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1
高级计算1
2.如图D-11所示,电路中的总功率是400W ,求r x 及各个支路电流I (R 取整数,I 保留两位小数)。
.解:R =U 2/P =2002/400=100(Ω)R ′2=R 2×R 3/(R 2+R 3)=50×50/(50+50)=25(Ω) R ′4=R 4+R ′2=500+25=525(Ω)R ′1=R 1×R ′4/(R 1+R ′4)=25×525/(25+525)=24(Ω)r x =R -R ′1=100-24=76(Ω) I =P /U =400/200=2(A) I 1=(U -U r )/R 1=(200-2×76)/25=1.92(A) I 2=I 3=(I -I 1)/2=0.04(A)3.某串联电路中R =10Ω、L =64μH 、C =100μF ,电源电动势E =0.5Vω06611641010010==⨯⨯⨯--//LC =106/80U R =0.5(V) I =E /R =0.05(A) U L =I ω0L =0.05×(106/80)×64×10-6=0.04(V) U c =I (1/ω0C)=0.05×[80/(106×100X10-6)=0.04(V)5.如图D-13所示的三相四线制电路, 其各相电阻分别为R a =R b =20Ω,R c =10Ω。
已知对称三相电源的线电压U L =380V ,求相电流、线电流和中线电流。
.解:因电路为三相四线制,所以每相负载两端电压均为电源相电压,即 P 220(V)U U === 设 U .A =220∠0°V ,则 U .B =220∠-120°V ,C .U =220∠120°V所以,各相相电流分别为I U R ..//()a A a A ===2202011I U R ../b B b ==220∠-120°/20=11∠-120°(A) I U R ../c C c ==220∠120°/10=22∠120°(A)因负载星接,所以线电流等于相电流,即I A =11A ,I B =11A ,I C =22A中线电流I I I I ....O a b c =++=11+11∠-120°+22∠120°=11∠120°(A)6.如图D-14所示,U 为正弦交流电压,已知X L =10Ω,开关S 打开和合上时,电流表A 的读数都是5A ,试求容抗X L 。
计算机常用计算公式1
<常用计算公式汇总〉单位的换算1字节(B)=8bit 1KB=1024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 M = 百万计算机单位中K=210 , M= 220倍数刚好是1。
024的幂p.s:^ 为次方;/为除; *为乘; (X/X)为单位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字节数(b)计算系统速度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P=I*CPI*T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指令码长定长编码:码长〉=log2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流水线计算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λλ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成时间λλ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存储器计算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秒λλ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随机存取)传输率=1/存储器周期λλ(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输率λ内存片数:(W/w)*(B/b)W、B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w、b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λ{例:[(CFFFFH—90000H)+1] / [(16K*1024)*8bit]}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λCache计算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 Cache访问周期时间+ Cache失效率*λ主存访问周期时间[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14。
钢结构重量计算(1)
目录一、钢柱 (1)1、GZ1(Q345B) (1)2、GZ2(Q345B) (1)3、GZ3(Q345B) (1)4、KFZ(Q345B) (2)二、钢梁 (2)1、GJ1 (2)2、GJ2 (3)3、钢梁3(GJ1标高7.500处) (3)4、钢梁3(GJ2标高7.500处) (3)三、系杆 (4)1、XG-1(Q235-B) (4)2、SC-1(Q235-B) (4)四、檩条 (4)1、LT1(Q345) (4)2、LT2(Q345) (4)五、拉条 (5)1、LG(Q235) (5)2、CG(Q235) (5)3、XLG(Q235) (5)4、YC(Q235) (5)六、墙面钢结构 (5)1、QT1(Q345-B) (5)2、QT2(Q345-B) (5)3、MZ(Q345-B) (6)4、ML(Q345-B) (6)5、CZ(Q345-B) (6)6、LT(Q235) (6)7、XLT(Q235) (6)8、CG(Q235) (7)9、墙面托架底板(Q235) (7)七、节点板 (7)1、节点板1-1 (7)2、节点板2-2 (7)3、节点板3-3 (7)4、节点板4-4 (8)5、节点板5-5 (8)6、节点板6-6 (8)7、节点板7-7 (8)8、节点板8-8 (8)9、节点板9-9 (9)10、节点板10-10 (9)11、节点板11-11,12-12,13-13 (9)12、门柱底板 (9)13、抗风柱与钢梁连接件 (10)14、女儿墙立柱托板 (10)一、钢柱1、GZ1(Q345B)数量14个,高度5.7m,截面H(250~450)*160*6*8,钢材密度7850kg/m3。
窄截面:H250*160*6*8,高250mm,宽160mm,腹板厚6mm,翼缘厚8mm,截面积250*160-(250-2*8)*(160-6)= 3964mm2;宽截面:H450*160*6*8,高450mm,宽160mm,腹板厚6mm,翼缘厚8mm,截面积450*160-(450-2*8)*(160-6)= 5164mm2;重量为:[5700*160*8+(250+450)*5700/2*6+√(450−250)2+57002*160*8]*7850/109=208.55kg 合计208.55*14=2919.7kg2、GZ2(Q345B)数量7个,高度7.8m,截面H250X120X6X8,钢材密度7850kg/m3。
起重计算(1)
• ( 4 )钢丝绳受过火烧或局部电弧作用 应报废。 • ( 5 )钢丝绳压扁变形、有绳股或钢丝 挤出、笼形畸变、绳径局部增大、扭结、 弯折时应报废。 • ( 6 )钢丝绳绳芯损坏而造成绳径显著 减少时应报废。
8.钢丝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l)钢丝绳要正确开卷。 • (2)在捆绑或吊运物件时,钢丝绳应避免和 物体的尖角棱边直接接触,应在接触处垫以 木块、麻布或其它衬垫物。 • (3)严禁钢丝绳与电线接触,以免被打坏或 发生触电。靠近高温物体时,要采取隔热措 施。 • (4)钢丝绳在使用中应避免扭结,一旦扭结, 应立即抖直。使用中应尽量减少弯折次数, 并尽量避免反向弯折。 • (5)钢丝绳套插接长度一般不小于钢丝绳直径 的15倍,或不小于300mm 。
• (6)钢丝绳与卷筒或滑车配用时,卷筒或滑 轮的直径至少比钢丝绳直径大 16 倍。不能穿 过已经破损的滑轮,以免磨损钢丝绳或使绳 脱出滑轮,造成事故。 • (7)钢丝绳穿过滑轮时,滑轮槽的直径应比 钢丝绳的直径大1~2.5mm。如滑轮槽的直径 过大,则绳易被压扁;过小,则绳易磨损。 • (8)使用前要根据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直径的 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其负荷 能力及破损情况;使用后及时保养,正确存 放。
2.钢丝绳的破断拉力计算
• 钢丝绳的破断拉力与钢丝质量的好坏和 绕捻结构有关,对其破断拉力作精确计 算是困难的,只能作近似计算。 • Sb=500d2 (N) • d――钢丝绳的直径,mm 。
3.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 为了保证起重作业安全,钢丝绳允许拉 力只是其破断拉力的几分之一。破断拉 力与许用拉力之比为钢丝绳的安全系数。
• 摩擦力为F=μQj = 0.25×1.2×150=45kN • 该设备起动时的牵引力: • 取K起=2.5 • P起=K起F=2.5×45= 112.5kN
1到50的和的简便方法
1到50的和的简便方法1到50的和的简便方法方法一:数列求和公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数列求和公式来快速计算1到50的和。
•数列求和公式是指当数列的首项为a,末项为b,共有n项时,数列的和为:S = (a + b) * n / 2•对于1到50的数列,首项a为1,末项b为50,共有50项,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所以,总和S = (1 + 50) * 50 / 2 = 25 * 51 = 1275。
方法二:逐个相加法•第二种方法是逐个相加法,即将1到50的所有数逐个相加。
•首先,我们先计算1加到10的和,得到55。
然后,我们计算11加到20的和,得到165。
以此类推,直到计算41加到50的和,得到455。
•最后,将这十个和相加即可得到1到50的和。
•所以,总和为55 + 165 + … + 455 = 1275。
方法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到50的数列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首项a为1,末项b 为50,共有50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 = (n / 2) * (a + b),其中n为项数。
•将公式代入,即可得到结果:S = (50 / 2) * (1 + 50) = 25 *51 = 1275。
方法四:巧用对称性•第四种方法是巧用对称性。
•我们观察到1加到50的和的对称性。
即第一个数1和倒数第一个数50相加等于51,第二个数2和倒数第二个数49相加等于51,以此类推。
•因此,总和即为51乘以一半的项数,即25个51,即总和为25 * 51 = 1275。
总结•通过数列求和公式、逐个相加法、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对称性这四种方法,我们可以简便地计算出1到50的和为1275。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计算其他数列的和。
方法五:利用数列元素之和公式•第五种方法是利用数列元素之和公式。
•数列元素之和公式是指当数列的首项为a,末项为b,共有n项时,数列元素之和为:S = n * (a + b) / 2•对于1到50的数列,首项a为1,末项b为50,共有50项,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1到50的和的简便方法
1到50的和的简便方法
要计算1到50的和,可以使用求和公式或递归方法。
方法一:求和公式
求和公式是一种简便的计算1到n之和的方法。
对于1到n的和,可以使用如下公式:
Sum = (n/2) * (first term + last term)
其中,n表示一共有多少个数,first term表示第一个数,last term表示最后一个数。
对于1到50的和,n = 50,first term = 1,last term = 50。
代入公式计算得:
Sum = (50/2) * (1 + 50)
求和公式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只需几步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但缺点是有时难以确定first term和last term的值,尤其是在复杂的序列中。
方法二:递归方法
递归方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同类型问题来解决的方法。
对于求1到n之和,可以将问题分解为求1到n-1之和,并将n加上去。
这样逐步递归,直到n等于1时,就得到了结果。
用递归方法计算1到50的和的伪代码如下:
function sum(n):
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 sum(n-1)
sum(50)
递归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实现。
但缺点是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函数调用,导致内存消耗较大。
综合比较,对于计算1到50的和这样简单的序列,使用求和公式是最简便和效率最高的方法。
但对于更复杂的序列,递归方法可能会更加灵活和方便。
计算二进制1的个数算法
计算二进制1的个数算法二进制是一种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系统,它由两个数字0和1组成。
在计算机科学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个二进制数中1的个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二进制1的个数的算法。
一、暴力法暴力法是最简单直观的算法,它的思路是逐位判断二进制数中的每一位是否为1。
具体实现时,可以使用位运算来判断每一位是否为1。
假设我们需要计算一个8位二进制数中1的个数,代码如下:```pythondef count_ones(n):count = 0mask = 1for i in range(8):if n & mask:count += 1mask <<= 1return count```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一个mask变量来逐位判断二进制数中的每一位。
通过与运算(&)来判断某一位是否为1,如果结果为非零,则表示该位为1,计数器count加1。
然后,我们将mask左移一位,继续判断下一位。
二、Brian Kernighan算法Brian Kernighan算法是一种优化的算法,它利用了一个性质:对于任意一个二进制数n,n与n-1的按位与(&)运算结果,会将n 最右边的1变为0。
具体实现时,一直重复这个操作,直到n变为0为止。
代码如下:```pythondef count_ones(n):count = 0while n:n &= n - 1count += 1return count```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计数器count和一个while循环。
在每次循环中,我们将n与n-1进行按位与运算,并将结果赋值给n。
这样,每次循环都会将n最右边的1变为0,并将计数器count加1。
当n变为0时,循环结束,最终count的值就是二进制数中1的个数。
三、分组统计法分组统计法是一种将二进制数分组统计的算法,它的思路是将二进制数按照一定的位数进行分组,然后分别统计每个组中1的个数,最后将所有组的结果相加。
1至10的加减法计算题
1至10的加减法计算题1+1 = 22+2 = 43+3 = 64+4 = 85+5 = 106+6 = 127+7 = 148+8 = 169+9 = 1810+10 = 201-1 = 02-1 = 13-1 = 24-2 = 25-2 = 36-3 = 37-3 = 48-4 = 49-4 = 510-5 = 5以上是1至10的加减法计算题的答案。
在这些简单的计算题中,我们可以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
对于加法运算,我们将两个数相加,得出结果;对于减法运算,我们从第一个数中减去第二个数,得出结果。
这些计算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并提高我们的数学技能。
在进行加法计算时,我们将两个数的值相加。
例如,1+1等于2,2+2等于4。
通过不断进行相加运算,我们可以得出1至10的加法计算结果。
在进行减法计算时,我们需要从第一个数中减去第二个数的值。
例如,3-1等于2,5-2等于3。
通过不断进行减法运算,我们也可以得出1至10的减法计算结果。
通过解决这些加减法计算题,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培养我们的计算能力。
这些基本的数学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无论是在购物时计算价格,还是在做家务时计算时间,我们都需要一定的数学能力。
除了这些简单的计算题,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如乘法和除法。
通过挑战更高级的数学题目,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并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而言,1至10的加减法计算题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通过计算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技能。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应当持续学习并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
1到n平方的求和
1到n平方的求和1到n平方的求和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很多人都曾经在学习中遇到过这个问题。
在计算阶乘、求平均数、计算质数等问题中,我们都需要用到这个公式。
那么该如何求出1到n平方的和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到n平方的含义,它就是将1到n的所有自然数都平方,然后将结果相加得到的一个数值。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计算1到5的所有自然数的平方之和,那么结果应该为1+4+9+16+25=55。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列出1到n的数字列表,这样才能够方便地进行计算。
列出1到n的数字列表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从1开始依次写下数字,直到写到n为止。
如果需要列出1到10的数字列表,那么就按照以下方式写下数字:1, 2, 3, 4, 5, 6, 7, 8, 9, 10最后,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将平方求和。
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循环计算的方式,一步步累加平方值。
具体实现方式如下:1. 定义一个变量sum,并初始化为0;2. 使用循环语句,从1到n依次取出每个数字;3. 将当前数字平方,并将结果加到sum中;4. 循环完毕后,sum中的值就是1到n平方的和。
下面是一个代码示例,通过Python实现1到n平方的求和:``` pythondef square_sum(n):sum = 0for i in range(1, n+1):sum += i**2return sumn = 5print("1到%d的平方和为:%d" % (n, square_sum(n)))```以上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square_sum的函数,其中n表示要计算的自然数范围,sum表示当前计算的平方和。
在for循环中,我们使用range函数按照1到n的顺序取出每个数字,并计算其平方值,并将平方值加到sum中。
最后,函数返回sum的值,表示1到n平方的总和。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修改n的值来计算不同自然数范围内的平方和。
齿轮系传动比计算 1
齿 轮 系 传 动 比 计 算1 齿轮系的分类在复杂的现代机械中,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采用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
这种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蜗杆、蜗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即齿轮系。
下面主要讨论齿轮系的常见类型、不同类型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齿轮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定轴齿轮系和行星齿轮系。
一、定轴齿轮系在传动时所有齿轮的回转轴线固定不变齿轮系,称为定轴齿轮系。
定轴齿轮系是最基本的齿轮系,应用很广。
如下图所示。
二、行星齿轮系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齿轮除绕自身轴线自转外,其轴线又绕另一个轴线转动的轮系称为行星齿轮系,如下图所示。
1. 行星轮——轴线活动的齿轮.2. 系杆 (行星架、转臂) H .3. 中心轮 —与系杆同轴线、 与行星轮相啮合、轴线固定的齿轮4. 主轴线 —系杆和中心轮所在轴线.5. 基本构件—主轴线上直接承受载荷的构件.行星齿轮系中,既绕自身轴线自转又绕另一固定轴线(轴线O1)公转的齿轮2形象的称为行星轮。
支承行星轮作自转并带动行星轮作公转的构件H 称为行星架。
轴线固定的齿轮1、3则称为中心轮或太阳轮。
因此行星齿轮系是由中心轮、行星架和行星轮三种基本构件组成。
显然,行星齿轮系中行星架与两中心轮的几何轴线(O1-O3-OH )必须重合。
否则无法运动。
根据结构复杂程度不同,行星齿轮系可分为以下三类:(1)单级行星齿轮系: 它是由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构成的轮系。
一个行星架及和其上的行星轮及与之啮合的中心轮组成。
(2)多级行星齿轮系:它是由两级或两级以上同类单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构成的轮系。
(3)组合行星齿轮系:它是由一级或多级以上行星齿轮系与定轴齿轮系组成的轮系。
行星齿轮系 根据自由度的不同。
可分为两类:1450rpm 53.7rpm(1) 自由度为2 的称差动齿轮系。
(2) 自由度为1 的称单级行星齿轮系。
按中心轮的个数不同又分为:2K —H 型行星齿轮系;3K 型行星齿轮系;K —H —V 型行星齿轮系。
1的n次方根
1的n次方根1的n次方根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当我们求1的n 次方根时,就是要找到一个数x,使得x的n次方等于1。
在数学中,我们将1的n次方根表示为√n1。
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如何求解1的n次方根。
方法一:求解1的n次方根的公式求解1的n次方根的最基本公式是:√n1 = 1/n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手动计算得到1的n次方根的值。
例如,当n=2时,我们可以得到1的平方根为:√21 = 1/2 = 0.5当n=3时,我们可以得到1的立方根为:√31 = 1/3 ≈ 0.333当然,对于其他的n值,我们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不过,这种计算方法需要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并且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方法二:利用对数计算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1的n次方根,那就是利用对数计算。
我们知道,如果a的n次方等于b,那么:a = b1/n因此,如果要计算1的n次方根,就可以利用对数来进行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求解x,使得x的n次方等于1。
也就是说:x^n = 1然后,我们可以对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ln(x^n) = ln(1)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对数的乘法公式,将左边的式子简化为:n*ln(x) = 0通过移项,我们可以得到:ln(x) = 0/n因此,我们可以得出x = e的0/n次方。
实际上,这个式子可以更简单地表示为:x = e^(-1/n)其中,e是一个特殊的数学常数,也被称为自然常数,约等于2.71828。
通过这个简单的公式,我们就可以快速地计算出1的n次方根的值了。
例如,当n=2时,我们就可以得到:1的平方根≈ e^(-1/2) ≈ 0.707当n=3时,我们就可以得到:1的立方根≈ e^(-1/3) ≈ 0.693总结1的n次方根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计算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不过,利用对数的方法,我们可以快速地计算出1的n次方根的值。
这个方法也可以轻松地扩展到其他数值的情况中。
算例1
R1 = 1.24th(0.432M ) + [( R1 ) m − 1.029]R ( M )
其中:
1 L 2πd M= H th L m 1%
1/ 2
1/ 2
−1/ 2
=
1 43.9 2× 3.14 × 3.15 th 3 1.73 43.9
gd 前
2 算例2 算例2 某海堤按单坡设计,坡度m=0.5,波浪要素 某海堤按单坡设计,坡度m=0.5,波浪要素 与算例1 与算例1相同,试计算其爬高值。 分析:符合公式E.0.3的计算条件。 分析:符合公式E.0.3的计算条件。 RF=K△KVR0H1%KF 首先确定R 值,堤前水深d=3.15m<2× 首先确定R0值,堤前水深d=3.15m<2×1.73 =3.46m,R0按图J.0.5括号中波坦确定。 3.46m, 按图J.0.5括号中波坦确定。 L/H1%=43.9/1.73=25.4,m=0.5,内插表 =43.9/1.73=25.4, 0.5,内插表 E.0.3- 可得R E.0.3-2可得R0≈1.4。 K△ 根据表E.0.1取0.9,V/ gd前 根据表E.0.1取0.9, =39.8/5.56=7.16>5,所以 =39.8/5.56=7.16>5,所以 KV 取1.30。 1.30。
、 式中R 式中R1为 K∆ =1 H =1m 时的爬高(m).计 时的爬高(m 算时波坦取为 L / H1% ,L是指平均波周期对 应的波长。
R1 =1.24th(0.432M) + [(R1 )m −1.029]R(M)
计算R 需计算M R(M)、th()、 计算R1,需计算M、R(M)、th()、(R1)m,按照 E.0.1进行计算。 E.0.1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第1章
13
一.自然语言法
1. 输入数据a, b, c 2.如果a=0, 转3,否则转4
c 3.如果 b 0,则 x1 ,转7;否则,无解停机 b 2 , b 4 ac 4. 设 D SD SQRT (| D |)
0 ,x ( b iSD ) / 2 a , 如果 D 1 x ( b iSD ) / 2 a ,转7 2 否则 , 5. 如果b>0不成立, S 1 b SD ,转7 x S 1 / 2 a , x 2 c / S 1 1 2 S 2 / 2 a , x 2 c / S 2 2 b SD 6. S ,x 1 2 7. 输出x1和x2
x1, x2,……, x100 取为
数值方法
0.1, 0.2, 0.3, ……,10=a
2-1
★ 计算公式不一定都是数值方法。如求
类似地, 求根公式
2 b b 4 ac x 1 ,2 2 a
3 。
不能在计算机 上直接运行
◆ 研究数值方法的任务有三条:
1)将计算机不能直接计算的运算化成计算机上可执行的 运算;利用等价或近似等价的方法转化; 7
1) 数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 Leibniz发现二进制编码; ★ Von Neumann提出现代计算机建构理论; ★ Bohm和Jacopini为结构化程序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计算机科学为数学提供先进手段,并对数学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为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 ★ 解决了一些数学难题,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x 2 ( b iS D ) / 2 a
输 出 x1, x 2
15
▲ 结构化框图法:N-S图示法
计算机常用计算公式1
计算机常用计算公式1计算机常用计算公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各种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计算机常用的计算公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分析。
1. 二进制转十进制公式计算机中常常使用二进制表示数据。
当需要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时,可以使用如下公式:十进制数 = bn * 2^n + bn-1 * 2^(n-1) + ... + b1 * 2^1 + b0 * 2^0其中,bn表示二进制数中的第n位(从右往左数),n表示二进制数的长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对应的十进制数。
2. 十进制转二进制公式同样地,当需要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时,可以使用如下公式:二进制数 = bn * 2^n + bn-1 * 2^(n-1) + ... + b1 * 2^1 + b0 * 2^0其中,bn表示二进制数中的第n位(从右往左数),n表示二进制数的长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
3. 平均值计算公式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计算平均值是常见的操作。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可以使用如下公式:平均值 = (x1 + x2 + ... + xn) / n其中,x1、x2、...、xn表示给定的一组数据,n表示数据的个数。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4. 方差计算公式在统计学中,方差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可以使用如下公式:方差 = ((x1 - 平均值)^2 + (x2 - 平均值)^2 + ... + (xn - 平均值)^2) / n其中,x1、x2、...、xn表示给定的一组数据,平均值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n表示数据的个数。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的方差。
5. 斜率计算公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斜率用于描述函数曲线的变化率。
四年级计算(1)
1.竖式计算899÷36= 367÷29= 99007÷45 7403÷68= 864÷57=32.7+7.52= 55.6-5.75= 83.6-4.35= 12.65+3.5= 85.6-3.21=2.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407-205 250-57-143 (33+65+67)+35 197-96 (315+299+85)+101 40×125 25×128×125 62+(79+38)+21 4075÷25 40×1253.文字题1.28与13的差除600,结果是多少?2.237加上13个25的和,结果是多少?3.172与156的差乘33,积是多少?4.8100除以180加上285,和是多少?5.54乘36的积比1600多多少?6.65除1032与268的和,商是多少?7.用548减去12个35,差是多少?8.从2000除以16的商里面减去14,求差。
9.12个21的和加上105再除以21,求商。
10.22个28除486与236的差,求商。
4.应用题1.学校图书室有故事书562本,比文艺书多208本,少儿科技书一本数正好是文艺书的2倍,学校图书室共有科技书多少本?2.一辆汽车,3 小时支货物18吨,照这样计算,这辆汽车从上午8时开始运货,一直到下午5时,共运货多少吨?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进行52千米,已行了7小时,离乙地还有128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第一车间原计划用48小时生产2736个零件,实际每小时生产75个,比原计划每小时多生产多少个?5.一辆卡车用35千克汽油可以行驶175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700千米要用多少千克的汽油?6.一辆小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已行了7小时,离中点还有128千米,甲乙两地总长多少千米?7.人民剧院一楼有620个座位,二楼有座位22排,每排有4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8.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了24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一共行了9小时到达乙,甲乙两相距多少千米?9.商店运进106筐雪梨,卖出2065千克后,还剩下47筐,平均每筐雪梨重多少千克?1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要用5小时,如果要在4小时内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至9连乘计算公式
1至9连乘计算公式在数学中,连乘是一种数学运算,表示将一系列数依次相乘的操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要讨论1至9的连乘计算公式,并探讨这个公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至9的连乘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1至9的连乘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这个连乘的结果是362880,也就是说1至9的连乘的结果是362880。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连乘公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1至9的连乘可以用来计算排列组合的数量。
在组合数学中,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用来计算一组元素的不同排列和组合的数量。
1至9的连乘可以用来计算9个元素的排列组合的数量,这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概率统计和组合优化等领域。
此外,1至9的连乘还可以用来计算阶乘。
在数学中,阶乘是一个自然数连乘的结果,比如n的阶乘可以表示为n!,其中n! = 1 × 2 × 3 × ... × n。
1至9的连乘可以用来计算9的阶乘,即9! = 362880。
阶乘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微积分、数论和组合数学等领域。
除此之外,1至9的连乘还可以用来计算数列的乘积。
在数学中,数列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而数列的乘积则是数列中所有元素相乘的结果。
1至9的连乘可以用来计算一些特定数列的乘积,这在数学分析和离散数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1至9的连乘计算公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个连乘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排列组合的数量、阶乘和数列的乘积,这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1至9的连乘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概率统计、组合优化和数学分析等领域。
因此,1至9的连乘计算公式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1至9的连乘计算公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计算排列组合的数量、阶乘和数列的乘积,这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考化学实验专题演练(1)
1.老师拿出两瓶无标签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各取少量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对该气体展开一系列探究。
(1)此气体是什么气体?验证它的实验方案如下:
现象及结论
(2)产生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想制取该气体,选用的发生装置可选取下图中的,收集装置为。
(4)猜想此气体还可能是另一种气体,可以产生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某同学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图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B、C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该同学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B:;
实验C:。
(3)实验A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 ,实验方法
是。
3.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网上资料得知: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O3。
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
于是,他们进行了以
下的实验活动:
(1)【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②除去金
(2)【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
含有银和铁。
你认为同学的方案更合理;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应向
(3)【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①废弃定影液立金属混合物
②金属混合物 Ag+溶
请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
(4)【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含有铁粉,方法是
4.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2,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和(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是
(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
是。
5.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杂质氯化镁、氯化钙。
小林设计了以下提纯方案:
(1)若试剂a为氢氧化钠,试剂b的化学式为。
(2)指出操作A的名称。
(3)操作中加适量稀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时,向过滤器内倾注液体时,玻璃棒应
(填序号)。
A.插入过滤器中心
B.下端靠住过滤器内任意位置
C.下端靠住过滤器内三层滤纸一边
(5
)若一次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且滤纸未破损,需接着进行的操作时 。
6.如下图所示,小明利用图甲装置做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老师帮小明加装了一个U 形管(如图乙装置)后,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一定是纯氧气吗?
(注:木条的着火点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暂不考虑)
②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明还能够粗略得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
数的范围是 。
7.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制取装置是
⑶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是
⑷F 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 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
或“没有”)明显影响。
8
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铁能否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中起
[问题]Fe 2O 3能不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呢?
[猜想]Fe 2O 3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结论] Fe2O3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故Fe2O3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实验,不能证明Fe2O3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实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Fe2O3(少量)的质量;②重复实验二的步骤;③待反应结束,将试管里的物质进行________,洗涤,干燥,称量;④对比反应前后Fe2O3的质量。
[讨论]如果Fe2O3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Fe2O3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四:
[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小华用如下装置和相应的操作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还原干燥粉末前,为安全起见,应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能够证明猜想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请你说出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