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初中历史课评课稿
初中历史课评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历史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人物事件;-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2. 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3. 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关键事件;3. 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影响。
2. 影片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古代遗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古代文明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影响。
3. 影片展示:播放与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相关的历史片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古代遗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各组的观点和结论。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和事件。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采用以下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的质量与全面性;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3. 学生对埃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1.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学生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要求;2. 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3. 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活跃,促进了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初中历史评课稿
初中历史评课稿评老师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节“革命”课,政治色彩较浓,又有很多新概念。
初三的学生由于受个人阅历、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理解。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利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或认清历史问题的实质,是教学中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本节课的亮点有:1、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
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入的新颖,二是打破了教材原有结构对教材作了合理而有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的整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三是各环节过渡的流畅,一气呵成。
2、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高度参与,能关注到所有学生。
在一些重要环节和重要概念的落实上,均来自于学生的主动探讨和质疑,课堂民主气氛浓厚。
3、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历史地图形象直观,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
讲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者出示了《新航路的开辟》图,引导学生观察英国的地理位置,学生马上就明白:英国资产阶级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世纪的伦敦》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现。
讲内战爆发是结合了《内战形势》示意图,请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找出哪些地区支持议会,哪些地区支持国王?谁占优势?结合前面的讲述并挖掘地图隐含的信息,学生有了一些创造性的回答:面积的大小、人心向背、苏格兰人民起义对王军的制约-----这些答案是出乎意料的,更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进一步启发学生“力量对比还应包括什么方面?”或前面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做一点辅垫,学生会更快地发现东南部经济发达,议会军实力占优,效果会更好。
图示的运用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有力的解释。
用简单的图示来说明革命爆发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4、运用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科书上已有的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公开课评课稿初中历史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公开课评课稿初中历史评课记录概述本次公开课评课记录旨在评估一堂初中历史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以期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建议。
课程信息- 学校:[学校名称]- 年级:初中 [年级]- 科目:历史课堂概况本堂公开课是在[日期]上午[时间]进行的。
课堂目标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互动,提高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本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研究需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教师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究式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 视听辅助研究教学活动以下是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活动:- 情景再现- 图片解读- 视频欣赏- 分组讨论- 学生反思教学效果在本次公开课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提问和讨论。
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课堂互动,可以看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研究积极性高。
建议和改进尽管本次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增加更多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支持- 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结论本堂初中历史公开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研究积极性高。
然而,还有改进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特此记录。
初中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评课稿 (1)介绍本文档是一份初中历史评课稿,用于评价一堂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堂内容这堂历史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老师使用了多媒体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
课堂上还进行了一些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下是一些使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 视听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如讨论或合作任务。
这种合作研究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农田、农具和农民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古代农业的实际情况。
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得到以下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展示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2. 知识掌握扎实: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3. 教学方法多样化: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和互动中得到了全面的研究和理解。
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这堂课的一些优化建议如下:1. 结合案例讲解:在讲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2. 激发思考:在互动讨论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样化评估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如小组展示、个人写作或综合测试,以全面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综上所述,这堂初中历史课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优化建议,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初三历史公开课评课
初三历史公开课评课
摘要
该文档对初三历史公开课进行评课,目的是提供对课堂教学的
客观分析和评价。
本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
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述。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堂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
大纲要求。
2.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确保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研
究体验。
本堂历史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合理,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例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和讨论等。
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本堂历史公开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
4.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体现在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态度上。
本堂历史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结
总体而言,本堂初三历史公开课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有条理,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然而,也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提高。
以上是对初三历史公开课的评课内容,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评课稿
初中历史评课稿一、课堂目标本节课将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资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宋朝的政治制度2. 宋朝的经济状况3. 宋朝的科技发展4. 宋朝的文化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宋朝的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宏观历史概念,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发展,以及这些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准备一份包含宋朝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发展和文化艺术的教学课件。
2. 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以便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研究资源:准备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朝的社会状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历史短片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宋朝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教学课件,介绍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发展和文化艺术。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记录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信息。
3.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进行任务,例如制作海报、PPT、小短片等,来展示宋朝的社会面貌。
4.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作品,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信息。
5. 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研究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澄清疑惑,加深对宋朝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堂评价1. 根据学生的小组作品、展示和口头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宋朝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书面笔记和完成的任务来评价他们对重要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
3. 监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初三历史复习课《百家争鸣》评课稿
初三历史复习课《百家争鸣》评课稿一、注重方法的指导1、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马上就要迎来自己人中的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试,对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初三毕业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必须要提高的能力。
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如:要求学生“请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的作用”,第一个学生在回答时说通过丝绸之路使我国的丝绸、陶器、铁器、漆器等商品运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
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唐代流行的马球游戏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李老师说这题是用史实来说明作用,这位同学回答的答案中“史实”有了但是丝绸之路的“作用”呢则没有答到,正确的答案应是“史实”加“作用”给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很好的榜样。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知识点在上新课的时候老师们都讲过了,学生们对所复习的内容已经缺乏了新鲜的感觉,如何让学生们在复习课上有新的感觉,如何把复习课上出新意来、上得有好的效果,是上复习课的一大难题。
李老师对课的基本知识点做出了较好的处理,如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李老师在上课时问学生“仁”“德”“礼”这是对谁的要求,学生答是对统治者;“有教无类”是对谁的要求,学生答是对教师;“温故而知新”是对谁的要求,答是对学生的要求。
李老师不是简单的说“仁”“德”“礼”是政治方面的思想,其他是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而是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如果说复习是炒饭的话,李老师的复习课则是“蛋炒饭”。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李老师在上复习课时,注重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系统化。
如在讲述孟子的“仁政”时问,古代的众多君王中谁对这一思想运用的较好,同学们答是唐太宗李世民;李老师又说同现在的什么思想相似,同学们答是“民生”思想。
在讲“法治”时问,这一思想受到古代哪位君王的喜爱,同学们答是秦始皇。
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1【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
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一、“秦王扫六合”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
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
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
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
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谈分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1. 概述本评课稿旨在对九年级历史课程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
2. 目标- 分析九年级历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提出改进九年级历史课程的建议;- 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成绩和学生反馈。
3. 课程内容分析3.1 优点- 课程内容完整、有意义,涵盖了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引入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不足- 部分内容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 缺乏足够的练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 演示材料的数量有限,需要增加更多的图表和图像来辅助教学。
4. 改进建议4.1 课程设计- 精简课程内容,突出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避免过度堆砌知识点;- 增加案例分析和实例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 增加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图表、图像和视频来丰富课堂教学。
4.2 教学方法- 引入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 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提供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困难。
5. 教学成绩和学生反馈5.1 教学成绩- 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有所提高;- 部分学生在应用历史知识方面仍有困难。
5.2 学生反馈- 学生普遍喜欢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活动;-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过多,研究压力较大;- 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练和案例分析。
6. 结论综上所述,九年级历史课程在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优点和不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精简课程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相信九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评课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观摩、交流、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的1.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 促进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深入理解。
三、活动过程1.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活动邀请了两位优秀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第一位教师讲授的是《抗日战争》,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
第二位教师讲授的是《三国演义》,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评课环节在课堂教学观摩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环节。
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反思,总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研讨环节在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2)如何将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3)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4)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四、活动总结1. 课堂教学观摩环节,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巧妙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课堂氛围,为全体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 评课环节,教师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通过评课,大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3. 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
通过研讨,大家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初中历史评课稿精选
初中历史评课稿精选一、前言本评课稿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评估,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历史评课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了解与认识;2.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质疑和思考能力;4. 增强学生对历史观点和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历史教学: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古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等;2. 近代历史教学:包括近代科技的发展、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近代社会革命运动的兴起等;3. 当代历史教学:包括当代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代政治体制的改革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投影、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和理解;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独立思考和共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4. 情景教学: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1. 量化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 综合评价: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3. 反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改进和提高。
六、结语本评课稿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中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
中学历史评课稿万能模板5篇
中学历史评课稿万能模板5篇
1.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中学历史课的评课稿,旨在帮助教师拟定一份完整、有条理的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效果。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 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概念;
- 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 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
- 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
- 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 历史与时代变迁。
4.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 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视听辅助教学;
- 组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历史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5. 教学评价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日常作业与课堂互动;
- 课堂小组合作项目的成果评价;
- 期中期末考试及历史探究报告的评阅。
以上是本中学历史评课稿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希望本课程能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一份参考,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成效。
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课的评课(3篇)
第1篇一、前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素养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教研课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研课评课,旨在对本次历史教研课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次教研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讲授新课(1)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教师通过讲解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分析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抗日战争的过程教师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如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等,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3)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师通过讲解抗日战争对国内外的影响,如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抗日战争的历史精神传承下去。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本次教研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发现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3. 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本次教研课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方面本次教研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研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全面,但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影响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的评课稿
初中历史的评课稿
1、详略得当。
这一节课有两框的内容,如果力量平均分配,就是没有重点。
这一节课陈老师详埃及,略两河流域,从对人类的影响来讲,埃及的金字塔等对现在存在着影响以及学生的熟悉程度相对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要大,所以这样处理是合理的。
古代埃及文明这部分的内容重点落在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这是非常合理的,体现了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主题。
2、论从史出,具有思想性。
这节课的内容是距离学生久远,这样的内容教学让学生对现象进行想象,推测,然后展示实物或者材料进行证实。
这一节课中古代埃及进行农业生产所需什么,由学生根据知识经验进行推断是水,那么古埃及有没有水呢?通过文字材料《赞美尼罗河》进行论证,这节课好多问题的解决都贯彻了论从史出的思想。
3、注重读图,提升能力。
这节课主要特点从图片中获取信息。
首先展示亚非地形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然后根据图例分析地理位置的'共同点——发源于大河。
然后根据图片,描述古代埃及的生产情况。
然后展示图片:问:哪些自然环境与农业有关,接着展示卫星图片,说明尼罗河泛滥的情况,经过分析说明这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4、条理清晰,点拨合理。
这节课从分析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村落城市兴起———手工业商业发展——国家兴起(文明的标志)。
学习埃及的自然环境,通过读图,以问题驱动,期间不断给予点拨,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学目的。
古人云:大礼不辞小让。
本节课如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那么就更好了。
初中历史评课稿范文(共7篇)
篇一: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说课稿范文初中历史说课稿:《戊戌变法》各位评委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戊戌变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初中历史评课稿
初中历史评课稿篇一:历史评课稿历史评课稿:《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课题: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课题》。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高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初中历史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通过设置9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张老师此点体现得很好。
【精品文档】初三历史评课-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三历史评课篇一:九年级历史评课稿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导入>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革命前的英国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初中九年级历史讲评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讲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2. 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方式。
3. 掌握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盛和周朝的终结等。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材准备:1. 教科书《历史》第一册第一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2. PowerPoint课件3. 彩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中国地图,让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文明的分布。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30分钟)1. 夏朝的建立和社会制度- 介绍夏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讲解夏禹的治理政策和夏商周三代的传承。
- 分析夏朝的社会制度,包括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等。
2. 商朝的兴盛和经济特点- 讲解商朝的兴盛时期的政治组织和农业经济,重点介绍商王的统治和商朝社会的繁荣。
3. 周朝的终结和变革- 分析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周王朝的衰落原因,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和封建制度的变革。
三、讨论(15分钟)1. 与学生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比如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四、总结(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演变过程。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夏商周时期社会变革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社会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变革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材料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历史评课稿(1)
历史评课稿(1)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
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二、教学内容课堂的工夫分配比较科学公道,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公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程度。
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
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课的相关题目,而且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复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想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普通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勤学生的合作进修与自立复的关系,这也是自立互助进修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亮点: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
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研究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最新优质实用的word文档每个学生足够的复空间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了解到的英国社会状况。
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
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
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二革命进行
1出示导读提示: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你对内战中议会军如何打败王军感兴趣吗?
2评价克伦威尔——说说你心中的克伦威尔。
3革命的结局是1688年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了统治权,同时又立新的国王。
环节三:
提炼升华——请你总结整理这场革命的经过,你得出这场革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出示过程示意图,议会召开--内战--共和国---独裁---复辟--反复辟,呈现议会斗争与内战斗争,共和与独裁、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曲折的过程特点,引导探究反复曲折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明白一个道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会一帆风顺。
三、革命后的英国
把学生的观点与真实历史对照,引出《权利法案》的通过。
正确认识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的合理性,及产生的影响。
这一部分应联系现实,现代社会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体会它的深远影响。
四、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联系,讨论得出革命的意义
1.结合革命的原因、目的、结果及后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理解革命对英国本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此后要学几课的内容和马克思对这场革命的评价“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分析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出示意义:
对本国来说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世界来说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
的进程。
<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本课所学所得,形成知识结构。
<练习巩固>
“火眼金睛”
这是一位听课不认真同学的学习所得,请你给他指出错在哪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标志革命结束。
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软弱妥协,封建王朝查理一世复辟了,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阶级,发动政变,推翻了查理二世,迎立新的国王,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
同年,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使英国最终确立起君主专制政体。
教学反思:
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相信自己,相信学生。
一次两次失败不算什么,怕的是保守僵化的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李冰
王贵森老师在9年级上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将“启发式教学”的效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令听课者受益匪浅。
在教学流程上,王老师将整节课设置为3个阶段:导入新课(预备提示阶段)、新课教学(比较概括阶段)、牛刀小试(应用训练阶段)。
每一环节都有针对性地设置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生成新知。
尤其在新课教学关于“革命背景、革命经过、革命影响”三个知识点上,王老师并非一味的讲解灌输,而是精选出启发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所有问题都被学生一一解答后,王的工作只剩下总结提炼,轻松自然;而在“牛刀小试”环节上学生的应答思考也说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整节课,王老师的亮点之一在于:忠于中考。
9年级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在新课教学中渗透中考元素势在必行。
王老师在导入新课上便直接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中考考纲要求,一开始便抓住了“牛鼻子”;而在后面的各教学环节整体铺开后无论学生思维如何发散、情境如何生动,仍紧扣这一中心不放。
在最后的“牛刀小试”阶段,既有基础基础训练,又有中考真题训练作为压轴。
王的第二个亮点在于重视学法训练,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素质。
在“革命经过”一环,王提出“梯形图示记忆法”,使整个事件变得一目了然,生动直观;而在“革命影响”一环,王提出“由原因推导影响”的思维引导方式;在最后的总结训练阶段,王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节点,对比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差异,以期建构立体的历史观感。
课后评论研讨中,综合组老师认为,王的课有如下突出优点:①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发扬了教学民主。
是一堂优质有效的好课。