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
聚苯胺_制备实验报告
1. 了解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2. 掌握聚苯胺的合成原理和实验步骤。
3. 学习并掌握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聚苯胺(Polyaniline,PANI)是一种导电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和电化学性质。
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合成法。
本实验采用电化学合成法,通过在导电聚合物溶液中施加电压,使单体苯胺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形成聚苯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 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铂电极)、参比电极(银/氯化银电极)、辅助电极(铂电极)- 伏安仪- 磁力搅拌器- 真空干燥箱- 电子天平- 移液器- 烧杯- 离心机2. 试剂:- 苯胺(分析纯)- 硼砂(分析纯)- 硫酸(分析纯)- 蒸馏水1. 准备工作:(1)将苯胺、硼砂和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单体溶液。
(2)将单体溶液置于三电极体系中,调整电极间距,确保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之间距离适宜。
2. 电化学合成:(1)打开伏安仪,设置合适的扫描速度和电位范围。
(2)在单体溶液中施加电压,进行电化学聚合反应。
(3)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反应。
3. 沉淀分离:(1)将反应后的溶液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物。
(2)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去除杂质。
4. 干燥与表征:(1)将洗涤后的沉淀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2)对干燥后的聚苯胺进行表征,如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反应开始时,溶液颜色为浅黄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深蓝色。
2. 聚苯胺的表征:(1)红外光谱(IR)分析:聚苯胺在红外光谱中显示出明显的特征峰,如苯环、苯胺基团等。
(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聚苯胺呈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电化学合成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
实验结果表明,聚苯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
摘要在所有已知导电聚合物中,聚苯胺因其稳定性,可控制的导电率以及氧化还原特性等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兴趣,目前已经成为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铂片为电极,用电化学方法来合成聚苯胺。
研究了电极、电解溶液以及扫描速度等因素的改变对聚苯胺膜形貌及电化学可逆性的影响。
在室温条件下的酸性溶液中,以铂片为电极,用苯胺单体作为反应剂,通过循环伏安法制备聚苯胺薄膜。
研究了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化学氧化还原行为电解质溶液组成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苯胺单体浓度、质子酸浓度以及阴离子种类、扫描速度对苯胺形态和电化学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苯胺浓度为0.1mol/L,硫酸浓度0.1mol/L,盐酸浓度为0.5mol/L的混合溶液中,当扫描速度为0.03V/s时,可获得颗粒均匀度比较高的聚合物。
该聚合物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关键词: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循环伏安法;可逆性;扫描速度AbstractAmong all conducting polymers, polyaniline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for it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controllabl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interesting redox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we have reported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aniline deposited in a aniline sulphric acid, electrode and chlohydic acid solution on platinum electrode.Polyaniline films have been synthesized on platinum surface in inorganic acid aniline solu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scan rates and acid concentration. Applying Cyclic voltametry method polymerized polyaniline , inspec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ir physical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Using SEM for surface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 employing XRD for structu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aniline fil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yaniline films synthesized in 0.1 mol/L aniline containing 1.0 mol/L sulfuric acid and 0.5 mol/L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at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can rate 0.03V/s we can get uniform grain exhibit good reversibility.Key words: conducting polymer; polyaniline; cyclic voltametry method; reversibility; scan rat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第一章文献综述 (1)1.1导电聚合物简介 (1)1.1.1电子导电聚合物 (1)1.1.2聚苯胺的历史及现状 (2)1.1.3聚苯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2聚苯胺结构及性质 (4)1.2.1聚苯胺的结构及特性 (4)1.2.2聚苯胺的特殊掺杂机制 (6)1.2.3导电聚苯胺导电机理 (6)1.3聚苯胺的合成 (7)1.3.1电化学合成及基本方法 (8)1.3.2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合成机理 (8)1.4聚苯胺的应用 (9)1.4.1导电材料 (9)1.4.2能源材料 (9)1.4.3防腐材料 (10)1.4.4电池屏蔽材料 (11)1.5研究方法 (11)1.5.1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11)1.5.2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11)第二章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与分析 (13)2.1 实验部分 (13)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3)2.1.2 工作电极制备 (13)2.1.3苯胺酸溶液的制备 (14)2.1.4 聚苯胺合成 (14)2.1.5 实验方法 (14)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5)3.1 酸性介质的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15)3.1.1 质子酸种类的影响 (15)3.1.2 质子酸浓度的影响 (18)3.2 苯胺浓度的影响 (20)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23)4.1结论 (23)4.2 建议 (23)参考文献 (25)第一章文献综述1.1导电聚合物简介所谓导电高聚物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聚合物经化学和电化学“掺杂"后形成的,通过“掺杂”使其电导率由绝缘体上升至导体的数量级[1]。
聚苯胺的合成与聚合机理研究进展
一、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其优缺 点
一、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其优缺点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氧化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和生物合成法等。 其中,化学氧化聚合法应用最广泛,通过氧化剂和苯胺单体的反应制备聚苯胺。 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产量高等优点,但反应条件较为严格,副反应较多,产物 的分子量和电导率受到一定限制。
内容摘要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还原法、氧化还原法、界面缩聚法等。其中, 化学还原法由于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化学还原法中,通常使用有机还原剂,如抗坏血酸、硼氢化钠等,将苯胺单体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聚合生成聚苯胺。
内容摘要
此外,氧化还原法也是常用的合成方法之一,使用氧化剂如过硫酸盐、双氧 水等将苯胺氧化聚合生成聚苯胺。界面缩聚法是一种液相合成方法,将苯胺单体 在溶液中聚合,形成聚苯胺纳米纤维或薄膜。
三、聚苯胺的应用领域与挑战
因此,针对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改性研究,提高其应用性能和降低成本, 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聚苯胺的合成与聚合机理研 究现状
1、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其影响 因素
1、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氧化聚合法是制备聚苯胺最常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苯胺单体在氧 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聚苯胺。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氧化剂 种类和浓度等对聚苯胺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电导率等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 控制这些参数,可以优化聚苯胺的合成。
内容摘要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 聚苯胺纳米纤维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 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进展。
内容摘要
一、研究背景聚苯胺纳米纤维是一种由苯胺单体在氧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 导电高分子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在电 子、生物医学、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聚 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方法,以拓展其应用领域。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精选版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通常涉及苯胺在电极表面的聚合反应。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受到电解液中离子种类、电极材 料性质以及外加电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以实现对聚苯胺形貌和性能的有效调控。
04
聚苯胺的电化学应用
聚苯胺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电池电极材料
聚苯胺具有高电导率、优良的电化学可逆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等 电极材料。
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层
探索聚苯胺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提高 光能转换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循环伏安法
通过循环改变电压进行电化学合成,可以更 深入地了解反应过程和产物性质。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的性能
导电性
聚苯胺是一种导电聚合物,其导电性能可以通过电化学合成过程中 的掺杂程度来调节。
稳定性
聚苯胺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形态
电化学合成的聚苯胺可以形成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等多种形态,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选用高效电极材料
采用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电极材料, 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降低能
耗并提高产率。
强化电化学反应条件
通过控制电流密度、电位窗口等电化 学参数,优化聚苯胺的合成过程。
探索新型的电化学合成方法
脉冲电化学合成
01
利用脉冲电流代替恒定电流进行合成,提高电化学反应的效率
和选择性。
模板电化学合成
电子转移
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和阴极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 而引发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在电化学合成中,通常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 发生还原反应。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的方法
恒电流法
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乙烯的制备与表征
表 1 聚苯乙烯的氯化和硫化产物的元素分析数据
C 含量/ % H 含量/ % Cl 含量/ % S 含量/ %
氯化聚苯乙烯 ( C8H2 8Cl4 8) n 多硫代聚苯乙烯 ( C8H2 8Cl0 3S13 1) n
35 15 18 30
1 04 <03
62 58 2 04
0 80 27
2 2 多硫代聚苯乙烯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以多硫代聚苯乙烯为正极, 金属锂为负极组装
进
展
2004 年第 23 卷
电极反应如下所示。
ph- Sx - ph+ 2e
p h-
S
x
-
m+
m
S
-
ph
ph -
S
m
+
2e
p h-
S
m-
n+
S
2n
ph -
S
x
-
m+
2e
p h-
S
x
-
m - 1+
S 2-
S
2n
+
2(
n-
1) e
n S 2-
3结论
E= 2 4V E= 2 3- 2 1V E = 2 0V
锂电池是当今最有发展前途的电池体系, 因为 金属锂的比容量在现有负极材料中最高, 达 3861 A h/ kg , 但限制锂电池比容量的瓶颈在于 正极材 料的比容量过低。寻求新型高比能正极材料引发了 众多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 3~ 6] , 有机硫化物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贮能材料, 这类材料 通过 S S 键的断裂与键合进行释能与贮能[ 7~ 10] , 具有高能量密度、低价格、低毒、活性物质分子结 构可以设计等优点[ 11] , 但同时存在电解液易于溶 解正极小分子, 造成正极塌陷、循环性能降低的不 足。针对该正极材料的缺点, 作者设计了新型的有 机多硫聚合物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 12] , 该材料以 聚合物为骨架, 以多硫链取代 其侧链官能团 上的 氢, 形成高度交联的网状聚合物, 这种多硫化物具 有如下特点: 一是聚合物侧链在多个位置 ( 至少 3 个) 含有可以形成硫链的氢原子; 二是硫链由 2 个 以上硫原子组成。该正极材料含有大量的贮能官能 团 S S 键, 因此比容量很高, 同时以聚合物作为 贮能官能团的骨架, 可减少小 分子放电产物 的产 生, 进而可有效地抑制电极活性物质在电解液中的 溶解, 防止极片的塌陷, 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 能见图 1、图 2。
新型导电高分子材聚苯胺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有望 解决聚苯胺的稳定性、加工性能和 成本等问题,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
政策支持助力发展
随着国家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视 和支持力度加大,聚苯胺的研究和 产业化将迎来更多机遇。
感谢观看
THANKS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5
聚苯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聚苯胺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详细描述
聚苯胺由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化学性质,被广 泛应用于传感器领域。它可以用于检测气体 、离子和生物分子等,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 性。通过改变聚苯胺的导电性能,可以实现
对不同目标物的检测。
02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在早期主要采 用化学氧化法,近年来,随着电 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电化学合 成法逐渐成为主流的合成方法。
聚苯胺的基本性质
聚苯胺是一种高度共轭的导电聚合物 ,具有优良的电导率、热稳定性和环 境稳定性。
聚苯胺的导电性可以通过质子酸掺杂 来调节,掺杂后的聚苯胺导电率可达 到金属水平。
聚苯胺的应用领域
聚苯胺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总结词
聚苯胺在太阳能电池中作为光敏剂和电荷传输介质,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等优 点。
详细描述
聚苯胺作为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使其成为太 阳能电池的理想候选者。通过适当的合成和改性,聚苯胺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 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并提高长期使用性能。聚苯胺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
03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
聚苯胺的微观结构与导电性关系
微观结构
聚苯胺分子链中苯环的共轭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苯环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聚苯胺的导电性能。
聚苯胺颗粒电极的制备与其电化学行为
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中,电池作为储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方面。
而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其性能和稳定性往往取决于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电解质的性能。
在锂离子电池的制备过程中,导电粘结剂的选择和应用对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聚苯胺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
其制备的导电粘结剂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中,能够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围绕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共享个人见解和理解。
1. 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的制备1.1 化学聚合法1.2 电化学聚合法1.3 其他制备方法2. 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2.1 正极材料中的应用2.2 负极材料中的应用2.3 其他应用领域3. 个人观点和理解3.1 对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性能的评价3.2 对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展望3.3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导电粘结剂的性能和制备方法,还能够对其在电池领域中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可以探索的方向,如改进制备方法、拓展其应用领域等,这些都将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必将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这一切的到来。
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聚苯胺基导电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锂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池种类之一,其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锂电池技术发展的重点。
多硫化碳炔是一种有潜力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性能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因此,多硫化碳炔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对于锂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多硫化碳炔的制备方法研究
多硫化碳炔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热解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热法等多种方法,本研究将结合文献综述及实验优化,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2.2 多硫化碳炔的结构及表征研究
采用 X-ray 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多硫化碳炔的结构进行表征。
2.3 多硫化碳炔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多硫化碳炔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比容量、循环性能等。
3.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3.1 文献综述
回顾多硫化碳炔的制备方法、结构及表征研究、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文献。
3.2 实验室制备
结合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案,制备出多硫化碳炔材料。
3.3 表征测试
应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多硫化碳炔材料进行结构及表征测试。
3.4 电化学测试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多硫化碳炔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实现多硫化碳炔的制备,研究并探究其结构及表征特性,同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
预期得到多硫化碳炔的结构模型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为进一步优化锂电池正极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材料学指导教师:黄明智;王维坤20040512北京化1~人学倾jj学位论义锂电池新型诞极材料多硫代聚苯乙烯的制备及英电他学性麓研究摘要有机硫化物正极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正极捌‘料,具虿高笈爨密度、低价捺、分子结构霹以设计等优点,但同时存在正极放电产物易于溶解在电解液中,造成正极塌陷,循环·陡能降低的不足。
锌对该正极材料的缺点,我们设诗并合成了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一多硫代聚苯乙烯,该材料以聚苯乙烯为骨架,储能基团.多硫链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形成高度交联的网状结构。
充放电过耧中,铡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能量转换,主链不发生化学变化,结构保持稳定。
该设计思路有望改善锂硫化物电泡酌循环榷麓,著为高既能一次或二次铿电波麓研究拓震思路。
本文首先应用先氯代、后硫代的两步法以聚苯乙烯为原料制备了电极活性物质多硫代聚苯乙烯,并采用’H.NMR谱、IR光谱、Raman光落、元爨分析秘DSC/Tg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缀果表明用上述方法得到了目标产物多硫代聚苯乙烯。
以含硫量为80.27%的多硫代聚苯乙烯作为锤电泡正檄活挂物质,组装成模拟电池,考察了不同极片物质配比,充放电电流密度,环境溢度以及集流体种类对于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结槊表明:歪极材料的组分瓤毙对媳池的性能县骞较大影响,极片中增加乙炔黑的用量有利于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但活性物质的首次放电容璧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合适的吾若院为活性物葳:导魄剂:粘结剂为60:30:10(mass%),在此配比下酋次放电容量高达742mAh/g(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05mA/cm2),50次循环容爨傈掺在168mAh/g(充数瞧电浚密度为0.25mA/cm2);多酸代聚苯乙烯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大电流保持率良好;低温电性能测试数北京化T大学坝I‘学位论义据表明,在0℃电池町正常放电,当环境温度降低到一10℃以下,电池放电性能恶化;集流体对于活性物质电性能影响显著,特别是应用铜箔集流体的模拟电池循环40次仍然保持700mAh/g的容量,SEM和XPS分析证明铜集流体与正极活性物质发生了反应。
导电高分子对锂电池导电机理对比分析
导电高分子对锂电池导电机理对比分析导电高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导电材料,在锂电池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满足锂电池对导电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导电高分子在锂电池中的导电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不同导电高分子在锂电池中的优势和劣势。
第一种导电高分子是聚苯胺(PANI)。
聚苯胺由苯胺单体通过化学氧化聚合而成,其导电机理主要是通过质子传导和电子传导实现。
聚苯胺可以通过质子酸或碱溶液进行掺杂,从而形成导电的聚苯胺盐。
质子传导是指质子在链内或链间跳跃传导,而电子传导是指带电粒子在链内或链间运动。
聚苯胺材料的导电性能受温度、含水量和掺杂剂类型的影响显著。
聚苯胺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其导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好,但容量较低。
第二种导电高分子是聚噻吩(PTh)。
聚噻吩是由噻吩单体通过化学聚合合成得到的聚合物,其导电机理主要是通过电子传导实现。
聚噻吩可以通过摩尔比例合适的酸或碱溶液进行掺杂,从而形成导电的聚噻吩盐。
与聚苯胺相比,聚噻吩在化学结构上更加稳定,且导电性能更高,但其循环性能较差,容易发生失活和脱附。
因此,聚噻吩在锂电池中的应用相对受限。
第三种导电高分子是聚苯乙炔(PPE)。
聚苯乙炔是由苯乙炔单体通过化学聚合合成得到的聚合物,其导电机理主要是通过电子传导实现。
聚苯乙炔可以通过质子酸或碱溶液进行掺杂,从而形成导电的聚苯乙炔盐。
聚苯乙炔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机械强度较低,容易产生结构破裂和链段脱附。
导电高分子与其他导电材料相比,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导电高分子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满足锂电池对导电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其次,导电高分子的合成和加工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应用前景;最后,导电高分子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和低自放电特性,能够提高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然而,导电高分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受影响较大,受温度、含水量和掺杂剂类型的影响显著,需要控制条件较为严格;其次,导电高分子的机械强度较低,容易产生结构破裂和链段脱附,影响其在锂电池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最后,导电高分子的容量较低,限制了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实验9-聚苯胺的制备及应用
本实验采用化学氧化法,以(NH4)2S2O8 为氧化剂,在盐酸环境中制备聚苯 胺。聚合反应式如下所示:
学性能。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体系中,常用的正极材料有聚乙炔、聚苯、聚苯胺、聚
吡咯和含硫聚合物。前四者的原理基本上一样,通过掺杂与脱掺杂实现充电与
放电,电极反应如下式:其中 P 为聚合物,A-为阴离子。
P + A- 充电 P+A- + e-
放电
含硫聚合物则是锂与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聚(2,5-二巯基-1,3,4
40
三、实验部分 仪器与药品:
250ml 三口瓶、磁力搅拌器、氮气保护装置、常压滴液漏斗 苯胺、盐酸、(NH4)2S2O8 实验步骤:
室温下,将 1ml 苯胺单体加入到 80ml 的 1mol/l 盐酸溶液中,氮气保护, 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 2.5g 氧化剂(NH4)2S2O8,溶于 50ml 蒸馏水中,逐滴加入 反应体系中,半小时滴完。氮气氛搅拌聚合 2 小时后离心分离,所得沉淀经离 心分离,所得沉淀分别用蒸馏水和 95%乙醇洗涤至 PH 到 7,最终产物 60°C 真 空干燥 24h,研磨后得到墨绿色聚苯胺粉末。 聚苯胺电导率的测试:
41
充电过程中聚合物正极活性材料发生氧化掺杂或氧化反应电解液中阴离子向正极运动并部分进入正极材料对正极材料起掺杂作用而li向负极运动并在锂负极表面还原析出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入负极
实验 9 聚苯胺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姜姗姗【摘要】锂离子电池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是最高效的电化学能源储能方式.就聚三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氧化聚合的方法合成所需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研究结果表明聚三苯胺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且还具备优秀的循环性.【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00)023【总页数】2页(P154-155)【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聚三苯胺;氧化聚合;电化学性能【作者】姜姗姗【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山西吕梁 0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W978大分子聚合物在导电时,因其本身的高导电率和快速电化学动力学行为特点,能够带来高效率储备和运输电量的效。
但是普通导电聚合物都有能量密度底或者功率密度低的缺点;比方说聚(对苯)和聚噻吩时,其充放电性能就很快,当充电放电倍率大于10C以上时,它们的放电比容量就表现很低,在50mAh/g左右;聚苯胺和聚硫化物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大于150mAh/g),但是它们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比较差。
通过TPAn为基础原料,在氯仿中用FeCl3氧化制备聚三苯胺,并且研究聚三苯胺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其本身电化学性能,为后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的制备首先我们需要把0.25mol的TPAn和100mL的氯仿(chloroform)相溶,然后将相溶液体倒入三颈圆底烧瓶中,用电动机械搅拌装置,对其从分搅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三氯化铁(ferric chloride)缓缓加入到三颈圆底烧瓶中。
在常规室温中静放6个小时,待其从分反应之后,将所得产物倒入500mL~800mL的甲醇(methanol)试剂中,让聚合物静放沉淀。
最后对其进行抽滤处理,并且用甲醇(methanol)试剂对所得产物进行多次反复洗涤。
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的性能研究2.1 性能研究实验准备在制备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聚三苯胺进行性能研究实验准备。
含醌式结构的聚三苯胺衍生物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含醌式结构的聚三苯胺衍生物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苏畅;马金鹏;初艳芳;费强【期刊名称】《化学工程师》【年(卷),期】2022(36)10【摘要】有机聚合物材料因其特有的结构可设计性和优秀的氧化还原性能成为潜在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本文合成了一种含有醌式结构的三苯胺衍生物功能单体(BDPAA),并通过氧化聚合法制备了聚[2,6-双(二苯基氨基)-9,10-蒽醌]聚合物(PBDPAA)。
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新型电极材料展现出提高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与聚三苯胺电极材料比较)。
该电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4.6mAh·g^(-1);充放电循环稳定性能研究表明,电极材料比容量在初始几圈迅速衰减,5圈之后基本稳定,50圈循环后比容量保持在93mAh·g^(-1);倍率性能研究表明,在20、50、100、200和500mA·g-1电流倍率下,电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9.3、104.9、92.1、90.3和79.7mAh·g^(-1)。
电化学阻抗测试得到PBDPAA材料具有比PTPA材料的电荷迁移阻抗,这有利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高。
【总页数】6页(P6-11)【作者】苏畅;马金鹏;初艳芳;费强【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541【相关文献】1.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2.C-LiFePO4/聚三苯胺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三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4.三苯胺酸掺杂聚吡咯作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5.三苯胺酸掺杂聚吡咯作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报告-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电显色参考模板
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电显色二、实验目的:1.了解导电高聚物的一些性能和应用。
2.了解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和聚苯胺电显色的原理与方法。
3.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并测定其电显色性能。
三、实验原理:1.对于苯胺电聚合机理,一般公认的观点为,苯胺聚合是一个自催化过程,即:只需在苯胺溶液中通过氧化电流(一般小于0.1mA/cm2)就可得到聚苯胺。
苯胺氧化的第一步是失去电子生成自由基阳离子,随着反应的进行,且在本实验条件下(苯胺浓度较大,电流密度较小),自由基阳离子发生二聚反应,产物以对氨基二苯胺(头——尾二聚)为主,然后再与其它单体聚合,最后聚合成翠绿亚胺盐。
2.实验的第二步是在0.1mol/L盐酸+0.5mol/L氯化钾溶液中,通过使用不同的电流(氧化或还原电流),使聚苯胺完全氧化或完全还原。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恒电位仪、烧杯、导线、导电玻璃、铜棒、蒸馏水、3mol/L盐酸+0.5mol/L苯胺溶液、0.1mol/L盐酸+0.5mol/L氯化钾溶液、多用电表、秒表五、实验步骤及现象:1.洗净三只烧杯,一号烧杯放入25ml 3mol/L盐酸+0.5mol/L苯胺溶液;二号烧杯放入25ml 0.1mol/L盐酸+0.5mol/L氯化钾溶液;三号烧杯放40ml 蒸馏水。
2.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判断导电玻璃的导电面——电表示数为非正无穷的一面即为导电面。
3.将带有铜丝的夹子夹住导电玻璃的一端,放入一号烧杯中——保证夹子没有触碰溶液。
4.恒电位仪正极连接导电玻璃,负极连接铜棒。
打开恒电位仪,选择200μA档位,调节给定数值至-500,接通电流,同时用秒表计时——恒电位仪的输出电流为50.1μA,导电玻璃上逐渐出现一层淡绿色薄膜,至5分59秒,淡绿色薄膜颜色不再变化。
5.分别放开夹两个电极的夹子,将两个电极连盖子一起放在三号烧杯中清洗电极。
清洗完后,用纸吸干导电玻璃表面的水,然后将两个电极转移到二号烧杯中——溶液浸没淡绿色薄膜,夹子没有触碰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26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 .112005年11月 CHE M I CAL JOURNAL OF CH I N ESE UN I V ERSI TI ES 2117~2121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苑克国,王安邦,曹高萍,杨裕生(防化研究院军用化学电源研发中心,北京100083)摘要 通过聚苯胺合成了多氯代聚苯胺以及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对反应产物多氯代聚苯胺和多硫代聚苯胺进行了化学结构和形貌分析.XPS 结果表明,多硫代聚苯胺没有明显的π2π3电子离域现象.多硫代聚苯胺的主链聚苯胺对侧链S —S 未发现有明显的电化学催化作用.多硫代聚苯胺的充放电曲线及其微分曲线表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存在3个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在2107V 处有一个明显的放电电位平台.放电比容量在30次循环中能够维持在181~187mA ・h /g 之间,循环效率达到94%.关键词 正极材料;多氯代聚苯胺;多硫代聚苯胺;制备中图分类号 O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5)1122117205收稿日期:2004209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01AA302301)资助.联系人简介:王安邦(1962年出生),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电池方面的研究.E 2mail:yuankg@s ohu .com聚有机硫化物电极通常被称为固态氧化还原聚合物电极(SRPEs ),通过分子中S —S 键的解聚和聚合反应进行化学能和电化学能的相互转换.聚有机硫化物的理论比容量高,价廉低毒[1~4],优于无机过渡金属化合物[5]和导电高分子正极材料[6].其中聚2,2′2二硫代二苯胺[7]的理论比容量为330mA ・h /g,如果主链聚苯胺的每个单元苯环上键合2,3和4个硫原子时可获得更高的理论比容量(438,510和561mA ・h /g )的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因此制备多硫代聚苯胺并考察其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使用价值.本文通过聚苯胺与一氯化硫反应合成多氯代聚苯胺(PCP A ),再与五硫化二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多硫代聚苯胺(PSP A )(Sche me 1),分析了多硫代聚苯胺的化学结构,初步考察了其电化学性能.Sche m e 1 Syn theti c routes to polysulfurpolyan ili n e(PSPA)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升华硫(C .P .级),硫化钠(A.R.级),DMF (A.R.级)和氨水(G .R.级)均为北京仪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产品.Perkin El m er 2000FTI R 光谱分析仪;Carl o Erba CHN 元素分析仪;Escalab 220i 2XL X 射线电子能谱仪;日立S 2530扫描电镜.1.2 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1.2.1 多氯代聚苯胺的制备 将415g 聚苯胺[8],3615g 无水三氯化铝和24mL 一氯化硫依次加入到250mL 圆底三口烧瓶中,再缓慢地滴加150mL 无水乙腈,在磁力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12h .反应完毕,抽滤,用100mL 无水乙醚洗涤5次,二硫化碳梯度萃取8h .然后用1mol/L 50mL 盐酸洗涤6次,011mol/L 氨水浸泡24h,011mol/L 50mL 氨水洗涤6次,抽干后于80℃下真空干燥24h,得到816g 黑色粉状固体多氯代聚苯胺产物,收率为90%.元素分析(%):C 34132,N 6167,H 0164,Cl 49103,S 3123;化学组成式为C 6NH 1188Cl 2189S 0121.1.2.2 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 将2310g 升华硫、4312g 硫化钠(Na 2S ・9H 2O )和150mL N ,N 2二甲基甲酰胺(DMF )依次加入到250mL 圆底三口烧瓶中,在N 2气保护和磁力搅拌下回流反应6h,得到五硫化二钠溶液.再向烧瓶中加入717g 多氯代聚苯胺,于120~130℃磁力搅拌反应18h .,抽滤,用50mL 去离子水洗涤8次,用011mol/L 氨水浸泡24h,用011mol/L 80mL 氨水洗涤10次,用丙酮梯度萃取10h 后,于50℃真空干燥24h,得到2414g 黑色粉状固体多硫代聚苯胺产物.元素分析(%):C 35144,H 1143,N 6163,Cl 4118,S 43180;化学组成式为C 6H 2188N 0195Cl 0124S 2178.1.3 电化学性能测试将质量分数分别为70%,20%和10%的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导电剂乙炔黑和粘合剂聚环氧乙烷(PEO )在异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研磨成浆料后刮涂在铝箔集流体上,于60℃真空中干燥24h 后,裁成1c m 2的正极极片备用.纽扣电池组装在手套箱[UN I L AB ,w (H 2O )<1×10-6,w (O 2)<1×10-6]A r 气气氛中进行,以金属锂片为负极,电解液为1mol/L L i CF 3S O 31,32二氧戊烷/二甲氧基乙烷(体积比为50∶50).用武汉蓝电电池测试系统进行电池充放电实验.2 结果与讨论2.1 红外光谱分析采用粉末样品溴化钾压片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多氯代聚苯胺I R 谱图显示,聚苯胺骨架上含有邻二氯和间二氯的C —Cl 键特征吸收峰分别为1074c m -1(νC —Cl )和1036c m -1(νC —Cl ),其它I R(K B r )数据, ν/c m -1:3375[ν(NH,—NH —)],3057[ν(C —H,A r —H )],1671[ν(C N )],1582[ν(C C )],1359[ν(C —N )],1127[ν(NH ),τ],866[ν(C —N )],715[δ(C —H )].多硫代聚苯胺在红外光谱图522c m -1[ν(S —S )]处显示具有S —S 键,617c m -1[ν(C —S )]波数处有碳2硫键,1074和1036c m -1波数处的C —Cl 键特征峰已经消失,其它I R (K B r )数据, ν/c m -1:1681[ν(C N )],1349[ν(C —N,—N )],1131[ν(C —N,—NH —)],818[ν(C —H )].以上分析说明多氯代聚苯胺与五硫化二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多硫代聚苯胺.2.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多氯代聚苯胺和多硫代聚苯胺的化学结构以及多硫代聚苯胺主链结构与侧基S —S 键的相互关系,进行了XPS 分析.氯化苯胺和聚22氯代苯胺Cl 2p 3/2的结合能分别为20013和19919e V [9],故多氯代聚苯胺Cl 2p 3/2的结合能20016e V 应归属于苯环的C —Cl 键.C 1s 的分峰拟合结合能分别为287105,286101和284169e V,相应地归属为C —N,C C 和C —Cl 键,且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20∶54∶26.按照一个苯环有6个碳原子的标准计算,则n (C —N )/6=20∶54,即n (C —N )=212.同理,n (C —Cl )=2189.N 1s 的XPS 分峰拟合结合能为399195和398177e V,分别归属于—NH —(BBB )和—N (BQB )[10][图1(A )],且它们的原子个数比值为75∶25,因此,多氯代聚苯胺的还原态结构与氧化态结构的摩尔比为75∶25.结合元素分析结果可推测出多氯代聚苯胺的主要化学结构单元[Sche me 2(A )].值得注意的是,一氯化硫(S 2Cl 2)在Le wis 酸三氯化铝催化下为硫化试剂[11],但与聚苯胺反应时为氯化试剂.多硫代聚苯胺在XPS 谱图上没有Cl 2p 峰[图1(B )],这说明产物中氯含量很少.多硫代聚苯胺的S 2p 结合能为16312e V [12],归属于苯环和醌式环上的S —S 键[图2(A )].图2(B )显示N 1s 的XPS 拟合结合能分别为399119和397150e V ,分别归属于—NH —(BBB )和—N (BQB ),原子个数比为91∶9,811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26 F i g .1 N 1s XPS core level spectra of PCPA(A)and the w i de 2scan spectru m of PSPA(B)F i g .2 S 2p (A)and N 1s (B)XPS core level spectra ofPSPA即多硫聚苯胺的还原态结构与氧化态结构的摩尔比为91∶9,所以推测多硫代聚苯胺的主要化学结构单元为Sche me 2(B )所示的结构.Sche m e 2 Structures of PCPA(A)and PSPA(B)多硫代聚苯胺在丙酮萃取时发生S —S 裂解,致使多硫长链脱离聚苯胺主链,因此多硫代聚苯胺主链之间为硫硫键(—S —S —)而不是硫硫长链(—S —S —S —S —S —).多氯代聚苯胺和多硫代聚苯胺的N 1s XPS 谱图中均无震激伴峰,说明聚苯胺骨架主链没有明显π2π3电子跃迁现象[9].F i g .3 SE M m i crographs of PCPA(A)and PSPA(B)2.3 表面形貌分析多氯代聚苯胺为数十微米的多孔笼状团聚物,表面嵌有大量的粒径约为1μm 的球状小颗粒[图3(A )].多硫代聚苯胺则为鳞片状固体[图3(B )],与多氯代聚苯胺相比,其形貌发生很大转变,这可能是由于两种聚合物的表面官能团不同所致.9112 No .11 苑克国等: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2.4 电化学性能图4为多硫代聚苯胺的充放电流密度均为0105mA /c m 2时的典型充放电曲线和电压对充放电比容量的微分曲线.从图4可看出,多硫代聚苯胺在恒流充电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段斜率不同的充电曲线.在恒流放电过程中,2140和2115V 附近分别有一个小斜坡,在2107V 处有一个明显的电位平台.从电压的微分曲线可看出,多硫代聚苯胺在充放电时分别有3个不同的电压微分曲线平台,推测可能存在3个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这说明多硫代聚苯胺的电活性官能团S —S 很可能处于3种不同的化学环境中,在S —S 解聚和聚合时需要不同的吉布斯自由能.F i g .4 Typ i ca l charge 2d ischarge curve(a )andd i fferen ti a l curve(b )of PSPACharge and discharge rates are set t o0105mA /c m 2,res pectively.F i g .5 Curves of d ischarge capac ity(a )and eff i c i ency(b )of PSPA Charge and discharge rates are set t o 012mA /c m 2,res pectively .图5为多硫代聚苯胺的放电比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及其循环效率曲线.从图5可看出,多硫代聚苯胺的放电比容量在30次循环中能够维持在181~187mA ・h /g 之间,循环效率达到94%.多硫代聚苯胺的侧链电活性官能团S —S 以化学键连接在主链聚苯胺骨架之上,在放电过程中主链结构稳定,侧链S —S 解聚生成多硫代聚苯胺锂盐,该放电产物难溶于有机电解液,因此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构和循环性能.在循环充放电20次之后,将测试电池解剖观察发现电解液为无色,可以佐证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但多硫代聚苯胺的实际利用率约为36%,其远低于理论比容量510mA ・h /g (按多硫代聚苯胺单体得失315e 计),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1)多硫代聚苯胺是绝缘体.在充放电过程中多硫代聚苯胺主要通过官能团S —S 得失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由于多硫代聚苯胺的电子导电能力很差,因而阻滞了电子从活性物质表面向内核传递,造成内核活性物质难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2)多硫代聚苯胺在有机电解液中溶解度小.多硫代聚苯胺通过聚苯胺骨架的构象旋转生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难溶高聚物,在弱极性醚类溶剂甚至强极性溶剂(如环丁砜)中溶胀性能很差,因此锂离子在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体相中的传输速率慢而导致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偏低.(3)空间位阻效应.多硫代聚苯胺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可能造成部分结构单元的S —S 官能团失去了电化学活性.(4)多硫代聚苯胺的主链聚苯胺难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聚苯胺对DMcT 产生明显的电化学催化作用[13,14],但多硫代聚苯胺的主链聚苯胺因空间位阻对侧链S —S 的电化学催化作用可能十分微弱.循环伏安对照实验发现,多硫代聚苯胺的氧化还原峰电位的间距与单质硫氧化还原峰电位的间距均为400mV ,且其氧化还原峰的峰值电流均分别小于单质硫的氧化还原峰的峰值电流,说明多硫代聚苯胺的聚苯胺主链骨架对侧链S —S 的还原氧化反应没有明显的电化学催化作用.3 结 论利用氯化反应和硫化反应通过聚苯胺制备了多氯代聚苯胺和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并利用元素分析、I R 和XPS 分析确定了产物多硫代聚苯胺的化学结构.实验发现一氯化硫在路易斯酸催化作用下021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 .26 与聚苯胺反应时主要为氯化试剂.多硫代聚苯胺的主链聚苯胺未发现有π2π3电子离域现象和其对侧链S —S 的明显电化学催化作用.多硫代聚苯胺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87mA ・h /g,循环性能良好.参 考 文 献[1] L iu M.,V isco S .J.,De Jonghe L.C ..J.Electr ochem.Soc .[J ],1989,136(9):2570—2577[2] L iu M.,V isco S .J.,De Jonghe L.C ..J.Electr ochem.Soc .[J ],1991,138(7):1896—1901[3] Doeff M.M.,V isco S .J.,De Jonghe L.C ..J.Electr oche m.Soc .[J ],1992,139(7):1808—1812[4] WANG W ei 2Kun (王维坤),WANG An 2Bang (王安邦),CAO Gao 2Ping (曹高萍)et al ..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5,26(5):918—921[5] V isco S .J.,L iu M.L.,Doeff M.M.et al ..Solid State I onics[J ],1993,60:175—187[6] Nov ák P .,M üller K .,Santhana m K .S .V.et al ..Chem.Reviews[J ],1997,97(1):207—281[7] Naoi K .,Ka wase K .,MoriM.et al ..J.Electr ochem.Soc .[J ],1997,144(6):L173—175[8] Mac D iar m id A.G .,Chiang J.C .,R ichiter A.F .et al ..Synth .Met .[J ],1987,18:285—292[9] Snauwaert P .,Lazzar oni R.,R iga J.et al ..J.Che m.Phys .[J ],1990,92:2187—2193[10] L i Z .F .,Kang E .T .,Neok K .G ..Macr omolecules[J ],1997,30(4):3354—3362[11] SuzukiM.,Kitagishi N.,Ki m ura S .et al ..JP05140086[P ],1993[12] W agner C . D.,R iggsW.M.,Davis L.E .et al ..Edit ors .Handbook of X 2ray Phot oelectr on Spectr oscopy[M ],M innes ota:Perkin 2El 2mer Cor porati on Physical Electr onics D ivisi on,1979:56[13] Oya ma N.,Tatsuma T .,Sot omura T ..Nature[J ],1995,373:598—600[14] Y U Lei (于 雷),WANG Xian 2Hong (王献红),L I J i (李 季)et al ..Che 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0,21(2):311—314Prepara ti on and Electroche m i ca l Performance of a Novel L ith i u mBa ttery Ca thode M a ter i a l Polysulfurpolyan ili n eY UAN Ke 2Guo,WANG An 2Bang 3,CAO Gao 2Ping,Y ANG Yu 2Sheng(R &D Center of M ilitary Che m ical Po w er Sources,Institute of Che m ical D efense,B 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 novel cathode material containing S —S side gr oup on the main polyaniline chain backbone was obtained for lithiu m secondary battery .Polychl or opolyaniline and polysulfur polyaniline were p repared succes 2sively by the reacti ons of polyaniline with chl oride monosulfur catalyzed by A l Cl 3and with Na 2S 5,res pective 2ly .The resultants were both analyzed by ele mental analysis,I R s pectr oscopy,X 2ray electr on s pectr oscopy (XPS )and SE M.XPS data suggested that electr ons were more l ocalized in the monomers of the main polyani 2line chain structure of polysulfur polyaniline .The polyaniline chain structure of polysulfur polyaniline couldn ′t effectively catalyze the electr oche m ical reacti on of side gr oup S —S .The charge 2discharge p r ofile and the cor 2res ponding differential p r ofile indicated that the charge 2discharge p r ocess maybe contained three successive redox reacti ons,and there was an obvi ous discharge voltage p lateau at 2.07V.The discharge s pecific capacity of polysulfur polyaniline was in the range of 181—187mA ・h /g and the efficiency was up t o 94%for 30charge 2discharge cycles .Keywords Cathode material;Polychl or opolyaniline;Polysulfur polyaniline;Preparati on(Ed .:S,X )1212 No .11 苑克国等: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2102 M a ss Tran sfer Process of CO 2Absorpti onThrough Non 2porous Hollow F i bre Con t actorS UN Cheng 2Gui,CAO Yi 2M ing 3,Z UO L i,L I N B in,J I E Xing 2M ing,Y UAN Quan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097—21022107 Effect of La 3+Substituti n g Ba 2+on the Struc 2ture and M ethane Co m busti on Acti v ity of Ba 1-x La x M n 3A l 9O 19-αCa t a lystsXU J in 2Guang 3,TI A N Zhi 2J ian,Z HANG Pei 2Q ing,QU Xiu 2Hua,XU Yun 2Peng,XU Zhu 2Sheng,L I N L i 2WU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103—21072112 I nfluence of Syn thesis M ethod on Structure and Ca t a lyti c Perfor mance of M CM 222Zeo 2litesY ANG Piao 2Ping,WANG Zhen 2L ü,Y U J ian 2Feng,XU N ing,L I U Q ing 2Sheng,S U Mei 2Ping,WU T ong 2Hao3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108—21122116 M olecul ar S i m ul a ti on of Equ ili br i u m Adsorpti on of N itrogen and O xygen both i n Slit Pore and on M e m brane SurfaceWANG Shu 2Mei,G AO Guang 2Hua 3,Y U Yang 2Xin,WANG Xiao 2L in 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113—21162121 Prepara ti on and Electroche m i ca l Perfor m 2ance of a Novel L ith i u m Ba ttery Ca thode M a ter i a l Polysulfurpolyan ili n eY UAN Ke 2Guo,WANG An 2Bang 3,CAO Gao 2Ping,Y ANG Yu 2Sheng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117—21212134 M agneti c 2f i eld 2i n duced A li gnm en t of M et a l Nanoparti cles i n Poly m er Exper i m en ts and M olecul ar D ynam i cs S i m ul a ti onZ HANG Bang 2W en 3,X I E Chang 2Sheng,HU Jun 2Hui,WANG Hui 2Hu,G U I Yang 2HaiChe m.J.Chinese U niv .,2005,26(11),2131—2134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