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
浅谈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中的应用
浅谈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福柯理论和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福柯理论主要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体,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重新解释和批判,他提出了许多触及女性问题的重要见解。
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权利的社会运动和理论体系。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权力、性别身份建构等。
女性主义者致力于揭露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推动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和实践。
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柯的权力知识观对女性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他认为权力不是一个单一的、集中的实体,而是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
这种观点有助于揭示女性权力的微观运作机制和女性被边缘化的原因。
福柯的生命权力观对女性主义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他认为现代社会通过各种机构和规范对生命的控制,这种生命权力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
女性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生理健康问题、生育权利等,都受到这种生命权力的影响。
1.2 论述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中的重要性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福柯理论提供了一种权力知识观,可以帮助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权力结构如何在社会中运作,从而揭示出女性在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受压迫状况。
福柯理论的生命权力观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受到的规训和控制,揭示了女性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束缚和限制。
女性主义者可以通过福柯的理论来探讨和分析这些规训的根源,为解放女性提供理论依据。
福柯的反抗理论和身体权力观也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帮助她们在社会中进行反抗和抗争,以及探讨身体政治下的性别权力关系。
福柯的认同论述与性别身份建构相关的思想,也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帮助她们理解和批判现存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规范。
福柯理论在女性主义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女性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启示。
现当代西方思潮
现当代西方思潮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出现和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思想、学说和文化运动。
这些思潮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些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思潮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兴起,对欧洲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体的自由,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科学。
这一思潮带来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繁荣。
启蒙思潮启蒙思潮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潮主张推翻迷信和专制,提倡科学、理性和人权。
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
这一思潮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带来了重大变革。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追求自然、热情和独特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机械性。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歌德、雪莱和拜伦。
浪漫主义影响了诗歌、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强调实际经验和实际效果。
实用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重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和杜威。
实用主义对教育、社会政策和科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于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反对制度化和规范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索特、加缪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兴起,抨击现代理性、线性思维和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否定固有真理和客观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柯、达尔库和巴特。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建筑等领域。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福柯思想概说
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
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
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
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
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
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疯癫《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
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二 、福柯 的批 判思想 福柯 关 注 的 中心 问题正 是 现代 理性 和人 的主 体性 在 西方 兴 起 的社会 历 史条 件 。他 彻底 颠 覆 了近 代 以来 西方 人文 科 学 的传 统 ,其批 判 锋芒 直 指文 艺复 兴 以来 西 方 的现代 性 话语 和 主流 价 值观念, 包括 市 场式 的经 济 自由主义 和权 利式 的政治 自由主义 。 福 柯 的批 判 立场 是 后现 代 主 义 的 口 】 启蒙 以来 所 高扬 的理性 ,对 的考 量 ,是福 柯 的 重要 工作 。后 现 代 主义 的社 会 理论 “ 不想 并 成 为 马克 思 和涂 尔 干 的理论 那样 的巨 型社会 理 论 ,它 宁 可成 为 局 部性 的 和种 族 中心 主义 的 ”口 】 。 福 柯 把 现 代 性 分 成 两 个 时 期 , 即 古 典 时 期 ( 6 0— 16 10 )和现 代 时 期 ( 8 0— 15 ),在 古 典 时 期 对 人类 的强 80 10 90 有 力 的控 制方 式 开始 形成 ,并在 现 代时 期达 到 高峰 。启 蒙 运动 所 宣扬 的历 史 进 步 的观念 实 际上 只是 控 制 和塑造 人 的权 力 机制 和 技术 的逐 渐 完善 : “ 终 只是 法 制取 代 了战争 状 态 ;人在 规 最 范 系统 的范 围内使 用暴 力 ,然 后 从控 制 到控 制 ” 。启蒙 理 陡没 有 带来解 放 , 只是 用求 全求 同的虚 幻追 逐来 压 制和 掩盖 多元 性 ,
差异 性 和增 殖性 l 。
福柯 首 先 以其 独特 的视 角 从精 神 病 学分 析人 手 ,对 癫狂 史 进行 了考察 。他 指 出 ,社会 对 待癫 狂 的态 度 就是 对非 理 性 的态 度 ,由此而 来 的后 果就 是理 性 和 非理 性 的对 立 ,理 性则 在这 样 的对 立 中获 得 了对 于非 理性 的绝对 权威 。福柯 揭 示 了人 们 以纯 粹 理 性 的名 义 囚禁 了它 的邻 居一 非 理性 ,理性 的居 高临 下 的独 白如何 将 非理 性压 制 和诋 毁得 沉默 无 言 ,直至 无物 。 福柯 在 《 与 物 》 中分 析 了文 艺 复兴 、古典 时 期 、现代 、 词 当代 四个 知识 型的基 本 特征 和 主要 内容 。他认 为 历史 的发 展 、
福柯的权力理论窥探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
福柯的权力理论窥探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一、引言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之一,他对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严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颠覆传统观念的理论。
其中,他的权力理论尤为精辟,对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进行了深刻探讨。
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观出发,探究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方式以及规训机制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二、福柯的权力观福柯认为,权力并非只存在于政治机构或特定人群之间的关系中,而是无处不在且普遍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将权力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通过各种规范、惯例和制度来约束和影响个体行为。
在福柯看来,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流动的关系体系,通过不断演变和重组来维持其效力。
三、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当代社会,权力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运作方式。
除了传统意义上政治、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外,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知识传播等领域也成为权力展现和运作的场所。
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权力得以更加隐匿和智能地影响着个体和群体。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了权力运作与控制的新工具。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个人信息如同货币般被收集、分析和利用。
通过算法和软件系统,权力得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规训和操控,使个体在无形中受到约束和影响。
四、规训机制对个体与群体的影响规训是福柯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并内化各种规范、价值观念以及功利性逻辑,在自我管理与行为预期中自我产生自我规范与自我约束。
现代社会通过多元复杂的规训机制对个体与群体进行塑造和管理。
在教育领域,学校教育成为最早、最普遍和最有效的规训机构之一。
学校通过教学大纲、校纪管理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与知识传授,在强调标准化与量化评估下形成对“成功”与“失败”的明确认定标准。
同时,在媒体舆论引导下,公众舆论成为广泛认识事物和事件、形成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重要渠道。
新闻报道、社交平台信息传递与宣泄潜移默化影响着大众群体心智状态以及行为选择。
法学视域下的米歇尔·福柯思想
[ 关键词 ] 米歇 尔 ・ 福柯 ; 法学 ; 知识型 ; 话语 ; 权力
【 中图分类号 ] 5 5 B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 2 2 1 )4— 16— 8 [ 10 39 (0 2 0 0 5 0 收稿 日期 ] 2 1 0 0 0 2— 2— 4
命题标志 为哲学探 究 的初 始开端 , 者则 依循着 后
“ 识你 自己 ” 认 的古 希 腊 德 尔 斐 神 谕 , 定 了“ 断 美德 即知识 ” 题 。在 泛 希 腊 化 时 期 , 理 学 进 一 步 得 命 伦 以发展 , 以斯 多葛学 派 的幸 福 主义伦 理观 为代 表 , 并
1 6 5
题, 便成为进一步的探究对象, 这导致了认识论主题
在形 而上 学 领 域 的 突 显 。 笛 卡 儿 以 “ 思 故 我 在 我
(e g ” bi ) 的怀疑论方式典型地确立了知识论在近代 n
哲学 中的优位性 , 图为 人类 的知 识 问题 奠定 确 实 意
的根 基 。进 至 康 德 , 以表 象一 实 在 ( 自体 ) 知 则 物 、 性 一 理性 与经 验一 先 验 的 范 畴二 分 , 终 划 定 出人 最 类 理 性 的有效 范 围 , 以及 知 识 的 可 能性 条 件 。并 在 实践 理性 的允 诺下 , 力 图赋 予 活 动 在 完 全 限定 性 他 的世 界经 验条 件 中的人 类意 志 以 自为 自由的 可能维
论的一些可能的借鉴意义 , 与伽达默尔 、 哈贝马斯相 似, 他们问或论及到某些法学主题 , 或将其哲学范畴
和框 架直 接延 伸至 法 学 领域 , 而激 发 出不 少 的法 学 回响 。国外对 于福柯 法 律思想 的研 究 已达一定 的深 度, 如批判 法 学 、 女性 主 义法学 等都 曾批判 性地援 引 过福 柯 的一些 观 点 。不 过 , 当前 国 内对 于 福柯 法 律 思想 的相 关研 究却 可 以说 是处 在起 步 阶段 。 有鉴 于此 , 里拟 基 于 法 学视 角 对 福柯 的思 想 这
认真对待福柯——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评说
个 可 能影 响 法律 思 想 的 后 现 代 主 义评 说
程 春 明
( 中国政 法大学,北京 1 08 ) 0 8 0
摘 要 :后 现 代 思 想 与基 于现 代性 思 想的 西 方法 律 思 想 是现 代 性 争 论 场 域 中 的共 存 思 想 ,福 柯作 为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想 的主 要 代 表 , 建 构 了 “ 语 __ 话 知识 —- 叉 ” 的新 的 理 论体 系 , 是可 以并 可 能 成 为 西方 在中文语境中, 借用福柯常用的语言 “ 系谱学” 角度 , 西方法律思想家和他们 的思想构成的宏大
系列 中 ,我们 似 乎 不可 能将 福柯 这 个名 字 生硬 地 置于 其 中。朱苏力 教 授 曾经 在 19 年 以 ( 柯 的刑 93 《 福 罚 史研究 及对 法学 的贡 献 ①为题 呼 吁 人们 关注福 柯 ;香港 大学 陈 弘毅 教授 的 ( 《 从福柯 的<规训 与惩 戒>看 后 现代思 潮 @将 福柯 的思想 和 学说 “ 式地 ”纳 入 了后 现代 法学 学 派 研究 视 野之 内。这 是两 正
思想 的 一 个 重要 部 分 的 ,然 而 当代 法 学界 对 这 一 点 的 重视 还 不 充分 。把 握 福 柯 对 现 代 法学 已经 并 还 可 能产
生 的 影响 , 必 须 理 解 思 想体 系 中 的 福 柯 和 福 柯 的 思 想 体 系以 及 该 体 系 中对 权 力 的 阐释 和 其 社 会 视 角 。 关键 词 : 福 柯 ; 后 现 代 ;权 力 ; 社 会 中图 分类 号 :D 0 F8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5 5 2 0 ) 3 0 卜 O 8 4 2 (0 6 0 - 1 7 0
限于 他 的微观 权 力论 吗 ?
当代西方思潮
1.符号学理论:德国哲学家本塞对符号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最著名的结构主义提倡者是法国人类学家莱维·施特劳斯。
对当代设计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结构主义哲学家是福柯和罗兰·巴特。
福柯提出“无意识结构”概念,认为知识从本质上讲都只有“无意识结构”。
当今艺术学研究正试图运用福柯的理论将设计置入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去讨论。
罗兰·巴特的著作《神话》,对设计师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设计从单纯的实践行为中抽脱出来,去拥抱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与观念天地。
3.解构主义:从符号学引申出来的。
来源于自然科学界。
按照通俗的解释,是向我们说明,我们才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混沌理论不是要把简单的事物弄得更复杂,而恰恰是为寻求复杂现象的简单根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将混沌理论运用到设计领域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态度,用来反对将设计看作是单一和有次序的观点,主张设计家应当努力探求混沌的文化潮流。
事实上,与任何试图给事物以秩序和结构的方式相比,混沌理的思维方式能给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观念。
而创造性的混沌理论在设计作品中的反映已经具有国际性意义。
但是,对于设计史研究者而言,创造性的混沌不是一场设计运动,而是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多元主义理论的一个方面。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起自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反消费运动。
它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绿色产品设计包括:绿色材料选择设计,绿色制造过程设计,产品可回收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绿色物流设计等。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本期学术人物福柯及其生平、著作和思想于奇智一、生平与著作11生平 福柯(M ichel Foucau lt,1926 -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古城——普瓦提埃。
米歇尔・福柯原名保尔・福柯,“米歇尔”是其母亲给他起的,家人习惯叫他“保尔2米歇尔”,但他本人更喜欢“米歇尔”这个名字。
他于1936年在此城亨利四世中学小学毕业后,升入本校初中班。
1940年9月,他离开了该校,转入圣斯塔尼斯拉教会高级中学。
在这所教会学校,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教师,很受学生欢迎。
福柯对历史发生了兴趣。
他特别注重课外学习,在一位名叫埃格兰(A igrain)的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
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这得力于这所教会学校哲学教师皮埃罗(Dom P ierro t)和家庭教师吉拉尔(L ou is Girard)。
福柯的中学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战争与历史的关系十分重大。
这使他进一步决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历史哲学。
1943年,福柯通过了中学会考,拒绝了父亲要他“学医以承父业”的愿望;1945年毅然北上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准备报考全法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里特(Jean H yppo lite)在该中学执教,正当锦瑟年华的福柯深受其泽,后来他成了伊氏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
在高师期间,福柯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家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又由于身患严重的癫狂症,染上同性恋,因此涉猎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进而开辟了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癫狂和性欲。
他在阅读中选择了尼采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2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本文导读: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时间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法国对德国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兴趣越来越强,福柯的教授之一,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翻译家和德国哲学的专家。
梅洛·庞蒂当时也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学,他对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课程在包括福柯在内的一部分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在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后期,他与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之一,乔治·冈圭朗(Georges Canguilhem,又译为乔治·康吉莱姆、乔治·康奎荷姆),建立了关系。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自杀。
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
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宾斯万格尔(Ludwig Binswanger)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他在1950年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
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
与其他许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
与其他许多人不同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
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为他找到了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
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德菲(Daniel Defert)。
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向中的法国现象学基础——以福柯为研究视角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2年第4期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多个层次的转向,在历史认识论结构的变迁中便存在着“历时性-共时性”“内容(本质)-形式(现象)”的转向。
因此,兴起了由空间替代时间作为分析视角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而这股思潮与法国现象学的逻辑之间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联系。
从思想史的立场来看,集中体现在梅洛庞蒂、福柯、列斐伏尔的思想理论中。
虽然梅洛庞蒂的“情境性”(体验)预示着这一思想史轨迹的萌芽,而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宣告着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但正是福柯在“权力”语境下指认的“他者空间”及其古典知识型考古为分析视角由时间转向空间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一、观念性主体对物质性主体的替代可以说,梅洛庞蒂以“身体”作为基础的空间意向性,在思想史中确立了实存论现象学的地位。
作为其学生的福柯自然也受到了梅洛庞蒂的影响。
作为梅洛庞蒂的学生,福柯支持他“先验主体必须通过身体而处于世界之中”的观点,“他对梅洛 - 庞蒂所谓‘肉身化意识在实存论现象学中具有优先性’的观点持接纳态度,并赞成实存论现象学对实际经验的分析”[1]。
福柯在认可梅洛庞蒂思想的同时并未盲目地崇拜进而放弃独立的思考。
经过福柯对梅洛庞蒂思想进行考察后,在梅洛庞蒂思想的基础上指出“身体-空间”这一辩证关系,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经验世界的结果。
同时,在对西方哲学观念论传统所进行的考古中,借助“权力”作为形而上的前提尝试使经验性主体摆脱观念性秩序的掌控,即否定先验反思。
这种观点无疑符合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关于观念性主体替代物质性主体的问题,在福柯那里也同样体现为前者与现代权力在理论上构成之间的关联。
“他指出,19 世纪以来,随着话语表象功能的式微,及其向形式化方向的发展,因文学本身或纯粹写作的出现而导致的语词的完全自主性,无疑促使词的观念性与物质性并存,进而导致词的物质性极度膨胀”[2]。
规训与超越:福柯身体哲学观及其现实启示
规训与超越:福柯身体哲学观及其现实启示规训与超越:福柯身体哲学观及其现实启示一、引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身体经历着无数规训与约束。
这种规训不仅来自外界的权力机构和社会制度,也根植于个体内部的自我监控机制。
本文将探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身体哲学观,通过审视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探讨身体在规训中的作用,并分析福柯的观点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
二、权力与知识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
权力通过知识来实现自身的扩张与控制,而知识则在权力的引导下不断生成、调控与应用。
这种权力与知识的合力不仅通过语言和制度等外部手段实施,更深入到个体的身体中,通过对身体的规训和控制来实现社会管理与控制。
三、身体与规训福柯认为,身体不仅是权力运作的对象,也是权力实施的媒介和手段。
通过各种方式的规训,个体在身体上愈发地成为权力的延伸与体现。
福柯将身体规训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生物权力,指对身体进行生理规训,包括医学、健康和生殖等方面;第二是纪律权力,即通过各种纪律性的训练和惩罚来规训个体。
这种规训旨在实现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和管理,使其符合权力所设定的规范与价值观。
四、超越与自由然而,福柯并非仅仅停留在揭示权力与知识的机制之上,他试图突破规训,提出了一种超越的可能性。
福柯认为,超越与自由不是直接对抗与否定规训,而是在规训之中超越、转变和重新诠释。
他主张在规训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权力运作的漏洞,从而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塑造自己的主体性和身份。
五、当代启示福柯的身体哲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权力机制对身体的塑造与控制,警惕身体作为权力延伸的工具而被操纵和剥夺自由。
其次,它强调超越和转变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在规训中发现自己的自由与主体性。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日益增加的规训与标准化现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最后,福柯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规训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个体的自由与权力的关系。
论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上)
为完整地勾勒其思想的变化过程,这不仅对了解法国以至西方学术思想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递嬗是
必要的,而且从福柯本人的思想变化中,我们就可以对他所主张或提出的一些观念与方法有一个适当
的判断。
福柯能够取得影响,很大程度上同其研究文化边界的思路相关;而他之所以形成这一思路,又源
于他青年时代的性格与学习经历。 1946 年,他考上巴黎高师。 在高师学习期间,他孤僻自傲、暴躁,
一
福柯与德里达被视为后现代思潮的主要鼓吹者,福柯思想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从结构主义向着后
结构主义的演化。 德里达说:“ 福柯、勒维纳斯并不是传统大学中的哲学教授,他们标识了与深层传
统的某种距离” ① 。 伊格尔顿在《 文学原理引论》 “ 后结构主义” 部分中说,后结构主义“ 这种思维方
式包括了德里达的分解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富科的作品、法国心理分析家雅克·拉康以及女
为在权力—知识的秩序中了,由此,人的存在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就大大加强了,从而为布
尔迪厄的力量场文学观以及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兴起准备了理论基础。
[ 关键词] 福柯;人之死;“ 历史断裂” 论;权力—知识观;考古学;谱系学
[中图分类号] B565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1X(2020)02⁃0005⁃13
里 -莱 -奥伯莱精神病院听医生和助手的示范讲解,到巴黎主要的精神病院圣 - 安娜医院听精神病学
家亨利·埃讲课。 福柯在修完哲学课程后,选修了拉卡什讲授的心理学。 在通过大中学教师资格考
试后,福柯还到圣安娜医院修了心理学研究院在这里开设的“ 患者示范” 的临床课与精神分析的理论
课。 其父母与福柯家是世交的雅克琳娜·韦尔道在圣安娜医院建立了作为医院一个科室的脑电波实
当代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当代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政治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
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民主,法国的政治思想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当代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希腊哲学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哲学是欧洲哲学的源头,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如对理想国家的探索以及公正与正义的论述,为法国政治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哲学家蒙田发表《随笔集》,认为政治思想不应该局限于哲学领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新的思想观念,为法国政治思想的现实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强调人类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价值观念,这些都对后来法国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变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带给法国人民的新思想与新观念,包括平等自由、人民民主等理念,成为了法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法国革命推动了欧洲的民主化进程,并促进了人权、法治、民主和民族自由等价值观的普及,对全球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伯格、德里达、福柯等开始提出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潮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极为重要。
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从自我、主体和历史中摆脱出来,反对理性哲学,对社会实践和经验进行探索,提倡多元化、异质性、后现代化和后结构主义等新思想,等等。
这种这种现代主义的思潮,不仅对法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也对法国政治理念与实践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这种思想既与传统相反,又发掘出了其内部的深层结构和新的可能性。
四、法国政治思想在二战后的演变与发展在法兰西第四共和政体时期,鲁黑及阿尔加拉宣扬民主化、法治化和监察体系改革的思想,为民主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概念提供了政治理论支持,为战后法国政治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疯癫与结构福柯与德里达之争
疯癫与结构福柯与德里达之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米歇尔·福柯与雅克·德里达这两位法国思想家之间的理论争议与观点分歧。
通过梳理他们关于疯癫与结构的不同理解,我们将揭示两位哲学家在知识论、方法论和权力观上的独特见解。
文章首先概述了福柯与德里达的基本思想背景,随后详细分析了他们在疯癫概念上的对立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对立背后的哲学根源。
通过对这一争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福柯和德里达的理论贡献,还能对当代哲学思考提供新的启示。
二、福柯的疯癫观在米歇尔·福柯的理论中,疯癫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上的病症,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
福柯对疯癫的理解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框架,他通过历史研究和哲学反思,将疯癫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进行分析。
福柯认为,疯癫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建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疯癫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他强调,疯癫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
在福柯看来,疯癫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疯癫被用作一种排斥和边缘化的手段,将那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人标记为“疯狂”。
通过这种方式,权力得以维持其统治地位,并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福柯进一步指出,疯癫的历史也是一部被压制和排斥的历史。
在过去,疯癫者常常被隔离在精神病院或其他封闭机构中,遭受非人道的待遇和剥夺。
这种排斥不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
福柯呼吁人们应该重新审视疯癫,将其视为一种值得尊重和理解的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需要消除的“问题”。
通过福柯的疯癫观,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洞察。
他将疯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挑战了传统的认知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福柯的疯癫观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疯癫本身,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文化和政治是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的。
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视角德里达,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解构主义理论与福柯的疯癫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后现代巨子 福柯的理解
三、个人成就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
权力和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 的表现。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 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对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当 然它们是权力的一个元素。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 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 福柯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有 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福柯不将权力看做一种形 式,而将它看做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而来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社会的 不同的方式。
《疯癫与文明》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讲述人:李 涛
主要内容
• 疯癫的发展史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15C、16C) 古典时期(17C、18C) 精神病院时期(19C、20C) • 人们对待疯癫的方式 放逐 大禁闭 精神病院治疗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
• 麻风病的消失,但由这一历史现象带来的 社会影响还未结束——对可怕形象的社会 意义的排斥 • 社会排斥的对象的代替——贫民、罪犯、 疯子。 • 排斥的方式:放逐。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
《 词 与 物 》 中 的 认 识 型
• 《词与物》里面提及的是一种严格的“区域性” 的研究,描述特定时期特有的认识论空间。 • 是经验科学。 • 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 有关系。由科学之间或各部门科学中的不同话语 之间的这些关系现象构成。 • 在不同时期基本上是间断的历史,批判人类学主 体主义,怀疑无所不在的主体。
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家人为了掩盖丑闻,宣布她精神失常,先后把她 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把她关在一间悬挂草帘的黑屋子里。事情曝光后, 当地报纸称她为“普瓦捷的囚徒”。1930年,著名作家纪德以此为标题, 将有关资料汇集成书。此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福柯每当路过这个庭院,依 然悬挂着的草帘,就唤起他恐怖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法国思潮变迁与福柯法国巴黎是西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如果讲特色的话,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时尚"制造中心时尚"(Fasion)的本义是指服装的流行样式,即时装"。
长期以来,巴黎不仅领导着世界的时装潮流,而且也不断地制造文化时尚。
现代派文学艺术时尚大多滥觞于巴黎。
二战结束后,哲学也成为时尚翻新的领域。
存在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纷至沓来,而且在每一种"新潮"中也是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当代法国思潮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左倾。
现象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勃然兴起,风靡一时,马克思主义也在知识分子中获得同情。
其次是1956 年及其以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引起思想界的变化。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的秘密曝光;苏联出兵匈牙利,法国共产党予以支持;法国新上台的社会党政府镇压阿尔及利亚革命,并得到法共支持。
知识分子普遍失望,不愿面对政治和历史。
结构主义适逢其时,异军突起,第三是1968 年5月风暴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法国新潮思想明星也相应地更换了三批。
大体上说,第一批以萨特、梅罗-庞蒂等为代表。
第二批是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巴尔特、福柯和阿尔杜塞。
第三批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包括福柯、德里达、布贺丢、博德里雅尔、李奥塔德、德吕兹等。
法国新潮思想叠出不穷,有其复杂的原因,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厄运,资本主义时代的剧烈变化,现代性固有的矛盾、异化,科技革命对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冲击,等等,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历史危机。
单就思想领域本身而言,盲人摸象,不妨试着提出其中的几点具体原因。
首先是思想传统。
回顾20世纪西方社会思想界的曲折演变,不难发现,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思想的两大支脉,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的和盎格鲁-撒克逊的经验主义,到20世纪仍在延续。
如果说英、美思想界在逻辑实证主义方面愈益精深,那么,欧洲大陆则更纠缠于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留名、人本(道)主义和反人本(道)主义的矛盾情结。
如果说,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涉及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因此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工具思考,那么, 欧洲大陆的思想则更关注变动环境中的人类生存命运,因此是一种主体层面的目的反思,是"价值重估”。
社会历史危机必然引起思想冲突。
其次是思想的杂交。
法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历来对八面来风兼收并蓄,从而保持着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战结束后法国思想界更呈现出一片“混沌”。
由于法国在二战中的胜利来得“不光彩“,传统的自由主义备受打击。
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思想“竞相涌入,尤其在一些著名大学里,如巴黎大学(索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
各种思想的冲撞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杂交品种,结出了奇花异果。
这些新潮思想不是传统自由主义的简单延续,而是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或者说与马克思主义有互动关系那么,为什么法国的一些有创造力的学者没有执著于某种既有的“思想体系“,如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而是另辟蹊径,自立门户?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l?Wallerstein) 在论述法国历史学中的年鉴学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解释:在法国的新史学思想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战后几年是冷战时期。
自由主义同盎格鲁-撒克逊国际霸权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不仅教条化,而且成为僵硬的斯大林主义的国际战略工具。
在文化观念领域里实现既非盎格鲁一撒克逊化,又非苏联化,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强烈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年鉴学派的存在为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提供出口。
"大学里所有的年轻人都转向”年鉴”式历史学。
"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也很相似。
第三是多学科的杂交。
现代学科愈益细密的分殊化,无疑与盎格鲁一撒克逊的经验实证主义传统有着更密切的关联。
而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则有一种追求"普遍原则"的冲动,当然,各国情况也千差万别。
如果说德国人更偏爱聚敛式的"体系-,那么法国人似乎更喜欢发散式的”百科全书”风格。
广泛涉猎,心有旁骛,关注和吸收其它学科的进展成果,在法国学者中蔚然成风。
用现代的学科框架往往难以界定一些重要学者的归属领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
恐怕我们不能把萨特只说成是哲学家或文学家,也不能把列维-斯特劳斯说成是哲学家或人类学家或语言学家。
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们说成是“思想家",而在现代的学科划分中恰恰没有"思想学"这个学科。
反之,多学科的交叉又刺激了各个学科的边界的扩大和思想的突破。
拿破仑帝国继路易十四绝对主义王权之余烈,造就了高度集中的政治- 文化体制。
尽管法国文化"放眼世界",但其实际活动空间很小,浓缩在巴黎一地。
故有人称之为"巴黎知识分子村"(Parisian intellectual village )。
一个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
彼此熟识。
某人在某学科有什么重大进展和突破,立即成为"全村"的新闻,并竞相效尤。
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乃至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相互借鉴、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尤其是方法论,不分你我,没有"知识产权",而奉行拿来主义,种到自己的花园里,嫁接在自己的果树上。
南桔北枳,对文化和学术发展无疑利大于弊。
因此,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神话学等等研究中绽放出哲学思想之花,造成新潮拍岸,激浪冲天。
新潮思想既然成为时尚,就避免不了时尚的种种特征。
时尚就意味着新奇。
新潮必须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并且大有睥睨一切之势,方能压倒和排挤旧潮。
法国的新潮思想就总是以其“片面的深刻"惊世骇俗。
时尚还意味着流行。
法国的新潮思想得以流行于世,多赖实现"mass production " (可译为"批量生产")的美国。
往往是法国发明"思想”,再经过美国学术界按照学科进行标准化加工和批量生产而推向全球。
时尚也意味着短命。
每种新潮所能维持的寿命已越来越短,能够独领风骚三五年,就很不容易了。
记得几年前,当"解构-这个新词刚刚在中国登陆。
一个在美国读博士的朋友回国探亲时感叹道,只要在paper中出现"decon"(解构)这个词,美国教授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在国内闭门读哲学史之类的教科书,总以为西方现代思想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大断裂、大更新,似乎西方现代思想已面目无非。
仔细想想,其实不然。
尤其是本世纪后半期的新潮思想,大多是以反主流的姿态崛起。
为何造反之浪此起彼伏,绵延不绝,而新潮作为时尚,只是昙花一现?这不正说明主流之根深蒂固、撼之不易吗?即便是”去中心”的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按福柯的说法,也是由马克思、尼米和弗洛伊德开创的。
以后的”作者"都是“话语功能”。
可以说,西方社会-文化在主要方面依然笼罩在启蒙时代的巨大阴影下。
然而。
新潮思想绝非过眼烟云。
毋庸赘言,尽管大浪淘沙,但人类的知善恶之树变得更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新潮思想冲击和修正了主流思想,--当然也就可被主流思想所容纳和消化。
许多当年的新潮作品已经成为西方大学的必读书或参考书,就是一例。
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纵观法国20世纪后半期五彩斑斓的思想,令人感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思想时代,不由地想起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当时,也是新潮迭起,狂飙激荡。
我们现在用"启蒙思想家"一言以蔽之的那些人物,他们不也是各立门户,聚讼纷坛,何尝在聚义厅里排座次呢?但是,正是这些思潮汇合起来,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思想运动。
我们现在称之为“文艺复兴“的,也是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多中心的文化现象,而不是单一文化流派的独唱。
资本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经若干阶段。
思想领域同时也在变化。
现在资本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经若干阶段。
思想领域同时也在变化。
现在,资本主义还在变,有人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近几十年西方(主要是法国)的新潮思想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
这不无道理。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社会学原则,不是统一的人文科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大反思、大批判,既是西方社会深刻变化的体现,也是这种变化的催化剂。
后现代主义表达了世纪末的孤独、愤懑、哀怨、无奈、刻毒、放荡、狂欢,也尝试着种种突围的努力。
其核心思想或许可以用福柯的说法来表述。
即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的哲学。
近代启蒙思想打破了等级思想,代之以平等思想。
其核心是一个无差异的原子社会观。
"摩登时代“的流水线生产大有塑造出这种"单向度的人"之势。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
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对启蒙思想既有突破,又有继承。
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启蒙思想的根本否定,而是启蒙思想的延续和扩展,实际上把近代个人主义原则又推进了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扩展为对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批判,例如"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则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
启蒙思想的"普遍原则“、“线性发展阶段论“和"大同观”等理论是支撑现代世界体系的意识形态。
打破这种"普遍真理“,承认民族性的差异、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差异,则预示了一种新的世界历史发展图在当代法国思想发展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无疑是一位极其引人瞩目的人物。
福柯在西方思想界获得了广泛的盛誉。
他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
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已经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方兴未艾,日益上升。
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吕兹宣布:这个世纪将被称作"福柯时代"。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说:”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美国著名学者克利兹曼说:"福柯之死在法国知识界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历史学、哲学、文学和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乃至医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II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一个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
但是,福柯之谜并非如中国一些介绍文字所说是由于福柯著作的“艰深晦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