阳1教学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2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采桑子重阳》(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某某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
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时的,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活动2【讲授】《采桑子重阳》(一)熟读课文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
(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2、学生X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
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二)研读诗文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比较探究课
摘要:“比较探究”课是素质教育中北师大初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学课程,该课程能够有效地扩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因此,“比较探究”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大的课题,而如何更好地进行“比较探究”课则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比较探究;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87-01
“比较探究”课程的教学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版块,而如何更好高效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教师的关注。
在教学时,引入比较与探究的教学策略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探究的学习深度,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学习感悟不同的语文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惯。
进行“比较探究”课的教学时,教师应从多方面因素上进行分析与考虑,在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采取相对应的可行性措施,发挥该课程的最大效益。
一、明确课程目标,进行探究分析
在进行“比较探究”课的教学时,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该课程有一定的认识与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加强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
课程的学习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
着手,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可以使教师的授课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突出“比较探究”课的特点,教师应确立课程的首要目标。
为了融合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过于笼统复杂,因为过高的目标会使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复杂的知识导致学习费力,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同时教学的目标也不能设立的过低,过低的学习目标会使学生觉得过于简单,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课程的目标设立非常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比较文章异同,进行探究分析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言为心声”则是指学习语文需要学生用心地进行交流体会,以理解与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对课文进行领悟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与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在语文课文中,即使是关于同一题材的描写,不同的作者也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同一题材或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不同点,在体会中捕捉思想、情感的细微差别,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文章的内涵。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各篇课文都是写秋天景物,抒写秋天特殊感受的。
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都是赞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登高》
是悲秋。
诗人选取的景物不同,有“霜叶”,有“飞鹤”,有“黄花”;也有“枯藤”、“瘦马”,有“落木”、“长江”,不同的诗人抓住了不同的秋天景物,抒发了不同的但属于自己的特殊感受。
这些在授课时要进行适当的比较,既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秋天别样的作品,又对指导学生实践写作大有裨益。
当然,教师也可以选取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授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这种方法也是该书主编孙绍振先生在试用该版本教材地区作报告时多次强调的方法。
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比较教学,教师都应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解答问题。
三、对比语言技巧,进行探究分析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比较探究”课的设立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掌握程度.
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书,僧敲月下门。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教学方式,“推”与“敲”不同,“敲”字有动感,在月夜寂静之声中,“敲”字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诗中意境,使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从侧面凸显出环境的寂寥。
而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以月亮从云朵里出来的一刹那的动作惊动了
山里的鸟,属于以动写静的写法,写出了春山夜间的寂静,当然两位诗人表现出的心理的宁静感受也是不同的。
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上课时可进行比较,真正让学生懂得不同文字有不同的效果,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写法,真正让学生明白异曲同工之妙的内涵。
在教学时,通过比较文字、语句的精湛之处,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对比情节构思,进行探究分析
“对比探究”是现代素质教学的一种趋势化授课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大脑思维,活跃精神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对比探究”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学生本身的想象能力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良好学习的效果。
例如,九年级上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珠宝》这两篇小说,都以项链为道具,都发生了重大变故,都有伏笔。
《珠宝》的项链由假变真,人是假的,郎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下最终暴露出可鄙虚伪的品质,一个得到了钱财人却变坏了;《项链》一文的项链由真变假,人是真的,马蒂尔德在一场变故下却激发出了诚实勇敢、坚韧勤劳的好品质,一个失去了钱财人却变好了。
《珠宝》并不写出作为变故根源的真项链来历的故事,而是集中笔墨写出主人公对此的反应,《项链》妙在本可消除灾难的假项链知道结局才亮出,主人公因此得祸还是因此得福并不写出,使人思索不尽,
无限感慨。
通过这种对比情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对比探究”的优势,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的。
“比较探究”课的学习,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进行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学习的内涵,获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当前,素质化教育是“教”与“学”的共同组合,“比较探究”课程的良好效果也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比较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到教学的始终,并且教会学生运用比较探究进行自主学习;作为学生,更应将比较探究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将比较贯穿于学习的始末,发挥“比较探究”的优势,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达到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琼予.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0,06:110.
[2] 张耀东.比较探究阅读课有效教学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2,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