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认识三角形2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第五单元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第五单元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直到周角、平角和周角、平角、锐角、钝角、直角的大小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事180度。

2 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制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60度、90度的角。

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在观察、操作、验证学习活动中,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 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与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有关课件、量角器、三角板、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措施:
1、灵活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景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时安排:6课时。

主备人:邹临。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位:三角形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既是前面学过线段,角等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四边形,相似性,圆等知识的基础。

认识三角形是这一章的起始课,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铺垫。

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必将服务于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力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归纳。

利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将采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教法及学法:
1.观察法。

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根据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丰富的图象,获取有关三角形的信息。

2.讨论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多媒体电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变化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有效分散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不等长的木棒。

七年级认识三角形

七年级认识三角形

七年级认识三⾓形认识三⾓形(1)1:三⾓形三边关系:“三⾓形任意两边之和⼤于第三边;三⾓形任意两边之差⼩于第三边”. 2:1、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形吗?2、这些三⾓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新课:1、在右下图中你能⽤符号表⽰上⾯的三⾓形吗?2、它的三个顶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量出这三⾓形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以及任意两边之差.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三⾓形任意两边之和⼤于第三边三⾓形任意两边之差⼩于第三边例: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 和8cm 的⽊棒,⽤长度为2cm 的⽊棒与它们能摆成三⾓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 的⽊棒呢?长度为7cm 的⽊棒呢?⼆、巩固练习: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棒的长度,⽤它们能摆成三⾓形吗?为什么?(单位:cm )(1)1,3,3;(2)3,4,7;(3)5,9,13;(4)11,12,22;(5)14,15,30.2、已知⼀个三⾓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则第三边长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X 是奇数,则X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三⾓形有_______个;若X 是偶数,则X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三⾓形⼜有_______个A BCDEFGABCabc3、⼀个等腰三⾓形的⼀边是2cm ,另⼀边是9cm ,则这个三⾓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cm4、⼀个等腰三⾓形的⼀边是5cm ,另⼀边是7cm ,则这个三⾓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m5.2 认识三⾓形(2)⼀、复习: 1、填空:(1)当0o<α<90o时,α是______⾓;(2)当α=______o时,α是直⾓;(3)当90o<α<180o时,α是______⾓;(4)当α=______o时,α是平⾓. 2、如右图,∵AB ∥CE ,(已知)∴∠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1: 1、判断:(1)⼀个三⾓形的三个内⾓可以都⼩于60o.()(2)⼀个三⾓形最多只能有⼀个内⾓是钝⾓或直⾓.() 2、在△ABC 中,(1)∠C =70o,∠A =50o,则∠B =_______度;(2)∠B =100o,∠A =∠C ,则∠C =_______度;(3)2∠A =∠B +∠C ,则∠A =_______度.3、在△ABC 中,∠A =3x o∠=2x o∠=x o,求三个内⾓的度数.解:∵∠A +∠B +∠C =180o,(______________________)∴3x +2x +x =_______ ∴6x =_______ ∴x =从⽽,∠A =_______,∠B =_______,∠C =_______.三、猜⼀猜:.⼀个三⾓形中三个内⾓可以是什么⾓?(提醒:⼀个三⾓形中能否有两个直⾓?钝⾓呢?)按三⾓形内⾓的⼤⼩把三⾓形分为三类.锐⾓三⾓形(acute trangle ):三个内⾓都是锐⾓;直⾓三⾓形(right triangle ):有⼀个内⾓是直⾓.钝⾓三⾓形(obtuse triangle ):有⼀个内⾓是钝⾓.练习2:1、观察三⾓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相应的括号内:AB CD E 123锐⾓三⾓形();直⾓三⾓形();钝⾓三⾓形().2、⼀个三⾓形两个内⾓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形是什么三⾓形?(1)30o和60o();(2)40o和70o();(3)50o和30o();(4)45o和45o().四、猜想结论:简单介绍直⾓三⾓形,和表⽰⽅法,Rt △.思考:直⾓三⾓形中的两个锐⾓有什么关系?结论:直⾓三⾓形的两个锐⾓互余举例(略)练习3:1、图中的直⾓三⾓形⽤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2、如图,在Rt △BCD ,∠C 和∠B 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 =55o,则∠B =________度.3、如图,在Rt △ABC 中,∠A =2∠B ,则∠A =_______度,∠B =_______度;⼩结:1、三⾓形的三个内⾓的和等于180o;2、三⾓形按⾓分为三类:(1)锐⾓三⾓形;(2)直⾓三⾓形;(3)钝⾓三⾓形.直⾓三⾓形的两个锐⾓互余.5.1 认识三⾓形(3)三⾓形⼀个⾓的⾓平分线和这个⾓的对边相交,这个⾓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形中这个⾓的⾓平分线.简称三⾓形的⾓平分线.如图:∵AD 是三⾓形ABC 的⾓平分线,∴∠BAD =∠CAD =∠BAC ,或:∠BAC =2∠BAD =2∠CAD .⼀个三⾓形共有三条⾓平分线,它们都在三⾓形内部,⽽且相交于⼀点.例题:△ABC 中,∠B =80o∠C =40o,BO 、CO 平分∠B 、∠C ,则∠BOC =______.连结三⾓形⼀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形的中线.如图:∵AD 是三⾓形ABC 的中线,∴BD =DC =21BC ,或:BC =2BD =2DC .⼀个三⾓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形内部,⽽且相交于⼀点.已知,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 =5cm ,AD =4cm ,▲ABD 的周长是12cm ,求BC 的长.AB C BC D巩固练习:1、AD 是△ABC 的⾓平分线(D 在BC 所在直线上),那么∠BAD =_______=21______.△ABC 的中线(E 在BC 所在直线上),那么BE =___________=_______BC . 2、在△ABC 中,∠BAC =60o,∠B =45o,AD 是△ABC 的⼀条⾓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结:(1)三⾓形的⾓平分线的定义;(2)三⾓形的中线定义.(3)三⾓形的⾓平分线、中线是线段.(1)已知AD 是三⾓形ABC 的⾓平分线,则∠B =∠C ;( )5.1 认识三⾓形(4)1、★三⾓形的⾼:从三⾓形的⼀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之间的线段叫做三⾓形的⾼线,简称三⾓形的⾼.如图,线段AM 是BC 边上的⾼.∵AM 是BC 边上的⾼,∴AM ⊥BC .锐⾓三⾓形的三条⾼在三⾓形的内部且交于⼀点. 1、直⾓三⾓形的三条⾼交于直⾓顶点处.2、钝⾓三⾓形的三条⾼所在直线交于⼀点,此点在三⾓形的外部. 4、练习: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三⾓形;(2)⾼AD 、BE 、CF 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AD =3,BC =6,AB =5,BE =4.则S △ABC =___________,CF =_________,AC =_____________. 5、⼩结:(1)锐⾓三⾓形的三条⾼在三⾓形的内部且交于⼀点.(2)直⾓三⾓形的三条⾼交于直⾓顶点处.(3)钝⾓三⾓形的三条⾼所在直线交于⼀点,此点在三⾓形的外部.5.2图形的全等1.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1)(2说出两组图形中上、下两个图形的异同之处2.形状相同且⼤⼩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反之亦然.形状不同或⼤⼩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定不相同.3.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都相同5.3图案设计在⽣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由全等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例如在给定的三⾓形上,画出⼩鱼形状的图形,利⽤它就可以拼成下⾯这个美丽的图案.2、根据课本中的图形设计出相应的图案:5.4全等三⾓形(1)⼀个三⾓形共有______个顶点,_________个⾓,_______条边;(2)已知△ABC,它的顶点是_______,它的⾓是___________,它的边是___________;(3)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指的是它们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完全重合的两条线段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5)完全重合的两个⾓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1.全等三⾓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和性质.(1)定义:全等三⾓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形或形状相同、⼤⼩相等的两个三⾓形.2.全等三⾓形的符号表⽰及读法和写法.”≌”读作全等如图,∵△ABC≌DFE,(已知)∴AB=DF,AC=DE,BC=FE,(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A=∠D,∠B=∠F,∠C=∠E.(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1)全等⽤符号_________表⽰,读作__________.(2)三⾓形ABC全等于三⾓形DEF,⽤式⼦表⽰为______________.(3)已知△ABC和△A′B′C′中,∠A=∠A′,∠B=∠B′∠C=∠C′;AB=A′B′,BC=B′C′,AC=A′C′,则△ABC_______△A′B′C′.(4)如右图△ABC≌△BCD,∠A的对应⾓是∠D,∠B的对应⾓∠E,则∠C与____是对应⾓;AB与_____是对应边,BC与_____是对应边,AC与____是对应边.(5)判断题:①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相等.()②全等三⾓形的周长相等.()③⾯积相等的三⾓形是全等三⾓形.()④全等三⾓形的⾯积相等.()三、性质应⽤举例1.性质的基本应⽤.例1 已知:△ABC≌△DFE,∠A=96o,∠B=25o,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BE⊥AC于E,△ABE≌△ACD,∠C=20o,AB=10,AD=4,G为AB延长线上⼀点.求∠EBG的度数和CE的长.5.5探索三⾓形全等的条件(1)1、全等三⾓形的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相等.2、如图1,已知△AOC≌△BOD,则∠A=∠B,∠C=_______,______=∠2,对应边有AC=________,_______=OB,_______=OD.3、如图2,已知△AOC≌△DOB,则∠A=∠D,∠C=_______,______=∠2,对应边有AC=________,OC=_______,AO=_______.4、如图3,已知∠B=∠D,∠1=∠2,∠3=∠4,AB=CD,AD=CB,AC=CA.则△________≌△___________5、判定两个三⾓形全等,依定义必须满⾜()(A)三边对应相等(B)三⾓对应相等(C )三边对应相等和三⾓对应相等(D )不能确定1、画出⼀个三⾓形,使它的三个内⾓分别为40o,60o,80o,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个三⾓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4cm ,7cm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下列三⾓形全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或__________.3、如图,AB =AC ,BD =DC ,求证:△ABD ≌△ACD .4、如图,AM =AN ,BM =BN ,求证:△AMB ≌△ANB .5、如图,AD =CB ,AB =CD ,求证:∠B =∠D .6、如图,P A =PB ,PC 是△P AB 的中线,∠A =55o,求:∠B 的度数.第5题第6题1、如图,AB =DC ,BF =CE ,AE =DF ,你能找到⼀对全等的三⾓形吗?2、如图,A 、C 、F 、D 在同⼀直线上,AF =DC ,AB =DE ,BC =EF 你能找到哪两个三⾓形全等?3、如图,已知AC =AD ,BC =BD ,CE =DE ,则全等三⾓形共有______对,5.5 探索三⾓形全等的条件(2)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或_______.2、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 能平分∠BAC 吗?你能说明理由吗?3、如图,(1)∵AC ∥BD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D ∥BC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3,∵EA ⊥AD ,FD ⊥AD (已知),∴∠_________=∠________=90o(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探索练习:1、如果”两⾓及⼀边”条件中的边是两⾓所夹的边,⽐如三⾓形的两个内⾓分别是60A BCD1234ABCDEFABCDo和80o,它们所夹的边为2cm ,你能画出2个三⾓形吗?你画的三⾓形⼀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两⾓及⼀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的对边,⽐如三⾓形两个内⾓分别是60o和45o,⼀条边长为3cm .你画的三⾓形⼀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1、两⾓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2、两⾓和其中⼀⾓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3、如图,AB =AC ,∠B =∠C ,你能证明△ABD ≌△ACE 吗?4、如图,已知AC 与BD 交于点O ,AD ∥BC ,且AD =BC ,你能说明BO =DO 吗?5、如图,∠B =∠C ,AD 平分∠BAC ,你能证明△ABD ≌△ACD ?若BD =3cm ,则CD 有多长?6、如图,在△ABC 中,BE ⊥AD 于E ,CF ⊥AD 于F ,且BE =CF ,那么BD 与DC 相等吗?你能说明理由吗?.7、如图,已知AB =CD ,∠B =∠C ,你能说明△ABO ≌△DCO 吗?ABB ABCD EFA BCDO三、提⾼练习:1、如图,AB ∥CD ,∠A =∠D ,BF =CE ,∠AEB =110o,求∠DCF 的度数.2、如图,在Rt △ACB 中,∠C =90o,BE 是⾓平分线,ED ⊥AB 于D ,且BD =AD ,试确定∠A 的度数.5.5《边⾓边》第1课时1.三⾓形全等的判定Ⅰ(1)全等三⾓形具有”对应边相等、对应⾓相等”的性质.如图2,AC 、BD 相交于O ,AO 、BO 、CO 、DO 的长度如图所标,△ABO 和△CDO 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难看出,这两个三⾓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AO =CO ,∠AOB =∠COD , BO =DO .如果把△OAB 绕着O 点顺时针⽅向旋转,因为OA =OC ,所以可以使OA 与OC 重合;⼜因为∠AOB =∠COD ,OB =OD ,所以点B 与点D 重合.这样△ABO 与△CDO 就完全重合.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 =45o,②在AD 、AE 上分别取B 、C ,使AB =3.1cm ,AC =2.8cm .③连结BC ,得△ABC .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个△A 'B 'C '.(2)把△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A 'B 'C '与△ABC 是否能够完全重合?3.边⾓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称”边⾓边”或”SAS ”)ABCDEAEF⼆、三⾓形全等判定Ⅰ的应⽤1.填空:(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边⾓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是AD=CB(已知),⼆是()=();还需要⼀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边⾓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2.例题例1已知:AD∥BC,AD=CB(图3).求证:△ADC≌△CBA.例2已知:AB=AC、AD=AE、∠1=∠2(图4).求证:△ABD≌△ACE.⼩结:1.根据边⾓边公理判定两个三⾓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2.找使结论成⽴所需条件,要充分利⽤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等),并要善于运⽤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3.证明的书写格式:(1)通过证明,先把题设中的间接条件转化成为可以直接⽤于判定三⾓形全等的条件;(2)再写出在哪两个三⾓形中:具备按边⾓边的顺序写出可以直接⽤于判定全等的三个条件,并⽤括号把它们括起来;(3)最后写出判定这两个三⾓形全等的结论.作业: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点A、F、E、C在同⼀条直线上,AF=CE,BE∥DF,BE=DF.求证:△ABE≌△CDF.5.6作三⾓形(1)如图,使⽤直尺作图,看图填空.①②③④①过点____和_______作直线AB;②连结线段___________;③以点_______为端点,过点_______作射线___________;④延长线段__________到_________,使得BC=2AB.(2)如图,使⽤圆规作图,看图填空:①在射线AM上__________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点______为圆⼼,以线段______为半径作弧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以点______为圆⼼,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OB两边,交_________于点___________,交________于点__________.这部分内容是为让学⽣熟悉作法的语⾔表达⽽设的.教师应该让学⽣慢慢理解这种语⾔表达的意思.逐步学会⾃⼰⼝述表达⾃⼰的作图过程.内容⼆(作⼀个三⾓形与已知三⾓形全等)1、已知三⾓形的两边及其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a,c,∠α.求作:ΔABC,使得BC=a,AB=c,∠ABC=∠α.作法与过程:(1)作⼀条线段BC=a,(2)以B为顶点,BC为⼀边,作⾓∠DBC=∠a;(3)在射线BD上截取线段BA=c;(4)连接AC,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形.2、已知三⾓形的两⾓及其夹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α,∠β,线段c.求作:ΔABC,使得∠A=∠α,∠B=∠β,AB=c.作法:(1)作____________=∠α;(2)在射线______上截取线段_________=c;(3)以______为顶点,以_________为⼀边,作∠______=∠β,________交_______于点_______.ΔABC就是所求作的三⾓形.3、已知三⾓形的三边,求作这个三⾓形.已知:线段a,b,c.求作:ΔABC,使得AB=c,AC=b,BC=a.⼩结:能根据题⽬给出的条件作出三⾓形.能⼝述作图过程.5.7 利⽤三⾓形全等测距离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2、两⾓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__;3、两⾓和其中⼀⾓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4、两边和它们的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形全等,简写成_______或_______;5、全等三⾓形的性质:两三⾓形全等,对应边_______,对应⾓_______;6、如图;△ADC ≌△CBA ,那么∠ABC =∠____,AB =_____;7、如图;△ABD ≌△ACE ,那么∠BDA =∠____,AD =_____.⼀、探索练习:如图:A 、B 两点分别位于⼀个池塘的两端,⼩明想⽤绳⼦测量A ,B 间的距离,但绳⼦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个这样的主意:先在地上取⼀个可以直接到达A 点和B 点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E ,使CD =AC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 ;连接DE 并测量出它的长度;(1)DE =AB 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DE 的长度是8m ,则AB 的长度是多少?⼆、巩固练习:1.如图,⼭脚下有A 、B 两点,要测出A 、B 两点的距离.(1)在地上取⼀个可以直接到达A 、B 点的点O ,连接AO 并延长到C ,使AO =CO ,ACBDC你能完成下⾯的图形?(2)说明你是如何求AB的距离.2.如图,要量河两岸相对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F,使A、C、E在⼀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 的长,试说明理由.3.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个池塘的两端,完成右图并求出A、B的距离.三、提⾼练习:1.在⼀座楼相邻两⾯墙的外部有两点A、C,如图所⽰,请设计⽅案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2.如图,⼀池塘的边缘有A、B两点,试设计两种⽅案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5.8探索直⾓三⾓形全等的条件1、判定两个三⾓形全等的⽅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Rt△ABC中,直⾓边是_________、________,斜边是____________3、如图,AB⊥BE于C,DE⊥BE于E,(1)若∠A=∠D,AB=DE,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2)若∠A=∠D,BC=E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3)若AB=DE,BC=E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4)若AB=DE,BC=EF,AC=DF则△ABC与△DEF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探索练习:(动⼿操作):已知线段a,c(a1、按步骤作图:①作∠MCN=∠α=90o,②在射线CM 上截取线段CB =a ,③以B 为圆⼼,C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 于点A ,④连结AB .2、与同桌重叠⽐较,是否重合?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1、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则△ADB 与△ADC _____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______________(⽤简写法).2、如图,CE ⊥AB ,DF ⊥AB ,垂⾜分别为E 、F ,(1)若AC //DB ,且AC =DB ,则△ACE ≌△BDF ,根据______;(2)若AC //DB ,且AE =B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3)若AE =BF ,且CE =D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4)若AC =BD ,AE =BF ,CE =D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____;(5)若AC =BD ,CE =DF (或AE =BF ),则△ACE ≌△BDF ,根据________. 3、判断两个直⾓三⾓形全等的⽅法不正确的有()(A )两条直⾓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锐⾓对应相等(C )斜边和⼀条直⾓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对应相等4、如图,B 、E 、F 、C 在同⼀直线上,AF ⊥BC 于F ,DE ⊥BC 于E ,AB =DC ,BE =CF ,你认为AB 平⾏于CD 吗?说说你的理由.5、如图,⼴场上有两根旗杆,已知太阳光线AB 与DE 是平⾏的,经过测量这两根旗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是⼀样长的,那么这两根旗杆⾼度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四、提⾼练习:1、判断题:(1)⼀个锐⾓和这个锐⾓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2)⼀个锐⾓和锐⾓相邻的⼀直⾓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3)⼀个锐⾓与⼀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4)两直⾓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5)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6)两锐⾓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7)⼀个锐⾓与⼀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8)⼀直⾓边和斜边上的⾼对应相等的两个直⾓三⾓形全等() 2、如图,∠D =∠C =90o,请你再添加⼀个条件,使△ABD ≌△BAC ,并在添加的条件后的()内写出判定全等的依据.(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3、如上图,AD ⊥DB ,BC ⊥CA ,AC 、BD 相交于点O ,AC =BD ,试说明AD =BC4、如图,∠BAC =∠DCA =90o,AD =BC ,∠1=20o,你能求出∠D 的度数吗?说说你的理由.5、如图,AB //DC ,AD //BC ,AE ⊥BD ,CF ⊥BD ,垂⾜分别为E 、F ,试说明AE =CF。

原创小班数学课件认识三角形PPT学习图形

原创小班数学课件认识三角形PPT学习图形
详细解释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在实际 问题中运用这些概念。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介绍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底乘以高除以2,并解释了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同 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该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创新思维拓展延伸
探索三角形中的奥秘
鼓励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等方式, 探索三角形中更多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举例
正弦、余弦、正切定义及性质回顾
正弦(sine) 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值等于对边长度除以斜边长度,即 sin(θ) = 对边/斜边。
余弦(cosine) 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弦值等于邻边长度除以斜边长度,即 cos(θ) = 邻边/斜边。
正切(tangent) 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值等于对边长度除以邻边长度,即 tan(θ) = 对边/邻边。
原创小班数学课件认 识三角形PPT学习图形
目 录
• 三角形基本概念与性质 •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周长求解方法 • 相似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及证明过程 •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应用举例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三角形基本概念与性质
三角形定义及分类
三角形定义
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封 闭图形。
测量问题
在无法直接测量距离或高度的情 况下,可以利用三角函数通过测 量角度和已知的一段距离来求解
未知的距离或高度。
物理问题
在物理学中,三角函数经常用于 描述简谐振动、波动等现象。例 如,利用正弦函数描述弹簧振子
的振动过程。
工程问题
在工程中,三角函数可用于计算 结构的倾斜度、角度调整等问题。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利用三角 函数计算建筑物的倾斜角度以确

三角形怎么分类(一)

三角形怎么分类(一)

三角形怎么分类(一)引言概述: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可以将其分类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详细讨论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并分析每一类别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定理。

正文:1. 根据边长分类1.1 等边三角形1.2 等腰三角形1.3 不等边三角形1.4 直角三角形1.5 钝角三角形1.6 锐角三角形1.7 等腰锐角三角形1.8 等腰钝角三角形1.9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2. 根据角度分类2.1 锐角三角形2.2 直角三角形2.3 钝角三角形2.5 余弦三角形2.6 绝对余弦三角形2.7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3. 根据边长和角度关系分类3.1 等腰直角三角形3.2 等腰钝角三角形3.3 锐角等边三角形3.4 直角等腰三角形3.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4. 根据内角和外角之和分类4.1 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4.2 外角和为360°的三角形4.3 内角和小于180°的三角形4.4 内角和大于180°的三角形4.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5. 根据特殊性质分类5.1 等角三角形5.2 相似三角形5.3 相等三角形5.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总结: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从边长、角度、边长和角度关系、内外角之和以及特殊性质的角度考虑,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几何学中的定理和概念,并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不仅扩展了我们对几何学的认识,也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创新的思路。

因此,通过学习本文所介绍的三个大点分类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练习和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我们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

5.2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5.2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5.2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标题:以5.2认识三角形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识别并分类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3.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三角形的定义
2. 三角形的性质
3. 三角形的分类
4. 三角形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和类型。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例,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知: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演示如何用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并强调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3. 深化理解: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度等,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其他性质。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类型的三角形,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实践: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去解决。

6.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知识。

2. 结果性评价:通过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反思,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认识三角形教案12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12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认识三角形教案12篇认识三角形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是小编帮大家分享的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欢迎借鉴。

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

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

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师: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全班交流: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三、试一试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较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即使结果不完全一样,是因为测量的结果存在误差,我们还是以计算的结果为准。

四、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较。

第2题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第3题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

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作为教者,基于对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系统设计的一门学科。

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

店铺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各组成要素,理解三边关系,并能应用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观察力,本节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基础和保证。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能够较容易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通过观察总结结论的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比如:学生很可能只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忽略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就应多听取更多同学的意见。

因此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就成为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能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培养观察、推理能力。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获取结论,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交流中体会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具准备:( 教师)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 )刻度尺、小棒、牙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引例:王师傅想做一个三角形零件,现在手里只有两根分别为50cm、100cm长的铁条,想去商店再买一根,可商店里只有这样几种规格的铁条:40cm、50cm、60cm、90cm、150cm,你认为王师傅应买哪种铁条合适?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设置疑问: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教师导出课题并板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 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角和 3 个顶点。 2.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 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可以用字母表示 成三角形 ABC。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我围来围去,围出的 我 已 经 围 出 3 个 形 状 都是一种三角形。 不同的四边形了!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你发现了什么?
用3根小棒只能围 出一种三角形,用 4根小棒可以围出 的四边形不唯一。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稳定、支撑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知识提炼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用手势比画下面的长度。 (选自教材P65 T3)
小猴子的方法更牢固,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名师示范课)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5单 元 三角形5.1 三角形的特性 (22张ppt)人教版公开课课件
5.图 1 和图 2 是电力部门常用的两种电线杆架 子,说说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它们利用了 三角形不易变形 的特性。

七年级下数学资源与评价答案

七年级下数学资源与评价答案

资源与评价答案1.8 完全平方公式(2)1.5y;2.500;2;250000+2000+4;252004.3.2;4.3a;6ab;b 2;5.-6;6.4;7.2xy;2xy;8.2641,81x x ,4;9.D ; 10.D ; 11.B ; 12.B; 13.C; 14.B; 15.解:原式 =2a 4-18a 2.16.解:原式 =8x 3-2x 4+32.当x=-21时,原式=8732.17.解:设m=1234568,则1234567=m-1,1234569=m+1,则A=(m-1)(m+1)=m 2-1,B=m 2.显然m 2-1<m 2,所以A<B.18.解:-(x 2-2)2>(2x)2-(x 2)2+4x,-(x 4-4x 2+4)>4x 2-x 4+4x,-x 4+4x 2-4>4x 2-x 4+4x, -4>4x,∴x<-1. 19.解:由①得:x 2+6x+9+y 2-4y+4=49-14y+y 2+x 2-16-12, 6x-4y+14y=49-28-9-4, 6x+10y=8,即3x+5y=4,③由③-②×③得:2y=7,∴y=3.5, 把y=3.5代入②得:x=-3.5-1=-4.5,∴ 4.53.5x y =-⎧⎨=⎩20.解:由b+c=8得c=8-b,代入bc=a 2-12a+52得,b(8-b)=a 2-12a+52,8b-b2=a 2-12a+52,(a-b)2+(b-4)2=0,所以a-6=0且b-4=0,即a=6,b=4, 把b=4代入c=8-b 得c=8-4=4.∴c=b=4,因此△ABC 是等腰三角形.四.(1)20012+(2001×2002)2+20022=(2001×2002+1)2.(2) n 2+[n(n+1)]2+(n+1)2=[n(n+1)]2.1.9 整式的除法1.33m a b -; 2.4b; 3.273x -2x+1; 4.3213222x y x y --; 5.-10×1010; 6.-2yz,x(答案不惟一); 7.3310258z y x -; 8.3; 9.x 2+2; 10.C; 11.B; 12.D; 13.A; 14.C; 15.D; 16.(1)5xy 2-2x 2y-4x-4y ; (2)1 (3)2x 2y 2-4x 2-6;17.由5171m m n +-=⎧⎨-=⎩ 解得32m n =⎧⎨=⎩;∴2139nm--==.18.a=-1,b=5,c=-15, ∴原式=25187111(15)[15()]15555⨯⨯÷-⨯⨯-=÷=.19. 13b a =⎧⎨=⎩; 20.设除数为P,余数为r,则依题意有:80=Pa+r ①,94=Pb+r ②,136=Pc+r ③,171=Pd+r ④,其中P 、a 、b 、c 、•d 为正整数,r ≠0②-①得14=P(b-a),④-③得35=P(d-c)而(35,14)=7 故P=7或P=1,当P=7时,有80÷7=11…3 得r=3而当P=1时,80÷1=80余0,与余数不为0矛盾,故P ≠1∴除数为7,余数为3. 四.略.单元综合测试 1.332311,0.1;(),26x y z a a a b x+--+, 2.3,2; 3.1.23×510-,-1.49×710;4.6;4;332222;0.533x y x y y x --++-; 5.-2 6.单项式或五次幂等,字母a 等; 7.25;8.4002;9.-1;10.-1; 11.36;12.a=3,b=6,c=4 ;13.B ; 14.A ; 15.A ;16.A ; 17.C ; 18.D;19.由a+b=0,cd=1,│m │=2 得x=a+b+cd-12│m │=0 原式=27716244x x --, 当x=0时,原式=14-. 20.令111111,1232002232003a b +++=++++= , ∴原式=(b-1)(a+1)-ab=ab-a+b-1-ab=b-a-1=12003.21.∵222222222222121211221221(5)(5)2555x x y y x y x y x y x y ++=+++=2211221221(5)5()x y x y x y x y ++-∴22221210(5)155(5)350y y +=+⨯-= ∴22125y y +=35. 22.1234567162536496481100x x x x x x x ++++++ =(3)3(2)3(1)1⨯-⨯+⨯=123×3-12×3+1=334.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2.1余角与补角1.×、×、×、×、×、√;2.(1)对顶角(2)余角(3)补角;3.D;4.110°、70°、110°;5.150°;6.60°;7.∠AOE 、∠BOC ,∠AOE 、∠BOC ,1对;8.90°9.30°;10.4对、7对;11.C;12.195°;13.(1)90°;(2)∠MOD=150°,∠AOC=60°;14.(1)∠AOD=121°;(2)∠AOB=31°,∠DOC=31°;(3)∠AOB=∠DOC;(4)成立; 四.405°.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1.D;2.D;3.A;4.A;5.D;6.64°;7.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9.BE ∥DF (答案不唯一);10.AB ∥CD ∥EF;11.略;12.FB ∥AC ,证明略.四.a ∥b,m ∥n ∥l.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1.CE 、BD ,同位角;BC 、AC ,同旁内角;CE 、AC ,内错角;2.BC ∥DE (答案不唯一);3.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C;5.C;6.D;7.(1)∠BE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F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F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E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8.B;9.C;10.B;11.C;12.平行,证明略;13.证明略;14.证明略;15.平行,证明略(提示:延长DC 到H ); 四.平行,提示:过E 作AB 的平行线.2.3平行线的特征1.110°;2.60°;3.55°;4.∠CG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平行;6.①②⇒④(答案不唯一);7.3个 ;8.D;9.C;10.D;11.D;12.C;13.证明略;14.证明略; 四.平行,提示:过C 作DE 的平行线,110°.2.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1)1.D;2.C;3.D;4.C;5.C;6.略;7.略;8.略;9.略; 四.(1)略(2)略(3)①A ②61. 4.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1.B;2.D;3.略;4.略;5.略;6.略;7.(1)略;(2)略;(3)相等;8.略;9.略;10.略; 四.略.单元综合测试1.143°;2.对顶角相等;3.∠ACD 、∠B ;∠BDC 、∠ACB ;∠ACD;4.50°;5.65°;6.180°;7.50°、50°、130°;8.α+β-γ=180°;9.45°;10.∠AOD 、∠AOC;11.C;12.A;13.C;14.D;15.A;16.D;17.D;18.C;19.D;20.C;21.证明略;22.平行,证明略;23.平行,证明略;24.证明略;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 1,1.73×104- ;2,0.000342 ; 3,4×107-; 4,9×103- ; 5,C; 6,D;7,C ; 8,C; 9,C;10,(1)9.1×108-; (2)7×105- ;(3)1.239×103- ;11,6101=106- ;106个. 3.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1.(1)近似数;(2)近似数;(3)准确数;(4)近似数;(5)近似数;(6)近似数;(7)近似数;2.千分位;十分位;百分位;个位;百位;千位;3. 13.0, 0.25 , 3.49×104 , 7.4*104;4.4个, 3个, 4个, 3个, 2个, 3个;5. A;6、C;7. B ;8. D ;9. A ;10. B; 11.有可能,因为近似数1.8×102cm是从范围大于等于1.75×102而小于1.85 ×102中得来的,有可能一个是1.75cm,而另一个是1.84cm,所以有可能相差9cm.12. 13×3.14×0.252×6=0.3925mm3≈4.0×10-10m313.因为考古一般只能测出一个大概的年限,考古学家说的80万年,只不过是一个近似数而已,管理员却把它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数字,真是大错特错了.四:1,小亮与小明的说法都不正确.3498精确到千位的近似数是3×1033.3 世界新生儿图1,(1)24% ;(2)200m以下 ;(3)8.2%;2,(1)59×2.0=118(万盒);(2)因为50×1.0=50(万盒),59×2.0=118(万盒),80×1.5=120 (万盒),所以该地区盒饭销量最大的年份是2000年,这一年的年销量是120万盒;(3)50 1.059 2.080 1.53⨯+⨯+⨯=96(万盒);答案:这三年中该地区每年平均销售盒饭96万盒.3.(1)王先生 2001年一月到六月每月的收入和支出统计图(2)28:22:27:37:30:29;4.(1)这人的射击比较稳定,心态好,所以成绩越来越好;(2)平均成绩是8(3)5.解:(1)实用型生活消费逐年减少,保健品消费逐年增加,旅游性消费逐年增加:(2)每年的总消费数是增加了(3)6.(1)大约扩大了:6000-500=5500(km)2 6000÷500=12. (2)1960~1980年间,上海市市区及郊县的土地面积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城市化进程很慢. (3)说明郊县的部分土地已经划为上海市区,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及郊县的土地总面积和几乎不变,这说明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及郊县的土地总面积总和几乎不变,这说明1980年以后上海市在未扩大土地总面积的前提下,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土地面各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浦东新区的开发等). 7,(1)由统计图知道税收逐年增加,因此2000年的税收在80到130亿元之间 (2)可获得各年税收情况等 (3)只要合理即可.单元综合测试1. 10-9;2. 106 ;3.333×103;3. 0.0000502;4. 170, 6 ;5.百 , 3.3×104;6. 1.4×108, 1.40×108;7.0.36 0.4;8. 1.346×105;9.A,10.B,11.C,12.C,13.A,14.D,15.B,16.C,17.B,18.B 19. 0.24与0.240的数值相等,在近似数问题上有区别,近似数位不同:0.24近似到百分位(0.01);0.240近似到千分位(0.001).有效数字不同:0.24有两个有效数字2、4;0.240有三个有效数字2、4、0. 20. (1)精确到0.0001,有四位有效数字3、0、1、0;(2)精确到千位,有三位有效数字4、2、3;(3)精确到个位,有三位有效数字3、1、4. 21. 82kg=82000 g,∴100000082000=8.2×10-2(g).22. 1000104005⨯=6104=4×10-6(kg).答:1 粒芝麻约重 4×10-6kg. 23. 西部地区的面积为32×960=640万 km 2=6.40×106 km 2,精确到万位. 24. 可用条形统计图:25. 36003301038⨯⨯≈2.53×102(h).答:该飞机需用 2.53×102h 才能飞过光 1 s 所经过的距离. 26. (1)树高表示植树亩数,从图中可看出植树面积逐年增加.(2)2000年植树约 50 万亩; 2001年植树约75 万亩; 2002年植树约110 万亩; 2003年植树约155 万亩; 2004年植树约175 万亩; 2005年将植树约225 万亩. (3)2000年需人数约 5 万; 2001年需人数约 7.5 万; 2002年需人数约 11 万; 2003年需人数约 15.5 万; 2004年需人数约 17.5 万; 2005年需人数约 22.5 万.第四章 概率 4.1 游戏公平吗 1.1或100% , 0; 2.61;3.相同 ;4.不可能,0;5.不确定,0,1 ;6.必然事件,1;7. A →③, B →① ,C →② ; 8. D ; 9. C;10.A; 11.(1)可能性为1 ;(2)发生的可能性为51;(3)发生的可能性为50% ;(4)发生的可能性为103;(5)发生的可能性为0.12四.这个游戏对双方不公平,当第一个转盘转出数字为1时,第二个转盘转出的数字1,2,3,4,5,6六种可能,这样在它们的积中有3奇3偶,当第一个转盘转出数字2时,第二个转盘转出的六种可能结果数中,两数之积必全为偶数,因此可以知道,,在两个转盘转出的所有可能结果数应是36种,其中只有9种可能是奇数,27种可能出现偶数,即出现积为偶数的可能比积为奇数的可能大得多,因而此游戏对对方不公平,为公平起见,可将游戏稍作改动,即将“两个转盘停止后所指向的两个数字之积”中的“积”改为“和”即可.4.2 摸到红球的概率1. 1.11000; 2.131 ; 3. 21; 4. ,3165 ; 5. 81 ; 6.1,0;7.(1)P=17;(2)P=0 ;(3)P=1;(4)P=0 ;(5)P=37;(6)P=47 ;(7)P=37; 8.C ; 9. D; 10. C; 11.B ;12.B; 13.C; 14.C;15.D ;16.D ;17.(1)P=13;(2)P=13;(3)P=23;(4)P=23. 18.∵P(甲获胜)=310,P(乙获胜)=25.∴这项游戏对甲、乙二人不公平, 若要使这项游戏对甲、乙二人公平,则添加编号为“0”的卡片或添加编号为“11”和“12”的卡片等等. 19.(1)k=0 (2)k=220.乙获胜的可能性不可能比甲大,要使游戏公平,小立方体上标有“2 ”的面数为3个,标有“1”“3”的面数共3个 21.P 1P 2; 四.(1)321; (2) 161; (3)摊主至少赚187.5元;4.3 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1.A ;2.D ; 3.B ; 4.A ;5.B ; 6.C; 7.(1)14; (2)512; (3)23; (4)712; 8.可以在20个扇形区域中,任意将其中6个扇形涂上黄色,而余下14个均为非黄色即可,设计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3的方法很多,只要合理即可. 9.110; 1100; 10.16 ;11.P (阴影)=416,P (黑球)=416,概率相同,因此同意这个观点. 12.154,227,1354;13.110;四.解:小晶的解法是正确的,解的过程考虑的是以两个盛着写有0,1,2,3,4,•5的六张卡片的袋中“各取一块”,所以此时的基本事件(实验结果)有: (0,0),(0,1),(0,2),(0,3),(0,4),(0,5), (1,0),(1,1),(1,2),(1,3),(1,4),(1,5), …… (5,0),(5,1),(5,2),(5,3),(5,4),(5,5)等36种, 其中和为6的是(1,5),(2,4),(3,3),(4,2),(5,1)5种, 故所求概率P=536.而小华解的是把“和”作为基本事件,•其和的解有0,1,2,…,10等11种,但这11种的概率是不同的.单元综合测试1.不确定, 0,1;2. 41 , 131 , 133;3. 53;4. 红, 白;5. 2 ① ③1;6.= ; 7; 32,31 ;8.113;9.C ;10.B;11.B; 12.C; 13.A ; 14.D ;15.B ;16.C;17. 游戏公平;理由:∵2 的倍数为2、4、6,它们的概率和为21; 数字大于3的有4、5、6,它们面朝上的概率和为21.两种情况机会均等,所以游戏公平.18.没道理.因为有95%的可能性要下雨,还有5%不下雨,所以带雨伞有一定预防作用,并不是必定下雨.明天下雨的可能性为10%,并不表示一定不下雨,还有10%的概率要下雨.19. 妈妈对小颖的关心爱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总担心被车碰着是多余的.虽然时有车祸发生,但车祸的发生不具有随意性,只要我们人人注意,车祸是可以避免的.20. (1)101,451;(2)101×451=4501. 21.上层抽到数学的概率为31;下层抽到数学练习册的概率为31;同时抽到两者的概率为91.22. 10 个纸箱中4 个有糖果,抽到有糖果纸箱的概率为52104 . 23.(1)10 个球中有 2 个红球,其他颜色球随意;(2)10 个球中有 4 个红球,4 个白球,另两个为其他颜色.24. (1)没有.(2)打折的面积占圆盘面积的一半,转一次转盘获打折待遇的概率是21;打九折的概率为41;打八折的概率为61;打七折的概率为121. 第五章 三角形5.1 认识三角形(1)1.C ; 2.D ; 3.C ; 4.B; 5.A ;6.C; 7.C; 8.A; 9.4, △ADE ,△ABE ,△ADC ,•△ABC;10.3 , △AEC ,△AEB ,△AED;11.0<BC<10 12.2 , 5cm ,6cm ,8cm ;6cm ,8cm ,13cm ;13.2;14.•15cm 或18cm ; 15. 7cm<a<12cm;16.学校建在AB ,CD 的交点处.理由:任取一点H ,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AB=6,AC=4,由三边关系定理,BC=4或6或8.5.1 认识三角形(2)1.C; 2.C ; 3.B ; 4.43°48′; 5.5 ; 6.180°; 7.3 ,1 , 1; 8.30°; 9.60°;10.A ; 11.C; 12.B ; 13.70°,60°;14.70°,60° 15.不符合,因为三角形内角和应等于180°. 16.45°,70°,115°;17.解:因为AB ∥CD ,AD ∥BC ,所以∠BDC=∠2=55°,∠DBC=∠1=65°,所以∠C=•180°-∠BDC-∠DBC=60°;四.探究:此类题只需抓住一个三角形,如图(1)所示,在△MNC 中,∠1+∠2+∠C=180°,而∠1=∠A+∠D ,∠2=∠B+∠E ,所以∠A+∠B+∠C+∠D+∠E=180°.如图(2)所示,在△BCM 中,∠C+∠1+∠2=180°,而∠1=∠A+∠D ,∠2=∠DBE+∠E ,故结论成立.如图(3)所示,在△MNE 中,∠1+∠2+∠E=180°,∠1=∠B+∠D ,∠2=∠A+∠C ,•故结论仍成立.5.1 认识三角形(3)1.(1)AD;AD,BD ;(2)BF ,AC ,ACE ,AE ,ADC ,AD ,DEC ,DE;2.5cm;3.40°;4.D;5.A;6.D;7.略 ; 8.略; 四.130度;5.2 图形的全等1.B; 2.D ; 3.D ; 4.C. 提示:按一定顺序找,△AOE ,△EOD ,△AOD ,△ABD ,△ACD ,△AOB;5.a=5,b=18,c=15,∠α=70°,∠β=140°; 6.略 ; 7.C ; 8.D;10.C;11.D ; 12.略 四.5.3 全等三角形1.C ;2.D;3.B; 4.B ;5.相等,相等,相等 ; 6.∠ABC;7.DE;8.BC=DC,•AC=EC , EC, ∠E ,∠ECD;9.A ; 10.A; 11.C; 12 .D; 13.D;14.∵△DEF≌△MNP.∴DE=MN,∠D=∠M,∠E=∠N,∠F=∠P,∴∠M=48°,∠N=52°,∴∠P=180°-48°-52=°=80°,DE=MN=12cm.四.不成立,因为它们不是对应边.可找出AB=AC,AE=AD,BE=CD.5.4 探索三角性全等的条件(sss)1.SSS ;2.AD=BC ;3.60°;4.D ;5.C;6.先证△ABC≌△DEF(SSS)•,∴∠BCA=∠EFD,∴BC∥EF7.证△ABC≌△ADC(SSS),可得∠BAC=∠DAC,即AE•平分∠BAD8.∠A=∠D,理由如下:连接BC,在△DBC和△ACB中,∵DB=AC,CD=BA,BC=CB,•∴△DBC≌△ACB(SSS),∴∠A=∠D9.DM=DN.四. 略.5.4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ASA、AAS)1.乙; 2.AC=AC等;3.2cm; 4.OA=OC或OB=OD或AB=CD;5.B ; 6.C;7.B; 8.B; 9.B;10.B;11.3;12.先证△ABE≌△DAF得AE=DF,因为由正方形ABCD得AD=DC,所以得ED=FC13.证明:延长AE到G,使EG=AE,连结DG.证△ABE≌△GDE,∴AB=GD,∴∠B=∠BDG.∵∠ADC=∠B+∠BAD.∠ADG=∠ADB+∠BDG,而∠ADB=∠BAD,∠B=∠BDG,∴∠ADC=∠ADG 再证△ADG≌△ADC,∴AG=AC,即AC=2AE.14.已知: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AB=AC,BD=CD求证:BE=CF.证明:∵AB=AC,∴∠B=∠C.∵DE⊥AB,DF⊥AC,∴∠BED=∠CFD=90º.在△BDE与△CDF中,∵∠B=∠C,∠BED=∠CFD,BD=CD,∴△BDE≌△CDF(AAS),∴BE=CF.15.此图中有三对全等三角形,分别是:△ABF≌△DEC,△ABC≌△DEF,△BCF•≌△EFC.证明:∵AB∥DE,∴∠A=∠D.在△ABF 和△DEC 中,,,,AB DE A D AF DC =⎧⎪∠=∠⎨⎪=⎩∴△ABF ≌△DEC (SAS ).四.证明:(1)① ∵∠ACD=∠ACB=90°,∴∠CAD+∠ACD=90°,∠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 ;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 (2)∵∠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 ∴△ACD ≌△CBE ,∴CE=AD ,CD=BE .∴DE=CE -CD=AD -BE .(3)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 -AD (或AD=BE -DE ,BE=AD+DE 等).∵∠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DE=CD -CE=BE -AD .5.5 ~5.6 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C; 2.D ; 3.A ; 4.∠α ,a,b, 所求; 5.共6个,如图所示:....3.55A 2B 22C 1B 1A 136︒53.53 6.C ;7.略;8.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BC ,再作出BF 的垂线DE ,使A ,C ,E 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的DE 的长就是AB 的长. 9.(1)由△APB ≌△DPC ,所以CD=AB .(2)由△ACB ≌△ECD 得DE=AB .目的是使DE ∥AB ,可行. 10.因为△A ′OB ′≌△AOB ,所以AB=A ′B ′. 11.解:(1)AE=CF (OE=OF ;DE ∥BF 等等)(2)因为四边形ABCD 是长方形,所以AB=CD ,•AB ∥CD ,∠DCF=∠BAF , 又因为AE=CF , 所以AC-AE=AC-CF , 所以AF=CE ,所以△DEC ≌△BFA .12.提示:连接EM ,FM ,需说明∠EMF=∠BMC=180°即可 四.(1)FE=FD; (2)(1)中的结论FE=FD 仍然成立.在AC 上截取AG=AE ,连结FG .证△AEF ≌△AGF 得∠AFE=∠AFG ,FE=FG .由∠B=60°,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得∠DAC+∠ECA=60°.所以∠AFE=∠CFD=∠AFG=60°,所以∠CFG=60°.由∠BCE=∠ACE 及FC 为公共边. 可证△CFG ≌△CFD , 所以FG=FD ,所以FE=FD .5.7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1.B; 2.C; 3.D; 4.3; 5.全等 ; 6.(1)AAS 或ASA ; (2)AAS ; (3)SAS 或HL ; •(4)不全等 ; (5)不全等 ;7.猜想∠ADC=∠ADE .理由是∠ACD=∠AED=90°,∠CAD=•∠EAD , 所以∠ADC=∠ADE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8.C 9.△ADE ≌△CBF ,△DEG ≌△BFG ,△ADG ≌△CBG 10.∠A CE 11.•全等 HL 5cm12.有全等直角三角形,有3对,分别是:△ABE ≌△ACD ,△ADF ≌△AEF ,•△BDF ≌△CEF ,根据的方法分别为AAS ,HL ,HL 或SAS 或AAS 或ASA 或SSS .13.解:因为△ABD ≌△CBD ,所以∠ADB=∠CDB .又因为PM ⊥AD ,PN ⊥CD ,所以PM=•PN . 14.提示:先说明△ADC ≌△BDF ,所以∠DBE=∠DAC ,所以∠ADB=∠AEF=90°,• 所以BE ⊥AC .15.△ABF ≌△DEA ,理由略.16.先证Rt △ACE ≌Rt △BDF ,再证△ACF ≌△BDE; 17. 需证Rt △ADC ≌Rt △AEC四.(1)由于△ABC 与△DEF 是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而得到两张三角形,所以△ABC ≌△DEF ,所以∠A =∠D ,在△ANP 和△DNC 中,因为∠ANP =∠DNC ,所以∠APN =∠DCN ,又∠DCN =90°,所以∠APN =90°,故AB ⊥ED .(2)答案不唯一,如△ABC ≌△DBP ;△PEM ≌△FBM ;△ANP ≌△DNC 等等.以△ABC ≌△DBP 为例证明如下:在△ABC 与△DBP 中,因为∠A =∠D ,∠B =∠B ,PB =BC ,所以△ABC ≌△DBP . 单元综合测试 1.一定,一定不;2.50°;3.40°; 4.HL;5.略(答案不惟一);6.略(答案不惟一); 7.5;8.正确;9.8;10.D; 11.C; 12.D; 13.C; 14.D; 15.A; 16.C; 17.C;.18.略;19.略;20.合理.因为他这样做相当于是利用“SSS ”证明了△BED ≌△CGF ,所以可得∠B =∠C . 21.此时轮船没有偏离航线.画图及说理略;22.(1)图中还有相等的线段是:AE =BF =CD ,AF =BD =CE ,事实上,因为△ABC 与△DEF 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 =∠B =∠C =60°,∠EDF =∠DEF =∠EFD =60°,DE =EF =FD ,又因为∠CED+∠AEF =120°,∠CDE+∠CED =120°,所以∠AEF =∠CDE ,同理,得∠CDE =∠BFD ,所以△AEF ≌△BFD ≌△CDE (AAS ),所以AE =BF =CD ,AF =BD =CE ,(2)线段AE ,BF ,CD 它们绕△ABC 的内心按顺时针(或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可互相得到,线段AF ,BD ,CE 它们绕△ABC 的内心按顺时针(或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可互相得到. 23.(1)△EAD ≌△EA D ',其中∠EAD=∠EA D ',AED A ED ADE A DE ''=∠=,∠∠∠; (2)118022180-2x y ∠=︒-=︒,∠;(3)规律为:∠1+∠2=2∠A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6.1 小车下滑的时间1.R;2.(1)挂重,弹簧长度;(2)13;3.(1)速度,甲乙两地的距离;(2)时间,他距乙地的距离;4.220字/分;5.27;6.x x y 42+=;7.B;8.C;9.D;10.C;11.(1)皮球反弹的高度,下落高度;下落高度是自变量,反弹高度是因变量;(2)40cm;(3)200cm; 12.(1)108.6度;(2)3258度;(3)y=54.3x;13.(1)通话时间和通话费用,通话时间是自变量,通话费用是因变量; (2)(3)略 14.(1(2)s=3n+1;不能剪成33个,因为当s=33时,n 不是整数.6.2 变化中的三角形 1.9,4;2.3532-x ;3.y=20-2x;4.t=20-6h;5.21;6.y=3000+400x-2002x ;7.231;8.C;9.D;10.C;11.(1)V=331+0.6t ;(2)346;12.(1)y=3x+36;(3)当x 每增加1时,y 增加3;(4)y=36,表示三角形; 13.(1)28个,45个;(2)y=x+19;(3)当y=52时,x=33,但仅有30排,所以不可能某排的座位数是52个; 14.(1)1y =5x+1500;(2)2y =8x ;(3)当x=300时,3000150030051=+⨯=y (元) ,240030082=⨯=y (元),所以12y y <,故选乙公司合算. 6.3 温度的变化1.表格法,图象法,关系式法;2.水平,竖直;3.24,4;4.(1)7,5;(2)0千米/时,从2时到4时萌萌没有行走;(3)40;(4)10千米/时;(5)20;5.B;6.Q=90-8t ,675;7.D;8.D;9.(1)正方形个数,火柴棒根数;火柴棒根数;(2)3x+1;(3)19;10.(1)2510=元;58105.20--=3.5元;(2)因为3.5<5,所以应交水费为3.5×2=7元;55.31017+-=7吨. 11.(1)由图象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自带零钱为5元. (2)(元)5.030520=- (3)(千克)。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小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名称: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辨别和描述三角形的种类。

3.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三角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掌握三角形种类的分类标准。

2. 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教具:图形纸、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察图形:老师出示几幅图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之处?”2. 引出问题:从学生的观察中引导出三角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定义。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定义讲解:通过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2. 核心内容解释: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以及三个角的概念,并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标准。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引入实例:通过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分类。

2. 实例分析:对于每个实例,具体分析它的边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分类标准。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描述该三角形的属性。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选择的例子,并说明该三角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五、扩展应用(15分钟)1. 运用性质: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未知角度、边长等。

2. 实际问题分析: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解决,如建筑设计、地图测量等。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快速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回顾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和运用方法。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练习册:布置相应的练习册习题,要求学生练习判断三角形的种类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三角形》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2.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三角形的物品。

3. 情感目标:体验认识图形的乐趣,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 难点:能在生活中找出三角形的物品。

三、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认识了圆形和方形。

2. 物质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三角形形状的物品(如三角尺、三角形饼干等);PPT 课件。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物品,引起幼儿的兴趣。

2. 认识三角形:教师出示三角形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形状。

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3. 寻找三角形:教师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出三角形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4. 游戏:三角形拼图
(1)教师将三角形卡片剪成若干小块,让幼儿尝试拼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2)幼儿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拼法。

5.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PPT 课件,展示生活中更多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形的屋顶、交通标志等。

6. 总结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认识的三角形,并表扬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在美工区提供三角形的彩纸,让幼儿进行创意手工活动。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熟悉的图形为切入点,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让幼儿认识了三角形,并能在生活中找出三角形的物品。

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案

认识三角形教案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几何学的基础之一。

在教学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关的教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就认识三角形的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在设计三角形的教案时,应该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为主要目标。

在引入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或利用教具进行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帮助他们逐步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活动。

比如,可以设置一个“探索三角形”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测量和比较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有关建筑斜坡的应用题,让学生计算斜坡的倾斜角度和长度,从而体会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设计一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三角形教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他们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案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启发性,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三角形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对教师在设计三角形教案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数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册)1.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1.2.定义与命题定义: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在数学上,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得到的事项。

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正确的命题成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1.3.证明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步推得结论成立。

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角形一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4.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5.1.2弧度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2弧度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5.1.2 弧度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弧度制是为了解决角度制下研究三角函数时存在单位难以转化的问题而引入的。

弧度制的本质是用线段衡量角的大小,建立了实数与角度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铺平了道路。

同时,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周期现象用角度值表述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引入弧度制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在学习角度转化为弧度的过程中,也可体会数学依托于现实生活而存在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1、理解1rad角的定义,建立弧度制的概念,知道弧度制的本质是线段度量角度大小.掌握弧度与角度的互化,知道一些特殊角的弧度数,能通过弧度定义推导扇形弧长及面积公式.2、经历“发现问题--现实情境--动手实践--产生不便--创造新知--感受创造发明的美好”的过程启发思考,提高数学思维.3、经历“度量需要--寻找关系--制定单位--定量表示--单位换算”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rad角的定义,角度与弧度的互化;2、教学难点:弧度制的产生过程和蕴含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引导语: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数学?”.问题预设:解决问题、计算、考试、生活需要、经商、买菜……师: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为了认清世界的本质,人类创造了很多工具,数学就是其中之一,为解决问题的方便,便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单位制.”例如:长度单位有哪些?(千米、米……)师:生活中还有其它的度量单位吗?师生交流:(质量、面积、时间、温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角,角的单位有哪些?并简单介绍角度制的创造.角度制在生活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好用,但科学家们在研究一些三角类问题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困难,比如:“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波多在创新制作正弦表时发现了一个不好解释的问题.如:1sin 30=2。

左右单位不统一,进制不统一.再如:60+sin 30不能进行运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角除了角度制的度量方式还能有其它的度量方式吗?历史上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大家的想法是最好角度能和实数统一就好了.引入课题弧度制--板书课题.环节1:情境引入.某地区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生产一个和图中一样的扇形广告宣传牌,技术人员需要计算一下扇形的面积,用来测算需要原材料的量,若他手中只有一把钢卷尺,能用现有的工具测算出扇形的大致面积吗?预设:初中学过的扇形面积公式是2360n r S π=,我们需要知道半径和圆心角.追问1:钢卷尺可以量半径,能测量圆心角吗? (不能)追问2:钢卷尺除了可以测量半径还能测量什么? (弧长、半径) 追问3:扇形弧长、半径有了可以得出圆心角吗?能想到什么关系?(弧长公式180n r l π=)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只有钢卷尺的条件下,如何测量圆心角,这当中蕴含着弧度制的本质,也就是用长度来测量角度的方式,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同时作为扇形的面积公式,因为转换因子的存在,角度制下是相对复杂的,在这个具体的情景问题中,计算扇形面积需要的过程相对复杂,为后续建立弧度制后,扇形面积简单的计算方式做好对照基础.环节2: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器材:扇形教具、绳子、直尺.要求:请各组同学相互协作,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测量扇形的圆心角.要求1:请各组同学测量手中扇形的弧长和半径,并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图1)预设:每个小组测得的扇形弧长和半径相等,或者几乎相等.如有差距较大的情况,一定是测量有问题.在将扇形弧长和半径的测量长度代入弧长公式后会发现圆心角的表示会因为转换因子的存在显得比较复杂.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的目的有三:1是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虽然活动内容简单,但不互相帮助,结果可能误差较大.2是课前制作的扇形虽大小不一,但圆心角都是1弧度,通过亲自测量发现弧长与半径几乎相等的特点,为后续1rad角的大小认识做好铺垫.3是感这个转换因子的存受测量后如果代入计算,圆心角的结果会因为180在而比较麻烦.环节3:概念形成.引导学生观察弧长公式的变形,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公式中的n是什么?又是什么?问题2:公式中的lr预设:问题1(圆心角的角度值,单位是度);问题2(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个实数)之间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从而将实引导学生发现角度值n和lr数和角度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启发学生用实数来表示角度.问题3:在弧长公式的对应法则之下,角度值n构成的集合与l比r值构成的集合之间有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这个实数来表示这个角度吗?预设: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另外一种可以表示角的量.在找到量以后顺其自然,我们需要一个单位.问题4:在长度单位等其它单位制中的一个单位是什么?比如米的1个单位?的比值中1个单位如何定义?什么时候它会等问题5:在这个lr于1?预设:当弧长和半径相等的时候为1.板书1rad 角的定义,并简单说明单位的来历,同时引出1rad 角大小的直观认识.问题6:1rad 的角到底有多大呢?将各小组的扇形教具合到一起,观察发现所有扇形的圆心角都是一样大的,而且从数据上来看,各组刚刚测得的弧长和半径都相等或者几乎相等.按照1rad 角的定义,这个扇形的圆心角应该就是1rad.问题7:观察图形,是不是半径越大,圆心角就越大?是不是弧长越长圆心角就越大?回归探究过程,实物展示,加深对1rad 角定义的直观认识,按照1rad 角的定义,各小组刚刚所测的角就是1rad 的角,并对学生所测数据进行点评.问题8:直观感受一下,1rad 的角大概是多少度呢?预设:比60度小一点.同时如果将弧长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扇形就可以类比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当中体现以直代曲的思想,帮助学生直观上预测1rad 角在角度制中的大小.以上述1rad 角的定义为基础,进行快速练习,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弧度制的定量表示:l r α=,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同时以弧长为2π倍半径的圆心角对应弧度数为2π得到3602π=rad 这个转换桥梁,为下一步单位换算做好铺垫.问题9:弧度制是否可以度量任意角?引导学生从任意角的定义出发,在师生交流中得出正角、零角、负角与正数、零、负数的一一对应.环节4:弧度制的发展.在弧度制的定义探讨结束后,对弧度制的发展史进行简单交流,增强学生对弧度制发展史的了解,感受弧度制的发展历程,体会弧度制建立的必要性,渗透数学文化.环节5:概念深化.我们常常需要在两种单位制之间进行转化,像1m=10dm 就是长度单位转换中的其中一个桥梁,那弧度和角度的转化能找到桥梁吗?师生活动:在定量表示时为单位换算埋下伏笔,3602π=rad 化简后的结果180=πrad 即为角度与弧度的转换桥梁,进一步单位化可以得到转换公式:设计意图:同一研究对象关于换算公式的探究,关键是要找到转1180rad π=180rad π=⇒1180rad =换的桥梁,在前面弧度的定量表示中,已经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得到圆心角角度与其弧度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对象研究的思考.环节6:学以致用.例4:(1)按照下列要求,把6730'化成弧度:①精确值; ②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2)将3.14rad 换算成角度(用度数表示,精确到0.001) 师生活动:提醒学生单位换算的关键是利用180rad π=,转换中教师板书提供示范,第二问教师用计算器演示求近似值,如下图所示:设计意图:熟悉角度与弧度的互化,熟悉互化转换因子,学习正确的书写方法.小试牛刀:特殊角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图2)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特殊角,找到特殊角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填好如上表格,同时强调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特殊角的转化是需要记住的.例题6:利用弧度制证明下列关于扇形的公式.(1) l R α=; (2)212S R α=; (3)12S lR =.其中R 是圆的半径,(02)ααπ<<为圆心角,l 是扇形的弧长,S 是扇形的面积.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板演.情景再现:在前述情景问题中,角度制下的面积表达因为转换因子的存在显得比较复杂,在应用弧度制进行转换后,面积的表达公式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引导学生感受弧度制发明的其中一个意义—简化公式.环节7:目标检测评价.检测:把下列角度化成弧度.(1)2230';210-;1200.(2)12π;34π-;310π. (3)用弧度制表示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设计意图:巩固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对学习重点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并以(3)为例引导学生注意角度制与弧度制不能混合使用.环节8:课堂小结.教师引导进行学习过程回顾,问题导向进行小结:(1)回顾本节课我们怎么想到需要角的另一种度量方式的?(2)怎么找到实数和角度对应关系的?(3)你觉得弧度制度量角的本质是什么?(4)你觉得学习弧度制的好处在哪里?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回顾,点拨提炼观点. (图3)设计意图:通过上述4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习弧度制的过程,从发现问题-现实情境-实验探究-产生不便-创造新知-感受创造发明的美好等角度展开总结,引导学生感受新的单位制的研究路径:度量需要-寻找关系-制定单位-定量表示-单位换算,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后作业设计: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目中涉及弧度角度互化以及扇形弧长面积公式的应用,增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巩固理解.板书设计:(图4)课后反思: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课标和教材后,知道体会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关注数学本质,新度量制的创造背景、路径、价值是重中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 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定义: 定义: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 的角叫该三角形的外角。 的角叫该三角形的外角。
A
请你画一 ABC其余 画△ABC其余 的外角。 的外角。
C D
B
想一想 (1)△ABC中以A为顶点的内角有几个?外角有几个?
C D
(2)具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与外角有什么关系? 左图中∠DAE是内角吗?是外角吗?为什么? B A (3)已知∠ABC=33°,求△ABC以点B为顶点的外角度数。
3cm、 15cm的木条供他选 框,现在有长度分别为2cm 、3cm、 8cm 、15cm的木条供他选 现在有长度分别为2cm 那他应选( A、 B、 C、 D、 择,那他应选( C ) A、 2cm B、 3cm C、 8cm D、 15cm.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E
(4)在△ABC中,如图,已知∠A=45°,∠B=30°, 求△ABC的外角∠BCD的度数。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一把椅子的结构如图, 例3 一把椅子的结构如图,∠1=∠2。当椅面水平时, ∠ 。当椅面水平时, 的度数是多少? ∠3=100°,此时∠1的度数是多少? ° 此时∠ 的度数是多少
联系实际,应用成果: 联系实际,应用成果:
A D B E C
1、如图∠BDC是 △ADC 如图∠ 如图 是 的外角, 的外角 也是 △ADE 的外角
因此∠ ∠ACD =∠AED+ ∠DAE 因此∠BDC=∠DAC+ ∠ ∠
一张小凳子的结构如图 如图,∠1=∠2, 例2 一张小凳子的结构如图,∠1=∠2, ∠3=100°,求∠1的度数。 ∠3=100° 的度数。
一外角. 是 解: ∵ ∠3是 ABC 一外角 A ∴∠3=∠1+∠ ∴∠3=∠1+∠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 ∵∠1=∠2 ∴∠3=2∠ ∴∠3=2∠1 又∵ ∠3=100°, ° 1 1 ∴∠1=∠ ∴∠1=∠2= ∠3= ×100°=50° 100°=50° 2 2
.
1 2 3 . C
.
B
外角: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 外角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
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A
B
C
D
做一做: 做一做
(1) 你能通过延长各边,将 ABC的所有外角表示出来吗? 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 (2)外角 ACD与两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已知: 已知:如图 BD⊥AC ⊥ ∠ABD=50 ° ∠DBC=20 ° 求∠A和 和 ∠C的度数 的度数
A
D
B
C
5、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70°,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 ° 另一个锐角为 度。 6、如图,在△ABC中, 、如图, 中 ∠A=∠1,∠2=∠B, ∠ , ∠ , ∠ABC=∠ACB,求∠ACB的度数 ∠ , 的度数
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内角为直角 有一个内角为钝角
C 直 直 直 A 斜 直 直 直 直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B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图内: 、观察下面的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③、⑤
①、④、⑥
②、⑦
课堂达标
1.三角形按角分类 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 2.在△ ABC中 在 ABC中 ° (1)若∠A=54°,∠B=27°,则∠C= 99°. ° ° 120° B=∠C=30 30° ° (2)若∠B=∠C=30°,则∠A=__, 钝角 三角形. ABC为___三角形 △ABC为___三角形. ° , (3)若∠A:∠B:∠C=1:2:3,则∠A= 30° ∠ ∠ 则 ° ° ,∠ . ∠B= 60° C = 90° ∠
A
D 2 B 1 C
2、在△ABC中,∠A=80°,∠B=∠C, 、 中 ° ∠ , 则∠C= 。 3、如果△ABC中,∠A∶∠ ∶∠ ∶∠B∶∠ 、如果△ 中 ∶∠ ∶∠C=2∶3∶5 ∶ ∶ 此三角形按角分类应为 。 4、根据图示求∠α的度数 、根据图示求∠ 的度数
40 oα 25 35
o o
B
不相邻 内角
∠3+∠4=180° ∠ °
1 2 3
A
相邻内角
. C
4
外角
D
探索,猜想: 探索,猜想:
观 察: B
不相邻 内角
外角与不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 外角与不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
(1) ∠4=∠1+∠2, ∠ ∠ ,
A
(2) ∠4﹥∠1 , ﹥ ∠4﹥∠2。 ﹥ 。 4 外角 2 3 数学说理: 数学说理 C D ∵∠3+∠4=180° 相邻内角 ∠ ° 1
3、在△ABC中,已知:∠A=∠B, 54° (1)如果∠C=72°,那么∠A=________; 36° (2)如果∠A=72°,那么∠C=______; 36° (3)如果∠C的外角等于72°,那么∠A=______。
知识拓展:
1、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与它不相邻的的个内角之和; 与它不相邻的的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 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2、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凸多边形的内角和:求一个凸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凸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般可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如图所示: 一般可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如图所示:
D
2 1
A
C
你能通过延长各边, 1.你能通过延长各边,将△ABC的所有 你能通过延长各边 的所有 外角表示出来吗? 外角表示出来吗?
1
A
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 2.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 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
3
6个 个
B 2
C
想一想: 想一想:
外角与相邻内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外角与相邻内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E
A 1 2
F M 4 D B 1 F
A G 2 O N 3 E
3 B D
C
二、三角形内角和 通过对折,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例2、通过对折,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拼在一起. 拼在一起. A
B
C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180
180°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1+∠2+∠3=180° ∠ ∠ ° ∴ ∠4=∠1+∠2 。 ∠ ∠
探索结论展示: 探索结论展示: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的两个内角的和。 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不相邻的内角。 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540° 540°
六边形
720° 720°
内角和: ° 360° 内角和:180° 360° 边形内角和: ° 凸n边形内角和:180°(n-2) 边形内角和 )
3、如图:∠A+∠B+∠C+∠D+∠E=
A
B
E
C
D
§5、1 认识三角形(二)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第五章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2)
回顾与思考
(二) 二
3.如下图,已知∠1=50°,∠2=60°,求∠3的度数。 3.如下图,已知∠1=50° 2=60° 的度数。 如下图
1
2
3
4.如下图所示是我们常用的三角板,它们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 4.如下图所示是我们常用的三角板,它们的三个角之和为多少度? 如下图所示是我们常用的三角板
180度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 1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F D 1 A 2 E D 1 3 2 A F B C B C B 12 3 D E E A G
C
A E 1 D 2 B C
回顾与思考
(一) 一
1. 如图所示,你能从图中找到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写出来. . 如图所示,你能从图中找到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写出来. C 六个. 分别是:∆ADC ∆AEC ∆ABC 六个 分别是 ∆DEC A D E B ∆DBC ∆EBC
2.小明有两根长度为6cm、9cm的木条,他想钉一个三角形的木 小明有两根长度为6cm 9cm的木条 6cm、 的木条,
D
1、如图,∠1、∠2、∠3 如图, 是不是△ABC的外角? 是不是△ABC的外角? 的外角
B
2 1 3
A
C
由三角形一条边和另一条相邻边的延长组成的角 该三角形的外角。 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A
B
C
D
2、如图: 如图: (1)△BCD的外角是_____ BCD的外角是_____ 的外角是 ∠1 △BCD (2)∠2既是______的内角, B 既是______的内角, ______的内角 又是______ ______的外角 又是______的外角 △A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