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2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8)
2021-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20分)1.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
A.系统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2.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8000户进行调查,其中8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3000元以上,2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此处80000户是()A.样本B.总体C.变量D.统计量3.某地区家庭年均收入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500元及以下;2)1500- -2500 元;3)2500- 3500元;4)3500-4500元;5)4500- 5500元;6)5500元及以上,则第六组的组中值近似为()A.4500元.B.5500元C.6000 元D.6500 元4.甲,乙两人同时打靶,各打10靶,甲平均每靶为8环,标准差为2;乙平均每靶9环,标准差为3,以下关于甲,乙两人打靶的稳定性水平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的离散程度小,稳定性水平低B.甲的离散程度小,稳定性水平高C.乙的离散程度小,稳定性水平低D.乙的离散程度大,稳定性水平高5.在标准正态分布中,σ值越小,则( ) 。
A.离散趋势越小B.离散趋势越大C.曲线越低平D.变量值越分散6.某班级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5分。
如果已知这个班学生的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72-92之间的学生大约占全班学生的()。
A.68%B.89%C.90%D.95%7.某单位对该厂第一加工车间残品率估计约为13%,而该车间主任认为该比例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要检验该说法是否正确,则假设形式应该为( )A. Ho:x≥0.13; H:m<0. 13B. Ho:π≤0. 13;H:r>0.13C. Ho:π=0. 13; H:π≠0. 13D. H:n>0. 13;H :π≤0.138.在回归方程中,若回归系数等于0,这表明( )。
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性就业现状及⾏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图为2010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
研究表明,2010年⼥性就业率⽐男性低13.8个百分点,且20年来我国16岁~59岁⼥性就业率持续下降,性别差异进⼀步扩⼤。
在职业构成中“⽩领”⼥性所占⽐例低于男性,部分职业与⾏业性别隔离严重。
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促进⼥性就业的社会⽀持体系。
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显⽰,2010年我国15岁~64岁⼥性劳动年龄⼈⼝为4.9亿,与2000年相⽐净增了6469.3万,⽐男性多增加663.5万。
庞⼤的⼥性劳动年龄⼈⼝,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的⼈⼒资源,也为⼥性⼈⼒资源开发利⽤带来了挑战。
⼥性就业不但关系到⼥性的⽣存发展,还关系到⼥性社会地位的提⾼。
本研究利⽤“六普”数据从就业、失业、⾏业、职业分布等⽅⾯分析我国⼥性的就业状况。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性的就业与失业状况不仅取决于⼥性劳动⼒的供给情况,更取决于市场对⼥性劳动⼒的需求情况、以及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障情况,直接反映了⼥性就业意愿的实现程度。
——就业状况 “六普”长表数据显⽰,2010年在我国16岁及以上从业⼈员中,⼥性占44.7%,⼥性就业率为61.7%。
本研究着重对16岁~59岁⼥性就业率及其性别差异进⾏分析。
2010年16岁~59岁⼥性的就业率为69.9%,表明我国该年龄城乡⼥性近七成在从事有收⼊的社会劳动。
与2000年相⽐,男⼥两性的就业率均有所下降,但⼥性的下降幅度(7.0个百分点)⼤于男性(4.0个百分点)。
此外,近10年⼥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1990~2000年的5.8个百分点还要⼤,⽽男性近10年的下降幅度则略⼩于上⼀个10年(4.1百分点),由此导致了就业率性别差异进⼀步扩⼤:2010年⼥性就业率⽐男性低13.8个百分点,分别⽐“五普”和“四普”扩⼤了3.0和4.7个百分点。
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就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就业结构不均衡。
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存在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一些岗位的就业机会减少。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迅速,但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一些岗位空缺。
职业技能培训不足。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导致一些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技能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就业信息不对称。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
一方面,一些劳动者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信息,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低效率。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无法准确了解劳动者的技能和需求,导致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成本。
就业歧视问题。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劳动者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存在歧视,导致一些劳动者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一些劳动者在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也存在不公平待遇,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和稳定性。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培训的质量和覆盖面。
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
企业可以加强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分析,提供更准确的招聘需求信息。
消除就业歧视。
B4-12b 全国分性别、行业中类、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镇)
14630 9145 30696 3316 21214 2630 108362 10571 180 902 5901 23299 58105 5798 3606 22429 9424 3197 2129 4789 2054 836 80298 59725 15305 2698 74 2496 22803 11854 10949 126090 98929 35706 57420 5803 7688
930 1137 5180 1880 67278 7110 9534 9609 2602 1883 6832 7613 12882 9213 194132 34490 16999 68804 28572 34606 5084 5577 61980 12127 21931 21115 6807 41305 22474 1682 2689 1765 12695 152647 63863 25911 4157
1-8 小时 71742 52088 50526 47890 1882 718 36 180 121 25 34 978 198 516 229
35 254 112 142 150 93 22 28 7 523 271 260 2 9 65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关的服务活动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铁矿采选 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 贵金属矿采选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 非金属矿采选业 土砂石开采 化学矿采选 采盐 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其他采矿业 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谷物磨制 饲料加工 植物油加工 制糖 屠宰及肉类加工 水产品加工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食品制造业 焙烤食品制造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方便食品制造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罐头制造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其他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业 酒精制造 酒的制造
简述企业宏观环境的分析内容
简述企业宏观环境的分析内容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政治会对企业监管、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
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一)需要关注一下几点:1.政治环境是否稳定?2.国家政策是否会改变法律从而增强对企业的监管并收取更多的赋税?3.政府所持的市场道德标准是什么?4.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什么?5.政府是否关注文化与宗教?6.政府是否与其他组织签订过贸易协定,例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等?(二)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对企业影响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
企业很难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
2.直接性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3.不可逆转性政治法律环境一旦影响到企业,就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化,而企业是无法逃避和转移这种变化所带的影响的。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式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
企业的经济环境主要的组成因素:(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以及排列关联的状况。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
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
(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研究数学建模论文
题目:基于差分方程离散模型、回归模型的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特点出发,参考相关数据,建立了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差分方程模型、城镇化水平预测控制模型和相对就业弹性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并由此对北京市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状况水平,从2010年至2050年每隔十年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对于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对一个国家或大地区而言,迁入和迁出人数相对很小,故略去这一因素对人口的影响,仅考虑出生率和死亡率。
鉴于Malthus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都没有考虑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因而选取差分方程模型。
依照《北京统计年鉴2011年》中的数据,将人口按照年龄划分为19个年龄组,建立差分方程模型,对预测期内的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进行了预测。
对于北京市城镇化水平,需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迁移,类型转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建立人口城镇化水平动态模拟的一种多因子确定性模型,导出了城市化水平动态平衡条件;并用农村人口转化率t为控制参量,赋予不同的农村人口转化率,对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
对于北京市就业状况水平,由弹性就业法分别建立三次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得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量的关系,再根据数据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就业的影响,最后结合人口增长模型预测北京市未来就业状况。
关键词:差分方程Leslie矩阵动态模拟就业弹性法人口预测1问题重述《北京统计年鉴》是一部按年连续出版的大型统计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北京市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的重要资料。
2011版《北京统计年鉴》与以往不同,新增了反映北京市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的数据,还有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森林覆盖率、水环境、大气环境、廉租房、公租房、互联网上网人数、3G移动用户数、体育及相关产业等数据。
从北京市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儿童人口所占比例持续大幅度下降、老龄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程度持续大幅度升高、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不断提高、就业人数稳步提高。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基础练习题-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单选题]1.某地区共有人口1700万人,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1300万人,就业人口为900万人,失业人口为100万人,则(江南博哥)该地区的失业率为()。
A.6.7%B.7.6%C.10%D.11.1%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失业率为失业人口与劳动力总人口之比,即:[单选题]5.不属于失业类型的是()。
A.被迫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单选题]6.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
A.失业B.总量需求不足C.总量供给不足D.产品或劳务的时效性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周期性失业。
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
[单选题]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缓和结构性失业措施的是()。
A.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B.求职者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C.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的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D.制订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缓和结构性失业的措施。
经济学家一般主张采取下列措施以缓和结构性失业:(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2)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的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3)制订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4)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单选题]8.按照经济专家的观点,不计入“自然失业率”的是()。
A.周期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均属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较低水平的失业,即正常性的失业。
信息岗位知识竞赛找答案(三)
信息岗位知识竞赛找答案(三)1、问答题什么是老年人口系数、少年人口系数、抚养比,什么是老龄化?正确答案:老年系数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一般在60(或65)岁。
(江南博哥)少年系数是指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是指年龄不满15周岁的人口。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当老年人口比重60岁(65岁)大于10%(7%)时,我们说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即步入老龄化社会。
2、填空题我省填报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出生人口是填报期内统计对象中妇女所生育的()。
正确答案: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数3、名词解释什么叫人口惯性正确答案: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
因为过去的高生育率,低龄组人口较多,达到或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数十年。
随着低龄组人口逐渐生儿育女,出生人数剧增,将超过死亡人数。
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增加,赶上甚至超过出生人数。
因此,要使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接近大约需要经过两代或三代人(50-70年)的时间。
尽管60年代末芬兰就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但每年的出生人数仍比死亡人数多10,000人。
4、单选放火墙的作用是()A.防止不希望的、未经允许的通信进入内部网络B.防止计算机病毒进入内部网络C.对IP报文进行过滤D.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报文进行加密正确答案:A5、填空题当今中国的婚姻状态统计有()共四种类型正确答案:已婚、离婚、丧偶、未婚6、问答题某地区2002年年末人口数为1076566人,2003年末为1080378人,2003年内共出生11023人,死亡3211人。
问:该市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多少?正确答案:2003年自然增长率==13.15‟7、多选统计整理的内容包括()。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正确答案:A, B, C, D8、问答题已知某县2003期初和期末总人口分别为555228和556878,新婚人数为2876人,其中初婚人数为2768人,离婚人数为35人,计算一下结婚率、离婚率?正确答案:结婚率=2876×2×1000‟/(555228+556878)=5.17‟离婚率=35×2×1000‟/(555228+556878)=0.06‟9、单选在Excel中,要在单元格内换行,需要按()键A.EnterB.Ctrl+EnterC.Alt+EnterD.Shift+Enter正确答案:C10、单选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描述正确的事()。
公务员考试练习:资料分析题模拟题49
公务员考试练习:资料分析(49)根据下列资料,回答第问题。
2.1.在下列年龄段的年满16岁以上的自由公民中,失业率超过10%的是()A.16~19岁B.25~34岁C.45~54岁D.65岁以上2.2.男性失业人口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重比女性失业人口A.约少0.6个百分点B.约少0.7个百分点C.约多0.6个百分点D.约多0.7个百分点2.3.下图为劳动力人口结构情况,结合表中信息可判断A、B、C、D分别代表> 图:劳动力人口结构情况A.男性劳动力、20~24岁女性劳动力、35~44岁女性劳动力、55~64岁女性劳动力B.男性劳动力、20~24岁女性劳动力、55~64岁女性劳动力、25~34岁女性劳动力C.男性劳动力、65岁及以上女性劳动力、16~19岁女性劳动力、35~44岁女性劳动力D.女性劳动力、20~24岁男性劳动力、55~64岁男性劳动力、16~19岁男性劳动力2.4.关于各年龄段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的相关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失业、就业两方面看,各年龄段男性人数都多于女性人数B.失业率最高的为16~19岁的男性,其失业率为24.1%C.就业人口最多的年龄段为45~54岁D.失业率最低的为45~54岁的女性2.5.根据资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各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相比,劳动力人口占比最大的年龄段是相同的B.已婚男性的就业人口占比、失业率、劳动力人口占比普遍高于已婚女性C.女性公民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就业人口都高于男性D.男性在各个年龄段的失业率都高于女性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
进口原油11797万吨(海关统计),增长30.2%。
原油加工量20586万吨,增长17.9%,增速同比加快16.4个百分点。
成品油产量中,汽油产量增长6%,增速同比减缓7.9个百分点;柴油产量增长28.1%,增速同比加快15.8个百分点。
就业和失业
2006年——
中国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 就业的压力加大
(四)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 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 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 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 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 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 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 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五)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 突出。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 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 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 可忽视。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 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近年 每年约有30多万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今年军队缩减员额, 数量将有所增加。虽然安置人员总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会就业形势 严峻和体制政策不完善影响,其就业安置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2006年——
中国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 就业的压力加大
(六)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 风险增加。2006年,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 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 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 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 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 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 更加显著。2006年,是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 后的第二年,中国纺织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来自美欧等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变相设 限、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对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 将进一步加大。
公务员考试练习:资料分析题模拟题59
公务员考试练习:资料分析(59)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数为>5>.>12>亿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人数为>2>.>94>亿人。
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16>—>20>岁年龄组人口比重为>9>.>1>%,>21>—>30>岁为>17>.>4>%,>31>—>40>岁为>18>.>4>%,>41>—>50>岁为>20>.>4>%,>50>岁以上为>34>.>7>%。
农村农业劳动力中,>16>—>20>岁年龄组人口比重为>3>.>4>%,>21>—>30>岁为>16>.>7>%,>31>—>40>岁为>19>.>2>%,>41>—>50>岁为>26>.>3>%,>50>岁以上为>34>.>4>%。
2.1.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41>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人口数约为>( )>亿人。
A.1.04B.1.78C.2.39D.2.822.2.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不属于农业劳动力的人口数为>( )>亿人A.1.46B.2.18C.2.94D.5.122.3.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中,不属于农业劳动力的人口数以>( )>年龄组为最多。
国开电大 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第1次形考任务答案
国开电大《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第1次形考任务答案参考答案在文末"题目1.劳动力没有年龄的上限和下限的。
A. 对B . 错""题目2.家务劳动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不能算劳动,但对于保姆来说就是劳动。
A. 对B . 错""题目3.统计上,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A. 对B . 错""题目4.从供给主体来说,劳动力供给可以分为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
A. 对B . 错""题目5.要考察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人口总量,特别是劳动适龄人口总量的变化。
A. 对B . 错""题目6.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A. 对B . 错""题目7.老龄系数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
A. 对B . 错""题目8.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A. 对B . 错""题目9.岗位之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转换到另一个行业A. 对B . 错""题目10.劳动力流动对雇主、雇员和整个经济都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作用。
A. 对B . 错""题目11.非正式的工作搜寻渠道则形式多样,可以是亲友介绍、商店门口的招牌信息,甚至主动上门求职等。
A. 对B . 错""题目12.等产量线向下倾斜,具有负的斜率,反映了企业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A. 对B . 错""题目13.一般来说,企业在长期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劳动力需求来调整雇佣数量,因此,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较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更平缓。
2022国考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1)含解析
2022国考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全真模拟试题(1)国考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文字、数字、图表等统计性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
[行测资料分析题]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
以下为某省的人口失业率图表。
其中,黑色部分表示该省全省人口各个年龄段的失业率,白色部分表示该省城镇人口各个年龄段的失业率。
1.某省40岁以上劳动力人口为400万,则该省40岁以上的失业人员约为( )。
A.8.4万B.36.5万C.44万D.无法计算2.假设该省城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五分之二,两者各年龄段人口分布比例相同,则城镇19岁以下失业人口数量与全省19岁以下失业人口数量的比值约为( )。
A.2.2B.0.9C.0.4D.无法计算3.假设该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且二者各年龄段人口平均分配,则城镇哪个年龄段的失业人员人数最接近全省30—34岁年龄段失业人数?A.20—24B.25—29C.30—34D.35—394.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该省失业人口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下降B.城镇各年龄段失业人数均低于全省相应年龄段失业人数C.该省失业人员特点之一为失业人口年龄构成较轻D.该省非城镇人员失业情况比城镇人员更严重5.假设该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二,且二者各年龄段人口平均分配,则城镇与全省哪个年龄段的失业人员人数相差最大?()A.15—19B.20—24C.35—39D.45—49根据以下资料,回答6-10题。
初步核算,某市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4352.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986.5亿元,增长7.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1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5052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22.7:76.5变为0.8∶22.3∶76.9。
社会调查的要求及内容
社会调查的要求及内容一、要求1、就近就地进行。
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实际进行调查。
2、社会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3、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
4、开展社会调查需要认真填写“新农村、新社区、新变化”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5、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
6、进行社会调查时间应不少于一周,调查结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限2000字以上,开学1周内以打印稿形式提交任课教师,同时提交电子版。
7、调查报告成绩由课程组全体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确定相应等次,调查报告成绩占本课程成绩30%。
8、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收入《大学生社会调查论文集》并提交大学校报编辑部在校报或有关报刊上发表,作为相关部门研究决策和课堂教学参考。
9、调查活动必须取得当地领导的支持,在当地党团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10、调查活动必须独立完成、独立撰写调查报告。
二、主要内容本次社会调查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调查方向及参考内容如下:(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2.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4.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扶贫措施调查。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6.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7.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及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