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4)

合集下载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4-转化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4-转化

NO2(aq) k=9.90×10-8mol.L-1.Pa-1 × )
+
K 2 NO 2 (g) + H 2 O ←1 → 2 H
+ NO
− 2
+ NO
− 3
K NO(g) + NO 2 (g) + H 2 O ← 2 → 2 H
+
+Leabharlann 2 NO− 2K 1 = 2 .4 × 10
−8
(mol.L
★ 3.3.3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 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
的氧化: (1)NO的氧化: ) 的氧化 O3为氧化剂: NO+O3 → NO2 + O2 为氧化剂: + RO2·具有氧化性,可将 具有氧化性, 氧化成NO 具有氧化性 可将NO氧化成 2: 氧化成 NO + RO2· →NO2+ RO· O2从RO·中靠近 的-CH2-摘除一个 ,生成 中靠近O·的 摘除一个H·,生成HO2·和相应醛。 和相应醛。 中靠近 摘除一个 和相应醛 RO· + O2 → R′CHO + HO2· HO2· + NO → HO· + NO2 式中R′比 少一个碳原子 少一个碳原子。 式中 比R少一个碳原子。 HO·和RO·也可与 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和 也可与NO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也可与 HO· + NO → HNO2 RO· + NO → RONO
3.3.6 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
3.3.6 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
通过改进燃烧方式来控制NOX的生成和排放量。降低 的生成和排放量。 通过改进燃烧方式来控制 燃烧温度; 降低O 分压; 减小烟气滞留时间; 燃烧温度 ; 降低 2 分压 ; 减小烟气滞留时间 ; 降低燃 料中的N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料中的 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缺点:燃烧不完全,烃类化合物、烟尘、 缺点 : 燃烧不完全 , 烃类化合物 、 烟尘 、 CO的排放 的排放 有所增加。 有所增加。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4 3
(1) O2和N2的光离解
2
1 O2键能493.8KJ/mol。相 应波长为243nm。在紫外区 lgε 0 120-240nm有吸收。
O2 + hν
λ < 240 nm
-1 -2
O· + O·
N2键能: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3
-4
HNO
3
h ν HO NO
2
2
HO CO CO
H
2
H O 2 M HO 2HO
2
M
(有CO存在时)
H 2O 2 O 2
产生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5) SO2对光的吸收
SO2的键能为545.1kJ/mol, 吸收光谱 中呈现三条吸收带,键能大,240 - 400 nm 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

思考题:
太阳的发射光谱 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 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3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CH 3 C(O)H hv H 3 C HCO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如:
SO 2 h SO 2
*
240 400 nm
SO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 P73,图2-32)
(6) 甲醛的光离解
HCHO中H-CHO的键能为 356.5 kJ/mol, 它对 240 – 360 nm 范围内的光有吸收, 吸光后的光解反应为: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高度电离,电离层,稀薄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3)氮的循环(4)磷的循环(5)硫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PART 05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REPORTING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制定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交通运
总结词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等。
详细描述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摩托车和运输车辆等。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总结词
农业活动如施肥、喷洒农药等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 氨气、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化学》 PPT课件
REPORTING
•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形成 •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 •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 大气环境化学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REPORTING
大气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化、传输和影响 等过程的学科。
要点一
与地球科学
要点二
与生物学
研究大气化学与地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大气 化学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大气污染 物的适应和进化。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其影响因素。
大气中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与健康影响

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人为源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 城市生活垃圾等。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传
大气湍流扩散
污染物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扩散作用在大气中传播和稀释。
污染物传输
污染物在大气中随气流迁移,受到地形、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与归宿
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与其他气体或颗粒 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或分 解为其他物质。
污染控制策略制定 基于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制定针 对不同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和减排 目标,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气候变化应对 将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制定,推动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估标准
国家标准
01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如PM2.5、PM10、二
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02
与国际接轨的大气质量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质量评估提
供参考。
区域或地方标准
03
根据特定区域或地方的环境条件和需求,制定更为严格或具有
针对性的大气质量标准。
动物迁徙和生态平衡等。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03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
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大气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传统气象学和化学的分离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学者主要 关注气象现象和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分布,而现代的大气环境化学则更加注重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传输机 制。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Ⅱ 大气化学反应
2 1 0 -1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3
lgε
-2
300
400
500
600
700
图2-2. O3吸收光谱 (R. A. Bailey, 1978)
λ(nm)
Ⅱ 大气化学反应
80 60
ε
(mPa-1· cm-1)
40 20
350
λ(nm)
400
450
吸收光谱(R. A. Bailey, 1978) 图2-3. NO2吸收光谱
Ⅱ 大气化学反应
五、 卤代烃的光的解
CH3X + hv → CH3 + X
规律: 规律:
最弱的C-X键先断裂; 键先断裂; 最弱的 键先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Ⅱ 大气化学反应
六、硝酸和亚硝酸的光解的
烟(烟气,Fume) 烟气,
颗粒直径: 颗粒直径:0.01 ~ 1 µm; ; 物态:固体;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凝结的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Ⅰ概 述 三、大气的基本性质
1、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2、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3、 随海拨高度 、 季节 、 纬度 、 时间等的 、 随海拨高度、 季节、 纬度、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4、大气成分参与生物介质循环 、 5、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 、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03
全球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各国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展跨国
的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项目,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
揭示污染源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污染物的来源 和传输路径,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环境变化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提供决策支持。
02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与结构
描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组成,还有少量其 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各层温度和高度不同,对流层是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保护层,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环境。
大气环境化学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 大气环境化学的影响 • 大气环境化学的防治措施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的基础
01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02
大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循环和转化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对生
02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组成等因素影响。
03
化学反应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也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与大气 成分之间的反应,如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等。
04
这些反应可以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分解或合成,从而影响大气的 质量和人类健康。
03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南极罕见的云母
南极冰山解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 坏等。)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大气是地球上一切生命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近地面层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 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逆温
C 什么时候容 易产生辐射 逆温?
lnP B
E
D
F
T
A
图2-3 辐射逆温(陈世训,1991)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二、气团及其干绝热减温率
气团: 污染气体由污染源排到大气中时,一般不会立即和周 围大气混合均匀,这样污染性气体的理化性质有别于周围大 气,可视作一个气团。 干过程:是指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不发生水相变化的过 程。 干绝热过程:固定质量的气块在干过程中其内部的总质量不 变,也是一个绝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气温垂直 递减率和逆 温对污染物 迁移的影响?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和逆温 气温垂直递减率(Г ) :
dT Γ dz
T——绝对温度(K);z——高度。
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 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可由垂直递减率 (Г ) 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当 Г = 0 时,称为等温气层; 当Г <0时,称为逆温气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三、 大气的稳定度
大气的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其层结大气使气块趋 于回到原来的位置,则层结是稳定的。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

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1.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3.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5.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6.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7.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8.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9.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

《环境化学》(戴树桂 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

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1.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3.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5.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6.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7.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8.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9.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 H2S 的本底浓度一般在 0.2~20μL/m3 之间,停留时间<1~4 天。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 氮(NO)和 二氧化氮(NO2)。其 中 氧 化 亚 氮( N2O)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其主要来自 于天然源、即由土壤中硝酸盐(NO3-)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产生:
②SO2 的来源与消除 就全球范围来说,由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到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的数量是相当的,但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大气中的 SO2 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其中约有 60%来 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
大气中的 SO2 约有 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 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 气中被消除。
当空燃比低时,燃料燃烧不完全,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和 CO 含量较高,而 NO 含量较低;随着空燃比逐渐增高,NO 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空燃比等于化学计量比时,NO 达到最大值;当空燃比超过化学计量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使火焰冷却,燃烧温度降低,NO 的含量也随之降低。
(4)NOx 的环境浓度
NOx 的环境本底值随地理位置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别,其城市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 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
二、大气层的结构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使 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人们通常把静大气 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和热层,更远的地方称为逸散层,那里气体已极其稀薄。
(极 快)ຫໍສະໝຸດ O N 2 NO N (极快)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4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4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3)ClOx·
平流层中ClOx·来源: 甲基氯的光解:CH3Cl + hυ→ CH3· + Cl · 氟氯甲烷光解: CFCl3 + hυ → ·CFCl2 + ·Cl CF2Cl2 + hυ → ·CF2Cl + ·Cl 氟氯甲烷与O· 的反应: CFnCl4-n + O· → ·CFnCl3-n + ·ClO
42
Mario J. Molin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决定将1999年Sasakawa环境奖授予麻省理工学院
(MIT)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教授Mario J. Molina,以表彰他在大气科学领域中作
出的全球性贡献.该项奖金金额为20万美元,被认为是最受尊重的环境奖.
Molina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反应,在极地平流层冰云表面氯原子
蒙特利尔议定书
¾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调下,1987年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 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其目标是先限制,后完全淘汰 臭氧层耗损物质。
¾ 我国在1991年加入该行列。 ¾ 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于1999年11月29日
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发展中国家进入实质性履约阶段,实 现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冻结的目标。 ¾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政府已承诺于2010年实现全 面淘汰氟里昂,2000年4月29日通过的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 治法》使氟里昂淘汰有了法律保障,根据《中国逐步淘汰消 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我国采取了以行业整体淘汰氟 里昂计划。 ¾ 湖北省已制定2007年、武汉2005年全面淘汰氟里昂的规划。
¾ 从人均来看,我国人均CO2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到2025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 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但已丧失人均CO2排 放水平低的优势。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及重点要求:本章主要讲解了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图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的目的。

第一节环境化学地球的形成及其演化地球作为宇宙中较小的一分子,人们对其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也有一个漫长的和递进的过程。

“星云假说”在当时,18世纪占有重要的意义。

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先后独立提出来的第一个科学的天体演化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俘获说、灾变说、星子说,大部分各有其合理的部分,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又提出一些任意的假说,思想上带有片面性。

“星云假说”认为地球的形成是由星云状的物质凝聚的结果,这种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质点组成,它的体积很大,曾遍布在整个太阳系所占据的空间。

质点分布不均匀,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大部分物质向中心集结,逐渐形成原始的太阳。

同时,环绕在太阳周围的质点由于互相碰撞,向原始太阳的某一轨道面集中,而形成环绕太阳旋转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各个行星。

因单纯建立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含有形而上学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太阳系演化学说40多种。

演化:在地球形成之后的漫长地质年代,地球逐渐冷却,内中的物质同时发生异作用。

使地球逐步分出了不同的圈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三个圈层位于不同的深度,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深度越深,密度、压力和温度越高。

软流层:集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由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坚硬岩石组成了厚约为70—100km的岩石圈同时地球上还分异出了水圈和大气圈。

由于有了水、空气给生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生物圈地球各圈层形成之后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原始大气成分(H、He)→部分C、N、O→CH→→→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对某一生物主体而言,环境指的是那些影响该主体生存、发展和演化的外来原因和后天性的因素。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

环境化学课件第二章

我们生物体系主要遇到的是氧自由基,例如超氧阴 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二氧化氮和 一氧化氮自由基。加上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臭氧, 通称活性氧。Michaelis认为,生物体内氧化反应分 为两步,但某些氧化反应却可产生中间产物-半醌, 这种中间产物带有不成对电子。根据Hund原则,电 子在等能量轨道中充填时,将尽可能以相同方向的 自旋分别占据不同轨道,这样一来,在原子的电子 层结构中就会出现不成对电子或成对电子。具有不 成对电子特性的基团被称作自由基。一般自由基存 在时间极短,单电子极易成对,因此化学性能不稳 定。带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可以通过均裂 法和电子俘获法转变成自由基;反之,带有不成对 电子的分子、原子自由基也可与另一自由基发生化 合反应。所有自由基都有顺磁特性,即不成对电子 存在自旋产生的磁矩。根据这一特性,采用电子顺 磁共振(EPR)可以直接检测出生物、材料及化合物 中的自由基。
HCI h H CI (初级过程)
H HCl H2 Cl (次级过程) Cl Cl Cl2
大气光化学反应的规律
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使分子内的 化学键断裂,即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时 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
其次,为使分子产生有效的光化学反 应,光还必须被所作用的分子吸收,即分 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 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光化学反应基础 1.光化学反应过程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 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 光化学反应,大气光化学 反应分为两个过程。
初级过程: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形成
激发态物种,其基本步骤为:
A h A*
分子接受光能后可能产生三种能量跃 迁:电子的(UV- vis),振动的(IR),转 动的(NMR),只有电子跃迁才能产生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S :
Orbital Variations and Sunspot cycles:
The three cycles:
• •
The shape of the earth’s orbit changes from elliptical to more nearly circular with a period of 100,000 years. This is called eccentricity.
根据估算, 如果把散
布在大气中的臭氧集中
成一个包围地球、靠近
海平面的臭氧层,在地 表标准状态下,只相当 于3mm厚的薄层.
臭氧层厚度单位
通常将在0℃、标准海平面压力下,10-5m厚的纯臭氧定义为
1Dobson单位(DU). 例如,在1957一1973年南极春季(8月下旬到10月上旬)臭氧 总 量 平 均 为 300DU . 相 当 于 3mm 厚 的 纯 臭 氧 层 , 即 (10-5m / DU )300DU=3 10-3m= 3mm . Normal O3 amounts Tropics 250 DU Mid-latitudes 350 DU Sub-polar 450 DU→0.47ppmCO2
计算CO2的影响
[CO2]: 1965-- 320ppm; 1990--355ppm 假设为指数增长: C=C0ert 355=320er(1990-1965) r=0.41%/年 计算CO2浓度增加一倍(2×280ppm)的时间: 2×280=355e0.0041t t=110年 1990+110=2100 double [CO2] ,△T=1.5~4.5℃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 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 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 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 固定。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 种,调整农业生产 结构,规划和建设 防止海岸侵蚀的工 程等。
5.臭氧层破坏
1).臭氧及其在大气层中的分布
O3是O2的同素异形体,呈弯曲形,O—O键长127.8pm, 键角116.8°, 是极性分子. 氧原子间除形成σ键外,还生成三中心四电子的Π34 离域 键.中间O原子和两端O原子成键情况不同.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 许多其他物质.
6)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 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 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 《京都议定书》 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 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 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影响人类健康: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
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 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 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
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 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 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 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 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 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 将造成农业减产。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 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 社会的巨大损失。
太阳温度~6000K,发出的是短波辐
射,λ<4μm;
地球表面温度~288K:λ :4μm~30μm 太阳波谱与地球辐射波谱不重叠, λ=4μm是区分这两种辐射的界限。
地球的温度?
太阳常数:s=1.36kw/m2 (太阳辐射在地球垂直平面上的能量) 地表太阳辐射:(πr2/4πr2) 1.36=0.34kw/m2 地球反射约30%:I吸收=I辐射=0.70X0.34kw/m2 4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I=σT (σ: 5.67×10-8w/(m2 K4) T=[(0.70X0.34x103)/(5.67x10-8)]1/4 =254K=-19℃
Metric Tonns of C Emitted per Year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0
US
China
Russia
Japan
Carbon Emissions
India
Germany
Canada
UK
Italy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控 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 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 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 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 场排放甲烷等。
2) 形成
O2受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反应生成: O2 +hν2O (λ≤243nm) 2O2+2O+M O3+M 3O2+hv 2O3 同时还存在消除反应: O3+hνO2+O (210~290nm) O3+O 2O2
5
式中:
Eλb---辐射度(W/(cm2μm); C---光速 h----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K-----波尔兹曼常数(1.38×10-23J/K) T----绝对温度
不同温度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关系:
λm.T=0.288(cm.K) 维恩定律:当绝对黑体温度升高时,最大发射能力向 短波方向移动。
假设地面上15km有一玻璃屋 顶,Tg=-30℃(243K) 平衡时:
2σTg4=σT0`4 T0`=21/4Tg=1.19Tg =289K(16 ℃)
3)温室气体 --能吸收地表辐射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 主要温室气体
1. 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s。
2. 大气中CH4主要来源自湿地、牛群、稻田等,浓度仅次于CO2,其 温室效应比CO2大20-30倍。
碳/吨x1010 70 80 150 300 60 4000
由于人为原因,循环失去平衡: 每年人为排入大气中CO2 6~7×109 tons 包括:矿物燃料—5×109 tons 采伐森林—1~2 ×109 tons 其中: 3×109 tons →大气圈 3~4 ×109 tons →海洋和生物圈 1 ×109 tons
地球平均温度:16℃
2)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O3、水蒸气、卤 代氢等吸收地面辐射,相当一部 分以相同的波长发射返回地面, 引起温室效应。
当太阳入射地面能量与地面反射能量 平衡时:
I=σT04
式中:I---输入而又被地面辐射的太阳能
T0---平衡时地面温度 σ—斯蒂芬-波尔常数(5.67×10-8w/(m2 K4)
These orbital variations change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by only 0.1%; however, the impact is believed to be severe enough to trigger major climate changes. Sunspots: Solar activity varies in an 11-year cycle. Periods of high solar activity are indicated by high numbers of sunspots. During peak sunspot periods, the output of the sun increases by about 0.1%. This is thought to increase the earth’s temperature by 0.2º C.
4)颗粒 物
---与温室气体作用相反
综合作用
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原因
I吸收=I辐射
I 吸收 S (1 ) 4
I辐射=I0-ΔI I0=σT4 地球表面温度:
s(1 ) I 4 T [ ( )] 4
1
S:太阳常数; α:地球反照率;
ΔI:温室效应增量 ΔI=σ(T4-T4辐射)=σ(2874-2544)=0.215
4.温室效应 冻 土 开 始 融 化
在过去50年里,中国西北地区的 冰川已经缩小了21 % ,并正在以 目前每隔20年发生的极端热浪天气,将 每年10-15米的速度消退。 会在大部分地区每隔一年出现一次
1)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 普朗克定律(黑体辐射):
Eb 2c 2 h 1 e hc / kT 1
C
O λ:4.26μm(7×1013Hz)
近年来的情况 1870~1990年,大气中 CO2浓度增加了25%,温 度相应增加0.5~0.7℃ Double CO2, ΔT:1.5-4.5℃
可交换碳的主要存贮库
存贮库 大气 活有机体 土壤有机物 海洋有机碳 100米上浅海(无机碳) 100米下深海(无机碳)
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增加植物的光合
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 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 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 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 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 业灾害。 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全球平均 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 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 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 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 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 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