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是雅典最后一名君主克德鲁斯的后裔,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的后裔。柏拉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的监护人,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说他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的青年。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因此柏拉图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期、酷烈的战争中度过的,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的危机与衰落。20岁之前的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20岁以后的八年与苏格拉底的相识真正奠定了他的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在此期间雅典的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反复更迭,最终随着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彻底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看法。“三十僭主”政体的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的蜕化变质,使柏拉图的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的危机。随后28岁的柏拉图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生涯。他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燕燕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时的僭主戴奥尼修的统治而被卖为奴隶,后在好友的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在好友的帮助下,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的创作生涯。《理想国》的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的启蒙,并目睹了雅典政权的不断更迭和民主政治的弊端,加之他在游历各国后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反思,所有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理想国》的智识之源。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力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及实现哲学王的统治以完善他所见过或者经历过的存在种种缺陷的政治制度。
在创办学园期间柏拉图又曾进行了两次西西里之行。在西西里的政权更迭之交,柏拉图在好友迪翁的邀请下,曾试图将自己在《理想国》中所构建的政治理论应用于西西里的统治中,将狄奥尼修二世培养成为其理想中的哲学王,但却以失败告终。在西西里的政治试验的失败,破灭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政治梦想。
此后,柏拉图重返学园专心致力于著述与教学,由于政治实践的教训使他的政治思想也有所修正,因此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他不再坚持哲学王的统治,在他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他转而求其次,期望建立一个实行法治和混合政体的次好国家方案。
二、第一卷,对三种“正义观”的否定
第一卷的场景是以苏格拉底回忆的方式开始的,“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同下到比雷埃夫斯港1,(张竹明先生实际上没有把这个文字译出来,是一同下到,不是来到),参加向朋迪斯女神2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
1
它是整个希腊世界的工商业中心,希腊世界的商人、工人还有其他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它是整个希腊世界所有民族的大融和,所有的民族在这个地方汇集在一起,在这个地方民族与民族、雅典人与外邦人互相融和。
2
朋迪斯女神——色雷斯的一个女神,雅典人把她搬到了雅典城邦来进行祭祀,用雅典人控诉苏格拉底的说法就是雅典人在引进新神。我们要想看懂这个文本,因为它是对正义的辩护,所以它是和苏格拉底申辩、辩护最为相关的文本,如果没有看过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你就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这里不是说
柏拉图试图建立一种完美的理想城邦体制,因此对于构成理想城邦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即正义的定义则是其理论建构的基石。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卷,柏拉图即借苏格拉底之口展开了对正义的讨论。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正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否定当时普遍存在的三种正义观,来引发大家对正义究竟是什么的深度思考。
正义是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生活中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德,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因此基于个人而言,正义是指一种良好的品行。在构建良好的社会制度中正义又是指什么呢?这不禁引发人们对正义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博登海默曾经试图去认识正义,但他最终发现“正义长着一张普罗修斯的脸,随时变换着他的面貌。”因此,我们要真正的认识“正义”必须从多个视角去观察它。在《理想国》第一卷中苏格拉底运用“对话辩证法”的方式来探讨什么是正义。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进行推理,来揭露对方矛盾,使其不断修正错误,从而启发对方逐步认识真理。苏格拉底反语法,从不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用讥讽或者藏拙的办法回避问题。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与大商人克法洛斯、克法洛斯之子玻勒马霍斯讨论了正义的定义。
玻勒马霍斯援引著名诗人西蒙尼得的观点认为“欠债坏债就是正义”。苏格拉底反驳到,“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式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因此这种说法是模糊的,不能全面真实的表达对正义的看法。
玻勒马霍斯又说道“以善待友、以恶待敌”就是正义。苏格拉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反驳。第一,这种说法只能用在战争之中与友联盟功敌之时。第二,在契约中,正义只有在金钱不派用处时才有用。不仅要替友保存金钱,还可替友剥取他人钱财,这样反而变成了不正义的小偷;第三,不同的人对善恶的判断不同,如果判断错误,则会颠倒善恶;第四,如果“以恶对敌”伤害敌人,使他丧失人的美德,则正义反而使人变成“不正义的了”。
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讨论正义,苏格拉底认为“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正义比金子的价值更高。”3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以此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白告诉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4因此,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就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第一,统治者在立法时并非总是正确的,他们也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的立法。“当统治者向老百姓发号施令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5第二,各种技艺,在完善自身中,都在寻求其对象的利益,而不是寻求技艺自身或掌握技艺者自身的利益。“实际上技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技艺除了寻求对象的利益以外不应该去寻求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利益。严格意义上的技艺,是完全符合自己本质的,完全正确的。”6如医生致力于医术的完善,为的是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船长关心航海术的完善,为的是保证航行与船员的安全。由此类比得出统治一个城邦的统治者如果要实现正义也需要顾及老百姓的利益。苏格拉底得出通过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定义的反驳得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苏格拉底对“正义”的一番思辨的定义中得出政府的目的应当旨在寻求老百姓的利益,可以与我国的封建时期以民为本的统治理念是相通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求统治者欲维护其统治必须把考虑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要的位置。名和利是统治者的报酬,而好人不肯为名和利去当官,最大的惩罚就是“你不去管人,却让比你坏的人来管你了。”因此优秀的统治者们往往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迫不得已,才
3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页。
4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9页。
5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