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通道一中直二年级董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人向掌兰备课组成员学菊利群晓英帮桂隆武课型新授课1时总课时1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S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法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乂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K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 .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o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教案
教课重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 2 .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 , 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尝诗歌境界。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教材 22-24 页,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经过领会心象,感觉作者的感情。

学习指引:
一 . 朗诵诗歌《夜归鹿门歌》,经过读来感觉诗人的感情。

二 . 小组合作研究。

依据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达成以下的合作研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虑:从题目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认识诗人的基本状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朝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滩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寥寂,唯有幽人自往来。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唯有幽人自往来。

思虑: 1.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以为哪首诗更好?为何?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色?表现了如何的感情?任选此中一、两句进行剖析。

3.全诗依据时间空间次序,描绘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 . 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谈谈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是指在学习某一篇文学作品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导引和课程设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一、导入1.通过给学生玩一段胡琴的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音乐特色的课堂气氛。

2.教师可以围绕这首诗的题目、内容、历史背景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展开思考,逐渐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1.给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大体情节,注意强调叙事性质的体裁特点。

2.让学生阅读原文,感受作者所写的诗意,以及抒发的情感。

三、分析1.分析《夜归鹿门歌》的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发现这些情感在一首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1.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叙述诗意时所运用的意象、象征以及这些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就“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这个话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这个话题下交流彼此的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有哪些价值、作用等问题。

五、总结1.帮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和重点。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和应用”这个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这首文学作品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1.安排一些与这首诗相关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延续专题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扩展。

2.组织一些读书分享会或写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首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典诗歌,在课程设计上有着多种可能性,对于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与重要性都有很大帮助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的设计,以这首古典诗歌为主线,通过分析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通过拓展练习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问题一: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朝代与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齐名,号。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

问题二:学生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山寺问题三:首联“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山寺问题四: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问题五: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问题六:“幽人”指谁?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七:小结主旨延伸拓展: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人教版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

夜归鹿门歌(教师)【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过程导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教师导学案 .doc

夜归鹿门歌教师导学案 .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崛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幌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觇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崛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小组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的疑问】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1、分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

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

(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夜归鹿门歌》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并称“王孟”。

【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

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余:。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

惟:。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 ,字______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说明。

(1)隐逸缘由: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翻译):首联: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颔联: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颈联:鹿门山的月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突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尾联: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要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 2.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22-24页,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通过体会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引导:
一.朗读诗歌《夜归鹿门歌》,通过读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按照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完成下列的合作探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考: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思考:1.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认为哪首诗更好?为什么?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点?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任选其中一、两句进行分析。

3.全诗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高二语文组高考试卷对古代诗词的考查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部分笔读原诗让我来抄写一遍《夜归鹿门歌》。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写作背景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1、让我来整理一下诗人的归途见闻: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2、我要仔细想一下“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意思,特别是其中的“开”“忽”二字,值得细细玩味: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3、题目中有一“归”字,这首诗中走向归途的可并非诗人自己,让我对他们的目的地分别作以归纳比较,挖掘一下“归”的涵义: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4、我来想像一下诗人“归”后的生活状态——我的想像在诗中可是有依据的哦!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5、通过此诗,我看到的诗人形象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6、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有或曾经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可是这些人又往往都难酬壮志,有趣的是他们选择了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余年,我们小组要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来评价一下他所选择的生活: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共同结论是第三部分我对自己说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第四部分且试霜刃第五部分何事锁眉头我还有疑惑:我又想到了:【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1)领会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隐逸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

”则“鹿门”之名,似起于汉末。

而孟浩然来游鹿门山,大概在其四十岁前后。

此时,他正处于仕途困顿、痛苦失望之中,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写下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四、诗歌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五、诗句解读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写黄昏时分,山寺传来悠扬的钟声,表明天色已晚。

“昼已昏”三字,点明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迷蒙的氛围。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的喧闹场景,“争渡喧”三字,生动地展现了渡口的繁忙和嘈杂,与山寺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这两句写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而诗人自己则乘船返回鹿门。

完整word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word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3、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5、请分析本文对比写法6、炼字提问:A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B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

当堂训练六、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