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其三).doc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435]一、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阅读次数:701]天长中学高一语文组郑林伶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阅读次数:4096]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

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阅读次数:579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阅读次数:4629]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nbs...•[阅读次数:4504]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阅读次数:2003]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一、从学习目的角度导入:为了继续提高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积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知识积淀,请大家根据上节课归纳的鉴赏这类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拓展阅读《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学生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但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怀古诗的鉴赏技巧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教学重难点:1、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杜甫和王昭君的相关资料。
本节课将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处理统一于怀古诗这一大单元的教学中,试图让学生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但在操作的过程也存在着先入为主,强行接入的毛病,有待下一次教学进一步改进。
六、教师情况
省份
江苏省
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
姓名
潘金山
职称
中学一级
电话
电子邮箱
Pjs0123@
王昭君造型视频:/show/dsqR_jUDjYcbShHk.html
出生地图片:/i?word=%CD%F5%D5%D1%BE%FD+%B3%F692&cl=2&lm=-1&ie=gbk&fm=hao123#pn=15
学生思考、归纳怀古c59eef8c7b48f.html?from=rec&pos=0&weight=14&lastweight=7&count=5
(二)走近作者
/writer/8498.html
(三)走出课堂
欣赏视频:千秋诗圣写观后感
/programs/view/x_QKS_G0rj8/
/programs/view/wxtDn59Dac0/
六、教学反思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就应像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运用搜索,决胜千里,又像一个深沉的智者,思接千古,情载万物,万化万类,皆为我用,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理想。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省剑阁何玉鑫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1.冢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四〕诵读诗歌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全班齐读。

〔五〕疏通诗歌语言大意(学生自学、小组订正、老师巡视)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其中的“落雁”说的是谁呢?【王昭君】。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后世歌颂她的诗词数不胜数,对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充满同情与赞美。

那么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板书:咏怀古迹)二、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其内容分别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课文所选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同一年,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巴东两县唐武德二年前属夔州)。

三、整体感知1、朗读(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⑴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⑶环珮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珮: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⑷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怀古咏史诗的解读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语。

由怀古咏史诗导入。

二、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三、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提示: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

——主题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四、小结:杜甫这首诗由眼前景引出明妃村,进而引出王昭君,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昭君的悲惨命运,又借古抒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五、总结:理解怀古咏史诗的一种方法: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2、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

六、拓展练习《导学案》第13页“达标检测题”解读杜甫的《蜀相》。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

2.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美之心人兼有之,我也不例外,我们常常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形容美女,“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杜工部。

二、整体感知:感受昭君心灵1.学生示范读:正音、节奏、情感2.班级齐读。

3.所谓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所有的意象都是为情感服务的。

先理解诗歌才能品悟期中的情义。

4.事先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首诗,课堂ppt 展示,交流。

——{【译文】千座山梁万条沟谷顺江走啊,急迫地向着这座荆门山投奔。

明妃当年就是在这里成长啊,千年后此处还有这个昭君村。

昭君一离开汉宫就和沙漠连在一起,现在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昏。

汉帝曾凭着画像见识过昭君面容,月夜里环佩叮当难道是她怀念故国的哀魂?千百年来琵琶声声总是传送着胡音胡调,原来其中分明诉说着昭君的怨恨之情。

}5.请同学再次饱含感情地齐读这首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怨恨——诗眼三、诗歌研习一:品悟昭君情感:(一)为什么“怨恨”?/这个感情在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备课资料】1品味“连”“向”的表达效果,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

“连”:①沙漠空阔寂寥;②从此之后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与沙漠有关,寂郁、不习惯。

想象:让你一个人身居别过,语言、风俗、环境不一样,家人远在天涯,永世不得想见,怎能不怨?——活着思汉,孤独、怨恨“向”:“向”:“接近”、“对”。

想象:黄昏时分,在空阔的、一望无际的上魔种,你只看见昭君的墓独自面对黄昏,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伤感、孤独。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品读诗句,感悟诗歌内容与手法。

2. 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最终化为青冢里的一缕魂魄,默默地守望着她的故园。

她就是王昭君!唐朝大历年间,怀才不遇、漂泊西南、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绵延起伏、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怀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吧!展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首写的是王昭君,那么,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又是如何写的呢?首先我们来诵读这首诗歌诵读指导: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情感沉郁怨愤,所以语气要舒缓。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读后点拨读音和重点词意。

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生长王昭君的山村还存在。

他离开了汉宫廷,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如今只留下一座坟墓沉寂在黄昏中。

当初汉元帝在画图中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仍在月夜归来,千百年来流传的她做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

这首诗歌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颔联叙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颈联揭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尾联表达出蕴含其内心的感情。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图画: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奇伟形象,正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好姑娘。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4、
细品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质疑解疑,学生从各个角度解读诗歌含义。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杜甫和昭君的境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以导学案方式,学生自学。
学生阅读学案资料,解读人物故事,为探究讨论做好铺垫。
导学案事先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些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
三、学生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学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读译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2、学生质疑解疑,讨论探究的分析方法。
3、拓展延伸、深入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品读诗歌,领悟情境,深刻体会诗人情感。理解“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丰富内涵。
难点:怀古诗中众多典故及其分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
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联,引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初步把握诗歌情感,要求注意语气,语速,重读。
四、质疑解疑,探究诗歌情感
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意义
(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
2、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沉 鱼 落 雁 之 容
闭 月 羞 花 之 貌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 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 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 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 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 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 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 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7.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 (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 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 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 沦的悲苦情怀
9.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你能看出诗人的感 情与昭君的感情有 什么相似点吗?
“闭月”之容: 王昭君
“羞花”之貌: 杨贵妃 》
春云 风想 拂衣 李槛 裳 白露 花 《华 想 清浓 容 平。 , 调 词 》

“沉鱼”之容: 西施
“落雁”之容: 王昭君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杜 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 七言律诗,借古迹 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共五首,每首各咏 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万年之悲)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10.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其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其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课内语文教学法
教具器材朗读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
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
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

(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学生自由鉴赏(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
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

(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业(学以致用):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

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对比、反问)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其三)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