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化学活动课教学设计[论文]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5篇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5篇化学课程教学设计5篇当我们在教化学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得学生们对于化学有更多的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2、化学性质【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
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化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老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一定要自己先弄明白了,不要到时候学生提问的时候,竟然回答不上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设计范文,希望你喜欢。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用品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
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
(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2024最新-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惊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计划篇三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一、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一个学期对化学的学习,我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优等生已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并对化学学习充满了信心及浓厚的兴趣。
第二类:中等生及部分优等生中大多对化学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论文(推荐36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论文(推荐36篇)篇1:初中化学教学论文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教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
如在教学“CO2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
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
如在CO2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CO2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
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CO2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
当学生对CO2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
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
如相同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5篇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5篇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5篇有些班级的化学成绩不是很好,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费点心,多提前设计好教案等各方面教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希望你喜欢。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例文(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一、教与学目标导航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方案5篇
很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方案。
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成分、结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因此,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或者接受长期的教育,也是为我们逐步认识和掌握现代科学的一种方式。
为了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推出以下五个不同途径的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老师。
1.“化学短剧”教学设计方案化学短剧是一种趣味性十分强的教学方法,它将化学的专业知识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老师需要设计一个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流程,并且制作好需要的化学药品。
接着,老师可以留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们结合实验流程,编排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化学短剧”。
最后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呈现化学实验中的重点及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2.“科技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此类教案设计方案主要是通过化学科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老师可以从“智能家居”、“智能配饰”等常见领域出发,设计关于“智能化学”话题的讲解,通过有趣的APP和科技教具设计展示科学原理的引导。
这样的教案设计方案能够将化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科技以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3.“化学名人堂”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学习化学名人的故事,鼓励学生们树立化学科学家的榜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成果、贡献和生平,也可以通过制作个性化“名人像册”、举行“名人分享会”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化学竞赛”教学设计方案化学竞赛是一种有趣、实用、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会让学生获得实践与实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拓展网络化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科学探秘”教学设计方案这种教学设计是通过发帖、集赞、微信资讯等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难点: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酸碱溶液、烧杯、滴管、试管、试管架、镊子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本、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中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2O),剩余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2.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和碱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分组实验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1)取适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到的现象:酚酞指示剂在酸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溶液中呈红色。
(2)实验结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化学教学实践设计方案(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本教学实践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体验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化学变化与反应(3)化学平衡与速率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实验器材的使用与维护(2)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3)实验安全与防护3. 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1)化学实验设计与实施(2)化学实验报告撰写(3)化学实验竞赛与展示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实验操作(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一项实验操作,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变化与反应等。
(2)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数据分析与讨论(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等。
(2)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5. 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1)化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化学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化学实验竞赛与展示:组织化学实验竞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实验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两则化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设计
两则化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设计化学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一、自制粉笔1.教学目的(1)了解制造粉笔的方法和生石膏与熟石膏的转变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实验用品生石膏、碳酸钙、水、电炉、小铁锅、粉笔模具、200目的细筛子、温度计。
3.实验步骤(1)用生石膏制熟石膏。
将生石膏用水洗净,再粉碎研成细粉,通过200目的筛子,然后将生石膏粉末放入铁锅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温度达到170℃时,就生成了熟石膏。
反应原理:2(CaSO4·2H2O)=(CaSO4)2·H2O+3H2O(2)调制石膏浆。
取熟石膏粉末60g,碳酸钙粉末40g,混合均匀,加入100ml水调成浆状。
(3)浇模。
将浆状物倒入模具中,为了便于脱模,应事先在模内壁刷一层肥皂水。
在浇灌时,还应敲打模子,以防凝固后的粉笔中有气孔。
浆状物灌入模子后,约10分钟即可凝固。
打开模具取出粉笔晒干即成。
若欲制彩色粉笔,可在调浆时加入颜料。
4.教学组织(1)随后引入课题,介绍粉笔的简单制造方法,引导学生自制粉笔。
(2)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石膏加热时千万不能使温度过高。
(3)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
二、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检验1.教学目的(1)了解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测定方法。
(2)了解一氧化碳、醛类等物质的特性。
(3)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
2.实验用品香烟、水、新鲜动物血、95%的酒精、氯化汞溶液、银氨溶液、三支具支试管、单孔橡胶塞、直玻璃导管、脱脂棉。
3.实验步骤(1)一氧化碳的检验。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
检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按左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在侧支试管A的管口配一单孔胶塞,塞孔插入一根直玻璃导管,玻璃导管下端套上一团脱脂棉。
玻璃管上端插上一支点燃的香烟。
在B 管中装有1/3管的蒸馏水。
化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类型;(3)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4)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类型;(2)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滴管、温度计、实验药品等;(3)实验数据表格。
2. 学生准备:(1)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2)准备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类型,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验现象。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三)实验操作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实验数据分析1. 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到实验数据表格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化学(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活动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践活动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活动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及特点;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学会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滴定管、烧杯、玻璃棒、锥形瓶等。
(2)实验步骤:①配制标准氢氧化钠溶液;②配制待测盐酸溶液;③标定滴定管。
2. 实验过程(1)观察酸碱指示剂酚酞的颜色变化。
(2)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总结(1)分析实验数据,计算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2)讨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实验经验。
四、活动步骤1. 实验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4人,明确各成员分工。
(2)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3)学生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
2. 实验过程(1)观察酚酞颜色变化,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2)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计算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3. 实验总结(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2)教师点评各小组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学生反思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学生能否正确计算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3. 团队协作精神: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4. 创新意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提出改进意见,能否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2)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3)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2)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2)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化学实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实验操作(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2)示范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讲解实验数据记录的方法;(2)学生分组记录实验数据;(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实验总结(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2)教师点评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收获;(3)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和建议。
6. 课后作业(1)复习实验操作步骤,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实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2)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结果性评价:(1)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评估实验结论的正确性;(3)评价学生的实验收获和改进措施。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教学大纲: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选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2.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化学知识。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原理。
5.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6.练习与评价:布置适量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3.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4.跨学科教学:整合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化学素养。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手段,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六、教学改进1.定期分析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化学课程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化学实验课程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实验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课题。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和药品。
4. 学生向教师汇报实验方案,教师进行指导。
三、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分析1.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2.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等。
五、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整理实验报告,认真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
2. 针对实验中的问题,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教材2. 实验室设备3. 实验药品4. 网络资源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化学实践课_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发、蒸馏等;(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固体物质的称量2. 实验二:溶液的配制3. 实验三:气体的制取与收集4. 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5. 实验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实验一:固体物质的称量(1)教师讲解称量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3. 实验二:溶液的配制(1)教师讲解溶液配制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4. 实验三:气体的制取与收集(1)教师讲解气体制取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5. 实验四:溶液的浓度测定(1)教师讲解溶液浓度测定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6. 实验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7. 总结与评价(1)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实践课的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取用固体药品、液体药品、加热、滴定等。
(2)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化学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
2. 能力目标:(1)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2)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复杂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介绍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 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讲解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取用固体药品、液体药品、加热、滴定等。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化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1)讲解实验基本原理,如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
(2)介绍化学实验方法,如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等。
4. 实验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验案例,分析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2)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操作与观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2)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次实验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原理的重要性。
(2)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分析、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优秀8篇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优秀8篇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范文模板最新参考,化学教案模板10篇文库篇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
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
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
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
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二、知识教学优化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
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
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化学实践课 教学设计
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化学实践课是一门针对学生开展实际操作,培养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课程。
在化学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因素。
下面是一个化学实践课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仪器操作、实验环境的准备和实验步骤的掌握等;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题是“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过程包括反应液的配制、反应条件的控制和观察反应现象等。
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在实验前需要阅读实验手册,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实验环境的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2. 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给定的配方和方法,准备反应所需的溶液;- 学生将酸碱溶液分别加入反应容器中,并控制好反应的温度和反应时间;- 学生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的处理:-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图表绘制,并进行数据的比较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2. 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3. 通过平时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学生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化学实践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因素。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2篇)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通用2篇)化学教师课堂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二、教材的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1、教法(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习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习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幻灯展示]图片2、过渡到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是,呈碱性是。
初中化学学习活动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学习活动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学习活动设计一、活动设计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为此,我们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与过程1.活动一:探究物质的性质(1)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学生分组准备。
(2)活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3)活动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实验技能。
2.活动二:解决实际问题(1)活动准备:教师设计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2)活动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活动反思: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活动三:开展化学小研究(1)活动准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化学话题,进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
(2)活动过程: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问。
(3)活动反思:学生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提高创新能力。
四、活动评价1.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情况。
2.终结性评价: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知识测试,检验活动效果。
3.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活动注意事项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则化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化学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一、自制粉笔
1.教学目的
(1)了解制造粉笔的方法和生石膏与熟石膏的转变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实验用品
生石膏、碳酸钙、水、电炉、小铁锅、粉笔模具、200目的细筛子、温度计。
3.实验步骤
(1)用生石膏制熟石膏。
将生石膏用水洗净,再粉碎研成细粉,通过200目的筛子,然后将生石膏粉末放入铁锅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温度达到170℃时,就生成了熟石膏。
反应原理:
2(caso4·2h2o)=(caso4)2·h2o+3h2o
(2)调制石膏浆。
取熟石膏粉末60g,碳酸钙粉末40g,混合均匀,加入100ml水调成浆状。
(3)浇模。
将浆状物倒入模具中,为了便于脱模,应事先在模内壁刷一层肥皂水。
在浇灌时,还应敲打模子,以防凝固后的粉笔中有气孔。
浆状物灌入模子后,约10分钟即可凝固。
打开模具取出粉笔晒干即成。
若欲制彩色粉笔,可在调浆时加入颜料。
4.教学组织
(1)随后引入课题,介绍粉笔的简单制造方法,引导学生自制粉笔。
(2)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石膏加热时千万不能使温度过高。
(3)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
二、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检验
1.教学目的
(1)了解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测定方法。
(2)了解一氧化碳、醛类等物质的特性。
(3)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
2.实验用品
香烟、水、新鲜动物血、95%的酒精、氯化汞溶液、银氨溶液、三支具支试管、单孔橡胶塞、直玻璃导管、脱脂棉。
3.实验步骤
(1)一氧化碳的检验。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
检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按左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在侧支试管a的管口配一单孔胶塞,塞孔插入一根直玻璃导管,玻璃导管下端套上一团脱脂棉。
玻璃管上端插上一支点燃的香烟。
在b管中装有1/3管的蒸馏水。
在c管中装有5ml新鲜的动物血液,c管的支管与抽气装置相连。
因为a、b、c三支具支试管已连接成一个密闭的整体装置,所以从c管的侧支管抽气,就能使插在a玻璃管上的香烟继续燃烧,
产生的烟雾就会依次通过a、b、c三支试管。
第一支香烟吸尽后,连续吸第二支、第三支,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可以明显地看到血液由血红色逐步变成鲜红色。
这说明一氧化碳已经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2)尼古丁的检验。
尼古丁又叫烟碱,它易溶于酒精,遇到氧化汞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这一性质可以检验烟雾中含有尼古丁。
按附图装置,把c试管中的血液换成10ml95%的酒精。
点燃香烟,并从c管中抽气,使烟雾通过a、b、c三支试管。
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c管中的酒精可变为黄色。
当点燃到七八支香烟时,酒精变为褐色。
取下c管,将2ml褐色溶液倒入另一试管中,再滴入3滴氧化汞溶液,立即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尼古丁存在。
(3)醛类的检验。
醛类能溶于水,在(1)、(2)的检验中香烟点燃生成的烟雾都通过了水,将b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5ml,加2ml银氨溶液,放在70℃的热水浴中加热2~3分钟,可观察到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
4.教学组织
(1)引入课题,今天通过实验检验一下香烟烟雾中的一些有毒物质。
(2)教师引导学生按步骤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展开讨论,青少年为什么不能吸烟?吸烟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