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GIS 和 RS 的延安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脆弱性评价
基于GIS的延安市城郊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土 地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应 以 其 可 持 续 利 用 为 目
标, 环境 、 济 、 会 多 目标 要 求 下 的土 地 资 源 优化 经 社
研究 区位 于延安 市南部 地 区 , 是延 安 的南 大 门 。 北起 高坡立 交 , 至三 十里铺 , 、 南 东 西两边 为《 安 市 延
庞 莎 , 刘 康
( 北 大 学 城 市 与 环境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0 2 ) 西 117
摘 要 :以 延 安 市 宝 塔 区 高坡 到 三 十 里铺 段 为例 , D M 为 基 础 提 取 坡 度 、 向及 地 形 起 伏 度 因子 , 结 合 土 以 E 坡 苒 地 利 用 空 间布 局 、 被 多样 性 、 表 水 体 、 植 地 生态 价 值 等 生 态 因子 , A c I 间分 析 模 块 下 , 过 叠 加 分 析 进 行 研 究 在 r S空 G 通
积 土为 主 , 壤结 构 松 散 , 蚀 、 土 风 水蚀 较 严 重 。研 究
娟 等 (0 8 考虑 区域适 宜性 与敏 感性 综合 评 价结 果 20) 与 自然 资源垂 直分 异 特 征 , 鉴景 观 格 局 整体 优 化 借
的方法 , 对栖 霞市 土地利 用格 局优 化进行 研究 _ ; 2 任 茜 等 (00 利用 G S技术对 区域进 行 生态 适 宜性 与 21) I
文 章 编 号 : 0070 (010—200 10—6 12 1 )50 3. 5
土地利 用格 局及其 相应 的最 优效 益是 土地 资源 利 用 、 观生 态学 和 可持 续 发 展 科 学 的关方 法
1 1 研 究 区 概 况 .
。
气 候属 暖温 带半 湿润 气 候 向半 干 旱 气 候过 渡 带 , 温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16 期
张学玲 等: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597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mod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evaluation,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trend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validity of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To summarize, he research ideas nee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have to be highlighted during data proces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se studies need to be more practical and applicabl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1660140, 31560150, 31360177) ; 江 西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20161BAB204180) ; 江 西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20144BBF6000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GJJ12218) 收稿日期:2017⁃ 08⁃ 21; 网络出版日期:2018⁃ 05⁃ 1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caihsh@ 263.net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发表时间:2020-06-11T16:28:58.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作者:李玉桂[导读] 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 710199摘要:通过新兴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本文结合所研究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生态性和压力性各方面因素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引言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着赵跃龙,赵艺星等前辈在脆弱生态环境方面奠定了研究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带给学者新一轮的关于环境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学者通常局限于县级市级的行政单元,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出植被覆盖率和生长状况的数据值,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模型构建,但是评价的因子选择比较单一,所以在本阶段,采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手法,能够快速提取多种反映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种指标因素的权重,来完成生态环境脆弱性模型。
1.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简介1.1基本概念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到无法维持人类利用和发展的阶段时,就便称之为脆弱生态环境。
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和当地人类的生产活动,历史发展过程,当地原本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
脆弱生态环境也会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2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关表现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水热资源丰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洪涝灾害频繁、沿海地区干旱等问题。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土地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因此,评估土地生态脆弱性,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概念与方法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内外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判断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评价的结果可以告知政府和决策者建设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或减小生态环境的破坏。
常用的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指标模型法、层次分析法等。
其中,综合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权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
指标模型法则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形态等指标,构建数学模型,进而评估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则通过层层进行比较和权重分配,对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
二、土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土地生态脆弱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等,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人为因素如开发、过度利用、污染等,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动力,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评价土地生态脆弱性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
只有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为保护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土地生态脆弱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在评估出土地生态脆弱性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优化资源配置等。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也是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城乡生态风险评估考核试卷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可以衡量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价值。在生态风险评估中,通过评估服务功能的变化,判断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A.地形地貌
B.气候条件
C.人口密度
D.交通便利程度
5.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有效降低城乡生态风险?()
A.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B.增加城市道路建设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6.在进行城乡生态风险评估时,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评估土地质量?()
A.生态敏感性分析
B.经济效益分析
C.社会效益分析
D.城市规划分析
5.以下哪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
A.生物量
B.水土流失率
C.空气质量指数
D.城市人口密度
6.下列哪些是生态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模型?()
A. GIS
B. DSSAT
C. SWAT
D. HEC-RAS
7.城乡生态风险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些方面?()
A.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
B.工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
A.生物多样性
B.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水资源分布
2.城乡生态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B.提高土地开发效益
C.降低生态风险,保护生态环境
D.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3.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城乡生态风险评估?()
A.野外调查
B.数据分析
C.问卷调查
D.经济预测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摘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指对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分析,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关键。
GIS技术具有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优势,可以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2.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构成,包括地理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人文社会经济因子等。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2.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敏感性评价指数,从而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后,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和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调整、生态补偿政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
3.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例如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区划等。
通过将GIS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与保护。
4. 实例分析本文以某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保护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潜力。
GIS毕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论文题目
GIS毕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论文题目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在工程建设、环境监测、交通导航等方方面面得到普及应用,成为了重要的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工具,下面学术堂总结了近年来100个地理信息系统论文题目(GIS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GIS技术对工程测量的影响分析2、GIS技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GIS技术在国内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4、GIS技术在矿业权价款评估中的应用研究5、GIS空间分析在学区划分中的应用6、GIS在城市智能公交系统中的应用7、GIS在农村零售商店选址中的应用8、GIS在绥化城区烟草物流配送路线优化中的应用9、GIS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例10、GIS在校园导航中的应用11、GIS支持下的城市小区的居住适宜性分析研究12、GIS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建设13、GIS专题数据采集与建库项目质检研究14、OSM在极地GIS中的应用15、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16、大数据背景下基于GIS的景观评价方法探究17、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分析18、地理信息系统对羌族文化旅游的价值19、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20、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21、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排水管网中的应用22、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的应用2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研究24、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研究25、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26、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运用27、高速铁路GIS平台研究与实现28、基于AE的二三维一体化GIS技术研究29、基于GIS的城市道路黑点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30、基于GIS的城市道路数字化照明系统的设计31、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扩展预测32、基于GIS的城市绿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以江门市为例33、基于GIS的城市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34、基于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35、基于GIS的城市院落形态分布特点研究分析36、基于GIS的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研究37、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38、基于GIS的犯罪模式分析研究39、基于GIS的防汛抢险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40、基于GIS的福建省湖雷地区钼矿成矿预测41、基于GIS的广西陆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42、基于GIS的洪灾损失地理评估方法及应用43、基于GIS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研究44、基于GIS的江苏太湖流域景观格局优化45、基于GIS的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46、基于GIS的路径规划算法研究与实现47、基于GIS的旅居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48、基于GIS的旅游住宿餐饮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49、基于GIS的泥石流灾害三维遥感分析50、基于GIS的农村宅基地建库研究与实现51、基于GIS的农户生计安全评价与分析52、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应用53、基于GIS的山地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性评价54、基于GIS的山西省暴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55、基于GIS的陕西省雾霾分析56、基于GIS的射洪县退耕还林决策分析57、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预测58、基于GIS的天河区应急式项目选址规划研究59、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洋县为例60、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61、基于GIS的乌海矿区土地退化因素分析62、基于GIS的园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湖南零陵区为例63、基于GIS的最优路径选择的设计与实现64、基于GIS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65、基于GIS技术的森林公园道路选线设计与规划66、基于GIS技术的医院空间布局设计研究67、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居民点分布优化--以茂县为例68、基于GIS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69、基于GIS引水线路优化方法研究70、基于GIS与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路径规划研究71、基于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分析72、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与分析7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林业调查技术的研究74、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配电网优化设计75、基于三维GIS的楼宇租赁管理研究76、基于三维GIS的石油管线管理信息系统77、基于遥感数据挖掘的智能地理信息系统设计78、基于移动GIS的地下管线应用的设计与实现79、基于移动GIS的水环境监察系统设计与实现80、基于云计算的GIS软件持续集成应用研究81、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82、美丽乡村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3、南京市水利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4、鄱阳湖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85、浅论地理信息系统在航道管理中的应用86、浅谈线变户GIS数据采集方法87、浅析GIS的地下管线查询与管理系统88、浅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89、浅析云计算在GIS中的应用90、三维GIS符号化表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1、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综述92、石化企业设备管理平台GIS系统的应用研究93、水利水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研究94、谈GIS技术与BIM理念的结合95、铁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技术研究96、铁路信号地理信息系统建设97、移动规划GIS服务平台建设98、云GIS平台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99、云GIS下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构建100、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GIS的应用研究以上是GIS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从事GIS领域学习研究的同学和老师有所帮助。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GIS 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生态环境领域,GIS 可以将各种生态环境数据与地理空间位置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动态、精准监测和评估。
首先,GIS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整合来自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无人机等多源数据,GIS 能够构建出详细的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
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等数据;地面监测站则能提供更精确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成分等信息;无人机则可以在小范围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监测。
这些数据在 GIS 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分析,能够让我们清晰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GIS 可以结合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精确绘制森林的分布范围、树种组成、林龄结构等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期数据的对比分析,还能监测到森林面积的增减、森林火灾的发生范围以及病虫害的扩散情况等。
对于水域生态系统,GIS 可以整合水质监测数据、河流湖泊的地理信息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从而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GIS 在生态环境评估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
例如,在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时,GIS 可以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纳入模型,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出生态脆弱性指数。
这样的评估结果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区域的生态脆弱程度,还能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GIS 还能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道路修建、矿山开采、水电开发等,需要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
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合理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往往受限于数据获取困难和模型构建复杂等问题,效率低下。
而近年来,基于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方法逐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RS与GIS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作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如地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快速获取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定量化处理。
例如,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提取植被指数、水体覆盖度等信息,进而评估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
通过GIS软件,可以将遥感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例如,可以将土地类型与降雨量、温度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评估土地适宜性和潜力。
二、基于RS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采集土地资源相关的遥感数据和地理数据。
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或无人机影像等方式获取,而地理数据包括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等。
获取到数据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图像解译、无效数据剔除等。
2. 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制定土地资源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地类型、土地产出、生态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
3. 数据分析与评价:将采集到的遥感数据和地理数据与评价标准进行关联,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遥感图像进行植被指数计算,评估土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同时,还可以利用地理数据分析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4. 优化配置方案制定:基于评价结果,制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读后总结)
基于ArcGIS区统计的延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吴金华,李纪伟,主鸿儒
生态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常用评价方法:
叠加法:
调查分析→选取生态因子→评价因子分级赋值体系→生态敏感性因子专题数据库→确权→加权求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分级评价
区统计评价方法:
评价过程:
1、评价因子选取及因子指数确定:
本研究选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和土地覆被等4项评价因子对全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将4项评价因子分极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5级并赋值。
2、评价因子区统计:
利用ArcMap区统计方法得到对各评价单元4项土地生态敏感性因子的因子指数。
利用ArcMap的自然断点法将4项因子指数统一分为5级,便于因子之间横向比较。
3、评价因子权重确定:变异系数法
4、评价结果:
加权求和
5、用地策略:
极敏感与高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
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
中敏感区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较易遭受人为干扰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适度开发
低敏感区: 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干扰适合人类开发建设
不敏感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严格的保护管理
不足:
·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自然综合体叠加了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种种结果因此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的选择既要考虑自然因子的作用又要考虑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
·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 关键词 ]GS A I ; HP一模糊综合评价 ; 态环境脆弱性 ; 生 绛县 [ 摘 要 ]运 用模 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 A P 将 H ~模糊 综合评价模 型应用 于生态环境脆 弱性评价 , 自然 因素和人 类干扰 从
因素两方面建立 了生 态环境脆 弱性评 价指标 体 系, 并基 于 空间 网格 单元提 出了用 GS实现模 糊综合评 价 的“ I 分解一 合
成” 方法。以 山西省绛县 为例 , 采用 G S技术与 A P I H 一模 糊综合评价模型相 结合的 生态环境脆弱 性评价 方法 , 分析 了生 态环境脆 弱性等级和分布规律 , 验证 了该模型和方 法的正确性 、 可行性和 可操作性 。
[ 中图分类号 ]X 2 81
[ 文献标识码 ]A
用 类型 、 口密度 、 困指 数 、 人 贫 建设 面积 、 通影 响度 l 交 0项基本 指 标的评价指标体 系 , 图 1 见 。
I 2 A P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模 型 . H 一
A = { 1o , ,j 0 ,2 … a}
() 4
式 a 第 个 价 标的 值, j , 用层 分析 中:为 评 指 权重 ∑a=1 i 采 次
k = 1 2, , 。 ,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往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侧重考 虑 自然 因素 的影响 , 采
用 的是 以 自然因素为主 的评价指 标体 系 , 而从生 态系统 演变 然
过程来看 , 人类的经济行为 和开发活动 是导致 生态环 境 日益 脆 弱 的重要原 因 , 忽略人类干扰 因素的影 响会导致 评价 结果 与实
性评 价指标与评价标 准之 问 的边界模 糊关 系用 模糊 关 系矩 阵 () 表示 为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按照层 次结构进行分类,通过专家打分 或数学计算确定各因素权重,进 而进行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定性评价 转化为定量评价,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
数据收集与处理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地形、气 候、土壤、水文等基础数据, 并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对土地进行适 宜性评价,得出各评价单元的 适宜性等级。
明确评价目标
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 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指导。
因素权重确定
根据评价目标和实际情况,确 定各因素的权重,为后续评价 提供依据。
结果表达与输出
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 形成土地适宜性分布图,为决 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具有操作简便、可视化效果好、精度高等优点 ,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改进 和完善。
未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源和先进的算法,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更 好地服务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以拓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
多因素综合评价
将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权 重赋值、加权求和等方法,确定土地 的适宜性等级。
模型构建的步骤
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 指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进行 数据清洗和整理。
评价指标处理
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 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等。
建立评价模型
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8]严金明,迪力沙提·亚库甫,夏方舟.基于协同发展的省域狭义国土开发强度内涵界定与阈值测度[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4):255-264.[19]周 敏,匡 兵,陶雪飞.空间收敛视角下中国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8,38(11):98-103.[20]刘艳军,于会胜,刘德刚,等.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J].地理学报,2018,73(5):818-831.[21]杨清可,段学军,李平星,等.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11):1696-1704. [22]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7):23-29.[23]赵亚莉,刘友兆,龙开胜.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80-1485. [24]卫思夷,居 祥,荀文会.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7):58-65.[25]段佩利,刘曙光,尹 鹏,等.中国沿海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8,38(5):60-67. [26]沈春竹,谭琦川,王丹阳,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国土开发强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6):1276-1286.[27]雷勋平,邱广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28]杨亮洁,杨永春.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J].生态学报,2017,37(20):7000-7017.[29]卢亚丽,徐帅帅,沈 镭.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16-21.[30]王 维,张 涛,王晓伟,等.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2):1963-1971. [31]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32]张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8-16.贺炳彦,高 婷.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4):286-29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24.052延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贺炳彦1,高 婷2(1.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00;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借助地理信息平台,对陕西省延安市2010—2018年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作时空分析,计算出各地类间的相互转移情况及动态变化,并且计算分析各地类的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贡献指数。
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应用
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应用摘要:自然灾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对其认识和研究离不开众多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
3S技术集成了GIS、RS以及GPS三者的优点,依靠其高效的对地观测和数据采集的能力,并结合其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及建模能力,使得其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救援保障、灾害评估分析、灾害监测、灾害建模等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
3S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变得更加的深入,包括其形成机理、孕灾环境以及致灾因子等,有助于区域的风险脆弱性评估和分析,也有助于完善应对灾害的防护措施,并为灾害救援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本文着重从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三个不同时间段进行阐述,说明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重要应用和作用。
关键词:3S;GP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自然灾害;应用1引言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威胁或者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些自然现象,其内涵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1],例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沙尘暴、风暴潮以及草原和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对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但作为自然现象,大部分自然灾害又是不可避免的,且其发生具有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1]。
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逐渐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刻,也逐渐掌握了其发生的机理以及应对方法,特别是随着对自然灾害的观测或模拟手段的不断丰富、救援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自然灾害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和可怕,其对人类的影响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三者的简称。
GIS支持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概况
出来 ,许多深层次 的信息掩埋在文字背后 ,系统
缺乏 强劲 的统 计 分 析 可 视 化分 析 及 决 策 支 持 功
2I
。
接 关 系着 区域 资 源 环 境 可承 载 力 的确 定 ,已受到
随 着 计 算 机 技 术 的 发 展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egah a iomtnss m,简 称 Gs G or iln rao yt p c f i e I)快 速 发 展 ,技术 日益普 及完 善 ,各种 软件 的开 发与应 用 ,
( L)强大的榆入 、空 间分析 及制图功能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和 分区,为生态环境 建设提供科 学依 GS
据。 ‘
【 关键词】 s 生 环 ; 弱 a; 态 境 脆 性 中图分 类号 :X 7 11
‘
文献标 识码 :A 脆 弱性评 价 的方 法 和 内容 作 为 主要 研 究 对 象 ,带 来 了生态 环境研 究 的一轮 新 思考 【J l。近 年 来 ,虽 l 然对脆 弱 生态 环境 的评 价 已有 一 些 报 道 ,研 究 成
指标体 系 的构 建 是 评 价 工作 的核 心 ,决 定 着
评价 结果 的真 实性 和可 行 性 。影 响 区 域 生 态环 境 稳定 的 因子是 多方 面 的 ,需 根 据 研 究 区 域特 征 和
脆 弱生 态 环境 形 成 因素可 归 纳 为 自然 因素 和 人为 因素 两 大 类 [ -0。 自然 因素 包 括 地 质 、地 12 4 ]
中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生态环境 区的定义 、特征及其区域 的评价体系及
基金项 目:云南大学青年科研资助项 目 ( 目编号 :20Q 1B 项 07 O 8 )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生态脆弱性分析评价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生态脆弱性分析评价作者:张高宏杜丽娜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摘要: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是不同的,对于生态脆弱性的分析能够作为对生态环境進行改善的标尺,实现对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的保障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也会导致生态脆弱性的改变。
加大林业建设,使得土地覆被多由人工设施、沼泽、沙漠等类型向自然植被类型改变。
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关键词:土地覆被类型生态脆弱分析林业建设1土地覆被类型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是由于土地利用结果导致土地质量和类型发生变化。
土地覆被是地球自然表面覆盖物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等的综合体,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地表植被、湖泊、沼泽、冰川、湿地及各种人工设施。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是可以反映该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程度,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所选用的指标体系不同,对生态脆弱性分析的方法有所差异。
2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这个概念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是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的干扰在特定空间尺度上具有的抵抗力弱且和恢复能力低的表现。
生态脆弱性反映出特定的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容易在外界胁迫下发生变化,而且一旦生态环境的状态发生变化后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也就是自我恢复能力弱。
生态脆弱虽然由于生态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这些自身特征导致存在生态脆弱因子,但是生态环境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干扰,生态脆弱性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外界人类活动干扰了生态环境的正常结构特征,才激发了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任何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性,但是稳定和脆弱只是相互而言的,若在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稳定的生态环境会无法始终如一的不表现出其脆弱性。
比如:过度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大片的耕地代替了原有的森林,往往就会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稳定性下降,生态功能出现严重失调,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表现出生态脆弱性。
当然如果采取合理恰当的措施,如:退耕还林,大面积的植树种林增加地表的制备覆被率,能够对原本脆弱的环境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演替,提高了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并增强了自我修复能力。
GIS在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的、准确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是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之一。
由于GIS 能够集成管理与场地有关的数据,例如水质,空气质量、污染源、土地利用状况等,因而特别适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和辅助决策工具。
本文简单介绍了GIS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评价,并探讨了GIS在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标签:GIS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 GIS简介与土地生态环境的评价1.1 GISGIS可以简单定义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一个GIS系统主要包括①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②数据存储与检索子系统;③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子系统;④数据输出子系统。
功能构成包括:①数据采集、检验、编辑;②数据操作运算;③数据储存、组织;④数据查询、检索、统计、计算;⑤数据空间分析;⑥数据实现。
1.2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是建立在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的。
在土地生态环境数据采样时,首先获取需采样的土地生态环境指标的定性信息,然后制定出合理的采样方案和重点采样区。
采样完成后将预处理的信息输入到GIS中,得到有关土地生态环境因子的分布图,然后利用GIS进行全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再将评价指标输入到土地生态环境管理规划模型中,制定出该区域的土地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1.3 GIS技术应用于土地生态环境研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GIS以其强大的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管理及空间分析能力在不同的领域、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不断进入科研和应用领域,GIS技术已具备了在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方面作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能力。
另外,GIS技术的发展过程本身就包括其在土地生态环境科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用GIS进行土地生态环境分析评价与规划决策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体现出如下的优越性:①可以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对土地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动态、实时监测,获取丰富全面的信息;②利用GIS对土地生态环境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可以克服分析方法的不足,实现土地生态环境信息分析的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分析与综合处理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对土地生态环境演变的模拟和预测;③GIS技术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的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用途广,较传统方法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
基于RS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基于RS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作者:年立辉来源:《山西农经》 2016年第9期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进而影响到土地生态环境。
如何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建立一种完全基于遥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徐州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1 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规范》,并根据徐州地域特点,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丰度指数生物丰度指数:衡量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其参照《规范》确定一级地类的权重值和二级地类的分权重值。
计算公式: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体+0.11×耕地+0.04 ×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1)Abio为归一化系数。
根据《规范》,Abio=100/A 最大值,A 最大值为各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下同,Abio=1176.016(县级)。
(2)植被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反映植被覆盖的程度。
其参照《规范》确定一级地类的权重值和二级地类的分权重值。
计算公式: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2)Aveg为归一化系数。
根据《规范》,Aveg=100/A 最大值,Aveg=847.9162(县级)。
(3)水网密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重。
计算公式:水网密度指数=Ariv×水域面积/区域面积(3)Ariv为归一化系数。
根据《规范》,Ariv=100/A 最大值,Ariv=168.9267(县级)。
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应用
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应用摘要:自然灾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对其认识和研究离不开众多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
3S技术集成了GIS、RS以及GPS三者的优点,依靠其高效的对地观测和数据采集的能力,并结合其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及建模能力,使得其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救援保障、灾害评估分析、灾害监测、灾害建模等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
3S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变得更加的深入,包括其形成机理、孕灾环境以及致灾因子等,有助于区域的风险脆弱性评估和分析,也有助于完善应对灾害的防护措施,并为灾害救援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本文着重从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三个不同时间段进行阐述,说明3S技术在自然灾害学中的重要应用和作用。
关键词:3S;GP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自然灾害;应用1引言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威胁或者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些自然现象,其内涵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1],例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沙尘暴、风暴潮以及草原和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对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但作为自然现象,大部分自然灾害又是不可避免的,且其发生具有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1]。
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逐渐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刻,也逐渐掌握了其发生的机理以及应对方法,特别是随着对自然灾害的观测或模拟手段的不断丰富、救援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自然灾害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和可怕,其对人类的影响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三者的简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s t i c s o f d y n a mi c c h a n g e s o f l a n d u s e s i n c e t h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c r o p l a n d t o f o r e s t nd a g r a s s a r e q u nt a i t a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wi t h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S a n d GI S .C o mb i n e d we i g h t e d v a l u e s d e t e r mi n e d b y p i r n c i p a l c o mp o n e n t s a n a l y s i s wi t h t h e d a t a o f l o c a l e c o —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M i ma g e s 8 c o u n t i e s o f Ya n a n i n 1 9 9 7,2 0 0 4 a n d 2 0 1 1 ,t h e v o l u me ,v e l o c i t y a n d t h e s p e c i a l p a t t e r n c h a r a c t e r —
As s e s s me nt o f t h e La n d — Us i n g o f Ya n a n a nd Ec o l o g i c a l
Vu l n e r a b i l i t y Ba s e d o n GI S a n d RS
张 菁 ,侯 康 ,李旭祥 ,梅 若晨 ,周德 斐
( 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 与建筑工程 学院 , 陕 西 西安 7 1 0 0 4 9 ) 摘 要: 基 于延 安 市 8个 区县 1 9 9 7年 、 2 0 0 4年 和 2 0 1 1 年的T M 影像 数 据 , 运 用 遥 感 和 地 理 信 息 系统 软 件 , 对 延 安
至2 0 1 1年 期 间 , 研 究 区域 内生 态环 境 脆 弱 性 指 数 逐 渐 减 小 关键词 : G I S ; R S ; 延安地 区; 土地利用 ; 生 态脆 弱 性 评 价
中图分类号 : P 2 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5 8 6 7 ( 2 0 1 5 ) 0 6— 0 0 2 6— 0 6
延安地 区的土地利 用类型发 生 了很 大 变化 。耕 地 面积 呈现减 少 的趋 势 ; 居 民用地 面积处 于增 长的 态势 ; 林地 面
积增加 , 并且后 期的增加速度 明显大于前期 ; 草地 面积 有小幅度 的减 少 ; 未利 用地和 水体 面积呈先减 少后 增加的 趋 势。生态脆弱性评估表 明, 在延安地 区的 8个区县 中, 北部 四县 的 生态脆 弱性指 数 比南部 四县 高。在 1 9 9 7年
Z HANG J i n g,HOU Ka n g,L I Xu—x i a n g,ME I Ru o—c h e n,ZHOU De—f e i
( S c h o o l o f Hu ma n S e t l t e me n t a n d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7 1 0 0 4 9, C h i n a )
第3 8卷 第6期
2 0 1 5年 6 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 信 息
G EO MAT I C S& S P AT I A L l NF oR MA T I o N T EC HNO L OG Y
Vo 1 . 38. No . 6
J u n . ,2 01 5
基 于 GI S和 R S的 延 安 地 区 土 地 利 用 及 生 态 脆 弱 性 评 价
n o mi e,s o c i a l a n d n a t u r l a r e s o u r c e s ,e c o l o g i c a l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o f Y a n a n r e g i o n i s e v a l u a t e d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e g i o n a l l a n d u s e t y p e s c h a n g e d re g a t l y d u i r n g 1 9 9 7 t o 2 01 1 .C o n c r e t e ma ni f e s t a t i o n s a r e a s ̄l l o ws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 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 re a a i n t h e g r o w t h t r e n d; f o r e s t 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 l a t t e r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s p e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re g a t e r t h a n t h e p r e ;g r a s s l a n d a r e — a o f r e d u c i n g s ma ll ma r g i n;U n u s e d l a n d a n d w a t e r b o d i e s u n u s e d re a a w a s t h e i f r s t t o r e d u c e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v u l —
地 区 自退耕还林 ( 草) 政策 实施 以来土地利 用动 态变化 的数 量、 速度 及其 空 间格局 特征进 行 了定量分析 , 并 结合
经济 、 社 会 和 自然 因素 数 据 , 通 过 主 成 分 分析 法 对延 安地 区 生 态 脆 弱 性 进 行 评 价 。 结 果表 明 , 1 9 9 7年 至 2 0 1 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