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故乡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进行拓展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图片或视频,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互动。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顾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全文有七个自然段,紧扣文题,分为四部份,首尾呼应,构思精致,感情层层深入。
第一部份(第 1 自然段),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第二部份(第2~4 自然段),写了对故乡和童年趣事的回顾,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幅漂亮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第三部份(第5 、6 自然段),写“我”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照,表达了对故乡月亮的思念。
第四部份(第7 自然段),呼应前文,倾诉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文中不仅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也有许多古雅的用词,显示了高度的文化品位。
课文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浓烈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插图中,一轮满月挂在空中,烟波浩渺的苇坑倒映着月光,营造出幽幽思乡之境,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通过结合语境的方式会认“徘、徊”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味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 .通过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阅读感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味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搜集思乡的诗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拓展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教学策略1 .字词教学本课不少生字笔划多、字形复杂,可将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匡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比如,让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彻”“体面旑旎”“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2 .阅读教学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作者童年时故乡的回忆,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故乡的情感体验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理解:课文中有一些生僻词汇,如“炊烟”、“稻田”等,需要学生掌握。
2.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故乡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的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3.图片和视频: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进行情景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故乡情景,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音频,教师适时提示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音频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乡的情感体验。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2.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理解并记忆。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6.感受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总是说“月是故乡明”呢?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呢?生1:可能是因为月亮在故乡看起来特别圆、特别亮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描绘故乡美景的古诗,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情怀,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文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美景,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我将以一首关于月亮的现代诗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为后面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解决字词问题。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怀。
(3)品味课文语言,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巩固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课文中的美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5.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用所学知识给家人讲一讲课文中的美景。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人教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作者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表达技巧。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不够浓厚,或者是对讨论的主题感到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可以在导入环节加入更多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元素,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针对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是故乡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特别想念家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课文《月是故乡明》的阅读与理解,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学习生字词:故乡、明月、光景、心绪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寓意。
(3)分析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比较教学法:将《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学过的思乡诗。
(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诗歌的寓意。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的对比分析。
(2)创作练习:以“故乡”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大意。
同时,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容易产生共鸣。
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和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家乡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听力训练和情境设置。
2.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
3.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示范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示范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以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异乡异地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对于本课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会欣赏诗歌。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作者介绍等。
2.音频:准备课文朗读的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月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看到明月,你会想起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故乡。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巩固记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并进行点评。
《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文中描写了故乡那平凡的小月亮,与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出故乡的月亮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进而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渺、篝”等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思乡之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拓展阅读,加深对思乡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的思乡之情。
学习文中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例如,文中将故乡的小月亮与世界各地见到的大月亮进行对比,如“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通过这样的对比,更突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让学生理解这种对比手法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并能体会这种情感在文中的细腻表达。
例如,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并不是简单地描述其外形等,而是融入了童年的回忆等多种情感因素,如“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5篇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1一、主题思想得以贯彻本单元教学后,主题思想植根于师生心坎,即共同达成以下共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我们走进其间阅读后,体会到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其情真意切凸显无遗。
在阅读本组《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和相关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之后,意识到: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弄清楚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体会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借景借物抒情及直接抒情和边叙述边抒情等多种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讴歌思乡的心扉。
二、鉴于我们中心完小过半的五年级学生是在学校寄宿、膳食的,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思乡的丰富情感,我们教师应把这个基点利用好,才能引发学生的思乡情愫,进而为“思念故乡”之主题的学习服务。
比如,通过中秋节的回顾,激起学生对团圆的向往,最终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和为之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大爱生成,把期盼宝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大语文观中团圆渗透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
三、因为本单元的教学接近学生实际,故而可以有较多的习作辅导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背诵思乡的古诗词,可以写写思乡的小随笔,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相关思乡的无能诗,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在诗中尽情倾吐,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的短小简练、押韵意丰、韵味十足等。
四、虽然思乡之情基本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可少数学生还在我行我素,没有把思乡之情落实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奋好学的实际行动中,教师应抓住细节,鼓励引导学生自强不息,把学习、做人的进步作为一份厚礼敬献给家乡的亲人,回报给养育自己的祖国。
愿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扎根师生心脑,为祖国的强大而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健康成长。
《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2《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会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学生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的美感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课文的美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对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第1课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月是故乡明》,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诗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教案,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月是故乡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解释诗文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念之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认“徘、徊”等15个生字,会写“徘、徊”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徘徊、烟波浩渺”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月是故乡明”的深层含义。
4.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描写故乡月亮的语句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例如,文中描写故乡小月亮的段落,作者通过与其他地方的月亮对比,突出故乡月亮的独特,这里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感受这种情感的表达。
- 学习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萌”字的书写,要注意上下结构的比例;“澄澈”一词的读音与理解,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
2. 教学难点- 领悟“月是故乡明”的深层含义。
这不仅仅是说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明亮,更重要的是月亮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深入挖掘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习作中。
如作者通过回忆故乡的月、童年趣事等多种方式来烘托思乡之情,学生要理解并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在讲解描写故乡月亮的段落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 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如让学生分别朗读作者回忆童年趣事的部分和抒发思乡之情的部分,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层次的把握。
2. 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月亮、故乡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出思乡的情境。
例如,展示乡村夜晚明月高悬,田野、房屋在月光下的静谧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氛围。
- 让学生分享自己故乡的照片或讲述故乡的故事,使学生置身于思乡的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
3*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会认“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策略】1.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朗读教学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找出季羡林爷爷直接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实行品读,直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语言使用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使用了比照的手法,找出文中的比照句品读感悟,仿照文中的比照句说一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老师给大家打来了一首——《月夜忆舍弟》。
(课件出示古诗)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不过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月是故乡明)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出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诗歌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理解题目的出处,为感悟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的一篇文章,是一首描绘故乡美景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明月、故乡和亲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朗读感悟和书写生字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不一,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故乡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故乡美景。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诗人简介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明月、故乡景色等。
3.音乐:准备一首与课文情感相符的音乐,如思乡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过美丽的月亮吗?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适时辅导生字词的学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了解其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了解其意思。
2.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字典了解其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方面也有难度,需要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体会。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月是故乡明》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字典、故乡图片等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通过播放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字典了解其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中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3月是故乡明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3月是故乡明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内容《3月是故乡明》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课主要内容是描绘了作者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首先,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学生将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将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思考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表达方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将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和感受我国故乡的美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对比和思考,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最后,在审美情趣方面,学生将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分析在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者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汉字的读写、词语的理解、句子的构造等。
- 学生对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知,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 学生对故乡和家乡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感兴趣,喜欢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五年级下册教案+反思-3. 月是故乡明 -人教部编版
3.* 月是故乡明【教学内容】教科书P8~9 内容。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4. 在掌握语言的艺术手法后,能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文本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掌握语言的艺术手法后,能够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间播放《彩云追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二、解析题目1. 我们还是先看课文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课件展示)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学生课前准备)2. 同学们,了解了课文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他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展示)三、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
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四、朗读课文1.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女生进行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2.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
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借景抒情思念家乡
课后积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意思是: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
象是风追叶飘。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