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对已知HIV抗体阳性者实施注射时应戴一次性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

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在容器装至3/4时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再打开,不得重复使用。

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任何设备、环境或工作台面被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洁和消毒。

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工作台面。

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明显污染后,或在上次清洁后工作台面又被污染,应立即消毒。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一、概述血源性病原体是指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能引起人类感染和疾病的病原体。

在职业环境中,接触血源性病原体是一种常见的风险。

为了保护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免受感染的威胁,制定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二、识别潜在风险1. 接触血液或体液的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清洁工等职业的从业者存在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风险。

2. 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等体液中,通过黏膜、皮肤的损伤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预防措施1. 暴露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减少感染的机会。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操作、避免飞溅,减少污染范围。

2. 个人防护: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避免直接接触血源性病原体。

3. 感染控制:接触血源性病原体后,及时清洁受污染的皮肤,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四、处理事故1. 事故调查:发生接触事故后,应及时进行调查,了解事故原因和过程。

2. 血源性病原体检测:对接触事故者进行血源性病原体检测,以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3. 医学观察:接触事故者应接受一定时期的医学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情况。

五、培训与监督1. 培训:对从事可能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人员进行相关防护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2. 监督: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六、总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是保护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要求从业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工作安全。

只有做好防护工作,才能有效防止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管理制度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择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职业安全操作规程:(一)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隐形眼镜等。

(二)禁止食品和饮料混放于储存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等。

(三)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

(四)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

(五)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置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1.按照GBZ158 要求,对储存、转运或运输的容器密封,且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2.如果容器外面被污染,应在外部再加用一个容器来阻止其泄漏,外部的容器同样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3.如果样品易把第一层容器戳穿,在其外部应再放一个耐戳破的容器。

(六)运输设备在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完好安全。

(七)如有被污染的设备,应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八)在处理、维修或者运输被血源性病原体污染的设备时,应告知相关人员(维修人员、运送人员及制造商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九)清洁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台面、物面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应定期检查、清洁消毒重复使用容器,如被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

三、职业安全操作要求(一)尽量减少使用锐器或针具,取消不必要的注射,落实利器与针头安全处理措施。

(二)利器用完后应放入防穿刺、防渗漏、带有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的利器盒中。

(三)改善照明,医务人员能够舒适地看到利器盒。

(四)提供便利的洗手和/ 或消毒设施、或免水洗的手消毒剂及洗眼设施。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危险其防护论文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危险其防护论文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检验科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和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以便引起医院管理者对对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关注,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采用医学上常用的目标检验方法,对医院检验科人员近些年来与职业危害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

结果:我院自2009年以来,检验科人员血源性伤害事件总共发生42人次,其中锐器伤26人,占到伤害总人数的61.9%,吸入气溶胶人员3人次,占到伤害总人数的7.1%,被血液和体液沾染的人员8人,占到伤害总人数的19.0%,其他性质的伤害5人,占到伤害总人数的11.9%,但是调查结果发现所有的血源性感染人员当中并没有任何人发病。

结论:充分重视检验科的感染防护,重视检验科的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对检验科职业安全要有清楚地认识,医院应当加强对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和规范操作培训工作,避免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和其他感染你的发生。

关键词:血源性感染;医院检验科感染;职业危害防护【中图分类号】r6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30-01由于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比较特殊,致使医院检验科成为多重职业病的高发场所,因为其集中了医院所有患者的体液、血液和排泄物,是医院重最要的生物传染源[1]。

而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暴露在现现行的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如果医院检验科人员纸业威海防范意识不强,经常在暴露的环境中工作,很有可能在接触过患者体液或者血液的锐器刺伤中被感染某种疾病。

曾经有学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在医院工作人员携带乙肝病毒的概率上,检验科人员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科室的人员位居第一。

基于此,加强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充分了解学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并熟练掌握其防范措施,医院领导应当把检验科职业感染当成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达到降低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的目的。

为了了解检验科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发生率,笔者对我院自2009年以来,总共发生的42人次检验科人员职业伤害事件进行目标性检测,结果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以来,检验科人员职业伤害事件总共发生42人次。

浅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自我防护

浅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自我防护

浅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和自我防护关键词: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自我防护检验科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科室,承担着对医院各种患者各类标本的检查工作。

在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

工作中锐器伤害时有发生,是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为提高检验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降低职业性伤害的发生率,现将危险因素和防护性措施总结如下:1.职业性危险因素1.1生物性危险因素由于检验科工作量大且杂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检验人员长期暴露在含有大量感染性标本的环境中,不仅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甚至还可能成为医源性感染扩散的源头。

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来自各种标本中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检验人员的获得性感染,主要由吸入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离心开盖混合过程中极易挥发。

1. 2物理性危险因素1.2.1利器损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医疗废弃物或其他高硬度物品刺伤,导致皮肤破损的意外事件。

由于是这些物品大都存在污染区,具有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是检验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因素危险之一。

1.2.2实验室电磁辐射与工作噪声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医学本身的发展,更主要的推动力来源于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向医学领域的渗透,检验医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检验科设备较多,这些设备的电磁波辐射和刺激性较强的工作噪音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有的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在70d以上,而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声标准为35dB,极限值为45dB,长期噪音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2.3化学性危险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中,最频繁接触的就是各种化学试剂、消毒灭菌剂,如84液和过氧乙酸,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含有氰化钾成分,显微镜油镜头使用后擦拭用的二甲苯等,这些试剂中含有不少强腐蚀性的和挥发性的有害成分,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在实验室空气中长期存在,形成的气溶胶对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系统、视觉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

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
小枕 、 病床 座 椅等 也 是较 易成 为 感染 源 的 因素 , 在使 用后 要
标本 ( 比如 患者 的粪 便 、 液 、 、 、 血 脓 痰 胃液 、 腹 水 、 脊 液 胸 脑 等 ) 带有 不 同类 型 的病 毒微 生物 等 。一些 工作 人员 可能 因 也 为忽略 防护措 施 , 比如未 佩戴 手套 、 l 等 , E罩 而直 接 与标本 接 触 , 而造成 病 原微 生物 对 自身 的侵 害 , 至可 能 因此 而感 从 甚 染 上 诸 如 艾 滋 病 ( DS 、 AI ) 乙型 肝 炎 ( V) 。 HB 等
熊 国 营
( 昌大 学鹰 潭 医 院 , 西 鹰潭 南 江
35 0 ) 300
【 要 】医 院 药 品 供 应 管 理 在 医 院 成 本 管 理 中 具 有 战 略 性 地 位 , 乎 涵 盖 了 医 院 所 有 临 床 科 室 业 务 部 门 的 E常 工 作 பைடு நூலகம்摘 几 l
和管 理活 动 。药 品零库 存管 理就 是 药剂 科不 再设 立 一级 药 库 , 品 申购和 退货 由各 调剂 室 自行报 给 药剂 科审 核 , 药 经 审 查 后 提 交 到 采 购 科 室 执 行 。 医 院 所 有 药 品 从 医 药 公 司 进 货 后 , 接 送 货 到 药 剂 科 各 调 剂 室 , 收 入 库 , 由 药 剂 直 验 并 科各 调剂 室输 入 所购药 品的相 关信 息 。本 文 由此探 讨 现代 医 院实行 药 品零 库存 管理 的必 要性 、 工作 模式 与 方法 。

经营管理 ・
21 1第 卷 2 0年 月 8第 期 1
加强和 提 高检 验科 医源 性感 染 的防范措 施
张卫 良。 毓 杨 ( 东 省 佛 山 市 顺 德 区 陈 村 医 院 检 验 科 , 东 佛 山 5 8 1 ) 广 广 2 3 3

医院感染的血源性感染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的血源性感染防控措施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
建立员工反馈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防控工作。
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和分 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完善防控体
析,采纳有益的建议。
系。
与行业内外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加行业内的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班,了解最新的防控技术和理念。 与其他医疗机构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防控水平。
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血源性感染防控的科研项目。
医院感染的血源性感 染防控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血源性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 • 血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 员工培训与教育 • 监测与评估 • 持续改进与优化
01 血源性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血源性感染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 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 滋病等。
02
血源性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能 够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 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保障医护人员健康
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主要力量 ,通过采取有效的血源性感染防控措 施,可以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提高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医护人员的健康得到保障,能够增强 医疗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提高医 疗服务质量。
03
对接触血液及体液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 保无菌状态。
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存 放和转运,避免交叉污染。
对锐器废弃物进行特殊处理,如 使用专用容器进行存放和转运。
对医疗废弃物处理人员进行专业 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
法和安全防护措施。
04 员工培训与教育
提高员工对血源性感染的认识
一旦发现血源性感染病例,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 和治疗,并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监 测。

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危险与预防

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危险与预防

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危险与预防今天和大家讨论该课题的目的是: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时刻牢记要保护好每一病人!更要关心保护我们自己!提要一、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条件二、血源性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三、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的预防四、安全注射只要在医疗机构中工作,接触血源感染性物质者包括在内医务人员的重大责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处与医院感染和社会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危险下,如果他们发生了疾病,则又存在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和其他医务人员以及家庭成员、社会接触人员的危险中。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条件主要病原体:HBV、HCV、HIV主要污染源: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

主要传播途径:破损的皮肤及粘膜暴露于污染的血液、体液等材料及污染的物体表面,具感染HBV、HCV、HIV的危险分别为30%、6%、0.3%我国CDC(1998年)的监测报告已证实,20余位被HIV感染的医务人员由职业暴露引起,100余位被HIV感染的医务人员可能由职业暴露引起。

二、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主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危险程度取决于:●暴露频率及性质●有无可见血与量●是否含有病毒●不同工作岗位损伤程度据估计:医务人员大约:20-40%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主要危险因素:0.2-0.5%暴露于HIV1.穿刺2.切割伤3.抽血4.直接接触5.职业暴露在血液透析中6.职业暴露在外科手术中7.职业暴露在口腔治疗中8.职业暴露在检验室据报道:●我国已有7亿2千万受过乙肝病毒的感染,其中1亿2千万人是携带乙肝传染源2000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合作项目》公布的数据:CDC报告的1514例HIV接触事故(1983.8.5-1989.7.31)*广大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看法*恐惧:表现为反应不定、恐惧、意识到危险*发怒:对病人明显不愉快、厌恶、对立*担心:心情紧张、不自然*其他反应:不能分类的其他反应三、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的预防㈠制定感染控制规范美国CDC的有关规范:●医疗保健机构预防HIV、HBV和其他经血传播病原体通用措施●卫生保健和公众人员传播导则●医院隔离预防导则●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导则我国血源性感染控制与消毒相关规范●预防慢性血透病人感染传布建议(CDC2001)●暴露于HIV医护人员管理指南和预防(CDC1998)●口腔科感染控制规范(1993)●医护人员感染控制规范(CDC1998)●医护人员感染控制规范(CDC1998)●消毒技术规范中(2002/11)㈡消毒隔离预防1、有关概念2、正确操作,减少受伤与污染3、个人防护措施有关概念,标准预防对象:⒈血液:⒉所有体液、分泌物、排泄物:⒊不完整的皮肤:4.粘膜。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是一类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危害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措施。

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特点血源性传播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感染途径多样,包括输血、注射药物、性接触、母婴传播等;其次,潜伏期较长,易被忽视;再者,易造成慢性感染,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困扰。

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风险暴露于感染源的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

在医护人员、卫生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人群中,由于接触感染源的机会较多,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此外,毒品注射者、卫生习惯不良的个人,也容易受到感染。

3.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针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风险,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规范操作流程,避免意外暴露。

此外,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减少感染源的传播途径也是防护的重要环节。

4. 个人生活中的防护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公众也应加强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减少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在外出旅行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减少感染的机会。

5. 社会应对策略政府和卫生部门在防控血源性传播疾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信息。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感染者的权益,促进疫情的控制和防治。

总之,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是一项事关公共健康的重要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预防意识,完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为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而努力。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

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血源性感染防控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由医院内部感染源引起的各类感染。

其中,血源性感染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其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预防的关键措施,重点关注血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一、严格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最基本、最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之一。

在血源性感染防控中,手卫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养成正确、规范的洗手习惯,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液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正确掌握和执行手卫生的要求。

二、消毒与无菌操作血源性感染的防控需要医院加强对器械设备、材料、床单、衣物等物品的消毒与无菌操作。

在手术室等关键环节,要求医护人员必须采用无菌手术具和消毒液进行操作,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菌环境。

同时,在常规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消毒操作,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确保使用器械的安全和卫生。

三、安全注射及封顶管理医院应推行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安全注射的管理措施,确保医务人员在给予患者输血、输液、注射药物等过程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注射设备应经过严格的消毒与无菌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也应按规定进行正确使用与处理。

另外,医院还应加强封顶管理,确保使用的输液瓶与注射器具的封口完好,避免细菌感染通过空气进入。

四、规范医务人员着装和个人防护医务人员的着装和个人防护对于血源性感染的防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制定相关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手套。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任何症状应立即就诊,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院的环境卫生是影响血源性感染防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院应加强环境清洁、无菌操作和废物管理,确保各类患者区域、手术室、设备等都经过定期清洁和消毒,降低感染源的传播风险。

六、建立感染监测与管理机制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管理机制,对血源性感染进行及时的监测和管理。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

an n l ss oft om m o rn r o m so m a ho d a a y i hec n u i a y f r fhu n c —
r nc o a ∞trpn J. tos 2 0 ,11 :-. i ig nd t i[] Meh d ,0 0 2 ( ) 34 o o
No m a KJ B c h l M ,S mo y r n , u h oz M o g iAA , t a .HCGb e 1
c r r g e sa m e a olt CG ; vde c o m n o e fa m ng i t b ieofH e i n efr i—
口 G 些 原 因 检 测 到 其 他 无 活 性 的 HC 分 子 ( 游 离 p亚 单 位 和 口 如 一
] 一 ] ] ]
f s n o eo ia tHC [ ] J E d cio , 0 0 1 4 u i f c mbn n G J . n o r l 2 0 , 6 o r n
减 少 或 预 防 假 阳 性 结 果 的 发 生 嘲 。 不应 单 纯 依 赖 实 验 室 结 果 ,
仅 剩余 6 4 ,5 9 ~ 0 5 ~ 2和 1 O 氨基 酸 以及 缺 失 的 唾液 酸 的 糖 1位
基 组成 。而 在 不 同 疾 病 血 清 中 HC 成 分 的 质 上 有 一定 的 差 G 异 。正 常妊 娠 时血 中 主 要 由两 个 亚 单 位 组 成 的 完 整 HC 分 G 子 , 滋 养 细 胞 肿 瘤 患 者 血 中缺 损 HC 、 G[ f 能 有 较 大 而 G HC  ̄ 可 c 幅 度 的 升 高 。
而 现 在 检 验 工 作 中最 常 用 的 双 位 夹 心 标 记 免 疫 检 测 方 法 中 , 同 的试 剂 由于使 用 的抗 体 和结合 位 点不 同, 对不 同 不 故 HC 分 子检 测 的 侧重 不 一 样 。检 测 试 剂 和 仪 器 所 使 用 两 种 G ]

中心血站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措施

中心血站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措施

中心血站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措施【摘要】目的:分析中心血站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我市2016年6月-2018年9月中心血站发生职业损伤的检验科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血站检验科职业伤害发生锐器损伤的比例最高,可达64%,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处理后,无1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结论:增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重视血站检验科的血源性感染危险的防护,严格执行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可有效避免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血站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危险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the laboratory of central blood station and put forward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laboratory staff with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central blood station from June 2016 to September 2018 in our c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target monitoring method.Result:Sharp instrument injury wa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occupational injury in blood station laboratory,which could reach 6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risk factors(P < 0.05).After effective treatment,no one had blood-borne infection.CONCLUSION:Enhancing the safety awareness of laboratory staff,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blood station laboratory,and strictly implementing relevant safety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Key words:Blood Station Laboratory;Blood-borne Infection;Risk血站检验科是一个经常性接触血液标本的部门,由于在检验过程中常常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分离、实验、观察以及处理等操作,检验科医务人员在暴露于显性与隐性的危险因素之中,导致其在任何操作的环节中均存在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对检验科的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血源性危害因素和防范

血源性危害因素和防范

小结
必须充分认识疾病的危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防护体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把血源性 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随着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
谢谢!
二.感染途径
• 包括: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睛里 或沾染皮肤等,即:经过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肤传 播。
• 在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含病毒较多的分别为:血液、 血液成分、伤口感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胸腔 积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 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30%、0.4%~ 6%、0.25%~0.4%.而且病毒感染后带血转化有 一期限,如HBV为8周,HCV为8周,HIV为6个 月。而到发病又有一定的潜伏期,如HIV为12年。 这段时间内,伤者本身也成为了病毒携带者的危 险因素之一。
五.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 防止血源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是积极有效预防血源 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手术室医护 人员须做到:(1)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2) 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宣教。 • 通过以上两点使其充分认识到血源性传播疾病的 危害性,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并在思想 上引起高度重视。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正确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的过程都要戴手套,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刺伤 后的血液接种量。 使用预防必备的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渗透 性能的手术衣,医用拖鞋,该拖鞋可保护组织背 部皮肤免受意外损伤。 同时强调手术过程的隔离控制,减少人员流 动,对术中的血液、体液污染地面及物体表面, 护士及时清除并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以防止踩踏 造成污染。
4.污染物的处理
将术后的刀片、缝针、使用过的针头和注射 器等放入专门的锐器回收盒是最理想的减少锐器 刺伤的方法,可使锐器伤的发生率减低50%。

加强和提高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自我防范措施

加强和提高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自我防范措施

加强和提高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自我防范措施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各种传染源集中的地方。

检验科工作人员除了要与患者直接接触外,还要接触患者的各种标本。

因此在检验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认真处理检验工作中每一个细节,避免自己被交叉感染。

特别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

国家卫生部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操作细则,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和提高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焦点问题。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检验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在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方面的自我防范措施,具体事项综述如下一、医源性感染的几种类型(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范措施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

卫生部门已确定20多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

特别是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院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13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的主要途径。

其中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

根据我国蔡景一等学者报道: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13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

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

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

血源性HBV、HCV、HW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根据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在检验工作中应该注意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检验科室的标本、试剂,包括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利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检验过程必须小心谨慎操作,应作彻底消毒处理,避免对检验人员造成感染伤害。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分析及对策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分析及对策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分析及对策血源性传染病是指由血液传播的疾病,其中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医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面临着较高的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接触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本文将对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风险1. 锐器伤: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针头、刀片等锐器的伤害。

锐器伤是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的主要途径,约占80%以上。

2. 血液暴露:在手术、注射、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直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

此外,血液也可能溅落到医务人员的皮肤、眼睛和口腔等部位。

3. 空气传播:部分血源性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麻风病等,可通过空气传播。

医务人员在为这些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容易受到感染。

4. 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及其物品时,可能间接接触到病原体。

如不注意手卫生,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二、血源性传染病疾病职业接触对策1. 加强职业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血源性传染病的相关培训,提高对血源性传染病的认识,掌握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配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设施。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不必要的锐器伤。

如使用安全型注射器、正确处理使用后的锐器等。

4. 血液暴露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制定血液暴露应急预案,医务人员在发生血液暴露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清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5. 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应配备充足的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设施的普及率。

6. 定期健康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为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血源性传染病进行筛查,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7. 建立疫苗接种制度: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医务人员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检验科标准预防

检验科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暴露紧急处理原则
1、清洗:皮肤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洗干净;粘膜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洗
干净;
2、挤压:同时挤压伤口,使其尽量多地流出血液;
3、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液,并包扎伤口;消毒液
使用:如75%酒精,0.5%碘伏等。

4、在24小时内上报感染办、进行危险评估并跟踪检测,必须要在
三个月以后做初筛检查。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防护措施摘要】通过分析检验工作中职业暴露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及应采取的积极防护措施,得出结论:卫生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教育,提升硬件设施安全性;个人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血源性传播疾病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途径作为临床最重要的医技辅助科室,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标本,实验室人员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受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源性、胃肠道、呼吸道、接触和医学节肢动物等几方面。

血源性传播是检验科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在此仅对血源性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临床最常见危害比较大的主要有HBV、HCV、AIDS这三种疾病。

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实验室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1]。

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实验室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2]。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实验室人员面临传播范围最广的血源性疾病,HBV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它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实验室人员感染率较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血液足以受染。

1.2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肝病人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乙肝病人的4倍。

HCV 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拷贝/ml左右。

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1.8%。

据唐晓敏等统计,护士和实验室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1.3 艾滋病病毒(HIV) AIDS全球性流行对实验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是最致命的。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对HIV职业暴露的建议,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有明显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检验科医务人员19名,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46人次,分别对科室进行防护前后的职业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防护前后的调查结果。

结果: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增多,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护。

【关键词】检验科;血源性;感染;防护
检验科是一个需要经常性接触到血液标本的科室,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采样、分离、实验、观察、处理等操作,因此,在任何操作的环节中均存在着血源性感染的风险,对检验科的医务人员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检验科医务人员19名,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46人次,年龄在23~40岁,平均年龄为28.5±0.3岁,其中年龄≥35岁有2例,工作时间≤1年有4例,2~5年有10例,6~10年有3例,文化程度为本科17例,硕士研究生2例,分别对科室进行防护前后的职业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防护前后的调查结果。

1.2 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前先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我院检验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血源性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受到锐器伤,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及其它因素是否发生、发生的次数,并依此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派发给检验科中的医务人员,如实进行填写。

此次问卷共发放19份,回收率为100%。

针对性地总结问卷中信息,并进行统计,科室再针对调查的结果,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实行,半年后再进行1次问卷,方法同前[1]。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职业伤害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
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X2=31.11,76.85,64.1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n(%),n=46]
3 讨论
本文中统计发现,检验科医务人员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可见基本上每个检验人员均有被刺伤过的经历,并且大部分次数超过1次以上,而锐器伤也是最为危险的血源性感染因素之一,往往器械中会沾有患者的血液样本,容易被传染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文中也统计发现,检验科实施职业防护措施前后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的比例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锐器伤降至19.6%,患者体液、血液喷溅降至8.7%,其余伤害降至0%,可见实施防护措施后,切实达到了尽量隔绝危险因素,减少损伤的目的。

主要防护措施如下:(1)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检验科中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并实施各种工作中的预防措施,定期有计划地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组织学习,让其充分了解工作中各种存在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2)全面增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在处理检验完毕的样品时严格穿着长袖隔离衣和防水围裙,配戴手套和口罩,在提取样本、进行样本实验时,配戴护目镜和无菌帽,穿防水靴等,注意帽子完全头发将遮盖;对于日常不可避免的锐器接触中,应谨记并严格禁止徒手对针头及针筒进行分离,禁止双手将针冒回套,禁止进行锐器直接传递,禁止手持锐器物时指向其他工作人员;一旦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即刻将受伤部位的污血挤出,并以大量流动水进行彻底冲洗,严格清创,必要时及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定期进行跟踪检查[2]。

综上所述,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增多,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护,减少人员损伤,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春丽,惠艳丽,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3):357-359
[2] 谭显清,李骏,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11):1100-1103
作者简介:崔中峰(1978-)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副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