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文本解读教学
摘要:“文本”是指接受过程中直接面对的那个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且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即语文教材。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尊重学生掌握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以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掌握一些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从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下面是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解读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1.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着,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2.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
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3.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
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高中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3.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人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 n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n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和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n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
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三、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高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总之,教师的文本解读,只有投入于文本,情感才能油然而生,
方能启心灵之门;只有立足于语言,感悟才能准确深入,方能明成章之理;只有归宿于教学,解读才能系统一致,方能循和谐之道!这就是教材解读的门道和道理。相信,只要教师能够潜心会文本,文本定将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